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传播与人际传播_第1页
自我传播与人际传播_第2页
自我传播与人际传播_第3页
自我传播与人际传播_第4页
自我传播与人际传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我传播与人际传播第一页,共六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

根据传播行为的范围、途径、方式等方面,传播被分为几个类型: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这些类型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衔接和交织。

第二页,共六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第一节自我传播

一、自我传播、人内传播(intra-personalcommunication)、内向传播:个人内部对接受自外部的信息进行处理的活动,即主我(I)和客我(Me)之间的对话和信息交流过程。自我传播既出于人的自我需要,也出于人的社会需要,是人为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的自我调节,在这一过程照,既了解自己,也了解他人,了解环境。自我传播具有心理学特征。孔子所谓“吾日三省吾身”;照镜子,做鬼脸,自言自语、自我安慰、回忆等。自我传播过程不是孤立的内在处理过程,它的两端即信息的输入和输出都与外部环境保持着连接。自我传播是人类最基本的传播活动,是其他各种传播活动的基础。第三页,共六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

二、自我传播的过程与结构

温德尔·约翰逊(Johnson)将传播过程描绘为:

1、一个事件发生了……

2、这一事件刺激A先生的眼、耳朵或其他感觉器官,造成……

3、神经传动到达A先生的大脑,又到他的肌肉和腺线,这样就产生了紧张,未有语言之前的“感觉”等等,

4、然后,A先生开始按照惯用的表达方式把这些感觉变成字句,而且从“他考虑到的”所有语句中,

5、他"选择",或者抽象出某些字句,他以某种方式安排这些字句,然后

第四页,共六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6、通过声波和光波,A先生对B先生讲话,

7、B先生的眼和耳分别受到声波和光波的刺激,结果

8、神经传动到达B先生的大脑,又从大脑到他的肌肉和腺线,产生紧张(张力)、未讲话之前的“感觉”等等,

9、接着B先生开始按照惯用的表达方式把这些感觉变成字句,并且从他“考虑过的”所有字句中,

10、他“选择”,或者抽象出某些词,以某种方式安排这些字词,然后讲话,或产生行动,从而刺激了A先生--或其他人——这样,传播过程继续进行下去……(施拉姆《传播学概论》)

第五页,共六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温德尔的例子说明:自我传播由感受刺激、神经传导、大脑活动和肌体反应等环节和要素构成。人的身体具有一般信息传播系统的特点:信息接收装置:感官系统;信息传输装置:神经系统;信息记忆和处理装置:大脑;信息输出装置:发声器官及肌肉神经。第六页,共六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

从个体心理活动看自我传播的环节与要素:

1、感觉——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对外部事物的个别信息属性的反映,如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凉热等。(1)视觉

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为760毫微米到380毫微米之间的光波(可见光)。视觉的感觉器官是眼睛,每只眼睛的视网膜大约有1.2亿个感光细胞(视细胞),其作用是直接感受光刺激并将其转换成神经冲动。光波具有波长、振幅、纯度三种属性,作用于人眼,便有了色调、明度、饱和度,其中色调是颜色最重要的属性,它决定了颜色的主要性质和特点。

第七页,共六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2)听觉

听觉是听觉器官对外界声音刺激的反应,其适宜刺激是震动频率为20--20000HZ的声波。声波频率(波长)、振幅(强度)和纯度分别引起听觉的三种心理感觉:即音高、音响和音色。

振动无周期性规律的声波称为噪音。在广义上,任何一种不需要的声音也都是噪音。

在声音传播中,音高的高低、音响的大小、音色的优美与否,对传播起重要的作用。第八页,共六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3)嗅觉和味觉

嗅觉是由挥发性物质的分子作用于嗅觉器官的感受细胞而引起的一种感觉。嗅觉的感受性很高,嗅觉的适应也很快。

味觉的适宜刺激是能溶于水的化学物质。其感受器是味蕾。味觉常常和其他感觉相混合,如嗅觉和味觉。味觉的适应也很快。

第九页,共六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4)肤觉

刺激物作用于皮肤引起的各种感觉叫皮肤感觉,简称肤觉。它包括触压觉、温度觉(冷觉和热觉)和痛觉。肤觉感受器在皮肤上呈点状分布。

以上各种感觉都由机体外部的刺激物所引起,称外部感觉,其中视觉和听觉最重要,人类绝大部分信息都通过视觉和听觉来接受。(5)内部感觉

机体内部状态和变化的感觉,包括反映身体各部分的位置及相对运动的运动感觉、反映身体运动速率和方向的平衡感觉和反映内脏活动及其变化的内脏感觉。第十页,共六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

