菠菜病虫害及其防治_第1页
菠菜病虫害及其防治_第2页
菠菜病虫害及其防治_第3页
菠菜病虫害及其防治_第4页
菠菜病虫害及其防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菠菜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一、常见病害1、 菠菜枯萎病防治为害症状病株长出3片真叶后开始发病,发病初期叶片变暗失去光泽,逐渐萎蔫黄化,向下扩展后,根部变褐枯死;发病早的植株明显矮化。天气干燥气温高病株迅速死亡;低温潮湿条件先下,病株继续存活一段时间,有的病株可长出新的侧根。病原形态特征分生孢子座常在下端形成;分生孢子梗无色,由菌丝分枝产生;大型分生孢子无色,长镰刀形,两端稍弯曲,具3个隔膜;小型分生孢子单胞,无色,长椭圆形;分生孢子可从枯死株和种子上长出。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及厚垣孢子等随植株病残体在土壤中或种子上越夏或越冬,未腐熟的粪肥也可带菌,病菌可随雨水及灌溉水传播,从根部伤口或根尖直接侵入,侵入后经薄壁细胞到达维管束,在维管束中,病菌产生镰刀菌素等有毒物质,堵塞导管,致叶片萎蔫枯死。高温多湿利于发病;土温25——30°C,土壤潮湿、肥料未充分腐熟、地下害虫、线虫多易发病,土温低于25C、高于39C很少发病。防治方法1、 应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播种前应用新高脂膜拌种(能驱避地下病虫,隔离病毒感染,提高种子发芽率),同时应及时清除前茬作物残株落叶,带出田外深埋和烧毁;并向地面喷施消毒药剂加新高脂膜800倍液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适时播种,随即用新高脂膜喷施表面保温保墒,防治土壤结板,提高出苗率。2、 抓好肥水管理,当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过施氮肥,适时喷施叶面肥加新高脂膜使植株早生快发;适当浇水,勿使田土过干或过湿,雨后注意清沟排渍降湿;在菠菜生长阶段适时喷施壮茎灵,使植物杆茎粗壮、叶片肥大,提高菠菜抗病力,减少农药化肥用量,降低残毒,提高菠菜天然品味。3、 药剂防治,若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根据植保要求喷施25%甲霜灵可湿粉800—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针对性药剂进行防治,7——10天1次,共2——3次或更多;并配合喷施新高脂膜增强药效,提高药剂有效成分利用率,巩固防治效果。2、 菠菜的炭疽病防治一、 危害症状菠菜炭疽病主要危害菠菜叶片和茎。叶片染病。初生淡黄色小斑,扩大后病斑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黄褐色,并具有轮纹,边缘呈水渍状,中央有黑色小点。天气干燥时,病斑干枯穿孔。发生严重时,病斑连接成片,使叶片枯黄。采种株染病。主要发生于茎部,病斑为纺锤形或梭形,病部组织逐渐干腐,造成上部茎叶折倒,在病斑上密生黑色轮纹状排列的小粒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二、 防治措施(一) 选种与种子处理。从无病留种株上采收种子,引进商品种子在播前要做好种子处理。用52C温水浸种20分钟后,立即移入冷水中冷却,晾干后催芽播种。(二) 轮作栽培。发病地块提倡与其他蔬菜实行2——3年轮作,以减少田间病原菌。(三) 加强栽培管理。深沟高畦栽培,适当密植,施足有机肥,合理灌水,降低田间湿度,提高植株抗病力。(四) 清理田园。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株残体,并带到田外深埋或烧毁,可减轻发病。深翻土壤,加速病残体的腐烂分解。(五)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及时用药防治,连续喷雾防治2——3次,用药间隔期7——10天。药剂可选用:80%山德生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亩用药量150——180克)、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亩用药量100克)、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亩用药量165克)、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亩用药量165克)、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亩用药量125克)、64%杀毒矶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亩用药量200克)等。