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毕业论文1_第1页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1_第2页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1_第3页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1_第4页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在收集古代文学作品中公婆形象的材料的根底上,对古代文学作品中公婆形象的类型、演变、价值进行研究。首先依照性格、行为划分公婆的形象类型。公婆形象大致分为四类,即强权专制型、软弱依赖型、坎坷矛盾型和政治权谋型。然后依据公婆形象的演变规律、刻画形象的方法,总结公婆形象的演变阶段。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雏形期、成形期、成熟期。最后将公婆形象放入中华文化的背景中,探讨公婆形象的文学价值、文化价值以及负面影响。从文学价值的角度看,公婆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配角,是封建家庭体制的活化石;从文化影响的角度看,公婆既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更是制造悲剧的悲剧人物。关键词公婆形象;类型;演变历程;文学价值;文化影响AbstractThispaperaimstoanalyzetheimageofparents-in-lawandresearchtheirtype,evolution,value,basedonthematerialofcollectionfromancientliteraryworks.Firstofall,dividetheimageoftheparents-in-lawintofourcategoriesaccordingtotheircharacterandbehavior.Thatistotalitarianandauthoritarian,weakanddependent,upsanddownsofcontradiction,andpoliticalmachiavellian.Secondly,summarizetheevolutivestageoftheimagebasedonthelawofevolutionandthemethodofdepiction.Itcanbethreestages:theembryonicperiod,formingstage,maturitystage.Finally,investigatetheimageoftheparents-in-lawliteraryvalue,culturalvaluesandnegativeeffectsinthebackgroundofthechineseculture.Fromtheperspectiveofliteraryvalue,theparents-in-lawareessentialcomponentintheliteraryworks,aswellasalivingfossiloffeudalfamilysystem.Andfromtheperspectiveofculturalinfluences,theparents-in-lawarenotonlyinheritorsofthetraditonalculture,butalsothetragicfigureofmanufacturingtragedy.Keywordsparents-in-lawcategoryevolutivestageliteraryvaluecultureimpact 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绪论 1一、古代文学作品中公婆形象的类型 2(一)强权专制型 21.力遣新妇、独断专横的焦母 22.遣媳留孙、张弛家法的裴行俭 3(二)软弱依赖型 51.蔡婆:半推半就,引狼入室 52.秋母:软弱随和,随风摆柳 5(三)坎坷矛盾型 61.蔡公蔡婆:悔不该教子觅诸侯 62.贾母:棒打鸳鸯,偷梁换柱 7(四)政治权谋型 81.合谋联姻,强强联合 82.高攀婚配,各取所需 9二、公婆形象的演变历程 10(一)雏形期〔秦汉时期〕 101.隐性群像之外的焦母 102.角色定型:反面人物 11(二)成形期〔南北朝唐宋时期〕 121.小人物 122.语言简洁凝练 13(三)成熟期〔元明清时期〕 141.圆形人物:性格多变,富有人性 142.手法多样,形象鲜明 15三、公婆形象价值研究 16(一)公婆形象的文学价值 161.封建家庭体制的活化石 162.不可或缺的配角 17(二)公婆形象的文化影响 181.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182.制造悲剧的悲剧人物 19结语 21参考文献 22致谢 23附录 24绪论古代文学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的公婆形象。毋庸讳言,这类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文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在平时的学习中,本人对焦母、蔡婆、贾政、王夫人等一类公婆形象产生了兴趣。后来与论文指导老师翦老师商议,确定将“试论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公婆形象〞作为本人的毕业论文选题。该选题不仅新颖有趣,更利于培养本人对于古代文学研究的兴趣。本文就从古代文学范畴,结合作品分析公婆的形象。对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公婆形象展开研究,理所当然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然而,从当下的研究状况而言,仅有?窦娥冤?蔡婆形象、?焦仲卿妻并序?刘兰芝公婆形象等个案研究,从整体上探讨古代文学作品中公婆形象的类型、价值以及演变历程,根本上是空白状态。在翦老师的启示下,针对这种现状,本文将对古代文学作品中公婆形象的演变历程进行扼要的勾勒,并对公婆形象的类型与价值予以重点探析。“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姑舅。〞历来都是为媳艰难的写照。?礼记?说,“婚礼,万世之始也〞。婚姻制度是社会制度的根底。一个社会的所有社会关系,皆源于此。伴随着婚姻关系确实立,诸多如“公婆关系〞、“夫妻关系〞、“姑嫂关系〞等关系圈也建立了。千年的封建文化下的人民生活实景,我们无从考证,但“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形式〞[[]赵炎秋,[]赵炎秋,毛宣国主编.文学概论.南海出版公司,2005:4历来婚姻家庭中,处理公婆关系对于媳妇们而言都是相当棘手的。在封建社会里,公婆作为封建家长制的至高权力者,掌管着家中的一切事务,当然包括家族成员的命运。中国传统女教的经典——女四书,以封建道德教育教育女子对父母、公婆恭敬相待,不可违命。再如朱熹?朱子家礼?“凡诸卑幼,事无大小,毋得专行,必咨禀于家长〞所言,事无大小,公婆都有权过问。