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毕业论文设计_第1页
手机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毕业论文设计_第2页
手机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毕业论文设计_第3页
手机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毕业论文设计_第4页
手机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毕业论文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系本科生毕业论文PAGEPAGE36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手机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目录TOC\o"1-2"\h\z\u一、绪论 4(一)问题的提出 4(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6(三)研究现状 6(四)研究内容及重点难点 7(1)研究重点: 8(2)研究难点: 8二、手机文化的概述 9(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9(二)手机文化特征 9(三)手机文化的功能 11三、大学生手机使用调查分析 13(一)调查总况 13(二)被调查的基本情况 13(三)大学生手机使用调查报告分析 13四、手机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发展的影响 22(一)经济价值取向正在走向功利化 22(二)人生价值取向正在走向享乐化 22(三)审美价值取向正在走向感性化 22(四)信仰价值取向正在走向“拜星化” 23五、应对手机文化影响,加强大学生教育的对策 24(一)积极跟进,领先潮流 24(二)加强引导,掌握主动 24(三)适度规范,除弊兴利 25六、结语 27参考文献: 30手机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摘要:手机文化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时尚元素,已经风靡全社会,并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作为一种媒介文化、大众文化、以青年为主体的亚文化,手机文化迎合了青年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因此必然给大学生带来深刻影响,其影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并具有时尚性强、便捷性强、个性化强、隐蔽性强等特点。必须辩证分析手机文化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所产生的正负面影响,深刻透视带来这些影响的深层次原因,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手机文化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其积极方面表现为:使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更加广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促进个体社会化进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关键词:大学生手机文化价值观影响Abstract:Mobilephone,asafashionelementofmodemsociety,hassweptthewholeworld,aswellasbroughtatremendouschallengetothemainstreamideologicaleducationofcollegestudents。Cellphoneculture,asamediaculture,popularculture,andasub-culturewithyouthasthemainforce,hasmetthepsychologicalneedsofstudents,thereforeitwillinevitablyhaveaprofoundimpactoncollegestudentsinvariousforms,,andrichincontent。Inadditiontothatitaccompaniesstrongsenseoffashion,highconveniences,extraordinarilypersonalization,andwellconcealment。wemusthaveadialecticalanalysisoftheimpactsthatmobilephoneculturehasonthemainstreamideologyofcollegestudents,includingbothpositiveandnegativeones。What'smore,wemusthaveaprofoundstudyofthedeep-seatedreasonswhichhavebroughtforththeseimpacts,andactivelyexplorewaystoenhancetheideologicaleducationofcollegestudentsunderthecircumstancesofmobilephoneculture。Regardingtheuniversity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work,thehandsetculturehastheproandcontwoaspectfunctions。Itspositivewaydisplaysis,Causes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tobemorewidespreadthepedagogue;Innovation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methodofwork;Promotionindividualsocializationthenimpetusuniversity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worksmoothdevelopment。Keywords:collegestudent;mobileculture;values;influence。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系本科生毕业论文一、绪论随着社会逐渐步入信息化时代,手机已经成了我们越来越不可或缺的东西,对于手机的使用已经越来越频繁,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现在在校园里,手持手机边走边通话的大学生已是屡见不鲜了,大学生拥有手机的比例亦相当之高。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必备的通讯工具,手机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体现在生活、学习、健康等方方面面。作为高校管理方,必须积极跟进,加强引导,适当规范。应当把手机转化为正面意义上的文化媒介与信息栽体,而尽量避免它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当代的大学生是在主流文化引导、教化与手机文化浸润、熏陶的交互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所处的时代可以说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他们是让我们担忧的一代,也是给予我们希望的一代,因为他们所生存的社会环境本身给他们创造了许多生存发展空间,也给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许多考验。