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炉》的空间构形与心态结构形变织构_第1页
《古炉》的空间构形与心态结构形变织构_第2页
《古炉》的空间构形与心态结构形变织构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炉》的空间构形与心态结构]形变织构在全球化的语境下,贾平凹是具有良好本土意识的作家,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的乡村小说致力于表现农村溃败的严峻现实,“乡村”的构形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重读《古炉》发现,穿越古炉村各个生活片段,我们可以通过空间构形来把这些片段重新结合起来,最终凸显出一个最能代表“乡土中国”特点的、真实可触的“心态群”。空间构形和心态结构使贾平凹乡村“文革”叙事具有了一种更深邃的品质。一首先需要引入一个概念,构形(configurattions)指的是象征性建构起来的“真实的”或者“想象”的城市或者乡村生活。构形需要具有认知和感觉行为,以便在一个地域环境中把握时间和空间。探讨城市或者乡村的“构形”认知、感觉、观念、表达的各种复杂层面,对今天研究中国文学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在不同的时间和地方,一种特有的社会现实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以及人们如何看待它,如何向别人解释它”。反观小说《古炉》,贾平凹在小说出版的“后记”中回忆道:“我是每年十几次地回过我的故乡,在我家的老宅子墙头依稀还有着当年的标语残迹,我有意不去看它。……当年这里曾经多么惨烈的一场武斗啊,现在,没有了血迹,没有了尸体,没有了一地的大字报的纸屑和棍棒砖头,一切都没有了,往事就如这风,一旋而悠悠远去。”可以看出作者对于故乡的老宅子墙头、废弃的小学校、巷道等“形象”的感觉和经验,不是一般单纯的地理学、建筑学认知,而是融合着复杂情感、少年记忆和“文革”历史的“空间构形”,是对空间体验的理性表达,具有与文化、历史、社会等天然的复杂性、重叠性,因而古炉村的“构形”成为一个可以扭结各种社会关系的关键点,并赋予“形象”一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联性影响。因此本论文着重于考察作者如何对这个乡村构形,以及如何生成“心态群”,进而促成了全民族的“文革”灾难的,即作者是如何用文学的方式向读者传达个人化“文革”反思的。时间和空间是人类感知世界的两种基本方式,从时间构形上看,《古炉》中的八十八节是按照冬一春一夏一秋一冬一春的循环顺时序来讲述古炉村“文革”早期的生活震荡的,在细读中发现标明时间的语词多是“那一日、这一天、春天、冬季”等模糊时间,直到第4节才用“人都说1965年是阴历蛇年”隐晦点出小说的准确叙述时间。古炉村的时间似乎是停滞的、循环的,村民基本上代代重复着同样的生命周期,可是山村恰恰就是被这永远停滞的神秘时间所笼罩、所控制,到处弥漫着懒惰、怯懦、无聊与残忍。空间构形在《古炉》中占据主导地位。在含糊的时序中,给读者留下鲜明印象的是古炉村的房屋建筑、自然山水、农耕场地、街头巷尾、吃喝拉撒、鸡零狗碎等日常生活场景。这些场景正是作者在构形古炉村所依赖的空间“形象”。小说把古炉村各户人家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开会生产安置在树下、屋子、巷道、公路、会场、麦场等日常生活的实体空间中,构建了一系列的生产、生活和权力斗争场景。以“冬部”为例,小说集中写到了“文革”政治气候尚未到来之前的各种日常生活场景,杜仲树下休息、吃烟、打盹、捏虱子、晒太阳,其间虽然发生了秃子金、水皮分别和狗尿苔关于戴帽子、革命不革命的富有阶级意味的矛盾插曲,但是一只红嘴鸟的飞过就轻松地岔开了一场口舌;写到在马勺家准备马勺娘丧事的场景:全村都要夹一刀麻纸祭奠,并帮忙料理丧事,砍树、缝衣、做饭、挖坟等等,各司其职有条不紊;……从这些生产、生活化的场景中可以感受到古炉村还是民风淳厚古朴仁义的,是一个相对封闭静止自足的乡村空间,形成世世代代以土地、植物、血缘为要素的家族人伦关系,但是不可忽视的是一股异质的空间在悄然渗入平静的日常生活表面。而后古炉村民的住宅、巷道、公路、公房、麦场、窑神庙等诸多日常生活空间场所的重新分配、组合使得村里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也随之发生改变:村里人可以凭借阶级出身的优势欺负狗尿苔;支书以权力之便给儿子买下公房;霸槽为了赚钱往公路扔酒瓶;水皮给支书反映阶级斗争新动向;天布和半香在麦场调情;全村的钥匙都丢了……这些暗流给表面宁静秀丽的村庄笼罩上一层动荡、紧张和不安。二在空间构形的主体中,贾平凹选择了夜霸槽,一个农村中常见的自命不凡、蠢蠢欲动、对世事处处不满的青年,在以他为核心的一系列阶级斗争空间建构、疏离和争夺中,古炉村以生产生活为主体的日常生活逐步政治化、阶级化、权力化,空间政治与日常生活的复杂纠结也进一步凸显出来。墨镜和被子,身体空间的构形。列斐伏尔认为日常生活中一些非工具理性和非功能主义的空间,诸如身体、感性、欲望等是反抗压制和异化的革命性力量。作品中夜霸槽最初空间生产的根源不是敏感于阶级斗争,而是不甘贫困落后“快把人憋死”的生活,要把自己从生命的苟延残喘中挣脱出来,“要让这州河岸上村村都有丈母娘”,要在古炉创造一个新的权力空间。而“位于空间与权力的话语的真正核心处的,正是不能被简化还原、不可颠覆的身体”,“身体抵抗着压迫性的关系的再生产”,于是夜霸槽给自己戴上墨镜、走路披上被子,“像是在飞,要飞上天了”,喻示要挣脱地面的习俗束缚和权力规训;然后他在村边唯一的公路边建造一座小木屋,即“小木屋”成了逃避政治权力控制的进行个体经济生产的空间场所,这在支书看来是一种与社会主义公有制格格不入的“资本主义的尾巴”,必然要被割掉的,果然在“分救济粮”大会后,霸槽因为没有分到救济粮而离开古炉村。小木屋,革命空间的构形。大字报、大辩论、大串联的狂热场景点燃了霸槽骨子里被压抑的权力欲望,于是在城镇和乡村的空间转化中,霸槽空间形象的价值差异发生转变,“自我以及自我的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是空间形象,不同的自我之间的价值差异,必须要体现在,或至少要体现在不同空间形象的意识形态的差异上,也要体现在人对不同意识形态的动作反应的差异上”。霸槽本能地感觉到顺应国家阶级斗争化的政治意识形态是可以成就其自命不凡的理想,于是他又一次选取公路和小木屋为场所开始了新的革命政治空间的转化实践:小木屋成了留宿串联学生的地点,因为他们可以讲城外革命的事件;霸槽干脆安置黄生生住在小木屋里“整夜不睡,坐在炕头听他说话”……从身体到话语实践,小木屋的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