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教学(三)
语文选修课程1.了解语文选修课程的学习任务群;2.能够针对具体学习任务群设计专题教学活动;3.结合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4.能探寻找到与选修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与策略;【教学目标】【主要内容】1.介绍语文选修课程的基本内容与要求;2.分析汉字汉语专题研讨,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跨文化专题研讨,学术论著专题研讨等学习任务群的特点与要求;3.结合教学案例分析现实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教学对策;第一课时:介绍语文选修课程的基本内容与要求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规定:选修课程包括9个任务群:“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汉字汉语专题研讨”“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跨文化专题研讨”“学术论著专题研讨”。在选修课的学习中突出自觉性、开放性、批判性、实践性。一、突出文化性的自觉。专题阅读的指向最终是文化的传承理解、审美的鉴赏与创新,在围绕一个主题或者一个题材的专题阅读中,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借助工具书、图书馆和网络查找有关资料,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汲取思想、情感和艺术的营养,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二、突出批判性的深化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在整体了解论著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提高文化修养。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能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文化专题研讨。学会尊重、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尝试对感兴趣的古今中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或专题研究,理解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恰当的评价。三、突出实践性的探索。专题教学需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因此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注重情境的设置、任务的驱动和项目的选择,评价的维持。注意在生活和跨学科的学习中学语文、用语文,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提高表达、交流能力。能综合运用在语文与其他学科中获得的知识、能力和方法,运用多种方式展开交流和讨论,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丰富人生体验,有意识地积累写作素材,广泛搜集资料,根据表达需要和体裁要求,尝试多种文本的写作,相互交流。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口头应用的能力,能根据交际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场合,提出话题,敏捷应对,注意表达效果。参加演讲与辩论,学习主持集会、演出等活动。四、突出主体性的张扬。专题教学内容广泛,阅读量大,需要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通过情景设置、任务驱动和项目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之中,了解语言文字法规的有关内容,增强规范意识,学会辨析和纠正错误,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学会灵活运用合适的方法解决语言文字运用中的问题。根据自己的特点,借鉴经验,适时总结,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五、突出整合性的教学。“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专题教学尤其需要整合,课程内容方面,通过梳理和整合,将积累的语言材料和学习的语文知识结构化,把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具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在评价建议方面,语文教师应根据实际需要,整合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第二课时:专题研讨等学习任务群的特点与要求一、汉字汉语专题研讨本任务群是在必修和选择性必修“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的基础上,就汉字或汉语的某一问题,加以归纳、梳理,训练学生从应用中观察语言文字现象和总结规律的综合分析能力,旨在加深学生对汉字、汉语的理性认识。