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与法学方法》读书笔记_第1页
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与法学方法》读书笔记_第2页
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与法学方法》读书笔记_第3页
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与法学方法》读书笔记_第4页
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与法学方法》读书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word/word第一局部法哲学的历史导读第一节早期希腊的理论古希腊的法学理论一、法律被认为是由神颁布的,而人是通过神意的启示才得知法律的。法律是宙斯赐予人类的最伟大的礼物。二、海希奥德认为,法律是建立在公平根底上的一种和平秩序,它迫使人们戒除暴力,并把争议提交给仲裁者裁断。三、在古希腊的早期,法律和某某在很大程度上是合一的。至公元前5世纪,希腊的哲学和某某开始别离。人们渐渐地不再把法律看作是恒定不可改变的神授命令,而认为它完全是一种人为创造的东西。四、狡辩派论者安提弗将自然和法如此作了明显的区别。他宣称,自然的命令是必然的和不可抗拒的,而法如此的命令如此是人类专断制定的,是那种因时、因人和因势的变化而变化的、偶然的和人为的安排。五、狡辩家卡里克利斯也把“强者之权利〞宣称为与“约定〞法相对的“自然〞法的根本原理。六、斯拉雪麦格鼓吹“强权即公理〞,深信法律乃是握权在手的人们和群体为了增进他们自身的利益而制定的。第二节柏拉图的法律观柏拉图一、柏拉图的正义观〔一〕正义意味着“一个人应当做他的能力使他所处的生活地位中的工作〞。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就是正义。〔二〕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这种不平等是在其某某国中确立等级制度的一个正当依据。二、柏拉图的法律观〔一〕国家的法官应当拥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不应该受法典中所规定的固定且呆板的规如此的约束。〔二〕法律的原如此是由抽象的、过分简单的观念构成的。这些简单的原如此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来解决复杂纷繁的事务状况。因此,最优的方法不是给予法律以最高权威,而是给予明晓统治艺术、具有大智大慧的人以最高权威。〔三〕在其生命的后期,提出“法律国家〞是人进展统治的次优选择。第三节亚里士多德的法律观亚里士多德一、把一个以法律为根底的国家假设为达到“善生活〞的惟一可行的手段。二、以正当方式制定的法律应当具有终极性的最高权威。三、法律是不受任何感情因素影响的理性。四、将衡平原如此定义为“当法律因其某某如此而不能解决具体问题时对法律进展的一种矫正。〞当法律不能适当地处理独特的案件时,法官可以背离法律的字面含义,并像立法者所可能会对该问题作出的处理——如果该立法者已预见到可能发生这种独特情况的话——那样审理该案件。五、对分配正义与矫正正义进展了界分。六、对自然正义与惯例正义进展了界分。自然正义在任何地方都具有同等效力,而不取决于我们是否承受它。第四节斯多葛派的自然法观斯多葛派的自然法观一、芝诺认为自然法就是理性法。二、斯多葛派学者认为,理性作为一种遍与宇宙的普世力量,乃是法律和正义的根底。他们认为存在着一种基于理性的普遍自然法,对世界各地的任何人都有约束力。他们的终极理想是建立一个所有的人都在神圣理性指引下和谐共处的世界国家。三、西塞罗深受斯多葛派哲学家观点的影响。其主要观点有:〔一〕真正的法律是一种与自然相符合的正当理性,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并且是不变而永恒的。〔二〕智者的理性和思想是衡量正义与不正义的标准。〔三〕正义是按照理性给予每个人以应得的东西。〔四〕虽然正义感可以开展和改良,但正义是自然所固有的,具有普遍性和先定性。〔五〕正义是人类集体幸福的一个必要条件,不能与公用事业相别离。〔六〕完全不正义的法律不具有法律的性质。四、盖尤斯:〔一〕凡依靠法律和习惯统治的国家,都局部地运用了他们自己的法律,局部地运用了为整个人类共有的法律。任何民族为自己制定的任何法律都是该国所特有的法律,它被称为市民法;而自然理性在整个人类中确立的东西,如此是全人类平等遵守的,它被称为万民法。万民法就是自然法。五、斯多葛派自然法观念的一个重要因素乃是平等原如此。这种平等理论对奴隶制度尤其是家庭制度产生了影响。第二章中世纪的法律哲学第五节早期基督教教义奥古斯丁一、奥古斯丁是早期基督教著作家中最有影响的一位。二、在人类的黄金时代,亦即在人类堕落之前,自然法的绝对理想已然实现。人人平等和自由,没有奴隶制度和其他人统治人的形式。政府、法律、财产和国家等都是罪恶的产物。三、教会作为上帝永恒法的保护者,可以随意干预上述含有恶性的制度。教会对国家拥有绝对的权威。四、世俗法律必须努力满足永恒法的要求。如果世俗法律的某些规定明显与上帝之法相悖,那么这些规定就不具任何效力,并应当被摈弃。第六节托马斯的法律哲学托马斯·阿奎那一、法律观〔一〕永恒法是指导宇宙中一切运动和活动的神之理性和智慧。〔二〕自然法是理性动物对永恒法的参与,是对永恒法的不完全和不完善的反映,其根本规如此是行善避恶。〔三〕神法是上帝通过《圣经》发布的关于人应当如何生活的具体命令,记载于新旧约全书之中。〔四〕人法是由负责治理社会的人制定和颁布的一种以公共利益为目的的符合理性的法令。二、正义观正义为一种习惯,依据这种习惯,一个人根据一种永恒不变的意志使每个人获得其应得的东西。正义由分配正义和矫正正义组成。分配正义即“按照人们的地位将不同的东西分配给不同的人〞;矫正正义所关注的是个人之间的交易和交往中的问题以与在出现不当的行为或某某行为时如何进展调整的问题。第七节中世纪的唯名论者中世纪的唯名论者一、唯实论者与唯名论者〔一〕唯实论者认为,在人类思想的世界与外部现实的世界之间存在着一种严格的对应。人们形成的一般概念,是同现实世界中那种外在于精神的、客观的对应物相符合的。唯实论者相信人类有认识事物真实本质的可能性,倾向于承认自然法的存在。〔二〕唯名论者否认一般概念的实在性,他们认为,人们用以描述外部世界的一般概括和分类,只是一种名称,亦即称谓。这些称谓在客观自然界中并没有直接的、忠实的复本和对应物。唯名论者怀疑人有探明事物本质的能力,不倾向于承认自然法的存在。二、司各脱认为意志支配理性,即根据一般法如此〔如理性法〕对个体所做的决断只起次要的作用,而根据自由的个人意志所作的决定如此具有至高无上的重要作用。第三章古典时代的自然法第八节导言古典时代的自然法一、完成并强化了法学与神学的别离。二、倾向于对那些被认为可以直接从人的理性中推导出来的具体而详细的规如此体系做精微的阐释,认为在对人类社会进展理性分析的根底上能够建构起一个完整且令人满意的法律体系。三、强调人的“自然权利〞、“个人志向和幸福〞。四、在研究进路方面完成了一个从对人性的目的论知识进路到因果论和经验论知识进路的转换。五、古典自然法哲学的开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文艺复兴和某某改革以后发生的从中世纪神学和封建主义中求解放的过程,其标志是:某某中新教的兴起、政治上开明专制主义的崛起、经济中重商主义的出现。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有格老秀斯、霍布斯、斯宾诺莎、普芬道夫,他们认为自然法得以实施的最终保障应当主要从统治者的智慧和自律中去发现。第二阶段以经济中的自由资本主义、政治与哲学中的自由主义为其标志;而洛克和孟德斯鸠等代表人物试图用一种权力分立的方法来保护个人的天赋权利,并反对政府对这些权利的不正当侵犯。第三阶段的标志间对人某某权和某某的坚决信奉。自然法取决于人民的“公意〞和多数的决定。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是卢梭。第九节格老秀斯和普芬道夫格老秀斯一、格老秀斯是现代国际法的鼻祖之一,也是自然法哲学的创始人,为世俗的和理性主义的现代自然法观奠定了根底。二、格老秀斯把自然法定义为“一种正当理性的命令,它指示:任何与符合理性的本性相一致的行为就有一种道德上的必要性;反之,就是道德上罪恶的行为。〞格老秀斯把自然法建立在一种遍与宇宙的永恒理性的根底上。