民间文学复习资料_第1页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_第2页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_第3页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_第4页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间文学复习第一章民间文学一、基础知识1.最早提出“民俗学”这个概念是1846年英国考古学家汤姆斯。2.英国班尼指出民俗学内容包含传袭信仰,习惯,故事,歌谣,俚语等民间文学样式。3.高尔基:“民间文学是各民族劳感人民“口头民间创作”,是“从他们自己劳动经验中抽取出来知识总汇”。4.在我国,“民俗学”一词是19由日本传入。民间文学与民俗学有着非常亲密关系。19梅光迪最早使用“民间文学”概念。5.1955年,我国创办《民间文学》,刊载一些与民间口头文学关于民俗历史资料。6.民间文学艺术特征:性情真、纯朴性(朴素美)、音乐性。7.中国第一部个人搜集整理儿歌集《演小儿语》成书于1593年,是明代吕坤。二、名词解释1、民间文学定义民间文学是指广大人民群众用自己最熟悉传统民间创作形式和流传文学作品,具备直接人民性、集体性、口头性、流传性和变异性。2、民俗民俗是人民大众按当初当地人们审美理想创造出来,是人们认为最美好一个生活方式。民俗本质是“生活美”,发展规律是“趋美”。三、简答题1、民间文学题材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曲艺;民间戏曲;歌谣、史诗与民间长诗;俗语、谚语、歇后语、民间语言游戏2、民间文学特征(1)民间文学本体特征:直接人民性、集体性、口头性、传承性、变异性、立体性。①直接人民性:是民间文学最基本也是最显著特征。所谓直接人民性是指民间文学与广大劳感人民血肉般直接联络,是广大劳感人民生活和斗争在民间文学上直接反应,是广大劳感人民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在民间文学上直接表现。②集体性:民间文学集体性特征,是指其作品既属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又在流传中不停为人民群众所修改、补充和完善,并为广大人民所共有。集体性是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方式上本质特征。③口头性:民间文学口头性特征,是指其作品既是人民群众口头创作,又在人民中间口头流传。这是民间文学最显著外部特征,是民间文学活态性表现。④传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民间文学在语言格调和艺术手法上有着独特传统,优异传统会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其传承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承关于作品思想内容,即作品所表现出来直接人民性,以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二是传承关于作品艺术形式,即作品所普遍利用已较为固定形式体制、表现方法和语言格调等。⑤变异性:变异性也是民间文学一个显著特征,是民间文学外部标识。推陈出新是民间文学发展主要规律。民间文学内容和形式经常因时而异、因地而异,表现出不一样地方性、民族性和时代性。(2)民间文学审美特征①审美主体与客体一致。民间文学创作主体和审美客体往往难以分离,二者是高度融合为一体。②在场情境审美方式。民间文学审美体验是在演出现场实现③重复经历审美体验。(3)艺术特征:①性情真,民间文学艺术上最大特征,表现了人间真挚情感,如《诗经·国风》、《敦煌曲子词》②纯朴性(朴素美),是一个自发抒发内心情感艺术活动,天然去雕饰,朴素而感人。③音乐性,民间文学中韵文较发达,节奏感强,富于音乐性。3.民间文学变异原因(1)民间文学作品是属于集体。没有“版权”问题,讲唱者和群众能够依照自己需要对民间文学作品加以修改。(2)民间文学作品是口头创作和口头传输。(3)民间作品是直接来自人民生活,与人民群众保持最紧密联络。4、民间文学价值(1)实用价值:民间文学是实用文学,是民众进行生产和娱乐方式。①在集体劳作中作用:激发劳动热情,减轻疲劳,直接为生产劳动服务。②在日常生活中作用:提升生活情趣。(2)民间文学是教育和娱乐资源,寓教于乐是民间文学教育优势和特点。①民间文学讲述者是孩子们导师。②传统道德教育功效。