2、知觉——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外部事物的整体反映,是将感官获得的个别信息转化为有组织和有意义的整体的过程,是信息的整合过程。知觉的形成不仅以感觉为基础,还需要借助过去的经验或知识的帮助;同时还受兴趣、需要、动机、情绪和态度等的影响,使人的知觉具有一定的倾向性。第十一页,共六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1)空间知觉:对物体的形状、大小、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主要有:

大小知觉:靠物体在视网膜上视像的大小,结合对熟悉的环境和物体的已有经验,及触觉、动觉等线索来判断。

形状知觉:通过对象轮廓的辨别来实现,由视觉来完成。

距离(深度或立体)知觉:有深度的知觉结构,物体的光像虽然投射在平坦的视网膜上,仍被看成三维而不是两维景象。有些靠单眼提供知觉线索,有些由双眼视觉提供。

第十二页,共六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

方位知觉:人对物体的空间关系位置和自己在空间所处位置的知觉。不仅依靠视觉,听觉在定位中也起重要作用:两耳处于头部两侧,声源到达两耳时的距离不同,称为“两耳距离差”。两耳声音刺激的时间差别(甚至当两耳之间的时间差小到一秒的百万分之三十,也可以正确地辨认出声音来哪一边)和强度差别,成为空间定位的主要线索。第十三页,共六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

(2)时间知觉:人对客观物质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它并非由固定刺激所引起,也没有专门的感受器官。

衡量时间的媒介——

外在标尺:太阳升落、月亮盈亏、季节轮换等自然界的周期性变化和其他客观自然现象和计时工具为衡量时间的外在标尺。

内在标尺:心跳、呼吸、消化、排泄、饥渴等人体内部有节律的生理过程为衡量时间的内在标尺。第十四页,共六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3)运动知觉:人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的知觉,同物体运动的速度、观察者与运动物体的距离、观察者本身的状态(运动或静止)等密切相关。分为:

真动知觉:物体实际发生的空间位移所产生的知觉。但速度太慢或太快都不会使人产生运动知觉。

似动运动: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的空间间隔和时间间隔相继呈现时,两个静止的物体会造成连续运动的知觉。这依靠视觉后像,即在视觉刺激消失后,视网膜上的影像仍保留一段时间而不立即消失。

第十五页,共六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

自主运动:在某些条件下,一个单一的刺激可产生一种运动知觉,而实际上并没有物质的运动。我们看暗室内一个静止的小光点,片刻后这个光点好像在运动。这种知觉的刺激条件是光点没有任何视觉的参照框架。如果附近出现别的视觉特征,如一条线或几个光点,自主运动就明显减小。第十六页,共六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

诱导运动:A物体的运动使邻近的B静止物体产生“运动”的现象。

似动运动、自主运动和诱导运动是一种运动的错觉,传播者常常可以利用它们来实现某些特别的传播意图。电影特技镜头就是根据这几种运动错觉的原理来拍摄的。

第十七页,共六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

(4)错觉: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外部事物的主观歪曲的知觉,是不正确的知觉。

形重错觉(大小——重量错觉):“哪一个重一些,一磅羽毛呢,还是一磅铅?”对这个古老问题,人们通常会说一磅铅更重一些。

视错觉:人凭借眼睛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失真或歪曲的知觉经验,如有关线条的长度和方向的错觉、图形的大小和形状的错觉等。

时间错觉:情绪、态度或其他因素使人产生错误估计。有趣而紧张的活动中时间过得快,反之则慢。

运动错觉:对主体或客体在运动觉方面的错觉,如人走夜路会觉得月亮跟着人走。第十八页,共六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

感觉过程的基本规律感受性和感觉阈限——各种感觉分析器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称为感受性,它是由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感觉阈限与感受性在数量上成反比。在信息传播中,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有着广泛的意义。