三、格老秀斯指出,有两种方法可以证明某事是否符合自然法。“演绎证明法在于明确某事是否必然符合理性或社会性;归纳证明法在于断定某事是否符合那种被认为是所有各国或所有文明兴旺之国所遵循的自然法。四、格老秀斯认为自然法的主要原如此有:〔一〕不欲求属于他人的东西;〔二〕归还属于他人的东西并用我们自己的财物使他人的财产恢复原状;〔三〕遵守合约并践履诺言;〔四〕赔偿因自己的过错而给他人造成的任何损失;〔五〕给应受惩罚的人以惩罚。五、格老秀斯认为,与自然法相对的是“意定法〞,其惟一的渊源是人的意志。在万国法中,存在着将自然法与意定法结合起来的问题。万国法是由那些被许多或所有国家作为义务来承受的规如此组成的。格老秀斯试图从社会生活的自然原如此中,亦即自然法的原如此中探寻出万国法更深刻的根源。六、格老秀斯把国家定义为“一群自由的人为享受权利和他们的共同利益而结合起来的完整的联合体。〞国家起源于契约,但人民把他们的主权让渡给了统治者,而统治者就象获得其私人权利一样操握这一主权而且他的行为一般也不受法律控制。然而,统治者却有义务遵守自然法原如此和万国法原如此。普芬道夫一、认为人性中有一定的恶意和攻击性,但与此同时,人性中还具有一种追求与他人交往、在社会中过一种和平的社会生活的强烈倾向。与人性的这两个方面相适应,存在着两种根本的自然法原如此。第一种原如此告诉人们要竭尽全力保护生命和肢体,保全自身与其财产。第二种原如此要求人们不可扰乱人类社会。这两种原如此结合起来即为“每个人都应当积极地维护自己以使人类社会不受纷扰。二、任何人都不能对他人施加压力,从而使他人能在其诉讼中适当直截了当控诉侵犯其平等权利的行为。自然法的这项规如此说明了法律上的平等原如此。三、为了确保自然法和国家法的实施,必须缔结两个根本契约。第一个契约是人们之间为了放弃自由状态并为了保护其相互之间的安全而进入一种永久的共同体而达成的契约。第二个契约是公民和政府之间所缔结的契约。根据这个契约,统治者宣誓满足公共安全的需要,而公民如此承诺服从统治者。主权性权力受自然法原如此的限制。伯雷曼奎一、理性是人们达致幸福所惟一可依据和运用的方法。法律只是理性所规定的一条通往幸福的可靠之路。二、自然法是上帝为所有的人设定的而且是人类只有凭借理性和通过认真考虑其处境与本性方能得以发现和通晓的一种法律。查尔斯顿·沃尔夫一、与努力促进他人完善相结合的自我完善的这种道德义务,是正义和自然法的根底。二、在一个完全自由的状态中不可能实现人的自我完善。三、人们为了能够和谐地生活在一起,就必须受家长式的、仁慈的君主的统治,而君主的任务就在于促进和平、安全和自足,以保证其臣民过上美满的生活。第十节霍布斯和斯宾诺莎霍布斯一、在相互冲突的自然法要求与政府权力的主X之间,倾向于赞同后者。二、人在本质上是自私自利的、充满恶意的、野蛮残忍的和富于攻击的。三、应当在任何能够找到和平的地方寻求和平,乃是最为重要的和最为根本的自然法如此。四、为了确保和平与实施自然法,人们有必要在他们之间共同达成一项契约,根据这一契约,每个人都同意把其全部的权力和力量转让给一个人或一个议会。据此而设定的主权权力者应当运用从公民那里集合起来的权力和力量,以增进所有人的和平、安全与便利。五、主权者应当是至高无上的和不受法律约束的。六、是非的内容只能由国内法的规定来确定,任何法律都不可能是不正义的。七、即使政府制定了邪恶或专制的法律,这也未给予人民以不遵循这些法律的权利。八、主X“开明专制〞的政体。九、自然法只不过是主权者的一种道德指南,而真正意义上的法律,如此是由主权者的命令构成的。据此,也可以说霍布斯是现代实证主义法学和分析法学的先驱。斯宾诺莎一、在自然状态中,人受欲望和权力意志支配的程度要高于受理性支配的程度。二、政府的首要职责乃是维护和平和确保那些服从政府权威的人的生命安全。三、自由乃是政府旨在实现的最高目标。主权是受自然法限制的。四、某某制或一种温和的贵族立宪制要比君主制更可取。第十一节洛克和孟德斯鸠洛克一、人的自然状态是一种完全自由的状态,这种自然状态是一种平等的状态。二、人们在建立政权时仍然保存着他们在前政治阶段的自然状态中所拥有的生命、自由和财产的自然权利。三、主X一种有限权力的政府。四、由人们构成的社会或由人们成立的立法机关的权力绝不能超越公益的X围。五、在讨论国家中的权力分立问题时,没有提到司法权,其重点主要在于立法权与行政权的别离。六、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或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七、自然法的最终保护者是全体人民。孟德斯鸠孟德斯鸠的自然法思想法律是由事物的性质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事物的性质局部地表现在人性恒定普遍的趋向和特性之中,局部地表现在人性变化不定的趋向和特性之中。〔一〕普遍条件:1、对和平的欲望;2、对衣食住的要求;3、异性之间的互相爱慕;4、人对社会生活的要求。〔二〕相对和偶然的关系:1、地理环境;2、气候条件;3、某某因素;4、政治结构。此外,孟德斯鸠与古典自然法学的密切关系还表现在:1、他认为法律是“人之理性〞;2、他认为一些正义关系先于实在法而存在。孟德斯鸠的权力分立政治理论“每个有权力的人都趋于滥用权力,而且还趋于把权力用至极限,这是一条万古不易的经验。〞为了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最可靠的政府形式是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政府。第十二节美国的自然权利哲学美国的自然权利哲学一、美国政府制度的哲学根底是洛克的自然法理论与孟德斯鸠权力分立原如此。洛克与孟德斯鸠的思想在美国政府制度中的连结点主要是司法审查原如此。二、美国自然法哲学的代表人物威尔逊认为存在着一种源自上帝的自然法,人定法欲得到最终承认,就必须依凭这一永恒不变的自然法。三、每个人对其财产、人格、自由与安全都拥有自然权利。确使这些自然权利免遭政府的侵犯是法律的职能所在。四、司法机关有义务宣布一切不符合国家最高法律的法规无效。第十三节卢梭与其影响卢梭一、每个个人必须通过缔结社会契约,毫无保存地把他的全部自然权利让渡给整个社会二、个人不服从任何其他个人,而只服从“公意〞。三、在人们根据社会契约建立国家的时候,公意是经同所有公民的一致同意来表达的,但在此之后,公意的所有表现形式却是经由多数决策的方式达致的。四、立法权高于其他两权,它属于全体人民,而不属于像议会那样的代表机构。五、法律必须具有一般性,必须对全体人民平等适用。六、政府只不过是一种代理机构,作为主权者的人民可以按照其意志废除、限制或变更它。七、卢梭的理论极易导向一种专制某某制,即多数的专制。第十四节古典自然法学派的实际成就古典自然法学派的成就一、为现代文明的法律秩序奠定了根底。古典自然法学派在法律与自由与平等价值之间发现了某种联系,认为法律是抑制无政府状态和抵御专制主义的保垒。二、为历史的进步提供了帮助,促进了个人摆脱中世纪的束缚,推动了自由主义的兴起与法律的改革。三、掀起了一场强有力的立法运动,自然法学派认为,通过运用理性的力量,人们能够发现一个理想的法律制度。第四章德国的先验唯心主义第十五节康德的法律哲学康德一、法律观康德的法律哲学的核心是自由,在其自由哲学中,唯心主义的倾向是极为凸显的。康德把法律定义为“那些能使一个人的专断意志按照一般的自由律与他人的专断意志相协调的全部条件的综合。〞二、国家理论1、社会契约是一种理性规定和一种评价国家合法性的标准。2、采用了卢梭的公意说,宣称立法权只能属于人民的联合意志。3、国家的惟一职能是制定和执行法律,国家是众人依据法律而组织起来的联合体。4、国家应当使自己的活动限于保护公利的X围之内,不得也不必干预公民的活动5、要求权力分立。第十六节费希特的法律哲学费希特一、把法律视为确使自由的个人得以相互共存的一种手段。二、认为应当由一般法律来宣布对个人自我之自由的约束,而不应当根据法官的个别宣判来规定。三、在早期,强调个人的自由、独立和自然权利,在晚期如此转向强调民族国家的重要性并证明将民族国家的活动扩大到保护普遍自由的X围之外是正当的。第十七节黑格尔的国家和法律哲学黑格尔一、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即社会生活〔包括法律在内〕的种种表现形式,都是一个能动的、进化的过程的产物,这个过程呈现为一种辩证的形式,它呈现在正题、反题和合题之中。二、进化的终极目标是实现自由,而实现自由理想的外部形式是法律制度。三、国家是民族精神和社会伦理的整体表现。四、各个国家在进展外交事务中的主权是绝对的和不受限制的。国家之间的纠纷如果不能通过共同协议来解决,就只有通过战争来解决,战争是保护国家内部健康和活力所必须的和有益的制度。五、国家应当为人的精神利益服务。