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成立的条件_第1页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成立的条件_第2页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成立的条件_第3页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成立的条件_第4页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成立的条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题目:国际货物买卖协议成立条件作者:摘要国际货物买卖协议是国际贸易交易中最为主要一个协议。它是各国经营进出口业务当事人开展货物交易最基本伎俩。这种协议不但关系到协议当事人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关于国家重大利益,以至影响到整个国际社会。所以,在长久国际交易实践中,各国形成了一系列基本标准、规则、作法和要求。本文主要介绍和分析了国际货物买卖协议形式以及国际货物买卖协议成立条件。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介绍了国际货物买卖协议概念和“国际性”判定标准;同时将国际货物买卖协议与国内货物买卖协议进行了比较,阐述了国际货物买卖协议具备特征。第二章国际货物买卖协议形式。经过比较可见,当今大多数国家在法律上对货物买卖协议基本上都采取“不要式标准”。中国《协议法》也吸收了这一一标准,即协议无须按特定形式和手续订立,当事人不论是采取口头方式、书面方式或者是以某种行为来订立买卖协议,都认为是正当和有效。第三章国际货物买卖协议成立。本章详细比较分析了订立协议要约、承诺规则。关键词:国际货物买卖协议要约承诺ABSTRACTInternationalsalescontractisoneofthemostimportantcontractsininternationaltradetransactions.Itisthebasicmeansforcountriestocarryoutbothimportandexportbusiness.Notonlyisitrelevanttobenefitsofeachparty,butalsoitisrelevanttotheinterestofthestate,oreveninfluencesthewholeworld.Therefore,inthelong-terminternationalgoodstransactionpractices,allcountrieshaveestablishedsetsofprinciple,rules,practicesandrequirements.ThisthesisstudiedontheConditionsfortheestablishmentofInternationalsalescontractofgoods.Itmainlyincludes:1.Thefirstchapterintroducestheconceptoftheinternationalsalecontractofgoodsandjudgmentcriteriaofthe"international";thesametime,itcomparedtheinternationalsalecontractofgoodsanddomesticsalecontractofgoodstoexplainthecharacteristicsoftheinternationalsalecontractofgoods.2.TheFormofInternationalSalesContractofGoodsBycomparison,wecanseethemostcountriesintheworldadopta“non-formalityprinciple”towardsinternationalsalescontractofgoods.China’s“ContractLaw”absorbsthisprinciple.Acontractcanbelegallyconcludedwithoutanyspecificformalities,whetheritisoral,writtenorthoughactivity.3.ConclusionofInternationalSalesContractofGoods.Thispapergivescomparativeanalysisontherulesofofferandacceptance.Keywords:internationalsalescontractofgoodsofferacceptance

