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数学说课稿小学模板锦集七篇_第1页
精选数学说课稿小学模板锦集七篇_第2页
精选数学说课稿小学模板锦集七篇_第3页
精选数学说课稿小学模板锦集七篇_第4页
精选数学说课稿小学模板锦集七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共页精选数学说课稿小学模板锦集七篇精选数学说课稿小学模板锦集七篇数学说课稿小学篇1一:教材分析^p:“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7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局部内容是学生在掌握了万以内整数知识的根底上初步认识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及计算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材将分数的知识分段教学,本学段是分数的初步认识,本节课是“认识几分之一”。新课标对这一局部知识的要求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简单分数,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根底,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这局部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学生简单理解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以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根底。二:学情分析^p:小学生从认识整数到认识分数是关于数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学生在生活中可能接触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分数,但并不理解它的含义。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场的,儿童生活中已有这样的经历,但不会用分数来表述。所以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历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的去获取分数的相关知识。三:教学目的:每一节成功的数学课,都必须确立一个明确的目的,并且紧紧围绕这个目的展开教学活动,才可能获得最正确的教学效果。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从以下三方面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能比拟分子是一的分数的大小。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分数的过程,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小组合作一系列学习活动,感受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3情感与态度:在动手操作,观察比拟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和自主学习精神,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价值,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四:教学重难点: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正确读写几分之一。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以及他们已有的知识程度,确定本节课的难点为初步建构分数概念和理解每个分数所表示的实际含义。五:教法与学法:教法: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结合这节课的详细情况,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根据直观性原那么,运用演示法,使学生初步感知几分之一。2贯彻启发性原那么,运用讲授法,在课堂上,既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又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3根据循序渐进的原那么,按照讲扶放的形式,逐步完成例题的教学。学法: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的固有需要。我觉得,有效的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形成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自主探究,动手理论,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等方式引领学生展开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六:教学过程新课标明确指出:“动手理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这点,我从以下几个环节进展教学:一〕创设情景,设疑导入:⑴把4个苹果、2个梨平均分给懒羊羊和美羊羊,每人分得多少?请学生答复。结合学生的答复,提醒:每份分得同样多,数学上叫做“平均分”。〔引出平均分的概念,因为这是分数产生的一个必要条件。〕⑵把一个西瓜分给他们两个,每人分得多少?学生交流,自然引出“一半”。“一半”能用我们学过的数来表示吗?把这样的问题抛给学生。学生无法找到适宜的数字来表示半个,老师引出新课:今天我们认识一个新朋友。板书:课题〔这个环节利用学生喜欢的动画形象引入,在学生理解了平均分的根底上,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引出了一半,通过质疑,学生发现一半不能用自己学过的数字来表示,自然产生了对新知识探究欲望〕二〕动手理论,自主探究〔一〕认识二分之一⑴直观感知,初步认识。①老师用一个圆代表西瓜。展示对折的方法:对齐,保证是平均分。剪开拿出其中的一份是一半,进展展示。〔这里要让学生直观的感知一半和一个的不同〕“一半”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师板书:二分之一,生读一读,②这一份是西瓜的二分之一,那一份呢?小结: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请学生和同桌互相说一说二分之一是怎么产生的?〔这个环节用演示的方法让学生直观感知二分之一产生的过程,通过读一读,说一说可以对二分之一的概念进展完好的表述。并明确一个单位1内有两个二分之一〕⑵动手操作,深化认识。学生动手折自己的纸片,并给其中的二分之一涂上颜色。学生交流各种不同的折法。〔这个环节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鼓励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验创造的快乐,同时,在理论中发现新的问题:即:折法不同,涂色局部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涂色局部都能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呢?〕学于思,思于疑”,新的疑问引发新的考虑,我让学生结合自己折的纸说一说。使学生明白不同单位1的二分之一也是不同的。⑶联络生活,加深理解在用纸创造二分之一后提问: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二分之一?请生说一说。