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耳的应用解剖学和生理学
1
耳的应用解剖学耳部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234
外耳外耳包括耳廓及外耳道耳廓(auricle)耳轮耳轮脚耳廓结节(Darwin结节)对耳轮对耳轮脚舟状窝三角窝耳甲艇耳甲腔耳屏对耳屏耳屏间切迹耳前切迹耳垂5特点1、耳廓软骨无神经支配。2、耳廓前面皮肤与软骨粘连较紧,皮下组织少,若因炎症等发生肿胀时,感觉神经易受压迫而致剧痛;若有血肿或渗出物极难吸收;由于外伤或耳部手术,可引起软骨膜炎,甚至发生软骨坏死,导致耳廓变形。3、耳廓血管位置浅表、皮肤菲薄,故易冻伤。6
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鼓窦及乳突4部分。7
鼓室
为颞骨内不规则的含气空腔,由颞骨岩部、鳞部、鼓部及鼓膜所围成。位于鼓膜与内而外侧壁之间,其前方经咽鼓管于鼻咽相通,其后方经鼓窦入口与鼓窦及乳突气房相通。以鼓膜紧张部的上、下边缘为界,将鼓室分为3步:上鼓室、中鼓室、下鼓室。81、鼓室六壁9(1)外壁:
骨部:鼓膜以上的上鼓室外侧壁。膜部:即鼓膜(分为3层:上皮层、纤维组织层、粘膜层)鼓膜重要结构:脐、锤骨短突(锤凸)、锤骨前襞、锤骨后襞、光锥
4个象限101112
(2)、内壁:
鼓岬前庭窗(卵圆窗)蜗窗(圆窗)面神经官凸匙突
13(3)、后壁:面神经管垂直段鼓窦入口外半规管凸砧骨窝锥隆起鼓索小管的鼓室口
(4)、前壁:下部与颈内动脉相隔上部有两口:上为鼓膜张肌半管的开口下为咽鼓管的鼓室口14(5)上壁:(鼓室盖)由颞骨岩部前面构成,将鼓室与颅中窝分开。前与鼓膜张肌管之顶相连接,向后延伸成鼓室顶壁,名鼓室盖。
岩鳞裂(6)下壁:将鼓室与颈静脉球分隔,其前、内方即为颈内动脉的后壁。颈静脉球突入下鼓室蓝鼓膜15
2、鼓室内容(1)听骨:锤骨、砧骨、镫骨(2)听骨韧带:锤上韧带、锤前韧带、锤外侧韧带、砧骨上韧带、砧骨后韧带、镫骨环韧带(3)鼓室肌肉:鼓膜张肌、镫骨肌
3、鼓室粘膜后部:立方上皮或低柱状纤毛上皮覆盖前部和下部:柱状纤毛上皮或复层柱状纤毛上皮覆盖
4、鼓室的神经(1)鼓室丛:位于骨岬表面,司鼓室、咽鼓管及乳突气房粘膜的感觉。(2)鼓索神经:司味觉。165、鼓室的血管颈外动脉上颌动脉鼓室前动脉鼓室前部耳后动脉茎乳动脉鼓室后部及乳突脑膜中动脉鼓室上动脉鼓室盖及内侧壁岩浅动脉咽升动脉鼓室下动脉鼓室下部及鼓室肌肉颈内动脉鼓室支鼓室前壁颈外动脉上颌动脉耳深支鼓膜外层鼓前支鼓膜内层茎乳动脉鼓室静脉翼神经丛和岩上窦17
咽鼓管
系沟通鼓室与鼻咽的管道,位于颞骨鼓部与岩部交界处,适在颈内动脉管的外侧,上方有薄骨板与鼓膜张肌相隔。骨部:外1/3,鼓室口位于鼓室前壁上部。软骨部:内2/3,咽口位于鼻咽侧壁,下鼻甲后端后上方。成人咽鼓管长35mm,鼓室口高于咽口2.5cm,小儿咽鼓管接近水平。18
鼓窦
为鼓室后上方的含气腔。鼓窦向前经鼓窦入口与上鼓室相通。向后下通过乳突气房,借乳突气房及颅后窝相通。向上通过鼓窦盖与颅后窝相通。内壁前有外半规管凸,面神经凸。外壁为乳突皮层,相当外耳道上三角。19
乳突出生时乳突尚未发育,多自2岁后始有鼓窦向乳突部逐渐发展,6岁左右气房已有广泛的延伸。根据气房发育的程度,乳突可分为4种类型:
气化型板障型硬化型混合型二腹肌嵴:位于乳突腔内下方、近乳突尖一由后向前的镰状骨嵴,系确定面神经垂直段的重要标志。2021
内耳