我们应该利用这样一种社会文化环境,利用手机文化中有价值的内容,利用那些大学生喜爱的形式来开展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追求的人,一个有是非善恶观念的人。(一)问题的提出1.必要性研究手机文化,迸一步研究手机文化与大学生的密切联系。目前看来,这一问题还没有引起高校管理层的普遍关注。但手机的负面作用是每个上课的大学教师都能感受到的。课堂上经常可见学生不是在看书,记笔记,认真听讲,而是在摆弄手机,发短信,甚至接电话,等等。手机文化特有的快餐式、娱乐化,正侵蚀着大学生的思维,他们满足于浅层次的短信文学,满足于轻松自在的娱乐方式,而排斥紧张的学习,不愿意阅读深奥的书籍,不愿意进行深入的思考,对于教材与教学持排斥态度。(1)生活影响在日常生活中,手机发挥着最重要的通讯功能、娱乐功能。手机成为大学生与亲朋好友交流沟通的最为依赖的工具,无论是接打电话或接发短信,它都是最快捷的沟通途径。很多大学生表示,手机大大提高了与家人朋友沟通的频率,有助于消除孤独感,拓宽了与社会接触的渠道。但是手机对于大学生的生活也带来一些困扰,学生主动反映的主要是:垃圾短信、骚扰电话、骗人信息这几类。(2)学习影响手机对于大学生的学习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但似乎正面的影响并不乐观。在大学课堂上,大学生低头摆弄手机、观看短信的现象十分普遍,甚至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在课堂上接打手机按说是比较严重的违纪行为,因为它直接干扰了课堂秩序很多手机文化本身就是快餐文化,不需动脑,只求轻松,这与艰深枯燥的知识学习是完全两码事,长期依赖手机只会加剧二者的对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刻苦钻研精神。(3)健康影响从身体健康的角度说,手机辐射可能会对大学生的身体发育有一定影响。对于低年级大学生,手机辐射可能会影响其大脑的发育。在,过分使用手机短信会导致孤独感增强,对于交往能力、现实情感、价值取向产生很大影响,甚至会降低智商。手机的便捷性必然有其不利的一面,就是容易养成懒惰的习惯,导致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心态调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演绎能力等方面会有所下降。2.可行性手机文化作为新时代的一种文化形态,在实践功能上具有消解神圣、提倡个性、解放思想和加强民主化倾向的作用,这对于人性的重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利于人们追求个性的解放;同时,手机文化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市场机制控制着手机文化的发展,手机文化为盈利而制作,手机文化消费表现出庸俗性、娱乐性,在手机文化的运作过程中,平庸化的东西被奉为新潮而流为时尚,深刻而且崇高的东西被视为落伍,文化生产与消费中所出现的媚俗现象越来越严重,文化消费过分追求趣味的通俗,从而滋生出人的浮浅俗气的娱乐需要,这有悖于人性的自觉提升。正由于大众文化实践功能的二重性,手机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也具有二重性——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并存。由此可见,手机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但我们不必杯弓蛇影,也不必草木皆兵。手机文化的潮流是无法阻拦的,但我们要对手机文化建设和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导向肩负起责任。文化生产者要以社会效益为根本出发点,以主流文化引导手机文化,提升手机文化的审美情趣,争取给人以智的启迪和美的提升。3.现实性当然,既要看到手机文化的负面效应,也要发挥手机文化的正面作用。首要的是重视手机文化,引导手机文化,对沉溺于手机文化的大学生积极疏导,帮助他们把主要精力转移到学习中来。因此,研究手机文化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包括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影响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对于有效地从事大学教育管理工作有着针对性的指导作用(1)积极跟进,领先潮流首先是端正心态,不是居高临下对于新时尚元素一律排斥,而是放下架子,摆好位置,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大学生追逐时髦行为的深层次的文化脉搏。进而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走进手机文化的核心地带,乃至成为时代潮流的领先者而不是被时代潮流拖着走。这就必须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及时掌握最新态势,调整好心态,事先做好面临新现象新问题的思想准备,形成必要的完善的预警机制。(2)加强引导,掌握主动对于大学生的手机使用,必须积极发挥管理一方的引导教育职能,从而变被动为主动。现在很多高校都重视校园文化氛围的酿造,但却忽视了手机文化的重要性。需要转变观念,把手机文化纳入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乃至把手机文化当作校园文化建设的突破口。(3)适度规范,除弊兴利对于大学生使用手机,必须采取有效适度的管理,要有良好的制度保障,形成必要的约束机制。应该把手机使用纳入到教学管理、生活管理中来。(二)课题研究的意义1.理论价值本论文的理论意义在于:随着手机使用的普及,随着手机功能的日益完善,手机已经远远超出了通讯工具这一基本用途,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核心性的作用,它也不仅仅局限于娱乐平台,而成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寄托。手机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扩大,研究手机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有助于了解他们的思想发展水平,为手机文化在大学生中的推广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2.实践价值本论文的实践意义在于:利用手机文化的积极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手机文化的消极作用予以防范,使得手机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朝着积极健康的的方面发展。高校应当利用手机快捷方便、随身携带等优势,把手机作为传递知识、通报信息、促进学习、融洽关系的沟通平台,应当把手机作为塑造人格、培育精神、涵养道德、提升境界的德育平昏川,还应当把手机作为了解学生、帮助学习、关心生活、解决问题的管理平台。(三)研究现状1.国外研究现状1902年,一个叫做“内森·斯塔布菲尔德”的美国人在肯塔基州默里的乡下住宅内制成了第一个无线电话装置,这部可无线移动通讯的电话就是人类对“手机”技术最早的探索研究。1938年,美国贝尔实验室为美国军方制成了世界上第一部“移动电话”手机。1973年4月,美国著名的摩托罗拉公司工程技术员“马丁·库帕”发明世界上第一部推向民用的手机,“马丁·库帕”从此也被称为现代“手机之父”。自第一部手机诞生一个多世纪以来,手机的更新换代不可谓部迅速,如今手机已在全球普遍使用,关于手机的研究也逐渐多了起来,综观手机媒体的发展历程,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其在发展过程中留下的轨迹。世界第一部正式的手机于1973年在美国纽约诞生,在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就经历了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变迁。