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子道德经个人有感10篇_第1页
读老子道德经个人有感10篇_第2页
读老子道德经个人有感10篇_第3页
读老子道德经个人有感10篇_第4页
读老子道德经个人有感10篇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读老子道德经个人有感10篇

读老子道德经个人有感(篇1)

16日——20日,我参与了在杭州万松书院正谊学堂举办的《道德经》妙解公益夏令营,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的一章——以水为师,观水悟道。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水的品质。你可能会说:水有什么品质?有什么好学的?现在就让我给你讲一讲吧!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向高处流还是低处?你肯定会说:向低处流。是的,我们要学习水的虚心和谦让,假如在向下流的路上遇见一块大石头,水有撞上去吗?没有。假如撞上去,岂不是以卵击石吗?水是绕开了它。你可以去好好体会。

人体也需要水,人体百分之七十都是水。假如地球上没有水,我们人类能活过一星期吗?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还会有生命存在吗?全部的蔬菜等植物也需要水,不然也会枯死。水还可以帮我们清理厕所,清理我们不喜爱的污垢。但水并没有要求我们给它回报。这种舍已为人,不求回报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所以我们肯定要好好爱护我们的水资源。比如:做环保酵素。那怎么做呢?就让我来告知你吧。我们用一斤糖,3斤果皮垃圾(要选择新奇的),10斤水,比例1:3:10,放入瓶罐内混合在一起,放在阴凉的空气流通处,要记得每天都要放气,不然发酵过程中瓶罐内产生的气体会把瓶罐顶开,发酵3个月后就可以使用了,当然6个月以上最好。你试试吧!可以用来清洁家具,浇花等等。

通过学习《道德经》,让我懂得了水的品质,我们离不开水,我们就是水,由于我们是大自然的一份子。

读老子道德经个人有感(篇2)

这些年的尔虞我诈,阴谋算计,我的灵魂都已经浮躁起来了…那些抱负、理想之类的高尚,好像离自己越来越远。

虽然知道这是奋斗路上的必经过程,但我还是盼望那些手段只是手段,不要让自己迷失了本性。

《道德经》我已读过数遍,大多名句也都耳熟能详,但以前太浮躁,总不能细品其中之韵味…这些天来最终静下心来真正的沉醉下去,才发觉它像一汪永不枯竭的清泉…满载宝藏,放下成见,唾手可得!但其广博与浅显,却让你发觉自己的浅薄与不足!

这是哲学的力气,它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却高于一切之上!由于它能让你的心灵真正的强大!不为光怪陆离的表象所迷惑!直达事物本质!正如老子所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尽力使心灵达到极度的放空,使生活清净坚守不变,通过观看万物往复,透过其纷纷芸芸的表象,看到其本源所在。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看清事物的本质,心灵活会安静,这种安静不是静止不是消极,更不是终止。而是在熟悉根本规律后的等待!等待万物并做的时机,这样的人无所不包,无所不包就能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期。

《道德经》有如黄钟大吕,一下下的将我心头蒙尘震落…

读老子道德经个人有感(篇3)

上学期,我们接触到了国学这一门课程。每个班级的国学课本不同,我们五班级,学的是老子的《道德经》。

一开头,我一点儿也不理解,老子讲的道家学。老子说,道特别模糊,它看不着也摸不着,它令人捉摸不清,但它却是推动世间万物进化的力气。我就不明白了,按老子所说,那这个道就是无形的喽,既摸不着也看不着。假如是无形的,它哪来那么大的能量去推动万物进化、变化?我认为,世间万物的变化,是自然形成的,怎么倒成了这个无影无形的道所致?老子还说,人在做任何事情时都带着道,可我做事情时怎么看都只看到四周的灰尘,哪里有道,道在哪里?我非常迷惑。不过我的这些想法,大家好像都有。老子是得道高人,他讲的话,我们怎么能一下子就理解得了呢?有时,连那些特地讨论国学的老师都不能完全明白老子思想中蕴含的道理。我想:虽然,老子说的也许念、大设想、大道我们不能很快明白,但他从“大道”里说出来的生活小道理却能让我们豁然开朗,发觉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道的道理。

