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的预防课件_第1页
脑血管病的预防课件_第2页
脑血管病的预防课件_第3页
脑血管病的预防课件_第4页
脑血管病的预防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第1页/共69页2一级预防的概念(未病先治,防患于未然)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意指发病前的预防,即通过早期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主动地控制各种危险因素,从而达到使脑血管病不发生或推迟发病年龄的目的。从流行病学角度看,只有一级预防才能降低疾病的人群发病率。所以对于致残率很高的脑血管病来说,重视并加强开展一级预防的意义远远大于二级预防第2页/共69页3第一节我国脑血管病的流行现状与发展趋势第二节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干预管理措施第三节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第3页/共69页4

第一节

我国脑血管病的流行现状与发展趋势第4页/共69页5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的明显改变,加之迅速到来的人口老龄化,导致国民的疾病谱、死亡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脑血管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第5页/共69页6

据卫生部统计中心发布的人群监测资料显示,无论是城市或农村,脑血管病近年在全死因顺位中呈现明显前移的趋势。城市居民脑血管病死亡已上升至第一、二位,农村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初脑血管病死亡列第三位,90年代后期升至第二位。国内完成的7城市和2l省农村神经疾病流行病学调第6页/共69页7

查结果显示,我国城市脑血管病的年发病率、死亡率和时点患病率分别为219/10万、116/10万和719/10万;农村地区分别为185/10万、142/10万和394/10万。据此估算,全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约200万人:每年死于脑血管病约150万人;存活的患病人数(包括已痊愈者)600~700万。第7页/共69页8

脑血管病是致残率很高的疾病。据统计,在存活的脑血管病患者中,有致残者约占40%。目前,全国每年用于治疗脑血管病的费用估计要在100亿元以上,加上各种间接经济损失,每年因本病支出接近200亿元人民币,给国家和众多家庭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第8页/共69页9

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所不同的是我国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大高于心血管病,原因尚不十分明确。值得引起重视的是当前我国高血压患者的数量正在快速递增,且多数患者血压控制不理想,这可能是导致脑血管病高发的最主要原因。此外,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加速也是一个重要第9页/共69页10

的影响因素。预计到2030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将达到3亿以上,而脑血管病首次发病者约有2/3是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即很多人由于缺乏科学的防病保健知识,养成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预计脑血管病近期在我国还会继续上升,造成的危害也将日趋严重第10页/共69页11

所以进一步加大防治力度,尽快降低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成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第11页/共69页12(年)我国近年心脑血管病上升情况第12页/共69页13中国脑卒中的流行现状•发病率:

120~180/10万人口

每年新发病例:

>200万•死亡率:

80~130/10万人口

每年死亡病例:

>150万•患病率:

400~700/10万人口

全国脑卒中患者:

600~700万第13页/共69页14第二节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干预管理措施第14页/共69页15脑卒中的危险因素(1)•年龄

•吸烟•性别•酗酒•高血压•血脂异常•心脏病•颈动脉狭窄•糖尿病•TIA第15页/共69页16脑卒中的危险因素(2)•

肥胖

缺乏合理运动•高半胱氨酸血症•食盐摄入量高•血小板聚集性高•口服避孕药•遗传因素•季节与气候•膳食营养素缺乏•药物滥用•促凝危险因素•其它疾病第16页/共69页17

一、高血压与脑卒中•美国一项分析(9组前瞻):样本42万平均随访10年(6~25年)•

人群平均舒张压每升高7.5mmHg

脑卒中发病率增加46%…第17页/共69页18我国高血压患者的增长速度9000万3000万6000万1.6亿第18页/共69页19

20021991知晓率:30.2%26.6%治疗率:24.7%

12.2%控制率:

6.1%2.9%我国人群高血压的“三率”变化第19页/共69页20

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4)

类别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正常血压正常高值高血压

1级高血压(“轻度”)

2级高血压(“中度”)