3、 菠菜的霜霉病防治该病是由一种叫做菠菜霜霉菌的真菌引起的。主要危害叶片正面,病斑淡黄色,不规则形,大小不一,直径3-17毫米,边缘不明显。病斑扩大后,互相连接成片,后期变褐枯死,叶片背面病斑上产生灰紫色霉层。病害从外叶逐渐向内叶发展,从植株下部向上扩展。干旱时病叶枯黄,湿度大时多腐烂,严重的整株叶片变黄枯死。防治方法如下:一、 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科学灌水,降低田间湿度。二、 选用抗病品种:可选用尖叶类型品种;或在无病地或无病株上采种。三、 药剂拌种:种子带菌,可在播种前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用药量为种子重量的0.4%.四、 拔除病株:早春在菠菜田内发现病株,要及时拔除,带出田外烧毁。五、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洒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00-25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隔7-10天喷一次,连续2-3次。预防:主要发生在秋菠菜上。(1) 播种不能过密,适宜为度,用鲜绿宝冲施肥1:300倍液冲施。(2) 在雾天或雨后第2-3天的午后及时以补叶面肥促长方式向叶面喷白糖300倍+“魔方”1号400倍+施尔富300倍。B控病:见叶面有黄斑或早期发现叶背有水浸状多角形斑。可及时在当日下午用艾力特600倍+“魔方”2号400倍+易保2000倍+葡萄糖粉300倍,1次控制病害不影响生长。4、 菠菜病毒病防治的方法菠菜病毒病,又叫花叶病。近年来有所发展,局部地区危害比较严重。一、 症状表现被害植株心叶萎缩或呈花叶状,老叶提早枯死脱落,植株卷缩成球形。受黄瓜花叶病毒浸染的病株表现为叶形细小、畸形,节间缩短,呈丛生状,新叶黄化被芜菁花叶病毒浸染的病株,叶片形成不规则、浓淡相间的大花斑叶缘向上卷;感染甜菜花叶病毒的植株,叶脉透明,新叶变黄,产生斑驳和向下卷曲。二、 发病规律病原体在越冬菠菜及田间杂草上越冬,田间传病主要靠蚜虫。秋季干旱年份,根茬菠菜和保护地菠菜发病较重。早春温暖,春菠菜发病重。早播地、窝风地、靠近萝卜和黄瓜地的菠菜发病重。三、 防治方法(一)物理防治。在保护地挂银灰色布条,可起到避蚜作用。(二)综合防治。一是栽培措施。选择通风良好,远离萝卜、黄瓜的地块种植菠菜遇到春旱和秋旱,应多浇水,可减轻发病;施足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抗病力。二是清洁田园。在冬季和早春应将田间、地边及垄沟的杂草清除干净,并彻底清除病株,并将其带到田外深埋或烧毁。三是药剂防治。及时用药剂防治蚜虫,特别是在菠菜苗期。可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20%的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的菌毒清水剂300倍液、抗毒剂1号300倍液,增强免疫力。5、菠菜的白斑病症状:菠菜白斑病的症状主要表现在叶片上。下部叶片先发病,病斑呈圆形至近圆形,病斑边缘明显,大小0.5—3.5毫米,病斑中间黄白色,外缘褐至紫褐色,扩展后逐渐发展为白色斑。湿度大时,有些病斑上可见灰色毛状物;干湿变换激烈时,病斑中部易破裂。菠菜白斑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春季病菌借风、雨传播蔓延。生长势弱、温暖潮湿条件下易发病,地势低洼、窝风、管理不善发病重。防治:(1)选择地势平坦、有机肥充足的通风地块栽植菠菜,适当浇水,精细管理,提高植株抗病力;(2)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以减少病源;3)在发病初期,喷洒30%绿得保悬浮剂400—500倍液,或1:0.5:160倍量式波尔多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隔7—10天喷一次,连喷2—3次。6、 菠菜矮花叶病症状染病株畸形,叶片出现深绿与浅绿或黄色相间的花叶,叶片变小,植株严重矮缩。病原Broadbeanwiltvirus简称BBWV称蚕豆萎蔫病毒一株系,属病毒。