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钱穆乡教l0年的过程,实际上是他当时在无师友指点环境中自求长进,摸索为学路径和方法的过程。10年乡教,实则10年苦读。在茫茫的学海中,他既无名师指点,又少学友切磋,一路摸黑,“在摸黑中渐逢光明”.“冥索逾十载,始稍知古人学术源流,并其深浅高下,是非得失。”对于这10年的探索,钱穆不无感慨。他在一篇文章中说:我没有机会进大学,从18岁起,即已抗颜为人师,更无人来作我师,在我旁指点领导。正如驾一叶舟,浮沉茫茫学海中,四无边际,亦无方针.何处可以进港,何处可以到岸,何处是我归宿,我实茫茫然不知。但既无人为我作指导,亦无人对我有拘束。我只是一路摸黑,在摸黑中渐逢光明.所谓光明,只是我心自感到一点喜悦处。因有喜悦,自易迈进.因有迈进,更感喜悦。如此循循不已,我不敢认为自己对学问上有成就,我只感得在此茫茫学海中,觅得了我自已,回归到我自己,而使我有一安身立命之处.钱穆对学生如是说:“我是一个自修苦学出身的人,因为幼年家境清寒,父亲很早去世,使我没有机会像一般青年人一样,由中学而大学,从师研究,或出国深造。……不过我一直仍认为,青年人只要有可能进学校从师研究,还是循着正规教育的程序以求上进为好。除非是万不得已,才采取自学的途径。因为在学校里,不仅可以有系统地研究各门课程,还可以与良师益友从切磋琢磨中,增进内心的修养,完成伟大的人格,奠定学业与事业的巩固基础,那比自学究竟要好得多了。”“勤读勤写,始终一书生":钱穆的读书为学发布范围:公开2010-11—2209:18
命运往往厚此薄彼,难显公平。当我们慨叹现在的教育体制培养不出大师的时候,却不得不感慨上世纪上半叶大师成批的出现.成批的大师中,甚而有不少没有上过大学、缺乏完整教育经历的。他们凭借自学、苦学,开辟出了广阔的学术空间,并得以跻身大师行列。这当中,钱穆(1895―1990)是一个代表.钱穆,江苏无锡人,12岁丧父,因家贫无望上大学,1912年,18岁的他中学没有毕业即退学,只好自学。也就是在那一年,他开始了此后“读书、教书、著书”的人生历程。前后教过10年小学,8年中学。1930年,36岁的钱穆凭一部《刘向歆父子年谱》深获顾颉刚赏识,经他推荐,到燕京大学任教,从此走上大学讲坛,任教于南北各大学,直到92岁在台北素书楼告别讲坛,从事教育工作长达70多年。他自称“上堂教书,是我正业",更可贵是1949年后出走香港,在“手空空,无一物”的艰难环境中创办新亚书院,为香港地区培养了一大批弘扬中国文化的学术人才.钱穆在中国现代史学界中,自成一派,主张博通以区别于一味求专精的主流史学。抗战期间在云南蒙自撰写的《国史大纲》,是近代以来最成功的一部通史著作,书中鲜明提出要对本国历史抱“温情与敬意"。后渐转入对中国文化精神的研究与阐发,晚年致力于朱子学研究,留下巨著《朱子新学案》,临终前领悟“‘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钱穆凭自学成才,虽然他说:“青年人只要有可能进学校从师研究,还是循着正规教育的程序以求上进为好。除非是万不得已,才采取自学的途径。