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常考知识点梳理(精选3篇)_第1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常考知识点梳理(精选3篇)_第2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常考知识点梳理(精选3篇)_第3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常考知识点梳理(精选3篇)_第4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常考知识点梳理(精选3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地理必修一常考知识点梳理(精选3篇)高中地理必修一常考学问点梳理(精选篇1)

地表形态的塑造

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气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结果使地表变得凹凸不平。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水平运动,形成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垂直运动,引起地表凹凸不平和海陆变迁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积累四种方式,结果使地表趋向平坦。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浆→岩浆岩: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后,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地幔深处)被高温熔化成为新的岩浆。

2、山地的形成

(1)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a)褶皱山褶皱:岩层的一系列波状弯曲。形成的缘由:地壳运动、内力作用。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成为山岭,不少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成为谷地,不少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b)断块山断层:岩层断裂后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缘由:地壳运动,压力、张力作用。上升岩体形成地垒,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体形成地堑,如我国的渭河谷地、吐鲁番盆地。断层处往往形成沟谷、河流,缘由断层处岩石破裂,易受侵蚀作用。c)火山岩浆沿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形成熔岩高原;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

(2)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修建成本高,工程难度大。a)运输线路结构:以大路为主,铁路为辅。b)线路分布格局: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c)线路延长方向:迂回前进,线路弯曲程度和总长度一般大于相应的平原和丘陵地区。

3、河流地貌的发育

(1)河流侵蚀地貌与积累地貌a)河流侵蚀地貌:溯源侵蚀,下蚀,侧蚀。(以河谷为例)b)河流积累地貌:洪积—冲积平原(山前),河漫滩平原(中下游),三角洲(河口)。(以冲积平原为例)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河流的冲积平原为聚落分布供应了有利的条件:a)充分的生产、生活用水b)便捷的`对外联系和运输c)因地势低平,土壤肥沃,利于耕作,供应了丰富的农副产品。

高中地理必修一常考学问点梳理(精选篇2)

立春:2月4日—5日,谓春季开头之节气

雨水:2月18日—20日,

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头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非常频繁。

惊蛰:

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头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柔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

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阔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

每年4月5日(或4日),气温回升,天气渐渐转暖。

谷雨:

4月20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

5月5日或6日。“立夏”,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

5月20日或21日叫“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头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

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保藏种子。

夏至:

6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北回归线,消失“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

7月7日前后,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酷热季节。

大暑:

7月23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阔地区一年中最酷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

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头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

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快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非常珍贵。

白露:

9月8日前后,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快,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

9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

10月8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连续南移,北半球气温连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

10月23日前后为“霜降”,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

每年11月7日前后。

小雪:

11月22日前后为“小雪”节气。北方冷空气概力增加,气温快速下降,降水消失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大雪:

12月7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冬至:

12月22日前后,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小寒:

1月5日前后,此时气候开头寒冷。

大寒:

1月20日前后,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高中地理必修一常考学问点梳理(精选篇3)

1.留意观看地理现象,在生活中学习地理学问。

例如天象观测。我们知道月亮有时象一个圆盘,而有时又呈现月牙形。我们就可以亲自观看一下月相是怎样变化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当然有爱好的同学还可以进一步探究月相产生变化的缘由。在晴朗的夜晚,我们还可以观看天空中都有哪些星座,平常人们所说的北斗星、牛郎星、织女星、北极星在哪里?哪儿有银河?晚上8点钟与9点、10点,我们头顶上的星座是否相同?

2.用所学的地理学问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现在正值六月,六月的石家庄是华北地区的高温中心,天气又干又热,这是为什么?我们学过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相反,海拔每降低100米,气温就会上升0.6℃,石家庄位于太行山东面的华北平原,来自西北方向的气流在顺太行山东坡下沉的过程中增温,同时湿度越来越小,空气越来越干燥,这样就使正在初夏增温过程中的石家庄更加干热。

细心观看也会发觉,人们的很多生活习惯与地理环境有着亲密的关系。

(1)南涝北旱:我国属于东亚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南方不仅雨季历时长,而且由于夏秋季节降水集中,因而经常消失洪涝灾难。而华北、西北降水较少,再加上垦殖、放牧过度,蓄水抗旱力量差,所以面临严峻的“水荒”。

