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野望 唐诗五首新教学课件_第1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野望 唐诗五首新教学课件_第2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野望 唐诗五首新教学课件_第3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野望 唐诗五首新教学课件_第4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野望 唐诗五首新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野望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1.背诵诗歌,感知诗歌内容,感悟诗意境。2.品析诗的语言,读出诗人的情怀,学习本诗借景抒情的写法。走进唐诗,走进唐诗中的写景诗,感触的不仅是美景,更是诗中耐人寻味的意境,和诗人那颗独特的心。让我们走进《野望》,感触诗人的心语。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隋末举孝悌廉洁科,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求为扬州六合丞。因简傲纵酒被劾,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中,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工诗赋,尤擅五言诗。其诗多写饮酒与田园隐逸生活,平淡质朴,不染梁陈雕琢浮华旧习,于唐初诗坛独具面貌。课前自主学习资料袋王绩入唐后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中以足疾罢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之时。课前自主学习★背景透视导思1.你从这首诗里读到了怎样的自然美景?自然之美关键词:孤独导思2.从诗歌中你读出了怎样的情感?情感借景抒情导思4:诗人是如何将景与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情景交融导思3:诗中选取了哪些意向?意向与感情之间有何关系?意向带着问题读课文课前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课文品读原文: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注释:

东皋:地名,在今山西万荣,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皋,水边高地。薄暮:傍晚。薄,接近。徙倚:徘徊。依:归依。落晖:落日。翻译课文课文品读黄昏伫立在东皋怅望,徘徊着不知归依何处。每棵树都披上枯黄的秋色,每一座山峰都涂上余晖。译文:

翻译课文课文品读原文: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犊:小牛。这里指牛群。禽:泛指猎获的鸟兽。采薇: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注释:

翻译课文课文品读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大家相对无言并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放牧的人赶着牛群回家。译文:

翻译课文课文品读

首联写傍晚诗人在东皋伫望山野秋景及感受。这两句诗以平平淡淡的叙述,写在暮色之中,诗人伫立在东皋之上,举目四望,一种莫可名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涌上心头,且无法平静下来,以此观景自然会涂上一层心理上的不平静色彩,表现了孤寂无依的彷徨心情。同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课文品读首联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颔联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的描绘,着重于色彩的透明度,棵棵树木已染上萧瑟的枯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唯见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纵使在淡淡的暮霭之中,人们还是能够感觉到山野间秋林、余晖的光与色的强烈辉映。课文品读

赏析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句诗的精妙所在。颈联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精练。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赏析“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课文品读试着赏析颔联和颈联。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野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显得那么自然和谐,令人不能不沉浸,甚至忘情在安逸闲适的秋景之中。这最后两句完全道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既然在现实中找不到相知的朋友,那就只好追怀伯夷、叔齐那样不食周粟、上山采薇的隐逸之士。课文品读这首诗是如何即景抒情的?试结合诗句分析。后四句即景生情,写在楼上北望的见闻。他的写作顺序是由远到近,先写远处江北历历的汉阳树,接着写进入眼帘的鹦鹉洲头的萋萋芳草,最后写楼下近处大江上的烟波。但日暮的重重雾霭阻隔了回乡路,使他不禁顿生愁绪。和前半部分不同,后四句又严格遵循起了格律,若断实连,气韵一体。尤其是结尾,不仅收束有力,且给人缥缈苍茫之感。课文品读这首诗是如何体现动静结合、光影相映的?试结合诗句分析。难点探究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的描绘,着重于色彩的透明度,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惟见落日的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纵使在淡淡的暮霭之中,人们还是能够感觉到山野间秋林、落晖的光与色的强烈辉映。接着,诗人的笔锋又转向动的叙写:"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着力刻划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难点探究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精警。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诗人于一静一动的描写之中,把山山树树、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绝妙的艺术画卷。光线与色彩的调和,远景与近景的搭配,都显得那么白然和谐,令人不能不产生某种遐想,甚至忘情在安逸闲适的田野之中。

全诗语言质直清新,自然流畅,以情写景,景中寓情,借日暮山野秋景,写忧郁苦闷、彷徨无依、孤独寂寞的心情。技法总结野望首联颔联远景静态叙事抒情惆怅孤寂颈联近景动态尾联抒情板书设计课堂总结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1.《野望》中写薄幕中所见景物的诗句是(),()。(),()。当堂训练答案: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唐•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潺。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夏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拓展延伸译文:寒山转变得格外郁郁苍苍,秋水日日舒缓地流向远方。我柱杖伫立在茅舍的门外,迎风细听着那暮蝉的吟唱。渡头那边太阳快要落山了,村子里的炊烟一缕缕飘散。又碰到裴迪这个接舆酒醉,在恰如陶潜的我面前讴狂。一着惊海天4