用1%醋酸双氧铀负染,在H一500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病毒粒体球形,直径24〜25纳米,稀释限点100000倍,致死温度70°C经10分钟,病汁液的侵染性在室温下保持3天。该病毒用汁液摩擦接种能侵染5科19种植物。如豆科的蚕豆、豌豆、豇豆、四季豆,藜科的菠菜、昆诺藜、苋色藜、甜菜等。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可由桃蚜进行非持久性传毒,发病率一般为20〜30%,此外可通过汁液摩擦及农事操作传毒。干旱及蚜虫发生量大发病重。防治方法(1)选用菠杂10号、春秋大叶、大鸟叶等抗(耐)病品种。据日本和美国报道:BBMV曾在菠菜上造成毁灭性为害,后选育出抗病品种,值得借鉴。(2)加强田间管理,提高菠菜对病毒病抵抗力。(3)及时防治蚜虫,以减少传毒。(4)发病初期开始喷洒5%菌毒清水剂500倍液或7.5%克毒灵水剂700倍液、3.85%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0%病毒宁水溶性粉剂5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防治1次或2次。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7、 菠菜污霉病症状菠菜污霉病又称叶霉病。主要为害叶片,初仅在叶面上出现轮廓不明显的浅黄色斑点,后扩大为黄褐色斑块,湿度大时,病斑背面长出青褐色或灰色霉菌,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后病叶卷曲或枯死。病原CladosporiummacrocarpumPreuss.称大孢枝孢,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梗褐色,簇生,顶部或中间常局部膨大,单枝稍曲折;分生孢子暗色,较宽,长圆形,具隔膜2个或多个,淡褐色,表面密生细刺。异名有:C.variabile。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菌丝体随病残体留在土壤中或潜伏在种皮内或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越冬。翌春,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在寄主遭受冻害或其它病虫害为害及缺肥、缺水、植株生长衰弱情况下发生。防治方法(1)从无病株上采种,必要时用52C温水恒温浸种25分钟,减少初侵染源。(2)避免菠菜连作,合理密植,加强田间管理,促进植株健状生长,增强抗病力。(3)收获后清除病残体,集中深埋或浇毁。(4)发病初期开始喷洒40%多。硫悬浮剂800倍液或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50%多霉威(多菌灵加万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40%百菌清悬浮剂5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采收前7天停止用药。8、 菠菜叶点病为害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叶片上生淡褐色至暗褐色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大小3〜5毫米,病斑边缘色较深,后期病部生少量小黑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这些小黑点大部分埋藏在寄主组织里,肉眼难于看清。病原形态特征分生孢子器球形,直径约50微米;分生孢子椭圆形至长圆形,单胞无色,大小5x3微米。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分生孢子器随病残体在土壤里越冬。翌春条件适宜时产出分生孢子,借风,雨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天气温暖多雨或田间湿度大或偏施过施氮肥发病重。防治方法(1)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2)合理密植,适量灌水,雨后及时排水。发病初期开始喷洒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或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4)种植菠杂9号、10号早熟一代杂种。