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rar等多个文件教学大纲兽医微生物学_第1页
考研rar等多个文件教学大纲兽医微生物学_第2页
考研rar等多个文件教学大纲兽医微生物学_第3页
考研rar等多个文件教学大纲兽医微生物学_第4页
考研rar等多个文件教学大纲兽医微生物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其他微生物螺旋体霉形体立克次体衣原体第一节螺旋体螺旋体是一种细长弯曲而柔软的原核单细胞微生物。虽无鞭毛,但能象原生动物那样,进行屈曲和自由的运动,是介于细菌和原生动物之间的一类微生物。在微生物中螺旋体的发现很早,但直至1835年,Ehremberg氏在水中发现具有特殊运动的微生物时,才正式命名为螺旋体(spirochaeta)。现在对能运动而无鞭毛,细胞细长而柔软的微生物统称为螺旋体。螺旋体广泛存在于水生环境,也有许多分布在人和动物体内。大部分螺旋体是非致病性的,只有一小部分可引起人和动物的

疾病。、—

螺旋体呈螺旋状或波浪状,具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完整的螺旋。其大小(尤其是长度)极为悬殊,长可为形

3~500μm,宽可为0.09~3.0μm。某些螺旋体可细到足以态

通过一般的细菌滤器。螺旋体的细胞结构,中心为一原特

生质柱,外有一根或多根轴丝,沿原生质柱的长轴缠绕。原生质柱具细胞膜,膜外尚有由细胞壁和粘液层所性

构成的外鞘,轴丝亦被外鞘和细胞膜所包裹。轴丝起源于附着盘,其数目与轴丝相等分别位于原生质柱的两端。轴丝起于一端可延长到细胞长度的约三分之二处,因此起源于细胞两极的轴丝,可于细胞中部相互重迭。轴丝对螺旋体的运动起一定作用。螺旋体无鞭毛而能运动,这是与细菌的主要区别。螺旋体的运动有以下几种形式:①沿长轴旋转,快速地前进;②纲胞屈曲伸缩前进;③螺旋状或蛇状前进。螺旋体不具有定形的核,无芽胞,核酸兼有RNA加DNA,以二等分横分裂法繁殖。图

1-22

苍白密螺旋体横切面模式图)1.轴丝2.中间层3.深部轴丝4.原生质柱5.外鞘6.细胞壁7.细胞膜8.核糖体9.粘液层图

1-23

各属螺旋休的形态1.螺旋体属2.脊螺旋体属3.疏蝉旋体属4.密螺旋体属

5.细螺旋体属二、染色特性都是革兰氏阴性,大多不易着色。病原性螺旋体中,有几种可为美兰染色。姬姆萨氏染色法效果较好,有的可被染成红色,有的可被染成蓝色。其染成蓝色者,一般多属

腐生性螺旋体。病理组织中的螺旋体,可用Levaditi氏镀银染色法染色。染色液中含有硝酸银,螺旋体染成黑褐色,其他细菌和组织均染成黄色。也可用印度墨汁或黑素(nigrosin)等进行负染色法。此外,用相差和暗视野显微镜检术亦可观察螺旋体。三、培养特性螺旋体的培养与细菌相比,有的较为困难。但有些种属,特别是细螺旋体属的培养并不难。其他种属的培养则要求特殊的培养基,既便如此,有时也不易成功。细螺旋体属在需氧条件下可以生长,而密螺旋体属则要求严格的厌氧条件(参阅表1-1)。表1-1

螺旋体科各科的性状属

别一般特征G+C%致病性螺旋体属自由生活,螺旋规则,2根轴丝,厌氧56~67无脊螺旋体属寄生于软体动物的消化管内,2~10圈疏松的螺旋体,有椭圆形的细胞内含物,有100根以上的轴丝。无疏螺旋体属粗大而不规则的螺旋,有15~20根轴丝,厌氧。46引起禽类、牛和马的疏螺旋体病密螺旋体属较密而规则的螺旋,3~7根轴丝,厌氧38~41引起兔和猪等的螺旋体病,人的梅毒和雅司病等细螺旋体属密而规则的螺旋,末端弯曲或有钩,