并非所有刺激都被我们的感官感觉到,刺激只有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感觉,而刺激超过一定限度,感觉不再相应增强,反而会产生压痛的感觉,这时的刺激量即为感觉的上阈。从下阈到上阈的全距就是人的感受性范围。感受性有绝对感受性(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和差别感受性之分(刚刚能觉察出两个同为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的能)。

第十九页,共六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

阈限指界限或临界值,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为绝对感觉阈限(感觉的下阈),代表着绝对感受性的大小;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刺激量为差别感觉阈限,代表着差别感受性的大小。通常差别阈限(ΔI)与原刺激量(I)的比值为常数(K),即ΔI/I=K。

从信息的接收来说,刺激太弱或太强,都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信息刺激的强度以使人能够感受到并觉得舒适为宜。某方面相似但不相同的信息内容应突出他们之间的差别,使之高于接受者的差别阈限。但有时又要把差异控制在低于差别阈限的范围内。第二十页,共六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

感受性的变化

感觉适应——感受器受到同一刺激的连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人们连续接触某一类信息或事物,会感到习以为常,不加留心。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就是嗅觉的适应。当人从阳光强烈的地方进入暗处,起初什么也看不见,稍过一会儿才能看清东西,这就是感受性提高的暗适应;当人从暗处走到强烈的阳光下清楚同样看不请周围的事物,稍后才能逐渐看清,这就是感受性降低的明适应。第二十一页,共六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

感觉对比——感觉对比是指同一感受器在不同刺激作用下,感受性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变化的现象。

有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所产生的感受性变化,同一个灰色的物体放在白背景上比放在黑背景上会显得暗得多)和先后对比(继时对比)(不同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的感受性的变化。如刚吃完糖就吃苹果,会觉得苹果特别酸)两类。

刺激的性质相反而在空间或时间上接近时,会产生非常突出的对比效应。由于对比,感觉向邻近的或以前的感觉相反的方向变化。对比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错觉。第二十二页,共六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

感觉相互作用——某种感受器受到刺激而使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产生变化,如颜色感觉对人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

一般规律是:弱刺激能够提高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强刺激则使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降低。如微痛刺激可以使视觉感受性有所提高;食物的色、香能够提高味觉的感受性;摇动的视觉形象会引起平衡觉的破坏等;"温暖的色彩";"尖锐的声音"等。——感觉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第二十三页,共六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

知觉过程的基本规律

知觉整体性——人并不把知觉对象的不同属性、不同部分视为孤立无关的,而是把它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反映。因为知觉是在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感觉信息的整合过程。主要体现为:接近律、相似律、连续律、闭合律、好图形律。第二十四页,共六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

接近律——在时间和空间上接近的刺激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接近可能是空间的,如下图,人们常把该图知觉为三组竖立的线条,而不太可能把它知觉为彼此无关的七条竖线;接近也可能是时间的,如按不同规则的时间间隔发出的一系列轻拍声,在时间上接近的声音就容易被组合在一起,知觉为一个整体。

第二十五页,共六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

相似律——彼此相似(强度、颜色、大小、形状、亮度等物理属性)的刺激物比不相似的刺激物更倾向于被组合在一起知觉为一个整体。如下图通常被知觉为四个方形和四个圆形,而不是方形与圆形相间。

第二十六页,共六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

连续律——具有连续性和共同运动方向等特点的客体,容易被知觉为同一整体。如下图:第二十七页,共六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如上图,通常被知觉为一个白色的三角形,其三个角安放在三个橙黄色的矩形上面。人们有一种强烈的印象:三角形在红色矩形背景的前面,它完全被模糊可见的轮廓线包围起来。

闭合律——一些成分以这样一种方式组合,以便有助于形成一个更加紧密和更加完整的图形,那么这些成分常常被组合在一起,知觉为一个整体。第二十八页,共六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好图形律——如果其他条件相等,形成一个好图形的刺激将具有组合的倾向。当客体各部分组织在一起会形成一个良好的图形时,它们往往被作为一个整体而知觉。如下图常被知觉为一个矩形AB与一个椭圆形CD相交,而不会被知觉为AC、CB和BD三部分。