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目录 III第一章 国际货物买卖协议概述 1一、 国际货物买卖协议概念 1二、 国际与国内货物买卖协议比较 3第二章 国际货物买卖协议形式 6一、 国际货物买卖协议形式类型 6二、 关于书面形式解释 7三、 关于协议形式要件作用问题 8第三章 国际货物买卖协议成立条件 10一、 关于要约及其成立条件 10二、 关于要约生效时间及撤回与撤消 11三、 关于承诺及其成立条件 13四、 关于承诺生效时间及承诺逾期撤回 14参考文件 17致谢 18国际货物买卖协议成立条件国际货物买卖协议概述国际货物买卖协议概念国际货物买卖,区分于国内货物买卖,主要是其“国际性”特征。在众多学说中,关于判断“国际性”标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1.国境标准。只要超越一国边境货物买卖,就是国际货物买卖。2.国籍标准。国际货物买卖是具备不一样国籍当事人之间买卖。我国1985年《涉外经济协议法》中采纳此观点。3.营业地标准。“国际货物买卖是营业地在不一样国家当事人之间买卖。”这是1980年《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协议条约》中对这一标准详细定义。依据这三种标准,不一样学者分别从这三个角度给国际货物买卖协议作出了定义。还有学者在定义这一协议时则是把这三个标准都作为判断依据,即认为只要是具备其中之一货物买卖协议,均可称之为国际货物买卖协议。鉴于1980年《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协议条约》组员国不停扩大以及该条约在国际货物贸易中广泛应用,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已普通接收了上述第三种标准,即营业地标准。本文也采纳此标准。由此,我们能够对国际货物买卖协议作出以下定义:国际货物买卖协议是指营业所所在地分处于不一样国家当事人之间为进行进出口货物交易而订立协议。国际货物买卖协议具备特征1.协议当事人营业地分别处于不一样国家。营业地分处于不一样国家当事人之间订立货物买卖协议应属国际货物买卖协议。假如当事人没有营业地则以惯常住所地来确定。2.国际货物买卖协议大多数是隔地订立。订立协议过程中发出要约和进行承诺行为在不一样国家做出。国际货物买卖协议订立往往是由一方在一国发出要约,而另一方在别国做出承诺。3.调整国际货物买卖协议关系法律,包括到不一样国家法律选择,或国际贸易条约、通例适用规则,当事人能够选择支配他们协议关系法律。4.协议标物要进行跨越国界运输,而且时间长、风险大,往往要经过海洋、航空、铁路等联合运输,因而通常要对标物进行投保。国际与国内货物买卖协议比较国际货物买卖协议和我国国内货物买卖协议进行比较,买卖权利、义务、归属及范围等方面都存在着异同点,首先应用两部法律不一样,国际货物买卖协议主要以《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条约》为主,而我国国内以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协议法》中条例为主。对二者进行比较和研究,取长补短,提出一些完善我国国内货物买卖协议看法。立法比较因为各国货物买卖法有所不一样,发生法律冲突再所难免,这对于发展国际贸易是不利。所以,统一调整国际货物买卖法律规范一直是世界各国、各种贸易团体追求目标。现在,比较有代表性是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制订《关于国际货物销售统一法条约》、《关于国际货物销售协议成立统一法条约》和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制订《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协议条约》。《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协议条约》是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在《关于国际货物销售统一法条约》和《关于国际货物销售协议成立统一法条约》基础上,经过十多年酝酿起草,于1980年经过。