1~2根轴丝,需氧。35~39多种动物及人的细螺旋体病四、分类螺旋体在分类上属螺旋体目,螺旋体科,科内现设5个属:–1.螺旋体属:多见于水生环境,直至目前尚未发现有致病者。–2.脊螺旋体属:通常存于蛤、贝等软体动物肠内。–3.疏螺旋体属:长3~15μm,宽0.2~0.5μm,螺旋琉松而不规则,较容易染色。厌氧,营寄生生活。一部分为病原菌,经蝉及虱传播,其中包括感染人的各种回归热的病原体。在兽医实践上具有重要意义者有①鹅疏螺旋体(Borrelia

anserina)可引起鸭、火鸡、鸡及某些野禽的疏螺旋体病。②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theileri),可引起牛和马的疏螺旋体病。–4.密螺旋体属:本属中的病原菌,最熟知者为人梅毒的苍白密螺旋体。在兽医微生物学中重要者,有兔密螺旋体和猪痢疾密螺旋体。–5.细螺旋体属:细螺旋体属是其一端或两端可弯曲呈钩状的一大类螺旋体,故通常又称之为钩端螺旋体。其中大部分是腐生性和水生性的,存活于河、湖和池塘等水生环境中。一部分为寄生性和致病性的,可引起人和动物的传染病。第二节霉形体(Mycoplasma)过去也译成“支原体”,它是一类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单细胞微生物,是目前已知能营独立生活的最小微生物,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如污水、土壤、矿石、植物、昆虫、家畜、禽类和人体中。随着不断的研究发现,其对人、畜、植物的危害已逐渐明确,因而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一、形态与结构特霉形体个体微小、结构简单、无细胞壁,形体柔软、体态具有高度多形性,常呈球状、丝状、环状、螺旋状等不规则形态,但小球状为其基本形态,它是霉形体繁殖的基础,也称为最小繁殖单体,直径约为125~250nm,丝状长短不一,短的只有几μm,长的可达150μm。具有可塑性,能通过细菌滤器。革兰氏染色阴性,但较难着色;用姬姆萨或瑞特氏染点:色良好,呈淡紫色。霉形体结构简单,无细胞壁,仅有3种细胞器,即细胞膜、核糖体和原核细胞核。细胞膜具有抗原性。培养与繁殖霉形体虽能在人工培养条件下生长,但对营养要求较高,除需基础营二、养物外,多数霉形体(除不需甾醇霉形体科外)常依甾醇而生长,因此通常在培养基中加10~20%新鲜血清,以提供其本身不能合成的甾醇和长链脂肪酸。甾醇是合成细胞膜的必要成分,此外酵母浸液、葡萄球菌、链球菌的培养滤液对多种霉形体的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为了抑制杂菌的生长,常在培养基中加入一定量的青霉素和醋酸铊。多数菌株在需氧条件下生长良好,但在固体培养基上初代分离时,常需减少氧分压,加入5%CO2和95%N2生长为佳,并需在较湿润的环境进行培养,如琼脂表面干燥则影响分离率。琼脂浓度以1~1.5%为宜。典型的菌落呈圆形、微小、透明,如露滴状,在20~40倍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时,表面光泽,闪光有如玻璃珠样,菌落中心常深埋于培养基的基质中,呈致密的圆形突起,周围环绕以透明的圆周边,因而构成了

“荷包蛋样”“乳头状”或“脐状”的特征性菌落,直径一般为

250~600μm,大者可达1mm。幼小的菌落无色透明,陈旧后中心突起部变为淡黄色乃至棕黄色。一般认为最小繁殖单体是霉形体繁殖的基础,复制时基因组复制与胞浆分裂不同步,即细胞结构早于胞浆分裂。其繁殖机制尚未定论,目前提出的繁殖方式有二分裂、出芽、丝状断裂和大细胞释放单体颗粒;繁殖速度比细菌缓慢,而生长的世代时间可因种类不同而异,一般认为约

3—4小时繁殖一代。三、•致病性霉形体主要营寄生生活,部分营腐生生活,致病性较弱,当单纯性感染时症状轻微或无临床表现,当受到某些病原微生物(如戏剧或病毒等)的继发感染或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作用下,可引起疾病,如羊胸膜肺炎、猪喘气病、鸡呼吸道慢性感染等。所引起的疾病特点是潜伏期长,常呈慢性经过,呈地方性

流行。病原性霉形体常常定居于多种动物的呼吸道、泌尿

生殖道、乳腺、消化道、眼等粘膜表面,并对胸腺、腹膜、关节滑液囊的间质细胞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亲和力较强。致病性霉形体所感染的宿主范围很窄,多具有种的特性。

除小实验动物外,一般不能引起实验动物发病。第三节立克次体(Rickettsia)立克次体是一类依赖于宿主细胞和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小型革兰氏阴性原核单细胞微生物。立克次体现列为一个目——立克次体目(Rickettsiales),下分三科,14个属,计43个正式种。此类微生物是引起人和动物立克次体病(如Q热、斑疹伤寒、恙虫病等)的病原体,它在形态结构和繁殖方式等特性上与细菌相似,而在生长要求上又酷似病毒。立克次体是一类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立克次体一般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的生物学特性:1、细胞多形,可呈球形、球杆形、杆形,甚至哑铃形或丝状等,但主要是球杆状。2、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球状菌直径0.2~0.7μm,杆状菌大小0.3~0.6×0.8~2μm。除贝氏科克斯体外,均不能通过细菌滤器。3、有类似于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结构和化学组成,胞壁中含肽聚糖、脂多糖和蛋白质,胞浆内有DNA、RNA及核蛋白体。革兰氏染色阴性,姬姆萨氏染色呈紫或蓝色,马基维洛(Macchiavello)氏法染成红色。4、专性细胞内寄生。立克次体酶系统不够完整,大多数只能利用谷