(一)学习目标与内容1、在必修阶段积累的基础上,发现与汉字、汉语有关的某些问题,结合汉字、汉语普及读物的阅读,进行归纳梳理,验证汉字、汉语的理论规律,例如汉字的表意性质、汉语的韵律特点、词汇意义的系统性、文学语言的灵活性、口语与书面语的不同特点等,提高对语言现象的理性认识。2、针对语言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例如网络语言与汉字汉语规范问题、方言与普通话关系问题、成语典故运用问题等,阅读相关论著,整理事实与数据,对社会上出现的语言热点问题展开讨论,用正确的观点与方法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努力促进祖国语言文字健康发展。3、学生以撰写读书报告、语言专题调查报告、小论文等形式呈现学习成果,并在专题讨论会上发表自己的成果。(二)教学提示1、要恰当选择专题,专题应是各阶段学习中已经积累的并有利于将来长期应用的问题,同时要注意现有研究成果是否足以供学生参考。2、要配备适用的学习材料。可选用或专门为专题编写主题明确、语料充分、具有启发性的学习材料来引领学习。3、要充分利用先进的媒介手段。观察事实、收集数据、贮存资料、分析问题、发表成果要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手段,发挥网络等信息工具的优势,优化研究方法,提高研究质量。二、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本任务群是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的基础上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组成专题进行深入探讨,旨在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责任感。(一)学习目标与内容1、选读体现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代表作品,参阅相关的研究论著,确定专题,进行研讨。加强理性思考,增进对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和中华人文精神的认识和理解,体会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趋势。2、阅读应做读书笔记。围绕中心论题进行有准备的研讨,围绕专题选择合适的方式展示探究的成果。3、进一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尝试阅读未加标点的文言文。阅读古代典籍,注意精选版本。(二)教学提示
1、教师依据传统文化学习内容、学习兴趣、学习资源等,推荐相关专题,供学生选择学习。学生也可自主设计,确定学习专题。2、专题的角度可以是多样的。参阅阐释经典的作品应作为研读原著的辅助手段,可以将经典作品与参阅的研究论著结合起来学习。3、设计多种专题研讨与交流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在独立完成相关专题研习的基础上,从研究的资料、过程、方法、收获等多个角度展示研究成果,并且围绕学习中的若干问题,组织交流讨论、合作探究等活动,要求学生尝试把自己的探究发现用论文形式呈现出来。三、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本任务群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的基础上,选择反映中国革命传统的代表性作品,设置相关研究专题进行深入学习,旨在进一步认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加深对中国革命传统的认识和理解,激发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进一步提升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一)学习目标与内容
1、精读一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诗文专集,参阅传记和相关研究文献,围绕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语言风格确定具体的研究专题;开展合作学习,撰写专题研究报告,组织专题报告会,深入理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精神和人格品质,感受思想和语言的力量。2、精读一部反映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历程的长篇文学作品,参阅相关研究文献,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结合具体作品,选择一两个角度,撰写文学评论,组织专题研讨会,深入理解革命志士以及广大群众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学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的英雄事迹,感受其无私无畏的爱国精神。