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一-文学评论课件_第1页
文学批评一-文学评论课件_第2页
文学批评一-文学评论课件_第3页
文学批评一-文学评论课件_第4页
文学批评一-文学评论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学评论与写作

1文学评论文学批评:

以一定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包括文学创作、文学接受和文学理论批评现象,而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主)为对象的评价和研究活动目标:对文学现象作出判断(评论)2文学评论的类别

作品论;作家论;思潮论考研试题中涉及到的主要是

作品论文学评论3

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尽量多地了解作家作品,知道作品的大致内容,这个跟文学史的复习结合起来。

二、需要知道考题是诗词、小说、散文还是文学现象,借鉴赏类的书好好体会,他们是怎样写的,模仿。这是重点。

4不同的作品体裁,不同的着眼点

小说——人物、情节和环境;诗歌——意境、诗味和诗法,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性情、时代背景(知人论世),

借鉴西方新批评的相关理论;5不同的作品体裁,不同的着眼点

散文——辞藻和间架结构;剧本——戏剧冲突、戏剧悬念、戏剧情境以及人物和台词。6可参考的著作和刊物著作:

上海辞书出版社的鉴赏辞书系列《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新诗鉴赏辞典》刊物:《名作欣赏》《文学评论》7文学评论的写作技巧

8一、复述

常用于叙事体(小说、散文)文学作品和戏剧类文学作品的评论中9复述

对作品情节的复述。复述时首先要在纷繁的头绪中

抓住贯穿全文的线索10鲁迅对《红楼梦》的复述:《红楼梦》所叙为石头城中——未必是今之南京一一贾府的事情。其主要者为荣国府的贾政生子宝玉,聪明过人,而绝爱异性;贾府中实亦多好女子,主从之外,亲戚也多,如黛玉,宝钗等,皆来寄寓,史湘云亦常来。而宝玉与黛玉爱最深;后来政为宝玉娶妇,却迎了宝钗,黛玉知道以后,吐血死了。11鲁迅对《红楼梦》的复述:宝玉亦郁郁不乐,悲叹成病。其后宁国府的贾赦革职查抄,累及荣府,于是家庭衰落,宝玉竟发了疯,后又忽而改行,中了举人。但不多时,忽又不知所往了。后贾政因葬母路过毗陵,见一人光头赤脚,向他下拜,细看就是宝玉;正欲问话,忽来一僧一道,拉之而去。追之无有,但见白茫茫一片荒野而已。12复述中还可在摘录原文的同时,间以点睛之笔插人自己的转述如鲁迅对《红楼梦》的复述:

宝玉“周旋于姊妹中表以及侍儿如袭人晴雯平儿紫鹃辈之间,昵而敬之,恐拂其意,爱博而心劳,而忧患亦日甚矣”。“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

讲述情节时顺手点到主人公性格的深层。

13

复述中引用原文,

可以是明引,一字不差地引用,加上引号,告诉读者这是作品的原文;

也可以是暗引,在批评家的文字中自然地不露痕迹地插进所评作品原文,并对原文作少量增删改换。

对于情节性强的作品,批评家可以突出作品中设置的悬念,让读者看到作家是怎样系结、延宕和解结,为后面分析情节安排技巧预作准备。

14成功的文学评论常常

寓评论于复述之中

15荣格对《尤利西斯》的复述《尤利西斯》是一部长达735页的书,这735页就像一条绵延735天的时间之流,然而它却又只存在于每个人生活中的一个毫无意义的日子之内,即都柏林1904年6月16日这样一个没有发生任何重要事件的日子。这条时间之流以虚无始,又以虚无终。也许这冗长得惊人、复杂得异样的一切就是一个斯特林堡似的对人类生活本质的宣言?然而这一宣言却使读者沮丧,因为它从来就没有把话说完过。

16它或许触及到了亊物的本质,但更为确切的是,它反映了生活的一万个侧面的十万层色彩。据我看来,在那735页里并没有明显的重复之处,就连那么一个可供读者稍加歇息的孤岛似的立足之地也没有。读者没有地方可以坐下来,沉醉于记忆之中,心满意足地凝想他已走过的路程。可是没有这样的地方,哪怕它只占100页甚至更少。

