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内涵与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_第1页
文明的内涵与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_第2页
文明的内涵与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_第3页
文明的内涵与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_第4页
文明的内涵与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明的内涵与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第一页,共七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今天演讲的主要内容亨廷顿“文明冲突”理论的介绍文明的内涵文明与文化一体论文明与文化有别论文明实体论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启示与解读第二页,共七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一、亨廷顿“文明冲突”理论介绍一个多文明的世界变动中各文明力量的对比正在形成的文明秩序文明的冲突文明的未来第三页,共七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一个多文明的世界亨廷顿认为,历史上全球政治第一次成为多极的和多文明的;现代化有别于西方化,它既未产生任何有意义的普世文明,也未产生非西方社会的西方化。冷战后的世界是由七个或八个主要文明构成的。它们是:西方文明、中华文明、印度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东正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可能的非洲文明。国际关系的主要行为者不再是一般的民族国家,而是文明的核心国家。文明是人的最高文化归属,是人必不可少的文化认同的最大层面,是人区别于其他物种的根本。第四页,共七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变动中的各文明力量对比亨廷顿认为,文明之间的权力均势正在变更:西方文明的影响在相对下降;亚洲文明正在扩张其经济、军事和政治权力;伊斯兰世界正在出现人口爆炸,打破了穆斯林国家与其邻国的平衡。一般来说,非西方文明都在重新肯定他们自身的文化价值。在21世纪初期,人类将经历非西方权力与文化的复兴,经历非西方文明内部相互之间以及与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第五页,共七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正在形成的文明秩序受全球化的驱使,全球的政治正沿着文明界线进行重组:具有相似文化的人民和国家正在聚合、合作;具有不同文化的人民和国家正在分离;从一个文明转变为另一个文明的努力没有成功;由意识形态和超级大国关系界定的联盟正在让位于由文化和文明界定的联盟;各国围绕着它们文明的领导国家或核心国家来划分自己的归属。即文化社会正在取代冷战集团。文明之间的断层线正在变成全球政治冲突的中心地带。因此,一个以文明为基础的世界秩序正在出现。第六页,共七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今后世界冲突的特征西方国家的普世主义日益把它引向同其他文明的冲突,最严重的是同伊斯兰和中国的冲突。文明间的冲突一般有两种形式,在地区或微观层次上,不同文明的邻国或一国内不同文明的集团之间的断层线冲突;在全球或宏观层次上,不同文明的主要国家之间的核心冲突。区域层面的断层线战争具有相对持久、时断时续、暴力水平高、意识形态混乱、难以通过协商解决等特点。断层线战争通常发生在信仰不同宗教、不同神的人民之间,主要是穆斯林与非穆斯林之间。第七页,共七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文明冲突的原因断层线战争的原因:历史上的冲突遗产,恐惧不安和彼此仇恨的历史记忆;人口比例的巨大变化,一方对另一方造成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压力;政治上新兴政治实体对民主化进程的强烈要求。由于断层线战争是间断性的,冲突是无休止的,因此永久性地结束断层线战争是不可能的,它还会产生“亲缘国家的集结”和更广泛的逐步升级的威胁。休止断层线战争,阻止它们成为全球战争,主要依靠世界主要文明核心国的利益和行动。断层线战争自下而上,断层线和平却只能自上而下。第八页,共七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文明的未来西方的生存有赖于美国人重新肯定他们对西方的认同,以及西方人把他们的文明看作是独特的而非普世的,并团结一致对付来自非西方世界的挑战。全球文明间战争的避免则有赖于世界领袖接受并合作维持全球政治的多元文明性质。主要文明间战争的防止须遵守三个规则:避免原则,即核心国避免干涉其他文明的冲突;共同调解原则,即核心国相互协商遏制和休止彼此文明间的断层线战争;求同原则,即所有文明的人民都应探寻并努力扩展与其他文明在价值观、惯例和习俗方面的共性。第九页,共七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亨廷顿思想的二大主题随着冷战的结束,意识形态的分歧不再重要,各国开始发展出某种新的对抗和协调模式,这一模式突出地强调文化因素在塑造全球政治格局中的核心作用。