3、学习整理研究资料的方法,做读书笔记和摘要;结合研究专题,进行调查、访问,提升思想认识水平和语言运用能力。(二)教学提示1、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指定作品,从多角度理解、分析作品。例如,鲁迅作品的时代精神、艺术特色,革命传统经典中的英雄形象、理想信念等。要做好相关阅读资料的推荐工作;同时,要结合作品和学生的实际,帮助学生确定适合的研究题目,注重研究思路和方法的指导。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将本任务群的专题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要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博物馆,访问革命前辈、英雄模范人物等活动,深化学生对中国革命历程的切身体验。3、要与政治、历史等学科的教师组成专题指导组,引导学生开展跨学科的研究,以深化学生对革命传统的理解和认识。四、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本任务群在“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的基础上,就我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的若干专题深入研讨,进一步培养理性思维与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对现当代文学的理解和认识,提升鉴赏品位,把握时代精神和时代走向。(一)学习目标与内容1、梳理影响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重要作家作品,发现有价值的文学现象与问题,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题进行研讨。2、阅读新近发表的有影响的文学作品,尝试参与文学评论。关注近期文学热点问题,了解不同观点,深入思考研讨,提高探究能力。3、每读一篇必做读书笔记。围绕中心论题进行有准备的研讨,围绕专题选择合适的方式展示探究的成果。(二)教学提示
1、所设立的专题涉及的作家不宜过多,角度可以多样。2、教师可以依据学习内容、学习兴趣、学习资源等,推荐相关专题,供学生选择学习。学习也可自主设计,确定学习专题。3、反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要占一定比例。五、跨文化专题研讨本任务群是在“外国作家作品研习”的基础上,深入研讨外国文学名著和文化经典的若干专题,旨在引导学生思考丰富多样的人类文化,汲取人类思想精华,培养开放的文化心态,发展批判性思维,增强文化理解力。(一)学习目标与内容1、研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学、文化经典作品,增进对人类文明史上多样文化并进的事实及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样性的理解。2、选读一本外国文学理论名著,了解世界文学批评中某一流派的基本主张和文学解读方法;或者选读一本研究中外文学或文化比较的著作,尝试运用其中的观点研读以前读过的作品。3、借助已有的阅读经验,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跨文化专题研究,在中外文化的比较中,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二)教学提示
1、激发学生兴趣,在阅读外国文学、文化经典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选择有意义的课题,开展跨文化专题研究,组织专题研讨与交流,选择合适的方式呈现研究成果。2、积极拓展学习渠道,如组织学生利用社会实践参与跨文化的交流,利用网络参与跨文化课题讨论。向学生推荐跨文化研究的文章或专业杂志,促进学习活动的深化。六、学术著作专题研讨本任务群旨在引导有这方面追求的学生阅读学生著作,体验学者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以及陈述学术见解的思维过程和表述方式,尝试写作小论文。(一)学习目标与内容1、根据个人的阅读兴趣和平时积累、思维特点以及未来发展方向,选择适宜的学术著作深入研讨,撰写研讨笔记。2、将研读学术著作过程中生成的关注点、问题点、质疑点等进行梳理概括,形成专题,深入研讨;或围绕相关学术话题,组织研讨活动。3、整理提炼专著研读或专题研讨的成果,借鉴专业学术论文的形式写成学术性小论文,相互交流。(二)教学展示1、学术著作选读,应在“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学习的基础上,结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进行,以学生自主研读为主。选读的学术著作篇目,可由教师充分考虑各类学术著作的特质,参照本地、本校的图书、网络等资源向学生推荐;学生也可以依据自身阅读兴趣、发展方向,自主选择。2、学术专题研讨在研读著作的基础上进行,由参与这项学习的学生各自报告阅读心得,交流研讨;也可以围绕与所读学术著作相关或相近的话题组织研讨。学术专题研讨倡导平等对话、学术自由,坚持学术规范;表达观点有理有据,符合逻辑。3、学术性小论文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其写作的重点在表达研究成果,可参阅学术论著的基本格式和语言表达。理论推导、数据引用等应坚持学术规范,不作假,不抄袭,不强词夺理。尊重他人研究成果,引用资料应注明出处,文末应注明参考书目。第三课时:结合教学案例分析教学问题与教学对策
