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质量评价课程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9月1日实施)
本法所称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主要特点
P7法律强制性纳入基本建设程序(在可研报批);分类管理分级审批评价资格实行审核认定制度(机构、人员)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依据
P13-28环境法体系相关政策(补充了解)产业政策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境标准体系我国现行的环境标准体系P17图2-1
三级五类GBDBHJ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对环境有较大影响的,都必须执行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制度,进行全面、详细的评价。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轻度影响,应当填报环境影响报告表,分析影响,可附专项评价;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很小的,只需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管理P8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程序P29参考P30图3-1一、环境影响评价的确立与委托
分类管理;委托具有环评资质的单位二、环评机构开展工作,形成环评文件
工作程序参考P31图3-2三、环评文件的质量管理
专家评审四、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文件的审批
分级审批;报批时间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P30结合P31图3-2前期准备、调研和工作方案阶段:研究有关文件,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筛选重点评价项目,确定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制定环评工作方案;分析论证和预测评价阶段:进一步开展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环境影响;环评文件编制阶段:汇总、分析上阶段工作得到的各种资料和数据,得出结论,完成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编制。具体参考《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HJ2.1-2011已代替HJ/T2.1-1993
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主要内容P32文本部分:总则建设项目概况与工程分析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社会环境影响评价环境风险评价环保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清洁生产分析和循环经济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公众参与方案比选环境影响评价结论附图、附件部分:项目地理位置图项目平面布置图项目工艺流程图主要污染源分布图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图环境影响预测图建设项目建议书及其批复等技术方法部分要点掌握区域环境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和方法掌握单因子指数法及应用理解工程分析的目的及主要内容理解环境影响识别目的及思路掌握环境影响预测的方法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内容自然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社会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环境质量现状和区域污染源调查与评价方法搜集资料法现场调查法遥感法特点应用范围广、收效大,较节省人力、物力、时间直接获取第一手资料,可弥补资料搜集法的不足从整体上了解环境特点,特别是不易开展现场调查的地区的环境状况局限只能获取第二手资料,往往不全面,需要补充工作量大,耗费人力、物力和时间较多,受季节、仪器设备条件的限制受资料判读和分析技术的制约,精度不高,不宜用于微观环境状况调查区域环境现状调查方法单因子指数评价法P38
单因子指数
超标倍数(补充了解)
超标倍数=单因子指数-1P:某评价项目的单因子指数,数值大小可判断该评价项目达标与否C:该评价项目的实测值或预测值Cs:该评价项目的标准值工程分析P41工程分析的作用: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弥补“可行性研究报告”对建设项目产污环节和源强估算的不足,为预测评价提供基础数据为环保设计的优化提供依据为项目的环境管理提供建议指标和科学数据典型项目工程分析的内容参考P43表4-1工程概况P44-45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分析
结合工艺流程图分析产污环节及污染物种类等污染物分析P46-50
尽量给出定量分析结果,作为预测的基础数据清洁生产水平分析P50-51
结合国内外相关清洁生产标准分析环保措施设施方案分析P52
分析环保方案的可行性及是否需改进或替代方案总图布置方案分析P52
分析项目内部布局及与外环境关系的合理性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P34环境影响识别
找出所有受影响(特别是不利影响)的环境因素,并分析环境影响的性质、程度、可能的范围。环境影响识别的目的
使环境影响预测减少盲目性,环境影响综合分析增加可靠性,污染预防对策具有针对性。环境影响识别内容
影响因子的识别,影响程度的识别(可分级);
