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角色个体异质性和公共品自愿供给_第1页
社会角色个体异质性和公共品自愿供给_第2页
社会角色个体异质性和公共品自愿供给_第3页
社会角色个体异质性和公共品自愿供给_第4页
社会角色个体异质性和公共品自愿供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角色异质性和公共品自愿供给连洪泉 左聪颖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两阶段公共品博弈测度出 社会偏好类型研究 社会偏好异质类型的分布规律和社会角色影响公共品自愿供给水平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实验研究发现:社会偏好存在异质性;搭便车行为和条件性合作者的自我服务偏向是公共品自愿供给的两大特征事实两者对于公共品自愿供给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分析结果表明社会偏好的异质类型会显著影响公共品自愿供给水平而和学生干部等社会角色存在显著差异的异质类型分布由此间接地影响公共品自愿供给水平。与此同时不同的社会角色也会直接影响公共品自愿供给水平。实验分析结果证实并且揭示社会角色影响公共品自愿供给水平的直接影响效应和间接效应。:公共品实 异质 一 传统经济学关于免费搭便车者导致公共品自愿供给不足的说法有一个隐含的假定即参与人具有同质化的自利偏好。然而这一假定遭到行为和实验理论和实验上的有力反驳。新的实验研究已经发现现实中的参与人有大量亲社会合作行为现象(2010);①同时大量国外公共品实验已经揭示非零值自愿供给现象是显著且稳健的(Ledyard1995)近年来国内逐步开展起来的公共品实验研究也同样发现了这个现象(2008;等2011;峰2011)。并且这些实验表明非零值自愿供给现象可以通过参与人所具有的社会偏好来解释(2010)。不过现有的研究仍然存在两个关键的难题。第一社会偏好理论只不过证伪了传统经济学的理性自利假定但并不能证伪同质性假定。即便引入社会偏好假如维持同质性假定那么现有实验的多样化的非零值自愿供给现象还是难以解释。所幸一些实验经济学已经表明参与人的社会偏好具有异质性(Fischbacheretal.2001;FischbacherandGchter2006;BurandandGuala2005)等(2012)基于中国的实验进行相关的研究同样 周业安左聪颖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邮政编码:100872电子信箱:endn163.com,zuocong@126.com;连洪泉,汕头大学公共管理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邮政编码:515063电子信箱:lianhongquan999@163.com;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邮政编码:310027电子信箱:lenggone@gmalcom,yehang@ .com。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偏好理论与社会合作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1203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同时受汕头大学科研启动经费资助项目“公共服务自愿供给的脆弱性和合作机制研究:实验研究视角”(项目编号STF12011)资助。作者感谢大学经济学系Fischbacher教授欧洲经济研究中心(ZEW)环境和能源经济学环境管理系的Dannenberg教授Su高级研究员提供基本实验程序并给予我们编程指导特别感谢苏黎士大学ErnstFehr教授对于我们实验数据分析的建议感谢为原德语程序语言界面提供汉化帮助的Tina和袤袤感谢大学经济组织与经济行为和师范大学经济学以及老师和老师。何浩然宋紫峰何其新赵文哲等在本文研究和写作过程中提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此深表感谢。作者同时感谢审稿人的建设性意见。当然文责自负。①大量合作行为现象主要是指最后通牒博弈中响应者一个正分配方案行为者实验中者的给予行为信任博实验中委托人的信任投资行为及人的可信任回报行为交换博弈中双方的互惠行为公共品自愿供给博弈当中的合作行为等(陈叶烽,2010)。现社会偏好异质性的给定参与人是具有异质社会偏好的行为人其在社会中必然通过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而出现那么这些不同角色的参与人会在公共品博弈中展示出异质化的策略吗?现有研究对该问题关注不足原因在于引入异质社会偏好会带来两方面的困扰:一方面具有社会偏好的参与人实际上是嵌入在一个社会网络当中扮演着某种社会角色这种社会角色通过一系列社会特征表现出来比如职业职务政治等等这些社会特征可能通过作用于社会偏好来影响公共品供给也可能直接作用于公共品供给这就使得我们需要谨慎处理社会偏好与公共品自愿供给水平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异质性的程度难以把握如Kirman(1992)所的如果允许有太大的分散化特征(异质性太强)会留下几乎所有事情都有可能发生的自由度;但是如果特征分布充分集中这就近似于同质性的假定。因此如何进一步解决这两方面的困扰对研究者来说是一个。本文将初步回应这一即通过合理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分离出社会角色和社会偏好对公共品供给的影响以更清楚解释身处社会中的参与人的行为本质。