本文通过收集古代文学作品中刻画公婆形象的语言材料,深入分析作品的刻画公婆的方法与手段,划分公婆类型和公婆形象的演变阶段,以及探讨中华文化背景下公婆形象的文学价值和文化影响。以古代文学作品为例,透析公婆形象,了解公婆文化,开掘公婆形象的闪光点。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文学作品包罗万象。整合所搜集的不完全的有关公婆的语言材料,分析描写公婆形象的手法,划分演变阶段并归纳各阶段公婆形象的异同,无疑都是一种挑战。本课题本身新颖且趣味性强,能激发本人对于古代文学的探索欲望。在搜集文学材料时,不仅开拓了阅读视野,更让我对古代公婆有了大概的认识。一、古代文学作品中公婆形象的类型阅览古代文学作品,作品所塑造的公婆形象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作品虽未挥洒过多笔墨描写公婆的肖像、衣着,却也能凭借着寥寥几句将公婆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众多涉及家庭婚姻题材的诗、词、曲、小说中,公婆大多作为愚昧、落后、专制的代表。他们或被塑造为强权专制的封建家长代表,或为软弱依赖型的小人物,或为内心极度矛盾的掌权者。(一)强权专制型思想专制,是封建家长的特权。在推崇忠孝的封建社会里,家长是小家庭中至高无上的主宰者,家庭成员必须以家长的意志为转移,绝对服从家长,否那么会被披上不忠不孝叛逆之名。司马光?居家别仪?曰:“凡子受父母之命,必借记而佩之,时省而速之。〞即使家长的话有明显的错误,子女也要“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幺峻洲.[]幺峻洲.论语说解.齐鲁出版社,2003:741.力遣新妇、独断专横的焦母?焦仲卿妻并序?中的焦母,是古代文学作品中首位以有形的姿态登台亮相的公婆代表。诗中所塑造的焦母是以反面形象出现的,作者将其定型于“一意孤行,独断专横,思想专制〞的家长,意在暴露封建家长制的丑恶本质。早年丧夫寡居的焦母,单独拖儿带女地撑起一片天地,何其伟大。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焦母单独面对着重重困难。儿女尚幼,家境一般,自是夫死从子不得的焦母,单独操持家务,凡事自我决策,久而久之也形成了焦母独断专横的性格。兰芝入门后,焦母作为家中的决策者,自然是竭力维护她作为封建家长的权威。纵然兰芝“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逢事循公姥〞,勤勤恳恳地把持家务,侍奉婆婆,焦母依旧难以容下兰芝。焦母力遣兰芝,其原因莫过于焦母认为兰芝在挑战她的权威性。焦母言兰芝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其言下之意莫过于兰芝乃外来之人,对自己未能百般顺从。文中从兰芝的控诉中可知,焦母百般刁蛮,但由此也可看出兰芝乃是倔强之人,婆媳二人以硬碰硬。焦母花费了毕生精力,单独抚养儿女,那种心酸非常人能体会。待儿子成家后,她自是不愿外人“抢〞走自己的爱儿。兰芝与仲卿的恩爱,以及兰芝的倔强,从一定程度上都成为了焦母的忧虑。为保住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对于兰芝“不堪母驱使,徒留无所施〞的告白,焦母顺水推舟地将兰芝遣归了。焦母强权干预儿子的婚姻,一那么是由于封建思想的影响,二那么是出于自私心理。对于焦母而言,“巧媳妇不如乖媳妇〞,态度过硬的兰芝深得仲卿的喜爱,这无疑会影响了她作为家中顶梁柱的威信。恋子及强势心理,让占有欲极强的焦母无法容忍兰芝。在仲卿敢为兰芝说话时,焦母自是百般愤怒,心想“那丫头竟敢唆使我爱儿来反对我〞?直道“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以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姿态,充分显示了“此妇留不得〞的坚决。在母亲的强权专制下,仲卿显得格外软弱,纵然想以“今假设遣此妇,终老不复取〞作为威胁,愿母亲收回成命,却被焦母的槌床大怒威吓,唯唯诺诺而退。凭借软硬兼施的手段,焦母成功地遣走了兰芝,而她至高无上的地位得以保住。刁蛮专横的公婆,可以随心所欲处分自己的儿媳,这种情况也发生在宋代唐婉的身上。陆游?钗头凤?写尽爱情心酸,其中“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那么是控诉母亲对于自己婚姻的干预,哀叹自身婚姻的不幸。陆游之母,无疑与焦母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纵然唐婉是自己的亲侄女,且与自己的儿子陆游两人青梅竹马、情投意合、夫妻和美,陆母的眼里却难以容忍唐婉,欲休之而后快。学术界对陆母休掉唐婉的原因有这样几种看法:一是因陆母求孙心切,而唐婉一直未育;二是因唐婉礼节不周,触怒公婆[[]赵洪义[]赵洪义.陆游休妻原因再探索.长春大学学报.2021,19(3):41-43作为家中的掌权者,自然是手握主权,只手遮天,区区唐婉一位小女子又岂能虎口逃生?专横的陆母利用卜卦一说,以“八字不合〞为由轻而易举地就休了唐婉。真乃“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陆母比焦母更具有强势,不仅要逼迫陆游夫妻别离,更是严令二人断绝来往,并利索地为陆游另娶新妻,彻底断绝二人的爱情后路。一对佳偶,劳燕分飞,为?钗头凤?增添了几分悲剧色彩。2.遣媳留孙、张弛家法的裴行俭在封建道德伦理的熏陶下,祖辈们的婚姻观念极其保守。其婚姻思想首先表现为“明媒正娶〞,将私自结合的男女批为败坏风俗,尤其对于私奔更视为淫奔。家长的权威被写成各种封建条文,子女的婚姻必须奉承“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其他一切未经批准,私自苟合的都视为不合法婚姻。?墙头马上?中的裴尚书,是封建婚姻的维护者,对未来儿媳的要求是女慕贞洁、明媒正娶。正所谓“聘那么为妻,奔那么为妾〞。他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与儿子私奔的李千金,毅然棒打鸳鸯,残酷地拆散了和美的一对。作为家中的主权者,裴尚书料理家务事颇有一套。在后院撞见俩孩童时,裴尚书满腹疑问,定要刨根究底。传统婚姻观念极重的他,对于未经明媒正娶,私自苟合的李千金,强烈要求送官办理。在他所奉行的家法中,决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形式玷污其家族名声。裴尚书正其家法时,一那么弄清原委,二那么施法有度。裴尚书所谓的家法都是仿造封建等级制度,以个人意愿为中心设立的维护个人权威的法规法那么。他高高在上如同皇帝,而裴夫人那么如同皇后般掌管后院。当然后院之事虽为裴夫人掌管,但只要有任何危及整个家族声威的闪失,裴尚书自然摆出执法者的姿态一一追究。纵然裴尚书在外出差,权力下放,归家后依旧会重新断案的。由此可见事无大小都在裴尚书掌控范围之内,裴夫人对于丈夫是百般顺从,恪守妇道,教子更似三移孟母,颇得裴尚书的喜爱。夫人只是丈夫统治家族的傀儡,或是传宗接代的工具。当裴尚书在后院偶遇端端和重阳之后,裴少俊“后院藏娇〞一事才得以曝光。在认真审问院公和李千金,询问夫人和少俊,弄清原委后,裴尚书依法行事,责罚院公,呵责夫人失职,强逼少俊遣归李千金。