在这样的格局中,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基本单位乃是文明的核心国家,而不再是一般的民族国家;而冷战后的世界乃是由七个或八个主要文明所构成。这样一些作为“文化实体”的文明正在取代冷战集团成为全球政治的主要活动者和行为者。因此,新的世界秩序正在依循着“文化线”进行聚合和重构;而“文明的冲突”则意味着宏观的“核心冲突”以及微观层面上的“断层线冲突”:前者指的是不同文明的主要国家之间的冲突,后者是指不同文明的邻国或一国内不同文明集团间的冲突。第十页,共七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亨廷顿思想的批判之一亨氏的文明定义和划分不够精确。如亨氏所举的八大文明中,只有四种是宗教认同的,而经济最发达的西方文明和日本文明是世俗的。(亨氏的定义是从文化和宗教的角度出发的)第十一页,共七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亨廷顿思想批判之二构成国际政治中心成份的,仍是国家、民族、利益、权力、经济、战略、领土主权等因素,文明至多是一个间接因素。亨氏把文明与国际政治扯在一块,离题太远。尤其是中国学者普遍认为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力的矛盾是国际冲突主要根源,意识形态、文明、价值观等方面的冲突只是利益冲突的表象。国家、民族是利益的主体,文明不是。第十二页,共七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亨廷顿思想批判之三文明互动必然冲突?一些中国学者批评亨氏对东方文化无知、浅薄和妄言。第十三页,共七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亨廷顿思想批判之四冷战后伊斯兰势力是否构成一个政治整体?伊斯兰世界是否构成对西方的严重挑战?(伊斯兰文明分裂为土耳其、伊朗、阿拉伯、中亚、南亚、东南亚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等多个地缘政治区域或亚文明,这些亚文明分裂为多个民族国家,在民族国家内部又进一步分裂为诸多民族和无数部族)第十四页,共七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亨廷顿思想批判之五超越国家、民族、种族界限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观能否形成?西方人愿不愿意与其他人共亨资源和价值观?(即世界有没有一个普同性的价值观和文化?)第十五页,共七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杜维明对亨氏理论的批判在21世纪,对国际安全的最大威胁不是经济的或政治的,而是文化的。就此而论,“文明冲突”理论的确比F.福山的“历史终结论”更有说服力,因为它承认文化的重要地位并希望妥善处理宗教差异。遗憾的是,“文明冲突”理论的潜台词仍然是“西方/西方之外”这个主题,它推荐的行动方案仍然假定,西方最终将战胜它的诸多敌手。——杜维明为联合国2001年《文明对话宣言》所写的第二章《全球化与多样性》,载《全球化与文明对话》,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79页。第十六页,共七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二、文明的内涵文明与文化一体论文明与文化有别论文明实体论第十七页,共七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1、文化与文明一体观文明即文化,或文化即文明文明为文化的高级阶段说文明是比文化更大的一个范畴第十八页,共七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EdwardBurnettTylor的文化的概念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英]爱德华.泰勒著:《原始文化》,连树声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1页第十九页,共七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SigmundFreud的文明观所谓人类文明,对我来说意味着,人类生命是从其他动物状态发展而来,而且不同于野兽生命的所有那些方面――我不屑于对文化和文明加以区分――如我们所知,人类文明常常向观察者展示两个方面。一方面,它包括人类为了控制自然的力量和汲取它的宝藏以满足人类需要而获得的所有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还包括人类为了调节那些可资利用的财富分配所必须的各种规章制度。——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文集》,第五卷,长春出版社,1998年,第156~157页第二十页,共七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当今学界普遍接受的文化概念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所具有的,其他社会种类所缺乏的那种东西,即人类异于禽兽的基本分野,如言语、知识、习惯、思想、信念、艺术、技术、规则、礼仪等等。狭义的文化,指的是一个社会因适应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追求安定的生活与子孙繁衍所发展出来的一套独特的生活方式。