17这儿有的只是那无情的水流毫不停息地滚滚流去,并且在最后的40页中流得越来越快,联接得越来越紧密,直到最后把所有的标点符号都统统地清扫了出去。在这里,那令人窒息的虚无变得如此紧张,到了难以忍耐的地步,几乎马上就要爆发出来。这彻底无望的虛无,便是统领全书的主调。这本书不仅以虚无而始终,它的内容也是虚无。它是彻底的空虚与无用。但是,作为一件技巧性的艺术作品,它一方面是一个地狱般可怕的怪胎,另一方面却又光彩照人。

18荣格指出

《尤利西斯》写的是

平凡的一天的毫不停息的时间之流,

是令人窣息的虚无,

同时,艺术上又光彩照人。

19抒情类文学作品的复述往往要加入更多的

批评家的个人体验和推想。

20王昌龄

《初日》

初日净金闺,先照床前暖,

斜光入罗幕,稍稍亲丝管;

云发不能梳,杨花更吹满。

21宗白华对该诗的复述

“这诗里的境界很像一幅近代印象派大师的画,画里现出一座晨光射入的香闺,日光在这幅画里是活跃的主角,它从窗门跳进来,跑到闺女的床前,散发着一股温暖,接着穿进了罗帐,轻轻抚摩一下榻上的乐器——闺女所吹弄的琴瑟箫笙——枕上的如云的美发还散开着,杨花随着晨风春日偷进了闺房,亲昵地躲上那枕边的美发上。”

——宗白华:《美学散步》

22勃兰兑斯对华滋华斯的诗

《果断与独立》的复述

“诗人在这里描写他在一个夏季清晨所作的一次散步——露珠晶光闪烁,鸟儿婉转啼鸣,野兔在荒野飞奔。这时,他忽然想到他自己也像田野的走兽、空中的飞禽一样浑浑噩噩地活着,而这种生活又太像生命结束的末日。”

23勃兰兑斯对华滋华斯的诗

《果断与独立》的复述

“突然,在那荒凉的野地里,他遇到了一个老人……这位老人满怀信心、乐天知命的话语,甚至在极端孤独贫苦的境遇中也毫不波动的心地宁静,使那位年轻诗人对未来的忧患得以缓解。”

24

把原作深含的哲理

以及意境之美和

语言的清澈之美,

同时传达了出来。

25复述最困难的一点,

也是最值得批评家追求的,

是传达原作的神韵、风味。

26批评家必须充分领略作品的意蕴,

在此基础上谈故事,

尽可能让复述的语调与作品的语言风格接近,

或在复述中对原作的风格略加形容点染,

把读者引向作品的真髓。

27叶圣陶对小说《没有织完的筒裙》的复述

母亲忘不了传统习俗,戴瓦姑娘没有好筒裙,就好比树上没有花,所以她老是跟娜梦唠叨,要娜梦赶快把筒裙织完成。可是娜梦的心事早已远远超过母亲,她的脉搏和呼吸跟新时代的青年合着节拍。播种玉麦不能错过节令,这是顶要紧的事。被批准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将跟团里的那些红色的老鹰共同学习飞翔,这是顶兴奋的事。公社派她去学习气象,管天管地,管风管雨,她挎起背包就走,这是顶配她胃口的事。28

至于筒裙还没有织完成,她母亲所念念不忘的,她却看得非常之淡漠。她跟母亲同处在一个环境里,她是真的如鱼得水,游泳自如,而她母亲还有些格格不入,未免怅然若失,两代人的差异具体表现在对于筒裙的看法上。娜梦不怎么珍爱戴瓦人的筒裙,她以为只织些花呀羽毛呀什么的,没有什么好,要能把心织在上面,心像长了鹰的翅膀一样飞到毛主席身边,这是个象征的说法。

29

按实说,不就是誓愿听党和毛主席的话在实际行动中贡献一切力量吗?可以这样理解,在娜梦看来,赶种玉麦,争取参加共青团,兴致勃勃地出门学气象,全都是织她所想望的筒裙。这样的筒裙就织上了她的心,这样的简裙就能使她的心飞到毛主席身边。那当然无意于织母亲要她织的花呀羽毛呀的筒裙了。