第二十九页,共六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

知觉选择性——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外来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这实质是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的关系。在同时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所有刺激中,人只对某些刺激加以反映,把注意力集中刺激的重要方面。第三十页,共六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

知觉对象通常是有意义的、容易被记忆的,有鲜明的、完整的形象,突出于背景之前。即对象倾向于轮廓更加分明、更好定位、更加紧密和完整;而背景则显得不那么确定而且没有什么结构。对象好像在背景的前面或上面,背景好像在对象后面,以连续不断的方式展开。但知觉对象并不是一成不变地固定在某些背景上,它们之间不断发生着变换,此时的知觉对象可以成为彼时的知觉背景;同样,此时的知觉背景也可以成为彼时的知觉对象。以保证有意义的客体内容成为知觉对象。(双关图ambiguousfigure)第三十一页,共六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知觉对象的选择,受到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

强度大的、对比明显的、色彩鲜艳的、具有活动性的刺激物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客体本身的组合若符合“良好图形”原则(即具有简明性、对称性的客体),容易被迅速准确地知觉、记忆。知觉选择性也受到知觉者的需要、兴趣、爱好、任务、知识经验以及刺激物对人的意义是否重要等主观因素的影响。第三十二页,共六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

知觉理解性——在感知事物时总是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来对事物进行理解和补充。它可以提高知觉的速度,也能使知觉更为深刻和精确。知觉的理解性受多种因素影响:个人的知识经验、言语指导、兴趣爱好等多种因素等。第三十三页,共六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第三十四页,共六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

知觉恒常性

知觉恒常性是指人的知觉能够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知觉映像的相对稳定。包括:大小恒常性:人对物体大小的知觉不随感觉映像的变化而趋于保持物体实际大小的特性。如同一个人站在我们前面2米、8米、20米处,他在我们视网膜上的视像大小是不同的,但我们知觉的这个人的大小却是相对不变的。明度和颜色恒常性:人对客观物体固有的明度和颜色的知觉,不完全随感觉映像的变化而趋于保持不变的知觉特性。比如当雪处于阴暗深处,而煤在太阳光的照射下,雪看起来仍然是白的,煤看起来仍然是黑的;一面红旗不管它置于白天或晚上,人们都会把它知觉为红色。

第三十五页,共六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形状恒常性:人对客观物体形状的知觉不完全随感觉映像的变化而保持反映客体本身形状不变的知觉特性。如从不同角度看球场上的篮框,视觉形象很不相同,但我们仍然把篮框知觉为圆形而不是椭圆形。方向恒常性:人不因身体部位的改变或视像方向变化而对知觉对象的方位保持相对稳定的知觉特性。

知觉恒常性有赖于整个刺激模式的某些关键因素间的不变的关系。雪在阴暗条件下或者在太阳光下,对知觉者都保持着同等的亮度,这是因为来自雪和来自它的周围光线是固定比例的,不管全部景物照明的水平如何。第三十六页,共六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

记忆与自我传播

1、记忆的概念、种类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若经过加工的信息不能被提取或者提取发生错误,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遗忘,遗忘是保持的对立面。

人经由感知从外界获得信息,只有依靠记忆予以保留,才能获得知识和经验,才能形成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才能适应复杂环境。俄国心理学家谢切诺夫(1986):“离开了记忆,任何现实的动作都是不可思仪的,因为任何心理活动,即使是最简单的心理活动都必须以保留它的每一个当前的要素为前提,从而把它与随后的要素‘联结起来’。没有这种‘联结’的能力,发展是不可能的:人便会‘永远处于新生儿的状况’”。记忆是心理在时间上的持续,它将人的心理活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其特有的累积效应,使人的心理发展、知识积累和个性形成最终实现。第三十七页,共六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根据记忆内容,记忆分为:

形象记忆:以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记忆表象)为内容,具有鲜明的“直观性”。通常以视觉和听觉的形象记忆为主,也有触觉、嗅觉和味觉的形象记忆。形象记忆与人的形象思维密切联系。

情景记忆:以曾经经历的、发生在特定时间和地点的事件(情景)为内容,同个人生活中的特定事件及某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密切关联,并以个人的经历为参照,具有很强的场合依赖性,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