项目阶段:建设期、运营期、服务期满后环境要素: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环境影响识别方法环境影响识别表(列表清单法)
包含了建设项目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各个方面的表格。识别时,用识别表中的各项内容逐一对建设项目提出询问,判断建设项目对其是否产生影响;然后对有影响的各项进行分析,找出主要的环境影响和次要的环境影响;据此确定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的重点和有关方面。环境影响预测方法P37数学模式法用某领域内的系统理论进行推理,建立数学物理方程(数学模型),通过解析求解或数值求解来作预测。首选考虑此方法,但需注意假设条件和模式参数物理模拟法采用实物模型(如水工模型)来进行预测,关键是模型与原形的相似类比分析法已知的相似工程兴建前后对环境的影响专业判断法为主观预测方法,如专家咨询法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要点掌握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对污染源和污染物的分类掌握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思路和主要内容掌握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依据理解地表水环评专项现状调查与评价内容理解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条件的确定理解混合过程段,掌握混合过程段的计算掌握河流完全混合模型、河流一维稳态模型理解河流S-P模型的应用,了解其他水质模型及适用范围掌握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应用要点环评中对水体污染源与污染物的分类P94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流程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内容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项目工程分析区域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地表水环境影响的评价评价结论及建议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
P101可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评价划分依据:建设项目的污水排放量建设项目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复杂、中等和简单)地表水域规模(地表水体的大小规模)地表水水质要求(I-V类)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P103调查内容水域功能及水环境敏感目标水文特征现有污染源水质现状调查方案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时间的确定P106根据当地的水文资料初步确定河流、湖泊、水库的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同时确定最能代表这三个时期的季节或月份。(海湾按大潮期、小潮期划分)评价等级不同,对各类水域调查时期要求不同。参考表6-8
各类水域在不同评价等级时水质的调查时期
一
级二
级三
级河流一般情况,为一个水文年的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若评价时间不够,至少应调查平水期和枯水期条件许可,可调查一个水文年的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一般情况,可只调查枯水期和平水期;若评价时间不够,可只调查枯水期一般情况,可只在枯水期限调查河口一般情况,为一个潮汐年的丰水期.平水期限和枯水期;若评价时间不够,至少应调查平水期和枯水期一般情况,应调查平水期和枯水期;若评价时间不够,可只调查枯水期一般情况,可只在枯水期调查湖泊︵水库︶一般情况,为一个水文年的丰水期.平水期限和枯水期;若评价时间不够,至少应调查平水期和枯水期一般情况,应调查平水期限和枯水期;若评价时间不够,可只调查枯水期一般情况,可只在枯水期调查海湾一般情况,应调查评价工作期限间的大潮期和小潮期一般情况,应调查评价工作期间的大潮期和小潮期一般情况,应调查评价工作期间的大潮期和小潮期
地表水现状调查范围的确定河流水环境现状调查的范围,确定排污口下游应调查的河段长度湖泊、水库以及海湾的水环境现状调查,确定调查半径或面积(以排污口为圆心)地表水水质调查与监测水质调查参数的选择P108所选择的水质参数包括现两类;一类是常规水质参数,它能反映水域水质一般状况;另一类是特征水质参数,它能代表建设项目将来排放的水质。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P109评价依据基本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有关法规及当地的环保要求;评价区内不同功能的水域应采用不同类别的水质标准。评价方法单因子指数法水质现状评价方法P109单因子指数评价法(式6-33)单因子评价指数:Ii=i/Si特殊情况(DO、pH)对溶解氧:对pH:评价:Ii值越小水质越好,Ii>1则超标,水质不能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P110预测条件的确定:预测范围——与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的范围相同或略小预测点——