第二十一页,共七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文明观文明是文化发展高级阶段的观念,起源于18世纪法国的百科全书派启蒙思想家。在西方,civilization(文明)起源于拉丁文civilitas,意即公民的、有组织的,指的是公民的品质与社会生活的规则等。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认为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将要达到的那种有教养、有秩序、公平合理的高级发展阶段,尽管这个阶段的具体情形仍是朦胧的。在这里,文明是与进步的信念相关联,仅为少数特权民族或特权集团(即人类的”精英”)所拥有的东西。第二十二页,共七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LewisH.Morgan的文明观在其名著《古代社会》中就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蒙昧(savagery)、野蛮(barbarism)和文明(civilization)三个大的阶段,认为文明社会“始于标音字母的发明和文字的使用”。——[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古代社会》上册,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11~12页第二十三页,共七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美国历史学家EdwardMcNallBurns和PhilipLeeRalph的文明观由于每个文化都有其自己的特点,由于有些文化比其它文化发达得多,我们完全可以说文明即一种先进文化。我们可以说,一个文化一旦达到了文字已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使用,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已有某些进步,政治的、社会的和经济的制度已经发展到至少足以解决一个复杂社会的秩序、安全和效能的某些问题这样一个阶段,那么这个文化就应当可以称为文明。——[美]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菲利普·李·拉尔夫著:《世界文明史》第一卷,罗经国等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25~26页。第二十四页,共七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美国历史学家威廉·麦克高希(WilliamMcGaughey)的文明观通过征服和建立政治帝国,最初的文明开始于政府机构从神庙社会中脱离出来而建立起原始的城市国家的时候。我们称之为“文明一”。文明二的开始,是在哲学以求真理的精神孕育了宗教,并从政权中分离,创建世界宗教的时候。文明三的开始,是在一种新的商业、艺术、学术和对现世的发现浸入西欧文化的时候。对金钱和教育的追求成为它的文化焦点。文明四的开始,是在娱乐成为一种正式的产业以及新闻报道塑造了公共舆论的时候。文明五随着计算机的到来而开始;然而,这个时间还太短,还无法确定它的有特色的机制。——[美]威廉·麦克高希著:《世界文明史——观察世界的新视角》,董建中、王大庆译,新华出版社,2003年,第53~54页第二十五页,共七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中国和华裔学者的文明观陈序经认为:“从其文雅的意义来看,文明可以说是文化的较高的阶段。从其政治的意义来看,文明可以说是文化的一方面。”第二十六页,共七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张光直等人的看法张光直等人认为:“西方社会科学中关于文明起源的学说,一般被认为具有普遍适应性的学说主张是:文明出现的主要表现是文字、城市、金属工业、宗教性建筑和伟大的艺术;文明的出现,也就是阶级社会的出现,这是社会演进过程中一个突破性的变化。”第二十七页,共七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冯天瑜教授的看法冯天瑜认为“文明”是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或泛指对不开化的克服,或指超越蒙昧期(旧石器时代)和野蛮期(新石器时代)的历史阶段,中国的文化史长达百万余年,而进入使用文字的金属时代的文明史只约四千年左右。第二十八页,共七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英国社会学家道森的文明观英国宗教社会学家道森(ChristopherDawson)认为,一个文明可能涵括深刻而广泛的文化分化或文化多样性,人们可以在讲法国文化、德国文化等的同时,不否认它们均属于一个共同的西方文明。——ChristopherDawson,TheDynamicsofWorldHistory,NewYork,1956,editedbyJohnJ.Mulloy,p.403第二十九页,共七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法国社会学家阿布戴尔-马里克的文明观属于印度-雅利安文明圈中的文化区域有:古代埃及、波斯、美索不达米亚;古希腊-罗马;欧洲文化区域;北美文化区域;拉丁美洲的大部分印欧文化区域;亚撒哈拉文化区域;伊斯兰教文化区域,即阿拉伯-穆斯林文化区域和波斯-穆斯林文化区域(与中国文明圈相联系的亚洲-穆斯林文化区域除外)。