语义记忆:以概念、公式、定理、规则等各种有组织的知识为内容,又称为语词逻辑记忆。语义记忆的内容反映了事物的内涵、意义、性质和规律,与人的抽象思维联系密切。由于语义记忆借助于语词对记忆的信息内容作了最合理的编码,因此它不易受各种因素的干扰,比较稳定,提取也比较迅速。

第三十八页,共六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情绪记忆:以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特别是那些强烈的、对个人有重大意义的情绪和情感体验保持的时间长久并容易被再唤起。积极愉快的情绪记忆能够激励人的行为,提高行为的效率,而消极不愉快的情绪记忆则具有降低行为效率的作用。

运动记忆:也称动作记忆,是以过去经历的身体的运动状态或动作形象为内容的记忆。运动记忆是以人对自己或他人的运动动作的知觉以及对图案中的动作姿势的知觉所形成的动作表象为前提的。运动记忆中的信息保持和提取都较容易,也不容易遗忘。第三十九页,共六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根据记忆保持时间长短,记忆可分为:

感觉记忆:当外界感觉刺激停止以后,头脑中仍能够保持瞬间映像。如演奏完毕后的余音缭绕。感觉记忆中的信息依据其物理特征编码,有鲜明的形象性。感觉记忆在瞬间能够储存较多信息,但保持时间短,一般不超过2秒钟,其中一部分信息受到注意或模式识别而进入短时记忆系统,如果信息强烈深刻,会直接进入长时记忆系统,未被注意的信息则会很快减弱消失。

短时记忆:信息保持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其“痕迹”较浅;保持时间较短(5--20秒,最长不超过1分钟);记忆容量有限(一般为7加减2个项目)。如果人在主观上对材料再编码,将若干单位联合成较大的意义单元或“组块”(Chunk),那么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容量可以扩大。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经过复述才能转入长时记忆系统。

第四十页,共六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长时记忆:信息在头脑中长久保持,又称永久性记忆。其信息来自对短时记忆信息的加工复述,也有感知深刻的内容直接进入长时记忆系统而被储存起来的。长时记忆的功能主要是备用性的,其信息处于潜伏状态,只在需要时才被提取到短时记忆中,用完后又被放回到长时记忆中储存起来。长时记忆是庞大的信息库,其中信息以意义编码为主,按信息的意义加以整理、储存和提取。材料的组织程度越高,就越容易被提取,记忆效果也最好。第四十一页,共六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

2、记忆的基本过程

①识记——完整的记忆过程始于识记,这是一个识别并记住事物的过程。根据识记时有无明确的目的,分为:

有意识记:事先具有明确的识记目的,运用一定方法,需要做出意志努力的识记。受此目的指引,人更能自觉地排除干扰,集中注意,具有更高的活动积极性。

无意识记:事先没有明确的识记目的,具有偶然性、片面性和被动性。其内容通常是对人有意义、同人的需要和兴趣有密切关系、能引起情绪活动的事物。

第四十二页,共六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根据识记材料有无意义及识记材料对识记者有无意义,可将识记分为:

意义识记:通过理解材料的意义,依靠材料本身的内在联系进行的识记。其基本条件是要求识记者对识记材料进行理解和思维加工,在此基础上,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思维的分析、综合、比较和抽象概括等活动,把握材料各部分的特点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并把它纳入认知结构予以保持,因而提高了识记的效率和巩固性。

机械识记:只根据材料的外部联系或表现形式,采取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识记。由于不求理解,因此识记的效率相对较低,而且容易遗忘,但机械识记的准确性较高。第四十三页,共六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

②保持——识记过的事物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是曾经识记过的内容能够被再认或回忆的前提条件。保持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其中蕴含有复杂的信息加工过程。保持的内容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数量和质量的变化。保持内容在量方面的变化有两种情况:一是所谓记忆恢复现象,即在一定条件下,主体学习后过几天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得的保持量要高。记忆恢复现象表现在儿童比成人更普遍;学习较难的材料比学习较容易的材料表现得更为明显;学习程度较低时比学习纯熟时更容易出现;记忆恢复的内容大部分处于学习材料的中间部分。二是保持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其中一部分回忆不起来或回忆发生错误,这种现象就是遗忘。