一、汉字汉语专题研讨(一)案例呈现:“成语里的文化记忆”专题研讨“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是新课标提出的学习任务群之一,体现了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运用的核心理念。成语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记忆。以此任务群为依托,梳理教材中成语知识,追寻成语中的文化记忆,就是要让学生主动积累语文知识,探究语言文字运用规律,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敏感性,在感受、欣赏的基础上更深层次地热爱祖国语言文字。1、梳理成语的来源与结构(1)发现教材中的成语。如《劝学》中,有“青出于蓝”“锲而不舍”“积善成德”;出自《鸿门宴》的有“秋毫无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劳苦功高”等;出自《论语》的有“不耻下问”“不亦乐乎”“诲人不倦”“举一反三”等;出自《诗经•氓》的有“二三其德”“夙兴夜寐”“白头偕老”“总角之交”“信誓旦旦”等;出自《兰亭集序》的有“惠风和畅”“游目骋怀”“流觞曲水”等。(2)梳理现代文中成语。①神话传说,如夸父追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嫦娥奔月、开天辟地、天衣无缝等。②寓言故事,如自相矛盾、守株待兔、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刻舟求剑、朝三暮四、空中楼阁等。③历史故事,如望梅止渴、完璧归赵、卧薪尝胆、三顾茅庐、负荆请罪、画龙点睛、图穷匕见、纸上谈兵、画饼充饥、放虎归山、举一反三等。④文人作品,如诲人不倦、豁然开朗、水落石出、百废俱兴、老骥伏枥等。不耻下问、任重道远、春风得意、一帆风顺、集思广益、逃之夭夭、锦上添花、落井下石、中流砥柱等。⑤外来文化,如火中取栗、象牙之塔、泥塑巨人、三位一体等。2、探究成语中的文言现象
成语是定型结构,意思高度凝练且丰富,
且产生时间较早,保留着古汉语的许多特点,
比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这些特点有时又与古代某些文化现象有关,探究成语中文言现象便于学生形象快捷地理解古汉语词语运用特点。如《劝学》中的“积善成德”,“善”,在这里形容词用如名词,释义为“善行”,属于词类活用;“青出于蓝”则属于句式倒装之介词结构后置,译为“青是从蓝草里提炼出来的”;“锲而不舍”中的“而”,是连词,带有假设的意味。3、体验成语的运用之妙(1)探究成语与生活的关系。体现民族精神:愚公移山、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披星戴月、赴汤蹈火、临危不惧等。反映日常生活:A.与衣有关的,如拂袖而去、长袖善舞、集腋成裘、峨冠博带等。B.与食有关的,如山珍海味、钟鸣鼎食、残羹冷炙等。C.与宫廷建筑有关的,如登堂入室、门当户对、户枢不蠹、蓬荜增辉、偷梁换柱等。反映科技水平:A.与医学有关的,如吐故纳新、起死回生、对症下药、病入膏肓、以毒攻毒。B.与气象有关的,如雷霆万钧、蜀犬吠日。C.与天文历法有关的,如斗转星移、杞人忧天、日上三竿、月满则亏、寅吃卯粮等。(2)开展特定情境下的成语活动。创建基于网络的成语活动平台,各成语小组首先建群,在群内开展各类成语活动,比如看图猜词语、成语飞花令、成语方阵填空竞答等。为了巩固成语活动成果,兴趣小组借助校园网创建“成语记忆”活动网页,将各类活动上传到网页,展示分享学生的探索成果。(二)问题分析与教学策略:1、问题分析(1)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汉字汉语专题研讨”任务群的探究,如果经常进行脱离语境的孤立分析,学生无法真实感知汉字汉语的生命活力,将有意义的文本肢解,将教学变成没有探索过程的条文演绎,这与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相悖。(2)语言与文化的隔离。“汉字汉语专题研讨”任务群的探究,还经常存在着重知识轻文化的现象,仅仅做语法现象和表层含义的解读。2、教学策略(1)归纳:指向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①课程价值指向:汉字汉语专题研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理论认识和运用实践不能剥离②教学操作策略:首先,确立研讨问题。选修课的自主探究性学习,要以有价值的问题为出发点;其次,以学生经验过的语料为基础进行语理归纳,回归学生语文素养提升。(2)探究:在探究中提升思维品质①课程价值指向:汉字汉语专题研讨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与鉴赏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理解传承能力培育融为一体,避免了单纯进行语言研究或用语言知识机械解析言语作品两种情况。②教学操作策略:经过研讨性学习,学生对汉字属性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初步具有在不同语言间的区别与联系中深化对汉字汉语特征认识的意识,加深对汉字汉语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解,提升学生汉字汉语理论思维修养。一、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一)案例呈现:“苏轼”专题教学