③民间文学是进行历史教育工具。④民间文学是民众最熟悉最喜爱文艺形式,是最普及最方便娱乐工具。(3)民间文学是承载和认识文化传统文本①民间文学能够传递文化和生活知识,人类许多历史、文化都保留在民间文学与生活习俗之中。②民间文学是古人思想观念共同记忆,是民间思想观念历史文本。(4)民间文学是当代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民间文学是文化精华,是历史厚重积淀,是人类文明史刺眼篇章,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民间文学。四、阐述题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关系(阐述)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是文学两种表现形态。(一)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影响民间文学是作家文学源头,民间文学孕育了作家文学。1、民间文学在题材和思想内容上影响作家文学民间文学作品直接产生于民间,反应了劳感人民不一样时代生活、理想和愿望,具备强烈人民性。在民间文学作品中,爱国主题和反封建、反压迫题材直接影响了作家文学。文人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吸收民间文学丰富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从而创作出作品。如屈原《九歌》,直接取材于楚地民间祭歌,是屈原为了楚地祭神民俗需要而写。2、民间文学在艺术形式上影响作家文学文学作品艺术形式,包含体裁样式、表现手法和语言利用等方面对作家文学影响很大。如刘禹锡《竹枝词》吸收了民间情歌在内容题材和表现形式上精华,形成了一个刚健清新“竹枝体”(二)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影响主动影响(1)统计保留作用;(2)提炼和再创作作用,作家从大量民间文学素材中选取能够为自己创作主题提供帮助东西,并适当加以艺术加工,依照一定需要进行再创作;(3)规范作用,经过作家提炼、加工和再创造之后,其作品就能起到一定规范作用。消极影响(1)文人、作家首先不停地从民间文学中吸收丰富营养同时,另首先,又不停地按照上层社会价值观念以及个人审美趣味,对民间文学注入自己主观原因,因而损害了民间文学原貌。大部分文人、作家是出于无意识地给民间文学增添个人思想成份;也有少数反动统治阶级御用文人有意歪曲形象,曲解民间文学一些作品主题;(2)一些源于民间,并在民间广为传承艺术样式,为文人、作家吸收采纳以后,依照上层社会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进行新改造,原来格调逐步改变,并断绝了同作为艺术源头活水社会现实生活联络。如歌、诗、词、曲等。第二章民间文学采录民间文学采录:包含搜集、统计、整理等步骤,不一样步骤有其不一样方式和方法。一、搜集方式和方法:(一)搜集方式:(1)个人随地搜集(2)个人或小组定居式搜集(3)组织采集队流动搜集;(二)详细搜集方法:(1)了解清楚关于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有放矢。了解清楚当地有哪些有才华歌手、故事讲述家,预先确定搜集线索和采访对象。(2)讲清目标和意义,融洽双方感情,消除讲唱者种种误解和顾虑。(3)尊重和爱护讲唱者,选择和创造最好讲唱环境和讲唱情绪。(4)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各种有效伎俩进行搜集。(5)尽可能采取当场统计方法,在讲唱同时进行统计。(6)搜集者通常不要中途提问打断讲唱者讲唱,以免影响讲唱者情绪和效果。来不及统计或听不清楚地方,应在讲唱结束后再提问。二、统计方法:(1)耳听笔录:第一,聚精会神,手脑并用;第二,逐字逐句,全方面准确;第三,音形俱录,立体描述;第四,背景材料,不可残缺;第五,誊清原稿,编号保留(2)录音机录音(3)摄像机拍摄三、整理方法(一)研究性资料整理方法:1.保持原貌;2.及时整理;3.注释说明;4.梳理异同(二)普及性民间文学作品整理方法:1、单项整理:选取一个比较完整原始统计稿进行整理;2、综合整理(普及性作品)四、民间文学采录与整理基本标准:全方面搜集、忠实统计、慎重整理(一)全方面搜集:就是要尽可能地把各民族、各地域所流传各种体裁、内容、形式和格调民间文学作品材料都发掘和搜集起来。详细包含以下六个方面基本要求:(1)对各种体裁民间文学作品都要搜集。(2)对同一作品各种异文(即各种“版本”)要尽可能搜集。