当然本文的研究并不是一个全新的视角而是基于现有研究基础的一个微小进步。从现有的研究看实验已经发现社会偏好的异质性类型比例在不同文化氛围环境下存在明显差异(Kocheretal.2008;HermannandThoni2008)。而社会角色理论的研究成果也表明不同社会角色往往会明显地决定差异性的行为模式(TajfelandTurner1986;ChenandLi2009;Buchanetal.2011)。进一步看异质性的确会表现出差异性的公共品自愿供给水平(FischbacherandGchter2006,2010)。这就是说,社会角色会影响社会偏好同时两者都会影响到公共品供给。现有研究的发现和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是一致的。如Tayloretal.(2004第380页)明确,亲社会行为(社会偏好的具体体现)包括任何类型的帮助或想要帮助他人的行为且无需考虑助人者的动机;再如肯等(2011第210页)所定义的亲社会行为就是能使他人获益的行为。从社会偏好的角度讲就是纯利他和各种互惠偏好的集合。Tayloretal.(2004)以及肯等(2011)还亲社会行为受到社会规范社会学习以及社会地位和认同等因素的影响。肯等给出一个有趣说法那些出生在父母能够接纳各类人群(不同背景习俗和外表的人们)的家庭中的人更可能去帮助陌生人①。因此综合现有研究成果可通过图1概括出本文试图展开的理论逻辑。如图1所示参与人是社会的一分子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总会扮演某种社会角色从而获得某些社会特征这些社会特征可通过两种不同途径影响到公共品自愿供给水平:第一种是直接影响;第二种则是通过社会偏好间接影响。不同的社会角色影响归属于不同的社会偏好异质性类型而的异质性类型则会影响到的公共品自愿供给水平。需要明确的是图1的逻辑关系究竟存不存在?社会角色和

1社会角色社会偏好类型与公共品自愿供给水平社会偏好之关系究竟呈现出何种性质?已有的实验研究结果并没有进行明确的分析这需要新的实验设计进行验证。鉴于此我们进行一个两阶段公共品实验通过实验测度社会偏好类型同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的社会角色特征数据据此分析中国社会偏好类型分布规律和社会角色影响公共品自愿供给水平的直接和间接效应。本文的其它部分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为文献回顾对有关①参见肯等(2011),第213页异质性的实验研究文献进行简要的概述;第三部分是主要实验设计;第四部分对具体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第五部分为本文结论。二相关文献综述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参与人的社会角色异质社会偏好类型对公共品自愿供给的影响相关理论涉及两方面:一是关于异质社会偏好类型的研究;二是关于社会角色和异质社会偏好的关系;三是关于两者对公共品自愿供给行为的影响。(一)有关异质社会偏好的研究传统经济学仅仅假定参与人是同质自利偏好的并没有就这一假定进行过任何证伪。而实验通过和现场实验等方法设计出公共品博弈等场景试图开始证伪这一假定由此发现了异质性社会偏好的理论。Fischbacheretl(2001)首先利用策略性方法在中设计出一个两阶段公共品博弈并在此基础上发现了被试异质社会偏好。他们共招募44个被试每4人一组共分为11组。在博弈第一阶段每个被试参加一个标准的公共品自愿供给实险每个被试有20个实验筹码作为其投资的初始禀赋然后进行“无条件的自愿供给实验”。其中投资于群体账户的每单位投资均会给每个小组的各个成员带来0.4单位的收益。在完成第一阶段博弈之后所有的被试进行第二阶段博弈即条件性自愿供给。具体而言被试会一张供给表格:左边是假设群体当中其他人的平均供给水平的数额分别是0到20共21个具体的供给水平右边是一个方框要求被试在群体其他成员的每一个具体平均供给数额条件下填入自己对于群体账户的意愿投资数额。这相当于被试面对从0至20共21个其他群体成员的平均供给水平条件下做出自己的21个决策①当被试完成这样的投资决策之后两阶段公共品博弈实验结束。实验结果表明44名被试当中条件性合作者占50搭便车者占296倒U型合作者占13.6其它类型为6.8%②并且半比例的条件性合作者具有“自我服务偏向特征即其投资的数额稍微低于群体当中其他人的平均供给水平。正是这种自我服务偏向导致公共品实验当中自愿供给水平表现出随着期数的重复呈下降趋势的脆弱性特征。继Fischbacheretal.(2001)的开创性研究之后很多实验开始采取改进的测度方法进一步探讨异质社会偏好问题。如B&Guaa(2005)在Fischbacheretal.(2001)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博弈分解技术( posedGameTechnique)、重复线性公共品博弈以及问卷方法,发现92个被试中搭便车者占32%互惠者占35%合作者占18%噪音者占15%。Fischbacher&Gchter(2006)完全采用Fischbacheretal.(2001)的方法但把被试规模增加到140人结果发现,条件性合作者占55%搭便车者占22.9%倒U型合作者占12.1%而其它类型比例为10%这一结果和Fischbacheretal.(2001)的结果类似。另有一些研究关注文化差异的影响如Kocheetl(2008)采用Fischbacheretl(2001)的方法但选择的卡罗州奥地利的因斯布鲁克市和东京这三个不同地方的被试进行比较研究。