属于中国文明圈的文化区域有:中国;日本;蒙古-中亚;印度次大陆;越南和东南亚;大洋洲(澳大利亚、新西兰除外);亚洲-穆斯林文化区域(从波斯到菲律宾)。——[法]阿努瓦·阿布戴尔-马里克著:《文明与社会理论》,张宁、丰子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20~221页第三十页,共七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2、文明与文化内涵有别论社会学家的观点文化学(史)家的观点哲学家的观点第三十一页,共七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胡适的文明与文化区别观文明(Civilization),为“一个民族应付他的环境的总成绩”;文化(Culture),为“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胡适:《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1926年。第三十二页,共七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钱穆的文明观钱穆在其《中国文化史导论》中也开门见山地将文化与文明的区别提了出来:“大体文明文化,皆指人类群体生活而言。惟文明偏在外,属于物质方面。文化偏在内,属于精神方面。”第三十三页,共七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梁漱溟的文明观梁漱溟在其《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把文化归因为“人类生活的样法”,而把文明视作人们在生活中的成绩品――譬如中国所制造的器皿和政治制度等,即生活中呆实的制作品算是文明,生活上抽象的样法是文化。文化的不同就是抽象样法的不同,即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不同。第三十四页,共七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德国学者诺贝特·埃利亚斯(NorbertElias)的文明观

“文明”是指一个过程,或至少是指一个过程的结果,它所指的是始终在运动、“前进”的东西。“文明”使各民族之间的差异有了某种程度的减少,因为它强调的是人类共同的东西。德国“文化”概念强调的是民族差异和群体特性。如果“文明”表现了殖民和扩张的倾向,那么“文化”则表现了一个民族的自我意识。通过“文化”与“文明”这两个概念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意识是很不相同的。德国人自豪地谈论着他们的“文化”,而法国人和英国人则自豪地联想起他们的“文明”。尽管这两种自我意识有着很大的差别,大家却都完全地、理所当然地把“文化”或“文明”作为了观察和评价人类世界这一整体的一种方式。——[德]诺贝特·埃利亚斯(NorbertElias)著:《文明的进程——文明的社会起源和心理起源的研究》,第一卷,王佩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第61~63页。第三十五页,共七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阿尔弗雷德·韦伯的文明观“文明代表着人类在科学、技术和计划领域中用智慧来征服自然界和文化世界所作的努力……。而与文明相区别的文化,则是建立在精神的实现,即哲学与情感本性实现的基础之上的。”——阿尔弗雷德·韦伯:《文化史与文化社会学》,1935年。第三十六页,共七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清华大学葛兆光的文明观文化是各民族保持差异的关键,它表现了民族的自我和特色,这是个创造性的领域,常常指的是一个文化民族中特有的知识、思想、风俗习惯和认同方式,是一种不必特意传授就会获得的精神气质;而文明是随着历史进步过程不断趋同,它是一些例行性的领域,如规则、常识、纪律等等。也就是说,文化表现“异”,文明走向“同”。文明指的是一个过程,是始终在运动前进的;文化指的是已经存在的传统。“文明”表现了一种殖民和扩张的倾向,它象征着一个同一化的趋向,使不同的人不断趋于相同。它是使各个民族差异性逐渐减少的那些东西,表现着人类的普遍的行为和成就,是一种需要学习才能获得的东西,因而它总是和“有教养”、“有知识”等词语相连。——葛兆光著:《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视野、角度与方法》,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205、206页第三十七页,共七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北京师范大学曹卫东等人的文明观文明在形态上会呈现一致性,如交通的四通八达、机器生产的流水作业、商品交易的繁荣兴盛等,因此,文明的进程是一个不断整合的过程,且这种整合往往带有无条件的强制性;而文化却不具有文明的这种暴力色彩,尽管历史上也存在一个民族文化同化另一个民族文化的现象,但这种文化的交融是以互为独立价值为前提的,恰恰体现了人类文化的共通性和包容性。