9、 菠菜白锈病为害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初在叶背面产生白色疱状小脓疱,大小1〜5毫米,对应叶面呈浅黄色至灰白色,边缘不明显,后期病斑表皮破裂,散出白色粉状物,即病菌的孢子,病斑多的叶片黄枯。该病广西已有记载。病原形态特征西方白锈(AlbugooccidentalisG.W.Wilson),属鞭毛菌亚门真菌。孢囊梗圆柱状,大小40x12微米,孢子囊盘状,中腰膜较厚,大小14〜20x8〜16微米;卵孢子球形,直径50〜60微米,浅黄色至褐色,矮网纹密,网眼2微米左右,生在叶内;孢子堆生在叶背,边缘不规则或圆形,有的融合,大小1〜3微米,浅黄色。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在温暖地区,寄主终年存在,病菌可以孢子囊借气流辗转传播,完成其周年循环,无明显越冬期。自锈菌在0〜25°C均可萌发,潜育期7〜10天,故此病多在纬度或海拔高的低温地区和低温年份的低温季节发病重。防治方法进行隔年轮作。菠菜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残体,以减少菌源。选用无病种子或用种子重量0.3%的35%甲霜灵拌种。注意田间排渍,疏株通风。在发病初期喷洒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64%杀毒矶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0%三乙麟酸铝(霜疫灵)可湿性粉剂250〜300倍液、72%克露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10、 菠菜茎枯病为害症状主要为害种株,初在茎上形成大小不等的梭形或不规则形灰色斑,边缘黑褐色,大小差异较大,病部生出许多小黑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严重的病斑环茎一周,致病部以上叶片萎垂,病株根部皮层多腐烂,严重的枯死。病原形态特征PhomaspinaciaeBub.etKreig.称菠菜茎点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器暗色、球形、生在菠菜组织里,器孔口突破表皮外露,分生孢子卵圆形至长圆形,较小,无色透明,单胞。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原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随病残体留在土壤中或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上越冬,翌年先侵入幼苗形成黑脚;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器逸出分生孢子借风雨或灌溉水传播,进行再侵染,开始侵染老叶,收获后侵入根部形成黑腐病,收获时切去顶叶过低或沿叶柄基部割断,造成的伤口是病菌侵入重要途径,引起贮藏期发病或造成烂窖。苗期田间幼苗黑脚病发生适温19°C,土壤干燥易发病,此外施肥不当,生长衰弱,土壤偏碱等发病重;成株期湿度大易发生蛇眼病;贮藏期窖温高于4°C发病重。防治方法选用无病种子。必要时进行种子消毒用52C温水浸种60分钟,适当增加播种量。(2)选用无病母根。病根繁殖的种子,带菌率很高,因此一定要选用无病母根。(3)加强栽培管理。有条件的每667m2施硼砂0.1〜0.6kg,可提高抗病性。(4)药剂防治参见落葵叶点霉紫斑病。11、 菠菜猝倒病病原形态特征瓜果腐霉(Pythiumaphanidermatum(Eds.)Fitzp.)和德里腐霉(P.delienseMours),均属鞭毛菌亚门真菌。在CMA上菌丛白色绵状,菌丝体发达,具分枝无隔膜,菌丝宽3〜7微米;游动孢子囊顶生,膨大成形状不规则的姜瓣状,萌发后形成球状泡囊,泡囊内含游动孢子8〜29个,游动孢子肾形双鞭毛,休止时呈球状,大小11〜12微米;藏卵器顶生球状,无色,大小18〜36微米,雄器同丝或异丝生,近椭圆形;卵孢子球形光滑,不满器,浅黄色,直径17〜28微米。猝倒病病原一般在年平均气温高的地方P.Aphanidermatum出现频率较高,此外结群腐霉菌(PythiummymolumDrechser)也可引起菠菜猝倒病。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卵孢子在12〜18厘米表土层越冬,并在土中长期存活。翌春,遇有适宜条件萌发产生孢子囊,以游动孢子或直接长出芽管侵入寄主。此外,在土中营腐生生活的菌丝也可产生孢子囊,以游动孢子侵染幼苗引起猝倒。田间的再侵染主要靠病苗上产出孢子囊及游动孢子,借灌溉水或雨水溅附到贴近地面的根茎上引致更严重的损失。