(3)自古至今产生和流传作品都要尽可能搜集。(4)内容进步优异作品要搜集,落后低劣甚至反动作品也要注意搜集。(5)口头流传作品要搜集,书面流传作品也要搜集。(6)注意搜集与作品关于其余材料(二)忠实统计:不允许随意进行增删加工,不加入采录者任何个人东西,要忠实于讲唱者语言(三)慎重整理:(1)为研究目标而整理要坚持做到“四个不改变”:不改变原作品主题和内容;不改变原作品情节和结构;不改变原作品人物和体裁;不改变原作品语言格调。(2)为了传输目标,普及民间文学作品整理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①删除显著封建性糟粕内容②适当调整因为讲唱人记忆有误而造成不合逻辑情节③在保持原作品语言格调不变前提下,改用对应大众化语言。PS:刘邦传说采风研究过程:一、采风前准备:1.经过网络搜集刘邦传说线索;2.经过相关图书搜集刘邦传说线索3.经过相关研究论文搜集刘邦传说线索;4.经过文化部门搜集刘邦传说线索如:“非遗”普查档案、资料汇编;5.经过熟悉当地历史掌故民间艺人搜集刘邦传说线索二、关于刘邦传说研究:1.对前人研究进行综述,考查刘邦民间传说采集、整理与研究现实状况,而且说明本人搜索文件及刘邦民间传说采录情况。2.对刘邦民间传说内容进行研究,对其内容进行分类而且对其主题进行分析。3.对刘邦民间传说中刘邦形象进行研究,而且将其与史书中记载刘邦形象以及正统文学作品中表现出刘邦形象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探讨刘邦民间传说中其形象成因。4.对刘邦民间传说地域性和时间性进行研究,考究丰沛地域刘邦民间传说即前期传说内容与特点,以及咸阳刘邦民间传说即后期传说内容与特点。5.依照以上研究,探讨刘邦民间传说总体特点,对其内容丰富性进行概述并分析其丰富性原因、对其情节神异性进行简明分析并探讨其神异性原因以及对其情节变异性表现和原因进行研究。第三章神话基础知识1、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是对故事演变和民间文学研究典范之作。2、北魏郦道元《山海经》中收录神话资料最为丰富,其中记载著名神话有:后羿射日、鲧禹治水、黄帝战蚩尤、刑天舞干戚、精卫填海、夸父逐日、西王母神话、女娲神话等。3、中国神话存在状态:(一)古代典籍文件之中(二)口传于民间(尤其是少数民族神话)一、神话定义神话是原始初民经过幻想以不自觉艺术方式反应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口头创作。神话通常以故事形式表现原始初民对自然、社会现象认识和愿望。二、中国神话分类与内容宇宙起源神话、天象起源神话、人类起源神话、族群起源神话、文化创造神话三、神话艺术特征幻想不自觉性、形象英勇性、内容神圣性、境界神奇性四、神话价值与影响(1)神话文学价值,一是作为文学创作题材,二是直接影响文学创作思维方式、表现手法。(2)神话精神价值,神话展示了人类社会早期不懈求知、探索和创造宝贵精神,至今仍激励人类去探索、改造未知世界,如嫦娥奔月,夸父追日探索精神。(3)神话审美价值,神话充分展现了人类社会悲剧美和高尚美(4)神话学术价值,是原始先民们精神遗留物,它们是今人研究古人、古史最宝贵第一手资料。五、神话对文学影响(1)作为文学创作题材,神话题材内容和各种神话人物对历代文学创作具备多方面影响,神话情节、题材、形象已经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土壤”。不少神话直接为文学家提供了创作题材。(2)直接影响文学创作思维方式、表现手法。尤其是神话丰富想象和对自然事物形象化方法,对后世作家艺术虚构及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形成都有直接渊源关系。第四章民间传说基础知识1、第三资料库—民间文化,是19世纪人类学、民俗学家们首先开发出来。他们发觉:美洲、非洲原始人没有文字,他们历史、文化都保留在民间文学与生活习俗之中。传世文件(第一资料库)出土文件(第二资料库)民间文化(第三资料库)2、中国民间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梁祝》一、民间传说定义民间传说是描述一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解释某一地方风物、社会风俗口头传奇故事。