第四十四页,共六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保持内容在质上的变化:识记材料的主要内容和显著特征被较好地保存下来,而不太重要的细节则趋向于消失,使记忆内容简略化、概括化;同时还会向记忆内容中增添某些特征,使记忆内容更为合理化,成为较易理解的"事物"。英国心理学家巴特莱特(F.C.Bartlett,1922)采用图画复绘的方法测验并证明了记忆质变的情形。第四十五页,共六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第四十六页,共六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

③再认或回忆

再认是指经验过的事物再次出现时,能把它识别出来。

无意再认:由于眼前的事物与经验中保持的内容几乎完全一致,使得个体几乎是无意识的、自动的、在极短时间内把它再认出来。

有意再认:眼前的事物不够明确、清晰、完整,或与经验中保持的内容不太相符,个体需要努力或追记,才能识别或确认。

回忆是指过去经验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能够在头脑中重现并加以确认的记忆过程。

有意回忆(随意回忆):有预定目的、自觉地再现。

无意回忆(不随意回忆):没有明确的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再现,有关的经验是按照联想原则自然而然地被提取或复现。

直接回忆:无需其他事物为中介直接回忆起某事。

间接回忆:需要以其他事物为中介,并经过一系列联想推理,才能提取出有关信息忆。

第四十七页,共六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

记忆过程的规律

遗忘——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或回忆,或是错误的再认或回忆。遗忘有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之分。一个人只有遗忘那些不必要的内容,减轻大脑的记忆负荷,才能腾出空间来储存当前更有用的信息。

遗忘的一般过程

德国心理学家H·艾宾浩斯(H.Ebbinghaus)创制了无意义音节,以此为实验材料,最先用实验方法来研究记忆和遗忘现象。经过七八年实验,绘制出百年来广泛应用的经典的遗忘曲线:遗忘过程是不均衡的,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遗忘得比较快,比较多,以后逐渐缓慢,到了相当时间几乎不再遗忘。

无意义音节一般以辅音-元音-辅音的顺序构成,如tob,duf,yad等,一般被称为CVC。

第四十八页,共六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第四十九页,共六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遗忘的原因

1)记忆痕迹衰退说

遗忘是由于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识记过的内容如果能经常得到复习或被提取利用,其痕迹就逐渐加固,但若识记过的内容长时间没有复习和利用,记忆痕迹就会日渐消退以至消失。

第五十页,共六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

2)干扰抑制说

遗忘是由于在识记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抑制了材料的提取,一旦干扰排除,记忆就能够恢复。干扰效应主要有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两种。

前摄抑制:先前的学习与记忆对后继的学习与记忆的干扰作用。如我们学了文章A后又学文章B,当我们试图回忆文章B时将受到文章A的干扰而降低回忆效果。

倒摄抑制:后继的学习与记忆对先前学习材料的保持与回忆的干扰作用。如我们学了文章A后又学文章B,当我们试图回忆文章A时,受到文章B的干扰而降低回忆效果。

导致干扰抑制的因素:(1)材料的相似性。先后所学材料相似但不相同时,最容易发生混淆,干扰抑制作用最大。(2)先学材料的巩固程度越高,越能抵御倒摄抑制的干扰,反之,干扰就越大。(3)先后学习的时间间隔。干扰抑制的强度同先后学习的时间间隔成反比。第五十一页,共六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

3)动机性遗忘说

遗忘并不是识记过的内容未能够保持,而是由于某种动机的压抑所致,又称为压抑说。如果能够消除压抑回忆的原因,消除记忆材料(或事件)与消极情绪之间的联系,遗忘现象就能够克服。

有些记忆内容与我们无关,或使我们感到无聊乏味,或使我们感到恐惧和痛苦,或者有损于自我,我们就会主动地压抑它,把它从我们的意识中排除出去。第五十二页,共六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

影响识记的因素◆识记的目的性

◆材料的性质

识记效果与识记材料的意义性呈正相关,即如果识记材料对识记者是有意义的,识记效果就越好。

◆识记材料的数量

无论无意义音节的识记,还是有意义材料的识记,一次识记的材料数量与识记的效率呈负相关:识记材料的数量越多,识记的效率就越低。◆识记方法

一般情况下综合识记的效果最好,整体识记的效果次之,而部分识记的效果最差。

综合识记法:将整体和局部材料相结合,先整体识记再部分识记,最后再进行整体识记直至成诵。

整体识记法:将识记材料整篇阅读直至成诵为止。

部分识记法:将识记材料分段阅读,到分段成诵后再合并整篇成诵。第五十三页,共六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