病菌侵入后,在皮层薄壁细胞中扩展,菌丝蔓延于细胞间或细胞内,后在病组织内形成卵孢子越冬。病菌生长适宜地温15〜16C,温度高于30C受到抑制;适宜发病地温10C,低温对寄主生长不利,但病菌尚能活动,尤其是育苗期出现低温、高湿条件,利于发病。当幼苗子叶养分基本用完,新根尚未扎实之前是感病期。这时真叶未抽出,碳水化合物不能迅速增加,抗病力弱,遇有雨、雪连阴天或寒流侵袭,地温低,光合作用弱,幼苗呼吸作用增强,消耗加大,致幼茎细胞伸长,细胞壁变薄病菌乘机侵入。因此,该病主要在幼苗长出1〜2片叶发生。福州地区3〜6月播种的都会发病,尤以3〜4月育苗或棚室地热线温床育苗易发病,该病发生情况与苗床小气候关系密切,其中主要是湿度、苗床低洼、播种过密不通风、浇水过量床土湿度大、苗床过热易发病。反季节栽培或夏季苗床遇有低温高湿天气或时晴时雨发病重。防治方法用改善环境的方法防治,提高育苗容器温度,降低基质湿度;药剂防治:天气晴朗时,用50%代森锰锌1000倍液,或30%多菌灵1000倍液喷雾,为避免发生药害,用药浓度较低。12、 菠菜心腐病症状主要危害菠菜的茎基部,叶、茎和根均可受害,种子带菌的菠菜发芽后染病,出土后幼苗茎基变褐、缢缩、引致猝倒或腐烂,造成缺苗。发生规律真菌引起的病害,病菌随病残体留在土壤中或附着在种子上越冬,借风雨或灌溉水传播。施肥不当,生长衰弱,土壤偏碱等发病重。防治措施选用无病种子。用52°C温水浸种60分钟,适当加大播种量。加强栽培管理,每亩施用硼砂0.1-0.6公斤,喷施天达2116,可提高抗病性。发病初期喷施96%“天达恶霉灵”粉剂3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5%嘧菌脂悬浮剂20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可分散粒剂2000倍液等,连续防治2-3次,采收前7天停止用药。13、菠菜株腐病为害症状刚出土幼苗染病,子叶开始萎蔫,后植株从根际处倒伏或枯死;大苗染病,下部叶片黄化,茎基部产生椭圆形暗褐色病斑,主根呈黑褐色腐烂,致植株逐渐干缩枯死、倒伏在土面上。病原形态特征立枯丝核菌AG-4菌丝融合群(RhizoctoniasolaniKuhnAG-4,),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该菌群是一种不产孢的丝状真菌,其菌丝形态与一些子囊菌、担子菌非常接近,该菌有菌丝融合现象。菌丝在融合前常相互诱引,形成完全融合或不完全融合及接触融合三种融合状态。中国已发现并建立了十多个菌丝融合群,其中AG一4是引起黄瓜、冬瓜等立枯病和玉米纹枯病的优势菌群,是个重要菌群。寄主广泛,引致多种作物病害。AG—4菌丝融合群的菌株根据菌核形态及去氧核糖核酸的氮盐基序列同源性又分为AG一4HG—I、AG一4HG—II两亚群,前者在PDA培养基上形成菌核为暗褐色,后者有1/3〜1/2形成灰色至白棕色菌核。立枯丝核菌分为三大群,一群是多核的立枯丝核菌,具3个或以上的细胞核,菌丝较大型,直径约6〜10微米,其有性态为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cucumeris(Frank)Donk)。在土壤中形成薄层蜡质状或白粉色网状至网膜状子实层,产生的担子桶形至亚圆筒形,比支撑担子的菌丝略宽一些,担子具3〜5个小梗,其上着生担孢子;担孢子椭圆形至宽棒状,基部较宽,大小7.5〜12x4.5〜5.5微米,担孢子能重复萌发,在担子上形成2次担子。立枯丝核菌是由单一菌丝尖端的分枝密集而形成或是由尖端紧密地和菌丝密集而形成菌丝结。菌丝融合群不同,在形态、病理、生理和生态方面也不完全相同。至于各融合群的致病特异性及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中越冬,且可在土中腐生2〜3年。菌丝能直接侵入寄主,通过水流,农具传播。病菌发育适温24C,最高40〜42C,最低13〜15C,适宜pH3〜9.5。播种过密、间苗不及时、温度过高易诱发该病。防治方法加强苗床管理,科学放风,防止苗床或育苗盘高温高湿条件出现。苗期喷洒植宝素7500〜9000倍液或0.1%〜0.2%磷酸二氢钾,可增强抗病力。用种子重量0.2%的40%拌种双拌种。苗床或育苗盘药土处理。可单用40%拌种双粉剂,也可用40%拌种灵与福美双1:1混合,每平方米苗床施药8克。药土处理方法同猝倒病。立枯病单发区,单用拌种灵防效不高,须混入等量福美双方可奏效。也可采用氯化苦覆膜法,即整畦后每隔30厘米把2〜4毫米的氯化苦深施在10〜15厘米处,边施边盖土,全部施完后用地膜把畦盖起来,12〜15天后播种定植。发病初期喷淋20%甲基立枯磷乳油(利克菌)1200倍液,或5%井冈霉素水剂1500倍液、10%立枯灵水悬剂300倍液、15%恶霉灵水剂450倍液;每平方米2〜3升。