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经典的传说故事_第1页
泰山经典的传说故事_第2页
泰山经典的传说故事_第3页
泰山经典的传说故事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泰山经典的传说故事篇【1】在碑刻如林的岱庙里,最珍贵,最有价值的,自然是秦代的李斯小篆。它刻于公元前二百零九年,虽历经百世,而风韵犹存。对李斯小篆的历来评价很高,鲁迅誉之为汉晋碑铭所从出,堪称是一件艺术瑰宝。其遒劲若虬龙飞动,其清秀如出水芙蓉,足见其艺术魅力。正因为它举世注目,被视为珍宝,才引来它一段非凡的经历据说,此碑是秦丞相李斯奉秦二世胡亥之命所刻,立于岱顶玉女池上,为其歌功颂德,明代嘉靖年间,为防止风蚀雨淋,移于碧霞祠东庑;到了清代乾隆五年,碧霞祠突然失火,火借风势,越烧越旺,结果把碧霞祠烧了个一塌糊涂,李斯碑也因之不翼而飞,下落不明,许多人都叹为可惜到了嘉庆二十年,泰安知县汪汝弼是个喜文弄墨的人,他早知李斯碑的珍贵,一直为不能亲睹而慨叹。他来到泰安之后,便下决心把它找到,于是他四处散贴告示,有告知其下落者,悬赏重金不久,一位九十余岁的起赵氏老翁,由家人搀扶来到县衙,对汪知县说:知县大人,在下是个瓦匠,以前在山顶修玉女池时,见过一段残碑,不知是否是大人所寻之物赵氏老翁把碑的形状字迹等一一告知,说:当时被人扔进玉女池,望大人差人前往查视汪知县听了赵翁的介绍,己知十有八九是李斯碑,自然喜不胜喜,也不怕山高路险,便邀前任知县蒋因培同赴上山。果然从玉女池中找到一截残碑,冲洗后臣李斯去疾昧死请等字样,历历在目,的确是李斯真迹,于是汪知县大加庆贺,在山顶造房兴宫,于东岳庙西筑起精美的小亭,取名曰宝斯亭以后又改为读碑亭安放之日,还举行了隆重的仪式。重赏了赵氏老翁。算来从失而复得,己有七十五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晃又过了一十七个年头,到了道光十二年,东岳庙因年久失修,西墙在一场暴雨后塌倒,此祸殃及读碑亭,碑亭被砸塌。新任知县徐宗干得知,忙差人从瓦砾中找出,将碑移到山下,旋转于岱庙道院壁间光绪十六年,有一小偷,看到人们将此碑视作珍宝,想必此物定值千金,便在一个风雨之夜将此碑偷走。事发以后,即任知县毛蜀云下令全城戒严,大索十日,终于在北关的石桥底下发现,重新置于岱庙,真可请千载碑文能历世,失而复得不寻常现在李斯碑存于岱庙东御座内,我们今天能一饱眼福,目睹此碑,确是三生有幸,游泰山定要睹此碑,不睹乃一大憾事篇【2】岱庙之内,古析苍郁,黛色参天,铁杆铜枝,似虬龙蟠旋,千姿百态,堪称绝奇,确是岱庙的一大景观。单就其形状而言,有的如儿子翘首,有的似灰鹤亮翅,有的如群鹰争食,有的似巨手挚天,真是无奇不有,赫人耳目。不过最引人注目的当数汉柏。汉柏,现在岱庙东南汉柏院内,有汉柏五株,相传为汉武帝封禅时所植,虽有两千一百余年,却仍枝茂叶盛,苍劲挺拔,有诗赞曰:东封玉辇不闻音,柏树犹能慰访寻,一代精神看翠霭,千年物色在苍水帘洞口风偏急,御帐亭边雪正深。到底凌寒谁与共,老松郁郁是同心。正是这千代瞻仰,万人称赞的古柏,却有一株死于小人之手据说,一九二八年军阀混战时,国民党山东省主席孙良诚,曾率部队驻扎在泰安,把岱庙作为他的大本营,而把富丽堂皇的天贶殿当作马厩,在却仍枝茂浩繁的壁画上凿孔打眼,安梁架木,设置马槽,拴驴喂马,把一个好端端的岱庙,弄的乌七八糟,不成样子。一天,有个兵士,听说当年赤眉军想伐汉柏,见刀口流血水不止,没敢再砍,至今刀痕犹存,他便提刀来亲自尝试,想以验其真。正巧庙里的道士路过,上前劝阻,那兵士不但不听,反而动手打了道士几个耳光,骂道:妈的,你这个贼种,吃盐不多,管闲事不少,小心你自己的脑袋,不要让它搬了家。说完把刀在道士面前晃了晃,拂袖而去。