影响保持的因素

识记任务的长久性

当有较长期的识记任务时,保持的时间长;若只有短期的识记任务,保持的时间就短。

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保持曲线以学习材料的性质为转移,随着时间推移,有意义材料的保持量比无意义材料的保持量下降要慢;熟练动作的遗忘最慢。

识记材料的数量与保持率成反比。当有意义的识记材料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其遗忘率会接近无意义识记材料的保持曲线。

学习程度对保持的影响

过度学习有利于对识记材料的保持。150%的过度学习对于记忆保持是最经济有效的。

识记时达到一次完全正确再现后仍然继续识记,称为过度识记或过度学习。第五十四页,共六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

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

通常识记材料的首尾部分保持较好,中间部分则很容易遗忘,而保持效果最差的往往是在中间稍偏后的部分。

复习

及时和经常复习有利于识记材料的保持,使即将消失的、微弱的痕迹再次得到强化。复习的有效性取决于:

(1)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分散复习的效果要优于集中复习,特别是那些比较枯燥、难度较大的识记材料。对于感兴趣的、意义联系强的学习材料,可相对集中学习。

(2)复习成为主动的信息编码的过程:在尚未记住材料时就积极回忆它,回忆不出再去阅读。采用听说结合、视听结合,使记忆对象成为主动操作的对象,可以使复习材料与原有认知结构之间建立多种联系,从而使保持更持久、更牢固。第五十五页,共六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三、自我传播的双向互动过程

(1)米德的“主我与客我”论(美国社会学理学家,象征互动理论创始人,1863-1931,其《精神、社会与自我》出版于1934)

自我可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I),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而体现出来;另一方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Me),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又是这种互动的体现。人的自我意识就是在这种“主我”和“客我”的互动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客我”可以促使“主我”发生新的变化,而“主我”反过来也可以改变“客我”,两者的互动不断形成新的自我。第五十六页,共六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

当个人作为“客我”时,他将按照他人对他的态度来左右自己,或对自己作出反应。他的自我评价是他所设想的他人对他的评价的结果。“客我”是按照他人和整个共同体的观点来设想和认识自我,它反映了共同体的规范和期望,这也就是社会学所说的角色期待。“主我”体现人的本能和自发行为。人格(自我)乃是‘主我’与‘客我’不断互动的过程。“主我”与“客我”的对话、互动的过程也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

自我传播即“主我”与“客我”之间的互动过程,互动的介质同样是信息,通过有声或无声的语言、其他符号来进行。第五十七页,共六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自我传播的双向互动性主我客我有意义的象征符第五十八页,共六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2)库利的“镜中我”(《社会组织》,1909)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对自己看法的反映。人们总是在想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之中形成了自我的观念。“一个人对于自我有了某种明确的想象——即他有了某种想法——涌现在自己心中,一个人所具有的这种自我感觉是由别人的思想、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所决定的。这种类型的社会可称作‘反射的自我’或曰‘镜中我’。”第五十九页,共六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镜中我”的概念由三个阶段或三重含义构成:①我们所想象的我们在别人面前的形象,这是感觉阶段,是我们设想的、他人的感觉。②我们所想象的、别人对我们这种形象的评价,这是解释或定义的阶段,即我们想象的他人的判断。③由上述想象中产生的某种自我感觉。这是自我反映的阶段。“镜中我”的概念,强调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第六十页,共六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3)布鲁默的“自我互动”论符号互动理论的集大成者H·布鲁默《符号互动论》(1969)一书提出了“自我互动”理论。人是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人认识的对象不但包括外界和他人,也包括自身。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对自己进行审视和认识并拥有自己的观念,也可以与自己进行沟通或传播,并对自己采取行为。布鲁默指出,从本质上来说,“自我互动”是个人与他人之间社会互动行为的内在化,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自己头脑中的反映。个人会在自己的立场上对他人期待的意义进行能动的理解、选择、修改、加工,并在此基础上予以重组。经过这一过程,他人的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