内耳(innerear)又称迷路(labyrinth)埋藏于颞骨岩部,结构复杂而精细。依其解剖和功能分为前庭,半规管和耳蜗3个部分。从组织学上内耳又分为骨迷路(osseouslabrinth)与膜迷路(membranouslabyrinth)。膜迷路位于骨迷路之内,含有味觉与听觉感受装置。膜迷路含有内淋巴,膜迷路与骨迷路之间充满外淋巴液,内、外淋巴液互不相通。222324251、前庭(1)位于耳蜗和半规管之间,约6mm×5mm×3mm大小,容纳椭圆囊和球囊。前下部较窄,借一椭圆孔与耳蜗的前庭阶相通;后上部稍宽,有3个骨半规管的5个开口。上壁骨质中有迷路段面神经通过。(2)前庭的外壁即鼓室内壁的一部分,有前庭窗和圆窗。内壁正对内耳道构成内耳到底。(3)重要结构:前庭嵴球囊隐窝球囊中筛斑椭圆囊隐窝椭圆囊上筛斑前庭导水管内口蜗隐窝下筛斑2627
2、骨半规管
每侧有3个半规管,位于前庭后上方,为3个约成2/3环形的骨管,互相成直角。依其在空间位置分别称外(水平)、上(垂直)、后(垂直)半规管。每个半规管的两端均开口于前庭,其一端膨大为壶腹,内径均为管腔的2倍。
各半规管互成直角,两侧外半规管在同一平面上,当头前倾30°时,外半规管平面与地面平行;两侧上半规管所在平面向后延长线互相垂直,亦分别与同侧岩部长轴垂直;两侧后半规管所在平面向前延长也互相垂直,但分别与同侧岩部长轴平行;一侧上半规管和对侧后半规管所在平面互相平行。282930
3、耳蜗位于前庭的前部,形似蜗牛壳,主要由中央的蜗轴和周围的骨蜗管组成。骨蜗管旋绕蜗轴2.5~2.75周,底周相当于鼓岬。蜗底向后内方,构成内耳道底。蜗顶向前外方,靠近咽鼓管鼓室口。骨蜗管内共有3个管腔:上方为前庭阶,自前庭阶开始;中间为膜蜗管(又名中阶),系膜迷路;下方为鼓阶,起自蜗窗,为蜗窗膜(第二鼓膜)所封闭。前庭阶和鼓阶的外淋巴经蜗孔相通,鼓阶的外淋巴经蜗水管与蛛网膜下腔相通。3132
膜迷路
由膜管和膜囊组成,借细小网状纤维束悬浮于外淋巴液中,自成一密闭系统,称内淋巴系统。可分为椭圆囊、球囊、膜半规管及膜蜗管,各部相互连通。膜迷路内包含司平衡和听觉的结构,包括味觉斑、壶腹嵴、内淋巴囊和膜蜗管。33
(一)、椭圆囊1、位于前庭后上部,附着于椭圆囊隐窝中。2、囊底于前壁又感觉上皮区即椭圆囊斑,亦称位觉斑,其上有支持细胞和毛细胞的神经上皮。3、前壁内侧有椭圆球囊管,连接球囊于内淋巴管。内淋巴管经前庭导水管止于岩部后面的硬脑膜内的内淋巴囊。4、后壁有5孔,与3个半规管相通。
(二)、球囊1、位于前庭前下方的球囊隐窝中。2、内前壁有球囊斑,亦名位觉斑,由前庭神经球囊支队纤维分布。3、后下部接内淋巴管及椭圆囊关。球囊下端京连合管与蜗管相通。4、椭圆囊斑和球囊斑互相垂直,构造相同,由支柱细胞和毛细胞组成。
耳石膜耳石(位觉砂)34
(三)膜半规管1、附着于骨半规管的外侧壁,约占骨半规管腔隙的1/4。借5孔与椭圆囊相通。2、在骨壶腹的部位,膜半规管也膨大为膜壶腹,其内有一横位的镰状隆起名壶腹嵴。壶腹嵴上有高度分化的感觉上皮,由支柱细胞与毛细胞所组成。
嵴顶嵴帽353637(四)膜蜗管1、为耳蜗内螺旋形的膜质管道,又名中阶,位于骨螺旋板与骨蜗管外壁之间,也在前庭阶于鼓阶之间,内含内淋巴。由上、下、外3壁:上壁为前庭膜,起自骨螺旋板,向外上止于骨蜗管的外侧壁;外壁为螺旋韧带,上覆假复层上皮,内含丰富的血管,名血管纹;下壁由骨螺旋板上面的骨膜增厚形成的螺旋缘和基底膜组成。2、位于基底膜上的螺旋器又名Corti器,是由内、外毛细胞、支柱细胞和盖膜等组成,是听觉感受器的主要部分。38