猝倒病、立枯病混合发生时,可用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加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淋,每平方米2〜3升。也可试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一移栽灵混剂。视病情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采用种子包衣。采用种衣剂9—2号,对种子包衣技术是以种子为载体,将高效内吸杀菌剂、杀虫剂及微量元素、激素等借助成膜剂包衣种子表面,迅速固化成不易脱落的药膜,种子播种后吸水发芽、出苗、生长、种衣剂上的有效成份逐渐被根吸收传导到植株各部,对地上、下的病菌、害虫、老鼠均有防治作用。黄瓜种衣剂9—2号对蔬菜瓜类均有效。使用量为种子重量的0.5%(有效成分量)折算成商品量为(0.5x100):20=2.5克-2.5ml,即2.5ml可拌100克种子。商品有效浓度为20%。14、 菠菜根腐病主要危害幼苗,成株期也能发病。发病初期,仅仅是个别支根和须根感病,并逐渐向主根扩展,主根感病后,早期植株不表现症状,后随着根部腐烂程度的加剧,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功能逐渐减弱,地上部分因养分供不应求,在中午前后光照强、蒸发量大时,植株上部叶片才出现萎蔫,但夜间又能恢复。病情严重时,萎蔫状况夜间也不能再恢复。此时,根皮变褐,并与髓部分离,最后全株死亡。该病常与沤根症状相似,属真菌病害。病菌在土壤中和病残体上过冬,一般多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发病,5月进入发病盛期,其发生与气候条件关系很大。苗床低温高湿和光照不足,是引发此病的主要环境条件。育苗地土壤粘性大、易板结、通气不良致使根系生长发育受阻,也易发病。另外,根部受到地下害虫、线虫的危害后,伤口多,有利病菌的侵入。在此环境下,不仅采取播种、抨插的草本花卉易受害,采取抨插、分株、压条繁殖的月季、木芙蓉、扶桑等木本花卉也易发病。防治方法种子、插穗消毒。播种前,种子可用种子重量03%的退菌特或种子重量0.1%的粉锈宁拌种,或用80%的402抗菌剂乳油2000倍液浸种5小时;插穗基部也可用同样浓度药液浸1小时后抨插。苗床土壤消毒,每平方米用50%多菌灵1.5克撒于地表翻入土中,或用75%五氯硝基苯3克均有良效,且可兼治猝倒病、立枯病。3.药剂防治。发病时,可用病菌克1500倍液喷雾或浇灌病株;或80%的402乳油1500倍液灌根。4.及时防治地下害虫和线虫的危害。15、 菠菜菌核病病原病原为子囊菌亚门核盘攻属菌核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Lib.)de.Bary]。菌核表面黑色,内部白色,鼠粪状。菌丝不耐干燥,相对湿度在85%以上才能生长。对温度要求不严,在0〜30r之间都能生长,以20°C为最适宜,是一种适合低温高湿条件发生的病害。症状主要为害茎蔓、叶片和果实。茎基部染病,初生水渍状斑,后扩展成淡褐色,造成茎基软腐或纵裂,病部表面生出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叶片染病,叶面上现灰色至灰褐色湿菌核病腐状大斑,病斑边缘与健部分界不明显,湿度大时斑面上现絮状白霉,终致叶片腐烂。果实染病,初现水浸状斑,扩大后呈湿腐状,其表现密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发病后期病部表面现数量不等的黑色鼠粪状菌核。发生规律菌核遗留在土中或混杂在种子中越冬或越夏。混在种子中的菌核,随播种带病种子进入田间传播蔓延,该病属分生孢子气传病害类型,其特点是以气传的分生孢子从寄生的花和衰老叶片侵入,以分生孢子和健株接触进行再侵染。侵入后,长出白色菌丝,开始为害柱头或幼瓜。菌核病间带菌雄花落在健叶或茎上经菌丝接触,易引起发病,并以这种方式进行重复侵染,直到条件恶化,又形成菌核落人土中或随种株混入种子间越冬或越夏。南方2〜4月及11〜12月适其发病。本病对水分要求较高;相对湿度高于85%,温度在15〜20°C利于菌核萌发和菌丝生长、侵入及子囊盘产生。因此,低温、湿度大或多雨的早春或晚秋有利于该病发生和流行,菌核形成时间短,数量多。连年种植葫芦科、茄科及十字花科蔬菜的田块、排水不良的低洼地或偏施氮肥或霜害、冻害条件下发病重。由十字花科菌核病菌侵染所致。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或混杂在种子间越冬、越夏或度过寄主中断期,至少可存活2年,是病害初侵染的来源。