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一上册《山市》语文优秀教案范例三篇初一上册《山市》语文优秀教案范例三篇
《山市》是一篇介绍山市蜃楼的妙文。文章将变幻莫测又而奇妙奇怪的山市蜃景由生成到消逝的全过程,描绘得惟妙惟肖,历历如在眼前,展现了大自然奇妙绝伦的景象。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初一上册《山市》语文优秀教案范例三篇,盼望能关心到大家!
初一上册《山市》语文优秀教案范例一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感知“山市”的形成及奇妙、壮美的幻景;
3、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育同学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山市》教案。
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体会山市的形成及奇妙壮美的幻景,培育同学的探究力量、联想及想像力量。
一、导入新课
(展现几幅海市蜃楼的图片)提问:你见过这样的景象吗?你知道它是什么吗?(同学自由发言)
提示:在夏天,沿海一带或沙漠地区,常常可以观察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事物的影像,古人无法解释,误认为是大蛤蜊吐气形成的,因此,就称为“海市”或“海市蜃楼”。这种现象,有时人们在山区也可以看到,人们就称之为“山市”(出示课题)
二、介绍、作品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名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但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才补为贡生。他用数十年的时间写成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作品:《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说为主,此外还有散记特写、随笔寓言等,主要写鬼狐精怪的故事,也收录一些奇怪的事。构思奇异,语言生动。
三、诵读课文
第一遍,听课文朗读录音;其次遍,同学自读;第三遍,同学齐读。
1、留意下列字的读音。
2、依据查阅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的含。
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碧瓦飞甍历历在目风定天清一切乌有直接霄汉黯然缥缈
3、同学依据课*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划出来。
同学四人小组争论沟通,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全班争论沟通,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留意理解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相顾惊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2)数年恒不一见(常常)
(3)无何,见宫殿数十所(不久,不一会儿)
(4)高垣睥睨(高墙)
(5)连亘六七里,竟然城郭矣。(连绵不断)(城市)
(6)历历在目(清清晰楚)
(7)一切乌有(乌,同“无”)
(8)黯然缥缈(隐模糊约)
(9)裁如星点(裁同“才”)
(10)窗扉皆洞开(窗户)
(11)或凭或立(靠着)
(12)倏忽如拳如豆(突然)
(13)见山上人烟市肆(集市)
想一想该怎样翻译。
(1)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又惊异又怀疑,心想这四周并没有佛寺啊。)
(2)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邻居的,都清楚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
(3)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朗,从前的景象全都消逝了,只有一座高楼,上与天接)
(4)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低层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赶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势各不相同)
四、体会探究
1、为什么要特意指出奂山山市“数年恒不一见”?
为下文写奇妙的“山市”留下悬念,引发读者的爱好。
2、写孙公子及其伴侣“相顾惊疑”,在文中有何作用?
从侧面表现出“山市”的奇妙,教案《山市》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
3、找出并解释《山市》里表示时间的词语,再看看“山市”的变化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明确:表示时间的词语有:无何、未见、既而、逾时等。综观山市消失的全过程,可分三个阶段。
①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消失。
②进展阶段:城郭的消失。先总写一笔:”高原睥睨,连亘六七里。”颇有恢宏的气象。然后分写:“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虽然寥寥数语,却可以诱发读者想像出一副跟《清明上河图》相像的画卷来。
③**阶段:危楼的消失。因“风定天清,一切乌有”,只剩下一座高接霄汉的危楼,所以楼的外形看得非常清晰,连楼外的天空也显现了出来,给人的感觉是距离比从前的城郭缩短了一些。更为特别的是,楼上还有来来往往的人,或凭或立,与人世无异,这又给人以亲切感,增加了欣赏的爱好。最终写幻景的消逝,跟影视中的渐隐镜头颇为相像,又使人感到余味无穷。
4、山市的变化是很快还是很缓慢?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明确:山市的变化很快,从下列词语中可以看出来:忽、无何、未几、既而、逾时、倏忽等。这些词语中“忽”表明白山市消失得很快速,“倏忽”,表明山市变化的突然性,“无何”“未几”“既而”“逾时”等词语都表示极短的时间,表明山市的景象率化很快。
5、在描写“山市”变化的过程中,那些内容是详写?那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
详写:如城郭:高垣睥睨以亿万计如危楼:风定天清不一。
略写:其它变化过程是略。
可以使描写更生动,富于变化,有很强的层次感。
6、文章对山市景象的描写生动形象,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以达到这种效果呢?