对于李千金的对抗,裴尚书自有妙计。首先以封建道德与伦理压制,道婚姻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李千金私自苟合乃败坏风俗的行为,其个人行为严重扰乱了裴家家法。其次对于李千金以“姻缘天赐〞论进行反驳时,裴尚书更是“以牙还牙〞,用“玉簪磨成针〞问卦来刁难。深知李千金的倔强,裴尚书再出难题“井底引银瓶〞。最终瓶坠簪折,裴尚书说天意如此,立即命少俊写休书,名正言顺地遣归李千金。裴尚书对家法张弛有度,亲疏自有不同。在裴尚书看来,李千金错在勾引少俊,毁了少俊的前程,所以李千金首当其冲。二者,院公张千知情不报,赶出家门算是仁慈了。三来催促少俊即时上朝求官,四来收留李千金的一双儿女。裴尚书断案看似有情有义,实那么冷面无情。不顾李千金对少俊一片真情,及其一双儿女尚幼,裴尚书硬是要李千金别夫弃子、骨肉别离。为维护家族声望,裴尚书可谓是绞尽脑汁了。古代女子都要背负贤良淑德的使命,不得对丈夫有所怨言。纵然男子在外花天酒地,女子也只得在家默默忍受,更不能向公婆诉苦。毕竟在公婆的眼中,儿子的地位历来都是远远超过儿媳,正所谓亲如骨肉也不及骨肉亲。李朝威?柳毅传?中的龙女三娘,因不满丈夫与婢仆淫乱,而屡次“诉之舅姑〞,得罪了公婆,遭到了公婆的处分而牧羊泾阳。三娘本以为公婆会站在她的那边,岂料公婆与儿子沆瀣一气,到头来遭殃的却是自己。三娘的被弃,看似不可思议,实那么“合情合理〞。古语有云“妇有‘七去’:不顺父母〔此指公婆〕,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王聘珍.[]王聘珍.十三经清人注疏·大戴礼记解诂.中华书局,1983:255执着的三娘想从公婆身上寻求公正,那简直就是无稽之谈。哪有亲娘不爱儿的,公婆偏袒亲儿到达了好歹不分,善恶不辨,甚至蛮横的地步。况且在公婆的眼里,淫乐并非原那么性的问题,他们根本不以为然。反而是三娘的屡次控诉,让他们耿耿于怀。纵然是自己的亲儿有负于三娘,他们也可以肉中挑刺,归咎三娘,偏袒爱儿。所谓的公正,其实就是公婆自身的权威。(二)软弱依赖型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家族是以男性为中心,由父系血缘关系联结起来的。女性在家庭特别是下层社会的家庭中,显得无比软弱。她们本是典型的封建女性,恪守妇道,只想追求简单的幸福,甚至甘当男人的附庸品。可是她们往往事与愿违。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夫丧子幼的情形最为常见。她们的夫君过早地离开人世,幸亏还有一儿旁身,于是她们对儿子形成了过多的依赖性。此种软弱依赖型的婆婆,大多是早年丧夫,独有一子的下层妇女。1.蔡婆:半推半就,引狼入室?窦娥冤?中的蔡婆早年守寡,独养一子,靠放债糊口度日。她不似?焦仲卿妻并序?里的焦母霸道专制,她渴望的只是可以依靠的肩膀。在儿子尚幼时,蔡婆便为他找了童养媳窦娥,可见她的长远打算。孰知爱子成婚二年便撒手人寰,蔡婆不得不与窦娥相依为命,仍旧以放债为生。在外抛头露面的蔡婆,并没有磨练成一个精明的放债人。在追讨旧债时,少了几分强硬,更少了一颗防人之心。在她所受的封建礼制教育下,女子就应听从男性,不应对男性质疑。这也是赛神医的诡计得逞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有恩必报思想作祟,纵然是受到张驴儿父子的威逼,蔡婆依旧半推半就,引狼入室。在儿媳的再三追问下,蔡婆无奈地说出原委。纵然是在儿媳道明利害后,蔡婆也顾不得他人笑,执意要接受张驴儿父子的无理要求。起初只是受害者的蔡婆,现在却在张驴儿父子与儿媳之间当起了调停者。她先留张驴儿父子在家,企图慢慢说服儿媳许了张驴儿。在没有男性支撑的家庭里,蔡婆支撑得有些无能为力。在外尽受欺凌的她,无法活在没有男性的世界里。在从夫从子的教育下,蔡婆对于男子的依赖性远比窦娥更大。单独撑起一个没有希望的家庭,蔡婆更愿意接受可以依靠的肩膀。最后蔡婆毅然留下了张驴儿父子。蔡婆引狼入室的行为,着实为婆媳俩坎坷的命运埋下了伏笔。2.秋母:软弱随和,随风摆柳?秋胡戏妻?中的秋母,早年丧夫,独得一子,年迈无主见。她不仅少了焦母的那份刁蛮霸道,更比蔡婆多了一份软弱依赖性。年迈的秋母,养儿为防老,岂料爱儿新婚三日便被勾军勾去了,极度恐惧无人照料。幸得儿媳梅英贤惠,甚是欣慰。秋母是一个极容易满足的老妇人,纵然是家境贫苦,小日子过得也顺心。儿媳梅英,对于秋母而言,早是一百零一分的好媳妇了,不仅知书达理、孝顺贤惠,更没有嫌贫爱富。本可拣个财主夫人做的梅英,偏偏挑中秋母无钱无功名的儿子。宛假设村里老太娶了个城里媳妇般,秋母百般得意自豪。而更重要的是在爱儿被勾去当兵后,梅英对秋母百般孝顺,使秋母衣食无忧,体面过日。如此体面贤惠的儿媳,秋母真的别无他求了,只盼望爱儿早日归来。毫无主见的秋母,在受到罗大户无赖骗婚时,极度软弱,甚至不敢将事实告诉梅英,自个憋着。追求简单幸福的秋母,却屡遭打击,其软弱的性格,对他人多了几分依赖。在从子不得后,她便将自己交给了儿媳。遇到重重困难时,都由儿媳扛着,自己只是个旁观者。在爱儿衣锦归来后,少不得对儿媳赞不绝口。在处理爱儿夫妻间的误会时,秋母如“墙头草,随风倒〞。难得子母完备,爱儿衣锦归来,儿媳孝顺,秋母昔日的梦想又得以实现了。在劝告无果时,秋母只得以死相逼,迫使小两口和好,也是为了自己简单的幸福。无论是蔡婆还是秋母,她们在早年丧夫后,儿子就成为她们的唯一希望。她们所追求的只是普通的生活,不奢望儿子功成名就,只愿一家和美平安。当儿子这一支柱“消失〞后,她们便活得毫无生气。蔡婆比秋母更不幸的是,儿子英年早逝。她活着便没有了动力,不似秋母般还有一线希望。与媳妇过活时,蔡婆负责掌管外头事务,而秋母那么是全权任由媳妇做主。同为软弱的寡妇,蔡婆带着同是寡妇的儿媳,显得有些无助与凄凉,而秋母那么是安于现状,随遇而安。(三)坎坷矛盾型历经坎坷命运的父母辈,在经受种种挫折后,对于现实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悟。无奈封建社会赋予他们的职责在于维护封建礼制,维护封建家庭,于是他们不得不违背自身意愿,顺应社会潮流。当“多年大路走成河,多年媳妇熬成婆〞,她们也是身不由己。只是早年的痛苦经历,让她们的内心多了几分同情与理解。对于身受其害的后代们,她们怀着一颗矛盾的心,为了家族的利益,也只得舍弃她们。“爱莫能助〞的她们,只有继续充当着迫害者。1.蔡公蔡婆:悔不该教子觅诸侯高明的?琵琶记?中蔡氏公婆,老来得子。儿子新婚两月,迎来二老八十大寿,气氛甚是喜庆和谐。喜庆之日恰逢乡试之年,朝廷贴出黄榜,遍招贤士。在众邻里的恭维与奉承下,蔡公有些心动,便与邻居张太公积极发动儿子进京赶考,以求来日富贵。蔡公望儿功成名就,蔡婆望儿能侍奉左右,意见不统一。其实二老的最终愿望都是“夫妻好厮守,父母愿长久!坐对两山排闼青来好,看将一水护田畴,绿绕流〞。在儿子离家赴京赶考后,二老的矛盾益显。蔡公一心要儿功成名就,怎奈遭遇大灾之年,心中甚是懊悔。不该拆散新婚佳人,让儿媳五娘独挑大梁,如今落得年老朝不保夕。在义仓赈济一幕中,得知五娘请粮被抢,蔡公更愿投井一死百了。蔡公绝望地认为终究都是要饿死的,免得拖累了五娘,在投井前还不忘嘱咐五娘好生照看老婆子〔可见蔡公对于蔡婆情深意重〕。对于五娘除了愧疚外,还多了几分“不久身亡,难报媳妇恩〞的感慨。蔡婆反对丈夫“逼试〞的原因是“有儿在身,万事爽〞,并不看重功名利禄。儿子离家久去未归,蔡婆极度想念亲儿,加上家境不如从前,恁是埋怨蔡公盲目逼儿离家,弄得如今困苦度日。不过尚有五娘可使唤,总比啥都没有强。她一宽心头恨,暂时与蔡公休战。