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千克吨的教学反思_第1页
克千克吨的教学反思_第2页
克千克吨的教学反思_第3页
克千克吨的教学反思_第4页
克千克吨的教学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克千克吨的教学反思克千克吨的教学反思1

《克、千克、吨的认识》本单元教学目标:感受并认识千克、克、吨这几个质量单位,了解到1千克、1克、1吨的实际质量;把握了千克、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洁的换算;培育学生观看能力、估算能力及解决生活中简洁问题。为落实其目标,并到达良好的效果。课前我对学生做了个调查,发觉他们对“质量〞了解甚少。还认为“千克、克、吨〞是重量单位。看来质量单位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是特别抽象的.学问,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所以学生们必需亲身经受之后才能理性的把握这部分学问,这就需要让学生经过多方位的体验才行。

家长要主动协作。让家长带学生一起进入超市,进行小调查:记录物品包装袋上表示物品质量的有关信息,也可以利用超市的电子秤称一称常见物品的质量,然后再掂一掂。通过信息调查中,学生感受到克和千克也是常用的质量单位,初步体验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千克是质量单位,不是重量单位,我们日常所说的重量也就是质量。Kg是质量单位。说东西有多重是平常生活中已经习惯的叫法,精确地应叫质量是多少,“有多重〞就是指物品质量的大小。

注重过程体验。课前我就让学生预备了一些小的物品,如:2分硬币、花生粒、黄豆粒、“小馒头〞等效物品。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感受1克由多重,充分感受1克的质量,并让学生列举了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加深对克的印象。并通过推理感受1000克于1千克的联系。为了进一步建立千克的概念,我又让学生们计算两袋500克的盐共重多少克?再掂一掂来感受1千克物品的质量。同时通过学生自己说体重,然后相互抱一抱来感受千克。在学生总结出表示较轻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克作单位;表示较重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千克作单位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进一步猜想:1吨有多重?因为吨这个单位离孩子们更遥远,所以我充分利用教材,100袋净重10千克的大米重1吨;我们班平均体重25千克,40个这样孩子体重大约是1吨,让学生充分感知吨这个单位的大小,从而得出计量很重的物品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作单位。学生借助实例充分理解“大宗〞一词。就这样一步一步完成了教学目标。

缺乏:教学思路没到达预期的效果,讲得过多;评价形式单一,造成学生有些倦怠;在学生练习时优等生出现空挡;要加强语言,字等基本功的训练。

克千克吨的教学反思2

一、在生活情景中发觉学问

为了让学生能比较好地把握“克和千克〞这部分学问,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采集一些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并认识“秤〞。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许多商品上都标有重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所以本节课的一开始,我就从了解学生的基础学问出发“关于克和千克你已经知道了哪些学问〞,让学生回忆熟识的生活情景,从而抓住数学教材中新学问的切入点。

二、在动手体验中感受学问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学生最简单理解的是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感受过的东西。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看得到。为此,本节课重点也就是建立1克、10克、100克、500克、1千克概念过程,我主要立足于让学生亲身动手体验感受,让他们亲身经受学问的发生,进展的全过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我让学生掂一掂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很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自掂一掂10克、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等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克、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再利用盘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精确建立概念。

三、在实践操作中升华学问

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假如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我让学生将生活中熟识的`食品,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计得是否精确。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楚,越来越深刻的。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进展到能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并慢慢形成了肯定的操作技能,获得了主动的情感体验。再通过有奖竟猜活动让学生估得精确玩得高兴。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最终还布置他们课外到超市了解各种物品的质量。把我们的数学小课堂和社会这个大课堂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稳固和升华质量概念。

在这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了,真正亲历学问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乐趣中提高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快乐,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克千克吨的教学反思3

质量单位的学习,学生第一次接触,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常要与之打交道的。我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动物质量单位的信息,每人预备一枚2分硬币,一粒花生豆,几粒黄豆等比较轻的物品。

课上,我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本信息窗中的信息: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孵出来时还不到1克呢!……学生都露出惊异的表情下来。。

学生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的质量,充分感受1克的质量,并让学生列举了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加深对克的印象。

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教学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自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称一称、说一说的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质量。1千克=1000克。

接下来,让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有关动物质量单位的信息:大象重3——7吨,河马重3——5吨,犀牛重1000——3600千克,棕熊重量超过680千克……

大量有关动物质量单位信息的呈现,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学生迫不及待地想学习本节课的新授学问。

孩子接受学问必需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需经受的过程,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

在教学《千克、克、吨》这一单元时,学生结合具体状况很快就感受并认识千克、克、吨这几个质量单位,了解到1千克、1克、1吨的实际质量,还把握了千克、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洁的换算。但当要求学生做填质量单位的题时,真是错得让你笑掉牙,如“一艘轮船重500〔千克〕〞、“一只鸡重4000〔千克〕〞、“一包方便面重100〔千克〕〞、“一头牛重500〔吨〕〞等。为什么会这样?明明不是把握得很好了吗?