二、民间传说分类(1)人物传说:帝王将相传说(刘邦、朱元璋、岳飞)、文人名士传说(诸葛亮八卦衣)、能工巧匠传说(鲁班学艺)、英雄领袖传说(关公传说)(2)史事传说(水浒传)(3)地方风物传说(4)风俗传说三、民间传说特征(1)表述方式“可信性”,尤其是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传说;(2)故事情节传奇性,在现实生活逻辑基础上,传说情节波折离奇,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传说往往利用偶然、巧合、夸大、超现实想象等虚构伎俩,结构奇情异事,使故事波折离奇,高潮迭起。(3)解释想象性与多样性,在客观存在基础上对事物进行自由想象和虚构,同时民间传说中,同一景观、同一风俗解释往往有着多个说法。(4)传说地域性(5)传说民族性四、传说产生路径(1)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传奇化(历史→传说)(如义和团传说、张道陵传说)(2)将神话情节和故事现实化和人格化(神话→传说)(如:嫦娥神话、传说)(3)将完全虚幻故事黏附在历史真实人物身上(故事→传说)(4)将现实存在事物、民俗进行想象性解释(风物传说,风俗传说)五、传说价值与功效(1)民间传说历史价值(民众口传历史)(2)民间传说文化史价值(3)民间传说教育与娱乐价值(4)民间传说审美价值(5)民间传说文学借鉴价值PS:神话与传说区分(1)产生时间不一样。通常来说,神话早于传说。神话产生于史前时期、原始社会。而传说产生于历史时期。(2)公属性不一样。神话主人公是神,叙述是史前时期关于天地开辟、人类起源、文化创造等相关内容。传说主人公是人,叙述是历史时期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及风物习俗等内容。(3)思维机制不一样。神话是原始初民利用原始思维对自然和社会生活形象化表示产物。传说是民众有意识艺术思维结果。(4)在演出情景上。神话常是由部落首领或巫师在特定场所唱诵,伴有固定仪式,具备神圣性,能唤起先民敬畏感。传说却不具备这些,即使在讲述着和听者看来是真实,但伴随时间演进,相信它人会越来越少。第五章民间故事基础知识1、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最早出现志怪小说集是晋代干宝《搜神记》。2、1984年,出版三套大型丛书:《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简称“三套集成”。分为国家卷、省卷、市卷、县卷。3、中国民间故事分类及类型索引编纂:(1)1931年,钟敬文《中国民谭型式》;(2)1937年,(德)沃·爱德哈德(W.Eberhard)《中国民间故事类型》;(3)1978年,(美)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首次展现中国民间故事艺术世界整体风貌;(4),金荣华《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类型索引》一、民间故事界定民间故事是广大人民群众创作并传承反应人类社会生活以及民众理想愿望口头文学作品。二、民间故事分类方法由芬兰学者阿尔奈提出,后经美国学者汤普森所完善一个编制故事类型索引方法。即按相对有限情节类型,讲故事进行分类编目标一个分类方法。国际上将这种方法称为“阿尔奈-汤普森体系”,简称“AT分类法”三、民间故事类别(P68)(1)幻想故事①魔法故事(变形故事):老虎妈子、猴精、画中女、田螺姑娘、龙公主、狐狸媳妇、蛇郎、蛤蟆儿子、枣核儿②宝物故事:聚宝盆、宝葫芦、神笔、百鸟衣③动物故事:猫狗结仇、猴子捞月、小鸡报仇、狐狸偷篮子、兔子豁嘴、乌鸦借羽毛、稻草人(2)生活故事(世俗故事、写实故事)①交友道德与家庭伦理故事②奇巧婚姻故事③长工斗地主及民斗官故事④巧女故事⑤呆婿故事⑥机智人物故事(3)民间笑话①揭露与嘲讽笑话:《太太属牛》、《五大天地》、《有天无日》、《没有些人味》、《一文不值》、《烂盘盒》②讽刺与幽默笑话:《弟兄共靴》(4)民间寓言四、民间故事特征(1)内容特征(按照民间故事发展脉络来看)①在人类社会早期形成并传承下来故事,内容多表现人与自然关系。如《黑马张三哥》(土族)②进入阶级社会之后,在古老故事继续流传同时,产生了大量表现阶级社会矛盾冲突故事。如《虎媪传》、《百鸟衣》③直接取材于人们日常生活,以一个立足于现实生活基础上幻想和虚构,对纷纭繁复世间生活、人生百态,进行了全景式勾描。如《张郎休妻》;如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中《叶限》,就是文明世界“灰姑娘”故事最早文字记载。(2)艺术特征①民间故事主人公多是泛指,故事时间、地点也多是含糊含混。没有明确姓名,惯用老大、老二、打渔、打柴,或只交代人物身份,如货郎、老把头、小伙计等;时间如早年、很早以前;地点如在一座山脚下,在海边上等。