六、国家应赋予其公民拥有私人财产和自由缔结契约的权利。七、要求用法律来确定和裁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以与国家的权利与义务。八、黑格尔的哲学包含有大量的个人自由主义成分。第五章历史法学与进化论法学第十八节萨维尼与德国的历史法学萨维尼一、其法律观首次提出是在《论立法和法理学在当代的使命》。二、认为法律绝不是那种应当由立法者以专断刻意的方式制定的东西,法律是“那些内在地、默默地起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它深深地植根于一个民族的历史之中,其真正的源泉是普遍的信念、习惯和“民族的共同意识〞,法律是由“民族精神〞决定的。每个民族都逐渐形成了一些传统和习惯,而通过对这些传统和习惯的不断运用,它们逐渐地变成了法律规如此。总之,法律既不是专断的意志也不是刻意设计的产物,而是缓慢、渐进、有机开展的结果。三、萨维尼认为法律工作者对于法律制度的建构起着积极的作用,但不是一个专门职业的成员,而是人民的受托人和“被授权对法律进展专门处理的社会精神的代表。历史法学派与古典自然法学派的区别一、自然法学派认为,只要诉诸于人之理性,人们就能发现法律规如此,并能制定成法典。历史法学派却认为法律制度具有显著的民族特性。二、自然法学派认为,法律的根本原如此是无处不在且无时不同的,而历史法学派却认为法律制度具有显著的民族特性。三、自然法学是一种革命的理论,面向未来,历史法学是一种反对革命的理论,面向过去。第十九节英国和美国的历史法学派享利·梅因一、各民族的法律开展史明确,一些进化模式会在不同的社会秩序中和在相似的历史情势下不断重复地展现。在建构和管理人类社会方面,并不存在无限的可能性;一些政治、社会和法律形式会在似乎不同的外衣下重复出现。二、迄今为止的进步社会运动,乃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三、提出了关于法律和立法一般开展方面的现象序列理论〔一〕统治者的个人命令阶段;〔二〕习惯法阶段。在该阶段,习惯法是由宣称垄断了法律知识的贵族或少数特权阶级来解释和运用的。〔三〕习惯法的法典化阶段。〔四〕借助于拟制、衡平、立法等手段对古代严苛的法律进展修正的阶段。〔五〕对法律进展系统编纂的阶段。卡特一、习惯和惯例提供了调整人们行为的规如此,而司法先例只不过是“被赋予了权威性的惯例〞。法院并不制定法律,而只是从一些既存的事实中发现和探寻法律。二、欧洲大陆的那些伟大法典是对植根于民众意识之中的先存法律的重述。制定的新法律只是客观存在的法律中的一小局部。三、卡特卷入了一场关于法典编纂的论战之中,其论辩对于挫败在纽约州制定一部全面的民法典的计划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第二十节斯宾塞的法律进化理论斯宾塞一、文明和法律是生物的和有机的进化的结果。二、文明开展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的或军事的社会形态,其特点是以战争、强制和身份作为规X社会的手段;第二阶段是较高的或工业的社会形态,其特点是以和平、自由和契约作为支配因素。三、反对各种形式的社会立法和集体管制,认为自然选择之法如此应当具有无限的权威。四、提出了“平等自由〞的法如此,即“每个人都有为所欲为的自由,只要他不侵犯任何他人所享有的平等自由。五、认为工业社会最好的宪政是代表群体利益而非代表个人的制度。第二十一节马克思主义的法律理论马克思一、法律是不断开展的经济力量的产物?博登海默认为这根本上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但指出恩格斯在晚年对这一观点做了修正,即经济因素并不是社会开展唯一的和全部的因素。上层建筑的各个局部〔包括法律〕都会对经济根底发生反作用,并且在一定限度内还可以更改经济根底。二、法律是阶级统治的一种方式?博登海默认为,马克思只是认为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律是阶级意志的表现,而且并不意味着统治阶级的意志始终是以损害非统治阶级利益的方法加以行使的。三、法律必将消亡?博登海默认为法律消亡的预言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论著中无法找到有力的根据。第六章功利主义第二十二节边沁和穆勒边沁一、边沁理论的出发点是,“自然把人类置于两个主宰——苦与乐——的统治之下。〞应当根据某一行为本身所引起的苦与乐的大小程度来衡量该行为的善于恶。二、边沁将功利定义为“这样一种原如此,即根据每一种行为本身是能够增加还是减少与其利益相关的当事人的幸福这样一种趋向,来决定赞成还是反对这种行为。〞三、认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判断是非的标准。〞四、认为法律的目标是口粮、富裕、平等和安全。并认为安全是第一位的,平等是第二位的。五、认为一个国家富裕的惟一方法便是维护财产权利的神圣尊严。六、不承认自然权利,也不承认对议会主权的任何限制,为国家干预和社会改革打开了方便之门。七、坚持把法律完全法典化。穆勒一、认为功利主义不是粗鲁的享乐主义。二、认为功利主义的幸福原如此是利他的而非利己的。三、认为正义的标准应当建立在功利之上,但正义感的渊源必须到自卫的冲动和同情感中去寻找。四、人之所以有理由个别地或集体地对其中任何成员的行动自由进展干预的惟一目的,是自行保护。第二十三节耶林耶林一、保护个人自由并不是法律的惟一目的,法律的目的是在个人原如此与社会原如此之间形成一种平衡。二、耶林法律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目的,他认为目的是全部法律的创造者,法律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家为了有意识地达到某个特定目的而制定的。三、耶林认为法律的实质性目的是保护社会生活条件,并指出社会生活条件不仅包括社会与其成员的物质存在和自我维续,而且包括所有能够给予生活以真正价值的东西,并认为法律用来保护这些价值的手段和方法必须同当时的需要和一个民族所达到的文明程度相适应。四、法律的形式要素是强制。并认为国际法相当缺乏强制力,因而只是一种不完全的法律形式。第七章分析实证主义第二十四节何谓实证主义孔德一、孔德是现代实证主义的哲学奠基人。二、孔德把人类思想的进化划分为三大阶段。〔一〕神学阶段;〔二〕形而上学阶段;〔三〕实证阶段。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它反对先验的思辨,并力图将其自身限定在经验材料的X围之内。它拒绝越出认知现象的X围,否认理解自然“本质〞的可能性。逻辑实证主义一、否弃哲学中一切教条的和思辨的主X,并认为只有建立在经过检验和证明了的感觉经验根底上的关于现实的陈述才是有效的。二、对从柏拉图到现代的哲学开展采取一种非难的、几乎是蔑视的态度。三、认为科学的任务是描述和分析现象,而把哲学的任务限定为对观念的逻辑分类。四、认为伦理命令只不过是“吼吼叫叫〞或“激动的语词而已,毫无认知价值〞。法律实证主义一、法律实证主义反对形而上学的思辨方式和寻求终极原理的做法,反对法理学家试图辩识和阐释超越现行法律制度之经验现实的法律观的任何企图。二、将价值考虑排除在法理学科学研究的X围之外,并把法理学的任务限定在分析和剖析实在法律制度的X围之内。三、认为只有实在法才是法律,而实在法就是国家确立的法律规X,并认为正义就是合法条性。分析实证主义分析实证主义把某种特定的法律制度作为其出发点,并主要通过归纳的方法从该法律制度中提取出一些根本的观念、概念和特点,将它们同其他法律制度中的根本观念、概念和特点进展比拟,以确定某些共同的因素。其关注的是分析法律术语、探究法律命题在逻辑上的相互关系,将法理学与伦理学相区分也是分析实证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社会学实证主义对各种影响实在法之制定的社会力量进展研究和描述。以经验的态度看待法律,不赞同研究和寻求法律制度的终极价值。第二十五节约翰奥斯丁与分析法学派奥斯丁——分析法学派一、奥斯丁是分析法学派的真正奠基人。二、奥斯丁在法理学与伦理学之间划出了一条明确的界限,认为法理学是一种独立而自足的关于实在法的理论,不考虑这些法律的善与恶,而立法科学如此是伦理学的一个分支。法学家所关注的只是实然意义上的法律,而仅有立法者或伦理哲学家才应当关注应然意义上的法律。三、奥斯丁认为,法理学的任务是对从实在法制度中抽象出来的一般概念和原如此予以阐释。四、实在法最为本质的特征是它的强制性或命令性。