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陶渊明与墨家_第1页
国学陶渊明与墨家_第2页
国学陶渊明与墨家_第3页
国学陶渊明与墨家_第4页
国学陶渊明与墨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国学陶渊明与墨家把大诗人陶渊明与墨家扯在一起,人们的第一反应很可能是“谓予不信”这当然有道理,首先,古人关于陶的思想源流,主要有沈德潜的“圣门弟子”说,朱熹的“庄、老”说,以及葛立方的“第一达摩”说,儒、道、释兼备,惟独没有墨。其次,陶渊明是“诗意隐居”的开山祖师,他在南山之下饮酒、赏花、做诗,日子过得悠哉而舒贴, 这与“其生也勤,其死也薄”的墨家做派亦很大不同。但是,由于都与儒家有矛盾, 在墨自不待言,在陶也是从儒家樊篱中脱离出来才诗,日子过得悠哉而舒贴, 这与“其生也勤,其死也薄”的墨家做派亦很大不同。但是,由于都与儒家有矛盾, 在墨自不待言,在陶也是从儒家樊篱中脱离出来才获得解脱;而最重要的还在于,诗人并没有由此逃向道家的“自然”,而是选择获得解脱;而最重要的还在于,诗人并没有由此逃向道家的“自然”,而是选择了做一个墨家所激赏的自食其力的农民,因而说他们相关, 大约也可免于 “郢书了做一个墨家所激赏的自食其力的农民,因而说他们相关, 大约也可免于 “郢书燕说”之讥了。具体说来, 陶与墨的关系是既有继承,又有创新。 前者可见出大诗人的思想具体说来, 陶与墨的关系是既有继承,又有创新。 前者可见出大诗人的思想根基,而后者显示的则是大诗人的过人之处。关于前一方面, 可以从陶的家学传承略谈一二。首先,对陶渊明影响最大的,关于前一方面, 可以从陶的家学传承略谈一二。首先,对陶渊明影响最大的,无疑是他的曾祖陶侃。陶侃出身孤贫,在戎马倥偬中以军功受爵,官至八州都督,封长沙郡公,在陶氏家族中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成为晚辈模仿、学习的对象自在情理之中,甚至淡泊名利的陶渊明也经常引以为荣。而陶侃的主导思想就充满着浓郁的墨家色彩。据《晋书•陶侃传》的记载,陶侃经常挂在嘴边的圣人,不是儒家的三皇五帝,而是墨家顶礼膜拜的大禹。他为人质朴,常以严厉手段制裁官兵的陋习,“诸参佐或以谈戏废事者,乃命取其酒器、蒱博之具,悉投之于江,吏将则加鞭扑”。还有一个细节是,一次出游见人玩弄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陶侃于是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接下来便是“执而鞭之”。据《世说新语・政事》记载,陶侃的节俭也是出了名的。他在做荆州刺史时,曾下令造船官员把锯末儿收集起来,最初大家都不明白他的用意,直到冬天来临,才知道陶侃要用它们垫路防滑。大约是因为当时的金属比较昂贵,所以他的另一个勤俭秘方是用竹根替代造船用的钉子。有一回砍伐竹子制作竹篙时,一名官员连竹根一起挖出,目的是用锋利的根部替代竹篙的铁脚。陶侃知道后很兴奋,一下子把他连升两级。而这样一种早期经验与家庭氛围,不仅使陶渊明与一般只知道“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的魏晋名士差——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o别很大,同时也是他后来可以回归田园、“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的心理基础。关于后一方面,可从一个有趣的争论看。这个争论就是“陶渊明是真正的农民吗?”按照他们的推敲,一个农民怎么可能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等陶渊明并非不想做不算雄厚但也殷实的经济基础?他们还从一些诗句中推论出,陶渊明并非不想做官,只是嫌官职太小而已。这些虽只堪一笑,但它的确揭示出这个“归田园者”与一般“老农”的不同。不同之处我想主要有二:一是陶属于郑板桥说的那种“作为天地第一等人”的农夫,“上者种地百亩,其次七八十亩,其次五六十亩”(《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即这个“农民”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在生活上可以与一般“老农”的不同。不同之处我想主要有二:一是陶属于郑板桥说的那种“作为天地第一等人”的农夫,“上者种地百亩,其次七八十亩,其次五六十亩”(《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即这个“农民”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在生活上可以自理。二是这个“农民”还要有足够高的精神境界与审美情怀,在这一点上他与一般只知道“从土里刨食”的农夫判然有别。或者说,他从事农事劳动的主要目的不是养生糊口,而是一种逃避政治是非、帮助个体断绝尘俗之念的修炼。正如的不是养生糊口,而是一种逃避政治是非、帮助个体断绝尘俗之念的修炼。正如陶诗中所写:“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芟陶诗中所写:”(《庚拢,斗酒散襟颜。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也就是说,田家不是不苦,劳动也不是不疲惫,但与更加残酷的“晨耀其华,夕已丧之”的政治斗争相比,农业劳动带来的痛苦则属于“吃小亏占大便宜” 。由于有这个前提,“锄禾日当午”的农业劳动,就不再是完全不可忍受的了。 这也正是陶渊明与墨家对农业劳动的不同看法所在。 在墨家,劳动是为了生存而不得已的选择,一个男人不种地,就会有人饿死,一个女人不纺织,就会有人冻死,即一种没有任何愉快与美感可言的异化劳动。 而在陶则不同,他把农民的生活看做是最符合自然规律的, 因而劳动本身也就成为一种出于他的自由意志的自由生命活动方式。 在某种意义上讲, 陶渊明是把庄子对大自然的审美情怀,移赠给在庄子看来属于“劳形” “伤性”的体力劳动。由此可知,陶渊明的田园生活,是结合了墨家的劳动与道家审美之后的产物。在中国农业文明背景下, 这似乎是惟一的自由之路。 这是因为,如果听从儒家教诲, 为稻粱谋而出仕, 那本身就将生命自由交付了出去; 如果像庄子那样既不想“残性”又不想“劳形” ,则可能连生命的基本存在都无法保障;如果墨家那样仅仅强调“埋头苦干” ,那么即使可以生存下去,也是意趣全无的。这也正是“少年罕人事, 游好在六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