老子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一句就让我佩服之至,情不自禁地赞扬老子观看身边细小事物的力量。这一句的意思是:有形的实体之所以能给人带来便利,其实是无形的空虚之处发挥了作用。没错,你看:一个杯子,水倒进去是杯子里的空虚之处容纳了它,而不是实的那一部分容纳它。同样的道理,一个房子,只有有了房子中间的空地方,房子才有了它的作用,它才可以住人。现在,我们想象,空虚之中含了道,那么,是不是就是道在无形之中关心了我们?哈!对,就是这样,这样一来,老子的话是说得过去的。

经过解释的教导,加上我自己的理解,也才领悟了这么一点点,但这却让我很有成就感。想到这《道德经》里还有多少的隐秘等着我去发觉,不禁让我悠闲神往。我想我爱上了《道德经》,爱上了国学,爱上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

读老子道德经个人有感(篇4)

每个人都想从书本中吸取点什么,不同层次的人考虑会有所不同。由于这种差异性的缘由,我的眼光从当今移开,去古书中找寻。读点自己不懂得东西,了解一些高深的理论,以期提升自己的素养。经伴侣的推举,找到一本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道德经解读》,试读之后,虽不甚理解,仅得皮毛,但坚持悄悄看完,零散地记载了些东西。结合现实,生发些个人的东西,为我所用。

老子,公元前571年诞生于楚国。本姓李,名耳,李聃是他的称,而老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曾做过小官,职位不高。这和传统的文人没有太多的不同,后来辞官归隐,生活安静,精通修养之术。据说活了200岁,是道教的开山鼻祖,都尊他为太上老君。他的哲学思想与其他的伟人有太多的不同,我们总说自己缺乏信仰,那么什么支撑我们活下去。“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想探寻一下“道”为何物。

老子的《道德经》中,说“道”是空虚无形,但不是空无全部。假如从物质层面而言,创万物的(自然界)是“道”,由自然之道引申到治国之道,再回归到个人的修身之道,可以说“道”的作用是巨大的。支配一切事物,是一种宇宙万物存在和进展所依靠的力气。

“道”,是应付应变之术,是法则和才智,是自然规律。“道可道,特别道”,“道是不行言说的,它一落到语言上,人就无法理解其超越形象的内涵。”就大的方面,老子的治国之道是清静无为的统治方式,就个人而言,我们该成为一个有“道”之士。

《道德经》告知我们,“道”是人类自然和社会的法则。其实读书学习要遵道,做人做事要遵道。安稳,顺天道,合人道。生生不息,永恒长存。领悟之后,寻求解脱。心浮气躁的我们,孔子的“礼”“仁”,有时显得苍白。庄子亦如老子一样,看开了,活得坦然。自然存活的愉悦,我亦满心期盼,于是记之。

读老子道德经个人有感(篇5)

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肯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终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林语堂曾经这样说过。

开头一句,揭示的是人们的价值观问题,价值观不同,人生追求和所遵循的`道路就不同。不同的追求,不同的道路,必定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会。开头这十二个字是通篇的总纲。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祸于身,免祸于社会的圣人之道。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是圣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特别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同一条人生道路,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走法。

一是走圣人之道,也就是顺其自然,返朴归真之道。

一是走常人之道,也就是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

不同的道路,必定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会。这看似是一个简洁的命题,可是,当我们真正选择起属于自己的“圣人之路”的时候,却难免会碰上不少阻碍。当代社会,名与利的追赶太普遍了,要真正做到顺其自然,返璞归真的人又有多少?唯恐大多数人都会持否定的答案。但是,我并不认为《道德经》是高高在上,遥远而不行攀的。当我们看透世俗的风景,或许我们会悄悄地看细水长流。在假日满意的下午,品上一壶上等的茶,细读《道德经》,感受它对心灵的洗礼也不肯定。