蔡婆极其看重她自己的生存条件,面对一日不如一日的餐食,先是抱怨,后来一度认为儿媳虐待自己,每日净端些粗茶淡饭来敷衍。查清真相后,蔡婆羞愧难当。儿媳担饥事姑舅,却招来自己的无理埋怨,蔡婆倍感羞愧。加之儿媳的贤淑与大度,使得蔡婆无地自容,真愿以死谢罪。最后竟痛心地含悔而终了。蔡公见蔡婆已入黄泉,心中了无牵挂,只是“悔教孩儿往帝都,把媳妇闪得苦又孤〞,辜负了五娘一片孝心。临终前,深悟到“悔教子觅诸侯,怜误媳芳年纪〞,愿来生做五娘的媳妇,报答媳妇恩。蔡公是一个有担待的人,既然生前已亏待了五娘,死后岂能又教她守灵帷?于是要立下遗嘱,叫她休要守孝,早早改嫁便了。2.贾母:棒打鸳鸯,偷梁换柱古代婚姻奉承“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父母主宰着儿女们的婚姻。不过作为封建婚姻制度的实施者,尽管她们对于有情人有着一股恻隐之心,但使命难违,她们也得权衡利益,棒打鸳鸯,甚至偷梁换柱。?红楼梦?中的贾母形象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少见的睿智通达、附庸风雅的老祖宗形象。年轻时她当家理政,相夫教子,使贾府成为“烈火烹油、鲜花簇锦〞的钟鸣鼎食之家。今虽为老朽之木,也依旧掌管着贾家事务。所有的家族成员都要对贾母负责,她就是贾家的最高权威。当然,作为家中的长者,也并非意味贾母能以个人喜好为所欲为。她要以家族的利益为出发点,权衡利害,公正地办事。在宝黛的爱情悲剧中,贾母真个是人在贾家,身不由己。宝玉纵然是贾母“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心肝宝贝,凡事任其自由,但就在终身大事上,便由不得宝玉了。作为振兴贾家的唯一希望,宝玉的终身大事在贾母的眼里就涉及了整个家族的存亡。作为贾家的接班人,宝玉的枕边人必须才德兼备。所谓的才,即当家理政、相夫教子之才;德,即尊老爱幼,善于化解内部纷争之德。虽说黛玉聪明无比,琴棋书画样样俱佳,更是爱女之遗孤,贾母对她如同宝玉般关爱,而且黛玉与宝玉情投意合,但黛玉生性孤傲,天真率直,不仅和宝玉同为封建的叛逆者,更重要的是她蔑视功名权贵,从不劝宝玉走封建的仕官道路。而这无疑违背了贾母对于宝玉挑起“光宗耀祖〞的重任的意愿。相反,宝钗不仅容貌美丽,肌骨莹润,举止娴雅,更重要的是她如同贾母般热衷于“仕途经济〞,恪守封建妇德,另外城府颇深,能笼络人心,无疑具备了管理贾家的才能。宝钗无疑完全符合贾母的要求,绝对是孙媳妇的最正确人选。为使宝玉安分成亲,贾母不得不施妙计,使出“偷梁换柱〞之术。作为贾府最高权威,贾母必须对贾家负责,为了家族的长远开展,不得不捧打鸳鸯,亲手葬送人间真情。这既是一个长者的残忍之举也是无奈之举,无论贾母对宝黛多么溺爱,她都不可能舍弃贾家利益而成全他俩的。毕竟婚姻在那一时代是让步于祭祀祖宗的。贾母深受封建教条的束缚,凡事不得专自由,对于新一代的封建反叛者,她虽有赞赏之意,实是无能为力。为了家族的利益,贾母不得不抛弃个人的情感欲望。然而在无奈的背后,我们仍可感受到贾母绝情的一面。她是宝黛爱情悲剧的直接责任者。(四)政治权谋型作为家庭中的权威,公婆掌管着子女的婚姻命脉。包办婚姻,是公婆的权利,子女无权抗衡,只能百般顺从。公婆包办婚姻无非有两个动机,一是亲上加亲或稳固自身政权,合谋两家小儿婚姻,其联姻带有一定的政治性;二那么是为了攀附权贵或屈服于权贵,其婚姻带有一定的强迫性。1.合谋联姻,强强联合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父母之命和门第观念是扼杀纯真爱情的信条。青年男女对婚姻的主权缺失,无法摆脱那些门第上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礼教标准的束缚,终身大事全权由父母做主。久而久之,子女的婚姻便演变成为家长为家族谋利的工具。恩格斯曾说:“结婚乃是一种政治行为,乃是一种借新的联姻以加强自己势力的时机。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74自古家庭婚姻都由父母作主,历来都有指腹为婚、娃儿定亲等婚配之道。明代小说?警世通言?卷五?吕大郎还金完骨肉?中,陈奉朝看吕玉为人和蔼,与己同是生意人,况且还金之恩无以为报,得知事情缘由后,不仅将吕喜儿奉还吕玉,更是将爱女许配给吕玉之子。如此一来,不仅可报恩,也可结识如此一位好人。而吕玉接受这门婚事,一是陈奉朝“盛情难却〞,二是为报陈奉朝还子之恩。此两家联姻,都是为报恩而成。明代小说?水浒传?第102回中,童娇秀的婚事便是在双方当事人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由童贯和蔡攸密谋筹划的。纵然得知童娇秀与王庆私自苟合,男方家庭权衡利害关系后,快刀斩乱麻,一边将王庆刺配远恶军州,一边择日迎娶娇秀成亲。蔡家对于童娇秀似乎抱着包容的态度,其实不然。蔡家为何不弃前嫌,依旧信守婚约呢?那就不得不了解这童娇秀是何许人也。“童娇秀是枢密使童贯之弟童贳之女,且是太尉杨戬的外孙女,自幼被童贯收养为己女。〞[[]施耐庵[]施耐庵,罗贯中.水浒全传.岳麓书出版社,1998:778至于童家为何要将童娇秀许配给那个“半傻儿〞蔡某,想必了解他的家庭背景后,其意图也可窥见一斑了。童娇秀的未来夫婿乃是当朝太师蔡京即童贯上司的孙子,如此婚事自然门当户对了。童贯、杨戬、蔡京都是宋代朝廷大员,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蔡、童联姻看似两全其美,实那么同流合污。彼此双方家长都以自身家族利益为重,为了能与对方成为亲家,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毕竟两家联姻,不仅能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更能稳固自己的政权,何乐而不为呢?只可怜了蔡某和童娇秀,成为父母谋权夺利的牺牲品,失去了追求自由婚姻的权利。官界缔结婚姻,往往考虑的莫过于设法通过联姻攫取自身利益。至于当事人,除了充当家族谋利的工具外,也就是家中的物品可任意调配。即使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女儿,也难逃这一命运。太祖皇帝为稳固自身统治地位而笼络功臣,“收其兵而嫁以女〞[[]梁山在线.?<水浒传[]梁山在线.?<水浒传>中的婚嫁风俗?.2.高攀婚配,各取所需封建社会等级森严,而且较为固定。婚姻中的良贱涉及到双方的家庭利益和家庭名声,更涉及到下一代的身分地位。所以人们十分看重婚姻的良贱,官方也加以具体限制。唐代的律法这样规定婚姻:“人各有偶,色类须同〞[[]长孙无忌等撰[]长孙无忌等撰.故唐律疏议.[出版者不明],[1805-1806]:9明代李昌祺?剪灯余语?中的贾虚中,本将闺女蓬莱许配给官职相等、财力相当的上官守愚家,后因自己遭人陷害,罢官回乡,深感此婚约门不当户不配,遂改变初衷,将蓬莱另许给穷公子林某,使有情人历经考验。父母掌管子女的婚配权,门第观念主宰着公婆婚配思想,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他们高攀不起。在宋代,已有“赘婿补代〞之说,男子入赘到女子家生活,在宋朝大约是很平常的。?水浒传?第104回中王庆入赘段家庄,当属高攀型婚姻的典型。王庆,乃戴罪之身,逃难中惹出事端,竟因祸得福,无意中得到段三娘的青睐,成了段家庄的上门女婿。论身份地位,王庆断然是配不上段三娘的。可就是这么个人儿,竟也攀上这门好亲事。段家乃是当地一霸。王庆作奸犯科被刺配陕山,幸遇姨表兄范全搭救才得以保住小命。