实验结果发现就条件性合作者而言被试的比例是80.6%而奥地利和被试的比例则分别为44.4%和41.7%;并且搭便车者的比例存在明显差异被试有8.3%奥地利有①第二阶段条件性自愿供给的实质就是Selten(1967)所提出来的策略性方法(strategymd②依据Fischbacheretal(2001)的定义搭便车者是指对于同一群体其他人的所有可能的平均供给数额个体供给额均为零。而条件性合作者是指的公共品自愿供给数额随着其他人的平均供给数额的提高而上升他们供给数额与其他人的供给水平存在着显著为正的Speama秩相关关系(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而倒U型合作者类型是指那些在初始供给水平上跟其他群体的人保持合作而到达某一点之后其合作水平随着供给水平的上升而下降图形可以大体上呈现倒U型形状。而对于无法划分类为这三种类型的则划分为其他类型。22.2%则有14.1%。这一实验结果说明文化对社会偏好有重要影响。等(2012)同样基于Fischbacheretal.(2001)的方法被试的异质社会偏好进行实验研究发现中国被试中条件性合作者占50搭便车者占22.9和现有研究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Hermann&Thoni(2008)则比较研究俄罗斯的农村和城市被试虽然发现社会偏好类型分布的差异性但并不显著,说明同一文化下不同区域社会偏好并未表现实质差异间接论证文化可能产生的影响。总之从现有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社会偏好的确表现出异质性;不同类型社会偏好中条件性合作者所占比例最大;文化是影响异质社会偏好的重要因素。(二)社会角色已有研究认为的社会角色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区分所归属的类型①Akero&Kranon2000)社会角色是与某一类别当中的相类似又与其他类别中的有所差异的一个集合。Sen(2005)则表明能否获取其在社会群体当中的关键在于他们能否为自己的社会角色归属找到依据并且决定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将依据这些群体所运行的规则行动。Horetl(2005)所进行的和社会角色的分析则认为通过与社会群体其他成员之间的互动形成自我印象。通过与社会的互动通过不断地匹配与他们认为的群体应该表现出的社会特征而实现一个自我印象的群体归属过程。按照社会心理学的解释处于复杂社会的会受到社会认同社会规范和社会学习等的影响在不同群体扮演相应角色。而诸如职业职位家庭角色政治等社会特征反映出多元化的社会角色。现有的理论研究发现社会角色会影响异质社会偏好进而会影响公共品供给行为。迄今大部分实验研究结果也支持这一结论即的不同社会角色的强化或者突显会明显影响差异的行为模式(TajfelandTurner1986;ChenandLi2009;Buchanetal.2011)。不过也有少数研究并不支持这一点比如Hermann&Thoni(2008)分析的经济社会特征对成为条件性合作者的影响其结果表明的兄弟姐妹数目父母的相对收入以及被试所居住的城市的规模等并不会对成为条件性合作者的概率产生显著影响。进行实验研究的一个难题是如何测度被试。现有实验研究主要从自然社会角色和人为的群体这两种方式展开研究:第式是在实验之前通过一系列的语言海报及问卷等方法刺激并强化某方面的社会角色特征(Crosonetl2008);第二种方式主要通过实验人为构造群体内和群体外以此检验对群体的归属和社会角色 行为决策的差异性效应(EckeandGrossman2005;Ahmed2007;Charnessetl2007)。综合现有研究成果发现异质社会偏好类型会表现出差异性的公共品自愿供给水平FischbacherandGchter20062010)。同时如前所述社会角色会影响到异质性偏好。但关于社会角色的研究虽有助于提高对于诸如民族或群体等某一个(些)社会角色的不为模式的认识但是这些研究成果并没有具体考虑的社会角色对于公共品自愿供给水平的直接和间接效应。正如图1所显示的社会角色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途径影响公共品自愿供给水平:第一种是直接影响;第二种是通过影响社会偏好从而间接影响公共品供给。也就是说不同社会角色影响归属于不同的社会偏好异质性类型进而影响公共品自愿供给水平。图1的逻辑是否成立?迄今有关公共品博弈的实验研究还很少给出明确答案。本文试图解决这一难题。同样基于Fischbacheretal.(2001)的实验方法针被试试图在检验异质社会偏好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系统研究社会角色异质社会偏好类型对公共品自愿供给的影响。 阿等的使用社会一词。本文统一使用社会角色是基于具有特定的权力含义使用“社会”一词易出现歧义。而社会角色相对中性可以和社会经济特征直接关联。三我们所进行分析的实验主要是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对被试的特征和基本信息进行问卷。在完成第一部分的信息问卷之后我们第二部分的实验说明让被试进行两阶段公共品博弈①第三部分则是被试获取实验所得的现金。第一部分的信息问卷包含了被试的专业是否居民党员学生公益组织成员等个人基本特征和社会角色等主要信息。在正式实验之前每个被试需要参加与实验相关的2道测试题目。只有当所有被试正确地回答了题目之后才能正式进行实验。实验第二部分是两阶段公共品实验。该实验主要借鉴Fischbacheretal.(2001)实验设置。测度原理和方法与Fischbacheretal.(2001)相同。