内耳的血管椎-基底动脉小脑前下动脉迷路动脉前庭前动脉耳蜗总动脉迷路动脉前庭前动脉上、外半规管(如供血不足(内听动脉)两个囊斑上部引起前庭症状)耳蜗总动脉前庭耳蜗动脉前庭后动脉后半规管螺旋蜗轴动脉球囊及椭圆囊下部耳后动脉茎乳动脉终末支半规管内耳静脉迷路静脉侧窦或岩上窦、颈内静脉前庭导水管静脉蜗水管静脉3940传说,数百年前的贵门村,曾经是一个有着三千多户村民的热闹集镇,村里还有一座书院,一个沼泽,一个凉亭,两个祠堂,四个庵堂,五个庙宇、十一个台门,七个园,十八只碗窑、二十多口水井、五十个池塘的辉煌历史。特别是十八只碗窑的传说,更是让人津津乐道。我们贵门村还有不少较小的景观,比如:鲤鱼滩、狮子山、如来山、蝴蝶山、旺龙岗、石仓库,这些山名,都是因为其形相似而得名,不过,这几个景点都在西溪自然村。贵门村,是一个人文资源丰富,文化底蕴非常浓厚的村庄,村北翠竹摇曳,还有一道石墙的地方,这就是贵门村的更楼了。走出洞外,可见屹立的岩崖如壁,松枫挺立间的“更楼”,若向西南远眺,隐约可见碧波荡漾的南山湖。顺着狭长弯曲的湖涧而上可到斤丝潭、大龙谷、丰谭水库、天兴谭等等景点。若向东二里,可到白宅墅,亦称梅墅。若向西边行,可到石和尚,也可到上坞山的九洲峰和叠石岩。一系列的人文景观,串起来,是一条风景优美、文化底蕴深厚、建筑风格独特的旅游景线。当你走进贵门村,沿着村主要道路往鹿门书院方向走,你的眼前,一定会感受到特别的清新和亮丽:大路中间是平整有序的石板路,两侧是石蛋小路;一幢幢古色古香、白墙黑瓦的民居,在红花绿树的掩眏下十分醒目;村口的书剑公园(村民门也叫中心公园),有各种健身设施;有造型别致、飞檐翘角的凉亭;还有一个有着荷塘月色般韵味的喷水池;公园内,有弯弯曲曲的石弹小径;能工巧匠设计的花坛里,种植了名贵花木;崭新的村家宴中心、别具一格的村办公楼、公厕已经一应俱全,具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停车场、游客接待中心、绿色茶道正在加紧建设之中。民宿、农家乐正在以崭新的风貌,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村里基本做到了亮化、绿化、美化。优美、洁净,空气清新的生活环境,触眼处皆是花木扶疏,一处处养眼护眼的绿化护栏,一处处曲径通幽的石弹小路,一幅幅琳琅满目、图文并茂的文化墙,显得格外地惹眼。这些文化设施的建设,是贯穿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件实事,它还是一部贵门更楼文化的发展史,为推进村文化建设、弘扬先进文化、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陶冶情操,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个宜居宜游/美奂美轮的的古村落,正以崭新的姿态呈现在大家面前,也给村民们的眼眸,带来了一次次意外的大惊喜。更楼洞:贵门村历史悠久,在村北,有一座坐北朝南的四合式二层建筑,下层是石砌的台基,中有天井,南北两面各有拱券洞门,为旧时入婺往来之通道,是历代绍兴通金华地区的官路,南门“古鹿门”,北门上题“贵门”字大如斗,系朱熹手笔。后来婺东书法家赵睿荣又分别在南、北两洞的北面题刻了“隔尘”、“归云”两额。洞门上层楼房四面相向,回廊相连。更楼也可称为“鹿门书院”。出更楼北拱门,有一个平坦的小操场,是当年吕规叔父子,集家乡壮士习武练兵的场地,其目的是保家卫国、预防匪扰。更楼也可称为“鹿门书院”1174年南宋理学家吕规叔创立。贵门山古称鹿门山,吕规叔于此创建书院,故名鹿门书院。山阴周师濂有《鹿门书院》诗赞云:”凿山垒石一朝成,结构精庐三十楹。规叔东莱曾讲学,到今弦诵继家声。”更楼后来倒塌。清嘉庆五年,其裔孙重建。鹿门书院之名声大噪,是因时任淮南安抚使、训兵抚士的吕祖璟(吕规叔的儿子)辞官回乡时,宋宁宗皇帝为其写诗送行,并赐建演武更楼之故。此后,书院开设演武科目,开创了书院文武兼修的先河。鹿门书院是嵊地开办最早的书院。鹿门书院,其实是一个四合院式的平房。