榛子叶部病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_第1页
榛子叶部病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_第2页
榛子叶部病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_第3页
榛子叶部病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_第4页
榛子叶部病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榛子叶部病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榛子叶部病害白粉病(MicrosphaeracoryliHomma)、叶枯病(Alternariaalternata(Fr.)Keissl)的发生与危害情况调查方法、防治技术、验收和技术档案。本标准适用于榛子叶部病害白粉病、叶枯病的防治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T15776造林技术规程GB/T15781森林抚育规程LY/T1681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成灾标准LY/T2011林业有害生物调查总则NY/T393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NY/T1276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术语与定义发病率发病植物或植物器官(枝梢、叶片、根、茎、果实、种子)占调查植物总数或器官总数的百分率,用以表示发病的普遍程度。病情指数病情指数值全面考虑发病率与病情严重度的综合指标,用以表示病害发生的平均水平。榛子白粉病该病害由榛子白粉病叉丝壳(MicrosphaeracoryliHomma)引起,主要危害叶片,也可侵染枝梢、幼芽和果苞。发病初期叶面、叶背出现不明显的黄斑,不久黄斑处长出白粉。病斑背面褪绿,致使叶片变黄、扭曲变形、枯焦,早期落叶,是榛子主要的叶部病害之一。榛子叶枯病该病害有榛子生链格孢(Alternariaalternata(Fr.)Keissl)引起,发病初期在叶片上和苞片上出现小的褐色斑点,圆形或近圆形,病斑不断扩大,中后期病斑连合,形成更大的斑块或枯死的斑块,褐色,病斑边缘深褐色,严重发病的植株可提前落叶,是榛子主要的叶部病害之一。病情调查病情调查原则采取线路踏查和标准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调查。在线路踏查后,对达到发生统计起点的受害林分进行标准地调查,依据LY/T1681确定病害发生的统计起点。病情踏查踏查线路按森林资源小班分布图,在查阅历史资料的基础上,沿设计线路对拟调查林分进行踏查,踏查线路赢尽量避免重复。具体做法是沿林间小道、小班线或调查线,边走边观测调查。踏查路线应穿越拟调查林分有代表性的不同地段。踏查对象将基本调查单元内的榛子林地,划分为若干个踏查块进行踏查,踏查对象主要为榛子叶部病害,将调查结果记入的表A.1。踏查时间踏查时间应选在病害发生高峰期,外部症状较易识别时进行。榛子叶部病害一般6-7月为发病高峰期,适宜进行调查。踏查方法以具有代表性的小班为单位,依据LY/T2011踏查,记录林分概况,随机选择100株榛子树,查看并记载危害情况,将踏查结果填入表A.2,统计病害发生株率,确定是否达到发生统计起点。病情标准地调查标准地的设立根据历史记录和调查目的,在踏查结果基础上,在发生病害林地内设立面积为0.1hm2(40m×25m)标准地若干块,并设对照样地2块,标准地总面积不得少于调查林地总面积的5%。在连续多年发生病害的林地内设立长期性标准地,逐年逐次进行调查。标准地内寄主树木的数量一般不少于100株。样地设置依据LY/T2011执行。标准地调查方法榛子病害采用目测法直接调查,在标准地内采用“五点取样法”或“对角线取样法”连续抽取50-100株树,调查榛子白粉病和叶枯病的发病情况,记载发病株树、病死株数及调查总株数,按照公式(1)计算发病株率、按公式(2)计算病死株率。叶部病害危害程度调查采用标准株法调查,每个标准地设置30株标准株,在标准株的上、中、下个随机选取4个标准枝条调查病害发生的严重程度,以标准枝的平均病害等级代表标准株的病害等级,并按照公式(3)计算标准地的病情指数,该值为标准地所代表林分的病情指数,榛子叶部病害发病严重度分级标准见表1。