明确:主要采纳了以下修辞方法。
夸张: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比方: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排比: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
以上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
五、拓展延长
1、绽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请用自己的话向同学和老师们描绘一下漂亮奇妙的山市。
2、为什么那时候的人把“山市”又称作“鬼市”?你能不能用你了解的学问来解释这种现象呢?
当时的人们对这种自然现象无法做出正确的解释,只好用迷信的方法解释它。
海市蜃楼当异地景物被阳光折射到空气淡薄的高空后,恰好造成相宜的角度,又经不同密度的空气层的传递折射回低空,安静的海面或沙漠就成了这些图像的“地面接收站”。古人认为是天上的一种大虫吐气形成的,所以称为“海市蜃楼”。
六、课堂小结
《山市》是一篇介绍山市蜃楼的妙文。文章将变幻莫测又而奇妙奇怪的山市蜃景由生成到消逝的全过程,描绘得惟妙惟肖,历历如在眼前,展现了大自然奇妙绝伦的景象。
初一上册《山市》语文优秀教案范例二
○.教学目标
1、连续学习文言文诵读,积累文言词语,翻译课文。(重点)
2、疏通课文结构,把握课文内容,提取课文主要信息,赏析语句;(重点)
3、通过各学科结合,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难点)
○教学内容
《山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写的一篇文言文,描绘的是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像。文中描绘了从山市开头消失到最终消逝的变化过程,给人以奇妙而又壮美的感觉。文章语言精炼生动,可以引导同学绽开想像,去揣摩、理解。通过研读对这一现象进行适当探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788年,拿破仑率军进攻埃及。一天,法军行进在沙漠途中,突然观察前面有一片模糊的湖光山景。景物倒悬在空中,不一会儿,湖泊又消逝得无影无踪。随后,他们又看到草叶变成了棕榈树丛。这种变幻莫测的景像使法军非常慌张、不知所措。士兵们个个被吓得跪在地上祷告,企求上帝保佑。其实,这种现象就是人们所说的“海市蜃楼”。蒲松龄的《山市》也记载了这种状况。蒲松龄为我们写下的《山市》,描绘了山中蜃景,与我们所说的海市蜃楼略有不同。山市是一种科学现象,它究竟有怎样的奇观呢?让我们走进这山市,去感受这山市的奇异吧!
(二)简介以及作品
蒲松龄(1630或1640--1715年)清朝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名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市南)人。他屡试不第,至71岁方为贡生。长期穷愁潦倒,以教书为业。一生著作许多,诗、文、词、赋、戏曲、俚曲等均有佳作,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为其代表作。
《聊斋志异》是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说为主,此外还有散记特写、随笔寓言等,主要写鬼狐精怪的故事,也收录一些奇怪的事。构思奇异,语言生动。“聊斋”,书屋名。“志”,记。“异”,奇异。
(三)留意以下字的读音:
奂hun邑y冥mng甍mng垣yun睥b睨n亘gn
莽mǎng霄xiāo扉fēi缥piāo缈miǎo逾yǔ倏shū
(四)给重点词解释
奂山山市,邑(县)八景之(的)一也,然(但)数年恒(常常)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喝酒)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青天,天空),相顾(看)惊疑,念(想起)近中(近处)无此禅院(寺院)。无何(不久),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屋檐),始悟(才明白)为(是)山市。未几(不久),高垣(高墙)睥睨(矮墙),连亘(连绵不断)六七里,竟然(竟然)城郭(城市)矣。中有楼若者(有的像楼),堂若者(有的像厅堂),坊若者(有的像街巷),历历在目(清楚地消失在眼前)。以(用)亿万计(计算)。忽大风起,尘气莽莽(广阔)然,城市依稀(模糊)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同“无”)有,惟(只)危(高)楼一座,直接霄汉(云霄与天河)。楼五架(间),窗扉(窗户)皆洞开(大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指着点计数),楼愈高,则明(亮点)渐少。数至八层,裁(同“才)如星点。又(再)其上,则黯然缥缈(昏暗得看不分明),不行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形容来往匆忙),或(有的)凭(靠着)或立,不一状(外形)。逾时(过了一会儿),楼渐低,可见其(它)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高高的平房);倏忽(突然)如拳如豆,遂(最终)不行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人家)市肆(集市。肆,店铺。),与世(尘世)无别,故又名(称)“鬼市”云。
(五)翻译全文。(略)
(六)问题探究(同学争论后可自讲:)
1、描绘山市时,是以什么为序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哪些?
