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中国戏曲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曹颖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时期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到元代发展成熟。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戏曲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中国戏曲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递嬗更迭,由南曲北曲形成“四大声腔”,迄“花雅之争”而出现地方戏蓬勃的局面。作为一种积淀深厚的传统艺术,戏曲从古代走向当代,实现着新的历史变革和嬗变,并承担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一、中原文化(汉文化)兴盛时期,戏曲是吸收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有四种形式的文化内容:物质、行为、制度、精神。戏曲以一种艺术形式的存在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形式,理念中渗透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国务院所公布的5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九大类其中戏剧占了92项,由此也可以看到传统戏剧在传承传统文化中所起的作用。戏曲作为来自民间的艺术,综合了多门类传统艺术成果,在传统文化鼎盛时期,也从当时各类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如从唐诗宋词中引进了“意象”“意境”“趣味”等;从国画中引进了“神似”、“形似”“虚实”等;从唐传奇和明清小说中引进了“真假”等。戏曲具有较强的容纳性,容纳了传统的中国文学、艺术、科学、哲学、风俗习惯等多方面元素。因此其增长性也很强。在戏曲写意化、虚拟化、象征化的艺术氛围里,和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的表现手段中,蕴含着原始歌舞的审美原理,渗透着先秦的理性精神,反映了汉、唐盛世的浪漫气息,显示着诗画书法的神韵,闪耀着不同时代的风采,集中、强烈而鲜明地体现了东方艺术的风范和中华民族的审美特色。二、中原文化(汉文化)遭遇遏制时期,戏曲是承载传统文化的“孤岛”。尽管中国戏曲产生时间较早,但真正现代意义上戏曲的形成却是从宋末元初开始的,其中除了著名的元杂剧的出现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标志是从产生了职业艺术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观点的宋杂剧和金院本,如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赵氏孤儿》等作品。戏曲兴于元朝,有多方面的原因,社会物质生活结构上的原因主要是宋金城市发展为戏曲演出提供了社会空间;至于社会文化方面的原因,主要是蒙元入主,传统儒家意识形态受到严重冲击,庙堂意识形态与其负载者文人士大夫被迫流落民间,与市井乡民以及民间意识形态结合。元朝既是戏曲舞台的繁荣时期,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一次严重的危机,代表中原正统文化的宋朝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被少数民族的元王朝所取代,这个时期之所以会出现戏曲的繁荣除了上述因素之外,从时代背景来看,随着农耕文化的政权被游牧文化政权所取代,为了保持民族性的独立,保持汉文化的传承,大多数的人们通过戏曲来感触传统文化,文化的传承也从士大夫之间的唐诗、宋词而转到普通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戏曲身上,迅速实现了传统文化和戏曲的结合,许多知名文人的介入参与,使戏曲的文学性艺术性迅速攀高,融合市井与朝堂的戏曲成为雅俗共赏艺术形式,而元杂剧也取得了与唐诗宋词并列的文学地位。虽然元朝也有禁戏的法令,但主要是基于政治秩序与社会治安方面的因素。元朝是外族征服统治,社会分层与民族隔离构成的社会危机,使任何集体行为都可能成为防范的对象,元朝自马上取得政权,比较看重限制民间的军事潜力。明长谷真逸辑《农田余话》记载:“后至元丙子(1336),丞相伯颜当国,禁江南农家用铁禾叉,犯者杖一百七十,以防南人造反之意。民间止用木叉挑取禾稻。又禁戏文、杂剧、平话等。”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就不难理解元杂剧中多以文戏为主,而绝少看到武戏。另一方面,由于当时官方意识形态的空洞,客观上又为民间社会的艺术形式戏曲的繁荣创造了条件。明末清初也面临同样的环境,满族入主中原,由于满清政权逐渐认识到了戏曲对民众的教化功能,对戏曲的政策也由开始的禁止而改为了引导和利用,戏曲便得到了进一步的繁荣,在题材上也有了新的发展,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写人民群众心中的英雄,如穆桂英、赵匡胤等,这反映了人数众多的汉民族在军事失败后的挫折感,对前朝民族英雄的身上寄托的复杂情结。