截至,已经有56个国家同意或加人了该条约,占世界贸易额三分之二。我国也加入了该条约。各国有买卖法形式和内容并不完全相同在英美法国家,没有民法和商法之分,英美法国家既没有民法典,也没有商法典,这些国家货物买卖法大都以单行法形式出现。在英国,具备代表性是1893年((货物买卖法》。美国于19制订了《19统一买卖法》,日后,因为这部法律已不能适应美国经济发展需要,1942年,美国统一州法协会和美国法学会联合制订了一部美国((统一商法典》,其中第二编就是买卖法法律要求。但这部法典并不是美国国会经过,而是由民间团体起草供各州自由采取样板法。按照美国宪法要求,关于贸易立法权标准上属于各州,所以各州对于是否采取《统一商法典》有完全自主权。不过这部法典比较能够适应美国经济发展,所以除了路易斯安纳州外,全部州均已经过立法采取了这部法典。在我国国内,大都把买卖法纳入民法典,作为民法典组成部分国际货物买卖立法和我国国内货物买卖立法比较相同之处是各国只有一个买卖法,它既适适用于国内货物买卖,也适适用于国际货物买卖。不一样之处是,我国曾将国内货物买卖法和国际货物买卖法分别立法,分别制订了《经济协议法》和《涉外经济协议法》,但这种做法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所以,我国于1999年制订了统一《协议法》,现在我国也只有一个买卖法。成立形式要件比较关于国际货物买卖协议成立形式要件,《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条约》第11条明确要求:“销售协议无须以书面订立或书面证实,在形式方面也不受任何其余条件限制,销售协议能够包含人证在内任何证实。”我国《协议法》要求,当事人订立协议,能够采取书面形式,口头形式与其余形式,但法律和行政法规要求采取书面形式或当事人约定采取书面形式,应该采取书面形式。比较国际和我国国内货物买卖协议成立形式要件相同之处,通常国际和我国国内都认同由有形形式来证实协议成立。不一样之处,我国在1986年12月11日加人《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条约》时,对该条约中第11条第(l)款作出保留,此要求对我们没有法律约束力。在适用条约时,我国仅认可书面形式销售协议效力。我国《协议法》要求,书面形式是指协议书,信件和数据电文等能够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形式,所谓数据电文包含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但按照《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条约》第20条第(l)款要求,书面形式并不包含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数量和计量方法条款比较国际货物买卖协议数量和计量方法要求国际货物买卖协议主要条款即使在《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条约》中未有明确表述,但在国际贸易实践中能够总结出,国际货物买卖协议数量条款,包含交货数量和计量方法,对主要数量条款要求愈加严谨,限制愈加严格。我国国内货物买卖协议数量和计量方法之要求依照我国《协议法》第12条和第131条之要求,国内货物买卖协议内容由当事人约定,通常应包含当事人名称或姓名及住所,标,数量,质量,价款及酬劳,推行期限,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处理争议方法。除此之外,还能够包含包装方式,检验标准和方式,结算方式,协议使用文字及其效力等条款。比较国际和我国国内货物买卖协议数量和计量方法条款相同之处,国际和我国国内货物买卖协议都提到了数量和计量方法。不一样之处,我国《协议法》提出不严谨,不严格,而国际货物买卖在要求时都很细。国际货物买卖协议形式国际货物买卖协议形式类型协议形式是指协议当事人达成协议表现形式。从订立协议角度看,协议可分为要式协议和不要式协议两种。所谓要式协议是指必须按照某种法定形式或手续订立协议,而不要式协议则是指法律上不要求按特定形式订立协议。当代世界大多数国家在法律上对货物买卖协议基本上都采取了“不要式标准”,即协议无须按特定形式和手续订立,当事人不论采取口头方式、书面方式或者是以某种行为来订立买卖协议,都认为是正当和有效。在英美法系国家中,英国传统上是最要求书面形式国家,一份协议能够执行,除其余要件外,还必须是书面。但《1979年货物买卖法》废除了书面要求,一份协议能够是书面,能够是口头,能够都是书、部分是口头,甚至能够经过当事人行为默示。