——曹卫东、张广海等著:《文化与文明》,“前言”,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6页第三十八页,共七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3、文明实体论布罗代尔的观点斯宾格勒的观点汤恩比的观点亨廷顿的观点阮炜的观点第三十九页,共七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法国当代历史学家布罗代尔的文明实体论文明首先体现在一个地理区域,因此讨论文明,便是讨论空间、陆地及其轮廓、气候、植物、动物等有利的自然条件。文明等同于社会。他认为这两个概念指的是同样的一个现实,文明与社会两者是永远不可分离的,只不过文明所隐含和包括的时段相比于任何特定的社会现象都要长得多,文明的转变也远不如它所支持和包含的社会的转变那样迅速;文明与文化最明显的区别标志是存不存在城市。文明还体现在经济上。每个社会,每种文明,都有它自己的人口数量和经济生活,人口的升降,经济和技术的兴衰等往往严重影响着文化和社会的结构,所以研究文明也就要研究她的政治经济学。文明也体现集体心态,这集体心态包含共同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由此主导的行为方式。这里,宗教是文明中最强有力的特征,始终是过去和今天的文明的中心问题。——[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文明史纲》,肖昶、冯棠、张文英、王明毅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9-43页。第四十页,共七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德国历史哲学家斯宾格勒的文明实体论他把世界各民族分为文化民族(或称文明民族)与原始民族两大类,认定世界历史是文明民族创造的,世界历史可分为八个独立的文化形态:埃及文化、印度文化、巴比伦文化、中国文化、古典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浮士德文化)和墨西哥文化,每个伟大文化都来源于一个民族最深层次的民族精神,都有自己的表现于文化各个方面的基本象征。他认为文化是历史研究的单位,是具有生、长、盛、衰等阶段的有机体,有自己的观念、情欲、生活、愿望、感情、死亡,但每一文化间彼此是分隔的。他从精神、文化、政治等方面对印度、埃及、古典、阿拉伯、西方等文化类型进行了阶段划分,认为除了西方文化以外,其他七种文化已经名存实亡了。第四十一页,共七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ArnoldJosephToynbee)的文明实体论历史研究的最小单位不是民族国家,而是一个个的社会或文明。他从宏观角度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划分为20多个具有文明发展过程的代表性社会:西方社会、东正教社会、伊朗社会、阿拉伯社会、印度社会、中国社会、朝鲜与日本社会、古希腊社会、叙利亚社会、古代印度社会、古代中国社会、米诺斯社会、苏末社会、赫梯社会、巴比伦社会、埃及社会、安第斯社会、墨西哥社会、尤卡坦社会、玛雅社会等,认为这些文明之间存在着某种历史的继承性。他也认为每个文明都有起源、生长、衰落、解体、灭亡五个阶段,认为文明的起源和生长的法则是人类对各种挑战的成功应战。一个文明如果能成功地应对来自环境的挑战,那么它就可能走向繁荣和发展,反之则会导致衰落和灭亡。他认为最适度的挑战不仅能刺激它的对象产生一次成功的应战,而且能刺激它积聚更大的力量去应付新的挑战,从一次成功走向另一次新的应战,以至无穷。第四十二页,共七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SamuelP.Huntington)的文明观

“文明和文化都涉及一个民族全面的生活方式,文明是放大了的文化。”“文明是一个最广泛的文化实体。乡村、宗教、种族群体、民族、宗教群体都在文化异质性的不同层次上具有独特的文化。”当代世界主要有8种文明:西方文明、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东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非洲文明,当代人在文明的作用下组成文化共同体,不同文化的国家之间最有可能的是相互疏远和冷淡的关系,即文明间的竞争性共处――冷战和和平,也可能是高度敌视的关系。文化实际上是所有文明定义的共同主题,在所有界定文明的客观因素中,最重要的通常是宗教,人类历史上的主要文明在很大程度上被基本等同为世界上的伟大宗教。“因此,文明是人类最高的文化归类,人类文化认同的最广范围,人类以此与其他物种相区别。”——

[美]塞缪尔·亨廷顿著:《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第29~32页、26页。第四十三页,共七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深圳大学阮炜的文明观“文明”一词具有两种词义:作为生命形态的文明和作为共同体的文明。作为生命形态的“文明”,指的是一个人类共同体所表现出的特定生活方式和信仰形态。一个文明既区别于其他文明,便能为认同它的人们提供文化身份,使他们无论何时何地都能藉着共同的生命样式实现相互认同。同时,“文明”一词也指认同于该文化形态,拥有历史主体性的人类共同体。这种意义上的“文明”不仅涵括独特的文化形态,更重要地也包含地缘-利益要素,即文明是具有特定历史主体性和文化同一性的大型人类群体,是人类群体间可能发生的互动甚或冲突中的大型地缘-利益单位。