在定山堡巧遇了段三娘,不打不相识,一招“虎抱头〞就俘虏了段三娘的芳心。段太公上门拜访,媒人李助说亲,促成王庆和段三娘的亲事。王庆容许此桩婚事原因有二:一是段家横行霸道,倘假设不容许便会惹出事端;二是段家独霸一方,如果能成为自身的屏障,不仅能保住性命,更能享尽荣华。攀得如此婚姻,王庆、范全自是乐得开怀。料想段家庄财大气粗,不是一般人家可高攀得起的,更不必挑这么个逃亡汉。精明的段太公,选王庆为婿的原因有二:一是王庆武艺高强,对保障段家庄的平安有帮助;二是段三娘对王庆有意。如此看来,段太公并不在乎王庆的来历,更在意的是王庆能给段家庄带来什么好处。公婆的形象在此处淡化,并没有出场,而是以表兄范全作为代理人,许了这门亲事,行使公婆的职能。二、公婆形象的演变历程在古代文学数千年的开展历程中,公婆形象纵贯始终。公婆,作为反封建主题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在人物长廊中闪烁着光辉。起初他们本是封建礼制下的可怜虫,后来随着封建礼制的压迫,他们在创作者的笔下逐渐以封建代言人的身份亮相。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公婆形象具有自己特殊的开展里程。在此我们将公婆形象的演变历程分为三阶段。一是雏形期,即先秦两汉时期;二是成形期,即南北朝唐宋时期;最后是成熟期,即元明清时期。(一)雏形期〔秦汉时期〕在公婆形象的雏形期,公婆类人物都是作为配角出现的。而创作者都有意识地将他们刻画为顽固势力的代表,在文中担当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创作者笔下,他们化身为专制的代表,肆意干预子女的婚姻幸福,是青年男女婚恋自由的阻力。秦汉时期的文学著作众多,涉及题材广泛,其中爱情婚姻题材占有较大的比重。秦汉时期的诗歌、赋、散文、乐府等体裁作品盛行,其中以乐府诗中描绘的公婆形象居多。1.隐性群像之外的焦母?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涉及内容广泛,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也有描写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的婚姻家庭诗,还有表现婚姻不幸的弃妇诗。?葛覃?中描写女子归宁必须得到公婆的允许,暗示了公婆作为家中长者的权威性[[]孔丘编[]孔丘编,陶夕佳注译.诗经.三秦出版社,2021:2除了?诗经?外,乐府诗?上山采蘼芜?对于公婆干预婚姻的不满更为突出。它是通过人物对话的形式表现思想内容的叙事短诗。诗中写弃妇与故夫的邂逅,通过男子的一番表达,得出了“新人不如故〞的结论。历来对于他们离异有两种观点,一是男子的负心,二是迫于外界的压力。正所谓“诗无达诂〞。虽然诗中并没有提及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来源,但是从二人的感情而言,便可推测他们是被家长活活拆散的恩爱夫妻。作者不着一笔描写公婆形象,却通过男子和弃妇的互诉衷肠,侧面映射公婆,使公婆的专制形象得以揭示。虽然该时期的公婆形象多为隐性形象,不过却诞生了一位生动饱满的公婆——?焦仲卿妻并序?中的焦母。正因为有了焦母这一成功的婆婆形象,秦汉时期才得以成为公婆形象的独立演变时期。否那么仅凭一些隐性形象,那是无法得出雏形期的结论的。尽管焦母依旧无名无姓,只得依照子姓而成为焦母,然而作者运用多种手法将其塑造成古代文学史上的第一婆婆。正所谓“言为心声〞,人物的话语最易“泄露〞人物心灵的秘密,最能灵活而直接地展示人物性格。除了通过叙事手法凸显人物性格,?焦仲卿妻并序?在塑造焦母蛮横的形象中,运用了个性化的对话,如劝告仲卿休了兰芝时“何乃太区区〞,下通牒时“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呵斥仲卿的威胁时“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另外注重细节描写,焦母的槌床大怒,都将焦母的蛮横刻画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不过,像焦母这样饱满的公婆形象,此时期显得太少。众多的公婆形象类似影子,还没有站立起来,更没有独立起来。我们之所以称此时期为雏形期,也是出于这样的缘由。2.角色定型:反面人物秦汉时期的公婆形象根本上有了情感定调——反面人物。其实整个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公婆形象主要是反面角色,这种人物定性源自雏形期。由此可见此时期在整个公婆演变轨迹中的重要作用。王母可谓反面公婆的最早代表。上古神话牛郎织女篇中,王母作为天条律令的执法者,对牛郎织女的真挚爱情百般阻挠。在得知牛郎织女人间再续前情后,王母勃然大怒,毅然下令,派遣天神仙女下凡捉拿织女问罪。王母,在上古神话中是一位铁石心肠的掌权者,纵然是对于自己的孙女,她也摆着一副统治者的高姿态。即使看到牛郎织女一家悲欢离合,王母也依然不为之所动,硬是将牛郎织女分隔银河两边。在后世的传说里,王母更是披上了冷酷无情的外衣,是牛郎织女悲剧命运的制造者。焦母是王母的开展。?焦仲卿妻并序?的作者在表达焦、刘二人的婚姻悲剧时,爱男女主人公之所爱,恨他们之所恨,倾向是非常鲜明的。婆婆焦母被塑造成为青年男女自由婚恋幸福的反面人物,她对子女婚姻百般干预,独断专横的形象深深地烙在了人们的脑海里。文中先写兰芝以聪明、勤劳、贤惠的好媳妇形象出场,从“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的语言中,道出了作为焦家儿媳的委屈,让读者先入为主,将焦母形象定格在尖酸挑剔。文章没有花笔墨去描写焦母的肖像、衣着,而是专注于语言、细节描写,为读者展现了一位独断专横,占有欲极强而难以伺候的婆婆形象。公婆形象为何会定型为反面人物呢?其一这是男权社会压抑、贬损女性形象的结果,名义上讲的是公婆,实际上多指婆婆;其二是守卫儒家礼仪道德的需要,这势必要让婆婆与爱情作对,成为青年人的对立面;其三是管教儿媳的责任主要由婆婆承当,婆婆为履行职责、维护权威,必然会千方百计、威逼利诱,形象自然不佳;其四,从婆媳矛盾的结局看,婆婆是强者,是胜利者,媳妇是弱者,是失败者,这自然会导致后世读者对婆婆的逆反心理。(二)成形期〔南北朝唐宋时期〕南北朝唐宋时期,文学作品中的公婆形象十分活泼,内容题材广泛,涉及到爱情、历史、政治、豪侠、志怪、神仙等。自焦母作为公婆代表,以有形的姿态登台亮相后,公婆类人物在文学舞台日渐绽放光辉。除了依旧充当年青男女自由婚恋的阻力外,创作者更赋予了他们更多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1.小人物此时期,创作者塑造的公婆形象多样化,但他们始终是作为小人物出现的,充当着作品情节的助推剂。公婆没能成为作品的主角,只能作为配角,且多是社会低层的小人物,是此时期公婆形象演变过程中的特点。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写了青年男女没有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即结合在一起,最终导致爱情悲剧。诗的最后发出议论“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君家大人频有言〞引出了公婆运用封建礼制欺压迫害女子,其封建维权者的形象鲜艳明了。