如: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二份,每份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等。激活学生的生活经历,让学生认识到这个新知识广泛存着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感知数学和生活的联络。〔4〕观察判断,拓展认识。以下图形中〔图略〕,哪些图形的涂色局部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1学生交流,并说明判断理由。〔这个环节主要是想让学生通过比拟判断,加深对二分之一的理解:只有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才是它的二分之一。〕2出示三分之一图,能用二分之一表示吗?不能,你觉得可以怎样表示?生说一说。交流三分之一的形成,分别说一说。老师板书。〔让学生交流三分之一的形成,还是在稳固分数产生的意义。触发学生灵敏思维。〕二:认识四分之一⑴联想: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生说,师板书。像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六分之一……这样的数就是分数。分数的大家庭有好多成员,今天我们认识的是几分之一。板书课题。⑵动手操作:请大家折一折四分之一。学生自主动手折纸、涂色,表示出图形的四分之一。⑶展示交流::小组成员交流各自不同的折法,并互相说一说各自四分之一的意义。⑷扩展延伸:想一想:怎样才能得到一个圆的五分之一呢?那六分之一,八分之一呢?请生分别来说一说。小结: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这个环节先动手折出四分之一,然后让学生想象五分之一,六分之一的产生,是想让学生把对分数的理解从直观感知过度到形象思维上来,能以此类推,理解分数产生的意义。〕三〕:稳固应用、内化进步〔1〕判断涂色局部能用分数表示吗?假如能,是几分之一?图略。〔2〕看课本主题图,你能从中找到几分之一〔3〕说一说生活中的几分之一。〔4〕折一根绳子,反复折,从而产生不同的分数。这四道练习题紧紧围绕本课的重点,有效地稳固所学知识,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调节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同时练习注重了层次性,开放性,开展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既表达了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又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开展,既照顾了全体,也有效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开展。四〕:知识梳理,总结评价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分数,你觉得你有什么收获?这样做,是对整堂课教学内容进展梳理和概括,对重点知识画龙点睛,有利于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有效进步学生语言概括才能和整体思维才能。五〕:兴趣探究,拓展留疑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一个西瓜平均分给二个人,每人得到二分之一,可是懒羊羊不干了,他说,不行,我肚子大,我要多吃点,我要吃这个西瓜的四分之一。同学们:你们觉得懒羊羊真的能吃到更多的西瓜吗?请用你们自己的方法去验证一下吧!照应本节课的导入,留下一个很有兴趣性又极富挑战的问题,让学生去解决,学生会有极大的兴趣去进展积极的探究,这种探究就是对这节课所学知识的一个稳固,同时,也是对下节课比拟分数的大小进展的有效的预习。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正确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客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络。”比拟分数的大小是一个难点,我希望更多的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和理解。七:板书设计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好的板书能突出教学的重难点,为学生理解知识和对知识进展记忆提供直观的参考和有利的帮助。这节课我的板书设计条理清楚,简洁明了,重难点一目了然,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数学说课稿小学篇2各位领导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数的性质》,本课时是青岛版教材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蛋的世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信息窗二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对小数和分数有了初步认识并且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小数的大小比拟的根底上进展学习的,是深化学习小数有关知识的开场。学好这局部知识可以为今后学习“分数的根本性质”、“比的根本性质”等规律性较强的知识打下一个比拟好的铺垫。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和对教材内容理解、分析^p,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定位为:1、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通过猜测、验证以及比拟、归纳等活动,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化简或改写小数。2、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进步学生运用知识进展判断、推理的才能。3、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并能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理解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教具、学具准备:直尺、正方形纸片,多媒体课件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数学学习过程应引导学生主动地进展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而“动手理论、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与学法。1、以学生活动为主体。通过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学习活动。2、表达规律形成的全过程。教学中,老师不是简单的奉送结论,而是在展示知识的发生、开展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猜测、操作、验证,发现、分析^p、归纳和稳固运用。3、坚持面向全体,以学生开展为本。教学中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尽最大的努力表达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开展,并在空间、时间上为学生提供开展的充分条件。