30

临走的时候,母亲叮嘱她还得抽空把没织完的筒裙织一织,她回答说:‘‘一定织,一定要织一条最好看的筒裙,织一条戴瓦姑娘从来没有见过的筒裙!”这个回答含有双关的意思。可以看作她为了不辜负母亲的叮嘱,真要抽空织成一条最好看的筒裙带回来。也可以看作她立志把本领学好,回来的时候,真能管天管地,管风管雨,这就是:戴瓦姑娘从来没见过的筒裙了。

31

顶要紧的事、顶兴奋的事和顶配胃口的事,三句排比对应于原作的三个段落。

扣住小说的标题,把它的表层含意和深层含意一步一步揭示出来,

既突出了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的特有风貌,又挖掘了作品的主题。

32

复述有集中一处的,也有分散于若干处;

可紧扣原作,也可侧重取原作之神而疏于细描其貌;

可以是全面的,也可以是对原作的某一方面或某一部分的。

根据写作意图来决定批评家想要着重评析的,就是复述需要着重介绍的33茅盾对茹志鹃的《百合花》的评论

“结构上最细致严密,同时也是最富于节奏感的”突出了原作的结构,采取先总后分的方式,

先用几句话极简要地介绍故事和人物,然后分散而不是一次连贯地,在评论作品的情节铺叙和人物塑造时,详细复述作品的某一部分。

34

二、描述和论证35

文学评论文章的主要部分,

是批评家正面提出和展开自己对作品的看法的部分。

证36描述和论证

文学批评家向读者表达自己对于作品的体验、领悟、感受和观点、见解的主要方式。描述,包括对文本客体的描述和对主体感悟的描述;论证,是指批评家在文章中作出判断并证明其科学性和合理性。

37描述和论证

描述——侧重主体感悟

鉴赏派批评家论证——侧重理论分析

38宗白华对汪静之《蕙的风》的评论

“这天然流露的诗,如同鸟的鸣,花的开,泉水的流。无所谓好,无所谓坏。我们不必拿中国旧诗学的理论来批评他,也不必拿欧美新诗学的理论来范围他。我们只是抱着他那一本小诗集,到鸟语花鸣的田园中,放情的髙唱。唱得顺口,唱得得意,就唱下去。唱不顺口,唱不得意,就不唱下去。他是自自然然地写出来的,我们也就自自然然地享受他。”

39描

对作品的总体的描述对作品某一部分的描述对批评者对于作品印象的描述对批评者感受过程的描述

40描述式文学评论

重点:表达对于作品的体验、领悟、感受和观点、见解特点:少“论”重“文”;

侧重于对作品的个人感悟,较少理论分析;文辞美丽,文句流畅要求:

有条理

言之有物

思想上能给人以启示

41朱自清对《山野掇拾》的评论

孙福熙的书,“乍看岂不是淡淡的?缓缓咀嚼一番,便会有浓密的滋味从口角流出!你若看过澳禳的朝露,绉绉的水波,茫茫的冷丹,薄薄的女衫,你若吃过上好的皮丝,鲜嫩的毛笋,新制的龙井茶,你一定懂得我的话。”

42波德莱尔《对几位同时代人的思考》其一

代博尔德——瓦尔莫夫人是女人,一直是女人,绝对地是女人,但是她在一种不同寻常的程度上成为女性的一切自然美的诗的表现。她无论是歌唱少女欲望引起的忧郁,歌唱唱某个被遗弃的阿里亚娜的沮丧的悲哀,还是歌唱母爱的炽热的感情,她的歌总有一种女性的美妙口吻,没有仿效,没有造作的装饰,唯有永恒的女性”。43

“我总是喜欢在外部的可见的自然中寻找例子和比喻来说明精神上的享受和印象”,“当我带着这样一双眼睛阅读瓦尔莫夫人的诗歌的时候,我的感受使我陷人冥想。我觉得她的诗像一座花园,但不是庄严壮丽的凡尔赛,也不是那种巨大、夸张、优美如画的巧妙的意大利式花园”;

44

“那是一座普通的英国花园,浪漫而热情。一丛丛鲜花代表着感情的丰富表现,清澈而宁静的池水映照着反靠在倒扣的天空的各种东西,象征着点缀有回忆的深沉的顺从”。

45章德益的《俯瞰江南文学》

“他们的拒绝深度,拒绝思辨,拒绝信仰的文学是一种平面的文学。他们的用漂亮文字与娴熟句法作拼盘的,专事描写无聊琐事与委琐心态的文学,是一种快餐式的瞬时文学。”