——阮炜著:《文明的表现:对5000年人类文明的评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1~42页第四十四页,共七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当今学术界对文明界定的基本结论文明指称的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处于高级阶段的社会状态;文明亦指具有自身特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文化形态;文明还指拥有特定人口、地域,掌握特定文化,拥有特定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具有自身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整合力、动员力的文化实体——文明体。第四十五页,共七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三、亨氏理论的解读与启示亨氏理论的解读研究文明应注意的事项文明冲突的中国案例“改土归流”中西冲突亨氏理论的两点启示第四十六页,共七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亨廷顿文明冲突思想的根源美国国内种族问题和文化问题严重地影响了亨廷顿的思想。多数发达国家从工业经济向后工业经济转型,其社会随之从现代社会向后现代社会转型。国际经济向全球经济转型,指的是面向国际贸易的国内生产已被面向世界范围的贸易、投资、技术市场的全球生产所取代。生产的全球化意味着工业生产从高工资高技能的先进工业国家向低工资高技能的新兴工业化国家转移。这就使先进国家非工业化,使后进国家工业化,其结果是当先进的西方国家进入后现代社会时,后进国家尤其是儒教文明正在进入现代社会。第四十七页,共七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美国当前的种族问题美国在民族和种族上也正在多元化。过去美国成功地从几十个国家吸收了千百万移民,他们适应了占优势的欧洲文化并热情地接受了自由、平等、个性主义、民主的美国信念。今天,美国出租车司机几乎全是少数民族;服务业中的机场、银行、旅馆、餐厅,来自少数民族员工无所不在;在It行业,印度人继华人之后,成为硅谷地区少数民族人口中增长最快的一族。第四十八页,共七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2005年的美国移民人数美国在2005年接受移民1122373人,在2000年时只接受了841002人。加拿大在2006年引进国际移民254400人,比2005年增加了9800人,移民占人口增长的2/3。美国从1999年开始放宽了移民签证在数量上的限制,使优秀人才进出美国更加容易和便捷,在纽约和硅谷已有2775家公司由华人或印度裔的工程师当家,硅谷的工程师中,1/5具有华人血统。——孙健敏、张明睿:《如何科学合理引进人才》,载《光明日报》2007年6月14日第11版“人才”。第四十九页,共七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种族问题的疑问当美国人口的一半变成拉美裔或者非白人的时候,这一模式还会继续占上风吗?一些白人种族主义者认为美国人口的增长不应该是这样“无序、混乱”,大量“低层次的”族裔进入美国对“白人的美国”是一种威胁。如果美国变成真正的多元文化,内部的文明冲突蔓延,它还能继续作为一个自由民主国家而存在下去吗?如果美国非西方化了,不再坚持奉行他们的自由民主的、根植于欧洲的政治意识形态,那么,这个美国还是我们所认识的美国吗?第五十页,共七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美国人口变化及趋势预测表

资料来源:<光明日报>2006年10月27日第9版石河的文章;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第总人口数白人所占比例黑人所占比例拉美裔所占比例亚裔所占比例1967.102亿80%10%5%1%2006.103亿67%近14%15%5%2050超4亿51%16%23%10%第五十一页,共七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美国当前的文化问题(一)美国的统一自始至终建立在欧洲文化和政治民主的根基之上。美国信念的精髓是个人的平等权利。历史上移民和被放逐的人群在美国社会里为争取平等待遇而进行的斗争中,都奉行这一信念的原则并从而使之保持活力。但现在却从个人平等权利转到了黑人和其他群体的特殊权利(矫正行动和类似措施),这种诉求同作为美国政治统一之基础的根本原则相悖。它拒绝一个人人平等的“不论肤色”的社会,而是促成一个由政府赋予某些群体以特权的有“肤色意识”的社会。知识分子、政治家开始推行一种“多元文化主义”的意识形态,并开始坚持要从非欧洲人群体的观点出发,重写美国的政治史、社会史和文学史。走到极端的是这一运动要把少数民族集团里名不见经传的领导人的重要性与开国元勋相提并论。第五十二页,共七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美国当前的文化问题(二)美国政治和知识精英推崇多元文化的结果,是非洲文化、拉丁美洲文化、亚洲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在北美大陆形成了一系列的滩头阵地或殖民地,向西方文明的霸权展开挑战。美国的黑人、拉美裔和亚裔可以创造一种多元文化的意识形态,但他们间的联合阵线不足以形成一套建立多元文化社会为目标的政策。而在后工业经济中占越来越重要地位的妇女加入多元文化的联合阵线,特别是后现代政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女权主义运动破坏了原先的力量对比,使支持建立多元文化社会的人占了多数。从学术界、舆论界到政治领导层,少数民族集团和女权主义者组成联合阵线,鄙视以欧洲传统为核心的西方文明,攻击欧洲文化传统是“死去的欧洲白人男子”统治的世界。