为简化我们的实验是2人一组而非4人一组;个体所拥有的初始禀赋为10个筹码而非20个筹码。具体来说在实验开始时随机分配两人作为一组在第一阶段先让每个扮演角色A,分别给予每个被试10个筹码双方共同对某一个公共项目进行投资②当所有被试作为角色A完成决策之后则进入第二阶段每个被试扮演角色B进行公共品的条件性供给也即采取Fischbacheretal.(2001)的条件性供给表格的方法让被试在对于同一个群体其他成员的各种可能平均自愿供给水平下做出相应的供给数额。在本实验中让角色B在面对角色A从0至10这十一种可能供给数额下填入相应的具体数额。这一数额不受角色A具体供给数额的限制可以是0至10之间的任何一个整数。在这样的实验当中被试进行两阶段公共品博弈形式上看是进行两次公共品博弈并且第二阶段还有11个决策那么怎样付给被试具体的投资收益呢?若只支付其中一个阶段的实验可能让被试只关注其中一个阶段的投资收益而不在意另外一个阶段的投资决策。而若同时支付两个阶段第二阶段的投资收益若激励不当的话可能获得的就是失真的信息而非在各种可能条件下的可能投资行为;失真的信息明显不利于异质性类型划分。应该如何计算收益才合适?这是一个难题。Fischbacheretl(2001)所设置的方法就能很好地解决这样一个难题为我们提供了借鉴。他们的方式是这样的:在实验开始前由电脑随机给每个小组的成员用1至4的数字进行编号。在所有的被试完成两阶段公共品博弈之后由电脑随机选中其中的一位被试出来掷一个四面的(只有数字123和4)③电脑编号与掷出的点数不相同的被试他们对于群体账户的供给数额是以第一阶段的无条件供给数额进行收益的计算;而电脑编号与掷出的数相同的被试他们对于群体账户的供给数额是以第二阶段的条件性供给额进行计算。其条件性供给额的确定是在同一小组的其他三人在第一阶段的无条件供给数额的平均值下该被试在第二阶段相应条件性数额下所做出的供给额。因而这样的设定使得被试的支付是在两阶段中实现也使得每个被试都有认真地做出两个阶段的每一个投资决策的激励基础。我们借鉴Fischbacheretal.(2001)的做法以如下的方式计算的:当双方完成投资之后电脑会随机决定双方在群体中的号码(即号码1或者号码2),并且随机地选中某个同学让他随机地掷一枚硬币来决定群体当中角色A与B的分配。比如如果参与者甲随机分配到的群体号① 在实验当中第二部分除了包括本文所研究的两阶段公共品博弈实验之外还包含另外三个实验。为了控制不同实验的顺序效应在八场次实验中也对它们的顺序进行控制。 在扮演角色A时我们还对预期其他的公共品供给数额进度并对预期供给数额的正确答案进行相应的激励。考虑到分析过程没有用到相应的具体数据在此略去介绍。 实际实验进行当中若找不到合适的可以用四张纸条分别写上123和4四个数字然后再让被试进行随机的抽取。由于本文是两人一组因此可采用掷硬币的方式进行。码是1而硬币投掷出的数字是1(正面定义为1背面定义为2),①那么甲就是角色B,与甲同一组的对方是角色A。随机确定角色A和角色B之后此时甲的收益是以组中另一个人作为角色A时的供给数值X以及甲扮演角色B时在面对着条件性供给数值为X时所做出的供给数额Y由此确定甲的收益为10Y0.7(XY);而组中另一人的收益则为10X0.7(XY)。在被试完成全部实验后进入第三部分获取实验现金阶段。此时计算机屏幕会显示要求输入被试的计算机编号籍贯以及实验感受及实验建议输入完毕后计算机屏幕会显示被试在整个实验的收益所得总现金。然后我们会按计算机编号叫每个被试并私下给他一份装有实验收益现金的信封这保证他的实验所得只有他一个人知道。在这样的实验设置条件下我们于2011年5月分别从大学和师范大学招募总共214名学生并分八批次参与实验②他们全部是自愿报名并且在他们空闲的时段参与实验实验地点分别人民大学经济组织和经济行为和师范大学经济学。实验程序采用Z-tree软件程序(Fischbacher2007整个实验过程全部都在计算机上操作完成每场实验耗时平均约两个小时实验后平均每人实验收益所得为56.70元。四实验结果分析(一)社会偏好的异质性类型与公共品供给水平关系我们首先测度被试的异质社会偏好类型发现全部被试中条件性合作者占50%搭便车者只占其中22.9%倒U型合作者占14.0%其它类型占13.1%③这一结果和国外相关研究类似,表明中国被试的确存在异质性社会偏好且不同偏好类型的分布上存在差异。当然这不是本文研究重点。本文关心的是给定社会偏好的异质性的公共品供给行为是否出现差异?图2给出不同社会偏好类型的公共品供给模式。从图2的平均公共品供给水平看随着群体中其他公共品供给水平的上升的平 图2不同社会偏好类 的公共品供给模自愿供给水平也呈现上升趋势。这表明的搭便车行为并不是普遍行为总体来看还是存在互惠偏好的倾向。然而平均公共品供给水平位于对角线的下方表明也并不都是完全的互惠者而是存在着比他人供给更少的“自我服务偏向”。从细分四种类型中可以明显地看到条件性合作者以及倒U型合作者的供给行为同样表现出“自我服务偏向特征而后者比前者更为严重。其他类型的供给水平在稍低于40%的禀赋附近平稳波动而占总体22.9%的搭便车者类型则一直选择零供给水平。因此从图2所示的四类被试比例和行为特征看自我服务偏向特征的合作行为和搭便车行为影响整个公共品自愿供给的总体概况。如FischbacherGchter(2010)所 若群体号码是2而硬币投掷出的数字是2则最终确定的角色是B。只要群体号码与硬币号码相同确定的角色是B;若不相同则为角色A。 实验过程当中每个被试只能参加其中一场实验。八场次有三场各为30人四场各为24人其中一场为28人。对八场次进行KukaWa检验的结果表明被试的公共品自愿供给数额均来自于同样的总体分布(chi23.221;P值0.8638)。我们还对实验场次建立虚拟变量最小二乘法回归的结果表明实验场次变量不能通过显著性水平的检验这表明各场次的公共品自愿供给水平无差异。③