基于以上对教材教法的分析^p,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一、创设情景,引发兴趣以超市购物的话题引入,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关于小数大小比拟的问题,引导学生猜测“铅笔和橡皮,哪一个贵?”,这样设计,不仅让学生复习上课时的内容,而且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入手,使学生切身体会数学来于生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络,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二、猜测验证,探究性质本环节我设计以下几个层次:1、小组合作,初步感知在猜测0。9=0。90的根底上,引导学生质疑:你的猜测正确吗?小组合作,选择喜欢的工具,通过量一量,涂一涂,验证自己的猜测。然后让学生“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的小数,你有什么发现吗?”〔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独立考虑,然后小组内交流〕〔引导出小数的末尾有没有0,小数的大小一样。〕这样设计把问题放到小组中,让学生在讨论的根底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师参与活动,以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平等相处,提出自己的看法,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大胆动手量一量、涂一涂进展验证,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见解的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举例验证,总结性质初步验证的根底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质疑“我们的猜测是不是对所有的小数都适用?”,组织学生进展举例,然后小组合作验证,全班交流,最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据,你有什么发现?”,通过交流,总结板书: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板书课题:小数的性质〕这样,让学生在初步发现规律之后,举例验证,表达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不仅让学生初步学会了举例验证的方法,而且表达了辨证唯物的思想。本环节意在尽可能多地提供时机让学生在理论操作中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动手理论、自主探究,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初步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3、利用性质,体会价值本环节设计让学生初步应用小数的性质对小数进展化简改写,先让学生独立完成题目,在这个过程中,设置关键性问题“这个0可以去掉吗?”“怎样把5改写成三位小数呢?”要引导学生重点理解“13。040中间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把5变成小数后为什么要在它的右下角加上小数点”,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独立考虑和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小数性质的理解,体会小数性质的价值。三、练习反应,稳固内化本环节设计三个层次的题目,包括基此题,综合题和拓展题。基此题的设计面向全体,使每个学生都能稳固根本的方法和技能,综合题关注差异,使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的开展,拓展题关注开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四、总结质疑,自我进步让学生交流学习的收获,引导学生梳理所学知识,总结学习方法,并在自评与互评的反思中进步。基于教学环节的设计,为了突出重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根底,板书如下: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以上是我对这一课时的教学设想,在这堂课的设计中,注重引导学生沿着“实例——猜测——验证——总结——应用”的轨迹去探究、去发现,使学生体验探究、发现数学规律的根本策略和方法。我相信学生能在老师的带着下,完成此节课的教学内容,根本到达教学目的。说课完毕,欢送指正,谢谢!数学说课稿小学篇3一、教材分析^p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对称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教科书分为轴对称和中心对称两局部讲述。“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这一节是在学生学过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以及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的根底上安排的一节内容。它是前面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后面学习中心对称的重要的根底知识。本节课是在学习了“轴对称定义及性质”的根底上进展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训练学生初步的审美才能和初步的图案设计操作技能,拓展学生的空间想象才能。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对学生观察才能的培养上,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教学目的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根底及本课教材的地位、作用根据教学大纲确定本课的教学目的为:〔1〕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有关图形的观察和联想,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促进学生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会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并能用适当的`图形和语言表达自己的考虑结果。〔2〕通过观察、比拟、理论操作等活动,能正确区分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会利用所学知识画轴对称图形。〔3〕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才能。〔4〕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意识,进步学生的审美情趣、开展创新意识。3、教学重点与难点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识别轴对称图形与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这是因为:〔1〕《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学生理解轴对称、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理解轴对称的性质,会画图形关于某直线的轴对称图形。〔2〕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轴对称图形在现实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如建筑设计的轴对称,服装设计中的轴对称,民间美术中处处表达着对称的美学原那么。