因为在学校里,不仅可以有系统地研究各门课程,还可以与良师益友从切磋琢磨中,增进内心的修养,完成伟大的人格,奠定学业与事业的巩固基础,那比自学究竟要好得多了.”但他能够成就如此的学问人生,在读书为学上自有他的过人之处.他最大的过人之处是把读书做学问看成是安身立命的所在,在一篇文章中他说:“我没有机会进大学,从十八岁起,即已抗颜为人师,更无人来作我师,在我旁指点领导.正如驾一叶舟,浮沉茫茫学海中,四无边际,亦无方针.何处可以进港,何处可以到岸,何处是我归宿,我实茫然不知。但既无人为我作指导,亦无人对我有拘束。我只是一路摸黑,在摸黑之中渐逢光明。所谓光明,只是我心自感到一点喜悦处。因有喜悦,自易迈进。因有迈进,更感喜悦。如此循循不已,我不敢认为自己对学问上有成就,我只感得在此茫茫学海中,觅得了我自己,回归到我自己,而使我有一安身立命之处。"这段文字,把他读书的甘苦所得都原委道尽,可以看作他多年自学摸寻读书门径的心路写照.原来,读书做学问并非只是一味地苦,也自有它内在的意义生成机制,有它自在的喜悦。他的侄子钱伟长曾在一篇文章里回忆:“他在苏州任教(中学)时,朝迎启明、夜伴繁星的苦读,经、史、子、集无不精读,时而吟咏,时而沉思,时而豁然开朗。我看他读书的滋味,简直胜过任何美餐.”正是那内心的喜悦促成向上的一机,让钱穆找到了自我真正的价值所在。
(转自中国青年网)《钱穆传》摘记二—-小学教师钱穆2008—10-0321:09
1912年春,由鸿声里远房亲戚钱冰贤的介绍,年仅l8岁的钱穆离开老家七房桥,到秦家水渠的三兼小学任教,开始了长达10年半的服务桑梓的乡教生涯。在这10年的乡教生涯中,虽然他常常以未能进入大学继续学习、深造为憾,然而深信”学问”来自"功夫",虽然蛰居乡村,以教谋生,"未尝敢一日废学”。在三兼小学,钱穆每周上课36节,虽然教学繁忙,仍然见缝插针,利用各种空闲时间读书。居处楼外乃一荒园,老树林立,枝叶蔽天.入夜,群鹗争鸣其上,夜不能寐。于是取来《昭明文选》,枕上读之,极倦始入睡。又读《曾文正公家训》、姚鼐《古文辞类纂》、浦二田《古文眉诠》、唐宋八大家文、严复所译诸书。三兼小学的校长秦仲立因与钱穆切磋古文,惊其才思不群,遂成忘年之交,钱穆也因此获读秦家藏书.秦仲立对钱穆读书多有新得推崇不已,多次称赞他“善读书,能见人所未见”.钱穆在摸索读书门径与方法的同时,也渐渐开始笔耕。一日,因在报上看见《东方杂志》征文,题目可以自拟。于是他撰写《论民国今后之外交政策》一文寄去。文中大意为,英法侵犯我东南海疆,日俄霸踞我西北、东北边陲,一可谋和,一必交战.文章为《东方杂志》征文录用,获三等奖(共分五等),得奖金25元。后编辑部来信,因文章现实感太强,内涉外交秘密,不拟刊出。这是钱穆投寄报刊杂志的第一篇文章。
1913年,钱穆转入荡口私立鸿模学校任教.鸿模学校就是钱穆当初就读的荡口果育学校,因纪念1911年去世的老校主华鸿模(华子才),故易名为”鸿模学校”.在鸿模学校,钱穆担任国文和史地科,每周上课24节。钱穆在鸿模学校,教字认真、负责,深受校主华士巽的器重,常被邀去做客,礼为上宾.在荡口鸿模,钱穆读章学诚《文史通义》、夏曾佑《中国历史教科书》,"读之甚勤",”至形于梦寐间".