关于这次实验的社会偏好异质类型的详细结果分析参见等(2012)的条件性合作者的自我服务偏向特征和搭便车者的搭便车行为可以很好解释公共品自愿供给行为中普遍的合作现象。表 异质社会偏好类型的自愿供给水平差异性检平均供给水平W倒U条件性合作者7.6.309(0.2.151(0.1.(0.2.3.264(0.4.096(0.倒U5.0.(0.6.注:从表1中可看到不同社会偏好类型的对于公共品自愿供给水平的差异①从中可以看到条件性合作者平均供给水平为7.112搭便车者的平均供给水平只有2.673Wilcoxon秩和检验的结果发现两者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条件性合作者的公共品自愿供给水平普遍高于搭便车者。倒U型合作者的平均自愿供给水平为5.500其它类型的平均供给水平为6.429Wilcoxon秩和检验的结果发现前者在5%的显著性水平显著低于条件性合作者的供给水平而后者则与条件性合作者无差异。搭便车者的公共品自愿供给水平显著地低于其它三种类型的。具体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2结果可看到不同类型对公共品自愿供给水平的影响。从表中可看到不管是

表 自愿供给水平的社会偏好异质类型效因变量:第一阶段自愿供给水平条件性合作者4.439(0.8.111(1.倒U2.827(0.5.229(1.3.755(0.6.535(1.2.673(0.0.(1.siga5.973(0.R(伪R0.0.F统计量17.9313.24采用

还是

回归两者回归结果相近

注:性比较的基准组为搭便车者;括号内为稳健性标准差;实验结果采用stata10以下同条件性合作者倒U型合作者和其它类型均通过1%显著性水平检验并且系数符号均为正表明当群体中增加某类社会偏好类型的时公共项目自愿供给水平会显著增加对应的效应。与此同时这三种类型的供给效应在不同模型中也呈现出相同规律即条件性合作者的效应其它类型的效应倒U型合作者的效应。这样的规律也与表3不同社会偏好类型的平均供给水平规律相吻合。实证分析所得到的结果意味着对社会偏好类型的测度方法具有很好的外溢性特征。由该测度方法得到的社会偏好类型结果可预测对公共品的差异性供给情况。①这里供给水平指第一阶段自愿供给水平不同于图2和上一段所描述的第二阶段供给水平在本实验中由于第二阶段条件性供给水平主要用于刻画社会偏好异质类型而第一阶段无条件自愿供给水平才是对公共项目的实际供给额。若无特别说明下文表格所描述的供给水平和因变量均指第一阶段自愿供给水平。实验结果1:公共品自愿供给水平依赖于社会偏好类型它主要由搭便车者的搭便车行为和条件性合作者的自我服务偏向行为所主导。由策略性方法测度得到的社会偏好类型具有很好的外溢性解释能力它能够预测不同类型对公共品实际供给水平的差异。(二)社会角色与社会偏好异质类型关系前面分析社会偏好异质类型和公共品自愿供给水平的关系并且可由测度出的社会偏好类型推测出公共品自愿供给水平。据此可引出另外一个问题即不同社会角色的社会偏好异质类型分布是呈现显著差异还是无差异?我们在下文将集中讨论社会角色与社会偏好类型的关系。从表3可看到四种社会偏好类型在不同社会角色类别分布中呈现类似特征即条件性合作者在各种不同社会角色类别当中占最大比例大都在40%—50%之间搭便车者类型位居其二。这样的分社会角色的细化分析与总样本四种社会偏好类型分布规律相类似。细分社会角色类别来看民族居民党员和公益组织成员等社会偏好类型总体分布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偏好类型分布存在差异效应的是学生 没有学生成员的条件性合作比例明显高于担任学生成员的比例而搭便车者比例好相反。表4可细化各种不同社会角色的社会偏好异质性类型的差异性。卡方检验结果发现男女性别的搭便车者类型存在显著差异女性成为搭便车者的比例明显低于少数民族与在是否成为其它类型合作者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少数民族有着更高的比例成为其它类型合作者。与此同时学生 的总体分布显著性差异主要表现在是否成为条件性合作者以及搭便车者类型这两种类型非学生的条件性合作比例显著高于学生的比例而前者的搭便车者比例显著地低于后者。居民党员和公益组织成员的社会偏好类型不存在着显著差异效应。表3 社会偏好异质类型分社会角色的总体分布差异倒Uchi2:女性民族少数民族居民:农村党员:否是学生:否公益组织成员:否1600900579819114952562236914344142623271702715424(04(02(01(09618(00(0注:(1)表中除chi2和总数两列之外其它各列数值均为百分比数据为节省篇幅省略“%符号;(2)总体样本214个,chi2值是卡方检验考虑到有些类别的个数小于5因此括号内采用精确检验(fisherexacttest)的P值;(3)在此基础上我们把分为搭便车者和合作者两类其中合作者包括条件性合作者倒U型合作者以及其它类型并对这两种类型进行二元logit概率回归分析。与此同时以搭便车者类型为基准组对合作者三种类型进行多元logit概率回归分析。回归得到的表5可细化显著性差异效应的大小和方向并可与表3简单的非参数检验结果相印证表 社会角色与社会偏好异质类型关系:两组别差异效偏好类型社会角色条件性合作者搭便车者其它类型否是chi2否是chi2否是chi2否是chi2:民族:少数民族48.53.50.50.51.46.50.50.0.(0.5500.(1.00080.68.88.76.19.31.11.24.3.608(0.0571.(0.21484.90.88.85.16.9.11.14.1.(0.2010.(0.71086.87.72.88.13.12.27.11.0.(0.8693.731(0.053居民:城50.49.49.50.0.(0.88980.74.19.25.0.(0.33386.85.13.14.0.(0.93782.89.17.10.2.(0.136党员:是49.54.50.45.0.