在清初文字狱风行的情况下,戏曲由于本身的世俗性而得以保全,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中世纪的欧洲,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当作为侵略者而入主西欧的日耳曼蛮族们试图用从北方森林中带来的野蛮习俗替代罗马世界的文明制度时,教会以上帝的名义把古典罗马文化因子注入到蛮族体内,从而使其逐渐放弃原始的野性,渐渐走上了文明化的道路。古罗马文化正是在基督教神学的光环下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保存延续下来,并在继承古典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地革新发展,以至今日成为欧洲乃至西方的主流文化。虽然性质不同,但戏曲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方面也起到了类似的作用。有人认为起到该作用的是儒家思想,表面上看满清统治者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对儒家思想等传统文化也表现出了尊重,但是一些具体措施,如剃发令的推行、服饰的满化、文字狱盛行无不体现出了对传统汉文化的摧残,在这种情况下,戏曲成为了保留传统文化的“孤岛”,收容失意文人的瓦舍,排遣民众情绪的娱乐。三、戏曲保存了传统汉服饰的血脉文化有物质文化及精神文化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服饰艺术则是一种既有物质部分又有精神部分的综合文化。中国传统戏剧服饰来源于古代生活服装,是传统服饰的现实表达,是对其发展脉络的延续和传播。传统服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传统戏剧服饰在时代因素的制约下形成了独立特殊的艺术体系。戏曲服饰在清代形成了定制,统一使用明代服饰,这是中国戏曲程式化的一个标志。而中国在进入近代史之前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是满族建立的清朝,它就成为人们追溯传统汉文化时所绕不开的一道隔离层,而戏曲舞台也成为了仅有的朝代转换后汉文化的最后的坚持。在舞台上仍演奏前朝曲调的同时,现实中的民俗文化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顺治六年(1649),汉人已经不得不改易发服,来中国出使的朝鲜人记载说,“华人见(我)东方衣冠,无不含泪,其情甚戚,相对惨怜”。在此时期戏曲舞台就成了汉服最后的展示空间,由于人们习惯了舞台上的汉族衣冠,就连满清宫廷、贵胄私第的演出,仍然是“大明衣冠”,这使得戏曲领域“漏网”获得了“易服色”的豁免权,在戏台上很奇特地保留了历史上汉族的传统服装,“戏台妙处,以其有汉官威仪也”。戏台在某种意义上,就成了唤回汉族历史记忆的场所。“礼失求诸野者”,这些戏台的“汉官威仪”之中,成就了遗民寄寓汉族故国离黍之思,戏曲舞台保留了中国汉服文化唯一传承的血脉。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华文化是唯一未曾断层的活着的文明,而在世界戏剧文化史上,中国戏曲也以顽强的生命力和蓬勃的代谢机能实现着一次次生死轮回,穿越时间隧道完成着由古典向现代的蜕变。没有象古希腊罗马戏剧、古印度梵剧那样成为历史,成为过往的记忆和辉煌。中国戏曲演绎人生,扮演春秋,全方位地反映了中华民族(以汉民族为主体)的生存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学校经验交流发言稿
- 新郎单人发言稿
- 观察柚子写作课件
- 前台接待礼仪培训
- 时间像小马课件
- 2025版水利工程设计与施工承包劳动合同模板
- 二零二五年度工业生产线转包协议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智能门窗安装与智能安防系统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房产抵押担保与教育项目合作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工业用厂房购置合同集
- 婴幼儿常备药品家庭管理指南
- 2025至2030年中国电力巡检无人机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及投资前景展望报告
-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问题研究-以M+公司为例
- 2025贵州水务股份有限公司第一批面向社会招聘部分录用人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江苏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5
- 2025年旅游服务合同范本
- 静电框管理办法
- 2025年电动三轮车销售与售后服务合同
- 检验科室内质控培训课件
- 赠与房产合同协议书模板
- 贵阳市初一数学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