1914年夏,无锡县创办6所高等小学,梅村l所,命名为县立第四高等小学,校舍借用市区的泰伯庙。与钱穆同在鸿模小学任教的华澄波被聘为校长,华澄波对钱穆的才华颇为赏识,所以邀请钱穆前往任教。钱穆在梅村县立四小任课,每周18小时,同时仍兼鸿模课。所以他每周乘船往返于梅村、荡两镇之间.钱穆晚年回忆起第一次上船往返两地间的情景时说:“余坐船头上,读《史记·李斯列传》,上下千古,恍如目前。余之读书,又获深人新境,当自读此篇始。”
1915年,钱穆不再兼鸿模课,专任县立四小。在梅村四小时,钱穆结交了一位挚友--朱怀天。朱怀天,松江人,毕业于上海第一师范。任教县四小时与钱穆同处一寝室,亲如兄弟。两人对时事、学问的看法各异,常常争论不休,但友谊如旧。相互咏诗唱和,成《二人集》。在梅村四小,钱穆读范晔《后汉书》,有随意翻阅、抽读之弊。因读《曾文正公家训》,曾氏教人读书,必自首尾通读。自此痛戒随意抽读.立意凡读书,必从头到尾通读.又效古人刚日诵经,柔日读史之例,定于清晨必读经子艰难之书,夜晚读史书,午问读闲杂书。夏天夜晚,为防蚊虫叮咬,他仿效其父把双脚纳入瓮中坚持夜间苦读。在梅村县立四小,钱穆教授《论语》课时,精读《马氏文通》,仿其体例,积年写成《论语文解》一书.该书仿《马氏文通》论字法之例,以论句法。用《论语》文句为例,来阐明作文义法。全书分明体、达用上、下两篇,详解起、承、转、结之理。此书1918年11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是钱穆生平出版的第一部著作。
l918年夏天,24岁的钱穆因老家七房桥遭火灾,屋舍全焚,于是又迁家至荡口镇。其母患胃病,“积月不能食”。为了能朝夕侍母,钱穆遂辞职回荡口鸿模学校任教。此后一年,是他读书静坐最专最勤之一年.他在静坐读书中,悟出了人生最大学问在求能虚其,,心虚始能静。于是排除杂念,专,攻读,"日求长进"。当时鸿模学校管事者为须沛若,系他果育、常州府中学堂两度同学,两人交往甚密。须氏告诉钱穆,读《论语》应当逐字逐句返诸自己,从日常生活中求体会。暑假钱穆为学生开讲《庄子.内篇》七篇,须沛若亦来听讲,与钱穆详加讨论。他以后撰《庄子纂笺》、《论语新解》两书,受须氏的启发不少。这年11月,《论语文解》一书出版,钱穆得到了商务券百圆,他用此百圆书券到无锡城中一书肆购书,于经史子集四部中,择其所缺者络续购买。
1919年秋,钱穆转人后宅镇泰伯市立第一初级小学任校长一职,时年26岁。他对后宅初小进行了多项实验和改革。首先,改革教学方法,务使课程规章生活化,学生生活课程规章化,力求两者融为一体.其次,改变课程,务使一切规章课程尽量融入学生的生活中.再次,废除体罚,因势诱导。在后宅初小进行实验改革的同时,钱穆又利用闲暇时间从事撰述。早年留学日本、以《人生哲学》一书名著学界的李石岑在上海主编《时事新报》副刊《学灯》。每登一文,皆以大一号字在首幅刊出,其余皆用小一号字排。钱穆撰《爱与欲》投出,被以大一号字在《学灯》首幅刊出.这是他生平在报纸上刊出的第一篇投稿文章.随后又撰一篇关于论希腊某哲人与中国道家思想之异同的文章亦在《学灯》用大一号字在首幅刊出.以后还撰有二文,刊于《时事新报》“青年论坛"中。
钱穆乡教l0年的过程,实际上是他当时在无师友指点环境中自求长进,摸索为学路径和方法的过程。10年乡教,实则10年苦读。在茫茫的学海中,他既无名师指点,又少学友切磋,一路摸黑,“在摸黑中渐逢光明”。“冥索逾十载,始稍知古人学术源流,并其深浅高下,是非得失。”对于这10年的探索,钱穆不无感慨。他在一篇文章中说:我没有机会进大学,从18岁起,即已抗颜为人师,更无人来作我师,在我旁指点领导。正如驾一叶舟,浮沉茫茫学海中,四无边际,亦无方针。何处可以进港,何处可以到岸,何处是我归宿,我实茫茫然不知。但既无人为我作指导,亦无人对我有拘束。我只是一路摸黑,在摸黑中渐逢光明。所谓光明,只是我心自感到一点喜悦处。因有喜悦,自易迈进。