敏感点;现状监测点;水质、水文突变;混合过程段;排污口局部可能超标区预测时期——水体自净能力最小、一般和最大预测阶段——建设过程、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预测因子预测方法的选择:数学模型、物理模拟、类比调查预测结果的评价:单因子指数法水环境影响预测阶段与时期P111所有建设项目均应预测生产运行阶段的水环境影响,且该阶段按正常排放和非正常排放两种情况预测建设阶段超过一年的大型建设项目,若产生堆积物或土方量较大,且受纳水体水质要求在Ⅲ类以上时,需预测建设施工阶段的水环境影响个别建设项目还应预测服务期满后对地面水环境的影响,如矿山开发等。评价等级一、二级项目应分别预测建设项目在水体自净能力最小和一般两个时段的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三级或二级但评价时间较短时,可以只预测自净能力最小时段的环境影响水质模式中坐标系的建立P113以排放点为原点Z轴铅直向上,X、Y轴为水平方向X方向与主流方向一致Y方向与主流方向垂直污水与河流水体的混合P111污水与河水的混合过程通常包括:竖向混合阶段;横向混合阶段;纵向混合阶段使用水质模式时应注意预测点的位置:
混合过程段;完全混合段(充分混合段)混合过程段与充分混合段P110充分混合:当断面上任意一点的浓度与断面平均浓度之差小于平均浓度的5%时,可以认为达到充分混合。混合过程段:从排放口开始到其下游充分混合段之间的河段。混合过程段距离
xn的计算P110(式6-39)a-排放口到岸边的距离,mB-河流宽度,mEy-废水与河水的横向混合系数,m2/sux-河流的平均流速,m/s河流完全混合模式P113适用条件:(1)废水与河水迅速完全混合后的污染物浓度计算;(2)污染物是持久性污染物,废水与河水经一定的时间(距离)完全混合后的污染物浓度预测。
河流为恒定流动;废水连续稳定排放(稳态)
C-废水与河水完全混合后污染物的浓度,mg/L
Qh-排污口上游来水流量,m3/sCh-上游来水的水质浓度,mg/L
Qp-污水流量,m3/sCp-污水中污染物的浓度,mg/L式6-41一维稳态衰减模式
与S-P模式中BOD预测模式(P97式6-11)相同:。
C为X处污染物的浓度;Dx为纵向弥散系数,ux
断面平均流速;K为污染物衰减系数模型的适用对象:非持久性污染物;完全混合段;稳态BOD-DO耦合模型(S-P模型)P96模型的解析解(式6-11;6-12;6-13;6-14)适用条件:河流充分混合段,污染物为耗氧有机物,需要预测河流溶解氧状态;河流为恒定流动,污染物连续稳定排放(稳态)氧垂曲线与临界点(最大氧亏值处)水质模型的应用预测范围、预测因子和预测条件的确定污染源的简化水体的简化水质模型的选择水质模型参数的确定水质预测预测结果的分析与评价地表水环境影响的评价P121评价依据的基本资料:进行评价的水质参数浓度应是其预测的浓度贡献值与基线浓度之和。一般情况建议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常用水环境标准P19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P19地表水功能类别的划分各类地表水的水质要求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9-1996
P23污染物的分类要求(第一类污染物表2-10;第二类污染物)排污口设置相关规定各类污水排放的水质分级要求排污口设置相关要求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分级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掌握大气环评专项的工作思路和主要内容理解大气污染源的类型(按排放方式)掌握大气环评专项工作等级的划分依据和评价范围的确定掌握项目工程分析中点源调查内容(结合估算模式的运用)理解大气专项现状调查评价的主要内容理解大气预测条件的确定(预测点,气象资料,预测内容要求等)理解估算模式的应用,了解几种进一步预测模掌握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应用,了解常用大气排放标准大气污染源的分类常用大气环境标准P18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已代替GB3095-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2012版)环境空气功能区分为二类:一类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二类区:居住区、商业交通居住混合区、文化区、工业区和农村地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一类区适用一级标准,二类区适用二级标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P76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的确定项目工程分析现状调查与评价(污染源、污染气象、大气环境质量、地形数据)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评价结论及建议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P77根据项目初步工程分析的结果,选择1-3种主要污染物,分别计算每种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及第i种污染物浓度达标准限值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10%式5-54估算模式P85风向坐标系点源平均风向右手坐标系大气污染源点源统计内容
排气筒底部中心坐标及分布平面图;排气筒高度(m)及出口内径(m);排气筒出口烟气温度(℃);烟气出口速度(m/s);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t/a、kg/h、g/s);毒性较大物质的非正常排放量(kg/h)。排放工况(连续、间歇)可结合P90表1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的划分P77参考表5-6评价范围的确定P78现状调查与评价调查内容:大气污染源大气环境质量污染气象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要求
P79