《美国统一商法典》第2-201条要求,超出500美元价金货物买卖协议都必须书面形式,但此要求意在强调大额交易采取书面形式证据效力和请求法院强制执行,因为该法典另有要求,在不符合上述要求情况下,假如卖方己在实际上开始生产专为供给买方而制造,不宜于卖给其它买方商品,或协议已部分推行,这时即使价金超出500美元而没有采取书面形式,仍可起诉至法院请求强制执行。这实际上承让了口头协议可执行性,而作为大陆法系代表德国民法典和法国民法典,对商事协议要求,都不要求以特定形式订立协议,既能够用口头方式,也能够用书面方式,任何证据方式均可使用。《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协议条约》(以下简称《条约》)第11条、第12条要求:买卖协议,包含其更改或终止,要约与承诺,或者其余意思表示,无须以书面订立或证实,在形式上也不受任何其余条件限制,能够用包含人证在内任何方法证实。可见该条对于国际货物买卖协议形式,标准上不加以任何限制,既能够采取口头形式,亦能够采取书面形式,而且都不影响协议有效性,也不影响证据力,这一基本标准,反应出各国在协议形式问题上“以不要式为主,要式为例外”这一当代协议法趋势,满足了国际商事交易迅捷且无纸化要求。因为一些国家法律要求其对外贸易方面协议必须采取书面形式,条约所以尤其要求了保留条款,即对此条款提出保留缔约国,能够不适用条约对于协议形式要求。如我国在核准加入该《条约》时,依照当初我国详细情况,结合国内《涉外经济协议法》,按照《条约》第96条要求,对条约提出了关于采取书面形式保留,坚持认为国际货物买卖协议必须采取书面形式。很长时期,我国实施是计划经济,强调国家管理监控经济,反应到法律上来强调经济协议书面形式。原《经济协议法》第3条要求:“经济协议,除即时清结外,应该采取书面形式”。这一要求适适用于一切对内经济协议。在国际经贸方面,原《涉外经济协议法》第7条和第32条要求,涉外经济协议订立、变更和解除,都必须采取书面方式。1999年10月1日正式实施《协议法》广泛地借鉴了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域立法成功经验和判例学说,并尽可能与国际条约和国际通例协调一致,要求了一大批新制度。在协议形式方面,《协议法》第10条要求:“当事人订立协议,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余形式。法律、行政法规要求采取书面形式,应该采取书面形式。当事人约定采取书面形式,应该采取书面形式。”本条要求表明协议形式可由当事人选择,口头、书面或其余形式皆可,除非法律有明文要求要用书面形式。另外,我国《协议法》还要求了第三种订立协议形式,即经过当事人行为。《协议》第36条明确要求,“法律、行政法规要求或者当事人约定采取书面形式订立协议,当事人未采取书面形式,但一方己经推行主要义务,对方接收,该协议成立。”这表明我国法律认可协议形式只是当事人意思载体,法律更应努力促使当事人之间更多交易达成并确保交易安全。关于书面形式解释各国对书面形式解释不尽相同。美国《统一商法典》对“书面”或“书写”解释,包含印刷,打字或任何其余有意作出可见记号。这是一个比较传统解释。《欧洲协议法标准》要求“书面”形式,包含电报、电传和传真等其它可提供供双方当事人可读统计任何通讯伎俩。这是一个较为当代解释,但其中是否包含电子数据交换(EDI)和电子邮件等以电子讯息所显示统计未加明确。不过,依照其解释文字含义来看,是应该包含进去,《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条约》第13条要求:“为本条约目标,‘书面’,包含电报和电传。”从字面上看,本条未包含电子传真和电子邮件,这大约与条约起草时电子传真与电子邮件尚不普及关于。尽管它们在技术上有所不一样,不过它们发出信息是一样,都没有真实署名盖章,所以,这里“电报”、“电传”应作广义解释,它应该包含电子传真等全部当代快速通讯系统发出信息。我国《协议法》对书面形式解释则十分详细明确。该《协议法》第11条要求:“书面形式是指协议书、信件和数据电文(包含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能够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形式。”可见,该法所指书面形式范围较广,除包含通常所说协议书面文件和信函外,还包含经过数据电文可有形地表现形式。“数据电文”这是一个电子商务方面术语,它第一次被国际法律性文件所使用,是在《联合国贸易法委员会电子商业示范法》中。