手机媒体由最初的单纯移动通信工具,逐步向增值服务(短信、彩信、WAP及多媒体视讯等)多元化媒体转变。2.国内研究现状早在2002年,搜狐CEO张朝阳在“搜狐时尚手机之旅”活动中,首次提出了手机媒体是“第五媒体”的概念,自此学界和业界开始了对于“第五媒体”的大讨论。在这场大讨论中,认为手机媒体即“第五媒体”者居多。其中代表人物之一是被称为“第五媒体”专家、中国无线营销理论开创者的朱海松。他认为:“第五媒体是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即时信息传播载体,它是以分众为传播目标,以定向为传播目的,以即时为传播效果,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大众传播媒介,也叫手机媒体或移动网络媒体。”在这一定义中,他明确指出了“第五媒体”即手机媒体。(四)研究内容及重点难点1.研究主要内容随着手机的广泛普及、手机功能的不断开发,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必备的通讯工具,手机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体现在生活、学习、健康等方方面面。作为高校管理方,必须积极跟进,加强引导,适当规范。应当把手机转化为正面意义上的文化媒介与信息载体,而尽量避免它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2.研究思路3.研究方法本课题采取了问卷调查法。在石河子大学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采用调查问卷,涉及到大学生相对较感兴趣的手机短信文化、手机网络文化、手机消费文化等,重点调查他们感兴趣的原因、目的以及与他们思想密切相关的内容。获得第一手资料后,进行分析论证并提出有效解决方案。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也是本文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这一方法是由课题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本文主要是在大众文化的环境下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及教育对策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因此,文化传播学、教育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学科领域的理论知识相互深入,来论证本文的观点。4.研究重难点(1)研究重点:在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基础上,探究手机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并提出应对手机文化对大学生消极影响切合实际的建议与对策。(2)研究难点:本课题的重中之重在于探究手机文化与大学生价值观两者的相关性,并提出切合实际的建议与对策。二、手机文化的概述(一)相关概念的界定1.手机文化概念的界定及内容手机已成为中国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并将与中国人的生活越来越密不可分。与数量巨大的手机使用者和频繁被使用的手机各项功能密切相关的是一种新兴的亚文化,手机文化使用手机而形成的一种独特价值、行为规范、符号体系及社会体系。手机文化,包括短信、彩信、彩铃、手机文学、手机电视、手机电台、手机广告手、机报纸等多种形式,其产生和发展是技术高速发展的反应,人们多样性文化需求的表现,也是信息化社会和个性时代特有的文化形式。2.价值观概念及内容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像这种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就是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由于人员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传统价值观念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二)手机文化特征1.商品赢利性即它伴随着文化产品大量生产和大量销售,手机文化活动属于一种伴随商品买卖关系的消费行为。指大众文化具有商品的属性——由文化产业机构制作、供公众消费、以获取商业利润为最大目的。所以,手机文化常常不简单指静态意义上的作品,而是指包括作品在内的人的整个消费行为和过程,商品与文化杂糅共存。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商品化的逻辑已经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手机文化与市场和资本结合起来,赚钱成为手机文化生产的第一动机。大众的口味主导着文化市场的发展,手机文化无不充满着商业化的内容。汪国真对他的成功奥秘曾经这样说“根据杂志的属性不同及风格差异,去针对性地写点诗,这样才能附和读者,去赢得读者”“艺术和读者并重,在接近读者的同时要求艺术”。很显然,这些文化产品,与是否迎合大众当下的感性刺激和追求密切相关,商品的拜物教精神渗透到文化的生产、流通、消费的整个过程当中。也就是这样,大众文化“是一种取悦消费者的商品”。2.大众媒介性即手机文化不是特定阶层的文化,而是为社会上散在的众多“一般个人”的文化;即手机文化是一种时尚文化,呈忽起忽落的变化趋势。手机媒体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之后的一种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快捷、互动、信息量大、多媒体化等特点,对传统的传播方式进行了突破性创新。由于传统传播载体的局限,世界各地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并不是每一次都能进行现场直播,也不是每个人都恰好有时问坐在电视前,而手机具有的随时随地随身性,打破了地域、时间的限制,距离被“吸进”了通信传播的无限空间之中,实时数据传输成为信息抵达手机用户最迅捷的通道。手机灵活便捷的特点大大超越了电视、便携式计算机和无线电广播。手机传播具有极强的随意性,可以根据对方的反应随时修改和补充传播内容或改变传播方式,这也是手机传播最为显著的特征。手机的另一个特征是它的私人性。手机的私人性决定了信息的有效性,信息的有效性又为手机的发展和普及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而通过手机接收信息不受时间限制,又凸显了手机媒介随时性的优势,使它成为越来越多的人获取信息的首要选择。3.娱乐消遣性手机文化文本无论其结局是悲是喜,总是追求广义上的愉悦效果,使公众的消费、休闲或娱乐渴望获得轻松的满足。在现代工业化、市场经济激烈竞争中,人们经常生活在紧张和压力中,渴望获得休闲和放松,以舒缓自己的精神生活。因此人们在接受手机文化的时候既不是特定的政治目的,也不是为了探寻真理和理想,而是为了追求娱乐和消遣。在传统文化和精英文化占主流的社会中,娱乐被认为是一种消极的心态。中国人一向讲“玩物丧志”,然而,在当代社会娱乐有着天然的合理性。手机文化是一种中性文化,它消解一切意识形态,又竭力迎合大众,以轻松、快乐、狂欢的姿态赢得各个阶层大众的欢愉,而不是去追求精神的超越性。4.日常生活性与欣赏高雅文化带有更多的个体精神性不同,公众对手机文化的接受,是在日常生活的世俗环境中进行的。指公众对于手机文化的接受往往是在日常生活环境中进行,接受过程往往与日常生活交织在一起,以满足日常生活兴趣。手机文化接收的移动性与实时性是由手机媒介的特性决定的。由于作为载体的手机具有移动性和便携性,再加上与网络文化的交叉融合,手机文化的这些表现形式必然具有快速传播、即时响应等特点。同样,正是由于手机的便捷性与产生信息的快速传播和信息接收的及时性,才能使得人们能够在第一时间,随时、随身、随地地接收来自外界各种不同文化的内容,可以说,正是由于手机文化接收的移动性和实时性,才能使手机文化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在最大的范围内,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这种文化的交互性又会使得其影响快速扩张。