老子的《道德经》虽然久远,但它对于我们的现实意义却一点也没有“久远”的意味。每读一次,我们就有一次新的收获。以上仅是我对于《道德经》的一些浅见,我建议每个人都应当读一读道德经,这不仅能陶冶我们的素养,也能使国家素养水平整体水平提高。

读老子道德经个人有感(篇6)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它是由中国古代宏大的思想家老子所著作。在读道德经之前,就已经阅读及听闻很多从今书中所流传出的脍炙人口的箴言精句。而不久前的深化拜读与专心体会,更是让我收获颇多,受益匪浅。我也由衷地感知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博大与精湛。《道德经》顾名思义以“道德”为其纲宗,论述治国、用兵、养生、修身之道。它简略深刻的辞藻、广博细致的内涵,被华夏先辈们美誉为“万经之王”

“道可道,特别道。名可名,特别名。”这是道德经的首篇。我的理解,或书或文放在开头和结尾的肯定是其精华所在,而这被广为流传的一句,也自然流进我的心中,令我思迅良久。这句话的字面意义是说:道是可遵照的笼统的运动规律,但又不是一种恒定不变的笼统运动规律。依据事物的特性来冠以称号,是事物相貌的反映,但这种相貌不是原封不动的。而道的转义是道路,也能够引申为人生道路。人生之道无非是追求自由、幸福、健康、长寿之道。而同在一条人生路上却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走法,一种是圣人之道,它所追求的是淡泊名利、返璞归真、顺其自然之道,活的豁达而无私。而另外一种是走大多数人选择的常人之道,追求的是身外的名利,或是大富大贵,或是泯然众人矣。不同的道路走法自然不同,但都不能判定其本质的对与错。人的终身都在属于本人的道路上行走,道是人走出来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这地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因而所谓“道”,就是一条人人都能够走得通的路。老子提出的“常道”就是这个道理。但我们大多都是走在能够通行的道路上,而不是走得通的道路上,因而有的人走到半途就停下了,有的人走进了歧路,有的人走得很辛苦。同样,“名”也不用专指称谓,他能够是功名,名分或是人世的一切价值。当我们自以为完成了很多人生价值时,老子却说你所完成的价值是真的完成了吗?这就是所谓的名可名,非常名。老子并不是要否认我们所做的一切活动,而是要让世人有所警醒:一切可道可名都不是真正恒久存在的。在这可道可名之外,还有一层不行道不行名但真正恒久存在的大道。老子要提示我们留意这真正恒久存在的大道,不要被你眼前的可道可名所蒙蔽。

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洗礼自然能为我们的心灵与生活带来不一样的净化与感受,但在生活或工作中还是应抓住自身的根本,做一个能够仰视星空,也能做到脚踏实地的真人,诗和远方当然美妙,按部就班的生活常态也尤为重要。所以在我们虔心拜读名作之时,也要结合我们自身,不断完善进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成为一名于社会,于他人的奉献之人!

读老子道德经个人有感(篇7)

《老子道德经》44章中讲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德与亡孰病?甚爱必大废,多藏必厚之。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期”。45章中又讲到“祸莫于不知足,咎莫大于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这两段话的也许意解是:名利和身体比起来哪个更重要?身体和物质比起来那个更宝贵?得与失比起来哪个才算有害?样样都要,必定导致大废,取藏的越多,所遭的失也越多。故知足的人才能长期。

于丹在解读儒道的理论中讲了这样一句话”什麽样的学习是最好的学习?就是能转变自己的学习”我们平常常常说要培育一个良好的心态,但真正的做起来并不是很简单。我的阅历就是多学习,学习就像一面镜子,通过学习来熟悉自己,看清自己,并且学会掌控自己。