(0.57977.74.22.25.0.(0.66585.88.14.11.0.(0.62987.82.12.17.0.(0.436学生:43.57.6.29983.16.7.60185.14.0.88.11.0.是60.39.(0.01267.32.(0.00687.12.(0.67184.15.(0.470公益组织成员:52.48.0.78.22.0.84.16.0.86.14.0.是48.51.(0.58476.23.(0.77087.12.(0.43487.12.(0.710注:同表3表 社会角色与社会偏好类型关系:基准组比较差异效二元多元倒U0.812(0.0.705(0.1.172(0.0.874(0.1.(0.0.(0.0.(1.1.915(0.0.(0.0.(0.0.(0.0.818(0.mm0.(0.0.(0.0.(0.0.(0.0.912(0.1.090(0.0.(0.0.(0.mm公益组织成员0.(0.0.(0.0.(0.0.(0.3.126(0.2.393(0.1.(1.2.125(0.W15.64029.062Pseudo0.0.注:(1)二元logit概率选择模型的基准组是合作者(包括条件性合作者倒U型合作者和其它类型多元logit概率选择模型的基准组是搭便车者2)每一行第一行表示系数值括号内表示稳健性标准差;(3)具体来讲表5表明 在异质性类型的显著差异效应。从二元logit回归模型来看, 的系数为正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这说明相对于合作者类型(包括了条件性合作者倒U型合作者和其它类型)来说成为搭便车者的概率要比女性显著更高。从多元回归结果可以看到, 在条件性合作者倒U型合作者以及其它类型的系数均为负并且分别在10%、5%和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这表明成为各个类型合作者的可能性比女性小得多。多元logit回归结果正好验证二元logit回归的显著异质性类型效应。女性比更具有合作性的回归结果实际上可解释Crosonetal.(2008)在具有多重均衡的门限公共品博弈中所发现的女性比具有更好协调能力和获得更高群体效率的。这也与SolowandKkwood(2002)发现的自愿供给呈现显著的差异效应相吻合但与Brown-Kruseandues(1993)及CadsbyandMaynes(1998)等所发现的公共品自愿供给不存在显著效应的结论相反。然而二元logit回归模型中racecitizen和membership系数值为正而communist系数值为负,但是它们均没有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这说明是否城乡居民党员以及公益组织成员等四个社会角色特征并没有显著的搭便车者和合作者类型区分效应。因而按照Sen(2002,2005)的社会角色观点来看这样一种无显著效应的特征可以理解为作为城市居民党员以及公益组织成员的其行为规则和模式与一般并无显著性差异。这样的解释显然并不太令人满意因为这与中国深厚的文化氛围现实不相吻合而且从逻辑上来讲还存在另外一种可能性即少数民族农村居民非党员以及非公益组织成员的通过日常生活地交往频繁地接触学习和模仿而向那些城市居民党员以及公益组织成员看齐在不断的社会互动过程中导致不同社会角色的行为规则和模式产生趋同。依据Horstetal.(2005)的和社会角色的观点这可以理解为不同社会角色在社会互动的过程当中产生趋同的自我印象因而不同社会角色的拥有统一的社会偏好类型分布特征。表5中ganbu系数在二元logit回归中为正并通过1%显著性水平检验;在多元logit回归中系数值均为负且条件性合作者也通过1%显著性水平检验。系数一正一负正好相互印证稳健性的回归结果。这表明学生 存在显著差异的社会偏好类型分布特征学生更容易成为搭便车者而不是条件性合作者。结合现实来看由于学生经历往往会成为学生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它会影响到学生学年综合结果和保研等机会所以大学校园生活中那些更具经济理性的学生往往会充分利用学校各方面的平台和资源争取担任学生职务。实验结果所揭示出的学生 被试更容易成为搭便车者这和现实理性选择结果吻合反映出实验测度结果具有解释现实的“外溢性能力。race和citizen在二元logit回归中系数值为正在多元logit回归中均为负;尽管二元回归结果不显著但在多元回归的其它类型通过5%和10%的显著性检验这说明和城市居民可明显地区分出有着更低的可能性成为其它类型合作者。实验结果2:和学生的社会角色呈现显著差异的社会偏好异质类型。更容易成为理性自利的搭便车者女性成为合作者的概率更高;学生 明显表现出更高的搭便车者倾向。居民党员以及公益组织成员的异质性类型不存在显著差异。(三)社会角色社会偏好异质类型与公共品自愿供给水平从上文的回归分析中我们已经知道的社会偏好异质类型与公共品的自愿供给水平存在对应关系分析内容也初步揭示与社会偏好异质类型存在着显著差异的社会角色因素。然而正如图1所显示的关系一样社会角色除了间接地通过影响社会偏好的异质类型进而影响到个体对于公共品自愿供给水平还可能会以直接的方式影响到公共品自愿供给水平。为此本节主要是面分析基础上对社会角色的公共品自愿供给水平的直接和间接效应进行分析。从表6可看到不同社会角色直接影响公共品自愿供给水平的差异效应。首先从供给水平分布看表6表明学生这种角色会产生差异的公共品供给水平非学生的公共品自愿供给水平显著高于学生的供给水平。而民族居民党员以及公益组织成员等社会角色则不存在显著的差异社会角色效应。而从不同社会角色的公共品自愿供给水平的中位数来看发现男女性别的供给水平中位数存在显著差异而其它的社会角色则不存在这类差异效应。表 社会角色的公共品自愿供给差异效应:直接效平均供给水平W中位数检验:5.6.1.