只有一般性的命令才具有法律的性质。五、能够成为法律的命令未必由国家立法机关直接颁布,它也可由得到主权者授予的立法权力的官方机构颁布,比如法官所造的法律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实在法。六、认为国际法的规如此和原如此不具有法律的性质,国际法只是“实在道德〞的规如此,即一个由“舆论建立或设定〞的规X系统。七、与上帝的法律相冲突的人定法照样有约束力或强制力,背离或违背该实在法就是不正义的。格雷把主权者在立法方面的位置从立法机关移到了司法机关,认为法律是由法院为了确定法律权利和义务而制定的规如此组成的。法官是法律的创造者而不是发现者。法官所造的法律是终极的、最具权威的法律形式。第二十六节纯粹法学理论凯尔森———纯粹法学理论一、把所有评价因素和意识形态因素从法律科学中去除出去,认为正义就是合法条性。二、认为法律理论应摆脱一切外部的因素和非法律的因素,以实现法律“纯粹〞之目标。三、认为法律科学的研究对象是那些具有法律规X性质的、能确定某些行为合法或非法的规X。并认为强制是法律概念的一个根本的不可分割的要素。四、一项法律规X如果已得到另一项更高层次的法律规X的认可,那么这项法律规X就是有效的。并认为根本规X是同一法律体系中所有规X得以有效的终极渊源。五、对法律规X的有效性与实效作了区分,实效指一条规X实际上被遵守和适用,而有效性如此意指一条规X应当被遵守和适用。最低限度的实效是一项规X有效性的一个条件。六、法律秩序是由不同层次的法律规X组成的等级体系,其层次等级依次为:根本规X、宪法、制定法和习惯法、个别规X。七、大多数法律规X既适用法律又创制法律。八、法律是社会组织所特有的一种具体技术。九、国家和法律是同一的。第二十七节新分析法学和语言学法学新分析法学派一、否弃早期分析法学派试图把法理学的任务限制在对根本的法律观念和概念进展注释的那种单一的做法。承认其他研究法律现象的方法〔如社会学的解释方法和自然法哲学的方法〕也是合理的。二、运用现代的尖端的逻辑工具〔包括符号逻辑和计算机科学〕或语言科学。三、对司法程序进展了更严密和详尽的调查研究。哈特一、哈特是新分析法学运动的倡导者。二、认为法理学科学的关键问题在于首位规如此和次位规如此的结合。〔一〕首位规如此是行为的标准方式,这种方式强制社会成员为或不为某类行为。〔二〕次位规如此为承认和执行首位规如此确立了一种法定手段。1、次位规如此有助于用某种权威的方式识别法律制度中的有效规如此。2、次位规如此对那些旨在改变首位规如此的正式且常规性的程序做出了规定。3、次位规如此通过建立详尽的审判和执法程序确定了首位规如此的实施。三、试图在法律的命令观与法律的社会学观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并试图缓和法律实证主义者同自然法学家之间的锋利对立。四、对奥斯丁的主权概念进展了彻底的批判。德沃金一、对权利、义务、规如此和原如此这些根本法律概念进展了广泛的分析。二、一个社会秩序所承认的正义与公平的一般原如此对司法自由施以了实质性的限制,即承认非正式法律渊源的重要性。第八章社会学法学和法律现实主义第二十八节欧洲的社会学法学和心理学法学贡普洛维奇一、贡普洛维奇是欧洲社会学法学的代表。二、认为法律是从具有不同力量的不同社会族群之间的冲突中产生的社会生活形式。三、认为法律是同自由和平等对立的。科勒每一种文明的形态都必须去发现最适合其意图和目的的法律。永恒的法律是不存在的,因为适合于一个时期的法律并不适合于另一个时期。法律必须与日益变化的文明状况相适应,而社会的义务就是不断地制定出与新的情势相适应的法律。在法律的控制中,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相符合。埃利希一、活法是联合体的内在秩序,即与由国家实施的法律相对的由社会进展实践的法律。活法是支配社会生活的法律。法律开展的重心既不在于立法,也不在于法律科学和司法制度,而在于社会本身。二、并不是国家强制的威胁使人们履行法律义务,而是由于人们无意识地使自己习惯于周围人的情感和思想,习惯在法律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份量。第二十九节利益法学和自由法运动利益法学一、任何一种实在法律制度都是不完整的和有缺陷的,根据逻辑推理并不总能从现存法律中得出令人满意的判决。二、司法审判应以这样一个前提为根底,即法律是立法者为解决种种利益冲突而制定的原如此和原理。因此须把法律规X看成是价值判断,即相互冲突的社会群体中的一方利益应当优先于另一方的利益,或该冲突双方的利益都应当服从第三方的利益或整个社会的利益。三、为了做出一个正义的判决,法官必须确定立法者通过某条特定的法律规如此所旨在保护的利益。在相互冲突的利益中,法律所倾向保护的利益应当被认为是优先的利益。四、宣扬法官对成文法和制定法的依附性。拒绝为法官提供实在法所未规定的任何价值标准。自由法运动自由法运动是一种比利益法学更为激进的法理学方法,产生于20世纪处的德国,强调审判过程中的直觉和感情因素,要求法官运用正义和衡平去发现法律,他们虽不是想解除法官忠实于制定法的义务,但当实在法不清楚或不明确时,法官应根据占支配地位的正义观念拉力审判案件,当何为正义观念不确定时,可根据个人主观法律意识判决。这遭到了利益法学派的强烈反对。第三十节庞德的社会学法学庞德〔社会学法学〕一、法律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求。二、把法律秩序所应保护的利益分为个人利益、公共利益和社会利益。〔一〕个人利益是直接涉与到个人生活并以个人生活名义所提出的主X、需求或愿望;〔二〕公共利益是指涉与政治组织社会的生活并以政治组织社会名义提出的主X、要求或愿望;〔三〕社会利益是指涉与文明社会的社会生活并以这种生活的名义提出的主X、要求或愿望。法学家应尽可能保护所有的社会利益,并维持这些利益之间的,与保护所有这些利益相一致的某种平衡或协调。三、可以据法司法,也可以不据法司法,第一种形式是司法性的,第二种形式是行政性的,在司法中应实现司法因素与行政因素之间的有效平衡。第三十一节卡多佐和霍姆斯卡多佐一、司法必须与社会现实相适应。在审判过程中,对社会政策的考虑颇为重要。二、信奉先例应当是司法中的一项规如此而不应当是一个例外。三、确信存在着公认的社会标准和客观的价值模式,这使法律具有了一定程度的统一性和自恰性。霍姆斯一、法律的生命不是逻辑,而是经验。二、无视伦理或理想因素在法律中的意义。三、把法律看成是代表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利益群体的意志,并以强力为后盾的法规集合体。四、认为实用主义的法律观必须从“坏人〞的观点来认识法律,即法律是指法院事实上将做什么的预言。第三十二节美国的法律现实主义美国的法律现实主义一、是社会学法学派中的一个激进之翼,是一种独特的研究方法,并没有形成一个法律学派。二、认为法律只是一组事实而不是一种规如此体系,亦即是一种活的制度,而不是一套规X。法官、律师、警察、监狱官员实际上在法律事务中的所作所为,实质上就是法律本身。三、其代表人物弗兰克的观点有:〔一〕法律规如此并不是美国法判决的根底,因为司法判决是由情绪、直觉的预感、偏见、脾气以与其他非理性因素决定的。〔二〕法律的不确定性里隐含着巨大的社会价值。〔三〕在司法事实调查中存在着大量非理性的、偶然的、推测性的因素。〔四〕要求案例更加个殊化。第三十三节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法律现实主义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法律现实主义一、厌恶形而上学的和纯思辩的思想观点,希望把法理学的研究集中在法律生活的“事实〞上,注重详尽讨论比拟抽象的问题。代表人物有黑格尔斯多罗姆、伦德斯特、奥利维克罗纳和罗斯。二、黑格尔斯多罗姆认为离开救济和强制执行措施来谈论权利是毫无意义的。三、正义感并不能指导法律,相反,正义感是由法律指导的。第三十四节新康自然法新康德自然法一、斯塔姆勒〔一〕认为人的心智中存在着纯粹的思维形式,它们能使人们可以在不考虑法律在历史中所具有的那些具体多变的表现形式的条件下独立地理解法律观念。〔二〕把法律观念分解为法律概念和法律理念。1、法律概念必须能够含括人类历史上所有可能的法律实现方式和形式。法律是不可违反的、独断的集体意志。2、法律理念乃是正义的实现。如果法律规如此有助于使个人目的与社会目的相和谐,那么这一法律规如此的内容就是正义的。〔三〕立法者必须牢记一下四条根本原如此:〔1〕决不应当使一个人的意志内容受制于任何他人的专断权力。〔2〕每一项法律要求都必须以这样一种方式提出,即承当义务的人仍可以保有其人格尊严。