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正确区分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两个不同概念,原因有两点:〔1〕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比拟熟悉,但往往不可以完全掌握它的定义;〔2〕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联络,表达了中学数学中的整体思想,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思维才能,这对于初二学生来说有较大的难度。二、教学方法与教材处理鉴于教材特点及初二学生模拟才能强,思维信赖于详细直观形象的特点,我选用的是引导发现教学法,充分运用教具、学具,在实验、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师生的共同活动中引导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动口、动脑积极思维,进展“创造性”的学习,另外,在教学中我还注意利用图片的不同颜色的比照来启发学生,运用投影仪进步教学效率,动态演出直观生动的教学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应用意识。关于教材处理:①把课后练习1〔课本P91练习1〕安排在轴对称图形的定义之前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发现、突出显现知识的产生和开展变化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②对于例4,做了适当的改造:添加了常见的几何图形,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再动笔画一画。③练习题组的设计以课本为蓝本,结合学生实际作了适当补充。④根据学生课堂上的承受情况补充了理论操作、动手设计。三、教学程序1、创设情境首先,为学生展示县城外河凉亭的大幅彩色图片,为学生创设优美的学习情境,根据学生好动、好奇、好问的心理特征,设置悬念:它很漂亮、美观吗?你能设计制作出如此漂亮的亭子吗?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每个学生都进展积极的思维参与。紧接着展示六幅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美观,并进一步设问:它们美在何处?它们有何共同特征?让学生通过观察,比拟发现,这些图形都具有对称美。通过设问和学生发现的结果,提醒课题—本节课学习轴对称图形。2、动手操作在引入课题的根底上,讲授新知识,运用教具演示,并让每个同学都动手操作:把一张纸对折,任意剪成一个形状,把它翻开,观察翻开后的图形有何特征,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轴对称图形定义中的两点:一是它是一个图形能沿某一直线折叠。二是直线两旁的局部互相重合,并把这两个特征作为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标准,有几条直线,就有几条对称轴〔投影显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前面已经分析^p过,正确区分轴对称与轴对图形这两种不同的概念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我抓住打破难点的关键。一、加强学生对轴对称图形定义的理解;二、通过复习轴对称的定义,引导学生找出定义中的不同点;三、利用投影的直观演示,启发学生分析^p讨论,从而使难点化解,并在化解难点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才能。详细做法是:在强化学生对轴对称图形定义理解的根底上,引导学生复习轴对称定义中的两点:①有两个图形,可以完全重合即形状大小都一样:②对重合的方式有限制,也就是它们的位置关系必须满足一个条件:把它们沿某一直线对折后,可以重合。然后引导学生把两种不同概念中的两点加以比照,学生便容易发现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区别:〔1〕轴对称是说两个图形的位置关系,轴对称图形是说一个具有特殊形状的图形。〔2〕轴对称涉及两个图形,轴对称图形是对于一个图形而言的。那么如何理解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有何联络呢?这是学生学习的又一个难点。此时,便利用投影演示,画好对称轴的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学生们就能很快发现它们的联络:①都有一条直线,都要沿这条直线折叠重合,这时再对两组图形进展动态演示:把图①中的两个图形挪动到对称轴的两边,使其成为一个整体,把图②中对称轴两旁的局部挪动到使其成为两个图形,引导学生观察挪动后的图形,学生们会发现:图①本来是两个图形关于直线对称,即轴对称,挪动后成为了一个整体,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图②本来是一个轴对称图形,挪动后成为两个图形关于直线对称,即轴对称,使学生理解了它们内在联络;②假如把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局部,那么这两个图形就是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反过来,假如把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看成一个整体,那么它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投影显示区别与联络〕。前面也已经分析^p过,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识别轴对称图形与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因此,我把课本上的例4做了适当改造:例4:下面是我们学过的一些几何图形,说出下面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用学具折一折,并完成下面的研究报告,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任意梯形等腰梯形圆研究报告:略这样,通过学生先动手折图形,再动笔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从而顺利完全例题,加深了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理解,也使学生知道了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可能不止一条,它能沿几条直线对折,就会有几条对称轴。3、联络实际,加强训练为了及时稳固,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予以消化吸收,首先联络学生学习实际,让学生识别26个英文大写正体字母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幻灯展示26个大写正体字母〕,并让学生书写出是轴对称图形的字母,其次设计了有梯度的训练题,初步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4、发挥想象,创造设计通过本节课的观察实验,学生们发现了生活中很多轴对称图形非常美丽,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以学过的几何图形为根底,设计出轴对称图形,然后在全班展示,共同欣赏〔幻灯展示我设计的轴对称图形〕。这样,使学生所学知识得以升华,让学生真切体会到:数学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丽,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表达学习数学的价值,激发其强烈的学习情感。