(0.582.821(0.民族:6.5.0.(0.860.(0.居民:6.5.0.(0.651.(0.党员:是5.5.0.(0.661.(0.学生:是6.5.2.009(0.651.(0.公益组织成员:是6.5.1.(0.660.(0.注1)供给水平指第一阶段自愿供给水平。(2)括号内数值表示P值中位数指供给水平的中位数3)10,5和1的显著性水平为分析社会角色通过异质性社会偏好类型间接影响公共品自愿供给效应我们对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按照四种不同的社会偏好异质性类型进行分类并设定相应的虚拟变量进行区分。比如对于 虚拟变量 =1表示=0表示女性。而 cond triang则分别表示的条件性合作者的搭便车者以及的倒U型合作者其它变量的设置依此类推。具体结果如表7所示。从回归结果可以发现总体上来看无论是采用Tobit还是OLS估计方法两者的显著性以及系数的符号均没有实质性的差别回归结果稳健。细分不同社会角色的不同社会偏好类型之后可以发现对于来说系数显著为正 cond以及 则显著为负它表明在控制其他类别因素后对于公共品的自愿供给水平显著地高于女性而的条件性合作者(的搭便车者)其供给水平显著地低于的非条件性合作者(的非搭便车者)和女性的四种社会偏好类别。对于居民来说控制了其它因后可以发现城市居民对于公共品的自愿供给水平显著地高于农村居民。然而城市居民的搭便车者以及条件性合作者的供给水平要显著地低于居民角色其它类别的供给水平。而公益组织成员的社会角色其对于公共品的自愿供给水平显著更低。党员以及学生的三种社会偏好类型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影响效应。实验结果3:社会角色会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不同途径影响公共品自愿供给水平。居民和公益组织成员等社会角色直接影响公共品自愿供给水平与此同时居民的社会角色存在显著差异的异质性类型从而间接影响公共品自愿供给水平。实验研究证实并揭示出社会角色影响公共品自愿供给效应的直接和间接途径。五结论本文基于两阶段公共品博弈研究的社会角色社会偏好异质类型及其对的公共品自愿供给的影响效应。我们研究发现的确存在异质社会偏好并且不同社会偏好类型对公共品自愿供给水平会产生显著影响。主要表现为理性自利的搭便车者和条件性合作者的自我服务偏向行为两种形式根据这两种机制可有效解释多期博弈时的公共品自愿合作现象。我们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社会角色和异质社会偏好的互动关系以及社会角色对公共品自愿供给的影响。结果发现和学生的社会角色呈现显著差异的社会偏好异质类型分布而城乡居民党员以及公益组织成员的异质性类型并没有明显差异。这说明男女和 依然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下的差异特征而党员等社会角色,则由于相互之间的社会互动而产生趋同的自我印象具备同一分布的社会偏好异质类型。此外居民和公益组织成员等社会角色会直接影响公共品自愿供给水平同时、居民的社会角色还会通过显著差异的异质性类型间接影响公共品自愿供给水平。表 社会角色的公共品自愿供给效应:直接和间接效因变量:第一阶段自愿供给水平( 6.239(2.3.399(0.3.450(2.1.959(1.6.789(2.3.701(1.2.(3.1.(2.race(1)racecondrace0.(1.0.(1.1.(2.1.3.(2.1.(1.0.(3.0.(1.citizen1城市居民citi3.900(2.2.(1.3.(2.1.(1.5.805(3.3.(1.5.(3.2.986(1.mmt 党员comcondcom0.(1.0.(1.2.(2.1.(1.1.(3.1.(1.3.(4.2.(2.ganbu(1 学生)ganbucondganbu3.(2.1.(1.2.(2.0.(1.2.(3.1.(1.1.(3.0.(1.membehp 公益组织成员membcondmemb4.212(1.2.155(0.3.(2.1.(1.2.(3.1.(1.5.(3.2.(1.6.726(1.6.176(1.m5.652(0.NF2.413.89R(伪R注:(1)tobit回归中左截断观察值(=0)38个右截断观察值(=10)68个;(2)#表示该显著性水平接近于10%具体来说Tobit回归当中cond的P值为0.160,citizen的P值为0.102,citi的P值为0.111;在OLS中,cititriang的P值则为0.121;(3)=1表示,=0表示女性。而cond triang则分别表示的条件性合作者搭便车者和倒U型合作者其它变量设置依此类推。传统的社会政策设计基于的理性自利偏好地是考虑监督和惩罚。但按照我们的研究不仅存在社会偏好而且还分为多种类型其中条件合作者占半数搭便车者仅占22.9%。假如社会政策主要针对搭便车者那么就不可能和剩下的大多数人产生激励兼容从而社会政策也就很可能失效。这是因为社会政策重在监督和惩罚它可能挤出的社会偏好破坏诸如信任和134互惠性等社会价值从而导致一个更无效的资源配置水平(LipseyandLancaster1956)。因此基于我们的研究结果社会政策的设计应该更充分地考虑能够包容并且鼓励的信任善意和合作等社会偏好的情形Laffont1987oeandHwang2008)。事实上我们的实验结果显示不同类型的被试在公共品自愿供给上有显著差异。特别是考虑到的社会角色类似居民类型公益组织的经历等都会直接或者间接对公共品自愿供给产生显著影响。这提醒我们今后的社会政策设计应充分考虑到社会成员的角色差别采取分类治理和激励的政策设计思路。本文只研究社会角色和异质性社会偏好的公共品自愿供给的静态效应还没有考虑不同异质性社会偏好以及突显不同社会角色在实际策略互动过程形成的公共品自愿供给的动态效应。