(2)南米北面:我国南北方的饮食习惯不同。南方人爱米饭,北方人喜面食,其实这与南北方的农业生产结构不同有关。我国南方的气候高温多雨、耕地多以水田为主,所以当地的农夫因地制宜种植生长习性喜高温多雨的水稻。而我国北方降水较少,气温较低,耕地多为旱地,适合喜干耐寒的小麦生长。所谓“种啥吃啥”,长此以往,便养成了南米北面的饮食习惯。

(3)南船北马:我国古代的交通运输方式是南方以船为主,北方以马为主。其缘由是南方气候潮湿,降水丰富,地表河网密布,因此为适应“水乡”的船舶运输便应运而生。而北方多干旱、半干旱气候,草场广布,畜牧业发达,马匹除了供应乳肉产品外,又以其耐力好、速度快而被北方人民驯化为代步工具,成为北方大地的交通工具。

(4)南尖北平:我国居民屋顶的坡度从南往北是渐渐减缓的。南方屋顶高而尖,缘由是南方的年降水量大,气候又酷热,高而尖的屋顶利于排水,北方由于降水较少,所以屋顶多建成平顶,这样既可节约建筑材料,还可兼作晾晒作物的场所。

(5)南矮北高:就人口的生物学特征而言,我国南方人矮,北方人高。据统计,我国东北、华北地区的男子平均身高为1.693米,云贵川地区则是1.647米。从南北方的气温差异来讲,由于南方气候酷热,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较快,__官发育快、成熟早,生命周期短,因而身材大多不高。而北方由于气候寒冷,影响了体内酶的活性,新陈代谢慢,生命周期长;再加上北方冬季漫长而寒冷,人们的户外活动少,体内养分物质积累多,因而长得“人高马大”一些。

(6)南繁北齐:我国语言的地理差异表现为南繁北齐,即南方语言繁杂,北方语言比较单一。我国北方广阔地区都属北方方言区,从哈尔滨到昆明直线距离3000多千米,两地语言虽有区分,但通话、沟通并没有太大障碍。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区内,如闽方言区内,还分福州话、厦门话、莆田话、闽西话等,彼此差异极大,甚至听不懂。这些语言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是有肯定关系的。一则我国北方多地势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联系便利,老百姓交往、沟通的机会多,彼此融合,因而语言差异不大。二则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坎坷,交通闭塞,不利于人们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话”。

(7)南经北政:从总体上看,我国北方军事、政治活动活跃,南方经济、文化发达。北方历来是我国的政治中心,秦、汉、唐定都长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这更确定了北方在全国的政治地位。到了近现代,由于西方的科学文化首先从我国东南沿海传入,促进了南方经济的飞跃进展,使得南方在经济文化上的优势不断加强。因而“北方出当官的,南方出经商的”,这两句话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经济心态。

(8)南轻北重:由于受到资源和区位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工业布局有南轻北重的地域特征,即我国北方以重工业为主,南方轻工业相对比较发达。造成这一现象的缘由主要是:我国北方煤炭、石油、铁矿石等矿产资源丰富,因而渐渐形成以采矿、冶金、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而东南沿海地区资源贫乏,但交通便捷、资金技术力气雄厚,所以便扬长避短,进展原料、燃料消耗少的工业类型,因而轻工业相对比较发达。

(9)南拳北腿:南方由于纬度偏低,地处__热带、热带区域,冬季平均气温在0℃以上,夏季气温常在30℃以上。因此,南方人发育较早。依据人体生理发育的规律,发育提前,生长发育期就短。因此南方人长得小巧玲珑,下肢较短,用腿踢人在搏击中是其所短,而手的运用则是南方人的优势。此外,上肢运动时能量消耗比下肢少,产热少,符合南方人耐热的特点,这是南方人善用上肢拳法的地理缘由之一。

北方则相反,发育年龄偏迟,发育期长,因此身体高大。而且北方人以杂粮、肉类为主,这就给北方人长得高大粗大供应了物质基础。又由于气温低,在寒冷的冬季,人们多用产热多的下肢运动。

地形特征南方以舟为主要交通工具。由于船上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