5、效果评价通过答复以下问题的方式进展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②本节课中你学会了哪些学习方法,对你有什么启发?通过小结,使知识成为“体系”,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四、三点说明1、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分为四个局部:〔1〕定义;〔2〕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区别与联络;〔3〕常见的轴对称图形;〔4〕学生设计出的轴对称图形。2、时间的大体安排创设情境,感受轴对称图形大约5分钟,动手操作,理解轴对称图形大约19分钟,联络实际,加强训练约8分钟,发挥想象,创造图形大约10分钟,效果评价及布置作业约3分钟。3、整个设计要突出表达的特色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理论验证,让学生自己设计数学说课稿小学篇4数学说课稿通用模板各位评委,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___________。首先,介绍下我对本节教材进展一些分析^p。一、教材构造与内容简析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____________》是初中数学新教材第___册(__)第___章第____节。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__________________,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局部,因此,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占据_______的地位。数学思想方法分析^p: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教学目的根据上述教材构造与内容分析^p,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构造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的:1、根底知识目的:2、才能训练目的:3、创新素质目的:4、个性品质目的: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根底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重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______________突出重点难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______________打破难点关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到达本节设定的教学目的,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四、教法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开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那么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应着重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教学方法。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学法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1、理论:2、理论3、才能:最后我来详细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六、教学程序及设想1、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入: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消费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测”,继而紧张地沉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证明过程。在实际情况下进展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历,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生疏的问题情境中。对于此题:2、由实例得出本课新的知识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讲解例题。我们在讲解例题时,不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展概括,有利于开展学生的思维才能。在题中:4、才能训练。课后练习______使学生能稳固羡慕自觉运用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5、总结结论,强化认识。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化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的。6、变式延伸,进展重构。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进展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到达举一反三的效果。7、板书8、布置作业。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展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根底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进步,从而到达拔尖和“减负”的目的。完毕:说课是老师面对同行和其它听众口头讲述详细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根据的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上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说明了“为什么这样教”。说课对我来说仍是新事物,今后我也将进一步说好课,并希望各位专家领导对本堂说课提出珍贵意见。相关阅读:小学《植树问题》说课稿一、说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第一课时。二、说学习目的: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3.感悟构建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三、说学习重点:让学生发现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四、说学习方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五、学习过程:一、初步感知间隔的含义1导入:我们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了,做操,上体育课都少不了要排队,你会不会派队呢?如今老师请三位同学到前面按照老师的要排队,谁愿意来?出示要求:1面向老师排成一路纵队2每两位同学之间相隔一米告诉学生:第一个同学到最后一个同学的间隔叫队伍的长,两个同学之间的间隔叫间隔.提问:这路纵队长几米?你是怎么知道的?假如我们把刚刚的三位同学看成三棵树苗的话,那么三棵树苗之间有几个间隔?