②民间故事人物设置与情节结构具备程式化特点。人物设置如《蛇郎》(两姐妹型);程式化结构主要有“单纯式”与“复合式”两种,“复合式”又分为“三段式”(又称“三叠式”、“三复式”)和“连缀式”。③民间故事情节构思具备类同性特点,形象塑造多表现“二元对立”美学标准。故事中大同小异情节以及类型化重复随地可见。故事中人物形象多是正反对比,一好一坏,一善一恶,一忠一奸等。(3)传承特征①故事传承时间与场所具备非固定性②故事传承线路主要家族传承与社会传承③民间故事传承人五、民间故事价值①文化价值。民间故事独特地伴伴随历史,越是古老故事,越具备历史黏着和多层积累,经过不一样时间传承,往往打上不一样历史时间印记,因而具备特殊文化价值。②教育价值。因为民间故事内容切近民众日常生活,形式又为人们喜闻乐见,因而它自然成为民众进行自我教育最方面、最普及口头教科书。③心理赔偿价值。民间故事在讲述和听取过程中,在人们心理上能够形成一个审美愉悦之感,对民众具备一个心理赔偿价值。第六章史诗1、在许多族群中,史诗总是以一个演唱传统而不不过一篇作品面貌出现。2、中国最著名三大史诗:《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1)在藏族口头传统中,史诗《格萨尔》举世闻名(2)《江格尔》主要流传于中、蒙、俄三国卫拉特蒙古人中(3)柯尔克孜族《玛纳斯》第七章民间长诗1、民间叙事长诗狭义民间叙事长诗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以第三人称进行叙事具备完整故事情节并重视人物刻画长篇韵文或韵散相间诗歌作品优异民间叙事长诗:彝族《阿诗玛》,傣族《召树屯》2、民间叙事长诗艺术特征(1)歌颂反抗斗争,描写爱情悲剧(2)叙述波折故事,抒发浓烈情感民间叙事长诗大都要叙述一个有头有尾故事,故事情节多以主人公波折经历为线索单线递进发展,环环相扣。民间叙事长诗结构并不是单纯叙事性结构,而是将叙事性和抒情性相结合结构。(3)塑造人物形象,多用诗歌表现方法3、民间抒情长诗特点(1)以抒情为主,没有故事情节,只有中心事件,片段叙述描写是为抒情。(2)通常采取第一人称,抒发情感。(3)通常结构较为涣散。第八章民间歌谣1、歌谣界定歌谣是篇幅短小,以抒情为主民间诗歌总称。实际上它又“民歌”和“民谣”两部分组成2、歌谣分类(P121)(1)劳动歌劳动歌包含号子、田歌、矿工歌、采茶歌等。如:湖北神农架《薅草锣鼓》:“锄头两只脚,薅草要过脚,吃猪狗食,做牛马活”(2)时政歌劳感人民有感于政治情况而作歌谣,反应出各个时代社会晤貌。如:晋代《抱朴子》中一首《桓灵时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3)生活歌广泛反应人民日常劳动生活和家庭生活歌谣。(4)仪式歌伴随宗教仪式、节日庆典和婚丧礼仪等吟唱歌谣。(5)情歌反应劳感人民爱情生活歌谣。(6)历史传说歌(7)儿歌3、民间歌谣特征(1)情真意切,袒露心声我国民歌所表示思想感情真切自然,感人肺腑(分析P126)(2)格调优美,形式多样我国民间歌谣形式和格调展现丰富多彩感人景象,有四句头(整齐五言或七言,四、六、八句组成一节或一首),五句子(由七言五句组成一节或一首民歌),十字调(十个字一行,每行采取三三四结构形式,上下句对称,灵活自由地由若干行组成一节或一首),信天游,爬山调,花儿(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一带),藏族“鲁”和“谐”以及壮族“欢”等多个格调(3)利用多个方法抒情叙事,意境优美生动劳感人民巧妙地在民间歌谣中利用赋、比、兴手法组成鲜明生动形象,借以抒情或叙事,富于概括力与艺术感染力第九章民间谚语与民间谜语1、民间谚语民间谚语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并广为流传、简练凝练、具备一定认识和教育作用定型化语句。2、民间谚语分类(P139-142)(1)时政谚语:反应阶级对立和社会斗争现实情况。(2)生活谚语:总结民众日常生活知识和经验谚语。(3)农业谚语:是关于自然物候知识和农业生产相关联经验和总结。(4)风土谚语:反应各地名山胜景、人文掌故、宝贵特产和民俗风情谚语。3、民间谜语民间谜语是带有知识性和趣味性民间韵文作品,也是一个游戏娱乐分不开民间口头语言艺术。第十章民间说唱与民间小戏1、民间说唱分类(1)唱故事类(2)说故事类经过明末清初柳敬亭等一批名家发展,至清初形成两大系统,即南方评话和北方评书。传统评书、评话大致有三方面内容:金戈铁马,称为“大件袍带书”,如《列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