翌春,在温湿度适宜时,菌核便萌发产生子囊盘,子囊盘开放后,子囊孢子已成熟,稍受震动就一齐喷出,并随气流传播、扩散进行初侵染。花瓣和衰老的叶片极易受侵染。菌丝在寄主组织的细胞间隙分泌果胶酶以融解中胶层,拆散组织细胞,造成寄主组织死亡。植株与植株之间或同一植株的各器官之间的传播必须依靠病健部位的直接接触,由病部长出白绵毛状菌丝体传染。多雨潮湿时,病害还会迅速蔓延。发病后期,在病茎、病荚内外或病叶上产生大量菌核,落入土壤、粪肥、脱粒场或夹杂在种子、荚壳及残屑中越冬。发病条件是在花期,温暖、高湿的环境条件易造成病害猖獗流行。二、常见虫害1、 银纹夜蛾银纹夜蛾学名Argyorgrammaagnata为害特点主要为害甘蓝、芜菁、萝卜、菜豆、茄子等蔬菜。初孵幼虫群集在叶背面剥食叶肉,残留表皮,大龄幼虫则分散为害,蚕食叶片成孔洞或缺刻。。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5〜17毫米,翅展32〜35毫米。老熟幼虫体长25〜30毫米,淡绿色,身体前端细,后端粗。蛹长18毫米,纺锤形,有薄丝茧。生活习性华北地区1年发生5代,以蛹越冬。成虫夜间活动。幼虫孵化后,群集在卵壳附近取食。幼虫有假死性,老熟后多在叶背面吐丝结茧化蛹。防治方法一般不需单独防治。如果发生较重,应以药剂防治为主。喷药防治的最佳时期为卵孵化盛期至3龄幼虫以前在叶的正反两面都要喷到。所用药剂有:10%二氯苯醚菊酯乳油1000〜1500倍液,或2.5%漠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或20%灭扫利乳油3000倍液,或2.5%天王星乳油3000倍液,或10%菊马乳油1500〜2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等。2、 菠菜甜菜夜蛾危害:初田幼虫群集叶背,吐丝结网,在其内取食叶肉,留下表皮,成透明的小孔。3龄后可将叶片吃成孔洞或缺刻.严重时仅余叶脉和叶柄.致使芹菜品质下降或失去商品价值,严重的造成绝产。防治方法:一是加强田间管理,铲除地边和地中杂草,减少早期虫源;二是耕翻菜地,消灭部分越冬蛹;三是采用黑光灯诱杀成虫或人工采卵和捕捉幼虫。3、 菠菜菜螟防治方法因地制宜调节播期。在菜螟常年严重发生危害的地区,应按当地菜螟幼虫孵化规律适当调节播期,使最易受害的幼苗2〜4叶期与低龄幼虫盛见期错开,以减轻危害。如大白菜、萝卜等在不影响质量前提下秋季适当迟播,可减轻危害。结合管理,人工捕杀。在间苗、定苗时,如发现菜心被丝缠住,即随手捕杀之。及时喷药毒杀。应在幼虫孵出初期和蛀心前(或心叶有丝网时)喷施21%灭杀毙、或40%氰戊菊酯5000〜6000倍液,或2.5%功夫、或20%杀灭菊酯4000倍液,或40%菊杀乳油、或40%菊马乳油3000倍液,或50%辛硫磷、或50%巴丹可湿粉1500倍液,或90%敌百虫晶体、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或BT乳剂、或杀螟杆菌、或青虫菌粉剂:微生物农药)1000倍液。交替喷施2〜3次,隔7〜10天1次,喷匀喷足。 幼虫是钻蛀性害虫,为害蔬菜幼苗期心叶和叶片。初孵幼虫潜叶为害,隧道宽短;2龄后穿出叶面;3龄吐丝缀合心叶,在内取食;4—5龄可由心叶或叶柄蛀入茎髓或根部,蛀孔显著,孔外缀有细丝,并有排出的潮湿粪便,受害苗枯死或叶柄腐烂。防治种类农业防治A、 春耕翻土,清洁田园;B、 调整播期,使植株3—5片真叶期错开菜螟盛发期;C、 及时拔除虫苗。药剂防治幼虫孵化盛期或初见心叶被害和有丝网时,施药2—3次,注意将药喷到菜心上。 可选用下列方法防治:A、 5%抑太保乳油4000倍液喷雾B、 或5%卡死克乳油4000倍液喷雾C、 或5%农梦特乳油4000倍液喷雾D、 或20%灭幼脲1号悬浮剂500—1000倍液喷雾E、 或25%灭幼脲3号悬浮剂500—1000倍液喷雾F、 或40%菊杀乳油2000—3000倍液喷雾G、 或40%菊马乳油2000—3000倍液喷雾H、 或20%氰戊菊酯2000—4000倍液喷雾I、 或茴蒿素杀虫剂500倍液喷雾4、 蔬菜潜叶蝇蔬菜潜叶蝇学名Phytomyzanigricornis为害特点为害生菜、芹菜等绿叶菜,也为害白菜、萝卜、油菜等十字花科蔬菜。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幼虫潜食叶内,造成叶片枯萎、死亡,影响蔬菜的光合作用,进而影响产量。形态特征成虫体长2〜2.5毫米,翅展5〜7毫米,头黄色,复眼红色,体灰色。低龄幼虫乳白色,高龄时黄白色。蛹黄至黑褐色,长扁椭圆形。卵长椭圆形,灰白色,长0.3毫米。发生规律该虫在华北地区一年至少发生5代,在广东省可达18代。在北方以蛹在为害田中越冬,来年4月发生越冬代成虫。4月下旬出现一代幼虫,该代为害越冬豌豆以及春播菜苗等。二代幼虫于5月发生,为害豌豆、油菜、甘兰、莴苣等。