第一课段:专题导学导学:1、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一文中,说: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2、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这样写道: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3、回顾学生学过的苏轼相关的诗文,从中初步感受苏轼的文品和人品。第二课段:泛读概述1.苏轼世系2.苏轼年谱、行踪简编3.苏东坡的“放逐地图”第三课段:阅读原作1.林语堂《苏东坡传》(湖南文艺出版社);2.《苏轼诗文词选译》(凤凰出版社)
精读:《和子由渑池怀旧》《寓居定惠院之东》《蝶恋花-密州上元》《江城子-密州出猎》《望江南-超然台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临江仙-夜归灵皋》《超然台记》《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等。选读:《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蝶恋花-京口得乡书)》《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浣溪沙-旋抹红妆看使君》《满庭芳-归去来兮,吾归何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等。文本解读示范:《前赤壁赋》原文-注释-译文-赏析;《和子由渑池怀旧》原作-译注-赏析;《游金山寺》原作-译注-赏析;《定风波》原词-注释-赏析;《蝶恋花》原词-注释-赏析第四课段:专项研读1.整体性研读:《和谐美满的家庭造就了苏轼的旷世奇才》《苏东坡突围》《试论苏轼诗词中的旷达情怀》《乌台诗案始末》《苏轼在黄州》《苏东坡开垦黄州东坡》《苏轼——不可救药的乐天派》《苏轼出川:一个四川人和他改写的中国性格》《大文豪苏东坡的幽默潇洒》2.评价性文本研读:《论苏轼的诗性人格》《逆境中的自我救赎——试论苏轼对黄州贬居生活的适应及其人生智慧》《苏东坡的现代意义》《苏东坡的性格与困境》《苏轼人生——知识分子的脊梁》3.拓展性阅读(选读):《苏轼:茶香四溢的人生》《大文豪苏东坡好砚成癖》《苏轼与酒》《苏轼散文中的禅》、《骨肉情——苏东坡与他的三个儿子》《苏轼的“八面受敌”精读法》《资深“吃货”苏东坡》第五、六课段:项目研究
第五课段:提出问题,项目研究
1、提出问题①苏轼是否被神化?②苏轼为何不隐居,不做一个山水田园诗人?③苏轼的家庭对他有什么影响?④苏轼被贬黄州时为什么成为他作品巅峰期和性格转型期?⑤在三教合一大潮流中,苏轼一生对儒道佛态度分别有什么转变?⑥李白自我放逐和苏轼被放逐的区别?2、项目研究①苏轼创意纪念馆设计②苏轼诗文集设计③苏轼对“月”这个意象的运用④苏轼的哲学体系探究第六课段:小组展示项目研究成果通过验收项目,进一步了解苏轼的人格:苏轼是一位处变不惊,执着追求的人。苏轼是一位随缘自适、超然物外的人。苏轼是一位热爱生活,善处人生的人。苏轼是一位善于思考,思想深邃的人。苏轼是一位有情、有才、有味的人。(二)问题分析:1、问题分析(1)问题的引领力和任务的驱动力专题阅读教学与以往习惯的单篇教学不同,单篇教学将一篇文章揉碎搓烂塞给学生,而专题阅读教学首先是阅读量大,其次是阅读要求高,学生要在没有老师讲解的情况下,通过自读课文,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个人不能理解的内容,因此让学生在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中提升语文素养是专题阅读的关键环节。(2)学习目标的综合性和素质性专题阅读教学的目标指向不再具有单一性,而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指向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包含了“文化理解与继承、语言运用与建构、审美鉴赏与创造、思维的培养与提升”等学科素养,也就是说,专题阅读教学设计需要以思维素养为侧重,揉合了其他几种素养的培养目标,共同构成学习设计的重要依托。2、教学策略(1)突出由文字到文化的升华——循序渐进首先培养学生语感,提升学生鉴赏古代诗文的能力。其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能够自觉抵制外来糟粕、腐朽文化的侵蚀;同时通过该任务群的学习,也可以让学生在理解与认同中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悟中华民族精神,以不断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2)设计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读写一体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在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中主动建构起来的。