污染气象资料调查P80气象资料的调查要求与项目的评价等级等相关对于各级评价项目均应调查评价范围20年以上的主要气候统计资料。包括年平均风速和风向玫瑰图,最大风速与月平均风速,年平均气温,极端气温与月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平均降水量,日照等;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还应调查逐日、逐次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其他气象观测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包括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常规高空探测资料气象资料调查要求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步骤P83大气环境影响预测P84预测因子结合现状评价因子选定预测范围
覆盖评价范围,如有需要可适当调整计算点(预测点)预测范围内的网格点;环境空气敏感点各种数据的计算
小时平均浓度(一次浓度)日均浓度年平均浓度导则要求:采用长期气象条件,进行逐次计算、逐日计算;另选择污染最严重的小时、日气象条件作为典型小时、典型日气象条件进行计算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内容要求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模式P85P73-74大气环境影响评价P86叠加现状背景值,分析项目建成后最终的区域环境质量分析典型小时气象条件下,项目对敏感区和评价范围的最大影响(是否超标、超标程度、超标位置等);并绘制评价范围内出现区域小时平均浓度最大值时所对应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分析典型日气象条件下,项目对敏感区和评价范围的最大影响(是否超标、超标程度、超标位置等);并绘制评价范围内出现区域日平均浓度最大值时所对应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分析长期气象条件下,项目对敏感区和评价范围的影响(是否超标、超标程度、超标范围位置等);并绘制预测范围内浓度等值线图声环境影响评价要点掌握噪声及噪声源的评价量及应用掌握分贝的求和运算掌握噪声衰减的机理及主要衰减量的计算掌握声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流程和主要内容掌握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依据及评价范围的确定理解声环评专项现状调查评价的主要内容掌握声环境影响预测的基本思路掌握室外点声源噪声影响预测及交通噪声预测掌握声环境质量标准的要点及应用噪声的主观评价量P132级与分贝(dB)声压级Lp、声强级LI、声功率级Lw倍频带声压级A声级等效连续A声级昼间等效声级、夜间等效声级统计噪声级计权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倍频带声压级P132频带为了方便和实用,把声频的变化范围划分为若干个区段,即频带(或频段、频程)1倍频带把人耳可听声频范围划分为10个频带,每一段的上下限频率之比为2:1(1倍频带)倍频带中心频率取每一频带上限和下限频率的几何平均值作为该频带的中心频率,并以此表示该倍频带;31.5、63、125、250、500、1000、2000、4000、8000、16000Hz10个倍频带A计权与A声级P133人耳对低频声不敏感,对高频声敏感把噪声的客观物理量与人的主观感觉结合起来A计权网络:特殊的滤波器,是根据等响曲线40phon设计的;在低频有较大衰减,高频不衰减甚至放大;模拟人耳的听觉特性A声级:由A计权网络处理后得到的声级(LA)
(dBA),A声级与人耳对噪声强度和频率的感觉最相近,应用广泛,适于评价连续稳态噪声等效连续A声级LeqP133等效连续A声级:对起伏或不连续的非稳态噪声,用能量平均的方法,以一个连续不变的A声级表示该段时间内的噪声声级
(dBA)昼间等效声级Ld和夜间等效声级Ln夜间(22:00~6:00)昼间(6:00~22:00)Ld为白天Td个小时的等效声级,dBALn为夜间Tn个小时的等效声级,dBA应用:声环境质量标准P22表2-6噪声排放标准P27表2-16、表2-17统计声级(累积百分声级)LN
P133以噪声级出现的时间累积概率来表示非稳态噪声的起伏L10:在取样时间内10%的时间超过的声级L50:在取样时间内50%的时间超过的声级L90:在取样时间内90%的时间超过的声级通常取L10、L50、L90表示非稳态噪声的峰值、中值和本底环评中相关评价量的选用声源评价量A声功率级(LAW),或中心频率为63Hz~8KHz8个倍频带的声功率级(LW);距离声源r处的A声级LA(r)或距离声源r处中心频率为63Hz~8KHz8个倍频带的声压级Lp(r);声环境质量评价量声环境功能区:昼间等效声级(Ld);夜间等效声级(Ln)突发噪声:最大A声级(Lmax)机场周围受影响区域: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LWECPN分贝的运算P134分贝的相加(级在同一点的叠加):
设n个声源产生的同名级(声功率级、声强级或声压级)分别为L1,L2,…,Ln(dB),则合成的总声级为:式7-6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5-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的噪声限值P22表2-6参考导则HJ2.4-2009噪声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内容参考《环境影响评价导则-声环境》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和评价范围的确定工程分析现状调查与分析噪声环境影响预测噪声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及建议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P135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划分依据: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声环境功能区类别;项目建设前后噪声级的变化程度;受建设项目影响人口的数量评价范围的确定P136
评价范围一般根据评价工作等级确定:对于以固定声源为主的项目(如工厂、港口、施工工地、铁路的站场等),以该项目边界往外200m为评价范围一般能满足一级评价的要求;线状声源(城市道路、公路、铁路、轨道交通等),以道路中心线外两侧各200m的评价范围一般可满足一级评价要求;对于建设项目是机场的情况,主要飞行航迹离跑道两端各6-12km,侧向各1-2km内的评价范围一般能满足一级评价的要求;相应的二级和三级评价范围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缩小。