依照该示范解释,“数据电文”(DataMessage)原指经由电子伎俩,光学伎俩或类似伎俩生成,储存或传递信息,这些伎俩包含但不限于电子数据交换(EDI)、电子邮件、电报、电传和传真方式所进行各种商业交易活动。从上述对数据电文解释来看,该示范法所指数据电文,不但指以电子方式传递信息,如EDI、E-mail、BBS(电子公告牌系统),或经过Web(万维网)传输其余信息以及采取类似伎俩生成、发送、接收或储存信息,即凡是独立于口头和传统书面形式之外全部数据信息都包含在数据电文之内。这是一个十分宽泛解释。我国法律现在对其尚无定义或解释,笔者认为上述解释可作参考。关于协议形式要件作用问题各国法律对于协议成立形式要求不一样,还在于协议形式要件作用不一样。对于协议形式要件作用,两大法系有不一样观点:大陆法系通常把它作为协议成立或生效要件,或称要件标准;而英美法系则把它作为协议证据,或称证据标准。就违反法定书面形式法律后果而言,采取要件标准国家有要求或解释为不具备书面形式协议不生效,有要求或解释为不具备书面形式协议不成立。在法国,明文要求不具备书面形式即为无效协议主要包含:营业资产买卖协议、房屋推销协议、创造专利许可或转让协议,私人住宅建筑企业等。法国学者认为,法国民法典以后颁布大量法律表明,当代立法具备重新评价形式主义趋势,而这种趋势目标在于保护一方当事人意志,即因为书面协议较之口头协议更为详细,故有可能使当事人防止其轻率或受欺诈。而采取证据标准国家则认为,不合要式要求契约既非无效,亦非得撤消,凡正当之契约而无法律救助,只好称之为“不能强制执行契约”。如美国《统一商法典》第2-201条在形式要求、反欺诈项下,明确要求:“除本条另有要求外,价格达成或超出500美元贸易买卖协议,假如缺乏充分书面材料,表明当事方己达成买卖协议,且协议己由被要求强制执行当事方或其授权代理人或经纪人署名,协议即不得经过诉讼或抗辩强制执行”。我国《协议法》对协议订立形式要求,标准上采取了较为宽松立法模式。《协议法》第10条第1款要求:“当事人订立协议,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余形式。”不过考虑到经济协议领域实际情况,从保障交易安全,预防纠纷,便于诉讼角度出发,仍对此保出了一定程度保留,《协议法》第10条第2款要求:“法律、行政法规要求采取书面形式,应该采取书形式。”这是一个较为务实作法,但也有不足之处。第一,对于哪些协议款使用书面形式应作明确界定。《协议法》这一要求过于笼统。在实务中,当事人须查遍相关全部法规,才能有所行动,相当麻烦。而且这也为行政机关干预协议订立形式提供了方便,似乎有干涉当事人协议自由之嫌。提议在协议法中加入类似美国《统一商法典》中关于协议形式要求条款,即协议价款达成或超出一定数额应采取书面形式,不然将在法律上处于不利,这么便可使协议当事人有较为确定决断依据。第二,《协议法》第10条仅要求了应用书面形式协议范围,并未要求采取该形式法律后果,即“形式为协议成立要件,效力要件还是一个证据问题”。这是我国此方面一个立法空白,也是长久困扰国内学者一个学术问题。有学者倾向于采成立要件标准,也有学者倾向于采证据标准。笔者认为,从意思自治及尊重当事人协议自由角度考虑,我们一样能够采取英美法系证据标准,即仅将不符合协议订立形式要件协议视为缺乏诉讼上相关证据协议,而造成该协议在法律上不可救助(NoActionable)或不可强制执行(Unenforceable)。国际货物买卖协议成立条件要约要约及其成立条件在协议法上,何为要约,各国法律通常都没明文要求。而各国协议法学者在学理上对要约解释也不尽相同。按照大陆法系,协议被定义为当事人“合意”(meetingofminds),而在英美法系,协议则被定义为“许诺”(promise)。要约为“以一定契约之成立为目标之确定意思表示”,这是大陆法定义,而英美法则将要约视为当事人所作一个允诺。如,“要约,实际上是要约人做什么事或不做什么事一个许诺”。“许诺”(诺言)是英美协议法理论一个十分主要概念,如“协议是由法律强制推行一个或一系列诺言”。美国《协议法重述》也是这么下定义:“一个协议是这么一个或一系列许诺,违反它,法律将给予赔偿;推行它法律将经过某种方式确认是一个义务”。1980年《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协议条约》第14条第1款要求:“向一个或一个以上特定人提出订立协议提议,假如其内容十分确定,而且表明要约人在得到承诺时承受约束意旨,即组成要约。”据此,能够认为,不论对要约解释有何不一样,只要是一项要约就应具备缔约协议意思表示和缔结协议条件这两个最本质内容。详细地说,组成一项有效要约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首先,要约必须是向一个或一个以上特定人提出缔结协议提议,所谓特定人员是专指受要约人须为详细或组织而不是抽象不特定公众。