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吗?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结论:排队人数比间隔多一,间隔比人数少一2过度语: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3再次感悟: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左手,互相说说手指与间隔之间的关系。比方: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间隔是在几个手指之间?假如我们把五个手指当成五棵小树苗的话,五棵树苗之间应有几个间隔呢?四个间隔在几棵树苗之间呢?你能用一个图表示出来吗?提问找生答复:假如画了8棵树,他们之间有几个间隔?9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那你们再想象一下,假如从头到尾有10棵树,他们之间又会有几个间隔呢?那20棵树呢?仔细观察,你发现植树棵树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呢?〔自己先想想,再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4根据学生的反应板书:两端要栽时,植树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树-1。小结:同学们不仅会观察,而且还能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真不错,那就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数学广角运用这些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二、新授出例如题: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指导学生读题:1.从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说一说〕2.题目中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3.题目中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吗?〔两端要栽〕4.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你能自己想方法找到问题答案吗?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线段图画一画。5.交流。6.反应。〔1〕请你们两人把你们的方法写到黑板上展示给大家看看,好吗?〔2〕学生分别说想法。7.刚刚我们要求路的两端都要栽时,得出植树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树-1。知道了怎样求路的长度。假如知道了棵数与间隔数,你呢感求出路的长度吗?〔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假如两端都不栽的情况下,棵树与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还以这道题为例来研究一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不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2〕分小组交流,也可以借助线段图分析^p〔3〕反应〔4〕展示结果:两端不栽时,植树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树+1小结: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方法解决,如锯木头,上楼梯,插彩旗,摆花等等四、联络实际、拓展应用1一根木头长10米,平均分成5段,每锯一段要8分钟,共要花多长时间?2王村到李村一共有16根高压电线杆,相邻两根的间隔平均是200米。王村到李村大约有多远?3每隔6米种一棵树,共种了36棵,从第一棵到最后一棵有多远?4从一层到三层共48个台级,如从一层到六层共多少个台级?5公路一旁每隔50米有一根电线杆(包括两端)共10根,求路长?六、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与间隔有关的数学问题,在数学上我们统称为植树问题,〔板书〕植树问题不只在植树当中才有,植树只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像锯木头,上楼梯,插彩旗,摆花等现象中都含有植树问题。今天我们学习的植树问题仅仅是两端都栽时和两端都不栽时的情况。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学到一端栽一端不栽和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七、反思: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不但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才能的培养,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来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的道理。比方:用排队人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抽象出植树问题中棵数与间隔之间的关系,既有兴趣性又贴近学生的生活。教材在编写时,都是给出路的长度,求间隔或棵数,但在练习时,很多题都是给出间隔和棵数,求路的长度。如:王村到李村一共有16根高压电线杆,相邻两根的间隔平均是200米。王村到李村大约有多远?练习题3从一层到三层共48个台级,如从一层到六层共多少个台级?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植树问题,还不能融汇贯穿,所以做起来有些难度。他们不明白从一楼到二楼算一层,很多学生认为楼梯的拐角处也该算一层,后来我在另一个班上课之前就先让学生分成小组,去观察,体验,感受,然后讨论,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认知过程,就不会出现前面的问题了。还有一道时钟的问题,五时时钟敲响5下,需要8秒,12时时敲响12下,需要几秒?要想做好这类题,就得让学生明白,需要的时间应该是第一次钟响与第二次钟响间隔的时间。防止上节课出现问题的同时我还针对上节课出现的问题对学生提出质疑,让生生互评或师生互评,重点表扬大局部学得好的同学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参与的时机、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体验成功的感觉,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数学说课稿小学篇5一、说教材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19-20页的例1以及练习五中的第1~3题。2.教材简析: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场,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而且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场就专列了这一节内容。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非常重要的根底。教材非常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首先提出了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通过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相对照〕乘法算式的写法、意义与加法算式相对照。