〔3〕不得专断地把法律共同体的成员排除出共同体。〔4〕只有在受法律影响的人可以保有其尊严的前提下,法律所授予的控制权力才能被认为是正当的。〔四〕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应当被视作是一种目的本身,而不应当被当作他人主观专断意志的对象。二、韦基奥〔一〕严格地将法律概念同法律理想进展了区别。1、法律概念的根本特征:〔1〕按照某种伦理原如此客观地协调不同个人的行动;〔2〕具有双边性、命令性和可强制性。2、法律理想就是自然法的观念。自然法是据以评价实在法、衡量其内在正义的标准。3、国家可以把其管理权力扩展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国家的最高职责就是广泛地增进社会福利。4、在国家权力命令同自然法与正义的最为原始的、最为根本的要求发生不可调和的冲突时,人民有反对这种命令的权利。三、拉德布鲁赫〔一〕正义的观念、权宜的观念和法律确定性的观念都对法律制定的建构发挥着作用。这三种要求互为要求,同时又互相矛盾。〔二〕二战前,拉德布鲁赫认为在这些原如此发生不可调和的冲突时,法律确定性应该优先。完毕法律观点之间的冲突比正义地和权宜地决定它更重要。〔三〕二战后,拉德布鲁赫修正了他以前的观点。他认为,为了使法律名符其实,法律就必须满足某些绝对的要求,国家完全否认个人权利的法律是绝对错误的法律。他还放弃了实在法必须优先的观点。把实在法与正义的关系修正如下:“除非实在法规如此违反正义的程度达到了不能容忍的程度,以致这种规如此实际上变成了‘非法的法律’并因此必须服从正义,否如此,就是当实在法规如此是不正义的并与公共福利相矛盾的时候,也应当给予实在法规如此以优先考虑。〞第三十五节新经院主义自然法新经院主义自然法一、新经院主义是源于天主教的现代哲学运动,新经院主义法学家的思想渊源是托马斯·阿奎那的法律哲学。新经院主义法学家们认为自然法先于实在法并且高于实在法,但他们所认为的自然法与古典自然法完全不同。他们反对自然法是一个由特殊而具体的法律规X组成的永远不变的体系,而满足于制定一些广泛且抽象的原如此。二、达班对新托马斯主义法律思想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一〕达班把法律秩序设想为“为了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实现某种秩序,而在政府强制下由市民社会制定的、或者至少是由市民社会确定下来的行为规如此的总和。〔二〕强调法律中的规如此因素和作为实在法制度的实质要素的强制性。〔三〕与道德相矛盾的东西不能包含在公共利益之中。把自然法看成某些为理性所规定的最低限度的伦理要求。〔四〕与自然法相矛盾的国家法乃是恶法。〔五〕讨论了三种不同形式的正义:矫正正义、分配正义和法律正义。矫正正义指的是适当地调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分配正义确定集体成员应从集体得到什么,它从立法上对权利、权力、荣誉和报酬等进展分配;法律正义所关注的如此是集体成员应该给予集体什么东西。法律正义与前两种正义发生冲突时,法律正义占优先地位。三、奥里乌的组织机构或制度理论。〔一〕组织机构乃是一种从法律上可以在社会环境中得以实现并持续存在的一种工作或事业的观念。〔二〕组织机构是一种法律“持久观〞的象征。〔三〕检验组织机构的标准是权力观念。一个组织机构意味着分化、不平等、指挥和科层等级制度。它要求个人的目的服从于该组织机构的集体目标。组织机构的主要组织原如此是身份,而不是契约。组织机构的共同利益必须高于各个成员私人的主观利益。〔四〕国家是组织机构现象中最突出的表现。但另外一些组织机构对于国家的干预来说享有相当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这些组织机构是对国家权力进展有效抗衡的力量。第三十六节狄骥的法律哲学★狄骥的法律哲学一、提出了一种带有浓厚社会学色彩的自然法理论。不承认个人享有任何天赋的或不可分割的权利。用一个只承认法律义务的制度来替代传统的法律权利制度。统治当局就象公民一样,只有义务,没有权利。二、法律的社会功能是实现社会连带。社会连带是一个永恒的事实。凡与社会连带和社会互依原如此相悖的法规或行政命令,都是无效的。三、虽然狄骥表示要创立一种完全实证的、现实的和经验的法律理论,并将一切形而上学和自然法的因素排除在外。但他的理论在本质上是形而上学的,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化了的自然法观。第三十七节拉斯韦尔和麦克杜格尔的政策哲学★拉斯韦尔和麦克杜格尔的政策科学一、他们研究法律的进路所代表的是一种价值理论。二、认为价值是一种“为人们所欲求的事实〞,并提出了八点价值,即权力、财富、幸福、启蒙、技能、正直、尊重、除了根据能力外不给予任何歧视。价值的相对地位是因不同群体、不同个人和不同时间而易的。确定任何一个特定价值具有普遍的支配地位是不可行的,人们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对特定环境中支配一个群体或个人的价值加以确定。三、法律调整和审判的目的是使人们更为广泛地分享价值。法律控制的终级目标是实现世界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以某某方式分配价值的做法得到鼓励和促进,一切资源都得以被最大限度的利用、保护个人的尊严是社会政策的最高目标。四、应最大限度地降低技术性法律原如此的作用。依靠原如此并不能保证法律确实定性,并且常常会使被社会认为可欲的目的受到挫折。应当用一种“政策〞的研究进路对法律的技术性原如此加以补充;应当根据某某生活的目标和重要问题来阐释关键的法律术语。五、法律规如此在特定案件中的每次适用,事实上都要求进展政策选择。第三十八节新近的其他价值取向法哲学★新近的其他价值取向法理学一、凯恩〔一〕法律过程是对具体的、特定的事实情形做出的一种直觉的伦理回应。〔二〕应当从否认的方面而不是肯定的方面去探究正义的问题。〔三〕为了使法律成为正义的法律,法律就必须在毫无妥协的规如此性与匆促的变革之间保持一种不确定的平衡。二、富勒〔一〕撇开法律的道德语境去研究和分析法律是不可能的。〔二〕法律乃是为了满足或有助于满足人们的共同需求而做出的一种合作努力。每一条法律规如此都有旨在实现法律秩序某种价值的目的。〔三〕反对那种把自然法看成是衡量人定法所必须依凭的一套权威的“高级法〞原如此的观点。〔四〕“使法律成为可能道德〞要求满足下述八项条件:1、必须制定一些能指导特定行动的一般性规如此;2、这些一般性规如此必须予以公布,至少应当对这些规如此所指向适用的人加以公布;3、在大多数情形中,这些规如此应当指向未来情势而不应当溯与既往;4、这些规如此应当明确易懂;5、这些规如此不应当自相矛盾;6、这些规如此不应当要求不可能实现的事情;7、这些规如此应当具有适当的稳定性,亦即不应当太过频繁地更改;8、所颁布的规如此与其实际的执行之间应当具有一致性。完全不能满足上述法律道德条件中的任何一项条件,会导致一个根本不能被宣称为法律制度的东西。三、霍尔〔一〕合理性和道德性是法律的“实质〞问题。将实在法定义为“实际伦理权力的规X〞。国家颁布的规X如果完全不具道德的内容,如此不具有法律的性质。〔二〕法律乃是“形式、价值和事实的一种特殊结合。〞〔三〕主X一种“整合性的〞法理学,把对法律的分析研究同对法律有序化的价值成分的社会学描述和认识结合了起来。〔四〕把法理学的各个方面统一起来的结合点在于“行动〞这个概念,如果不对法官、行政人员、执法人员日复一日的实践进展研究,人们便不能理解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法律。四、诺思罗普〔一〕对法律规X做出科学意义的评价,应当在两个不同的层次上展开。首先,应当对国家所颁布的实在法是否符合一个民族或文化的活法进展考察。只有当实在法符合一个民族的社会需要和法律需要并从一般意义上讲能够为他们所承受和遵循时,它才能作为一种有效的法律制度发挥作用。但这决不意味着一种文化在社会学上的“实然〞便构成了判定其法律制度善与恶的终极标准。适用于文化和文化人的善恶标准是构成一种文化之根底的自然和自然人的哲学的真伪标准。这种自然与自然人的哲学便是自然法。〔二〕现代世界的自然法必须以得到现代物理学、生物学和其他自然科学支持的有关自然和自然人的观念为根底。必须根据这种自然法理论所可能提供应我们的科学根底来建立一种确保人类生存的行之有效的国际法。只有一个真正普遍的自然法才能缓和或缓解当今世界活法多元化所造成的敌对和紧X,并在各民族之间产生维护世界和平所不可或缺的一定程度的相互理解。五、罗尔斯〔一〕代表作《正义论》。