因有迈进,更感喜悦.如此循循不已,我不敢认为自己对学问上有成就,我只感得在此茫茫学海中,觅得了我自已,回归到我自己,而使我有一安身立命之处.钱穆在我印象中一直是繁华的,几乎繁华到了得意忘形的地步:他不过中学毕业,却自修成为国学大师,从容执教北大;他的著作几乎部部为经典,不唯畅销而且常销;甚至于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对他的勃然大骂,也不过是从反向维度对其成就的肯定。在钱穆逝世一周年之际,其得意门生余英时著《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一书,系统阐述乃师毕生之学问风骨、道德文章以及对于中国学术的巨大贡献,亦算是对其毕生繁华的盖棺论定。然而在阅毕《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我心目中繁华的钱穆印象,竟悄然生出重重落寞来,细细品味,至少有三重。
第一重落寞是家庭生活之落寞。钱穆1949年离开大陆,避难港岛,虽然避免了被“思想改造"的劫难,但同时也付出了远离故土、抛妻弃子的代价。据余英时回忆,钱穆初到香港时,曾经与余英时一家观看一场有关亲子之情的电影,向来能够“以理驭情”的钱穆,禁不住想起在大陆的儿女,悄然泪下。中国传统文化甚重父子之情,而此时已中年并且毕生信仰中国传统文化的钱穆,其落寞可想而知.又有一次暑假,钱穆犯胃病,余英时前去探望,发现“他一个人孤零零的躺在一间空教室的地上养病”,而此时想读《王阳明文集》,也只有靠学生代买.一个人,孤零零,空教室,地上,我读到这些词汇不禁唏嘘。所幸的是,随着新亚的崛起,钱穆在香港社会的地位也遽然上升,物质环境不再窘迫,生活亦因觅得胡美琪为伴侣而得到照料,然而这一切,真能弥补远离故土、儿女的落寞?
ﻫ第二重落寞是游离于“新儒家”之外的落寞。“新儒家”是近二十年来甚为风行的一个概念,设问钱穆是否属于“新儒家”?则恐怕大多数人会回答“肯定属于",盖因钱穆一代通儒,岂有不是的道理?但是余英时在本书《钱穆与新儒家》一文中,用近四万字力辩钱穆并非传说中的新儒家。余先生首先厘清了“新儒家”在现实中的三种用法,即大陆流行的“二十世纪对于儒家深有研究的中国学人"、“以哲学为标准、只有在哲学上对儒学有发展的人”和海外流行的本义“熊十力学派中人”。并认为第一种用法空洞而无意义,第二种用法因其哲学家标准而不适用于作为历史学家的钱穆,第三种用法则更不适用,因为钱穆与熊十力乃是“论学之友”,并非其学派中人。然后更进一步指出,钱穆虽然入学功底深厚且毕生尊奉儒家为人生信仰,但是与当代新儒家存在原则性分歧,即钱穆并不认同由韩愈创立并为新儒家所信奉的哲学家式的道统说,而是坚持“整个中国文化即为道统"的历史学家道统观,这种分歧甚至到了“千古不合之异同”的地步,故钱穆并非新儒家。ﻫ我对于余先生的论证没有原则性异议,同时对于新儒家的“先秦儒学,宋明理学,新儒学”三期说是否成立存在怀疑,但对于相关人士打起“新儒家”大旗并努力形成门户的行为表示理解,甚至支持。须知自“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以来,西学东来,势不可挡,儒家被国人认为是“弱国愚民”之根源,信徒日减,元气大伤,由原来的官方主流沦落为边缘。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延续儒家一脉,儒教所要做的基础性工作就应该是组建门户以凝聚人心,如此则进可利用组织的力量摄取生存资源,退可消除成员之孤寂感。事实也证明,“新儒家”的大旗下确实招揽凝聚了一批儒学人才,儒家影响力也得到部分复兴。然而,钱穆恪守的是“学必不可有门户”,毕生致力于破除门户之见,自己不肯建立门户,自然也不会侧身新儒家行列,故他的学问虽高、名声虽大,却无可避免同道知己寥寥的落寞.