3级高血压(“重度”)单纯收缩期高血压<120120~139≥140140~159160~179≥180≥140<8080~89≥9090~99100~109≥110<90第20页/共69页21高血压建议:1、进一步强化健康教育,使居民普遍提高KAP(知识、态度、行为)水平;2、各级医院应尽快建立成年人首诊测量血压制度;3、积极创建示范社区,筛查、建档、随诊高血压患者;4、成年人应经常测量血压,一般至少每年需测量一次,高血压患者每2~3个月至少测量一次;5、对早期或轻症患者首先选用非药物治疗。第21页/共69页22降压目标一般成人<140/90mmHg伴有糖尿病<130/85mmHg伴有肾脏疾病<125/75mmHg*原则:应注意降压不要过急过快第22页/共69页23

防治高血压的非药物措施

措施

目标1.减重膳食限盐2.减少膳食脂肪3.增加及保持适当的体力活动4.保持乐观心态和提高应激能力5.戒烟、限酒减少热量,膳食平衡,增加运动,BMI保持在20~24。北方首先将每人每日平均食盐量降至8g,以后再降至6g;南方可控制在6g以下。总脂肪<总热量的30%,饱和脂肪<10%,增加新鲜蔬菜每日400~500g,水果100g,肉类50~100g,鱼虾类50g,蛋类每周3~4个,奶类每日250g,每日食油20~25g,少吃糖类和甜食。如运动后感觉自我良好,且保持理想体重,则表明运动量和运动方式合适。通过宣传和咨询,提高人群自我防病能力。提倡选择适合个体的体育、绘画等文化活动,增加老年人社交能力,提高生活质量。不吸烟,限酒,嗜酒者男性每日饮酒精<20~30g,女性<15~20g,孕妇不饮酒。第23页/共69页24二、心脏病与脑卒中•冠心病发生卒中的相对危险性为2.2•高血压性心脏病的相对危险性为2.2•先天性心脏病的相对危险性为1.7•风湿性心脏病容易直接导致脑栓塞心房纤颤者发生脑卒中危险增加5倍第24页/共69页25心脏病

心房纤颤是导致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每年发生脑卒中的危险为3%~5%,约占血栓栓塞性卒中的50%;口服华法令预防可使血栓栓塞性卒中的相对危险度减少68%。第25页/共69页26非瓣膜性房颤危险分层与脑卒中发生率

高危因素危险分层脑卒中发生率(%/年)曾患TIA或卒中<65岁,无其他危险因素1.0高血压<65岁,≥1个其他危险因素4.9糖尿病65~75岁,无其他危险因素4.365~75岁,≥1个其他危险因素5.7高龄>75岁,无其他危险因素3.5

>75岁,≥1个其他危险因素8.1第26页/共69页

心脏病

建议1、成年人(≥40岁)应定期体检,早期发现心脏病2、确诊为非瓣膜性房颤的患者,有条件的医院应在监测INR的情况下使用华法令(2~4mg/日)抗凝治疗(INR:2.0~3.0);年龄>75岁者,INR控制在1.6~2.5;或口服阿司匹林(50~300mg/日)3、冠心病高危患者也应服用阿司匹林(50~150mg/日)第27页/共69页28

房颤1、年龄<65岁,没有危险因素#

阿司匹林(50---300mg)2、年龄<65岁,有危险因素#

华法令(目标INR:2.5,范围2.0---3.0)3、年龄65-75岁,没有危险因素#

阿司匹林或华法令4、年龄65-75岁,有危险因素#

华法令(目标INR:2.5.范围2.0---3.0)5、年龄>75岁,有或没有危险因素#

华法令(目标INR:2.0范围1.6—2.5)第28页/共69页29三、吸烟与脑卒中

吸烟是脑卒中独立的危险因素,尤其是对缺血性卒中更是确定的危险因素(RR2.5~5.6)加速动脉硬化,升高纤维蛋白原水平,促进血小板聚集,降低HDL-C等被动吸烟同样有害(RR=1.82)第29页/共69页30