调查统计结果填入表A.3中。表1榛子叶部病害发病严重度分级标准病害等级代表值分级标准Ⅰ0健康Ⅱ11/4以下叶片感病Ⅲ21/4-1/2叶片感病Ⅳ31/2-3/4叶片感病Ⅴ43/4以上叶片感病Ⅵ5枯死……………(1)……………(2)…………(3)危害程度和成灾标准危害程度判定标准根据LY/T1681,以叶部发病症状为主要危害特征,危害程度以叶片被害率和病情指数作为判定标准分为轻、中、重三级。其中叶子受害率(%)在0-30之间为轻度危害、30-60之间为中度危害、大于60为重度危害。病情指数在5-20之间为轻度危害、20-40之间为中度危害、大于40为重度危害。成灾标准林分林木叶片受害率50%以上、病情指数40以上、死亡率3%以上,三个条件满足其一即为成灾。防治技术防治原则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优先采用营林、生物等防治措施。必须使用化学防治时,农药使用依据NY/T393、GB/T8321和NY/T1276执行,防治时设立相应的对照区,以便检查验收防治效果。防治策略防治策略依据病害发生程度,分为三种。a)轻度发生:采用营林措施或生物措施。b)中度发生:在发生病害林分进行生物防治,局部林地可结合化学防治。c)重度发生:进行全面综合防治措施。营林技术依据GB/T15776和GB/T15781执行。药剂防治防治时间药剂防治分为发病初期防治和发病盛期防治,榛子叶部病害发病初期防治时间为至5月下旬至6月上旬、发病盛期防治时间适宜在6月下旬-7月中旬,发病初期以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为主,发病盛期以化学防治为主。生物药剂防治发病初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可采用木霉菌、枯草芽孢杆菌等生物药剂,利用机动喷雾防治。化学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和盛期,5月下旬至7月中旬,榛子白粉病可采用三唑酮、戊唑醇、烯唑醇等化学药剂,利用机动喷雾防治。榛子叶枯病可采用百菌清、苯醚甲环唑、嘧菌酯等化学药剂,利用机动喷雾防治。除此之外,可采用5.1中农药使用依据中允许的其他药剂。验收验收时间防治后当年的8月。验收标准林分内榛子叶片被害率降至15%以下,病情指数降至20以下为合格。验收方法依据4.3执行。验收结果按公式(4)计算发病率降低率。按照公式(5)计算病情指数增量的降低率。………….…(4)………..….(5)验收结果填入表A.4技术档案建立榛子叶部病害(包括白粉病、叶枯病)防治技术档案,内容包括白粉病、叶枯病防治的病情调查、防治技术和验收,存档备查。

(资料性附录)

榛子叶部病害调查记录表榛子叶部病害病情调查林分记录表A.1表A.1榛子叶部病害病情调查林分记录表林场(乡、镇林业站)名称(盖章):调查时间:调查人:样地编号林班小班面积(hm2)林分类型及树种组成林分密度(株/hm2)坡向郁闭度林龄树高有病无病榛子叶部病害病情线路调查记录表A.2A.2榛子叶部病害病情线路踏查记录表样地编号;样地面积hm2;林分密度株/hm2;林分类型及树种组成;林龄年;发现的其他病虫害名称及危害症状。调查情况记录(有病危害打“√”)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调查株数有病株数有病株率%调查时间:调查人:榛子叶部病害标准地调查记录表A.3表A.3榛子叶部病害标准地调查记录表样地编号;GPS;林班号;小班号:;小班面积:hm2;林分密度:株/hm2;林分类型及树种组成;林龄年;其他病虫害名称及危害症状简述:。调查时间:调查人:标准株号调查叶片数量被害叶片数量病情分级标准株号调查叶片数量被害叶片数量病情分级116217318419520621722823924102511261227132814291530危害情况记录调查总株数(株)健康树(株)感病树(株)病死树(株)发病率(%)病死率(%)病情指数危害程度是否成灾防治区(对照区)榛子叶部病害标准地病情调查见表A.4表A.4榛子叶部病害防治效果标准地调查表样地编号;GPS;林班号;小班号:;小班面积:hm2;林分密度:株/hm2;林分类型及树种组成;林龄年。防治区对照区调查株数(株)调查株数(株)发病株数(株)发病株数(株)发病率(%)发病率(%)发病率降低率(%)标准株调查防治区对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