ﻫ第三重落寞乃是根源性落寞,即作为保守主义者的落寞.保守主义是一种强调既有(传统)价值或现状的政治哲学,原本是中性词汇,但在中国近代语境中,“保守”与“传统”“反革命"“右派"等词汇一样,被人为赋予了道德上恶的因素,几乎没有人敢公开承认自己是“保守的”,更没有出现像英国那样以“保守"命名保守党。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诚如余英时在本书《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激进与保守》一文中所论述的,清末以降的近百年中国政治现实,无论是君主专制,还是军阀体制以及国民党训政,都不是值得维持的现状,因而保守主义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土壤,而激进主义却在毫无约束的情况下迅速激烈化,而各种激进势力都不约而同地把矛头尖锐的指向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似乎只有破除一份“传统”,才能换来一份“现代化。"而钱穆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高呼“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近乎偏激地为传统文化辩护,虽然本意是警告人们不要为一时之快而毁掉长期积累下来的一切文化业绩,但却无可避免的成为逆乎潮流的行为.故当时的共产主义者与自由主义者都视之为封建余孽,不约而同的攻击与封杀他。于是,就有了建国后钱穆著作被禁直到改革开放,就有了向来标榜“宽容”的自由主义者胡适生前封杀钱穆进入“中研院”的举动。另外,即使是钱穆的粉丝,大多也并非他理想中的读者,因为钱穆毕生辛勤著述,是为故国招魂,是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抱有信仰的读者,但现实中大多数读者,是抱着一种“鉴赏古董"的心态去对待日益衰微的传统文化,离信仰还很遥远。故而作为保守主义者,钱穆注定要落寞。所以余先生也不无叹息的说“钱先生无疑是带桌很深的失望离开这个世界的”。
当然,落寞的色调并非总是悲凉,钱穆之所以能造就生前身后之繁华而成为一代宗师,是因为他能独立特行、不畏流俗亦不被流俗引诱,故能忍耐消磨了这些落寞,这其间繁华与落寞之关系,对于有志学术者,确实值得琢磨.中学是大学者钱穆的最后学历
□张建安初小三年级时,钱穆因作文优秀,被老师奖励了一本《修学篇》的书籍。此书由日本人所著,蒋百里翻译,集中记述了数十位英法等国不经学校而通过自学成才的名学者。这些人的苦学历程感染着钱穆,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后来,钱穆中学毕业就再没有机会到大学深造,他以《修学篇》中的人物为榜样,走上了另一条艰苦自学的道路.钱穆18岁中学毕业后即担任小学教师,从此一意自学.他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所必修的四书五经着手,温故知新,由浅入深,逐步拓宽,渐臻佳境.他晚年曾这样回忆:“前在私塾时,四书仅读至《孟子·滕文公章句》上,此下即未读。念当读完《孟子》,再续及五经。一九一二年之元旦,余即一人在又新小学闭门读《孟子》……自限半日读《梁惠王章句》上,至能全体背诵始归家午膳。午后又新闭户读《梁惠王章句》下.如是七日,读毕《孟子》七篇。”这便是钱穆刻苦自学之始,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将《孟子》一书读懂并能全部背诵。钱穆自有了自学成才的念头后,十年半的乡教生涯也是他的自学苦读生涯。而从广义上,从此以后,他的一生均与自学苦读密切相关.同时,又因为钱穆读书乐在其中,所以坐冷板凳的“苦读”却又伴随着无穷的乐趣.他最先在秦家渠三兼小学任教,一人兼任国文、算术、史地、体育、音乐等课程,每周授课36小时。钱穆教学与住宿均在学校.放学后,一幢空荡荡的大楼内只剩下三个人.楼外即是一片荒园,有两百左右老树,枝叶蔽天。到了晚上,周围变得更加安静,只能听到乌鸦在大树上鸣叫,整个世界则更显空寂。钱穆入夜难眠,于是取来《昭明文选》,躺在床上阅读,直到非常疲倦的时候便自然而然地睡着了。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了一个月.