白居易以“奔者为妾〞的社会现状,意在告诫人们,男女私奔的关系,在包办婚姻的封建礼制中,就如同井底的银瓶一样易碎易折。?李娃传?中荥阳公对儿子贪图美色,枉误正事极其愤怒,鞭笞荥阳生后断绝父子之情。荥阳公偶遇荥阳生只是一个插曲,为荥阳生颠簸的命运添几分悲剧,也为李娃日后人性复苏添加点筹码。当荥阳生登第为官后,荥阳公一改往日之态,父子和好如初。荥阳公迂腐、遵守封建礼制,催逼功名,推崇封建婚姻制,按礼为儿聘娶李娃。小人物虽小,但在作品中的责任重大。他们负责担当青年男女追求自由婚姻爱情的阻力,为悲剧故事的开展创造条件。唐代传奇小说?离魂记?中的张谥,膝下无儿,十分器重外甥王宙,曾戏言要许配女儿倩娘给他,可最后竟将女儿另许他人。倩娘抑郁成疾,王宙托故远赴长安,都是张谥做主婚姻的结局,也为倩娘和王宙的私奔创造了契机。让故事布局得合情合理,顺其自然。剧末,王宙拜见舅舅时,由张谥口中得知倩娘自王宙离去后便卧病家中,顿时将故事推向了高潮,也为故事增添了几分诡异色彩。?柳毅传?中龙女三娘的公婆,溺爱亲儿、是非不分,放遣三娘牧羊泾阳,为三娘的命运增添了几分坎坷,也为后续故事的开展创造了条件。2.语言简洁凝练此时期,涉及公婆形象的著作,语言简洁,却能塑造出个性饱满的公婆形象。南北朝民歌中的?子夜歌?、?读曲歌?都没有直写公婆,“双灯居俱时尽,奈许两无由〞〔?读曲歌?〕,以清新浅近的语言,表现真挚细腻的感情,表现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渴望,以及婚姻不自由的苦闷。另外闺阁气息浓厚的吴歌,虽未字句言及公婆,却句句在映射公婆约束青年子女,包办婚姻而造成对青年男女的苦闷。唐诗?石壕吏?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诗中的老妪,形象生动鲜明,耐人寻味。精练的叙事语言,使得老妪护媳保孙的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酷吏夜来抓人,老翁逾墙而走,儿媳抱孙藏匿家中,老妪单独出门应对。此时的老妇人勇敢机智,不似?窦娥冤?中的蔡婆般软弱妥协。即使是面对蛮悍、横暴,咄咄逼人的酷吏,孱弱的老妪也能处变不惊,机智应对。老妪泣诉那一幕:“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其前后矛盾的语言,给予了读者极其广阔的联想空间,也让读者在脑海中重塑了老妪睿智、善于周旋的形象。韩愈碑志?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中,侯翁的迂直形象鲜明。寥寥数语,“一女怜之,必嫁官人,不以与凡子〞[[]韩愈[]韩愈.韩愈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346文中首以一句“此吾家千里驹也〞,道破他对于其子荥阳生的厚爱。再以“盛其服玩车马之饰,计其京师薪储之费〞表达荥阳公对科举功名的热衷,及为人父者的周到。正是如此一位对荥阳生呵护备至的父亲,在父子重遇,得知真相时,荥阳公先是斥责亲儿有辱家门,再是去其衣,以马鞭鞭笞。一系列的动作、语言描写表达了荥阳公的由哀愁到愤怒的心理变化。本以为荥阳生是以多财为盗所害,岂料竟是贪恋美色,耽误了科举,更沦落至此。荥阳公毅然不顾父子情谊,鞭笞而丢弃。为人之父的荥阳公视家族名声重于一切,独子又如何,但凡做出有辱家门的人都得严惩不贷。在荥阳生登第为官后,荥阳公念在祖父官讳才冰释前嫌,父子相认。封建顽固的荥阳公亲自主持典礼,迎娶李娃为媳,为的也是荥阳家的名声。其娶儿媳更是依照六礼,绝不模糊。“翌日,命驾与生先之成都,留娃于剑门,筑别馆以处之。明日,命媒氏通二姓之好,备六礼以迎之,遂如秦晋之偶〞,一连串的动作“命—留—筑—命—通—备—迎〞,简洁有力,足显荥阳公的对婚礼的重视,也是其维护家族声望的举措。(三)成熟期〔元明清时期〕明清小说在塑造公婆形象时,由于语言篇幅增多,活动空间扩展,表现手法丰富,因此公婆形象较前两个时期有了飞跃式的开展。无论从人物自身而言,还是就文学价值而言,此时期可说是公婆形象的成熟期。1.圆形人物:性格多变,富有人性随着人物描写的手法多样化,人物形象由扁平人物转化为圆形人物,其性格特点日益鲜明。在文学作品中,公婆形象日趋饱满,不再是单一的符号式人物类型,其性格有了曲线的变化。如?琵琶记?中的蔡公和蔡婆的情感饱满,个性十足。其中就对待儿媳的态度,二老经历了“不满—欣慰—猜忌—愧疚—悔恨〞这条情感曲线。人物性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剧情的开展而变化。防止简单化、符号化,尽可能展示复杂的人性,这种趋向标志着公婆形象日渐成熟。在公婆形象的雏形期,人物性格单一,非善即恶,心路历程平缓。如?焦仲卿妻并序?中恶婆婆焦母,对于兰芝一如既往地排斥。纵使是在兰芝拜别一幕中,焦母依旧以“怒不止〞的姿态面对即将归家的兰芝,无论兰芝对她多尊重,焦母压根就不领情。正所谓“人之将走,其言也善〞,焦母在作者的笔下自始自终都是专横的封建公婆,缺乏人性。这种写法重观念、轻人性,难免机械幼稚。而在元杂剧中,公婆形象复杂化,防止了平铺直叙,增加了波澜起伏,故事情节曲折多变,引人入胜。如南戏?琵琶记?中的蔡公、蔡婆,情感曲线波澜起伏,先是二老对功名利禄存在分歧,而后是在对待儿媳上存在差异。蔡公对儿媳的情感曲线是“中立—同情—悔恨〞,而蔡婆的情感曲线那么是“欣慰—猜忌—愧疚〞。公公和婆婆之间的细微差异区分得十分清楚。公婆形象日趋成熟和现实化,不再是一成不变,毫无变通的老顽固。这种写法更符合生活实际,更显真实。明代小说?喻世明言?滕大尹鬼断家私一回中,作者着笔偏向倪太守,将其塑造为精明心细,谋略过人的公婆形象。倪太守家有千金,肥田美宅,虽年事已高,但凡事亲力亲为。诺大家业,倪太守始终不放心交给贪婪的长子善继。后娶续弦之妻梅氏,生下幼子善述。知子莫假设父,纵然知道儿子夫妇贪婪与恶毒,倪太守已是有心无力了。倪太守对于善继夫妇的态度由“不满—无奈〞转变为“不满—抵抗〞,其不合理的财产分配看似妥协,实那么是暗度陈仓,另有玄机。与前文“常时想一会,闷一会,恼一会,又懊悔一会〞的坐立不安相比,临终前的倪太守显得极其睿智。暗藏玄机的密轴,足见他的深谋远虑。如此鲜明独特的个性,使得倪太守性格内涵极其丰富,让读者尽揽家庭纠纷中睿智的公婆形象。文中虽未重点着笔描写梅氏,但这位后母形象也是极其鲜明的。作为倪太守的续弦之妻,善继的后母,其性格开展由“委曲求全〞到“敢于争取〞。秉性善良的梅氏在家庭纠纷的洪流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即使善继夫妇整日里对她恶言相向,她也只能事上接下,和气待人,因为她深知势单力薄,只能委曲求全。作者笔下的梅氏虽柔弱,却富有智慧。为保全自身,她选择忍气吞声。当儿子长大成人,时机成熟后,她敢于直面现实,对抗贪婪霸道的善继夫妇。梅氏由柔弱变得坚强,其人性化的升华,为此位特殊的“婆婆〞形象增色不少。2.手法多样,形象鲜明元明清时期文学作品较多涉及恋爱婚姻、家庭伦理与社会道德等题材,再加上小说盛行,这为刻画公婆形象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此时期,刻画公婆的手法日趋多样化,除了语言描写外,还有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环境衬托等,塑造的公婆形象日趋饱满。白朴的?墙头马上?,通过语言描写,塑造了的裴尚书这位富有权威的典型封建家长人物。文中主要是通过“集中式多层次〞的方法展现裴尚书的性格。