吸烟(美国)吸烟导致发生脑梗死的相对危险度男性为1.6,女性为1.9(日本)研究证明,吸烟对卒中的相对危险度平均为2.5(1.8~3.5)另有几项研究结果,报告其相对危险度为

2.5~5.7

吸烟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肯定危险因素,其相对危险度为2.5~3.5

第30页/共69页吸烟建议:1、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劝吸烟者戒烟;2、尽快制定合理的公共场所吸烟法规;3、动员全社会参与,加强人群干预力度。

第31页/共69页32四、血脂异常近年国内外几项大的临床试验证实,应用他汀类降脂药物可明显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约可使缺血性卒中发生的危险减少19%~31%流行病学研究资料表明,血清胆固醇水平过低时(<160mg/dL),可增加出血性卒中的危险。第32页/共69页33

血脂异常防治建议标准(mmol/L)

脂质名称合适范围需治疗水平

TC<5.20(<200mg/dl)>5.72(>220mg/dl)

TG<1.70(<150mg/dl)>1.70(>150mg/dl)

HDL-C>1.04(>40mg/dl)<0.90(<35mg/dl)

LDL-C<2.58(<100mg/dl)>3.64(>140mg/dl)第33页/共69页34血脂异常

建议:

1、成年人应定期复查血脂;

2、重视并采用生活方式治疗;

3、对既往有卒中或冠心病史,且TC高于

5.0mmol/L者,采用他汀类药物治疗;

4、TG增高选用贝丁酸类药物治疗;

5、LDL≺160mg/dl,≺130mg/dl,≺100mg/dl

无CHD和<2个CHD危险因素者,目标:<160mg/dl

无CHD但>2个CHD危险因素者,目标:<130mg/dl

确定有CHD或其他动脉硬化性疾病:目标<100mg/dl

第34页/共69页35五、糖尿病与脑卒中

糖尿病患者较非糖尿病人群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提早10~20

年。糖尿病患者较非糖尿病人群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高2~4

倍。第35页/共69页36

我国人群糖尿病患病率调查资料(年)(%)第36页/共69页37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中国糖尿病指南—2003)

1、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11.1mmol/L(200mg/dl)

或2、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水平:≥7.01mmol/L(126mg/dl)

或3、OGTT试验中,2hPG水平:≥11.1mmol/L(200mg/dl)第37页/共69页38糖尿病建议:

1、有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者应定期测定血糖,必要时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

2、糖尿病患者应通过控制饮食、加强体育锻炼活动,2~3个月血糖控制仍不佳,应使用药物治疗。

3、患者同时积极控制血压、体重和降低血脂水平。第38页/共69页39糖尿病的控制目标(1)

项目理想良好差

血糖(mmol/L)空腹4.4~6.1≤7.0>7.0

非空腹4.4~8.0≤10.0>10.0HbA1c(%)<6.56.5~7.5>7.5

血压(mmHg)<130/80>130/80≥140/90

~140/90BMI(kg/m2)男性<25<27≥27

女性<24<26≥26第39页/共69页40糖尿病的(血脂)控制目标(2)

项目理想良好差TC(mmol/L)<4.5(173mg)≥4.5≥6.0HDL-C(mmol/L)>1.1(42mg)1.1~0.9<0.9TG(mmol/L)<1.5(132mg)1.5~2.2≥2.2LDL-C(mmol/L)<2.6(100mg)2.6~3.3≥3.3第40页/共69页41六、饮酒

国外研究证实,饮酒与缺血性卒中之间呈“J”型曲线关系,每天饮酒大于5个“drink”,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明显增加;而与不饮酒者相比,每天饮酒2个drink,每周饮酒4次以上时可能对心脑血管有保护作用。(1个“drink”相当于11-14g酒精含量)第41页/共69页42饮酒建议:1、对不喝酒者不提倡用开始喝酒来预防心脑血管病;2、喝酒者应适度,不可酗酒;3、男性饮酒者每天喝白酒应<50ml(一两),啤酒<640ml(一瓶),葡萄酒<200ml(四两);女性饮酒量应减半,孕妇禁止饮酒。第42页/共69页43七、颈动脉狭窄美国的研究提示:65岁以上男性颈动脉狭窄>50%的捡出率为7%~10%,65岁以上女性捡出率为5%~7%

