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时间的脚印 教育教学课件_第1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时间的脚印 教育教学课件_第2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时间的脚印 教育教学课件_第3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时间的脚印 教育教学课件_第4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时间的脚印 教育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8时间的脚印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1.熟记“掸”“砾”“麓”“壑”,“龟裂”的“龟”等字的读音;熟记“帷幕”“腐蚀”等字的字形;理解成语“海枯石烂”的意思。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明确文章的说明方法。(重点)3.品味文章生动有趣的语言,学习本文的写法。(难点)4.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科学精神。(素养)课后作业学习目标岩石课后作业新课导入恐龙化石三叶虫化石罗盘树年轮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48年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他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课后作业作者简介雾霭缄默迁徙赌注沼泽

瞄准狩猎盘旋喧嚷

邀请凋零枯燥稀疏弥漫目空一切偷偷摸摸wùǎijiānqiāndǔzhǎozémiáoshòuxuánrǎngyāodiāozàoxīmíkōngmō课后作业字词学习huǎng晃眼huàng晃动晃jué角色jiǎo号角角多音字霭ǎi雾霭蔼ǎi和蔼徙xǐ迁徙徒tú徒弟沼zhǎo沼泽韶sháo韶山陡dǒu陡峭诏zhào诏书昭zhāo昭示形近字词语解释【踪迹】【山麓】【沟壑】【胶结】【龟裂】【帷幕】【腐蚀】行动所留的痕迹。山脚。山沟。糨糊、胶等半流体干燥后变硬黏结在一起。裂开许多缝子。挂在较大的屋子里或舞台上的遮挡用的幕。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消损破坏,如铁生锈,氢氧化钠破坏肌肉和植物纤维。1.看哪一组同学最先标出全文的段号?并回答共几段?共31段9段(1、5、7、11、13、18、22、24、27)2.看哪一组同学最先标出全文的独句段?共几段?分别是哪些?课后作业整体感知3.以上所说的独句段中,有哪些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1)“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5)2)“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7)3)“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18)4)“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22)5)“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24)6)“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27)课文内容分段第一段:(1—4)首先提出“时间”的话题。第二段:(5—29)详细讲解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第三段:(30—31)阐述读懂“时间的脚印”的意义。1.你能根据书上的有关内容概述“石烂”到“新生”的过程吗?提示一:读第7—18段。提示二:岩石经受着阳光、霜雪、风沙、空气、水流、生物和人类的“攻击”。山崖裂缝——崩落(碎石,沙砾,泥土)——旅行——沉积——堆压形成新的岩石。课后作业品析课文2.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判断时间的?提示一:读第19—21自然段。提示二:可从岩层厚度、排列顺序、地壳运动等方面去思考。岩层厚度:1米厚(3000—10000年)排列顺序: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地壳运动: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3.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迹的?提示一:读第22—26自然段。提示二:可从岩石结构、石头颜色、生物化石等方面去考虑。岩石结构——反映地壳的活动石头颜色——反映远古的气候生物化石——反映历史的发展4.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提示一:读第27—29自然段。提示二:根据不同类型的化石去思考。三叶虫化石——“寒武纪”——海洋宽广大树木化石——“石炭纪”——温暖潮湿长毛兽化石——“第四纪”——气候寒冷5.人类了解岩石的变化有什么好处?提示:读第30—31自然段。增加知识找寻宝藏6.分析第5—21自然段的说明顺序?提示:解题思路:简括各自然段意思——合并相关段落——对照顺序类型进行发现总领下文自然界中岩石的各种现象过渡,引起下文岩石毁灭所呈现的现象概说呈此现象的原因空气和水中酸的作用雨水的作用生物的作用人的作用岩石生存的原因岩石生存的结果第5段:第6段:第7段:第8段:第9段、第10、11段:第12段:第13段:第14段第15—17段第18—21段概括具体结果原因原因结果总分为了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文意,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速读课文,画出这些句子并分析其作用。课后作业课堂探究

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了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水流和风还不断地冲刷、吹拂着它。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风沙比作砂轮,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风沙等自然力对岩石的侵蚀作用。

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冰河的移动比作铁扫帚扫过地面,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冰河对石头的破坏作用。“刨刮”一词表现了冰河对岩石破坏作用的巨大。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举例子、作比较。以建筑兰新铁路时,人们炸掉山头为例,具体地说明了人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将人对岩石的破坏速度与地质作用的速度进行比较,突出了人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不容忽视。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列数字。用概数准确地说明了形成1米厚的岩石需要的时间,使读者对岩石的形成速度有个大致的概念。