明确:是以时间为序的。忽、无何、未几、忽、既儿、逾时、倏忽
2、山市的变化过程是怎样的?用一个成语概括山市的特点。
明确:孤塔宫殿城郭危楼高舍如拳如豆不行见
特点:变化莫测奇妙变幻
3、山市消失的全过程分为几个阶段?
明确:(1)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消失。
(2)进展阶段:城郭的消失。
(3)*阶段:危楼的消失
4、结尾有什么作用?
明确:结尾一段写山上的“鬼市”,这是补笔,有照应开头的作用,说明“山市”还有别称。
5、文章对山市景象的描写生动形象,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以达到这种效果?
明确:夸张: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比方: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排比: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
使文章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
6、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描绘的是动景,抓住山市景象变幻莫测的特点来写,因而是根据时间挨次来描绘景象的变化。
7.为什么人们又称“山市”为“鬼市”?它是真的“鬼市”吗?请用科学学问来说明“山市”的形成缘由。
明确:这里说的“山市”跟“海市蜃楼”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而古代的人不知道其科学原理,所以说它是“鬼市”。
海市蜃楼是光在密度分布不匀称的空气中传播时发生全反射而产生的.夏天,海面上的下层空气,温度比上层低,密度比上层大,折射率也比上层大.我们可以把海面上的空气看作是由折射率不同的很多水平气层组成的.远处的山峰、船舶、楼房、人等发出的光线射向空中时,由于不断被折射,越来越偏离法线方向,进入上层空气的入射角不断增大,以致发生全反射,光线反射回地面,人们逆着光线看去,就会看到远方的景物悬在空中。
(七)小结
1.把握通假字:
①一切乌有(“乌”通“无”,没有)②.数至八层,裁如星点。(“裁”通“才”)
2.把握古今词义不同的词:
直接霄汉:古义:始终连接到;今义:不经过中间的事物
3.词类活用:
窗扉皆洞开(像洞一样,名词做状语)
4.一词多义:
见宫殿数十所(几,几个,表示不确定的数目)
数至八层(计数)
然数年恒不一见(但,表转折)
竟然城郭矣(竟然,词尾)
(八)布置作业:完成《导学导练》P72~P73练习
初一上册《山市》语文优秀教案范例三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体会“山市”的形成及奇妙、壮美的幻景;
3、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育同学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老师叙述海市蜃楼的现象,创设情景,引起同学的爱好:很多人都听说过海市蜃楼,却无缘目睹这种奇妙的现象。有道是“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为我们写下的《山市》,描绘了山中蜃景,与我们所说的海市蜃楼略有不同。山市是一种科学现象,它究竟有怎样的奇观呢?让我们走进这山市,去感受这山市的奇异吧!
二、整体感知
1、老师引导同学在预习的基础上学习文言文,“研讨与练习”所列字词:孤塔耸起插青冥碧瓦飞甍历历在目风定天清一切乌有
直接霄汉黯然缥缈
2、检查预习,大屏幕出示字词,同学识记,并自学课*释。
三、老师知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步骤
老师导读:阅读文言文须把握合理的方法步骤。方法适当,可以提高阅读效率。(大屏幕出示方法)
1、通览全文,了解全貌:识记生字词、断清句层次、朗读按标点、难句找出来。
2、逐词逐句,通懂其义:分析理解词语、省略补出翻译、精读分析理解、画批圈点小结。
对以上方法加以解释指导,引导同学懂得好文不厌百回读,在诵读中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文多诵读的道理。引导同学“初读通语句,再读明大意,三读有感悟,四读品,五读得启迪”,在诵读中绽开联想和想象。
四、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
同学在自由诵读和老师的学法指导下,自由地进行初读、再读、三读后开展竞读。每小组推举同学进行朗读竞赛,各组对每组参读的同学进行评价。老师参加学习过程。
2、同学看解释讲内容,直译即可。各小组相互关心,理解句子的含义。
3、同学叙述内容后,各组之间相互质疑,相互解答。老师适时点拨,并加以补充。
五、理解课文内容
引导同学探究想象,同学争论完成以下问题:
1、山市消失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从开头到最终是怎样一步步变化的?
2、为什么那时候有人把“山市”称为“鬼市”?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3、怎样观赏感受这奇妙的山市,能否用科学解释其中的道理?