道士本是好心劝阻,反遭这一顿打骂,实在咽不下这口窝囊气,便把状告到孙良诚那里,孙良诚对汉柏也略知一二,他想,赤眉军伐树尚能流传至今,如果我出面制止,说不定会因护树有功,而流芳百世哩。(哼,谁不知道天贶殿早己马尿横流了)于是孙良诚为了显示他爱护文物,他对道士说:如此大胆,岂有此理,明天我一定亲自查问,严加惩处。说完又安慰了道士一番,让他回去了第二天一早,,孙良诚把部队集合起来,训了一通,让道士出来辨认,道士因为吃了那几巴掌,还险些挨了刀,所以对那兵士也记的特别真节,不一会就认出来了,孙良诚下令把他打了一通军棍,又关进禁闭事后,那兵士觉得道士这一状,使他受这一顿皮肉之苦,实在不甘心,可又不好对道士进行报复,便又在汉柏上打主意,一天晚上,他将一团沾有汽油的棉花塞进树洞点着,当人们发现时,树己烧焦,就这样,千年汉柏,竟死于一旦。篇【3】在泰山西路,有一个著名的景点黑龙潭。这潭约一丈方圆,潭水碧绿,深不见底,无论天气多旱,从不见潭水下降。据说,这潭与东海相边,在黑龙潭的南边不远。还有一个方圆数十丈的大水湾,叫白龙池,池浅水清,碧波荡漾。如果走上长寿桥,凌空鸟瞰,潭池相映,恰似镶嵌与群山怀抱中的两块绿宝石。这白龙池和黑龙潭,还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呢相传,明朝时,泰山脚下住着一个很有名的石匠,名叫张志,张志妻子早逝,留下了一对孪生兄弟。老大叫黑龙,老二叫白龙。兄弟两人不仅长相各异,性格也迥乎不同。老大憨厚耿直,长得五大三粗,黑乎乎的。老二聪慧机灵,长得精干苗条,白生生的。兄弟二人,在父亲的教导下,即养成了勤劳朴实的秉性,又学会了一套精湛绝伦的石匠手艺。万历年间,天下大旱,土地干裂,禾枯苗死,百姓们心急如焚。这天张老汉刚走出家门,看见成千上万的百性,排着长长的队伍,抬着牛羊等供品,去寺庙乞神求雨。张老汉看罢,不禁长叹一声:唉,我空有一身手艺,却不能为百姓凿井解在潭难、一时气急,,回家后便卧床不起,临终前,他对两个儿子说:你们俩要想方设法为百姓解渴啊。说完便离开了人世兄弟俩含泪埋葬了父亲,便带上工具上了山,他们知道,泰山上名泉很多,只要凿开一个,便可解救山下百姓的燃眉之急。可是,奇怪得很,兄弟俩跑遍了山前山后,却没找到一个泉眼,黑龙急了,他对白龙说就是凿通东海,也要找到清泉。他一句话提醒了黑龙,是啊,泰山不就是玉皇大帝的一块镇海石么泰山下面压着的就是东海龙宫的泉眼,因此泰山才有山多高水多长的奇景。只要把泰山凿穿,还愁找不到水么。兄弟俩决定,黑龙身强体壮,去凿山开泉,白龙体弱身小,去凿水池,以便日后蓄水第二天,俩人选好地点便分头干了起来,他们整整干了七七四十九天,白龙终于把池子凿好修完了,黑龙凿透了四,反革命的十九层地岩,却见不到半点的水气,于是兄弟俩又同心协力,开挖深潭。他们不分昼夜,拼命的凿着、挖着,饿了就啃口干粮,困了就在潭底休息。就这样,又过了三十一天,兄弟俩已经凿透了第八十层地岩。突然,脚下传来轰隆轰隆水流撞击岩石的声音,黑龙高兴极了,一把夺下弟弟手中的锤子,说:来,歇一会,咱们再一鼓作气,凿透了这层地岩,就可以见到水了,那时,乡亲们该有多高兴!就是九泉下的父亲,也可以瞑目了。谁知,白龙却默不作语,陷入了沉思。他抬头望着那高高的像明月一样挂在头顶的潭口,说道:哥你想过么,如果我们凿透一点就走,那泉水什么时候才能灌满之千丈深潭如果我们把凿大,泉水必然喷涌而上,咱们又怎么能逃出生天听了这些话,黑龙也不禁心寒起来。最后,他们决定,为了早点使乡亲们摆脱苦难,可以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于是兄弟俩一起动手,在第八十一层岩板上,凿出一条大缝,然后两人用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