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热实验ws资料_第1页
传热实验ws资料_第2页
传热实验ws资料_第3页
传热实验ws资料_第4页
传热实验ws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姓名:吴森实验日期2015年7月20日班级:应化11301序号20周次11星期三指导老师吴老师传热膜系数的测定实验目的及任务1.通过实验掌握传热膜系数的测定方法,并分析影响的因素。2.掌握确定传热膜系数特征数关联式中的A和指数m、n的方法;用图解法和线性回归法对i的实验数据进行整理,求关联式Nu=ARemPr0.4中常数A、m的值。3.通过对管程内部插有螺旋形麻花铁的空气水蒸气强化套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测定其特征数关联式Nu’=BRem中常数B、m的值和强化比Nu’/Nu,了解强化传热基本理论和基本方式。4..测定5~6个不同流速下套管换热器的管内压降。并在同一坐标系下绘制普通管ΔP1~Nu与强化管ΔP2~Nu的关系曲线。比较实验结果。5.学会测温热电偶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基本原理1.套管式换热膜系数的测定对流传热的核心问题是求传热膜系数,当流体无相变化时对流传热特征数关联式一般形式为:Nu=ARemPrnGrp……=1\*GB3①对强制湍流,Gr数可以忽略,Nu=ARemPrn。……=2\*GB3②本实验中可以使用图解法和最小二乘法两种方法计算特征数关联式中的指数m、n和系数A。用图解法对多变量方程进行关联时,要对不同的变量Re和Pr分别回归。为了便于掌握这类方程的关联方法,可以取n=0.4(本实验中流体被加热)。这样就简化成单变量方程。两边取对数,得到直线方程:……=3\*GB3③在双对数坐标系中作图,找出直线斜率,即为方程的指数m。在直线上任取一点的函数值代入方程中得到系数A,即:……=4\*GB3④用图解法根据实验点确定直线位置,有一定的人为因性。而用最小二乘法回归,可以得到最佳的关联结果。应用计算机对多变量方程进行一次回归,就能同时得到A、m、n,可以看出对方程的关联,首先要有Nu、Re、Pr的数据组。雷诺数:努塞尔数:普兰特数:式中d换热器内管内经,m1空气传热膜系数,W/m2℃空气密度,kg/m3空气导热率,W/m℃空气粘度,J/kg℃序号名称传感元件备注ΔPI01孔板压差压阻式传感器ASCOM5320测量范围0~20kPa控制参数TI02入口温度Pt100置于进、出管的中心TI03出口温度Pt100TI041#壁温Pt100TI052#壁温K型热电偶四、操作步骤1、实验开始前,先弄清楚配电箱上各个按钮与设备的对应的关系,以便于正确开启按钮。2、检查蒸汽发生器中的水位,务必使蒸汽发生器中的液位保持在(1/2)~(2/3)的高度,液位过高,则水会益入蒸汽套管,液位过低,则可能烧毁加热器。3、打开总电源开关(红色按钮熄灭,绿色按钮亮,以下同)。4、实验开始时,关闭蒸汽发生器补水阀,接通蒸汽发生器的加热电源,约10min后,启动风机,并打开放气阀。5、调节空气流量时,要做到心中有数,为了保证湍流状态,孔板压差读数不应该从0开始,最低不小于0.1kPa。实验中合理取点,以保证数据点均匀。6、将空气流量控制在某一值,待议标读数稳定后,记录数据。切记没每改变一个流量后,应等到读数稳定后再测取相应数据,改变空气流量(8到10次),重复实验,记录数据。(注意:第一个数据点必须稳定足够长的时间)。7、最小最大流量值一定要做。8、转换内容,进行强化管换热实验,测定8~10组实验数据。9、实验结束后,先关闭蒸汽发生器电源,过5min后关闭风机,并且将旁路阀们打开,清理现场。切断总电源。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1.实验原始数据表和数据结果表表2实验原始数据记录表普通传热强化传热序号空气平均温度t/℃对数平均温度Δtm/℃壁温Tw1/℃壁温Tw2/℃孔板压降kPa空气平均温度t1/℃对数平均温度t2/℃壁温Tw1/℃壁温Tw2/℃孔板压降kPa123456789100.511.522.533.544.5598.998.1297.1496.0895.2294.2893.4292.4191.6190.899.799.999.999.999.910099.899.9100.1100.199.9100.1100.1100100.1100.1100.2100.1100.2100.33.443.022.462.221.911.711.450.760.30.265.566.577.588.599.51089.7288.9487.9887.1986.3585.5284.7183.9983.1382.34100100.1100.199.9100100100.1100.1100.2100.2100.1100.2100.1100.2100.2100.2100.2100.3100.2100.21.621.541.411.110.910.760.620.460.350.26以表2普通传热的第一组数据为例做计算.