“大约”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不能去掉。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1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到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在山麓、沟壑、河谷、湖泊、海洋等比较低洼的地方,有许多泥沙不断地被留下来,它们填充着湖泊,垫高了河床。我国洞庭湖的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就是有许多泥沙沉淀下来的结果。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了我国洞庭湖的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的两个例子,具体形象地说明了泥沙沉淀所带来的影响,具有说服力。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它告诉我们,在6亿多年前到5亿多年前的那个叫作“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宽广。运用举例子说明方法,介绍三叶虫化石的分布,说明化石是历史的证人,也说明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需要的时间之长。

本文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请找出这些句子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攻击”一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攻击”是进攻的意思,它使阳光、霜雪、风、雨等有了行为意识,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时刻受到破坏,语言极富表现力。

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砾、泥土。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狂风、洪水、冰河等自然力的气势。“冲来了”“爬来了”是一种拟人化的描述,增强了洪水、冰河的动感和目的性,表现了它们势不可当的威力。把“爬”字改成“流”字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用“爬”字,形象生动,而且显出移动的缓慢。

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岩石被分解后的不同命运,增强了事物的主动性和被动性,生动有趣。你如何理解题目《时间的脚印》?说说它的作用。1.“时间的脚印”是一个借喻,本体是“大自然中的岩石的各种变化过程”。2.大自然中的岩石,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变化,记录了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地理环境变迁的故事,就像时间老人留下的脚印一样。3.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无形的时间流逝有形化,说明了时间在世间留下了踪迹。题目生动形象,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激发读者的探究欲望。文章开篇引用科普作家高士其的诗句,引出时间的话题。主体部分从两个方面分析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先说明岩石无论是毁灭还是新生都透露出时间的踪迹,再说明自然界中,地壳的运动、气候的变化、生物的繁衍生息,都在岩石中留下了痕迹,岩石成为地球上的一部“无字的史书”。❶层次清楚,过渡自然。课后作业写作探究本文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笨重的沙砾想跑也跑不动,而轻巧的沙砾却能随心所欲地走向很远的地方。语言生动形象,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与可读性。❷丰富的趣味性与可读性。岩石记录了时间的脚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的脚印认识岩石记录时间脚印的意义时间的脚印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课后作业结构梳理本文作者以充满智慧的笔触,将岩石能够记录时间的原因以及怎样记录时间向我们进行了介绍,并以丰富的实例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起人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启示人们珍惜时间,并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读懂大自然的记录,造福人类。课后作业课堂小结时间的脚印陶世龙八年级下册

目标01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0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02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04培养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时间是什么?

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无处不在,与每个人密切相关,但它看不到、触不着。记录时间的工具还有什么可以记录时间的更替?认识作者

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48年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

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它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踪迹()

腐蚀()

浑浊()山麓()

粗糙()

龟裂()

帷幕()

刨刮()沟壑()

楔形()钟鼎文()海枯石烂()zōnɡshízhuólùcāojūnwéipáohèxiēdǐnɡkū字音字形词语解释腐蚀:①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②人在坏的思想、行为、环境等因素影响下逐渐变质堕落。浑浊:(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新鲜。海枯石烂:海水枯干,石头粉粹。现多用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但本文是原意。胶结:半流体干燥后变硬黏结在一起。整体感知1.找出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段落,分析它们承启了哪些内容?2.根据承上启下的段落,分析课文的结构,理清作者的思路。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第7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第18段:“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第22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第24段:“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第27段:“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过渡句段理清结构第一部分:(1—5)讲述了生活中和大自然中保留着许多时间的记录。第二部分:(6—30)详细讲解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第三部分:(31—32)读懂大自然,造福人类。细节感知你能根据书上的有关内容概述“石烂”到“新生”的过程吗?提示一:读第7—18段。提示二:岩石经受着阳光、霜雪、风沙、空气、水流、生物和人类的“攻击”。山崖裂缝崩落(碎石/沙砾/泥土)旅行沉积堆压形成新的岩石细节感知读第19—21段,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判断时间的?岩层厚度:1米厚(3000—10000年)排列顺序: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地壳运动: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细节感知读第27—29段,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三叶虫化石海洋宽广“寒武纪”大树木化石温暖潮湿“石炭纪”长毛兽化石气候寒冷“第四纪”

读第30—31段,人类了解岩石的变化有什么好处?

增加知识找寻宝藏分析第5—21自然段的说明顺序。提示:解题思路:简括各自然段意思——合并相关段落——对照顺序类型进行发现细节感知总起下文自然界中岩石的各种现象过渡,引起下文岩石毁灭所呈现的现象概说呈此现象的原因空气和水中酸的作用雨水的作用生物的作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