语文活动包括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三个方面,它们相互配合,共同构成语文实践活动系统。因此专题式阅读教学更应重视读写一体化,阅读和鉴赏需要表达和交流来外显,表达和交流乃至综合实践活动既有其自身任务性写作价值,也推动阅读,其本身就是阅读的另一种形态。三、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一)案例呈现:毛泽东诗词中的革命初心1、任务驱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毛泽东作为伟大的领袖,他的诗歌更是承载革命初心的重要载体。2、资料收集“毛泽东诗词”专题学习,可以选择如下学习资源:《毛泽东诗词欣赏》(2010年中华书局出版,周振甫著);《毛泽东诗词大观》(2007年四川人民出版社,蔡清富、黄辉映著);《跟毛泽东学诗词》(刘先银著,2009年西苑出版社);《毛泽东诗词全集赏读》(2007年太白文艺出版社,麓山子著);《毛泽东诗传》(胡为雄著)《毛泽东的诗人情怀》(汪建新著);《毛泽东传》(罗斯·特里尔著);电视系列片《毛泽东的诗人情怀——阅尽人间春色》等。3、项目设计和展示3、项目设计(1)编辑你的《毛泽东诗词选集》,并解说编写的理由(2)设计一场“毛泽东诗词朗诵会”,并解说设计的理由(3)编导一部“诗词伟人毛泽东”的话剧,并解说设计的理由(4)设计一座毛泽东诗词主题文化公园,并解说设计理由(5)撰写论文《毛泽东诗词里的中国智慧》(6)撰写论文《毛泽东诗词里的革命初心》4、项目展示
在阅读中做好读书笔记,在小组中交流学习体会,按照项目设计,进行构思修改,各个小组展示分享:PPT展示,话剧展演,诗歌朗诵会,论文宣讲等。(二)问题分析与教学策略1、问题分析(1)目标僵化。针对革命传统题材的作品,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过分关注政治倾向,注重“高大上”的分析,缺少生活气息,特别是没有和学生的心灵接轨,这样削弱了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2)内容泛化。针对革命传统题材的作品,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在革命历史、人物故事,任意选取一点,随意展开,泛泛而论,缺少具体化和系统化,没有把文品和人品结合起来;没有结合时代,深入分析作品的思想内涵。2、教学策略(1)突出生活气息。把学习置于真实的情境之中,让学习任务设计到能触发学生情感共鸣的节点上,因此学习任务的设计一定与生活接轨,与学生的心灵相通,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探究的激情。(2)强化思想认同。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任务群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守正出新,拓展思路,整合资源,真正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红色基因“入脑入心”。四、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一)案例呈现:史铁生散文专题研讨教学设想: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既定的教材内容,结合阶段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构建了“史铁生散文专题学习群”,以此来落实课标要求。通过史铁生的代表作:《秋天的怀念》《我与地坛》等作品构成。整个学习过程贯彻“课内外结合,让学生动起来”的学习理念,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设计六大教学环节:搜集资料,熟悉作者;阅读作品
,感知内容;片断欣赏,学习写法;积累素材,提炼精神
;选好角度
,写作实践;成果留存,深化拓展。每个环节的学习均由课内、课外两部分组成,课内重学习任务的布置安排,重学习方法的指导、讨论,小组学习成果的展示、点评;课外主要是学生的阅读,自主选择完成任务,小组合作探究所选问题,形成主要学习成果。这样,课内外结合,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选修课教学真正“活”起来。
1、多方搜集资料,了解熟悉作者
(1)课内——教师引导激趣,明确学习任务。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通过查找资料,全面了解史铁生的有关情况,按照“作者情况说一说――铁生故事讲一讲――相关图片找一找――作者语录写一写――作者对联编一编――相关人物比一比”的形式,每个学习小组重点安排两名同学分别完成以下各项任务:①写一篇300字的作者小传。②辑录10则“史铁生语录”(每则不超过30字)。③写一个史铁生故事(300字以内)。④找两幅有关史铁生的图片,每张配100字的文字解说。⑤为史铁生写两副挽联。(2)课外――多方搜集资料,分组完成任务。搜集史铁生资料的主要渠道是网络和图书,这个过程要充分发挥学生各自的优势。