〔二〕通过下述原如此把平等的概念纳入了其正义理论之中,“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当被安排得:〔1〕对最不利条件者最具助益,符合正义的补偿原如此;〔2〕在机会平等的条件下,地位和官职对所有人开放。〔三〕在平等与自由发生冲突时,自由的价值应优先考虑。六、塞尔茨法律社会学应当象关注法律规X和法律制度的生成渊源一样去关注法律制度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因此,社会学应当对自然法哲学有一种相当亲和关系。七、科因〔一〕国家的义务是保护个人的根本权利和自由。其中包括肢体的完整、个人隐私、个人名誉的维护、私有产权、反对欺诈和哄骗、言论和集会的自由。〔二〕不可能无限地和绝对地实现这些权利。它们要服从增进公共福利所必要的某些限制,但是这些权利的核心和实质却不能受到限制。〔三〕违反自由和正义这一最高原如此的法律,并不是无效的,然而在极端的情形下,它却可以证明人民或执法当局所采取的积极或消极的抵制是正当的。八、西克斯〔一〕法律本身并不是一种纯粹的价值,而是一个旨在实现某些价值的规X体系。〔二〕法律的首要目的是实现集体生活中的安全;人类之所以创制法律,乃是因为他们想使他们的人际关系与财产关系得到保护和具有确定性。〔三〕法律的最高目标和终极目的是实现正义。〔四〕安全和不可违背的规如此性属于法律概念的一局部,但正义却不是。如果法律秩序不表现为一种安全的秩序,那么它根本就不能算是法律;而一个不正义的法律却仍然是法律。〔五〕激励所有立法的最高价值应当是对个人的保护。第三十九节结论性意见★博登海默的结论性意见一、法律是一个带有许多大厅、房间、凹角、拐角的大厦,在同一时间里想用一盏探照灯照亮每一间房间、凹角、拐角是极为困难的,尤其当技术知识和经验受到局限的情况下,照明系统不适当或至少不完备时,情形就更是如此了。二、历史上的大多数法律哲学最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它们组成了整个法理学大厦的极为贵珍的建筑之石。三、必须建构一种能够充分利用人们过去所做的一切知识贡献的综合法理学。四、赞同霍尔的观点,即今天所需要的乃是对分析法学、对社会和文化事实的现实主义解释以与自然法学说中有价值的因素进展整合,因为法理学中的上述各局部既密切相关、又相互依赖。五、任何人都不可能根据某个单一的、绝对的因素或原因去解释法律制度。一系列社会的、经济的、心理的、历史的和文化的因素以与一系列价值判断,都在影响着和决定着立法和司法。法律是一个结构复杂的网络,而法理科学的任务就是要把组成这个网络的各个头绪编织在一起。六、就法律控制的目的而论,平等、自由、安全和公共利益都不应当被假设为绝对价值,因为它们都不能孤立地、单独地表现为终极和排他的法律理想。所有上述价值既相互结合又相互依赖,因此在建构一个成熟和兴旺的法律体系时,我们必须将它们置于适当的位置之上。七、博登海默对各种法哲学观点进展了客观的评价。〔一〕认为历史法学派在丰富法律知识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因为它指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在创建一个伟大的法律制度时会发挥它的作用。但是当历史法学派把民族意识和民族特性提升到法律进化的主要动力的地位时,它便误入了歧途。历史法学派未能充分地认识到法律中的理性因素。博登海默认为一个真正伟大的法律制度能超越民族性的局限,在某种程度上能在精神价值和实践价值方面具有普遍的意义。〔二〕马克思的法律理论认为,社会的生产方式构成了法律制度的根底,并且论证了存在于经济与法律之间的密切关系。但对法律进化中的其他因素却没有予以充分的关注。再者,马克思强调了法律控制的阶级性方面,而未能重视法律常常调节的乃是相互冲突的群体利益。〔三〕实证主义把法律定义为主权者的命令,揭示了现代民族国家的法律所具有的一个不容无视的特征。实证主义从技术教条的角度出发对法律概念进展仔细的解释,有助于法律制度的明确性和一致性。但其缺点在于把法律同心理、伦理、经济和社会等根底切割了开来。分析实证主义过分强调法律中的权力因素而轻视其中的道德和社会成分是极为错误的。〔四〕现实主义在纠正分析法学片面强调规X和概念的取向方面做出了贡献,它使我们注意到主观感情因素和环境所产生的先入为主倾向会侵入审判过程之中。但法律现实主义对法律规如此和法学理论在实际的法律生活中的作用却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五〕博登海默认为,实证主义和法律现实主义对法律秩序的价值〔如正义〕持怀疑态度是不对的。因为实现正义是通过法律进展社会控制的最具挑战性的和最为重要的一个问题。法理学学者没有理由不对正义的法律秩序的根底进展探究,如果最有才智的人也因认为正义是一个毫无意义的、空想的、非理性的概念而放弃探索法律中的正义与公正问题,那么人类就有退回到野蛮无知状态的危险。博登海默还认为,每个历史时代都面临着一些社会控制的重大问题,因此我们在研究法律的特征和相关问题的时候,重点应集中在我们的时代特别关注和优先考虑的方在。第二局部法律的性质和作用第十章秩序的需求第四十节导言作者主要根据秩序与正义这两个概念来分析法律制度,法律的秩序要素同促进人际关系的正义的法律安排的作用之间存在诸多重要的联系与重叠交叉之处。一,对秩序与安全作一界分。秩序与安全的区别在于:秩序〔order〕主要用来描述法律的形式结构,特别在履行其调整人类事务的任务时运用一般性规如此、标准和原如此的法律倾向。而安全为实质性价值,即社会关系中的正义设法增进的东西,安全同法律规X的内容严密相关,关注如何保护人们免受侵略。二,秩序的概念——在自然进程和社会进程中都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一致性、连续性和确定性。无序的概念——断裂、非连续性和无规如此的现象,缺乏智识所与的模式-表现为从一个事态到另一事态的不可预测的突变情形。三,但凡存在人类政治、社会单位之处,人类都试图控制混乱的出现、追求有秩序的社会生活模式。第四十一节自然界中有序模式的普遍性一方面,在对我们所生活的自然界的观察明确:秩序似乎压倒了无序,常规性压倒了脱轨现象,规如此压倒了例外。比如:地球的运行轨迹一致、四季交替有规律、地球绕太阳的轨迹一致、物质〔水火等〕的组成的有规律性。人类也依靠这些规律性的现象、求助于自然法如此而永久生存。另一方面,自然事件的正常的“符合法如此性〞也会受到例外或有序运动的中断的影响。例如:物种的灭绝、癌症这类毫无规律地生长的疾病、即使是的疾病也会变异、自然法如此本身也会变化。只要自然界无序和不可预测的现象没有支配物理现象的规如此性,人类就可以依靠可预测的事件来安排其生活。自然界中占支配地位的规如此性对人类生活大有益处;缺乏规如此,我们就会处于混乱之中。科学家对自然界有序和无序的态度分三类:第一类,认为自然界有序为常态,无序的现象只是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人类测量仪器的不完善所致。第二类,认为原子的运动很大程度上是由偶然性支配的,法如此仅仅在考察和预测粒子大聚合体一般运动时作为一种统计现象而出现的。物理规律是或然的而不是不变的因果规律的。第三类,采取居间的态度,认为因果律广泛存在于原子运动中,但这种规律不是绝对和必然的。结论:自然界中秩序压倒了无序。有序为常态,无序为例外。第四十二节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中的秩序秩序在人类生活中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人们在组织社会生活时都遵循某些习惯:比如:家庭生活中成员也遵循特定模式;商业、工业和职业活动领域中,安排、计划和有组织的工作比重会更大;社会中规X调整人类事务的领域也更广泛:家庭结构、契约协议、政治决策程序;甚至人类偶然组成的聚集体中,人类也倾向于建立法律控制制度。人类对秩序的追求会为偶然情形所阻碍,有时还会陷于普遍的混乱状态。如: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制定的计划往往因事件的先后顺序之不可预测性而受干扰;法律制度中也会存在突然的法律更改;人类事务的秩序需求并未成为普遍的目标,因为人类中始终存在“生活放荡不羁〞的人和青年运动者,他们都崇尚自发和随意的生活方式、服从情绪和情感的力量。历史的研究明确,有序生活方式要比杂乱生活方式占优势。传统、习惯、惯例、文化模式、社会规X和法律规X都有助于将集体生活的开展趋势控制在合理稳定的X围之内。“只要有社会就会有法律〞。