从始建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都被延续利用,民国时期,书院是乡公所,新中国成立后,它先是南山区人民政府,后来是南山人民公社办公地。2010年,鹿门书院申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芦峰:(村民叫芦雪尖),在鹿门书院之东,峰高插天,望可数百里。远望可见长乐、太平村庄星罗棋布,南山湖面清澈如镜,群山高低错落,浑然如黛。望湖亭:更楼往西北,缓坡而上,有一条通往西岗头的小路,路面向着西边的南山湖,沿路远观近眺,景致极佳。望湖亭由一亭一长廊组成,这里是登高望远的好去处,它是一处俯瞰南山湖的平台,人在其中,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它还是一处天造地设的景观道路,最适合摄影,远景、近景皆可任意拍摄。望湖亭,作为更楼延伸开发的标志性建筑,增加了景观的利用。浴鹄沼:在贵门西山之麓,天光空旷,山势迥环,有沼百余亩,鹄尝忘机就浴。朱熹曾经为浴鹄沼题诗一首:小沼动微风,山青映轻纱,群鹄浴水边,啄落蓼红花。沼的形成,是因为在办碗窑时期,长期的取泥成沼的结果。更楼古道:旧时的更楼古道,曾经是金华到绍兴的唯一通道,走南闯北的贩夫走卒、勤劳的樵夫、顽皮的牧童、善良的村妇,都曾经在古道上留下过他们来去匆匆的脚印,古老的牛车、独轮车、双轮车也曾经在漫漫的古道上碾压过。当年,古道的两边,古木连天,绿树成荫,修竹青翠。更有一绝的是,它的两旁长满了合抱的连理枝,他们同根而生,相拥而立,枝叶相抱,生死与共,它是村民眼中的爱情小道。更楼操场:1950年,人民解放军县大队,在书院前面平整了第一个操场,还在操场上装上了木马、单杠和篮球架。全村的男女老少还在操场上看了第一场电影《白毛女》,可遗憾的是,在操场建成10年后,被改建成大会堂,30年后,大会堂又被一场意想不到的大火烧成灰烬,又经过了20多年的荒废之后,被开发成现在的更楼操场。现在的更楼操场四周,安装了不少景观灯。晒书岩:话说当年,吕规叔书房里藏书众多,遇到梅雨季节,书籍发霉是常有的事情,阳光明媚的日子,吕规叔就会吩咐书童挑书到这里晒晒,书僮也正好忙里偷闲翻翻书籍,读读八股文章,后人就称此地为“晒书岩”。十二狗洞:由几块巨石自然叠成,岩间有小洞十二个,刚好可容一个小孩子穿洞而过,故称为“十二狗洞”那儿峰峦叠嶂、山高林密、风景特好。防空洞:1962年所挖,目的是为了防止“蒋介石反攻大陆”,洞高在1.75米以上,洞深数百米,是贵门村的村民,连续奋战一个多月的成绩。另外,在更楼洞外,还挖了一条50多米长的战壕,人躲在战壕里,可以向长乐方向来的敌人开火。更楼的友谊枫:淳熙七年(1180年),浙东大饥,理学家朱熹来嵊赈灾,访吕规叔于鹿门,在鹿门书院讲学,讲学之余,乘着天高云淡的好天气,两人登游东侧庐峰,谈道论学,切磋学术文化,行至更楼洞北,两人推杯换盏,相谈甚欢,其时,两颗忧国忧民之心越聊越近,朋友之情更深、更切,乘着酒兴,两个好朋友,移来两颗小枫树,分别植于更楼北门两侧,作为象征友谊的见证树。可惜的是,右侧的那颗枫树,已在几十年前枯死,只留下一段短短的树根。斗转星移,往事如烟,八百多年过去了,当年栽下的枫树,如今,已经高达十丈余,岁月掩没了他们曾经的往事,但是,在枝繁叶茂的枫叶里,却写满了他们曾经友好的誓言。西镇庙的红枫:朋友,当你走进贵门村西镇庙附近,迎面就能看到三颗枫树,它们高大、挺拔、粗狂,特别引人注目。其中一颗生长在南中操场一角,它高十来米,树身得四个大人合抱。另两颗分别生长在西镇庙大门的两侧,树高二十米左右,粗壮的树干,两个大人还抱不过来呢,据说,这几颗枫树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它是人们眼中的风水神树、镇村之宝夏天,古枫会张开了它那华盖般的巨伞,为人民洒下一片绿荫;初冬,它身上的绿衣服渐渐变的火红火红。