(三)手机文化的功能1.意识形态的导向功能手机文化具有全球性、大众性的消费性质,它是与现代的生活方式共存的一种引领时代的文化形式。不可否认手机文化中的电影及电视媒介的传播过程中都具有意识形态的导向、宣传功能。手机电视传播是舆论形成的重要媒体,引导整个社会思潮,大众媒体通过有选择的客观报道,经过长期的影响,很自然的在观众心中形成一种辨别是非的衡量标准。通过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多角度报道,反映大众的舆论呼声;通过新闻评论,对社会上的敏感问题进行深刻剖析,引领一种舆论态度;利用媒介的手段,向社会推出一种新的观念、新的思维方式和新道德,从而引领社会的思想舆论。2.艺术审美功能手机文化中的影视剧、小说、时尚等都传播了种种审美意念,都具有审美特性。审美经验即是人们欣赏着自然、艺术品和其他人类产品时所产生的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这种心理体验是人的内在心理生活与审美之间的交流或相互作用后的结果。在一些影视作品中,“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桃花源美景可以直接的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给人带来无限的感官享受。这种人性的美的享受,正是在日常生活中融入了人性、哲学和文化,由此感官视觉的美就升华为一种精神的美。3.休闲娱乐功能娱乐和教化的和谐统一一直是一个十分诱人的话题和目标。娱乐性是手机文化本身固有的属性,否认手机文化的娱乐功能是不明智的,也是不可能的,这不仅影响到手机文化的发展,何况,离开了娱乐,教化又何以实现我们所提倡的娱乐不是粗俗逗笑,不是低级趣味,而是格调高尚的娱乐,以健康的手机文化形式让大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能够赏心悦目、获取美感、受到教益。4.激励创新功能通过手机文化可以传播和辐射很多知识信息、思想观念和文化思潮,反映最新的科技、经济、流行时尚元素和文化发展动态,因此,手机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可以激发人的创造潜能,调动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三、大学生手机使用调查分析以石河子大学为例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高新科技产品成为消费热点,手机作为其代表之一,而大学生也作为一个潜在的消费群体,两者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近年来,随着手机在校园里的普及,所以为了了解手机在大学生中的普遍情况、使用效果以及消费情况,掌握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我决定石河子大学学生为调查对象,对校园里的手机使用情况调研。要想了解手机在大学校园的影响,首先要了解大学生使用手机的基本情况,这就离不开切实的调查与分析工作。一方面吸收已有的调查成果;一方面自己做问卷调查,与学生座谈,掌握第一手资料。通过调查研究,大学生的手机使用情况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手机拥有率、手机使用率、手机认知度、文化参与度。(一)调查总况本次调查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对石河子大学的学生进行了整群随机抽样调查,其中包括教育系、心理系、地理系、数学系的在校学生。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的内容涉及大学生对手机品牌的选择、手机消费的现状以及对手机使用的功能等项目。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0份,有效率为95%。此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的调查方法。调查时间为2012年4月10日―2012年5月10日。此次调查石河子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发放问卷是以在本校当场发卷填写,并当场收回的形式调查的发出200份。校园的学生群体中,大学生群体是目前学生消费群体的主力军。本人对调查资料进行汇总和分析,得出了一系列调查结果。(二)被调查的基本情况在190份有效问卷中,被调查的基本情况如下:按年级分:大一64人,占33。68%;大二21人,占11。05%;大三33人,占17。37%,大四72人,占37。89%。按性别分如下:男生80人,占42。11%;女生110人,占57。89%。城市43人,占22。63%;乡镇96人,占50。53%;农村41人,21。58%。(三)大学生手机使用调查报告分析1.手机拥有率衡量手机影响力的首要指标就是大学生人均拥有手机的情况。大学生易于接受新事物的群体,自手机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手机的销售量直线上升。近年来,手机拥有率在大学校园的提高是十分惊人的。如今大学生都把手机当成了一种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同时越来越多的商家把大学生作为购买手机群中最重要的购买群体之一,开始为大学生量身订做了很多款适合大学生使用的手机。作为一种重要的联络手段,一种高科技的产品,一种时尚的象征和身份的标志,手机在校园的普及率已经超乎人们的想象,在有些院校内学生几乎达到人手一部。图3-1手机拥有率根据调查显示,目前石河子大学的大学生的手机拥有率已经达到100%,且无论性别、年龄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手机。由此可见,高校手机拥有率普遍高于一般人群拥有率,大学生作为使用手机最积极的群体,手机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就更值得进一步研究。学生主要是为了不漏过任何信息,能和同学老师家人及时刻保持联系。从以上的分析中,可见现代的学生拥有手机的或想购买手机的人占多数。根据调查显示,大学生对手机前沿科技知识越来越了解了,对手机的消费和如何利用手机功能为自身创造价值方面显的越来越成熟。2.手机使用率衡量手机影响力的另一个指标是大学生日常手机使用率,也就是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次数多少与时间长短。图3-2手机使用率调查表明,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基本上身不离机,每天仅短信接发就在10条左右,手机使用占用时间大多在1小时以上。问卷调查也表明,有68.42%的大学生经常实用手机,3053%偶尔使用,只有1.05%基本不用。甚至有一些学生对手机产生了依赖性。大学生手机使用突出表现为“两高”特征:普及率高、使用率高网。还可以再补充“一高”:依赖性高。这种依赖性高,表现为若手机不在身边就会感到焦虑不安、心情不佳、思维迟钝,等不良症状,甚至影响学习注意力。3.手机认知度手机认知度是指对于手机品牌功能、价格承受、作用影响等方面的认知程度。一份调查表明,大学生喜欢时尚、价廉、实用的手机,诺基亚等品牌手机成为首选。图3-3手机认知度据调查显示,大学生消费者在购买手机时,最注重的还是质量与实用功能:67.37%的被调查者表示,好用与耐用是最重要的;此外,还有27.37%的人认为手机的实惠是关键的,5.26%认为购买手机是追求潮流的一种形式。形成这一购买动机的原因,除了受他们最基本的消费需求工作需要与家人联系的影响外,很大程度上还在于受他们依赖性消费的程度较大及自身缺乏经验,购买能力弱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石河子大学的大部分大学生喜欢价廉、实用的手机,但也有少数大学生消费心理并不成熟,存在着虚荣炫耀、追赶潮流的现象,乃至甘愿承受不必要的经济压力。这份调查表明石河子大学的大学生对于手机的功能方面认知度较高,追求实用的手机,对手机文化有正确的认识。在手机价位方面:高端,中高端机使用机率很小;中低端,低端手机普及率很高。