多元文化的趋势已经在美国大学和公共传媒中占据主导地位,把西方文明推到了边缘化的地位。第五十三页,共七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工业经济转为后工业经济的影响从工业经济转为后工业经济,意味着第三产业取代工业生产,其过程突出了妇女地位。妇女从家庭走向办公室,是上世纪后半叶最大的社会变化。从这一变化中已经衍生出开始创造当代历史的政治运动,其中之一便是女权运动。后工业经济的后果不会再像工业化时代那样,以革命、内战、世界大战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意义深远。在过去几千年里,城市是文明的源泉,而在今天的美国,城市成了野蛮的根源。第五十四页,共七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研究文明应注意的事项现今世界上虽有许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以“文明”作为工具来分析和研究各个国家、各个社会、各个地区、各个文化甚至各个民族,但“文明”也有大小、主次或子母之分。“文明”只是一个文化实体而不是一个政治实体,正如亨廷顿所说:“它们本身并不维持秩序,建立公正,征缴税收,进行战争,谈判条约,或者做政府所做的任何其他事情。”文明给本文明体内的人所提供的更多的是情感性的主观认同和情感依托,而不是一定的实际的现实利益和明确的依靠力量。文明无论是文化形态,还是作为利益群体,它都是处于变动之中的,即文明的边界是不确定的。一般而言,它的边界随着文明体核心力量的强盛而扩展,又随着核心力量的衰微而缩减,它是随人们主观认同的变化而变化着的。——孙秋云:《“文明”:内涵及其变迁——对社会科学研究中一个重要概念的探析》,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第五十五页,共七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文明传播与冲突的中国案例明清两朝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运动1840年的鸦片战争第五十六页,共七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明清时期对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世袭土司,改行临时任命的流官统治的一种政治措施。明永乐十一年(1413)平定思州、思南两宣慰司叛乱,废土司;清雍正时,在云南、贵州、四川等境积极推行此政策。改土归流后,在原土司地区实行和汉族地区相同的政治制度,如丈量土地、征收赋税、编查户口、组织乡勇等,加强了边远地区和内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加强了中央对边远地区的统治。第五十七页,共七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康乾盛世时之疆域一、从疆域上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北至恰克图(今蒙古国境内,位俄蒙边界),南尽南沙、西沙群岛;西北达巴尔克什湖与葱岭,东南至台湾及其属岛钓鱼岛;东北至外兴安岭、乌第河,极东至库页岛。二、雍正皇帝曾说:“是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者也……今六合成大一统之天下,东西南朔,声教所被,莫不尊亲。”《清世宗实录》卷83,雍正七年七月丙午第五十八页,共七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乾隆年间人口总数乾隆六年(1741),1.43411559亿;乾隆十年(1745),1.69922127亿;乾隆十五年(1750),1.79538540亿;乾隆二十年(1755),1.85612881亿;乾隆二十五年(1760),1.96837977亿;乾隆三十年(1765),2.06993224亿;乾隆三十五年(1770),2.13613163亿;乾隆四十年(1775),2.64561355亿;乾隆四十五年(1780),2.77554431;乾隆五十年(1785),2.88863974亿;乾隆五十五年(1790),3.01487115亿;乾隆六十年(1795),2.96968968亿。孙毓棠、张寄谦:《清代的垦田与丁口记录》,载《清史论丛》第1辑,中华书局,1979年。第五十九页,共七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乾隆朝经济繁荣程度标志之一中国的制造业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具有特殊的地位,绸缎、生丝、瓷器、茶叶不仅销往南洋、日本、中亚,且远销俄国和欧美。18世纪末,中国在世界制造业总产量所占份额超过欧洲5%,大约相当英国的8倍、俄国的6倍、日本的9倍。中国GDP在世界总份额中占近1/3。第六十页,共七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康乾时期经济繁荣程度标志之二据档案载:康熙十七年(1678),户部存银:333万余两;二十五年(1686),2605万余两;三十一年至六十一年间(1692~1722),每年都在3000~4000万两之间,其中康熙五十七年(1718),高达4736万余两。雍正六年(1728),户部存银:5823万余两;八年(1730),6218万余两;此后西北用兵,户部存银下降。乾隆三十一年(1766),6661万余两;三十三年(1768),跃过7000万两;三十六年(1771),7894万余两。