这三颗迎风屹立的枫树,像极了三个英姿勃发,威风凛凛的哨兵,它日日夜夜守护在贵门这方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井文化:人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百姓。我们贵门村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池塘、水井更是纵横交错,星罗棋布。至今的贵门村,还保留着20多口形状各异的古井,如孝贤井、仙人井、清廉井、前山井(也叫俞家井)、大井、小井、茅屋后井、桥板头井、后巴弄井、后园井、样山脚井等等。孝贤井的故事在很多年以前,在贵门村一个叫后园的地方,住着一家三口:母亲和她的两个孩子。母亲过氏左脚有点残疾,又因丈夫早亡,她带着一儿一女,靠租种几亩薄田过日子,因此,生活过得异常艰难。虽说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好在母慈子孝,一家人仍然相亲相爱。为了少让家人挨饿,年仅十七岁的长子吕孝贤,决定外出打工。他想:自己不在家吃饭,省下的口粮,就可以让母亲和妹妹多吃一点,如果能够挣得银子,也好给母亲和妹妹买一身御寒的冬衣。在母亲的千嘱咐万叮咛中,孝贤挥泪惜别,踏上了打工之路。有道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孝贤走后,年仅十二岁的妹妹小芹,每日里,跟着母亲上山下地,锄禾割草,用稚嫩的肩膀,帮着母亲挑起了生活的重担。每天天刚蒙蒙亮,她就悄悄地起床,扛起一根水钩扁担,走到离家约20米远的地方挑水,等母亲起来时,水缸里的水早已经挑满了,母亲看到女儿小小年纪,却是那么地懂事,心里十分高兴。转眼间,到了腊月,孝贤带着一些米粮和几尺粗布回来了,闲谈中,听母亲说起,妹妹每天早起担水的事情,他自责不已:自己是家中的长子,理该为母亲分忧解难,怎么就没有想到母亲腿脚不便,妹妹年幼,担水不便,没有在自己家的附近挖一口水井,害妹妹每天早起挑水,想到这里,他觉得非常地难过和不安,转辗反侧了一夜后,第二天一早,孝贤就拿出一把锄头一双畚箕,在家的左侧,开始掘井,住在附近的乡邻,看见孝贤带头挖井,都纷纷赶来参加,经过一个多月的挖掘,一口长1.5米,宽1.2米的长方形水井终于完工。兴奋之余,大家又议论开了:“咱村人多井少,挑水时常要排队等候,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再在旁边挖一口井,岂不是好上加好!”此言一出,当即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成,说干就干,又经过一个月的艰苦挖掘,第二口井也终于圆满完工了。从此以后,附近的相邻们再也不用排队挑水了。后来,就有好事者,给这两口相邻的井命名叫“孝贤井”。日月更替,往事如烟,后来,村里人觉得喊“孝贤井”似乎不太顺口,又因为该井在后园这个地方,就又改口叫“后园井”了。仙人井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贵门地方发生了一次严重的干旱,------老天爷连续八个月不下雨,土地龟裂,庄稼颗粒无收。老百姓们虽然日夜诵金念佛,祈求老天爷下一场大雨,可老天爷似乎并不领情,依然滴水未下,这下可苦了贵门的百姓们,他们有的外出逃荒,有的出外投亲靠友,他们的生活可谓是苦不堪言。在贵门村村口,住在一户姓吕的七口之家,本来他们家也打算外出逃荒,无奈,一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