其中在板机与折叠机对比可见,板机在学生中占有优势,这说明学生用机一个主要特点:价廉实用的手机是大部分学生的首选。大学生使用彩屏手机的占大多数,或许说明学生用机另一个特点:易接受新鲜事物,追求新潮,更有少部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购买更好的物品。4.手机文化参与度手机文化是一个涵盖面相当广泛的概念,比如彩铃、短信、视频、游戏、聊天都可以包括在内。但这只是浅表的文化现象,深人地说,比如手机报、手机文学、手机电台、手机影视才是更值得关注的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现象。图3-4手机文化参与度根据调查显示大学生的文化参与度并不理想,较为肤浅而欠深入,较为单调而欠丰富。从图3-4可以看出,大学生90.53%用手机来打电话,87.37%用来发短信,大学生打电话和发短信主要是为了与父母朋友同学联系方便。62.11%用来上网,网络是大学生了解信息的重要渠道,关于信息查询学校通知文件等都与网络紧密相连。25.26%用来拍照,43.16%用来听歌,13.68%关注手机文学,16.84%用来玩游戏,拍照等都是大众附带功能用来在紧张的学习过程中进行适当的放松。32.63%用作电子词典,电子词典主要用来辅助学习。21。05%订阅手机报目前看来,打电话和手机短信是大学生最重要的消费方式与传播形式,主要类别有:幽默短信、爱情短信、问候短信、评论短信,但短信之外,手机文学、手机报等参与度并不高。根据调查分析,知90%以上的大学生消费者购买手机的真正目的在于方便与家人、朋友、同学、用人单位联系。对于购买手机与家人联系这一目的,据调查显示,多数大学生手机族的父母均持支持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对大学生手机族购买动机的产生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另外,还有部分临近毕业的大学生怕漏过任何招聘信息的压力,也推动了此种购买动机的产生。学生消费者在购买手机时,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在质量保证的前提下,首先考虑手机的外观设计,如形状、大小、厚薄、材料、颜色等。其次手机的内部功能,如是否支持中文输入、是否支持WAP、是否支持语音拨号、是否具备免提功能等。且多数被调查者均明确表示,选购时会优先考虑质量可靠、设计轻巧、款式新颖、色彩时尚、功能够炫的手机。由于大学生消费群的成员大多处于19-23岁,这一人生中思想最活跃、最擅变的黄金青春期,热情、开朗、奔放、崇尚自由的率直个性,现代社会生活条件的极大改善,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观念、思潮的风起云涌,赋予了他们强烈的冒险精神与实践精神,对于新事物、新观念的关注与学习,逐渐使他们形成了求新、求异的消费心理,而这种消费心理直接影响到了他们求新款式新功能的购买动机的产生。5.您对手机文化的了解程度手机文化,包括短信、彩信、彩铃、手机文学、手机电视、手机电台、手机广告手、机报纸等多种形式,其产生和发展是技术高速发展的反应,人们多样性文化需求的表现,也是信息化社会和个性时代特有的文化形。图3-5对手机文化的了解程度根据调查显示,20%非常了解,知道其定义及特点;49.47%有一定了解,可以举出相关示例;27.37%不太了解,只是大致听说过;3.16%不了解,没有听说过。从而得知大多数同学对手机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虽然手机拥有率达到了100%,但是关于手机文化却没能达到100%,甚至有3.16%的同学没有听说过。大学生在接受新事物方面有很强的适应力,因此应该利用大学生这一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6.是否介意手机文化热点进入主流文化图3-6是否介意手机文化介入主流文化注:A不介意,这样能够体现一个社会文化发展的多元化;B无所谓,每一个文化现象的产生及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C介意,一些手机文化热点过于消极,不利于当前我国和谐文化的建设及发展根据调查显示,47.37%不介意,这样能够体现一个社会文化发展的多元化;44.21%无所谓,每一个文化现象的产生及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8.42%介意,一些手机文化热点过于消极,不利于当前我国和谐文化的建设及发展。手机文化自身的兴起与流行是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关于手机文化的热点与大学生本身不冲突因此有40%以上的同学认为无所谓。还有47.37%不介意手机文化进入主流文化,一方面源于大学生的接受能力,另一方面是因为当今社会这个大环境,日新月异。7.手机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图3-7手机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根据调查显示24.21%认为手机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正面的;2.11%认为是负面的;72.63%认为正负面都有但是正面作用;1.05%认为负面作用占主导。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两面性,手机的诞生也不例外,大学生对手机文化的认识72.63%认为手机文化对大学生来说正面作用占主导,手机除了能然自己与他人联系方便外,就相当一个小型电脑,可以查阅一些资料且随时随地。8.对手机文化热点的看法图3-7对手机文化热点的看法注:A这些热点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当代社会的热点问题,对于我们解决好社会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借鉴B体现了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多元化,但政府应该努力引导其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C这些热点现象中以雷人消极的现象居多,这样不利于我们和谐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应已于抵制D其他根据调查显示49.47%认为这些热点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当代社会的热点问题,对于我们解决好社会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借鉴;27.37%认为体现了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多元化,但政府应该努力引导其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20%认为这些热点现象中以雷人消极的现象居多,这样不利于我们和谐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应已于抵制;3.16%觉得是其他。随着手机的更新换代手机的功能也越来越丰富,大学生通过手机来了解社会热点,大约一半的学生认为手机文化热点体现了社会热点,利于社会问题的解决。9.手机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对我们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有很大的必要对其进行探讨分析,探寻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根源。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包含着哲学的、科学的、伦理的、政治的、文学的、艺术的、宗教的等等各个方面的思想观念,有着儒墨道法释等众多流派,但其中对我们后世最具影响力的又莫过于儒家思想。