声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P137声环境功能区划情况敏感目标现有主要噪声污染源声环境质量现状影响声波传播的环境要素噪声影响预测内容P138预测范围——一般与评价范围相同。预测点布设建设项目厂界(场界、边界)和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应作为预测点。为了便于绘制等声级线图,可以用网格法确定预测点,网格的大小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预测点噪声级计算的基本步骤P139(式7-15)噪声预测基本思路
P139在声环境影响预测中,常根据靠近声源某一位置(参考点)处的已知声级(源强)计算距声源r处预测点的声级。关键在于计算噪声从参考点至预测点的传播途径中的噪声衰减量。噪声的衰减P140几何扩散衰减空气吸收衰减遮挡物衰减地面效应其他效应引起的衰减点声源的几何发散衰减Adiv对于点声源(无指向性)
从距离点声源r1处至r2处的衰减值
Adiv=20lg(r1/r2)式7-17当r2=2
r1时,L1=-6dB空气吸收衰减AatmP142r为预测点距声源的距离(m)r0为参考位置距离(m)a为空气吸收系数(dB/km);a为温度、湿度和声波频率的函数,预测计算中一般根据当地常年平均气温和湿度选择相应的空气吸收系数参考大气吸收系数表(表7-4)式7-29,注意书上公式有误遮挡物衰减AbarP1421.实体屏障
先求出菲涅尔数N=2δ/λ(参考图7-3)
δ:声程差λ:声波波长当屏障很长(视作无限长处理时)式7-31预测点处声级的计算P143若已知声源r0(参考点)处的倍频带(125-8000Hz的8个倍频带中心频率)声压级Lp(r0):1、分别计算预测点的8个倍频带声压级2、将预测点的8个倍频带声压级合成,计算出预测点的A声级LA(r)式7-34式7-32交通噪声预测
P146式7-47交通噪声预测
P146式7-45声环境影响评价应根据声源的类别和声环境功能区确定评价标准根据噪声预测结果和评价标准,评价项目施工、运行阶段噪声的影响程度、影响范围;给出厂界及敏感目标的达标分析分析评价范围内不同声级范围下覆盖的面积、影响的人口;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掌握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流程和主要内容掌握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的划分依据理解生态专项现状调查评价的主要内容理解生态环境影响预测的主要内容了解常用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掌握减缓生态影响的主要途径掌握替代方案的主要内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工作流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P179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及评价范围的确定工程分析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生态影响的减缓措施及替代方案结论及建议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P181评价等级划分依据
项目影响区域的生态敏感性项目的工程占地(含水域)范围,包括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经过对工程和项目所在地区域的初步分析,根据工作等级划分表进行划分,按照其中较高的工作级别进行评价。
特殊生态敏感区指具有极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生态系统极为脆弱或已有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遭到占用、损失和破坏后所造成的生态影响后果严重且难以预防、生态功能难以恢复和替代的区域包括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等自然保护区不论级别全部划入特殊敏感区只要涉及到特殊敏感区即为一级评价重要生态敏感区具有相对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或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如遭到占用、损失和破坏后所造成的生态影响后果较严重,但可以通过一定的措施加以预防、恢复和替代的区域包括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原始天然林、珍希濒危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及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天然渔场等一般区域除特殊生态敏感区和重要生态敏感区外的其他区域如:基本农田属于一般区域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P183生态现状调查内容(修订后):生态背景调查主要生态问题调查生态现状评价P184在生态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评价区的生态现状进行定量或定性的分析评价:评价应采用文字和图形相结合的表现方式;阐明生态系统现状,分析影响区域内生态系统状况的主要原因;评价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评价生态系统总体存在的问题和变化趋势;分析评价区域内动、植物等生态因子的现状组成、分布;涉及敏感区和敏感物种时,应重点分析。可参考P184表9-9
生态现状评价评价应采用文字和图形相结合的表现方式图件:基本图件;推荐图件(参考P188表9-10)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P186