(3)课内――成果交流展示,师生共同点评。每个小组一选择本组最优秀的成果在课堂上朗读展示,师生点评。其它成果用粘贴纸或其方式张贴教室内学习栏中。2、广泛阅读作品,整体感知内容
(1)课内――教师提出要求,根据学生特点分解任务。散文阅读总的要求是:读出内容(写了什么)――读出写法(怎么写的)――读出作者(为什么写)――读出自我(我的感悟)。
可选择的问题:①史铁生在几篇散文中是如何写自己的母亲的?他想要表达怎样的感情?②史铁生对人生、生命有着怎样的感悟?他如何把自己的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的?③你觉得史铁生的散文有哪些特色?举几个例子说一说。④你在阅读中想到了哪些问题?对这些问题你想清楚了吗?(2)课外――阅读作品。根据各小组长的要求重点阅读相关篇目,每个小组书面完成总要求中一到两项,并书面完成选择问题中的一到两个。(3)课内――成果展示。在教师的主持下,讨论交流,各小组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师生共同点评,评出优秀成果。
3、选择片断欣赏,领悟学习写法
(1)课内――教师示范,学生选择。这一环节首先是教师“引学生欣赏”,用种种办法招引学生自愿地走近文体,走近作者,用学生喜欢的愿意的内容进入作品。其次,是“带学生欣赏”,学生原来看不到的地方,借助老师的眼睛也许看到了,原来感受不到的地方受教师的感染也许就感受到了。第三,是“教学生欣赏”,通过教师的示范,指导学生形成新的阅读方法。(2)课外――选择片段,进行赏析。各小组根据自己确定的鉴赏片断,查阅资料,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写出100字以上的赏析文字,每小组不少于五处。探究中遇到问题可上网查找资料,也可请教老师、家长。(3)课内――汇报交流,师生点评。在教师的主持下,各小组选择最优秀的成果,在课堂展示交流。其它成果可抄写在粘贴纸上,分小组贴在教室内的学习栏中展示。
4、整理积累素材,提炼精神价值
(1)课内――问题讨论。史铁生身上体现精神价值,有哪些写作立意的角度?通过讨论,我们可归纳出以下角度:从史铁生的遭遇中,可以立意“磨难”“挫折”“坎坷”;从史铁生的创作中,可以立意“坚持”“顽强”“意志”“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从史铁生的生活态度中,可以立意“乐观”“心态”“精神”;从史铁生给后人留下的著作中,可以立意“贡献”“宝贵的财富”“人生价值”;从史铁生战胜病魔,坚持写作的情况来看,可以立意为“信念”“人生支柱”等;从史铁生坚强活下去的情况,可以立意为“热爱生命”“坚强”。(2)课外――整理素材,点明角度。史铁生的散文,不同的篇目,就有不同的素材,不同的角度;即使同一篇目中,不同的内容也可整理出不同的素材,不同立意。课外学生主要应从课堂上讨论形成的一些立意出发,从史铁生的作品中整理相应的素材。要求每个小组从不同的角度(每组至少三个角度)写150字的语段。(3)课内――展示交流,师生点评。5、选择恰当角度,多方构思写作
(1)课内――写法指导,范文引路。在教师的组织下,先让学生讲讲自己在遇到困难、挫折、不幸时,有怎样的想法,思考过些什么问题,今后遇到挫折我会怎么办?史铁生的哪些名句“与我心有戚戚焉”?哪些名句会帮助我走出困境。之后,教师简要指导写作方法,并提供范文。(2)课外――分组写作,共同修改。小组讨论确定几个角度立意,指定几名学生执笔,写成几篇初稿,先在组内朗读交流,大家提出修改意见,着手修改,改成定稿,最后选出一篇在班上展示。(3)课内――选择优秀,全班交流。在教师的主持下,由各小组用PPT展示自己的作品(每组限一篇),并讲述构思过程、写作过程、讨论和修改过程,师生对文章进行点评。6、拓展延伸,评价激励
(1)延伸拓展。拓展延伸学习内容,让学生搜集与史铁生相关名人作品,了解他们的事迹,阅读他们的作品。如张海迪《轮椅上的梦》、陆幼青《死亡日记》、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2)评价激励。评价主要涉及的是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搜集、组织、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口头或行为表现等。评价标准可分为内容选择、过程实施和成果展示三个评价项目。评价方式采用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环节评价与总体评价相结合。在保证评价结果客观的同时,努力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每个环节的学习任务完成后按照评价维度描述完成评定任务报告单,报告单由学生本人、小组成员和教师三方面共同完成。
(二)问题分析与教学策略
1、问题分析(1)单篇精读和群文泛读的关系。专题阅读往往重视群文的总体设计,却忽略了单篇的细致鉴赏,最后造成的仅仅是“观其大略”,收获的很多是浮光掠影,这不利于语文教学的深入推进,更不是任务群教学设计的初衷。(2)单维目标和综合素养的关系。每个文本都包含丰富多彩的内容取向,因此每次专题阅读如果没有一两个侧重点,那么学习过后各个方面印象都会不深刻,因此在设计之中既要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又要突出目标重点,让学生的学习有实实在在的收获。2、教学策略(1)精读为领悟,泛读为运用。在专题阅读中,以单篇或者每篇的重点段为突破,引领学生鉴赏文本突出的艺术特色,进而运用这些手法进行拓展式群文泛读,这样才会形成阅读数量与鉴赏品质的同步提升。(2)多维推进,单维强化。依据文本特点确定一两个教学重点,结合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中的新发现,形成多维推进,单维强化的目标指向,让专题阅读真正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五、跨文化专题研讨