在这个市场经济繁华,科技飞速进展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些差距有来自社会的,家庭的,自己的。所以,一个人要想在这种诱惑力极强的社会中欢乐,平和的生存,就肯定要看清自己,熟悉自己,了解自己。在你的生活空间,在你的事业中,在你的家庭中你想要的是什麽?其实老子讲的道理并不浅显,而且很实际,就看你怎样去熟悉。“知足不辱,知足者富”,知足,不等于不努力。而知足的人,他首先是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她不会贪欲,他不会要那些自己根本够不着的东西。

就像练太极拳,大多人初衷都是为了健康身体而进入,但到后来为什麽差距会很大呢?。这就是看练拳者心抱负要什么?想要达到健康,就要踏踏实实的根据拳理去练,只要你专心,你就会达到你的目地,由于你要的很实际。你要的是展现,你要的是人前的显露,可能你的心就静不下来了。表面的东西得到了,可你的拳没有静下心去练,你的功夫可能也就是表层的功夫。所以你要的东西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

现实生活中也是一样,你肯定要问自己想要什么?生活中,我想要的就是平安,健康。所以我很知足,我每天的生活就像小河的流水一样,平安静静的。由于我要的不多,似乎上天都能满意我的要求。但有一点,我不风光,我不精彩,可我很努力。不论是家庭,还是自己的生活支配,我都会尽心尽力去做,我要的都得到了,但不等于我停止不前。

“知足者富”知足,本身就是一个心态的体现,知足的人能静,不浮躁,所以他会用他的努力去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富”这个富不是一般人眼里的富。我记的在和一个伴侣聊家事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家庭生活是给自己过的,而不是给别人看的”所以这个“富”实际的意义就是自己的一种感受,而不是一种对外的炫耀。人要学会为自己活着,我说这话不是说自私,而是说人不要为别人怎样看待你而活着,否则会活的很累。

人们都知道身体健康是最重要的。有一个比方,健康是1,其他的都是0,但实际操作起来就不是那麽会事了。“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在当今社会体现的更是淋漓尽致。人要的东西太多了,到后来连自己是谁可能都不知道了。“天—怒”你要的太多了,天都怒了,所以到后来肯定会受到惩处。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甚爱必大废,多藏必厚之”之理。

看了博友的点评,我要想再上加两句。博友讲“平安是金子,健康是银子。看看我金银都有了,所以我不是应当知足,而是必需知足。

读老子道德经个人有感(篇8)

学习哲学有特定的方法和挨次:首先,要明确是否存在一个万物的来源与归宿;在确定答案后,再思索人生该何去何从的问题。傅老师以《道德经》为例来说明这个先后挨次。《道德经》先确定“道”这一本源的存在,然后以“德”来回答人生何去何从的问题。这也是国学的特色与精彩之处。

我是先学习西方哲学,再回头探讨中国哲学的。这个先后挨次,使我能以更客观、更全面的眼光,理解国学的特色与精彩,且以老子《道德经》为例,做个简洁说明。

“道”是否存在

首先,西方哲学家虽然透过翻译才可阅读《道德经》,结果呢?无不被其深度所折服。当我们对《道德经》第一章第一句的"道,可道,特别道"觉得困扰时,他们却眼睛一亮,似乎发觉了稀世珍宝。

由于从古希腊的柏拉图(Plato,427-347B.C.)与亚里士多德(Aristotle,384-322B.C.)以来,西方的爱智者看到变化纷纭的宇宙万物,总要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在这一切变化的后面,有没有一个不变的本体,可以作为万物的来源与归宿。只有确定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才有方法进一步解说"人生有无意义"的问题。

现在,《老子》第一章清晰确定了"道是不行说的",这个答案与西方第一流哲学家与宗教家的想法是完全相应的。"本体"或"存在本身"是不行说的;"太一"或"上帝"是不行说的;老子的"道"也是不行说的。

老子《道德经》的特色之一,是使用全书八十一章的大约五分之一篇幅,从各种角度,藉各种方式来描写"道"是怎么回事?这一点使西方学者大为惊艳。

人生应当何去何从

接着,确定"道"的存在,并且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之后,人生应当何去何从?这是不易回答的新问题。老子《道德经》用"德"字来说明,"德"是万物得之于"道"的各自的本性。