在影响识别、现状调查与评价的基础上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预测预测内容:分析对工作范围内涉及的生态系统及主要生态因子的影响;预测生态系统组成和功能的变化趋势;重点关注不利影响、不可逆影响和累积影响;敏感保护目标应分析项目的影响途径、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预期潜在的后果;预测项目对区域现有主要生态问题的影响趋势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P176列表清单法(定性分析);图形叠置法生态机理分析法(需专业的生态学知识);类比法(对项目和环境的相似性要求高);指数法景观生态学方法(从空间结构,功能与稳定性两方面分析);系统分析法生物多样性评价方法其他景观生态学方法P177景观结构的基本组成要素包括斑块—廊道—基底以及各要素的空间配置形式。通过两个方面进行:空间结构分析模块(基底)的确定拼块(掇块)优势度的计算功能与稳定性分析生物恢复力分析异质性分析种群源的持久性和可达性分析景观组织的开放性分析生物多样性评价P178物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
以各个物种的相对多度来反应;表征物种丰富度均匀度
当所有物种都以相同比例存在时,具有最大的多样性;反应各个物种多度的均匀程度,及各个种个体数量间的差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法P178EI=0.25生物丰度指数+0.2植被覆盖指数+0.2水网密度指数+0.2土地退化指数+0.15环境质量指数各单项指数的计算根据EI值结合生态环境状况分级表(表9-5)确定生态环境状况减缓生态环境影响的途径P189防护
“预防为主”的思想和政策,预防性保护是优先考虑的措施恢复
通过事后努力而使生态系统的结构或环境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补偿
重建一种生态系统,以补偿应开发建设活动而损失的环境功能建设采取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具有更高环境功能的生态系统的措施替代方案P190生态影响的防护常以替代方案的形式来实现:选址、选线的替代方案项目组成和内容的替代方案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的替代生态保护措施的替代祝大家考试顺利!第六章环境质量的评价第一节环境质量评价概述第八章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二节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第六章环境质量评价第一节环境质量评价概述一、环境质量的概念二、环境质量评价三、环境质量评价类型四、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内容五、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一、环境质量的概念第六章环境质量评价(一)两种概念(二)环境质量变化特征1、环境质量是环境状态惯性大小的表示第六章环境质量评价(一)两种描述2、环境质量是环境状态品质优劣的表示第六章环境质量评价环节:人为作用→环境参数变化→环境质量变异1、人类活动导致环境质量变化(二)环境质量的变化动因作用类型: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环境反作用:正负反馈效应(具有滞后性)2、自然过程(缓慢或是灾变过程)第六章环境质量评价二、环境质量评价(一)对环境质量评价的理解1、是对一切引起环境发生变化的动因因素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2、是对环境的结构、状态、质量和功能的现状进行分析,对可能发生的变化进行预测,对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第六章环境质量评价(二)核心问题1、核心问题:研究环境质量的优劣。2、标准:是否适合人的发展作为判别标准。(三)研究目的1、为制定城市环境规划、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制定区域环境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标准和环境法规,搞好环境管理提供依据。2、同时为比较各地区所污染程度和变化趋势提供科学依据。第六章环境质量评价三、环境质量的类型(一)按时间划分1、环境质量回顾评价2、环境质量现状评价3、环境质量影响评价(二)按研究范围划分(三)按要素划分1、单要素评价2、多要素评价第六章环境质量评价四、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内容(一)污染源的调查和分析(二)环境质量的指数评价(三)环境质量的功能评价第六章环境质量评价五、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一)污染源评价(二)评价参数确定(三)环境质量指数评价(四)环境质量分级第六章环境质量评价1、污染源调查(一)污染源评价(1)确定污染源并确定主要污染物(2)采用分类调查的方法第六章环境质量评价1Km1Km第六章环境质量评价2、污染源评价(等标指数)(1)等标污染指数Nij——第j个污染源第i种污染物的等标污染指数,mg/m3;Nij=Ci0CijCij——第j个污染源第i种污染物的排放浓度,mg/m3
;Ci0——第i种污染物的排放标准。1,32,24,15,36,17,38,29,110,211,312,113,214,115,216,317,4第六章环境质量评价序号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mg/m3)最高允许排放速率(kg/h)排气筒(m)一级二级三级1二
氧
化
硫1200
(硫、二氧化硫、硫酸和其它含硫化合物生产)15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1.6
2.6
8.8
15
23
33
47
63
82
1003.0
5.1
17
30
45
64
91
120
160
2004.1
7.7
26
45
69
98
140
190
240
310700
(硫、二氧化硫、硫酸和其它含硫化合物使用)2氮
氧
化
物1700
