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端午粽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1页
9端午粽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2页
9端午粽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3页
9端午粽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4页
9端午粽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9端午粽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9端午粽

【教学目标】

1.认识“端、粽、节”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午、节”等7个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人物心情。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由来。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积累词语;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PPT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揭题导入,认识生字

1.请看大屏幕,说说这是什么?(粽子)【板书“粽”,简笔画粽子】

教师指导学习生字“粽”和米字旁。

(1)学生借助拼音,读好词语。教师指导读好“粽”。(平舌音)

(2)“粽”是形声字,形旁“米”表示这个字和粮食有关,声旁“宗”揭示读音。

2.同学们知道什么时候吃粽子吗(端午节,板书“端午”)

教师指导认读“端”和立字旁:端是前鼻音,立做偏旁时,最后一笔横变为提。

3.揭示课题: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吃粽子。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出示“10端午粽”,就和粽子有关【板书“10”】

教师板书课题:(10端午粽),学生齐读课题。

4.质疑:读完后,你对这个课题有什么想问的?

(预设:端午节粽子有哪些?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提取学生有价值性的问题,简要板书】

那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端午粽》,跟着这一只粽子宝宝一起

来答疑解惑。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出示: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字,请教拼音小老师,多读几遍。

(一)检测字音

1.我们的粽子宝宝决定给大家送礼物,带来了一些生字朋友和你们认识,出示本课生字。

2.谁来当今天的小老师,读第一行的拼音和生字。全班跟读后,请小老师能说说哪些字音需要大家多多注意?

3.还有谁也想试试,读读第二行的拼音和生字?读完后,也说说有哪些字音需要提醒?

4.同桌合作:一人读一个字音,看谁读得又快又准?

(二)识记生字

1.还记得,我们的识字方法有哪些?(加一加、换一换、比较法、组词、猜谜……)这么多,那你是用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些生字的?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归类引导。(预设:学生答“我用加一加记住间,门+日=间。”嗯,你说的真好,还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好方法。今天的生字有许多合体字,很适合用加一加来记住!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字也可以用加一加记住它?然后再提问:除了加一加,还有别的办法也能记住今天的生字朋友)

你们快速地读出来。

①联系生活识记。

(课件出示大米、黄豆、牛肉、海带图片)学生观看图片,依次说出图中食物的名称,教师点击屏幕出示“大米、黄豆、牛肉、海带”4个词语,引导学生结合图文识记“米、豆、肉、带”4个字。

②加一加识记。

立+山+而=端米+宗=粽门+日=间八+刀=分今+心=念

③熟字比较识记。

米——来间——问分——刀肉——内念——思

巩固生字

1.这回,调皮的粽子宝宝把生字朋友都藏到了词语里,咱们看谁读的准?男女生比赛,男生读第一行,女生读第二行。

2.游戏巩固生字。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太厉害了,不管生字朋友怎么变,你们都能认识它。粽子宝宝决定把生字朋友送进课文里,和你们面对面的交流。现在请同学们认真朗读课文,读完后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汇报交流,完成填空:

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粽子是用(箬竹叶)、(糯米)和(红枣)包成的,真是十分(好吃)。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指名回答,再全班齐读)

3.解答质疑(预设:端午节粽子有哪些?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指名读。

2.学生思考、交流。

①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端午节吃粽子是一种习俗?(一到……总会……)

②用“一到……总会……”练习说话。

③对比朗读“一锅粽子”“一个粽子”,想象外婆煮好满满一锅粽子盼“我们”回去的情景,感受端午节中浓浓的亲情。

3.练习朗读,“一到……总会……”“盼着”要重读。

4.交流:除了吃粽子,端午节还有哪些传统习俗?

书写指导

1.(课件出示生字的动漫笔顺)提醒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笔画。

2.教师范写生字并讲解书写要点,学生跟着书空练习。

上下结构。上宽下窄,上扁下长。“艹”的长横要写平;“卩”横折钩的折钩稍稍左斜,长度适中,竖要写直。

上下结构。“具”横画间隔均匀,末横较长;撇、点左右呼应。

上下结构。“八”稍宽,撇、捺舒展,撇伸到左下格,捺不超过横中线;“刀”放当中,先写横折钩再写撇。

3.学生描红、临摹,教师随机巡视指导。

4.投影展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评价:这些字写得好吗?好在哪里?不足的是什么?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这节课也要接近尾声。今天,我们很高兴跟着粽子宝宝,认识了许多生字,积累了不少词语,还学习了第一自然段,感受到了外婆对一家团圆的开心和期盼。那么,外婆包的粽子究竟是怎样的?下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第二课时

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复习字词。

课件出示带会认字的词语,学生开火车认读、抢读、齐读。

2.教师谈话,导入新课。

师:轻轻地剥开粽叶,白白的糯米中间裹着红红的枣儿,咬一口,又黏又甜;闻一口,清香怡人。同学们,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品尝外婆家那美味的粽子吧!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学习第2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想一想:这段话介绍了外婆包的粽子哪些方面的特征呢?