图3-8手机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注:A手机文化的流行给予传统文化以新的变现形式,赋予其新的生命力,有一定的积极作用B手机文化只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伴随产物,对于传统文化没什么太大影响C当前的一些热点过于浮躁,只会对于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带来消极的影响D其他:根据调查显示74.74%认为手机文化的流行给予传统文化以新的变现形式,赋予其新的生命力,有一定的积极作用;13.68%认为手机文化只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伴随产物,对于传统文化没什么太大影响;9.47%认为当前的一些热点过于浮躁,只会对于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带来消极的影响;2.11%其他。由此可以得出大部分学生认为手机文化给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并且不会动摇传统文化的根本,且有利于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扬光大。由以上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生手机使用的”三高一不足”特点:拥有率高、使用率高、依赖性高、参与度不足。得出以下结论:1、很多大学生对手机产生了依赖,手机不是作为生活与学习的辅助品,而成为了必需品。很大一部分人离不开手机,形成了手机离不开身的现象2、购买手机时,性能是大多数人作为考虑的第一因素,其次是外观和品牌。流行趋势被排在最后一位,可见大学生在购买手机时,还是比较理智的。3、科技的发展,手机的更新速度越来越越快,同学们更换手机的速度也加快,对于手机的各方面要求也提高了4、手机是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只有合理利用手机,才能发挥它的价值。5、合理看待手机对于生活的意义,不能夸大。四、手机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发展的影响手机越来越深入到大学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在宿舍、在路上、在教室,等等,随处可见大学生使用手机的身影。这种无处不在乃至无时不有的文化现象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层面,它的变化更能代表青少年文化的流行轨迹,体现手机文化对青少年文化的冲击,经调查发现,手机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经济价值取向正在走向功利化手机文化是一种“工业文化”或“文化工业”,它的生产、流通、传播、消费都受严格的市场规律的支配,正是在经利益的驱动下当大学生长期耳濡目染于大众文化所构建的“第二现实”时,其经济价值取向也在发生改变。他们正由重虚轻实、转向重实效、重现实、讲效益,不再追求理想主义,更强调适应社会,发展自我。这种思想变化可以说是一种适应社会的积极变化,它引导大学生追求经济利益和效益的行为取向,促使整个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但同时相当部分的大学生只以现实利益和功效价值作为行为选择的标准,有的大学生认为只有金钱、权力是重要的,追求时髦、讲排场、自私自利、不顾他人与社会、理想和人文精神失落。大学生经济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在如今的大学校园十分突出。手机文化逐步扩展到高等学府这块历来被认定是属于精英文化的领地,使校园文化的发展更具功利色彩。一些大学生出于对时尚的追求和彼此间的攀比心理,比较注重手机的购买价格,调查显示,手机购买价格在1500元以上的有11.58%,1000—1500元之间的有29.4%,500—1000元之间的有43.16%,500元以下的有15.79%。国产手机因为样子不好、价格不高、功能不全、拿出去怕被同学笑话等原因在学生中几乎无人问津。大学生对于手机的攀比消费,容易使其养成不良的虚荣心理。(二)人生价值取向正在走向享乐化手机文化是一种休闲娱乐性的世俗文化。作为对世俗生活意义的阐释和张扬,手机文化以“审美”“诗意”的形象化包装,满足着消费大众日常的娱乐休闲需求,成为人们缓解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和竞争压力的主要途径。当大学生沉溺于手机文化制造的虚幻情节或虚假情景的时候,就容易为其宣扬的享乐主义、消费主义所俘虏。手机文化塑造的巨大消费空间,诱导大学生追求吃、穿、住、行的高消费,“我消费,我存在”,相互攀比,,享乐主义逐渐成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大学生易于接受一些带有感官刺激的新事物,对于手机文化中那些虚幻且带有幻美的事物,大学生很容易沉溺其中,比如上课用手机看小说,聊QQ等。(三)审美价值取向正在走向感性化手机文化是一种情感型的感性文化。手机文化制造娱乐效果的基本策略就是通过感性化的形象、即时性的愉悦引发人们情感的共鸣,给学生提供一幅赏心悦目、生动具体的文化图景。这种特点恰好同现代人尤其是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对生活的直观感受相契合,因而获得广泛的认同。大学生的审美价值取向也呈现感性化的特征,这主要表现为他们更倾向于对直观形象的接受。审美价值取向的感性化还表现在大学生在审美对象的选择上表现为古典严肃的文学艺术受到冷落,通俗浅薄的文学作品在大学生中流行;在审美方式上,他们追求浅显直接,更愿意从诗歌走向对话,从交响乐走向通俗歌曲,从学术专论走向随笔漫谈;在审美情感上,他们不再崇尚含蓄古朴,而去追求露骨的男女性爱和金钱关系。如当代大学生中流行速食主义的爱情观,大学生的爱情减少了浪漫情调,而更具“快餐”特色。(四)信仰价值取向正在走向“拜星化”手机文化是一种平面型的文化,在“形象”、“刺激”的片面追求中带给学生的往往是即时性的情感满足,而不可能提供恒久性的精神动力和超越性的价值追求。平面性的特点意味着其把诱发人的感性本能的满足作为目标,影响了大学生对道德、价值、信仰等形而上学关怀的追求。手机文化明星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大学生的成功观到爱情观几乎都带有明星的印记。在当今社会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追星族”这个名词越来越普遍,所谓“追星族”,是指追逐、崇拜影视歌明星,以及体育明星的青少年们,其中学生是主力军。女生较多崇拜男明星,男生较多崇拜女明星。现在的大学生运用手机浏览娱乐网页,关注自己所喜欢的明星,崇拜他们,做他们喜欢的事,是的大学生的爱情观消费观受到很大的影响。五、应对手机文化影响,加强大学生教育的对策大学生越来越广泛地使用手机对于高校管理来说已经构成了新的挑战嗍,但目前来看,高校管理层还重视不够,尤其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提高对于大学生手机文化的重视已经显得十分必要。具体来说,笔者以为应该采取以下策略:(一)积极跟进,领先潮流手机文化作为当前最先进的文化潮流之一,其日新月异的变化带来人们目不暇接的无措感。假如管理者一味保守的话,只会越来越落伍,很难适应新时尚元素带来的挑战,与其被动地落在后面不如领先一步走到前面。作为学生的管理方,无论行政人员还是教师,都应该经常关注手机文化的最新动向,并且能够深入了解那些影响较大的手机文化活动,诸如手机文化网、手机文化节、手机博览会、手机文学大赛等管理方案。首先是端正心态,不是居高临下对于新时尚元一律排斥,而是放下架子,摆好位置,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大学生追逐时髦行为的深层次的文化脉搏。进而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走进手机文化的核心地带,乃至成为时代潮流的领先者而不是被时代潮流拖着走。这就必须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及时掌握最新态势,调整好心态,事先做好面临新现象新问题的思想准备,形成必要的完善的预警机制。