[[]赵炎利,毛宣国主编.文学概论.南海出版公司.2005:44[]赵炎利,毛宣国主编.文学概论.南海出版公司.2005:44?红楼梦?以“矛盾的,相反相成式〞地展示贾母的性格。[[]赵炎利,毛宣国主编.文学概论.南海出版公司,[]赵炎利,毛宣国主编.文学概论.南海出版公司,2005:44这位“性格活泼外向、见多识广、富于才智、知人善任、博爱果断、品位高雅的老太太〞[[]刘青梅.才智博爱高雅——浅谈<红楼梦>[]刘青梅.才智博爱高雅——浅谈<红楼梦>中的贾母.时代文学.2021(03):69-70三、公婆形象价值研究公婆作为封建家长制中的一员,在文学作品中举足轻重,在文中充当着穿针引线的角色。其研究价值在于:有助于了解公婆文化下所影射的封建家庭体制,以及了解公婆形象的角色定位在文学作品的意义。其次,可分析公婆形象的文化影响,从公婆文化中了解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公婆作为悲剧人物的悲剧根源。(一)公婆形象的文学价值公婆是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人物,不仅为古代文学作品的繁荣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更成功地衬托了众多血肉饱满的封建叛逆者形象。公婆是构成作品冲突的必不可少的一方。家庭题材作品中,没有了公婆,也就没有了冲突,没有冲突,作品也就显得平淡无奇了。众多的对抗封建礼制的青年男女,在公婆这类人物反衬下显得生动传神。试想,倘假设?墙头马上?少了个裴尚书,李千金的对抗封建礼教,敢于无媒自聘,弃家出奔的性格,又从何表达呢?公婆形象的文学价值不言而喻,没有了他们,古代文学将会逊色不少。1.封建家庭体制的活化石在封建礼制的束缚下,每个独立的小家庭也建立了等级制度,逐渐形成了封建家长制。其中公婆或父母居于最高统治地位,拥有掌管家族的主权。封建家长的专制主要表达在干预子女婚姻方面,他们是年青男女自由婚恋的阻力。这种现象即使在现代也未完全消除。公婆形象为我们认识封建家庭体制的本质提供了具体的视角,堪称家庭体制的活化石。?焦仲卿妻并序?中兰芝因为不得焦母的欢心,被强行遣归,而仲卿纵然有所怨言也不得违背焦母的意愿。这无疑与当时社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有关。?礼记·坊记?:“家无二主,尊无二上。〞家长在家族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是家族中的主宰。在封建社会,家庭成员必须以家长的意志为转移,以家长的是非为是非。家庭其他成员均无言论、思想自由。再如?琵琶记?中蔡伯喈离家赴京,也是遵从父母之命,不得违背的使命。封建家长体制中,公婆作为家中统治者,掌管家中财政,实行家法统治。家中成员没有独立的人格,对于公婆之命惟命是从。司马光?家范?曰:“色〔父母的脸色〕不忘乎耳,声〔父母的声音〕不绝乎耳;〔父母的〕心志、嗜好不忘乎心。〞“一举足而不敢忘父母……一出言不敢忘父母。〞可见,子女的一举一动都要时刻想着父母,“凡子受父母之命,必借记而佩之,时省而速之。〞〔司马光?居家别仪?〕“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篇?〕?焦仲卿妻并序?之所以能感动千万的读者,莫过于其爱情故事的悲剧性。而焦、刘的爱情悲剧,正是由于作品中有了那独断专横的焦母。焦母在剧中的戏份不多,作者并没有花过多的笔墨去描写她的肖像,但她却是剧中至关重要的人物。是她将家庭矛盾推向风口浪尖上的,是她让我们认识到封建制度的腐朽本质,是她让我们认识到封建家庭中重血缘轻感情的本质。焦母不仅消灭了焦、刘二人忠贞不渝的爱情,也摧毁了他们二人的珍贵生命。家庭的矛盾,就是由焦母所代表的所有专制的公婆,与追求自由忠贞爱情的进步青年所构成的。作者塑造的焦母,就是封建礼教的代言人,是封建秩序的维护者,是家庭权威的代表。读者对焦母恨之入骨,无非就是对以焦母为代表的封建专制的憎恨。这就是焦母形象塑造的成功之处。由此可见,公婆形象即是封建家庭体制的活化石,为读者再现当时社会背景下的家庭生活面貌。2.不可或缺的配角如果说主角是一部戏的灵魂,那么配角那么是一部戏的点缀。配角的精彩演出能增加观众的欣赏乐趣,也能将主角的精神、性格等衬托得更加鲜明。公婆,作为封建家长制的代表,在反封建题材的文学作品中,充当着进步青年的对立面,担当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作品有了他们,剧情才能引人入胜,主题才更鲜明。倘假设?西厢记?中缺少了崔母,那么崔莺莺和张生之间的爱情之路便会顺畅,但是与作者的创作意图便相背离了。?西厢记?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文中崔母言而无信、嫌贫爱富、名利熏心,对张生和莺莺的爱情百般刁难和阻挠,包办婚姻,棒打鸳鸯。文中有意将崔母塑造成典型的封建家长,制造戏剧冲突,“拷红娘〞一步步将剧情推向高潮。崔母不仅是剧中的助推剂,更是凸显主题不可或缺的配角。文中张生和莺莺两人对抗封建婚姻制度,大胆追求自由婚恋感情,都是通过崔母这一配角引出的。?西厢记?正因有了崔母,反封建的倾向更鲜明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主题思想更突出了。?西厢记?天下夺魁,崔母这一角色意义非凡,如果少了她,那么?西厢记?也只能沦入“才子佳人〞创作之流。又如?牡丹亭?中的杜宝,他被塑造为封建家长制度的代表和坚决的正统主义者。他用严格的封建教育来教养女儿,压制情欲,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导致最后断送了女儿的生命。他“训女〞只求女儿他日嫁到人家“知书识礼,父母光辉〞,全然不顾及个人的情感,白白断送了女儿的青春和幸福。文中正因有了这位坚持封建礼教的父亲,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才变得凄美动人,才能展现主人公追求自由爱情婚姻,要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主题。杜宝的灭人欲,葬送女儿青春和幸福的行为,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又如?窦娥冤?中的蔡婆,她是作品中的一条线索。看似无关紧要的她,却为剧情开展穿针引线。作者对她并没有道明喜好厌恶,只是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衬托,白描出一个作为下层人民,丧父失子,与媳妇艰苦过日的小妇人形象。公婆类的人物在作品中充当着配角,他们不仅让剧情变得曲折,引人入胜,更能凸显文本主题,让一部戏的灵魂升华。(二)公婆形象的文化影响我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来,在婚姻问题上实行的是男尊女卑和家长为核心的婚姻家庭制度。“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夫荣妻贵,一夫多妻,阴阳八字,门当户对,买卖婚姻〞等构成中国封建婚姻制度的根本特征。由于中国从古至今长远的历史影响,两千年的封建统治,已经使封建思想深入人们的潜意识,形成难以抹去的习惯思维和行为。公婆作为封建体制的卫道者,必然对不合封建礼教的现象予以惩治;同时公婆又是封建家庭的维系者、封建文化的传承者,不少封建家庭因之得以安稳延续。