(硝酸、氮肥和火炸药生产)15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0.47
0.77
2.6
4.6
7.0
9.9
14
19
24
310.91
1.5
5.1
8.9
14
19
27
37
47
611.4
2.3
7.7
14
21
29
41
56
72
92第六章环境质量评价(2)等标污染负荷Pij——第j个污染源第i种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mg/d(kg/d);Cij——第j个污染源第i种污染物的实测排放浓度,大气mg/m3,水体mg/L;Ci0——第i种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大气mg/m3,水体mg/L;Pij=Ci0CijQijQij——第j个污染源第i种污染物的排放量,kg/d。第六章环境质量评价第j个污染源含有n种污染物,则该污染源的等标污染负荷为:i若该地区有m个污染源,那么某种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为:i对一个地区的所有污染源和污染物的总等标负荷:第六章环境质量评价(3)污染负荷比Kij=PjPij第j个污染源内第i种污染物的污染负荷比:Kj=PPj一个区域内某个污染源的污染负荷比:Ki=PPi一个区域内某个污染物的污染负荷比:第六章环境质量评价某河边有A、B、C三个工厂,它们向河流中排放废水量分别是36、24和28万吨,废水中污染物浓度和相对应的环境质量标准如下:污染物工厂环境质量标准mg/m3ABCCOD300220150200S-2221.0甲醛52挥发酚20.5计算各厂对该地区水体环境质量分担率。79.139412.3488.5126第六章环境质量评价第六章环境质量评价(二)评价参数的选择第六章环境质量评价(三)环境质量的指数评价1、单因子评价Ii=SiCiIi——第i种污染物的环境质量指数;Ci——第i种污染物的实测浓度;Si——第i种污染物的环境质量评价标准。第六章环境质量评价2、多因子评价(1)均值型多因子环境质量评价指数:I
=n1∑Iii=1n(2)计权型多因子环境质量评价指数:I
=∑WiIii=1n关键是权重的确定第六章环境质量评价权重的确定:主要是通过对各阶层有代表性人士的调查来确定。采用排队比较和配对比较。第六章环境质量评价得分项目12345678910权重COD+0.18DO+0.01总氰化物+0.02挥发酚+0.05石油类+0.07总铅+0.09总汞+0.11总砷+0.13总镉+0.15铬+0.16第六章环境质量评价第六章环境质量评价(3)几何型多因子环境质量评价指数:
√
(maxIi)
*(aveIi)I=√
(maxIi)
2+(aveIi)2I=2第六章环境质量评价(4)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数:均权型:n1Q=∑Ikk=1nQ
=∑WkIkk=1n计权型:总结:I值越大环境质量越差;I<1时符合标准;I>1时超标;I=1时处于临界状态。第六章环境质量评价(四)环境质量的指数评价1、积分值法(M值法)首先根据当地的污染特征适当选取评价因子(通常5-10个);对环境质量设级,并定出每一级的标准分数。根据评价因子的浓度规定其等级标准,这种标准采用国际颁布的环境质量标准。给各评价因子的各级定积分值。设参与评价的因子为n个,则各级的积分值为:一级:100/n,二级:80/n,三级:60/n,四级:40/n,五级:20/n,不够五级者计为0分。将参加评价的各因子的积分相加的整体评价得分,然后参照积分值法环境分级标准,得出环境质量等级。
环境质量分级因子积分值污染因子COD(mg/L)≤DO(mg/L)≥总氰化物(mg/L)≤挥发酚(mg/L)≤石油类(mg/L)≤总铅(mg/L)≤总汞(mg/L)≤总砷(mg/L)≤总镉(mg/L)≤铬(六价)(mg/L)≤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10080604020108642小于3
34610饱和率90%65
3
20.0050.050.20.20.20.0020.0020.0050.01
0.10.05
0.05
0.050.5
1.00.01
0.050.05
0.05
0.10.00005
0.00005
0.0001
0.0010.0010.050.050.050.1
0.10.001
0.0050.005
0.005
0.010.010.05
0.05
0.050.1污染因子CODDO总氰化物挥发酚石油类总铅总汞总砷总镉铬总值监测数值(mg/L)5.54.250.0760.00230.720.130.0120.020.0040.05积分4844662001088第六章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质量标准理想M1良好M2污染M3重污染M4严重污染M5积分MM≥9696>M≥7676>M≥6060>M≥40M<40思路清晰,计算方便。采用迭加的方法,不能确切反映出各个因子的相对重要性。根据上表,M=48为重污染2、W值法第六章环境质量评价将环境质量标准作为评分标准,凡符合一级标准的得10分,符合二级标准得8分,以下依次为三级6分,四级4分,五级得2分,不能满足环境质量标准的得0分。然后根据得分建立下列模型,SN10nN8nN6nN4nN2nN0nS——参与评价的因子总数;n——对应的因子数;N10n——得10分的因子数。例如:参与评价的因子总数数10个,得10分的1个,得8分的2个,得6分的2个,得4分的2个,得2分的1个,得0分的2个则记为:10N101N82N62N42N21N02第六章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质量标准理想W1良好W2污染W3重污染W4严重污染W5最低两项评分值之和为18或2014或1610或126或8<4根据上表,W=0为严重污染突出主要污染物的作用。