我思前想后,是不是我在教学上出了问题,还是哪个地方做得缺乏?最终,我明白了,缘由是学生平常少参加社会活动,缺少亲身体验的机会,对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没有一个完好的概念。那怎样才能冲破这个障碍呢?

1、家长要主动协作。家长不要把孩子局限于家、学校两个地方,应大胆地让孩子走出去,去玩、去做力所能及的事。玩,可以让学生认识不少新奇事物,感受事物,开阔眼界。做事,可丰富阅历,如可以让孩子到超市买买东西,吃完饭让孩子整理碗筷等,这样从中可以感受物品的轻重。

2、创造条件让学生开展实际操作活动。教师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去感受。要创造各种条件,预备充分的教具、学具和实物等,让学生进行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算一算、说一说、比一比等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使学生感受千克、克和吨,建立明确的质量概念。

3、课间,多让学生相互沟通。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总之,多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对思维的进展有肯定的提高作用,对学习新教材有更大的帮助。<

克千克吨的教学反思4

回味课堂,优点如下:

1、生活气氛浓。由日常生活中熟识的硬币、花生米等物品的轻重入手,简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为紧密,数学学习显得更有意义。

2、参加活动多。这是一节活动性很强的课。所以在课堂中我以学生大量活动为主,让他们尽可能多得去体验"克",亲身感受重量,增添估测能力。

3、课改意识强。教育的重心就是探讨“乐学〞,培育同学们的能力。在本课教案中教师准时为学生提供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气氛,培育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沟通、合作的能力。

4、点亮学法指明灯:科学需要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猜想估计必需验证。这是同学们今后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

使用建议:

本教案的设计,学生经受猜想验证,进行了大量的参加活动。因此,肯定要预备好教具、学具!切不行空口无凭的只去背教案!另外,虽然可能上起来有些乱,但它并不影响学习效果。

克千克吨的教学反思5

克和千克这一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并且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育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课前,我让学生预备了2分的硬币两袋500克的盐,学生自带了一些物品。精彩两分钟学生介绍了千克的由来,为下面的`学习作了铺垫。接着,我拿出预备好的质量都是1千克的四样东西,一捆作业,4盒牛奶,4盒粉笔,2袋盐。让学生掂一掂,并且估计一下哪样东西比较轻,哪样比较重?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的步骤就完成了。接着下一步就是探究沟通,解决问题。通过投影图片我们知道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作单位,引出课题,板书:克和千克并且让学生知道克和千克都是质量单位。要知道物体的轻重可以用秤称。接下来学习了盘秤的使用方法。利用盘秤称一称那四样物品。他们都是1千克。这一千克到底有多重?让每小组的同学轮番掂一掂,把1千克的感觉牢牢记在心里。找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质量可以用千克做单位?对于千克的教学到这里就完成了。

接下来就是教学克的有关学问。一个两分的硬币,它的质量大约是1克。小组轮番掂一掂一个两分的硬币,感受一下,一克到底有多重?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小组之间轮番掂一掂,找同学说说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

在接下来就是克与千克的关系的教学。一袋盐,它的质量是500克,两袋盐的质量就是1000克。称一称这两袋盐。盘秤上指针指向1,说明是1千克。1000克=1千克。接下来作练习,稳固所学学问。

本节课内容并不难,学生实际生活中也常常接触质量问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本节课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质量的学问,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学生把握较好。

克千克吨的教学反思6

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克、1千克的概念,我更是尽可能地让学生利用更多的感性材料,如花生米、2分硬币、各种袋装食品、袋装食用盐家用体重计等物品,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说一说、称一称的实践活动,充分感受1克和1千克到底有多重,从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在学生总结出表示较轻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克作单位;表示较重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千克作单位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进一步猜想:1吨有多重?因为吨这个单位离孩子们更遥远,所以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100袋净重10千克的大米重1吨;40个这样孩子〔找个班级体重适合的孩子做标准〕体重大约是1吨,让学生充分感知吨这个单位的大小,从而得出计量很重的物品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作单位。由此一步一步,学生逐步到达了对克、千克和吨的认识目标。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深体会到:孩子接受学问必需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引导孩子临时放下课本,走进生活,通过亲身体验充分感知克、千克、吨,才能真正表达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才能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宽阔的学习空间,从而激起学生剧烈的求知欲望;才能真正表达新课标的“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注重学生的数学情感和数学体验,使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要求。