(二)加强引导,掌握主动对于大学生的手机使用,必须积极发挥管理一方的引导教育职能,从而变被动为主动。现在很多高校都重视校园文化氛围的酿造,但却忽视了手机文化的重要性。需要转变观念,把手机文化纳入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乃至把手机文化当作校园文化建设的突破口。1.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手机认知观高校作为知识生产的摇篮,在手机认知方面完全有优势,应该利用既有的资源优势,开办专门的手机知识讲座,帮助学生加深对手机文化的认识,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克服虚荣攀比心理,增强对于垃圾信息与欺骗信息、不良信息的辨别能力,增强对于黄色信息的免疫力,养成健康的性观念㈣。2.帮助学生树立高雅的手机文化观德育工作者要主动地把手机文化作为一种有效的德育平台,帮助学生抵制低俗的手机文化观,树立高雅的手机文化观。从思想道德教育的角度,让学生增强手机使用的社会责任感与道德自觉意识,自觉地约束自己,不主动传播垃圾信息,更不主动制造垃圾信息。发动大学生,积极举报社会上不良商家的垃圾信息滥造行为,抵制不良商家的广告信息过度的行为,及时发现利用手机进行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高校应注重开展以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例如校园人文大讲堂、社团文化节、学生科技大赛等等,精彩纷呈的校园文化可以吸引大学生广泛参与其中,让学生在参与中不断感受大学生活,在寓教于乐中强化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道德意识教育。同时高校可以结合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展一些针对性强的活动,例如中宣部、团中央等单位曾经举办的“‘感动’———首届全国青少年网络短信作品大赛”等倡导文明使用手机的活动,让大学生在参与中接受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中摆脱对手机的依赖,养成理性使用手机的好习惯3.帮助学生增进手机使用的文化内涵大学生是比较优秀的文化阶层,应该有利于丰富手机的文化含量,提升手机文化的文明层次。但就目前来看,大学生在手机文化认知远不是积极主动的一方,而是遭遇了社会上的文化潮流的裹挟,显得较为被动与盲目。由于绝大多数的大学生以短信接收为主,形成单一的“拇指一族”,作为“拇指文化”也显得层次不高,这就需要积极引导,克服这种单一化的趋势,使得手机文化丰富多样起来。比如手机报、手机文学,作为方兴未艾的新兴事物,很有必要有效地利用。事实上,校方的很多通知、通告通过纸质发布张贴远不如手机播报迅捷有效,学校宣传部门可以制作专门的手机报,迅捷地提供精选的时事新闻、知识信息等,及时地发布节假、出行、学习等方面的温馨提示、善意建议等。应当利用学生手不离机的特点,及时给学生提供优质精选的短信播报内容。人文学科应该积极提倡手机文学,举办手机文学大赛,诸如诗歌、小说、散文等,精选优秀作品来提供给学生,挤掉那些低俗信息的占有空间,使手机变成有效的文学创作与交流的优质平台。应该把手机变成知识交流、思想碰撞的重要平台,很多学科知识与科学新成果都可以通过短信的方式来有效地传播普及。让知识信息成为短信的重要内容,丰富手机短信的知识含量。(三)适度规范,除弊兴利对于大学生使用手机,必须采取有效适度的管理,要有良好的制度保障,形成必要的约束机制。应该把手机使用纳入到教学管理、生活管理中来。1.重要场所要有明确的制度规范调查表明,很多学生支持学校在重要场合约束手机使用的做法。比如教室、图书馆等学习场所,应该制定专门的制度条款,要求手机关机或静音等。在课堂上,应该规劝学生不携带手机,摆脱对于手机的过分依赖心理。在宿舍,要求学生在休息时间主动关机或静音,不得在别人休息、学习时大声接打电话。同时,为尽可能避免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影响教学质量,管理部门可采取强制要求与倡议相结合的原则。要求任课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不良现象予以制止,在教室、食堂等人员集中的海报栏开展“不将手机带入课堂”、“我们需要安静的学习环境”等倡议活动,净化课堂教学风气,提高教学质量。2.激职员工要有自觉的管理意识对于教职员工,要提出手机使用管理上的具体要求,增强教职员工这方面的责任意识。发动教职员工,让他们有义务、有责任地参与到管理中来,及时制止学生滥用手机的不良行为,尽早地发现问题,解决矛盾。必须改变对于大学生在课堂上滥用手机过于宽容乃至放纵的做法,绝不容许在课堂上接打电话,在考试时用手机作弊等行为。这方面事实上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笔者的调查与访谈表明手机滥用已经严重干扰了教学秩序与学科学习。3.重要源头要有科学的监控机制校方应与社会各界联合起来,在手机文化的传播源头,特别是短信、图片、视频等制作、散发的源头,加大监控力度嗍。事实上,黄色信息已经对广大青少年的道德意识与性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必须认识到建立有效监控机制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有关各方应当加大投入,力争杜绝不良源头,掐断传播途径,削减有害效应。加大对运营商的监控,严查流入大学生手机的不良信息,从源头上加强对垃圾信息的治理。学校应建立校内不良信息举报电话,发现不良信息,尤其是破坏安定团结、反动反共、低俗不健康等对学生影响极大的垃圾信息,应立即采取措施,及时删除,并通过政府部门追查源头,予以治理。同时,学校应对运营商肆无忌惮的业务推广活动加以限制,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为实现高校育人目标奠定扎实的基础手机文化作为现代文化的最新潮流与发展趋势,还具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还明显发育不够,但也具有无限的开拓空间。大学生理应成为时代骄子与潮流的领先者,而不是随波逐流于其后。高校教育教学工作者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责任,帮助大学生积极主动地介入其中,促进手机文化的多样化,充实手机文化内涵,提升手机文化境界层次。最重要的,高校应当利用手机快捷方便、随身携带等优势,把手机作为传递知识、通报信息、促进学习、融洽关系的沟通平台,应当把手机作为塑造人格、培育精神、涵养道德、提升境界的德育平川,还应当把手机作为了解学生、帮助学习、关心生活、解决问题的管理平台。总之,手机作为一种先进的通讯工具与媒介手段,本身并无对错利弊,关键在于它怎么用,做什么用。大学校园理应发挥手机的积极效用,让手机文化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组成部分。六、结语手机文化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必须面对的教育环境,大众文化的很多内容已经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手机文化的很多表现形式也已经成为他们交往或学习,这些成了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如果我们一味的否定或遏制,那是不明智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要我们通过恰当的途径加以引导和宣传,手机文化中的很多具有积极教育意义的内容可以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手机文化的多样化形式,受到大学生的喜爱,也可以借鉴过来,弥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形式单一的不足。手机是把“双刃剑”,关键是怎么看待和利用它。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但要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在学生活动中增加与手机文化有关的项目,丰富手机文化生活,引导其正确的方向,让学生从中领悟到手机文化的真正魅力,合理利用手机,使它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服务。附录关于大学生对当前手机文化热点的问卷调查同学你好!很抱歉占用您几分钟宝贵的时间填写这份问卷调查,这份问卷调查主要是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于当前手机文化热点的了解及看法,及其反应的现实问题。问卷采用匿名方式填写,个人信息部分主要是为了进行科学统计,确保信息不会泄漏,问题均为单选(其他项中需要另外填写),请您务必认真填写,非常感谢您的合作和给予的帮助,祝您学习顺利!性别()