第六章环境质量评价3、环境质量的模糊聚类第六章环境质量评价第二节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一、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程序二、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内容三、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方法第六章环境质量评价一、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程序确定评价对象、明确评价目的污染源的调查监测评价环境调查监测评价环境效应分析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污染规律、环境污染趋势预测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第六章环境质量评价(一)污染源的调查与评价确定评价对象、明确评价目的污染源的调查监测评价环境调查监测评价环境效应分析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污染规律、环境污染趋势预测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二、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内容(二)环境污染物监测项目的确定(三)监测网点的布设(四)获得环境污染数据(五)建立环境质量指数系统进行综合评价(六)人体健康与环境质量关系的确定(七)建立环境污染的数学模型,对污染趋势进行预测(八)提出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建议第六章环境质量评价三、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方法(一)大气质量评价(二)水体质量评价(三)土壤质量评价(四)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第六章环境质量评价(一)大气质量评价1、北京西郊大气质量指数2、白勃考大气污染综合指数(PINDEX)PINDEX=PM+SO2+NOx+CO+O3第六章环境质量评价3、南京大气质量指数:P大气=∑WiPii=1n∑Wii=1n=1m1P大气=∑WiPii=1n∑j=1m4、橡树岭大气质量指数第六章环境质量评价5、污染物标准指数[PSI(PollutantStandardIndex)]参数指标选择:SO2、NOx、CO、O3、颗粒物质及SO2与颗粒物质的乘积。各污染物的分指数与实测浓度呈分段线性函数关系以美国现行的大气质量标准、大气污染事件基准值(警戒、警报和紧急三个水平)以及显著危害水平规定的浓度值作为分段函数的几个折点。PSI浓度μg/m3质量标准警戒警报紧急显著危害100200300400500第六章环境质量评价PSI=max[I1,I2,I3,I4,I5,I6]污染物浓度PM10SO2
NOx
0.8752.6200.9400.5002.1000.7500.4201.6000.5650.250
0.2500.1500.1500.1500.100污染指数In
500400300200100500.0500.0500.050第六章环境质量评价6、空气污染指数[API(AirPollutionIndex)]PM10为0.38,SO2为0.18,NO2为0.07(mg/m3),计算三种污染物质API第六章环境质量评价第六章环境质量评价7、上海大气质量指数
√
(maxIi)
*(aveIi)I=第六章环境质量评价(二)水环境质量评价1、北京西郊地面水环境质量评价指数(简单加和型)2、布朗水质模型(简单加权型)[WQI(WaterQualityIndex]参数指标选择:DO、BOD5、pH值、浑浊度、总固体、硝酸盐、磷酸盐、温度、大肠菌数、杀虫剂、有毒元素等。WQI
=∑Wiqii=111第六章环境质量评价3、尼梅罗水质模型(几何均值型)[WQI(WaterQualityIndex]参数指标选择:DO、pH值、浑浊度、总溶解固体、硬度、总氮、碱度、温度、颜色、透明度、大肠菌数、氯、铁、硫酸盐、锰等。√
(maxIi)
2+(aveIi)2I=2水的用途分为三类:人直接接触使用的PI1:包括饮用、游泳、制造饮料等。人间接接触使用的PI2:包括养鱼、工业食品制造、农业用等。人不直接接触使用的PI3:包括工业冷却用水、公共娱乐及航运等。第六章环境质量评价第六章环境质量评价第六章环境质量评价第六章环境质量评价4、ROSS水质模型先分级评分,然后加权求综合指数。参数指标选择:DO、BOD5、悬浮固体和氨氮。第六章环境质量评价WQI
=∑Pii=15∑WiROSS规定的权重分别为:DO的饱和度和浓度各为1、BOD5为3、悬浮固体为2和氨氮为3。那么:∑Wi
=10,依此来分级:WOI值水质级别描述10天然纯水8轻度污染6污染3严重污染0水质类似腐败的原始水第六章环境质量评价5、黄浦江水质模型A=++-BODiBO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多组学数据集成平台构建-洞察与解读
- 智能建筑火险预警系统-洞察与解读
- 按利润分成合作协议5篇
- 高空作业锅炉拆解安全协议书5篇
- 2025年台州温岭市中医院公开招聘医学卫生类高层次人才5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有完整答案详解
- 贸易壁垒识别技术-洞察与解读
- 2025年安徽皖信人力资源管理铜陵分公司招聘20人模拟试卷及完整答案详解一套
- 虚拟场景沉浸感-洞察与解读
- 无菌包装材料创新研究-洞察与解读
- 2025年宁德市供电服务有限公司招聘30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完整答案详解
- 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监理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突发性耳聋的中医辩证及护理方案
- T-SZEIA 001-2024 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与要求 变电站电气设备
- 2025年湖南省安全员-B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全册同步分层作业设计含答案解析
- 简易钢结构雨棚施工承包合同范本
- 苏州市前期物业管理委托合同范本
- 2022年冀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一次月考试卷
- 《气管支架临床应用》课件
- 8·12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调查报告分析及反思
- 2024新指南: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早期预防指南解读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