“克、千克和吨的.认识〞考虑到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重量单位,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常要用到的数学学问,因此教学前,我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课后调查活动:我让孩子们到商店里看一看食品上的重量标签;在家里找一找标有重量的东西;把找到的东西和重量记录下来;看一看商家是用什么来称量物品的重量。这样做的目的是充分开发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分散学习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克千克吨的教学反思7

“千克与克〞是学生第一次认识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常常碰到千克与克单位,但对于学生来说,在脑子里并没有形成1千克和1克的概念。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联系生活实际,无论是课前情境导入,还是课堂中的实践操作,课后的练习设计,都以生活实际为基础。

一、从课前实践调查入手,初步认识千克与克。

在课前,我就布置了要求学生到超市商场调查有关物品的质量。因此,在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直接进行汇报:一袋牙膏是30克,一袋面包是75克,火腿肠一根是45克,一袋牛肉干是50克,一袋盐是500克,一瓶牛奶的重量是250克、一包方便面的重量是100克……学生的`回答有声有色,说明大家在课前都已经进行了充分的预备,对克与千克已经有了肯定的认识。

二、在动手操作中,形成质量概念。

在克的认识这一环节中,让学生通过“称、掂、找、说〞四个层次,认知克是用来称量比较轻的物体的重量单位。通过用手掂一掂二分硬币以及让学生举出身边的例子来加深对克的感受,明确克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组内反复掂一掂、拎一拎一瓶矿泉水和两瓶矿泉水,让自己亲自经受和体验,感受1千克的实际重量,通过说生活中用千克来做单位的物品。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培育学生爱数学的兴趣。

三、通过各种练习,强化认识千克与克。

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学生们差不多都形成了千克与克的重量概念。

反思千克与克教学,还有一些缺乏之处:

1、在小组活动时,课堂秩序有些混乱,教师应准时调控课堂。

2、教具预备缺乏。

3、学生对“比1千克多的物体〞体验还不够,应多举例,多让学生体验,比方可以通过抱抱自己的同桌等活动强化感知。

克千克吨的教学反思8

1、为了让学生能比较好地把握“克和千克〞这部分学问,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采集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许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所以在课的一开始,我就从了解学生的学问基础出发“关于克和千克你已经知道了哪些学问〞,让学生回忆熟识的生活情景,从而抓住数学教材中新学问的切入点。

2、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很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自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称一称、说一说的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再利用台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精确建立概念。

3、指导学生回顾学习历程,发觉一些规律或讨论成果,同时,课外延长,回家调查讨论“成长中的我〞和自己能拎多重的物体,让学生自由组合,在校内、家中、商店、或菜场,学会估计物体重量或看标注,把讨论成果以学习日记形式进行沟通,这样加深对克、千克的认识,还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我课后进行总结与反思,找学生进行个别访谈,了解学生参加讨论后的感受,为后阶段指导学生探究和实践提供阅历。

教学阅历告知我:孩子接受学问必需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需经受的过程,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

克千克吨的教学反思9

本节课是属于《量的计量》的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质量进行量化把握的手段和方法,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轻、重的概念已经有了肯定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轻重,但是如何进行量化比较?对于学生来说还是难点,因此,本节课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时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初步了解天平和常用的用“千克〞做单位的称,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之间的关系,会以此为标准估量物体的质量,同时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必要性,并能进行简洁的单位换算。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如下:胜利的地方:首先将学生置于与学习新知相关的生活情境中,将这种生活阅历变成数学资源,让学生自然地实现由生活到数学的转化。比方: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题图,或在课前让学生进行相关的收集工作,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素材去认识克和千克的不同作用,使课内、课外互补,以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其次:在教学中,设计各种有效活动,让学生具体感知1克、1千克的物品实际有多重,逐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如:我设计了让学生掂一掂、称一称、找一找等活动,让学生掂2分硬币、一根香烟、几粒黄豆等来感受1克有多重,这样不仅有身体的感受,还有对物品数量的感受,对1克的质量感受就更生动了,很好的落实了教学目标。缺乏的地方及对策:克和千克的认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教学时应时时把估算的教学贯穿始终,使学生在估算的过程中不断体会、理解,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估算教学。

克千克吨的教学反思10

开学第一周,我们学习了第一单元《克、千克、吨的认识》。本单元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内容之一。这是刚刚开始学习有关质量学问,它是今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的基础。质量学问比较抽象,特殊是克与吨这两个质量单位,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较少,缺少必要的生活阅历。而这些质量单位,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常要与之打交道的,因此教学时我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课前,我预备了天平、2分硬币。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主动、主动地去建构学问。

在课堂上,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借助身边的事物和课前预备的天平、硬币,指导学生用观看、比较的`方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