此外本文只考虑异质性社会偏好的不同类型没有考虑不同异质社会偏好的具体程度因而还没有解决引文所提及的现有研究的第一个难题。后续研究可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展。TaylorSE,PeuL.AandSeasDO,2000:《社会心理学(第十版)》,中译本大学出版社道格拉斯·肯·纽伯格罗伯特·西奥迪尼,2011:《自我·群体·社会———进入西奥迪尼的社会心理学课堂(原书第版)》,中译本大学,2011:《人们关注的是分配运机还是分配结果?———最后通牒实验视角下两种公平观的》,《经济研究》6期,2010:《社会偏好的检验:一个经济人的实验研究浙江大学博士。何其新,2011:《不厌恶和公共品自愿供给》,《管理世界》第12期。,2011:《收入不惩罚和公共品自愿供给的实验经济学研究》,《世界经济第10期。周业安连洪泉左聪颖,2012:《论偏好异质性及其对行为多样性的影响———基于实验经济学的研究,大学经济学院和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工作 ,2008:《公共品的自愿供给机制:一项实验研究》,《经济研究第7期。hmdAM,2007,“GroupIdentity,SocialDancandIntergroupBias”,JournalofEoomPyhology2(3):324337.AkfGA,andREKranton200“EconomicanddenyQuaeJournalofEconomics1(3):715—753.AmbusA,andPAk1“CooperationOverFiniteHozonsATheoryandExpemen”,JournalofEnms9(7—8):500—512BoweS,andSHwang,2008,“SocialPreferencesandPublicEonomcsMhnDegWhenSocialPreferencesDependOnIncentives”,JournalofPubEnmcs9(8—9):1811—1820.BrownKueJ,andDHummels199GendeEffectsinLaboratoryPublicGoodsContribution:DoIndividualsPuttheirMoneyWTheirMIs?”,JournalofEmBhao&Organization(3):255—267.BuchanNRMBBwrGGmaldaRKWnEFatas,andMFoddy201GlobaSocialIdentityandGobaBuandoR,andFGuala200HeterogeneouAgeninPublicGoodsExpemensExpmnaEonomcs(1):3554.CayB,andEMaynes199Gendeand RdninaThresholdPublicGoodsGame:EpeimenaEvdenceJounaofEmBhao&Organization3(4):603—620.CharnessGLRigotianARutchni200ndvduaBandGroupMembershpAmericaEnmReviw9(4):1340—1352ChenY,andSXLi200“GrouIdentityandSocialPeeencesAmeiaEmRv,99(1):431—457.R,M.MandJSnyder,2008,“GroupsWforWomen:GenderandGroupIdentityinSocialDlemaNegoaoJournal,24(4):411—427EckelCC,andPJ.Grmn20,“MangnDivesbyCreatingTeamIdentity”,JournalofEnomBehaviorOnzaon(3):371—392FischbacherU,2007,“ZTree:ZurichToolboxforReadyMadeEnmExpemensExpmnaEonoms1(2):171178Fischbacher,U,andSGchter,2010,“SocialPreferences,Beliefs,andtheDnmofidininPublicExpemensAmraEonomReview10(1):541—556FischbacherU,SGchter,andEFehr,2001,“ArePeopleConditionallyCooperative?EvdencFroaPublicGoodsExpementEonomcLetters,71(3):397—404.FischbacherU,andSGchter,2006,“HeterogeneousSocialPreferecesandtheDnm RdninPublicGoodsCeDexDcuoPapero2006—01HmnnB,andCThni,2008,“MeasuringConditionalCoopeaonARepcoStudyinRussiaExperimentaEnms,12(1):87—92.HotUAKmnMTeschl,2005,“SearchingforIdentity”,PaperPresentedattheAEAMeeingPhildelhia—9anayKirmanAP,1992,“WhomorWhdoestheRepeenavIndividualepeen”,JournalofEooms,6(2)KhrMTCySKolRNetzeranMSutter,2008,“ConditionalCpaoonThreeContinentsEconomicLetters,101(3):175—178.LaffontJ,198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