第四十三节对秩序之需求的心理根源人类对秩序需求的心理根源:第一,人类倾向于重复过去满意的经验或安排的先见取向。第二,人类倾向于对专横、任性和瞬时兴致的情形做出对抗。第三,基于审美成分。第四,思想、智识、人的思维结构成分。弗洛伊德的观点:第一,人类会强迫重复过去的成功经验,惰性力量;第二,不依靠过去的经验人类无法适应形式、无法生存下去,没有过去经验的指导,人类会感到不安;第三,人类倾向于有序生活是为了神经系统的节约能量;第四,人类受到专断、随意待遇时的对抗情绪。法律的秩序要求对专横形式有阻碍作用,但是其本身不足以保障社会秩序的正义。第四十四节无政府状态与专制政体人类的社会模式中有两种类型的制度性手段被认为不能够创设与维护有序的和有规如此的管理过程,这两种类型就是无政府状态和专制政体。无政府状态是指:任何人都不受他人或群体权力与命令的支配这样一种社会状况。无政府主义之哲学根底为“人的首要责任是自主-拒绝被统治。〞无政府主义分两种理论:其一,个人主义无政府理论。如,德国的马克斯﹒斯特纳主X,每个人都有不受限制的权利,依照其冲动而行事,即使意识到与集体作对也不畏惧,哪怕付诸暴力等犯罪手段以实现目的。其二,社会群体的无政府理论。占多数,如,巴库宁等,人有合群本能,人类可以建立松散的自发性结社群体,个人可以随意参加也可以随意退出。成员靠互爱的关系相处,合作与互助取代竞争。作者反对无政府主义,理由如下:第一,以为消灭国家和政府形式便可以在人际建立不受干扰与和睦的联合是不可能的。人类事务中的秩序不是自动生成的,人类中总是存在不守秩序之人,对其不得不靠强力作为最后手段。第二,高度繁荣的经济本身不能解决犯罪问题,人类总是服从与感情,总可能在冲动下做出社会所不容之事。需要依靠强制力。第三,而权力和命令是保证社会其他工作〔如,管理政府和企业〕得以有效进展的条件。第四,大量历史明确,缺乏政府的集权控制容易产生等级统治与经济依附状况。专制政体是指:一个人对他人实施无限的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如果该人的权力完全以专制与任意的方式行使,如此为纯粹的专制政体。纯粹的专制君主的行为缺乏可遇见性,其行为缺乏理性、不受明文规如此与政策的调整。尽管纯粹的专制极少出现,但一般的专制政府不能为人们提供行为的可遇见性。与专断权力一样的自由裁量权也可能在法律的外衣下被授予某个政府机构。把模糊、弹性、过广泛和不准确的规定引入法律制度中,就等于抛弃法律制度或者是对专制的肯定。这会增加人们的危险感和不安全感。法律方法可以预防专制状况的发生。第四十五节法律的普遍性要素法律本质是对专断权力的限制,它同无政府状态和专制政治都是对立的。法律试图把秩序和规如此引入私人交往和政府运作中。法律限制私人权利-防止出现个人意志相互抵触的无政府状态;法律限制政府当局的权力-防止出现专制政府的暴政。完美的法律制度处于无政府和专制的居间位置:利用私法制度规X私人行为领域;通过公法制度约束官员权力。规X在将秩序引入私人关系和政府运作中的作用不可或缺。规如此是标准和尺度,规如此的特征在于其含有允许、命令、禁止或调整人行为的概括行指令。哲学家、法学家都强调法律同普遍性之间的联系。如: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亚里士多德:法律是一般性的陈述、西塞罗:法律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帕比尼安:一般的律令、乌尔比安:法律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英美国家,霍布斯:施于国民之身的规如此、奥斯丁:对某类作为或不作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命令才是法律,等等。法律制度在指导私人行为与官方行为时所用的规X形式是多样的,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形式:规如此-高度准确、具体明确。原如此-一般性准如此,广泛、模糊。政策-志在实现社会、经济、意识形态的目标的审判标准。习惯与社会信念。主X法律概念的重要组成局部是普遍性要素是对的,原因如下:第一,使法律这一术语的用法获得语言上的一致性,统一概念。第二,使一致性、连贯性和客观性引入法律过程中,可以增进和平,为公平公正的司法奠基。第三,使法官办案简化。第四,让人们可以合理预见法律后果,调整其未来行为。实施法律规X的过程,也是法律具体化、特殊化的过程。法律的适用应与具体的规X结构区别。总的看,法律制度是由一般性规X同适用与执行规X的个殊性行为构成的综合体。既有规X的一面也有事实的一面。法律的规X结构是应然的集合,法律的具体实施是事实性规X。法治的前提是有法律制度并且人们严格遵守之。结论:法律制度是社会理想与社会现实二者之协调,它处于规X与现实之间的难于明确的区域,属于规X性要求,带有理想色彩。第四十八节力求独立自主的法律为使法律具有逻辑自恰性、可预见性、稳定性,兴旺的法律制度都力图创建有关法律概念、技术、规X的自主体。法律开展的某些时代,有的学者试图从法律内部形成其开展道路,从内部概念和逻辑中退出解决法律问题的答案。法律应该具有自主学科的地位,但不应超出X围。法律必须抵制政治、经济压力的冲击,否如此强权即公理;但是法律不可能不受社会力量的影响,法律必须考虑社会道德、社会意识的影响,否如此是法律教条主义。法律的自主性只是相对自主,而非绝对自主,不能把法律同外部社会力量分割开来,否如此注定失败。第十一章正义的探索第四十七节普洛透斯似的正义之面法律的秩序要素关注是社会群体对某些组织规如此和行为标准的采纳问题,其关注的是社会生活的形式而非实质。而正义关注法律制度的内容,对人类的影响以与对增进人类幸福与文明的价值。并非所有的秩序都是合理公正的,正义关注法律的合理公正方面。正义有普洛透斯似的面孔,各个历史阶段、各个哲学家对正义的态度和观点都各不一样:柏拉图认为正义存在于社会有机体的和谐之中,每个公民都在适合自己的位置上致力与本职工作。他认为正义是每个阶级的成员专心致力于本阶级的工作,且不应干预其他阶级的成员所干的工作。亚里士多德认为正义存于某种平等之中,要求按比例平等原如此把世界事物公平分给社会成员,但他却认可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认可社会分层和特权。美国的莱斯特。沃德主X更为平均主义的正义观。每个人不论种、性、国、阶级、背景,都应当给予充分的机会去过有价值的生活。卡尔。马克思主X用生产资料公有制来纠正经济上之不平等。英国的认为正义之最高价值是自由而非平等。康德将正义定义为;个人意志得按自由法如此同他人意志结合的条件之总和。苏格兰哲学家威廉。索利如此将平等和自由是为正义的内容。通过教育、生产资料的供应、助益于个人开展的社会物质环境将自由于平等协调起来。约翰。罗尔斯的观点也是将自由于平等结合。托马斯。霍布斯的法律哲学将安全置于社会正义之首,自由平等应服从于安全。作者观点,不同社会经济制度有不同的理论代言,关于各个价值之间的排序:封建社会给予安全观念以突出地位,自由主义和资本主义时期将增进自由视为政府政策的首要任务,社会主义国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平等地满足人们的要求。这几类社会制度之间,政治、统治形式也是如此,具有多样性。正是由于正义的多样性,怀疑者认为正义是个人取向与社会舆论的问题。那么正义是否有客观标准呢,下文将会谈到。第四十八节正义与理性有学者认为正义是不同统治者的非理性偏爱。凯尔森就认为正义正义的内容不为理性所决定,有的信念认为生命价值最高,而有的观点认为民族利益高于生命,为此可以牺牲个人生命。解决这种冲突只有依靠感觉和意志,而非理性。正义是非理性的理想。埃尔夫。罗斯也持类似观点。处理上述问题的前提是解决理性的含义。狭义理性是指某个结论、判断乃是基于确定、可靠、明确的知识。只有被认为具有绝对必然、不被质疑的东西才属于理性认识的X围。广义理性是基于:1,详尽考虑同解决某个规X性问题有关的事实方面,2,根据历史、心理学、社会学的经验维护规X中的价值判断。作者观点,广义理性更为可取,理由:1,广义理性同日常语言一致,因其拒绝把理性局限于准数理逻辑的结果,2,狭义理性把本该属于理性的判断结论都归入感性、专断的X畴中。采取广义理性论就有利于对理性的正义展开研究。这涉与两个问题:1,经验事实依据。2,研究价值论。关于第一个问题,作者认为:首先,正义发生冲突时,其解决往往以是否正确确定和评价经验性依据为转移的。也就是人们评价正义与否的依据是否合理。比如,历史上妇女不得参政的做法乃是基于妇女智力不如男性的断言而做出的。再者,人们评价某个规X性条例可能产生的影响和后果时,有时也会依赖一些并非无懈可击的预测和估计,但是总的说来,解决规X性问题是可以采取理性方法的。