这是区分要约和要约邀请首要标志。除联合国《条约》外,不少国家法律或其余国际条约也有类似要求。如《欧洲协议法标准》要求,不是向一个以上特定人(即向公众)提出提议不组成发价(要约)。不过,还有一些国家法律未将向特定人提出提议作为发价(要约)要件之一。如我国《协议法》就是如此。《国际商事协议通则》也未要求发价必须向一个或多个特定人发出。只是在其注释中强调了,发往一个或多个特定人提议较之向大范围公众发出提议,更易于被推定为发价。可见,之所以有不一样要求,是因为它们强调点不一样而己。其次,要约内容必须十分确定。在这个问题上,各国法律都有要求,但“十分确定”含义却不尽相同。依照《美国统一商法典》(UCC)第2-201条第一款、第2-204条要求,假如当事人有订立协议意图,其要约只要具备货物名称和数量就能够视为内容十分确定一项有效要约。《条约》第十四条要求:“一个提议假如写明货物而且明示或暗示地要求数量或价格或要求怎样确定数量和价格,即为十分确定”。可见,各国法律和《条约》通常并不明确要求充分主要交易条件,要约人也无须在其要约中详细载明协议全部条款,只要达成足以确定协议内容程度即可,这不会所以而影响协议成立。因为在要约对一些事项没有要求情况下,当买卖协议成立后,可援引关于国际通例、国内法、条约要求以及双方当事人之间习惯做法来填补其中不足,这实际上就组成了完整交易条件。所以,在国际货物买卖中,很多形式上不完整要约在法律上是认可,这是适应该代通讯方式达成协议需要。再次,要约必须表明要约人一经承诺,要约人即受其约束。各国法律和条约都认为,一项有效要约,要约人必须表明其要约一旦得到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和受要约人之间,将按要约内容成立协议,要约人应负担买方或卖方全部义务,无需再征求要约人意见。要约生效时间要约何时生效,包括到要约法律效力问题。各国法律和《条约》都认为要约于其送达受要约人时生效。因为要约作为一个意思表示,受要约人只有在收到要约后才能决定是否给予承诺。送达生效,这就与交叉要约区分开来。所谓交叉要约是指在一方发出购置要约同时,另一方发出内容一致出售要约,二者在传递中交叉。即使双方意思表示一致,但双方要约均未送达,只能认定双方只有要约没有承诺,协议不能成立。假如要使协议成立,只有一方在收到交叉要约后向对方表示承诺。明确要约生效时间,不不过一个理论问题,更主要是能够确定要约人在何时能够任意修改要约内容或撤回、撤消要约实际业务问题。要约撤回,是指要约人要在发出要约之后,在其还未抵达受要约人之前,即在要约还未生效之前,取消该项要约,使其失去作用。《条约》第十五条第二款要求,一项要约,既使是不可撤消要约,只要撤回通知于该要约送达受要约人之前或同时送达受要约人,都能够撤回。要约生效前能够撤回是各法律公认要约人能够行使基本权利,所以,在实践中,只要传递方式适当,时间准确,撤回要约是能够实现。要约撤回与撤消既然要约一旦送达受要约人即产生法律效力,那么要约送达后,要约人若打算使其失去效力,这就属于要约撤消问题。而在这一问题上,英美法与大陆法存在严惩分歧。英美普通法认为,要约标准上对要约人没有拘束力。即使要约已经生效或要求了使用期限,在受要约人对要约做出承诺之前,要约人能够随时撤消或变更其要约内容。这一标准要求,对要约人来说是有利,它能够预防受要约人在客观情况激烈变动时利用承诺期限使要约人蒙受经济损失,但对受要约人来说则缺乏应有保障。英美普通法之所以坚持这一标准与他们所坚持对价标准关于。所谓对价,是指要约人与受要约人之间所提供相对给付,即双方互为有偿。只有受要约人向要约人提供了某种对价支持,要约人才受其要约约束。要约人在没有得到受要约人方面对应允诺之前如受其要约约束,那么将只负担义务而不享受权利,这是不公平。尽管对价标准有其表面上合理性,但其不合理一面危害是很大。所以,美国在其《统一商法典》第2一205条中对对价标准做了修改。即凡由商人发出,以书面形式为要约,在要求期限内,如未要求期限则在合理期内,但最长不超出三个月,不得撤消。英国法律修改委员会也提议对于要求一定使用期要约可无对价而保持有效。可见英美法正在逐步向要约具备约束力方向发展。大陆法与传统英美法要约理论完全相反,认为要约对要约人具备约束力。德国法认为,除非要约人在要约中表明不受约束,不然要约一旦生效,要约人就要受其约束,不得随意将其撤消。假如要约中要求了使用期,则在使用期内不得撤消或变更其要约:假如在要约中没有要求使用期,则依通常情形在可望得到对方回复之前,不得撤消或变更其要约。法国法即使要求要约在受要约人承诺前能够被撤消,但假如撤消不适当,要约人应负担损害赔偿责任。