这样形数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从中我们可以明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一样加数及一样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祛,这是本节课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根底。3.教学目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到达以下三个目的:〔1〕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一样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拟简便。〔2〕会读写乘法算式。〔3〕口述乘法算式的意义。4.教学重、难点及关键: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正确写出乘法算式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其中识别一样加数是本节课的关键。二、说教法和学法本节课教学设计从四导入手,导入新课、导学新知、导练、导总结。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起着带路人向导作用,学生困惑时给予启发,阻塞时给予点拨,上台阶时给予铺垫。攀登时,给予鼓劲。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觉地发现新知,探究新知。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一〕、联络实际,设疑导新。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本节课一开场从生活实例引入,让学生看图,听录音,算一算本班捐款情况。这样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起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有用途,就容易激发兴趣。然后设疑,问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怎么解决这种困难?”让学消费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从而导入新课,学生跃跃欲进,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为探求新知创下良好的开端。〔二〕、由"扶"到"放",导学探究叶圣陶先生曾说:”当老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例1的教学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师生共同摆红花,老师指导写乘法算式。第二个层次是让学生自己摆方块,尝试写乘法算式。第三个层次是学生看图说留意,独立写乘法算式:这样由“扶”到“放”,逐步让学生探究新知。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也是先由老师指导写算式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小组交流小结写乘法算式的方法。"一看、二数",到运用"一看、二数"的方法让学生独立写乘法算式。老师始终处于客体地位,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老师只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全过程,领悟到知识的真谛。同时,在由“扶”到“放”的过程中,始终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由详细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考虑、比拟到动口说一说,概括出乘法的含义,建立表象,形成新的知识构造。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思维品质,促进思维的开展。〔三〕.合理设计练习导练,强化新知。要到达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开展才能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屡次,循序渐进的实际应用。本节课的练习有两个层次,第一个是根本练习,是让学生看图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使学生初步掌握求几个一样加数的和,还可以用乘法算,并能正确写出乘法算式。第二个层次是综合练习。形式上多种多样,生动有趣,符合一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征,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使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形成技能。〔四〕.指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新课后,老师引导学生对新课前提出的那几个学习目的进展总结,这种总结既有知识的总结,又有学习方法的总结。这样由新课开场想学什么到完毕时回忆总结学会什么,这种做法,对整课的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构造中去,同时,增强学的目的意识,有利于进步学生整体考虑才能和概括总结的才能。三、教学程序设计1.复习铺垫,孕伏新知,设疑导新。〔1〕让学生看图,听录音,从本班详细捐款的事实中算出本班捐款的情况,产生以下三道连加的算式:2十2十2=63+3+3+3=125+5+5+5+5+5=30〔2〕师:刚刚解答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从中提醒知识生长点,为认识乘法作知识迁移。〔3〕导新:有一种方法比拟简便,只要一步就可以解答,同学们想不想学?这种方法就是乘法,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提醒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2.引导探究,掌握新知〔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让学生说说你想学什么?从而提醒学习目的。这样,既增强学生的学习目的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才能。〔二〕教学例1通过直观,让学生动手操作,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详细采用以下形式:动手操作、表达图意〔感知阶段〕——列加法算式,观察说出加数的特点〔建立表象〕——写出乘法算式〔形成新的概念〕。〔1〕师生共同摆红花,师指导写乘法算式。〔2〕学生自己摆方块,尝试写乘法算式。〔3〕学生看图说图意,独立写乘法算式。〔4〕分析^p比拟,提醒本质。指导学生观察比拟黑板上的板书:用加法算用乘法算2+2+2=62×3=63+3+3+3=123×4=124+4+4+4+4=204×5=20〔1〕让学生看一看这三道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2〕让学生比一比这两种算式,哪一种比拟简便?〔3〕让学生说一说"求几个一样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拟简便”这个结论。这样通过分析^p比拟,不仅提醒了本质特点,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络。构建新的认知构造。〔三〕分层导练,稳固新知1.做课本Pll0“做一做”的第1题。2.先读算式,再用圆片摆一摆。2×33×23.根据乘法算式,有节奏地做拍手游戏。