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1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2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3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夜上受降城闻笛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3学习对月光的写法。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以李白的《静夜思》导入。引出其他的思乡诗导入本课。

二、课堂活动一:《夜上受降城闻笛》赏析与诵读

1.听读(整体感知)

(1)预习小查:“烽”字

(2)自由读,辨节奏

(3)听音频,明节奏——再读:声音响亮,节奏准确

(4)“这是一首......”一句话概括诗歌

2.品读(诗歌欣赏)

(1)写一写:宋代诗人张舜民曾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读诗要入味,要能够真正地吟诵出来,需要我们将诗歌中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形的画面。请同学们将诗歌中的画面用美的语言写出来。

(2)读一读:吟咏画面,抑扬顿挫

(3)品一品:读诗不仅要有想象,还需要一定技巧,抓关键。叶圣陶先生说:“读得其法,不但能理解作者写什么,还能作者心灵相通。”请同学们每组分析一句诗,品一品,哪些关键词要重读,即加重语气读或轻缓地读。

明确:(重点赏析,插入作者介绍)沙似雪、月如霜、吹芦笛、尽

(4)再悟读:轻重缓急,声调拖长

3.诗歌小结:李益谱写一曲苍凉旷远的边塞诗,未说思却尽是思乡。大漠似雪、月华如霜,边城夜色,却是笛音凄凄。将视觉、听觉、情感融合,意境浑成,简洁空灵,意蕴深远。

三、注释

⑴受降城: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来。

⑵回乐峰:唐代有回乐县,灵州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回乐峰即当地山峰。一作“回乐烽”:指回乐县附近的烽火台。

⑶城下:一作“城上”,一作“城外”。

⑷芦管:笛子。一作“芦笛”。

⑸征人:戍边的将士。尽:全。

四、译文: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象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五、赏析诗歌: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愁情的名作。诗歌笔法简洁轻灵,意韵深隽,曾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

1.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

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象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近看,但见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色,有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

2.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如果说前两句写景,景中寓情,蓄而未发;那么后两句则正面写情。

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凄凉幽怨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怀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

六、读《夜上受降城闻笛》,研讨下列问题。

1.该诗在艺术上有哪些突出特点?

(1)恰切运用了笛声这一思乡意象,笛声凄凉幽怨,容易引起征人思乡之情,如王之涣“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比喻十分精彩,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形象地写出了受降城外凄清惨淡的月景,倍增思亲愁情。

(3)“芦管”是听觉,“沙似雪”“月如霜”是视觉,多种感觉综合运用,更渲染了凄凉幽怨的气氛。

2.《夜上受降城闻笛》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来表达思乡之情?

写了主人公的彻夜无眠,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夜上受降城闻笛》作了正面描写,芦笛之声不仅是侧面烘托,而且是征人无眠的原因

七、总结诗歌

这是一首关于边防战士思乡的诗。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含蓄,在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中暗含了要表达的感情。诗的前两句,写的是进城时的月色风景。沙漠,如霜月、雪月,是典型的引发乡愁的环境。对环境的描写,表现了人物的感情。在这静谧的夜晚,夜风带来了芦笛凄凄惨惨戚戚的声音,勾起了寻人和思乡之情。“有一天晚上,我想让人们想家”。我没有用乡愁和对家的渴望,而是用人物的情态行为来表现自己的心理,写出了他们无尽的乡愁。

八、结尾

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因而被谱人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九、联读诗歌明情怀

师:阅读材料,了解这四首诗的写作时间和创作背景,你发现了什么?你能将一首诗横向展开,联想到相关诗句,理解作者的情怀吗?或者纵向联想,描绘你看到的唐朝由盛到衰的画面吗?

夜上受降城闻笛》,建中元年(779)深秋或初冬,李益到灵武,依附朔方节度使崔宁,这期间写下了这首诗。

任务:

(1)将一首诗横向展开,联想相关诗句,理解作者的情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