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学生教学设计_第1页
登岳阳楼学生教学设计_第2页
登岳阳楼学生教学设计_第3页
登岳阳楼学生教学设计_第4页
登岳阳楼学生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第第页登岳阳楼学生教学设计登岳阳楼同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培育同学诗歌赏析的力量,把握本诗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2.领悟《登岳阳楼》通过描绘宏伟壮阔的艺术境界和个人孤苦的境遇,表达诗人感受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教学重难点:

把握诗中的经典名句,品尝遣词造句的匠心;品尝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具预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学案

【方法指导】

1、知人论世(了解的生活经受和时代背景)

2、诵读涵咏(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和抒发的情感)

3、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通过联想和想象再造诗境,找出景语推想抒发的感情,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4、鉴赏评价(赏析诗歌的语言和艺术手法,评价诗歌的内容和的观点,净化心灵,启迪才智)

课前预习

1、了解及相关的写作背景简介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我国唐代宏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作品:“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其他:《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家乡,触景感怀之作。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境况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借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疏通字词句,整体感知诗歌。

2、结合解释,理解大意,背诵全诗。

3、翻译本诗,要求创设意境,表述连贯。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移。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关山以北战斗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沟通

合作探究

1、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句,你感受到登楼的感情怎样呢?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

明确: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外表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受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裂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

用“昔闻”“今上”,虚实交叉,今昔对比。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这两句中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坼、浮)你能说说这两个词的妙处吗?表现怎样的情感?

明确:“坼”字,诗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概。而“浮”字,具有非常鲜亮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涵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雄浑壮阔的图景呈现在读者眼前。

表现对洞庭湖的礼赞,对个人身世飘落的感叹、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际,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救援;“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家,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4、“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此联在抒发个人悲苦的感情上发生了什么改变?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在这一联中,诗人在凄苦万状的状况下登楼观景,眼望国家动乱担心,自己报国无门,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这种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诗的意境从狭窄转到宽敞,由个人的悲苦转而想到国家的衰颓。由此可见,诗人总是不会停留在个人苦痛上,他总是以国事为念,表达了诗人怜悯人民疾苦关怀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儒家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此时的杜甫呢?他是“穷也胸怀天下,胸怀百姓”啊,他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你们还从他的哪些诗句感受到了呢?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xiàn)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

成果展现

1、分组沟通商量,选派代表展现小组学习成果。

2、师生点评,归纳提升。

稳固练习

请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自主赏析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完成后面的几个题目。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点击】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伴侣,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楼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颜色。

1.颔联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2.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3.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什幺?抒发了诗人的什幺情感?4.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你认为本诗其次联的两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兴奋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相互衬托。“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颜色,且更新奇。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奇妙,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3.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高”。情感是快乐喜悦,超脱豁达。4.“诗眼”分别“引”“衔”。“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形象地写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愿,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快乐的情境。

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本诗。

登岳阳楼同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1、通过了解作家生平及思想体会诗歌内容。

2、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旨。

力量目标: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及“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赏析诗歌,培育同学把握诗歌内容,品尝诗歌内涵的力量。

情感目标:感受杜甫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由广景——个人——广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式感悟式自主式沟通式点拨式讲析式比较式

[课时支配]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观赏诗歌,就必需有肯定的方法。由于诗歌作为最古老的文学样式,它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称。要想体会诗歌的魅力,就必需能精确把握诗歌内涵。今日,我们运用学过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之法来观赏杜甫的这首《登岳阳楼》。

二﹑知人论世,背景介绍

1、同学出示自己查阅的作家作品简介,展现自己建立的作家小档案。

2、老师做相关补充。

三﹑同学整体感知,老师进行方法指导

1、诵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抓关键字,感知字面意思,口头表述;

3、联意象——同学发挥想像,想像诗歌描述的画面;

4、触摸诗人,知人论世,置身诗境;

四、详细鉴赏

(老师引导同学进行分析鉴赏)

1、首联外表意境简洁,其实寓含深意。运用“知人论世”之法,试作分析?

方法:同学感悟,沟通商量(师提示性引导,可联系第三联来结合体会)

【明确】:

①重点抓住“昔”“今”

②联系背景及诗人

诗人用了“昔闻”告知我们过去听说过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但由于战乱频繁,身世漂荡,这个愿望直到暮年才得以实现。通过“今上”写出了自己初登岳阳楼的喜悦之情,其实意在抒发自己早年理想难以实现的苦闷!杜甫一生坎坷,虽从来没有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至今却一事无成。从前的理想,今朝都成了泡影,哪里还有喜悦?可谓百感交集!

2、其次联是千古流传名句。请把本联与孟浩然的咏洞庭之名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之名句作一对比,看哪首诗的意境写得更好?

(师可提示孟诗与杜诗的描绘洞庭景物的范围、胸怀)。

【明确】:孟浩然的诗句写出了洞庭湖湖水的气概和蓄势,不仅写出其广阔浩渺,还布满了活力。杜甫这一句诗的气象则更为阔大,其气度胸襟可说是“雄跨古今”。吴越两地被宽阔浩瀚的湖水分为东南两地,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浮荡着大地长天,一“坼”一“浮”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概,意境阔大,由自然之景写出自己心忧天下的博大胸怀!所以杜甫的更好!

3、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诗的意境由宽敞突然转入狭窄,试分析此联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师提示何谓宽敞到狭窄的意境)。

(生商量,老师引导同学采纳“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及“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法体会)

【明确】:

①由洞庭的宽阔壮美之景到个人的`遭受与境况。

诗人写出了自己年老多病,以舟为家,远离亲友,流落在外,前途茫茫,何处安家,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②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漂泊天际,落魄潦倒,黯然神伤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

4、第三联中诗人把自己的身世经受融入里面,表达自己黯然凄凉的心境,诗人仅仅是由于自身的遭受而心感悲凉吗?联系尾联作分析。

(同学商量,老师引导同学采纳“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及“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法体会)

【明确】:

①通过个人而想到国家,(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旧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百姓流离失所)

②个人颠沛流离,老病孤舟,无人赏识,国家战事频繁,生灵涂炭,怎能不涕泗沟通。意境由狭窄转为开阔!

5、老师引导同学综合以上分析,把握本诗主旨

(同学商量,老师点拨)

【明确】:通过登岳阳楼的所见所感和对洞庭湖浩瀚汪洋,宏伟壮阔的景象的描写,触景伤情,把个人的悲苦,国家的忧患和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景色上下衬托,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五、延长拓展训练,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请将杜甫这首诗与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进行比较,说说它们同是写登岳阳楼之感,但在诗境和风格方面有什么不同?(课后思索练习二)

方法:

①同学商量沟通、分析

②老师可提示相关内容,在同学商量基础上点拨

【师点拨】:

①意境方面:李白的诗写于乾元二年(759),流放途中遇赦,南游岳阳时。开头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接着写自己遇赦后的开心心情,雁儿高飞,带走自己的愁苦之心;月出山口,仿佛君山衔来好月;然后浮想联翩,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人间一样,最终写楼上凉风习习。衣袖起舞,潇洒自如,这首诗写岳阳楼,洞庭湖的山水景物宏丽美妙,人的心情轻快快乐,交融成一个似真似幻的迷人境界,境界和杜甫的《登岳阳楼》的沉郁悲壮不同。

②风格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