户部银库储备常年保持白银在六七千万两(当时全国每年财政收入约4000多万两)。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康雍乾户部银库历年存银数》,载《历史档案》1984年,第4期。第六十一页,共七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康乾时期之学术文化总体上思想界较沉寂,学术文化较繁盛。整个学术界,经学、史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金石考古学、地理学,以及天文历算等等,都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产生了《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大规模的文化工程。文学艺术异彩纷呈,产生了《红楼梦》、《儒林外史》等高水平的小说。还产生了诸多杰出的学者、文人、艺术家。第六十二页,共七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康雍乾时期之军事军队强盛,经得起任何战争的考验。康熙十二年(1673)至二十年(1681)平定吴三桂等三藩之乱;二十四年(1685)和二十五年的中俄雅克萨之战,二十八年(1689)的尼布楚条约等。雍正朝的西北用兵和平叛,以及改土归流等。乾隆十二年(1747)至十四年、三十二年(1767)至四十年平定四川大小金川土司的叛乱等。第六十三页,共七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康乾盛世时期文明性质没有革命性变革费正清认为:表面上看,清朝的统治到18世纪晚期正处于空前的鼎盛时期。但是在19世纪中期,它就证明是一个躯壳中空的巨人。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第40页。第六十四页,共七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康雍乾时期的世界变化明清更替之际,英国开始资产阶级革命,经过1688年的政变,结束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确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专政的君主立宪制度,为工业革命提供政治前提。工业革命先从纺织业开始,1733年,加伊发明飞梭织布法;1765年哈里夫发明手摇“珍妮”纺纱机;1769年瓦特制成第一部蒸汽机,1784年又制成联动蒸汽机和应用蒸汽机的纺纱厂;1785年卡特莱特发明水力织布机;1799年克隆普顿发明水力纺纱机。虽然英国工业革命直到19世纪上半期才完成,但其巨大的影响在18世纪后期就已显现出来。18世纪,法国兴起启蒙运动,这是资产阶级革命的舆论先行,其代表人物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和狄德罗等。1794年7月,巴黎发生热月政变,推翻雅各宾派的专政,建立了大资产阶级的统治。美国独立战争是发生在18世纪的又一件大事。从1775年4月19日波士顿民兵与英军发生战斗始,到1783年9月英美签订和约,承认美国独立,也为资本主义在美国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第六十五页,共七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西方资本开启了世界历史世界历史是由资本造成的。资本诞生于欧洲,按其扩张的本性必定要突破欧洲民族的生存范围而从事于对世界的征服,这就结束了以往各民族孤立发展的历史,形成所谓“世界历史”。王德峰:“中国的文化精神及其当代复兴的世界意义”,载上海证大研究所编:《文明的和解:中国和平崛起以后的世界》,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92页。第六十六页,共七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马克思的看法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例如,如果英国发明了一种机器,它夺走了印度和中国的无数劳动者的饭碗,并引起这些国家的整个生存形式的改变,那么,这个发明便成为一个世界历史性的事实……由此可见,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8~89页第六十七页,共七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资本主义的本质资本主义的本质体现在它的生产目的上。它不指向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的财富,而是作为商品之“价值一般”的财富。资本主义意味着通过生产和交换过程而实现交换价值——货币——本身的增长。资本的不断增殖,是资本的生命。资本实现其增殖的方式是市场的不断开启和扩大。资本按其本性,必须把全世界的人的劳动力和整个自然界的资源看作是它所使用的材料,另一方面,把全世界的人的需要看作是它的市场。这就导致它的生存不可能局限于一个或几个民族的内部,而是要求突破一切民族的疆界,征服世界。面对资本的扩张本性与扩张力量,任何民族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宗教、文化传统与习俗都无力抵抗。它强有力地把东西方各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