颈动脉狭窄60%~99%的人群,每年发生卒中的危险率为3.2%其中狭窄60%~74%的人群发生卒中为3.0%;狭窄75%~94%的患者卒中发生率为3.7%;狭窄95%~99%患者卒中发生率为2.9%第43页/共69页44颈动脉狭窄建议:

1.多数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一般不推荐手术治疗或血管内介入治疗,首选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或他汀类药物治疗。2.对重度颈动脉狭窄(>70%)的患者,在有条件的医院可考虑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血管内介入治疗(但应全面评价其他危险因素,并征求患者和家属的同意)第44页/共69页45

八、肥胖与卒中•定义:(西方人)BMI≥30,(中国)BMI≥28•

美国研究:男性肥胖者发生卒中的相对危险度为2.23BMI27~28.9,相对危险度为1.75BMI29~31.9,相对危险度为1.90BMI≥32,相对危险度上升为2.37•

最近的研究证据支持:男性腹部肥胖,女性肥胖或超重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第45页/共69页462002年调查结果我国成年人超重率:22.8%(↑39%)

肥胖率:7.1%

(↑97%)其中大城市成人超重率:30.0%

肥胖率:12.3%

儿童肥胖率:

8.1%注:与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资料相比第46页/共69页47肥胖

建议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成年人BMI应控制在<28,或腰/臀围比<1。第47页/共69页48九、其他危险因素(一)、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同型半胱氨酸≥16μmol/L者可用叶酸、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联合治疗。

(美国指南:重点推荐饮食摄入为主,叶酸400μg/日、维生素B61.7mg/日,B122.4μg/日,可从蔬菜、水果、肉类、鱼类或谷物等食物中摄取)第48页/共69页49

(二)、代谢综合征特征: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腹型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微量白蛋白尿等目标:控制病因(肥胖、体力活动过少)控制血压、降血脂治疗

第49页/共69页50

(三)、缺乏体力活动

成年人每周应有3~4次适度的体力活动,每次活动不少于30分钟。

(四)、口服避孕药

>35岁的女性,伴有吸烟、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者避免长期口服避孕药。

第50页/共69页51(五)、饮食营养素摄入不合理提倡:饮食种类多样化总脂肪入量<30%/日摄入能量饱和脂肪入量<10%/日摄入能量胆固醇入量<300mg/日钠盐摄入<8g/日第51页/共69页52

第三节

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第52页/共69页53健康教育重点内容:经常化、了解自己的血压、定期体检、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方法:采用医院、社区健康教育、利用大众媒体开展健康教育第53页/共69页54

第二章

脑卒中的二级预防第54页/共69页55概念已病防变,要“亡羊补牢”不要“破罐子破摔”。二级预防是指已经发生脑血管疾病以后的预防,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预防或降低再次发生卒中的危险和减轻残废率。针对发生过一次或多次脑血管意外的患者,通过寻找意外事件发生的原因,治疗可逆性病因,纠正所有可干预的危险因素。这在中青年脑卒中患者(<50岁)显得尤为重要。第55页/共69页56

脑卒中后的复发问题相当多见,卒中复发导致患者已有的神经功能障碍加重,并使死亡率明显增加。首次卒中后6个月内是卒中复发危险性最高的阶段。所以在首次卒中后有必要尽早开展二级预防,减少复发率,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第56页/共69页57卒中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

高血压吸烟糖尿病酗酒血脂异常肥胖心脏病抑郁高半胱氨酸血症不良生活方式第57页/共69页58内容首次卒中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