《条约》第16条在这一问题上采取了折衷态度,即在协议成立以前,要约得予撤消,但撤消通知须于受要约人发出承诺之前送达受要约人,但假如要约己载明了有效或以其余方式表明它是不可撤消,或者受要约人有理由信赖该次要约是不可撤消,并已本着对该要约信赖行事,则要约一旦生效,就不可撤消。中国新《协议法》在要约约束力上与《条约》精神基本一致。第17条要求:要约能够撤回。撤回要约通知应该在要约抵达受要约人之前或者与要约同时抵达受要约人。第18条要求:要约能够撤消。撤消要约通知应该在受要约人发出承诺通知之前抵达受要约人。第19条要求:有以下情形之一,要约不得撤消:(一)要约人确定了承诺期限或者以其余方式明示要约不可撤消;(二)受要约人有理由认为要约是不可撤消,并已经为推行协议作了准备工作。承诺(一)承诺及其成立条件承诺,在商业交易中又称接盘,是指受要约人同意接收要约全部条件缔结协议意思表示。但这只是一个法理上解释。《条约》第18条第1款要求:受要约人作出申明或以其余行为对一项要约表示同意,即为承诺。一项承诺,欲取得成立协议法律效力,必须具备一定条件。各国法律和《条约》对承诺条件通常都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法律界定。首先,承诺必须由受要约人作出。要约和承诺是一个相对人行为,只有受要约人享受承诺资格,所以,承诺须由受约人作出。受要约人为特定人时,承诺由该特定人作出;受约人为不特定时,承诺由特定人中任何人作出。受要约人代理人可代为承诺。受约人以外第三人即使知晓要约内容并作出同意意思表示,也不以承诺论。其次,承诺必须向要约人作出。受要约人承诺目标在于同要约人订立协议,故承诺只有向要约人作出才有意义。向要约人代理人作出承诺一样有其意义。在要约人死亡,协议不需要要约人亲自推行情况下,受要约人能够向要约人继承人作出承诺。再次,承诺内容应该与要约内容一致。承诺是受要约人愿意按照要约内容与要约人订立协议意思表示,所以,欲取得成立协议法律效果,承诺就必须内容上与要约人内容一致。假如受要约人在承诺中对要约内容加以扩张、限制或变更,便不组成承诺,而应视为对要约拒绝而组成反要约。大陆法系通行此规则,英美法系亦不例外,美国协议法理论称此规则为“镜像规则”(themirrorimagerule)。伴随交易发展,要求承诺与要约内容绝对一致,确实不利于激励交易,于是有些立法开始采取灵活态度。美国统一商法典第2-207条,《条约》第19条先后要求,承诺对要约内容进行非实质性添加、限制或其余更改,除要约人及时表示反对,或要约明确要求承诺不得对要约内容进行任何添加、限制或修改外,该承诺仍为有效,协议内容以承诺内容为准。《国际商事协议通则》也坚持了这么思想(第2、11条)。我国《协议法》第31条要求:“承诺对要约内容作出非实质性变更,除要约人及时表示反对或者要约表明承诺不得对要约内容作出任何变更以外,该承诺有效,协议内容以承诺内容为准。”最终,承诺应在要约使用期内作出。定有承诺期限要约,承诺须于期限内作出方有效。未要求承诺期限要约,如属口头要约,承诺须由受要约人立刻作出方为有效。如属书面要约,则应由受要约人在合理期限内作出承诺。(二)承诺生效时间按照各国法律要求,承诺一旦生效,协议即告成立。所以,承诺生效时间,直接决定协议成立时间。而恰恰在这一主要问题上,英美法与大陆法分歧严重。英美法采取投邮生效标准。(Mall-boxRule),只要载有承诺内容函电一经投邮承诺就生效,协议即告成立。即使在传递过程地发生延误或遗失,其风险由要约人负担,并不所以而影响协议有效成立。之所以如此要求,是因为英美法认为,在双方商订协议过程中,假如要约人是经过邮电局向受要约人发出要约,他就等于默示地指定了邮电局作为他接收承诺通知代理人。一旦受要约人把承诺函电交到了邮电局,就如同交到要约人一样,承诺立刻生效,协议即告成立。假如因邮电局疏忽而遗失或耽搁函电,按代理法通常标准,责任由要约人自负,与受要约人无关,不能所以而影响协议成立。投邮生效标准实际意义在于,缩短要约人能够撤消要约时间,平衡要约人在受要约人作出承诺以前,不受要约约束权利。德国法采取了相反标准,即抵达生效标准,承诺通知必须抵达要约人时生效,协议于此时成立。按抵达生效标准,假如载有承诺内容函电在传递过程中遗失,责任由受要约人负担,承诺不生效,协议不能成立。这就平衡了要约人在要约使用期内不得撤消要约义务。《条约》为平衡两大法系矛盾,标准上采取抵达生效标准,但又作出了例外要求。《条约》要求:对要约作所承诺,应于表示同意通知送达要约人进生效。假如表示同意通知在要约所要求时间内或者没有要求时间则在一段合理时间内未送达相对人,承诺即为无效。但须适当考虑交易情况,包含要约人所使用通讯方法讯速程度。承诺通知在传递中可能发生风险,应由受要约人负担。但《条约》又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