4、想象一下,山市是怎样一幅奇妙的画面。
同学相互讨论争论后,老师可关心明确:纵观山市的消失分三个阶段:初现孤塔宫殿,再展城郭恢宏,又看危楼消失。结尾照应开头,这里说的“山市”跟“海市”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漂亮而又奇怪,多少年也难得消失,少数人偶遇,多数人难得一见。那时的人们缺乏科学学问,称它为“鬼市”。此是依据目击者的叙述所写,令人回味无穷。山市究竟会是一幅什么美景呢?可以让绘画好的同学画出,在班里展现观赏。
六、拓展练习
1、请用自己的话向别人描绘一下漂亮奇妙的山市。
2、连续收集有关山市或海市蜃楼的故事。
3、读读蒲松龄的其他文章,了解其创作风格。
教学建议:
1、老师课前可搜集有关资料做成多媒体课件,导人中或结束时能讲清“山市”形成的原理。
2、同学借助工具书熟悉生字词,反复阅读。爱好美术的同学可用绘画展现“山市”的美景。
3、文章语言精炼生动,可以引导同学绽开想象,去揣摩、理解。通过研读对这一现象进行适当探究。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沟通
探究月球神秘
一、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月球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培育科学爱好和探究神秘的力量;
2、学习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猎取资料的方法;
3、能用科学的语言条理清晰地介绍科学现象;
4、能绽开联想与想象,进行写作练习。
二、活动预备
1、同学自行收集关于月的亮诗、词、文,传奇、寓言、歌曲、图片等(此项内容要在本单元开头学习时就布置同学课后预备)。
2、每人将所收集资料装在资料袋里,带到班里沟通、观赏,互通有无,对所收集资料进行再次丰富和整理。
3、把资料袋交给老师,打分后再进行一次专题活动课。
4、老师预备与月球有关的科学文字、图片和录像资料。
三、活动过程
男女擂台,男*各一名主持
利用课余时间同学先装饰黑板,在黑板正中写上“明月千里寄相思探究月球神秘”几个字,黑板的右上方画一个散着清辉的满月,黑色的天幕上有几颗星星散布在各处,有几艘飞船正向月球飞去,同时VCD放出《水调歌头,中秋》这首歌,上课了,主持人宣布主题,活动开头。
第一课时科学探究
第一轮
男女同学各选一名代表陈述对月球某个方面学问的了解,各自说五个问题,一个问题一分,说不出和说错的就不给分。男女各10分。
1、你知道人类是什么时候登上月球的?(1969年7月21日11时56分20秒)
2、哪个国家的哪个宇航员第一次登上月球?(美国、阿姆斯特朗)
3、关于月球的来源有哪些说法?(月球被俘获说、地月同源说、地球*说、月球宇宙飞船说)
4、你知道月球上有哪些可以利用的资源?(土壤、岩石、硬金属、放射性物质、磁场等)
5、人造月亮是怎么回事?(用巨大的反光镜反射太阳光到地球背光面)
6、月球和地球相距多远?(38万多公里)
7、月海是海吗?(不是,是平原)
8、的月海叫什么?(风暴洋)
9、月球与地球的年龄哪个大?(月球大)
10、月球的半径是多少?(1738公里)
其次轮
分别请五人上台接龙,也是谈关于月球的科学学问,这五人的问题可以独立成题,只要是关于月球的学问就行。每人限说一分钟,超出时间和说错就不给分,在规定的时间内答一个问题给一分。男女各10分。
1、为什么会发生日食现象?(要求同学依据地理课学问回答)
2、月球上大大小小的坑是怎么回事?(陨石坑)
3、人到了月球上为什么那么轻?(由于月球引力小)
4、月球为什么会有圆缺变化?(是由于日、地、月三者的运行造成的自然现象)
5、在月球上能看到地球上的什么建筑?(万里长城)
6、月球是行星吗?(不是,它是地球的卫星)
7、你能说出哪些天文仪器?(天文望远镜、射电望远镜)
8、天文台为什么建在山上?(地势高、视线好、便于观看)
9、天文台为什么是圆的?(观看面广,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劳动合同签订台帐
- 网络软件维护与服务提供合同协议
- 世界足球日主题活动课件
- 《现代综合塞曼》课件
- 《幼儿手工操作指导》课件
- 灾害脆弱性试题及答案
- 监控面试题目及答案
- 小麦仓储与配套设施项目可行性分析
- 小学上学期试题及答案
- 华为结构面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教师资格考试高中物理面试试题与参考答案
- 粤人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期末复习考点背诵提纲
- 《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专篇编制导则》编制说明
- 化妆品合伙人协议书模板
- DB53∕T 1269-2024 改性磷石膏用于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回填技术规范
- 配电室消防应急预案
-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 二年级下册口算题大全(全册可直接打印)
- 情绪调节的认知神经机制
- JT-T-1208-2018国际道路货物运输车辆选型技术要求
- 小学升初中六年级数学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