氨酸产能而不能利用葡萄糖产能。因此,立克次体在真核细胞内营专

性寄生(除个别外),并依赖于宿主细胞提供ATP、辅酶I和辅酶A等,才能生长并以二等分裂方式繁殖。除五日热(战壕热)罗沙利马体外,均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常用动物接种、鸡胚卵黄囊接种以

及细胞培养等法培养立克次体。5、对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强,尤对热敏感,一般在56℃,30分钟即被灭活。对一些广谱抗生素(如氯霉素、金霉素)敏感,但磺胺药不敏感且反有促进立克次体生长作用,不能用于治疗。6、致人畜疾病的立克次体,多寄生于网状内皮系统、血管内皮细胞或红细胞,并常天然寄生在虱、蚤、蜱、螨等节肢动物体内,或为其寄生宿主,或为贮存宿主,或同时为许多立克次体病的重要的或必要的传播媒介。7、立克次体主要寄生于上述节肢动物的肠壁上皮细胞中,兼或能进入它们的唾液腺或生殖道内。人畜主要经这些节肢动物的叮咬或其粪便污染伤口而感染立克次体。侵入皮肤的立克次体先在局部淋巴组织或小血管内皮细胞中生长繁殖,引起内皮细胞肿胀、增生、坏死;微循环发生障碍以及形成血栓;红细胞渗出血管周围组织,引起特征性皮疹。若立克次体经血流在全身各器官的小血管内皮细胞中大量增殖后,再释入血流时,便能引起第二次菌血症,同时也导致各器官血管内皮细胞发生肿胀、增生,血管内形成血栓,血管出现节段性或圆形坏死等病变,从而使机体表现出各种相应的临床症状。第四节衣原体(Chlamydia)衣原体是一类具有滤过性、严格细胞内寄生,并经独特发育周期以二等分裂繁殖和形成包涵体的革兰氏阴性原核细胞型微生物。能引起人和家畜的衣原体病。曾被认为是一种“大型病毒”,后通过对其形态结构、代谢机能及分子生物学等特性的深入研究,确定了这类微生物与立克次体很相似,在许多特性上与病毒截然不同。

衣原体现列为一个目—衣原体目(Chlamydiales),下设衣原体科(Chlamydiaceae)一科,科下仅有一个衣原体属(Chlamydia)。到1992年止,衣原体属共包括四个种:1、沙眼衣原体(C.trachomatis)2、鹦鹉热衣原体(C.psittaci)

3、肺炎衣原体(C.pneumoniae)4、牛羊衣原体(C.pecorum)因此,衣原体是一类介于立克次体与病毒之间的微生物。衣原体的基本特征:细胞呈革兰氏阴性,圆形或椭圆形;含DNA和RNA两种核酸以及核糖体;具有由粘肽组成的细胞壁,其结构和组成类似于革兰氏阴性菌,但胞壁酸缺少或只含微量;有较复杂的,能进行—定代谢活动的酶系统,但不能合成带高能键的化合物,必须利用宿主细胞的三磷酸盐和中间代谢产物作为能量来源,故营专性细胞内寄生,而不能在细胞外生长繁殖;有独特的发育周期,并以二等分裂方式繁殖;对某些抗生素敏感。培养特性对衣原体的培养目前仍只能用以下三种方法:鸡胚(鸭胚)培养动物接种细胞培养病原性与免疫性:在四种衣原体中:沙眼衣原体和肺炎亲衣原体主要感染人,对动物无致病性。与畜禽疾病有关的是鹦鹉热和兽类两种衣原体。鹦鹉热亲衣原体主要感染动物,有时也致人类疾病。在鸽、火鸡、鸭、鸡以及其他非鹦鹉类禽鸟中则引起鸟疫(与鹦鹉热基本上属同一种病)。牛羊亲衣原体主要从绵羊和牛中分离到,可引起羊牛的多发性关节炎、脑脊髓炎和腹泻。衣原体生活史第二十七章

菌真菌(Fungi)是一大类有细胞壁,不含叶绿素,无根、茎、叶,营腐生或寄生生活的真核微生物,仅少数类群为单细胞,其余为多细胞,大多数呈分枝或不分枝的丝状体,能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形态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