46

“没有激情。没有生命。没有爱。没有恨。没有呐喊。没有沉思。有的只是游戏。游戏人生。游戏信仰。游戏文字。游戏自身。小情绪。小境界。小摆设。小家子气。……这样的文学只有被俯瞰的资格。”“任何时代任何民族都有大文学与小文学之别,都有大作家与小作家之别,其区别之处只能在灵魂、精神与人格之上。”

47

恰当地运用描述,

可以使文学批评文章

显得亲切、平易、流畅。

48巴金在评论电影《小街》时说:

“我不是在这里评论影片,我只想谈谈自己看过《小街》后的思想活动以及影片给我引起的一些联想”。

49

描述之中也可以包含分析论证,以描述方式指出所评论的对象的与众不同之处、它的特有魅力之所在,能够使意见的表达中肯而又更具说服力

50波德莱尔对雨果作品的描述

“说到爱情、战争、天伦之乐、穷人的忧伤、民族的壮美以及一切特别关系到人、成为静物画家和历史画家的领域的东西,我们见到过比维克多雨果的抒情诗更丰富更具体的东西吗?如果篇幅允许的话,这里无疑可以分析—下笼罩和贯穿着他的诗的、明显地属于作者本人性情的道德氛围。51

在我看来,这种道德氛围具有一种明显的特征,即对很强大的东西和很弱小的东西的同等的爱,这两个极端对诗人所产生的吸引力来自一个唯一的根源,即力量本身,他所拥有的原初的活力。力量使他欢悦,使他陶醉;他走向它如同走向一位亲人。这是手足的吸引力。因此,他不可抗拒地被引向无限的各种象征,海洋,天空;被引向力量的各种古老的代表,荷马史诗或《圣经》中的巨人,勇士,骑士;被引向巨大而可怕的动物。

52

他一边玩耍一边抚摸着那使一双软弱的手害怕的东西,他在无限之中活动而不感到眩晕。同时,由于一种出自同一根源的不同倾向,诗人又总是表现出他是一切软弱的、孤独的、悲伤的、一切具有孤儿性质的东西的温柔朋友,这是父子的吸引力。……因此,在维克多雨果的诗中不断地对堕落的女人、对被我们社会的齿轮碾碎的穷人、对成为我们的贪婪和专制的牺牲品的动物发出爱的声音。

53

很少有人注意到善良带给力量的魅力和愉快,而这在我们的诗人的作品中屡见不鲜。一个巨人的脸上出现了一丝微笑和一滴眼泪,这是一种近乎神圣的独创。就是在他的那些写惑官之爱的小诗中,在那些写充满快感和旋律的忧郁的诗节中,人们也听见了仁慈深沉的声音,仿佛是一个乐队的不间断的伴奏。在情人的外表下,人们感觉到那是一个父亲,一个保护人。

54

这不是那种喜欢训诫的道德,那种因其学究的神气、教训的口吻能够败坏最美的诗的道德,而是一种受神灵启示的道德,它无形地潜入诗的材料中,就像不可称量的大气潜入世界的一切机关之中。道德并不作为目的进入这种艺术,它介入其中,并与之混合,如同溶进生活本身之中。诗人因其丰富而饱满的天性而成为不自愿的道德家。”

描述了批评家在感受中思索的过程

55

我们还可以以叙事者的口吻,

描述作品的风格、意境、思想和艺术的特征56季红真对莫言小说评论的开头:

“他沉默着走上文坛,像大地活泼的精灵,神出鬼没,任性恣情,全不顾艺术的成规戒律,一支笔呼风唤雨,赋灵于草木众生。于是,出现了北方古老的土地,土地上颓败而喧嚣的村镇,村镇里形状各异的人生,人生中历久弥新的故事。57

而热情洋溢的红色主旋律,就像氳氤的地气,从世世代代的贫困战乱与生死仇怨中,从祖祖辈辈的屈辱压抑与希冀抗争中,丝丝缕缕升华汇聚,透过漫无边际的髙粱地,越来越激昂高亢,惊天地,泣鬼神,民族的血性精魂便以这翻腾狂舞的红色主旋律,呼唤着众多在现代生存的困扰中日趋萎缩的生命。

58

这便是莫言的小说,如歌如画,如剪接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