成虫白天活动,夜晚静伏,但多傍晚时分出来交尾、产卵。卵产于寄主叶片边缘的组织中,产卵处略高,叶表皮处有一刺孔。卵散产,单雌产卵量45〜98粒。在夏季卵期为4〜5天,春、秋季为9天。幼虫孵出后即在叶中潜食,共3龄,幼虫期5〜14天,在初夏为10天左右。老熟后幼虫将前气门伸到叶片的表皮外,在叶肉内化蛹。蛹期5〜6天。在一年中,春季豌豆潜叶蝇随温度上升而为害逐渐加重,至夏初达到为害高峰期。入夏后数量骤减。到秋季,数量又有增加,但为害远较春季为轻。当气温超出35r,则无法成活。防治方法农业措施重点防治时期为4〜5月份,及时清除植株残体,减少虫源数量。用糖醋液诱杀成虫。药剂防治当田间初见幼虫时喷药,间隔7〜10天,喷1〜3次。可使用0.9%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液,或15%哒螨灵乳油2500〜3500倍液,或20%杀蛉脲悬浮剂8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500倍液,或50%杀螟硫磷乳油800倍液,或50%丙漠磷1000倍液,2.5%菜蝇杀乳油1500〜2000倍液,或20%多灭威可湿性粉剂2000〜2500倍液,或25%亚胺硫磷乳油800倍液,或48%乐斯本乳油1000〜2000倍液,或25%灭幼脲3号悬浮剂15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乳剂2000倍液等药剂喷雾,也可使用菊酯类农药进行防治。5、 菠菜大青叶蝉为害特点大青叶蝉的为害特点是成虫和若虫为害叶片,刺吸汁液,造成褪色、畸形、卷缩,甚至全叶枯死。此外,还可传播病毒病。防治方法1、 在成虫期利用灯光诱杀,可以大量消灭成虫。2、 成虫早晨不活跃,可以在露水未平时,进行网捕。3、 在9月底10月初,收获庄稼时或10月中旬左右,当雌成虫转移至树木产卵以及4月中旬越冬卵孵化,幼龄若虫转移到矮小植物上时,虫口集中,可以用90%敌百虫晶体、80%敌敌畏乳油、50%辛硫磷乳油、50%甲胺磷乳油1000倍液喷杀。6、 菠菜菜粉蝶成虫体长12〜20毫米,翅展45〜55毫米,体黑色,胸部密被白色及灰黑色长毛菜粉蝶,翅白色。雌虫前翅前缘和基部大部分为黑色,顶角有1个大三角形黑斑,中室外侧有2个黑色圆斑,前后并列。后翅基部灰黑色,前缘有1个黑斑,翅展开时与前翅后方的黑斑相连接。卵竖立呈瓶状,高约1毫米,初产时淡黄色,后变为橙黄色。幼虫共5龄,体长28〜35毫米,幼虫初孵化时灰黄色,后变青绿色,体圆筒形,中段较肥大,,背部有一条不明显的断续黄色纵线,气门线黄色,每节的线上有两个黄斑。密布细小黑色毛瘤,各体节有4〜5条横皱纹。蛹长18〜21毫米,纺锤形,体色有绿色、淡褐色、灰黄色等;背部有3条纵隆线和3个角状突起。头部前端中央有1个短而直的管状突起;腹部两侧也各有1个黄色脊,在第二、三腹节两侧突起成角。体灰黑色,翅白色,鳞粉细密。前翅基部灰黑色,顶角黑色;后翅前缘有一个不规则的黑斑,后翅底面淡粉黄色。概述菜青虫国内分布普遍,各省均有发生,尤以北方发生最重,是北方十字花蔬菜上的重要害虫。该虫主要危害甘蓝、花椰菜、白菜、萝卜、油菜等十字花科蔬菜,偏嗜厚叶类蔬菜。一、为害特点幼虫咬食寄主叶片,2龄前仅啃食叶肉,留下一层透明表皮,3龄后蚕食叶片孔洞或缺刻,严重时叶片全部被吃光,只残留粗叶脉和叶柄,造成绝产,易引起白菜软腐病的流行。菜青虫取食时,边取食边排出粪便污染。幼虫共5龄,3龄前多在叶背为害,3龄后转至叶面蚕食,4—5龄幼虫的取食量占整个幼虫期取食量的97%。二、 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菜青虫在山东每年发生5—6代,越冬代成虫3月间出现,以5月下旬至6月份为害最重,7—8月份因高温多雨,天敌增多,寄主缺乏,而导致虫口数量显著减少,到9月份虫口数量回升,形成第二次为害高峰。成虫白天活动,以晴天中午活动最盛,寿命2—5周。产卵对十字花科蔬菜有很强趋性,尤以厚叶类的甘蓝和花椰菜着卵量大,夏季多产于叶片背面,冬季多产在叶片正面。卵散产,幼虫行动迟缓,不活泼,老熟后多爬至高燥不易浸水处化蛹,非越冬代则常在植株底部叶片背面或叶柄化蛹,并吐丝将蛹体缠结于附着物上。三、 防治措施近年,菜青虫发生危害严重,在化学防治过程中,抗药性产生迅速,造成菜青虫防治困难。对其防治重点为适时防治,交替用药。具体防治方法如下。1、农业防治清洁田园,十字花科蔬菜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残株老叶,减少菜青虫繁殖场所和消灭部分蛹。2、化学防治一般在卵高峰后1周左右,即幼虫孵化盛期至3龄幼虫前用药,连续使用2——3次,可以选用以下药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