关于第二个问题,理性也可以用来解决价值判断。人们通过对历史经验的研究和对后果的预测,是可以建立理性根底的。结论,如果持广义理性论的话,社会秩序中的正义问题在相当广泛的程度上可以为理性讨论和公正思考。但是在价值选择的过程中,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在人们最终的决定过程中无法完全排除。第四十九节正义的概念X围正义的概念X围是否可以理解为正义的内涵与外延。正义的主观意愿态度方面。关于正义的概念,乌尔比安:正义是使每个人获得其应得的东西之永恒不变的意志。西塞罗;正义是每个人获得其应得东西的人类精神取向。两观点的共同点在于强调正义的主观态度。当然,给予每个人以其应得的东西的意愿是正义概念的一个重要、普遍有效的组成局部。然而,仅仅关注正义的主观态度方面是不够的,这并不能使正义处于支配地位,人们还必须借助旨在实现正义社会目标的实际措施和制度性手段。正义的实际制度方面。圣·托马斯·阿奎:正义是一种习惯,依其,个人以永恒不变的意志使每个人获得其应得的东西。这个定义修正了乌尔比安的正义概念。不仅重视正义的主观意志方面,还参加了行为模式的因素。分配正义与矫正正义以与契约正义,这三个领域为正义提供了主要的检验场所。分配正义主要关注在社会成员或群体成员间进展权力、权利、义务和责任配置的问题。分配正义不只局限于无歧视,当政府拒绝给予全体社会成员以根本自由时,也属于无歧视的X畴,但决不能说这是正义的,相反,这恰恰是非正义的。一个正义的社会秩序,除了满足人们对平等待遇的需求以外,还必须服务于人们的其他需求。某某政体国家,分配正义由人民选举立法结构实现。当分配正义规X被社会成员违反,矫正正义就发挥作用,要求对过失做出赔偿或剥夺不当得利。通常有法院或被赋予司法权的机构执行。主要X围涉与合同、侵权和刑事犯罪等领域。契约正义,有理由把正义概念适用于个人间、群体间或国家间的合同安排领域。正义要求合同不得欺诈、不得显失公平。否如此尽管合同的形式是自愿的但实质却具有非正义的污点。正义的最后一个含义。亚里斯多德没有将正义与非正义局限于立法规X、司法解释规X和合同规定规X等领域,而是扩大适用致个人行为领域,特指个人对他人采取的某某和不公平行为。广义的非正义包括毒打孩子、使他人希望破灭的人〔该希望正是由他点燃的〕。正义概念关系到权利、要求和义务,与法律有密切联系。社会正义观的改变,常常是法律改革的先兆。正义不等于和法律性,正义被视为高级的法,社会实在法必须与正义相符。正义是衡量法律之善的尺度,但却不是唯一的尺度。权宜、功利和可行性等标准主要用来解决建构法律制度中遇到的专门问题。对法律讲,正义不是唯一重要的价值,但是正义概念可适用的X围是极为广泛的,正义要求防止不合理的歧视待遇、禁止伤害他人、承认根本人权、提供在职业上自我实现的机会、设定义务确保安全和履行必要的政府、确立公正的奖惩制度等。这些都是人类的共同需求,然而而其中有一些重要和根本首要的需求,将在下节加以探究。第五十节正义与自然法法理学思想史,正义观念往往同自然法概念联系在一起。但自然法的概念之含义确是因人而异的。自然法与正义之间的关系,始终是哲学与法学领域不同学者之间分歧之根源。第一类观点。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一条正义规如此在任何地方都具有同样的效力,那么它就是“自然的〞。但他不认为所有的正义规如此都属于自然法,尤其是分配正义规如此〔分配正义规如此往往随着人类平等与不平等这一不断变化的标准而定〕。圣·托马斯·阿奎对此的观点与亚里士多德一致,他将自然法视为人类普遍的和根深蒂固的品性强加在立法者权力之上的一套现实的障碍。但他关于正义的观点确具有更广泛的使用X围。赫尔伯特•哈特将自然法视为人类公认的原如此,这些原如此立基于有关人类的某些根本真理之中。但他的正义观还包括了规X正义的标准。第二类观点。对自然法的内容持不加限制的观点。启蒙时代,自然法被理解为符合正义要求的、完整的和现有的规如此体系。第三类观点。自然法是涉与X围极为广泛的术语,而正义在法律领域中只涉与相对较小的领域。上述学者的观点也存在意见一致的地方,即自然法是由应当得到承认的原如此和准如此构成的,不管其在一个国家或共同体的实在法中是否的到了正式表达。社会中确实存在一些最低限度的正义要求,并独立于立法者的意志,而且需要在任何可行的社会秩序中予以承认。这些正义要求源于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之中。比如:人类需要根本的睡觉、食物、性欲等需求。自然法的宽容标准在社会与法律的开展过程中常常发生变化。自然法的宽容标准在社会与法律的开展过程中常常发生变化,对于一个有效可行的法律制度所必须的最低限度的正义要求,在兴旺与不兴旺的社会中并非完全一样。结论;不应将正义和自然法等同。首先,自然法乃是一个正义制度的最根本的根底,由最低限度的公平和合理的标准组成,没有这些标准就不可能有可行的法律制度。其次,正义概念如此包括了被特定的政治和社会制度认为是正义的规X和原如此,不论其在正式的法律渊源中是否得到承认。再次,由理想的蓝图构成。正义概念关注的既是法律有序化的迫切和即时的目的,也是法律有序化的较远大的和终极目的。第五十一节正义与自由正义的法律制度所要考虑的人类需求中,自由处于显要的位置。要求自由的欲望乃是人类根深蒂固的欲望。整个法律和正义的哲学就是以自由观念为核心二构建的。当今世界各国的法律都承认一些公民的根本自由:表达自由、结社自由、迁徙自由、获得财产、缔结合同协议的权利。。。而且往往得到宪法的保护。历史上,并非所有政治社会制度都认为自由是每个人都具有的自然的和根本的权利。如:奴隶制度、农奴制度封建专制。某种程度的自由是人的自然权利的观点并非完全没有实际意义。但是也决不能把该权利视为绝对和无限制的权利。自由必须受到某些限制,否如此任何人都会成为滥用自由的潜在受害者。人们往往都同意承受约束,这源于人类的社会倾向。而人类要求自由如此源于人类的人格自我肯定的一面。自由分为两类:否认性自由和肯定性自由。前者指排除外界约束和免受专断控制的自由,后者指发挥个人的天赋和习得的技术的机会,以促进人类文明的自由。二者有时会发生冲突,比如:强迫性的义务教育没有增进父母的否认性自由〔父母不受限制的自由反而受到了约束〕,但却无形中增进了孩子的肯定性自由。法律不仅用来调和相互冲突的自由,还可以平衡自由价值与社会秩序中相互抵触的目的。第五十二节正义与平等在历史上,法律增进了平等,同时也维护了许多不平等现象。平等的对象包括:政治参与平等权利、收入分配制度、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等等。法律概念的平等指:法律规如此将人、事、物归于一定类别,并按照某种共同标准对它们进展调整。简言之就是:“凡法律视为一样的人,都应当以法律所确定的方式来对待〞。第一,立法行为分配权利、权力、利益时的平等。立法者在立法中不进展不合理的分类,就在平等的进程中迈进了一大步。法律中按照平等原如此进展分类的标准往往是不确定、依据某一时期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哲学而定。平等原如此本身并不能防止社会中对弱势群体的压制、歧视待遇。不能将种族、性别、某某、民族背景和意识形态等因素作为立法分类的标准,那么在平等之路上又前进了一大步,由此衍生出根本权利: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受教育权和政治参与权。执法机关如能尊重这些权利,在平等的道路上又前进了大步。然而这也只是提供了一种形式机会而非实际机会。社会往往以确保根本需要的平等以补充根本权利的平等。如:颁布最低工资法、福利制度等等。第二,交换对等的平等。如,合同领域的平等,不得欺诈等等。人类要求这类平等的心理根源:1,希望得到尊重,2,不愿受人统治,3,源自均衡感。对于歧视的反感处于平等要求的核心地位。正义感是孩子固有的,根植于其人格感之中。历史上对于歧视的标准并不存在一致的看法。关于人之差异能否成为法律上规定差异待遇的根据,历史上也有不同观点。有人由此推出错误观点:正义观念是无法通过理性认识的,其不过是对社会习俗的反映,甚至是对统治阶级强设标准的反映。作者的观点:平等与不平等之程度取决于:1,客观的生产状况,2,社会的现实状况,3,社会进化的状态,4,现有的认识和理解水平。当现存的不平等安排随着情势的变更、人类知识认识的开展而变得不合理时,正义感便表现出来。为正义而斗争都是为了消除法律上、习惯上的不平等而展开的。心理学、社会学知识的开展〔该开展明确必须重新界定政治、社会失误〕往往成为新的正义观念的胜利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