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utodeskInventor的共轭凸轮设计与运动仿真_第1页
基于AutodeskInventor的共轭凸轮设计与运动仿真_第2页
基于AutodeskInventor的共轭凸轮设计与运动仿真_第3页
基于AutodeskInventor的共轭凸轮设计与运动仿真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AutodeskInvento的共轭凸轮设计与运动仿真笔者结合工作中的实际案例 一位使用Inventor产品多年的印刷机械设备用户, 困惑案例,介绍了借助一、设计要求用户设计某胶订机,构在垂直方向运动,动,机构简图如图连接在滑块上,沿结,凸轮1和凸轮于如何借助案例,介绍了借助一、设计要求用户设计某胶订机,构在垂直方向运动,动,机构简图如图连接在滑块上,沿结,凸轮1和凸轮AutodeskInventor设计共轭凸轮的方法及思路。其中一台设备使用到一对共轭凸轮, 其中一个凸轮是顶升凸轮,带动机另一个凸轮带动一个连杆机构,连杆机构的末端带动一个滑块做水平运1。T形结构FF'E,端点E与凸轮1的从动件连结,连杆AB的端点AFF平面做水平往复运动,连杆BCD绕C点转动,D点与凸轮2从动件连2绕同一根轴旋转。1•凸轮1(垂直运动)盘式顶升凸轮(沟槽)做垂直方向往复运动。凸轮基圆半径为 50mm,凸轮升程为30mm,带动T形结构做垂直方向运动,其在一个周期内的运动规律如表所示。运劫tt</DsgHfii'ETirn0-0SOI602•凸轮2(水平运动)凸轮驱动连杆机构运动,连杆机构的末端连结到一个滑块, 滑块的设计要求为一个往复行程为400mm,为配合机构的运动要求,其速度按照如图 2所示规律运动。本文重点在于说明设计的思路, 对于机构的具体尺寸以及系统转速等不做说明, 上述的设计参数也仅作示意,不代表实际设计数值。二、设计分析常见的凸轮形式,包括线性凸轮、盘式凸轮及圆柱凸轮三大类,很多 CAD软件没有直接提供凸轮设计工具,需要用户去创建凸轮的轮廓线 (通过创建公式曲线,以数据点拟合样条曲线),而轮廓的几何外形仅仅表达了凸轮的位移变化,还无法满足对凸轮性能分析的需求(速度曲线、加速度曲线和压力角变化等)的分析,造成用户设计效率低下,凸轮优化困难。Inventor凸轮设计模块集凸轮设计、 计算校验于一身,支持上述三种凸轮,其自带了多达13种拟合函数,最高支持七阶多项式,无需用户推导解析函数,即能生成高质量的凸轮轮廓。凸轮1是一个简单的盘式顶升凸轮,根据表1的设计要求,借助Inventor的凸轮设计工具,我们可以快速设计出其外形轮廓,同时其速度、加速度运动曲线, 压力角、曲率半径变化曲线一目了然,而且对运动过程中的力、扭矩及接触应力也自动计算,大大提高了设计的准确性和设计效率。图31nventor盘式凸轮设计对于凸轮2,由于无法直接描述其运动规律 (位移或速度、加速度),因此无法直接借助Inventor的凸轮设计功能来进行设置。在一些案例中,往往根据连杆机构的机械原理,建立凸轮 2、连杆机构、滑块之间的运动解析方程,借助Matlab求解出凸轮2上的运动轨迹点,从而得到凸轮 2的轮廓。这种方法,对设计人员的要求高,适合院校研究,但很难在企业中应用推广。因此,设计凸轮 2的凸轮轮廓是整个产品设计的最大难点。三、设计思路Inventor的Professional版本中,提供了运动仿真(DynamicSimulation)模块,通过定义构件之间的运动副(连接类型),定义构件的运动特性(力、力矩、位移、速度、加速度以及刚度、阻尼等),将几何关系模型转换为具有运动关系的模型,从而让几何模型按照给定的要求运动,达到动态模拟、仿真机构运动的目的。基于上面的分析,尽管凸轮2的运动规律我们很难描述, 但是由其驱动连杆机构而产生水平运动的滑块,其设计运动规律是整个系统设计的性能要求, 我们可以视为滑块的运动规律,从而反向推导(模拟)连杆机构的端点D的运动轨迹,也就是我们所要设计的凸轮 2的外形轮廓。1•建立几何模型几何模型的准备,重点在于清晰表达出构件之间的几何位置关系,模型可以基于 2D草图,或者基于3D模型,甚至也可以2D/3D混合建模,这为设计人员在设计前期做方案设计及验证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性。图4是创建的概念几何模型,其中凸轮 1是采用Inventor的凸轮设计工具完成的 3D模型,连杆机构仅用2D草图表达出其几何关系。2•建立运动仿真模型Inventor的运动仿真模块集成于产品内,能够很好地将几何模型的几何约束 (装配约束)转换为运动副(运动关系)。Inventor运动仿真模块具有丰富的运动副定义,节省了用户耗费在模型准备和运动副定义上的时间。 在本文中,定义仿真运动模型时我们使用了以下几类运动副(图5)。◎滑块与T形结构上平面的水平运动;◎凸轮1与T形结构顶端圆弧面的接触;◎连杆机构的各杆件之间的转动关系 ;◎T形结构只能在平面内上下运动。3•定义驱动条件参考图2,设计要求中对滑块的速度及位移相应的要求。按照这些要求,定义出滑块的运动规律,作为机构的驱动条件,如图 6所示。4•执行运动仿真在完成前面的定义之后,输入模拟仿真的时间 (时间幸轮周期时间)及模拟步数,定义输出连杆的端点D的运动轨迹,执行仿真分析,凸轮 2的运动轨迹即可生成,如图7所示。5•设计调整仔细观察滑块的运动轨迹,和设计要求不太吻合,主要反映在凸轮2带动滑块做匀速运动的时间段,凸轮1带动的T形结构不在最上端位置时, 分析其原因是由于没有调整好凸轮1与凸轮2的相位差。从Inventor的运动仿真结果中,我们可以很容易查看到滑块的运动位置及相应的运动时间,从而可以计算出凸轮1需要调整的相位值,和需要调整的角度值 (角度=时间>凸轮转动角速度)。根据计算结果修订凸轮1的初始位置,如图8所示。

调整后再次执行运动仿真,模拟输出的运动轨迹如图9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