多少年来,航母建设一直承载着国人百年强国强军的梦想“着舰”和“起飞”是航母建设的两道坎,其中着舰是世界公认的高风险难题,被称为“刀尖上的舞蹈”。新课导入

2012年11月23日,备受瞩目的中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进入最关键时刻,这艘举世期待的航母就是中国首艘真正意义上的航母——辽宁舰。1.掌握通讯这一新闻体裁,了解本文报道的事件的来龙去脉与重要意义。2.了解作者获取新闻事实的途径及组织材料的方法,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重点)3.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思想感情,强化爱国意识,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学习目标通讯的定义: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它包括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两类,它和消息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内容比消息更具体更系统。通讯的特点:新闻性、文学性、评论性。文体知识重点字注音呼啸(

)镌刻(

咆哮一丝不苟(

)桅杆(

)默契(

)浩瀚(

)娴熟(

)殚精竭虑(

)凛冽(

)xiàojuānɡǒulièwéihànxiánqì(páoxiào)dān重点词语解释雕刻。【呼啸】

发出高而长的声音。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澎湃】【凛冽】【浩瀚】【殚精竭虑】【湛蓝】【默契】【风采】【镌刻】

刺骨地寒冷。

水势盛大。褒义词,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状态词。深蓝色(多形容天空、湖海等)。

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风度神采。第二部分(5-19)第一部分(①-④)详细报道了舰载机成功着舰的过程。交代着舰的环境及着舰前的准备情况,叙述此次着舰的意义和困难。第三部分(20-25)描写了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激动、幸福的场景。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一着”是指我国利用阻拦索使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惊海天”生动地写出了此举造成的影响之大,“海天”既是指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的大环境,也指整个世界。强烈的镜头画面感跃然纸上,“一着”“惊海天”对比鲜明,很容易让读者心头一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第一部分(1—4段)1.文章的主标题有何妙处?细读课文,深入探究。着舰前阅读1-4段,思考:1.每一段写了什么内容?第1段:地点。第2段:时间、事件。第3段:航母舰载战斗机上舰对中国海军的意义。第4段:强调舰载机着舰的难度与风险。

渲染出紧张的氛围,引发读者的关注和阅读兴趣,为下文写舰载机着舰后人们的喜悦做铺垫。第一部分(1—4段)2.1、2段都有环境描写,找到相关句子,说说其作用。

描写海风之大、海浪之汹涌,为下文舰载机着舰设置了整体环境,突出此时着舰之险,衬托了我国着舰技术的成熟。3.这四段作为一个整体,对于整篇文章有何作用?

渲染了一种庄严、紧张而又有条不紊的氛围。第一部分(1—4段)着舰前环境描写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奠定感情基调。③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④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突出主题。

考点链接(第4段)

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这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从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上往下看,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飞机每次着舰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运用比喻,把航母比作树叶,生动形象写出舰载机着舰难度很高,危险性大,表达作者对之后成功着舰的佩服赞赏之情。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品味语言

(第4段)据统计,航母大国舰载机80%的事故发生在着舰过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某大国海军已经坠毁了1000多架飞机,700多名飞行员丧生,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80%1000700运用具体数字举例说明写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的危险性。

(第6段)

“‘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现场所有的人都捏着一把汗。”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比喻。把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比作“刀尖上的舞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的技术要求之高、风险之大,表现人们紧张激动的心情。品味语言第二部分(5-19)着舰过程

(第10段)飞行塔台内,一双双布满血丝的眼睛,紧盯着监视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参数和曲线,密切跟踪正在空中调整飞行姿态的舰载机。神态描写

“布满血丝”表现了工作人员为了此次着舰日夜操劳;“紧盯”“密切跟踪”等词,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塔台内的紧张气氛,暗示了着舰的危险性。赏析句子(人物描写角度)答题格式:运用外貌/动作/心理/神态/语言描写,准确传神地写出(主要描写对象)的XX特点/品质/性格,表达XX心情/情感。考点链接

(第18段)发动机的咆哮声越来越大,舰载机越来越近了。绕舰一转弯,二转弯,放下起落架,放下尾钩,歼-15舰载机像凌波海燕,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对准甲板跑道,以几近完美的轨迹迅速下滑。比喻把即将着舰的歼-15舰载机比喻成“凌波海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歼-15舰载机的轻巧灵活,表达赞美之情。试分析第19段中的细节描写。

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舰载战斗机着舰的情形。“震耳欲聋”“轰鸣”描绘出舰载战斗机着舰时巨大的声音,“眨眼之间”“刹那间”“疾如闪电”等词描绘出舰载战斗机着舰时震撼人心的速度,“牢牢地”“稳稳地”表现了舰载战斗机着舰十分顺利。着舰后

这一部分着重表现着舰成功后人们的喜悦与激动,仔细阅读,说说作者是怎样展现这种情感的?主要运用人物描写表现人们的喜悦与激动。

第20段:敏锐地抓住了舰载机被拦停后的“巨大‘V’字”,对其做了细节呈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