可以说,这时的苦读是钱穆应对不良环境的最好方式。久而久之,不良的环境已变成读书的好环境,而钱穆则在读书中获益无穷。1913年,钱穆转为鸿模小学教师.此时,他仍然常以未能进大学读书为憾,见报纸上登载了北京大学招生广告,遂再次动了考大学的念头。按照招生要求,考生须先读章学诚《文史通义》,钱穆于是购求此书阅读。钱穆又获知夏曾佑所著《中国历史教科书》是北大的读本,于是也勤奋地阅读此书。读此二书,本为钱穆想入大学而做准备,但钱穆并未入学,反而在此二书中读出许多乐趣.他读《文史通义》时达到了“形于梦寐间”的程度。有一天,他竟然梦见自己进入一藏书楼,楼内所藏均为章学诚的书,而且有些著作是世人从未见过的.此梦也特奇怪。钱穆在二十年后,果然见到了世人未见的章学诚著作.而《中国历史教科书》则使钱穆收获更大。钱穆自称:“余对此书得益亦甚大。如三皇五帝,夏氏备列经学上今古文传说各别.余之知经学有今古文之别,始此。一时学校同时闻余言三皇五帝有相传异名之说,闻所未闻,皆惊叹余之渊博。实不知余之本夏氏书也。又余读夏书第一册,书末详钞《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等,不加减一字,而篇幅几占全书三分之一以上。当时虽不明夏氏用意,然余此后读史籍,知诸表之重要,则始此。及十年后,余为《先秦诸子系年》,更改《史记》六国年表,亦不可谓最先影响不受自夏氏。”这里提到的《先秦诸子系年》是钱穆早期的代表作,正是因为这一著作,钱穆进入学术名家的行列;也正是因了此书,钱穆进入大学讲学,从而为一生的学术道路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当然,这已是后话了.1914年,钱穆任教于无锡县立第四高等小学,同时仍在鸿模小学兼课,所以必须在每周往返于两校。两校之间有许多湖泊相隔,钱穆乘船在湖水上穿梭。许多年后,他还记得第一次上船后的情景:“余坐船头上,读《史记·李斯列传》。上下千古,恍如眼前。余之读书,又获深入新境,当自读此篇始。”自修苦学的过程也是自我摸索的过程,否则无法进步。有一天,钱穆于深夜醒来,见月光照床,分外清幽。钱穆的思绪还在学问上。他的一只脚接触到蚊帐外的墙壁,脑中灵光一闪,“臂与壁皆形声字.辟属声,但臂在身旁,壁在室旁,凡辟声似皆有‘旁’义。如避,乃走避一旁。璧,乃玉悬身旁。嬖,乃旁疾非正病。躄,乃两足不正常,分开两旁,盘散而行。劈,乃刀劈物分两旁.如是凡辟声皆有义,此即宋人所谓右文也”。想到这些,钱穆兴奋得不得了,不再睡觉,并举一反三,一连想到了十数例形声字。第二天早晨上第一堂国文课,钱穆不讲课文,而是讲起了昨晚的收获。讲完以后,印象更深,思考得更多。自学者,因没有老师的指导,也许会走许多弯路,这是自学的缺陷。但自学也有自学的好处,因一切都需靠自己摸索、自己感悟,所以一旦学成,则独立性强、创造力强,生命力持久。自学成才者往往不会拘囿于门户之见,对于他人的成绩能够择善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安管人员安全生产知识考核题库(A类)及答案解析
- 2025年数字化娱乐行业数字支付与内容创新模式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企业市场调查问卷分析工具
- 农民农作物种植合同
- 生物科技领域声明书3篇
- 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含金量及答案解析
- 2025年体验经济行业新零售模式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蚂蚁搬豆试讲真题及答案
- 汽车驾驶工考试题及答案
- 企业文件管理规范化存档模板
- 常用水文预报模型介绍课件
- JJF1022-2023年计量标准命名与分类编码
- 学习投入量表
- 24式太极拳教案全集
- 机械制图课件 机械制图 1 绪论
- 工业园弱电智能化系统施工方案
- TCAMDI 083-2022 无托槽正畸矫治器
- 购售电服务招标标书模板
- GB/T 3656-2022电磁纯铁及软磁合金矫顽力的抛移测量方法
- SB/T 10737-2012高空外墙清洗服务规范
- GB/T 29024.4-2017粒度分析单颗粒的光学测量方法第4部分:洁净间光散射尘埃粒子计数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