年龄()大学类别()(一本二本三本专科)出身地()(城市乡镇农村其他)1、您获取文化信息的主要途径()

A电视B网络C广播D手机E其他2、您对手机文化概念的了解程度()

A非常了解,知道其定义及特点B有一定了解,可以举出相关示C不太了解,只是大致听说过D不了解,没有听说过3、您是否介意当前的手机文化热点进入主流文化领域()

A不介意,这样能够体现一个社会文化发展的多元化B无所谓,每一个文化现象的产生及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C介意,一些热点过于消极,不利于当前我国和谐文化的建设及发展4、经常手机吗?A经常使用B偶尔使用C没有用过5、你大概每天的信息量是多少?()

A1条以上B10条以上C30条以上6、请问你平时用手机主要用来做什么(多选题)A打电话B发信息C上网D拍照F录音E玩游戏G电子词典7、你购买手机的经济来源A家庭B做兼职自己赚的C其他8、你的手机价位是多少A500以下B500—1000C1000—1500D1500以上9、一月花费多少A50以下B50—100C100—200D200以上10、使用手机会给您带来经济压力吗A会B不会11、您大概多久换一次手机A半年B一年C一年以上D用坏了才换12、您看重手机的哪些功能A使用B实惠C潮流13、您是用手机占了您大量时间吗A有B没有14、手机给您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多选)A方便了父母同学朋友之间的联系B手机的某些功能丰富了生活C有助于学习如电子词典D有一系列的辅助功能,比如闹钟、备忘录等15、手机给您带来了哪些不便(多选)A在手机上面花费太多时间B有辐射,影响健康C可能丢失,造成多余的开D不良短信、电话骚扰E没有很多不便16、总的来说,您认为用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正面还是负面A正面B正面负面都有但真面占主导C负面D正面负面都有但负面占主导17、如果没有手机,你是否会觉得A与别人联系很不方便B难受心里空C没关系照常生活D其他18、您打电话给谁最多A父母B亲朋好友C恋人D其他19、您对当前手机文化热点现象的看法()

A这些热点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当代社会的热点问题,对于我们解决好社会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借鉴B体现了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多元化,但政府应该努力引导其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C这些热点现象中以雷人消极的现象居多,这样不利于我们和谐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应已于抵制D其他20、您如何看待手机文化流行对于传统文化的影响()

A手机文化的流行给予传统文化以新的变现形式,赋予其新的生命力,有一定的积极作用B手机文化只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伴随产物,对于传统文化没什么太大影响C当前的一些热点过于浮躁,只会对于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带来消极的影响D其他:参考文献:[1]杜婷,金笙.北京市高校大学生手机调查报告[J].统计教育.2004(02).[2]许珊珊,霍增辉.杭州市大学生手机消费调查[J].商场现代化,2007(13).[3]冯晓平.大学生社会资本扩张——大学生手机热之理性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03).[4]徐华,吴玄娜,兰彦婷,等.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01).[5]李根芹.解读大学生手机短信文化[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3).[6]宫佳奇,任玮.兰州市高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分析[J].新闻世界,200900).[7]丁园园,姚本先.大学生手机短信消费心理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04).[8]楼锡锦,沈黎勇,林博峰.大学生使用手机状况研究报告——以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09(02).[9]史为恒.大学生使用手机:高校学生工作的新挑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01).[10]沈保林.大学生手机短信流行现状与对策[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7(12).[11]刘晓宇.大学生手机短信流行现象的德育沉思[J].教育与职业.2004(15).[12]陈灵强.多维视野中的大众文化,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1.[13]吴世彩.大众文化的和谐价值,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10[14]王一川。北京:大众文化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15]金民卿.大众文化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分析.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9.[16]余喜.大学生政治价值取向调查分析[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4).[17]李剑富.关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与加强价值观教育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5(5).[18]曹红艳.大学生手机报认知和使用情况分析——以上海大学为个案[J].今传媒2009(12).[19]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29.[20]尹少淳.基础美术教育改革正在进行时m中国美术教育,2002(4):3.[21]钟启泉,徐建融,钱初喜,胡知凡.美术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22]余胜泉,杨晓娟,何克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0(12).[23]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6.[24l汪段泳,棘昆贤.大学校目:手机与爱情同行——经济信息理论分析,CHINA通信网,2004-05—28.[2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2.[26][35]郜振廷。大学生手机消费的规律性及重要启示——北方11所高校大学生手机消费市场的调查[J]。经济与管理,2004,(8):50-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