定性温度:t=(40.4+64.6)/2=52.5℃空气密度:ρ=1.094kg/m3空气粘度:μ=1.9610-5Pa.s空气热导率λ=2.82810-2W/m.℃空气定压比热容:=1017J/kg˙℃体积流量:VS=26.2Δp0.54=26.20.540.54=18.7843m3/h空气进出口温差:t2-t1=64.6-40.4=24.2℃由Q==154.744由Q=1AΔtm=1dlΔtm管内直径d=0.02m管有效长度l=1.25mΔt1=Tw2-t1=100.6-40.4=60.2℃Δt2=Tw1-t2=101.0-64.6=36.4℃Δtm===48.1014℃传热膜系数:α==41.506u=VS/A==16.6173(m/s)雷诺数:Re===18550.389努赛尔数:Nu===29.470普兰特数:Pr===0.705表3实验数据结果记记录表普通传热强化传热序号QαReNuPrQαReNuPr12345678910465.38444.67381.85359.29326.89304.08281.12200.49125.53103.69139.897142.529126.337121.159113.238106.555101.21872.00443.57534.06651607.847978.540449.438189.735104.932996.430085.320952.912450.211491.499.007100.87087.25083.67378.20373.58869.90249.72630.09323.5260.70540.70540.70590.70590.70590.70590.70590.70590.70590.7059103.69103.69103.69103.69103.69103.69103.69103.69103.69103.6934.06634.06634.06634.06634.06634.06634.06634.06634.06634.06634.06634.06634.06634.06634.06634.06634.06634.06634.06634.06630.09330.09330.09330.09330.09330.09330.09330.09330.09330.0930.70630.70630.70630.70630.70630.70630.70630.70630.70630.70632.以Re为横坐标,Nu/Pr0.4为纵坐标,标会双对数坐标图1普通传热lg(Nu/Pr0.4)~lgRe关系图由图可以得到:LgNu/Pr^0.4=0.9438LgRe-2.3475E^-2.3475=0.0956所以:Nu=0.0956Pr^0.4Re^0.9438图2强化传热lg(Nu/Pr0.4)~lgRe关系图图2的直线关系为y=0.8942x-1.563,所以m=0.8942,lgA=-1.563,则A=0.02735Nu=0.02735Pr0.4Re0.89423.在同一坐标系下绘制普通管和强化管Δp~Nu的关系曲线图3普通管和强化管Δp~Nu的关系LgNu/Pr^0.4=0.6434LgRe-1.0119E^-1.0119=0.3635所以:Nu=0.3635Pr^0.4Re^0.6436思考题1.将实验得到的半经验特征数关联式和工人公式进行比较,分析造成偏差的原因。答:壁温接近于蒸汽温度。可以推出此次实验中总的传热系数方程为其中,K是总的传热系数,1是空气的传热系数,2是水蒸汽的传热系数,是铜管的厚度,是铜的导热系数,R1,R2为污垢热阻。因R1,R2和金属壁的热阻较小,可以忽略不计,则可以推导出,显然,壁温Tw接近于给热系数较大一侧的流体温度,对此实验,可知壁温接近水蒸汽温度。2.本实验中管壁温度应该接近加热蒸汽温度还是空气温度?为什么?答:接近蒸汽温度。因为蒸汽冷凝传热膜系数(蒸汽)>(空气)3.管内空气流动速度对传热膜系数有何影响?当空气流速增大时,空气离开热交换器时的温度升高还是降低?为什么?答:传热系数正比于流速,所以当空气流速增大时,传热系数也增大,由知,当Vs增大并且维持Q恒定时,温度随着减小,即出口温度降低。4.冷凝下来的蒸汽为何要及时排出?否则会导致什么后果?答:由于蒸汽系统中没有排出冷凝蒸汽和不凝性气体的功能,一旦冷凝下来的蒸汽或者不凝性气体没有及时排出,将会导致用气设备不能快速升温并且反应迟钝,使实验数据不准确,严重时候还可能会导致液体腐蚀设备等严重问题。5.试估算实验近似值1=K对K造成的误差。(可取2=8000W/m2℃)答:以普通管第一组数据为例,说明问题。此时,Q=51.8949W,tm=54.21℃,因为管内经为d=0.02m,则A=dl=0.07895m2,由Q=1At知,1=Q/Atm=0.9573W.m-2.℃-1;而此时,由理论K值计算式可知:1.0447w.m-2.K-1,则K=0.95721w.m-2.K-1由此可知,误差6.如果采取不同压强的蒸汽实验,对关联式有无影响?答:由公式Nu=ARemPrn,发现其变量均与压强的值无关,故采用不同的蒸汽压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