(2)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特点一——颜色美

(课件出示句子)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①粽子是由什么材料组成的?(外面粽叶包,里面有糯米,中间有枣)。

②这些材料各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口头填空,并对照课文插图想象其样子。

(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

③(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发现不同。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青青、白白、红红”均为叠词,生动具体地从视觉上表现了粽子的颜色相间之美,表达了作者对粽子的喜爱之情。

小结:“青青、白白、红红”这样的叠词能使描述的事物更形象,读起来更朗朗上口。

④你还知道哪些这样叠词?想一想,说一说。

(黄黄)的树叶(清清)的小河(宽宽)的马路(胖胖)的娃娃

(蓝蓝)的天空(弯弯)的月亮(大大)的房子(甜甜)的西瓜

⑤教师范读,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粽子的样子,说一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粽子的样子的。(从外到内。)

⑥引导学生抓住“里面、中间”这两个方位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

⑦指名读、自由读。

◆特点二——气味香

(课件出示句子)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①指导朗读短语“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一股清香”,再指名读句子。

②思考:哪个词语让你感觉到粽子香?(一……就……)

③拓展:用“一……就……”说句子。

生1:我一到家就下起了大雨。生2:我一进教室,上课铃声就响了。

④思考:这句话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粽子的?(嗅觉。)

◆特点三——口感好

(课件出示句子)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①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想象吃粽子的情景,体味粽子的味道之美。

②思考:“又黏又甜”写出了粽子的什么特点?(黏、甜。)

③说几个“又……又……”式词语。(又大又圆、又香又甜、又快又好、又白又胖。)

④学生齐读、指名读。

(3)重点探究:课文是怎样描写粽子的?(第一句按“外表——里面——中间”的顺序描写粽子的样子,然后用“外婆一掀锅盖”过渡到写粽子的香味,再由“剥开粽叶”写粽子的味道,很有条理。)

(4)试着仿照本自然段的语言介绍自己喜欢吃的食物。

3.学习第3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思考: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花样?她为什么

要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外婆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交流汇报。(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多,有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仿照“除了……还……”说句子。

从“美滋滋”一词,你感受到了什么?(从“美滋滋”一词中,我感受到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感受到“我们”对粽子的喜爱以及快乐的心情。)

积累“ABB”的词。

外婆还让“我们”把粽子分给邻居吃。外婆是一个善良、大方的人

当你把粽子分给邻居的时候,你和邻居会怎么说?你又会怎样向邻居介绍外婆包的粽子呢?

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

4.自读第4自然段。

(1)思考:你读懂了什么?学生交流后指名回答。(端午节吃粽子的

来历;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学生分组交流自己查阅的关于诗人屈原的历史事迹以及端午节的来历。

三、回顾课文,感受亲情

过渡:一到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包粽子、吃粽子。作者的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望“我们”回去。

1.抓住文中重点句子,感受“爱”。

(1)(课件出示句子)学生分三个小组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盼望一家人团聚

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花样也多。——重视端午节、关爱家人

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邻里和睦、分享快乐

(2)教师引说:外婆亲手包了这么美味的粽子给“我们”吃。听着你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起了自己的外婆。每次过节,我的外婆总会做好多好吃的。同学们除了吃过外婆包的粽子,还吃过家人给你做的什么好吃的?(鸡汤、红烧肉、清蒸鱼、蒸鸡蛋……)你们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家人对我们的爱。)外婆包的粽子满含着对我们的爱,家人做的各种美食里也满含着对我们的爱。我们应该怎样爱自己的家人呢?(学生自由交流)

2.交流:你从哪里感受到了“爱”?

三、书写指导

1.(课件出示生字)提醒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笔画。

2.教师范写生字并讲解书写要点,学生跟着书空练习。

独体字。注意两横的长短、间距,最后一笔竖又直又正。

左窄右宽。“口”偏上;“十”的横对准“口”的中间,不要太长,最后一笔竖要直。

独体字。左右对称,先写点、短撇,再写“木”,横、竖分别写在横中线、竖中线上,长撇、捺要舒展。

独体字。首横短而偏上,“口”扁、宽;最后一笔长横要写平、写舒展。

3.学生描红、临摹,教师随机巡视指导。

4.投影展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评价:这些字写得好吗?好在哪里?不足的是什么?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青青、白白、红红”均为叠词,生动具体地从视觉上表现了粽子的颜色相间之美,表达了作者对粽子的喜爱之情。

小结:“青青、白白、红红”这样的叠词能使描述的事物更形象,读起来更朗朗上口。

④你还知道哪些这样叠词?想一想,说一说。

(黄黄)的树叶(清清)的小河(宽宽)的马路(胖胖)的娃娃

(蓝蓝)的天空(弯弯)的月亮(大大)的房子(甜甜)的西瓜

⑤教师范读,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粽子的样子,说一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粽子的样子的。(从外到内。)

⑥引导学生抓住“里面、中间”这两个方位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

⑦指名读、自由读。

◆特点二——气味香

(课件出示句子)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①指导朗读短语“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一股清香”,再指名读句子。

②思考:哪个词语让你感觉到粽子香?(一……就……)

③拓展:用“一……就……”说句子。

生1:我一到家就下起了大雨。生2:我一进教室,上课铃声就响了。

④思考:这句话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粽子的?(嗅觉。)

◆特点三——口感好

(课件出示句子)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