2×65×24.说一说下面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然后做“找朋友”游戏。4×33×4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设计上面这组生动有趣的有梯度的练习,可以稳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逐步形成技能技巧。〔四〕引导总结,强化新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哪些知识,学到哪些方法?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归纳小结,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提炼升华的作用,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构造。知识扩展:数学说课稿小学篇6教材分析^p: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第五册第92~93页的内容。几分之一这局部内容是分数知识中最为根底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根底上来认识分数的。分数和整数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以及计算方法上,都有很大差异。认识分数是学生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学生学好这局部内容,可以为后续学习小数和进一步系统学习分数作铺垫。认识几分之一是小学数学概念学习中比拟抽象的内容,学生开场掌握分数的意义是比拟困难的。学生情况分析^p小学生从认识整数开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学生在生活中听说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但是他们并不理解。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场的,儿童生活里有这样的经历,但不会以分数来表述。教学目的《课程标准》对这节教材的要求是这样的:能结合详细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简单的分数。根据教材地位、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的及重点难点:使学生结合详细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几分之一,并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拟这类分数的大小。结合观察、操作、比拟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和同伴交流数学考虑的结果,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络,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分数和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含义,形成“几分之一”的表象。我的想法:1、起点低,目的定位低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个教学内容本来是安排在四年级第八册,而新教材安排在第五册,因此我教学的起点和目的的定位都比拟低。本节课就是让学生经历分数的产生过程,结合详细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几分之一,并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拟这类分数的大小。分数的读写也不涉及,安排在第二课时。2、动手理论,主动获取新知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等理论活动,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活动中,学生不单单是在动口、动手、动脑,更重要的是通过“动的过程”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外在“动”的形式,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感悟更为深化和完善。说教学流程游戏引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以游戏直接出示1/2。接着让学生读一读,说说1/2可以表示什么?可以让学生展示已有的知识根底。最后通过找饼干的1/2,让学生初步感知1/2。虽然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但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有这方面的体验和感受。因此我让学生说说1/2可以表示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对1/2的理解。探究新知:1、深化认识1/2。组织学生利用长方形动手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形成1/2的表象。体验不同折法,都可以用1/2来表示,那是为什么呢?判断通过反例〔没有平均分的情况〕来加深学生的理解。沟通一半与1/2的联络,加深学生对1/2的认识。2、认识几分之一。过渡: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呢?〔随机板书:1/3、1/4、1/5……让学生利用各种纸片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表示自己喜欢的分数,你把这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涂色局部是它的几分之一?形状不同,为什么涂色局部都是它的1/4?不同的图形,能表示出一样的分数吗?一样的图形,能表示出不同的分数吗?〔请圆形操作的学生举起〕再次提供应学生自主创造的时机,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拓宽知识,认识新的分数。3、比拟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3〕观察讨论1/4和1/8谁大?1/16和1/4、1/8比呢?接着小组内比一比谁表示的分数大?谁表示的分数小?这样一方面丰富对几分之一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简单分数大小比拟的方法,开展数学考虑。〔三〕、稳固新知:1、书本93页做一做1和2。2、从图形中你联想到哪个分数。从图形中你联想到哪个分数,难度较大。假如要安排这个练习,最好用课件突出分的份数。〔四〕、总结拓展。1、全课总结。2、同学们猜猜看,还有没有其他的分数呢?理解学生掌握情况,有的同学已经由几分之一类推到几分之几,知道几分之几表示什么了。我的反思:参加新课程已经两年多了,也已经习惯了尝试后,那种遗憾的感觉。课前看了好多教案,大多是以平均分引入,由一半引出1/2。我知道那么多的老师采用这种方法,说明这种方法肯定是有效的。可是我想学生是不是已经对1/2有所理解呢?可不可以先让学生说说1/2可以表示什么,在学生各自理解的根底上老师小结,生活中常说的一半在数学上用1/2来表示。可惜由于饼干易碎,演示不成功。不然这样的导入我觉得还是可行的。学生的表述不是很理想。一方面是老师引导的不是很好,另一方面实在是第一次接触,学生表述起来困难很大。数学说课稿小学篇7一、说教材。吨的认识这局部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且学生已经可以准确地进展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些都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