万物各依其德而运作,原本应当保持和谐的生态平衡,但是人间常有逆境,乱象层出不穷,又是怎么回事?对此,老子也用了五分之一的篇幅,说明天下大乱是如何来自人的认知与欲望,然后提出针对的解决方法。

对此,老子最大的手笔与最多的篇幅,是虚拟一个"圣人"作为悟道的统治者,从根本上拨乱反正,要人回归原始的纯朴心境与类似婴儿的单纯状态。

真正懂得老子的用意,就会转移时空,不必想去统治别人,而须学习成为自己生活的管理者,成为自己生命的仆人。

万物有其来源与归宿,人又何尝例外?明白了这个要点,就会像婴儿般依靠在母亲怀抱中,然后表现新奇的人生观:少私寡欲、以德报怨、上善若水、全身保真、柔弱胜刚毅、不争而善胜等等。这样的人生只有"平安喜乐"四字可以描写。

我有机会在喜马拉雅叙述老子《道德经》,盼望藉此共享自己的心得。我的责任是重大的,而我的心情是愉悦的。

读老子道德经个人有感(篇9)

这两周持续收听《道德经》带给我最大的变化是,心态变得越来越平和,对于当下、将来的焦虑得以肯定的化解。未曾想,这样一个小小的奇妙的缘分,带给了我生命中最绚烂的时间。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一次又一次的触动灵魂的深处,激发我内心深处探寻生命的本真的愿望。

从罗博士那富有人格魅力的讲解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不计回报”,当时脑海中立即蹦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我深刻体会到了只有不计回报的付出爱心,内心才体会到真正的欢乐。我们都知道,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父母生、哺育我们,并未要求有任何回报,只是希望我们能够健康、欢乐成长。我们会以同样的爱去回报他们,这种付出是欢乐的,我们盼望得到他们的认可,会在学习、工作上努力,盼望他们引以为豪。在生活方面常常照看,赐予他们物质方面回报,盼望父母能过得更好些,这是遵循了道的规律,大家生活都很欢乐。

同时,我们应当保持一颗感恩之心。我能够走过人生的许多艰险,化解掉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正是由于始终保持着一颗感恩之心。虽然由于自尊心太强和嘴巴比较笨拙,我表达的比较少,但由于我能怀着感恩之心站到对方的角度思索问题,让我能够最终跳脱出面临的逆境,将负能量化解殆尽,让善与爱的正能量不断传递。

其次章云: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原来美也可以用来形容心情愉悦兴奋舒适的状态的意思,恶也不单指丑、坏的意思,还有厌恶的意思。前面两句我有了深刻的理解,一个美妙的社会应是一个遵循自然的社会,人为地去标榜美妙的东西,那么全社会都认为是美妙地,都一边倒地去疯狂追赶那个东西,发出的都是一个声音,没有反对,没有质疑,那么这个社会就是病态的、邪恶的。我们都认为用塑料便利,都想大房子、豪车、高富帅,结果这个社会就危急了,环境破坏了,人心浮燥了,都想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继而消失了高失业率和用工荒的怪现象,就没人能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做事。现在流行的美容术明星脸有时我就有认不清人的感觉,要是全社会都是一张脸该是多可怕,可能也就不觉得美了……所以老子说高超的管理者是不会过多的干预他所管理的群体,圣人也不会乱说话乱做事,而是用大道自然的行动是感染影响四周的人,有了名气、地位、成就也不是自居、倚仗、被它所限制,正由于没被这些外在的东西限制、牵绊,所以总是能潇洒从容。

做一个懂得奉献和付出的人,做一个无为而不争的人,顺其自然,一切都是最好的支配……我始终坚信:“越努力越幸运”!

读老子道德经个人有感(篇10)

刚读完《道德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