因此公婆的文化功能是双重的。1.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公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直接传承者,经过他们的努力在家庭乃至家族中形成了敬老爱幼、勤劳善良等家风。例如唐朝王建?新嫁娘?:“三日入厨下,洗手做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这首诗歌中的新娘嫁到婆家才三天,就主动下厨做饭,而且还想方法将饭菜做得符合公婆的口味,表达了她的一片孝心。如何孝敬公婆,博得公婆的喜爱,是新娘子入门后必修的课程。诗中的新娘是一位细心、聪明的媳妇,因未知公婆的口味,做好羹汤后让小姑先尝。新娘深知小姑与公婆长期生活,食性相近,让小姑先尝,便可推知公婆的口味,巧思慧心地应付了“新媳妇难当〞的难题。虽然公婆没有直接出场,然而我们可以体会到新媳妇与公婆的关系是十分友善的。再如?红楼梦?中的贾母,她对待媳妇邢夫人、王夫人,既有严厉的一面,更有友善的一面。她教媳妇们勤俭持家,相夫教子,善待下人,理事既要公平又要讲人情。经她管束的贾府可谓封建家族的一面旗帜。媳妇孝敬公婆、公婆尊重媳妇的优良传统,通过贾母这一形象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在儒家经典中,“舅姑〞(即公婆)频繁出现,如:“质明,赞见妇于舅姑〞,“舅姑入室,妇以特豚馈,明妇顺也〞,“厥明,舅姑共飨妇〞,“顺于舅姑,和于室人〞[[]王梦鸥注译.礼记今注今译.第五版下册.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王梦鸥注译.礼记今注今译.第五版下册.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中华民国六十六年:791-794[]王梦鸥注译.礼记今注今译.第五版上册.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中华民国六十六年:3582.制造悲剧的悲剧人物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公婆形象,大多是以典型的专制者身份出现的,如独断专横的焦母,强权专制的裴尚书等。他们被塑造为封建落后、顽固迂腐的代表。他们是自由爱情婚姻的潜在阻力,是追求婚姻自由青年男女的对立面。千年的封建思想犹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老一辈的思想比拟封闭,对于瞬息万变的社会一时难以接受。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公婆也只是维护封建礼制的工具,或者说是作者宣扬自己作品主题的配角。文学作品中的公婆思想落后,严格遵守着封建礼制的“三从四德〞,常以封建家长的身份管制新生的家庭,严重威胁了新生家庭的幸福。这样的公婆就是家庭幸福的顽固阻力。其实他们也曾年轻,也想追求自己的幸福,但最终也成了遭受上代公婆迫害的可怜虫。只是多年的压迫扭曲了他们的心理,让他们报复性地管制着下一代子女。他们是制造悲剧的悲剧人物。作品总是要反映现实生活的,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精化,使现实的严峻在字面上得以美化和升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古代文学作品采取艺术手法凸显了公婆在家庭婚姻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公婆尚未升级为家中的掌权者时,所有的公婆都是昔日的儿子与儿媳,他们也深受家法家规的约束,他们的爱情路上也曾遭受重重阻力。他们是从上辈的压迫中走过来的,但作为上辈的接班人,他们以同样的手段管制着下一辈的婚姻。作为整个家族的主宰者,他们为了实行个人专制专制,继承和开展“三纲五常〞的封建礼制,建立了旨在维护他们利益的家法家规。一方面他们通过家法家规来禁锢儿女们的思想,另一方面通过伦理道德准那么来约束子女们的行为。为人父母时,他们便用封建礼制与伦理道德作为培养儿女的标准,大力压制儿女们的情欲。佳人高墙幽闭的寂寞,如宋代欧阳修的暮春闺怨词?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写出了女子遭封锁,形同囚居之苦。而表达女子愿嫁有情郎的?墙头马上?的女主人公李千金,一上场就毫不掩饰对爱情和婚姻的渴望,她声称:“我假设还招得个风流女婿,怎肯教费工夫学画远山眉。宁可教银缸高照,锦帐低垂。菡萏花深鸳并突,梧桐枝隐凤双栖。〞要求及时婚嫁。封建婚姻制度,不仅要求是门当户对,更要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公婆作为封建婚姻制度的执行者,有权决定子女的婚姻,推崇“男不亲求,女不亲许〞,完全必须由父母包办。早在西周就有“六礼〞规定,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这一规定沿用了几乎整个封建社会,并至今仍对局部地区产生着影响。?唐律?中规定,唐代婚姻关系的缔结,要立“婚书〞或订立“婚约〞,类似近代的“订婚书〞。但是这种婚书和契约的规定,由于“为婚之法,必有行媒〞,皆由父母、尊长或媒人包办,并不依当事人的意志。[[]张晋藩.中国法制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127]至于我国封建社会包办婚姻的原因,重要的一点是因为我国古代婚姻问题乃是家族的事情,且富有宗教的意味。孟子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张晋藩.中国法制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127[]王梦鸥注译.礼记今注今译.第五版下册.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中华民国六十六年:791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公婆形象,落后、顽固、封建,他们无视人的情欲、肆意干预合理的婚恋,他们成了封建礼制的代言人。他们在读者的脑海中永远是“家庭专制者〞,纵然有局部作品如?秋胡戏妻?中秋母“温顺和蔼〞,但他们的“专制、独断、专横〞形象已深入人心。现代人们对婚嫁恐惧,或多或少在于对准公婆的顾虑。恐惧公婆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的要求苛刻,更恐惧他们以“统治者〞的姿态干预自己婚后的生活。

结语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代文学中的公婆形象,是古代文化精髓的冰山一角。通过搜集古代文学作品中描绘公婆形象的语言材料,分析公婆的性格,可将公婆形象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强权专制型、软弱依赖型、坎坷矛盾型、政治权谋型。各种类型的公婆都有极其鲜明的代表人物,为人物长廊增添了色彩。公婆形象在古代文学作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