(一)案例呈现:《红楼梦》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比较阅读1、情境设置:
两场悲剧:《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着之一,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发展为背景和前提,尤其是贾家由盛转衰的发展历程,以林黛玉和贾宝玉为情感主线,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描绘了一群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英国戏剧艺术大师莎士比亚的极具普及性的一部戏剧,几乎家喻户晓。在这部戏剧中,莎士比亚使用了大量具有人文主义色彩的语言以及抒情意象来讲述这段浪漫又凄美的爱情故事。一种真情:爱情是文学永恒的话题,跨越时空的界限;真挚的爱情故事总是给人留下无尽的感慨和思索,通过爱情思索生命的意义,思索人性的美丑。2、任务驱动(1)阅读作品。梳理情节梗概,分析人物形象,比较两场爱情悲剧的不同点,做好读书笔记。(2)项目设计。各个小组根据自己选择的视角,撰写鉴赏论文,突出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个性化表达。3、搭设研讨“支架”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随时搭设研讨“支架”,帮助学生获得与研讨内容相关的文化背景、文化理念、文化思潮、文化心理、文化思维等方面的知识。如林黛玉、朱丽叶悲剧形象的比较研讨。她们都以生命意志对抗压抑生命精神的文化意识,大胆追求爱情,但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两个形象又有重大差异。在爱情的表达和追求上,林黛玉是含蓄内敛的,她热烈执着地追求爱情,却又将爱情深埋于心而很少直率大胆地表白。于是,她选择泪水作为表达自己爱情的方式,泪水便成了她悲剧命运的写照。与林黛玉不同,朱丽叶不仅不隐瞒遮掩自己的情感,而且敢于不顾一切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爱情。要使学生理解林黛玉、朱丽叶形象的差异就要为学生搭设中西文化性格和文化精神差异的知识“支架”。中国的儒家和道家都提倡心理伦理化、情感理性化、人格审美化要求“以理节情”。文化传统和内陆型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中华民族内倾型的民族性格和情感表达含蓄内敛的特征。海洋文化的开放性和西方的历史发展进程塑造了西方外向型的民族性格和情感表达热烈奔放、大胆率直的特征。中华文化以整体为价值基础,注重群体关系的和谐和群体利益的维护,强调社会、群体对个人的约束作用。因此,中国人常常压抑着个人的情感,考虑更多的是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和谐。西方文化则以个体为价值基础,突出个人利益。4、自主研讨问题
研讨问题是跨文化专题研讨的关键一环,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引导学生沉潜到作品中去、沉潜到研讨的问题中去。这一环节大致包括三个阶段。一是略读和精读文本。如林黛玉、朱丽叶悲剧形象的比较研讨。研讨前,要引导学生围绕两部作品中主人公追求平等、自由的爱情的共同情感主线,对人物、事件做一个简单的梳理,对人物形象能够宏观把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选择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特征的部分章节,进行深入考察。二是写读书笔记。具体包括:摘抄文本中关涉研讨问题的有关内容和搜集到的他人的评论,写下自己的困惑和思考,等等。通过写读书笔记,学生的阅读和思考才能深入,才能避免走马观花和蜻蜓点水似的阅读。三是列出交流研讨提纲,为合作研讨做好准备。5、合作研讨问题
跨文化专题研讨是一项颇具难度和挑战性的语文学习活动,仅仅依靠学生的自主研讨恐怕是难以取得较好效果的,这就需要开展交流和对话,进行合作研讨。交流合作研讨应包含两个层次:生生交流合作研讨和师生交流合作研讨。首先,学生根据交流研讨提纲汇报自主研讨的成果,与大家分享。学生之间开展互动交流,合作研讨问题。在学生展开合作研讨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三件事:一是发表个人的观点并进行阐述;二是倾听、回应他人的观点并进行补充、质疑或反驳;三是梳理、分析彼此的发言并丰富、充实自己的观点。其次,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做出分析、评价和引导,拓展研讨的深度和广度。这是跨文化专题研讨教学十分重要的一环。通过生生互动交流、师生互动交流形式的合作研讨,学生从“分享建构”和“互动建构”走向“独立建构”,最终形成自己的结论。6、撰写研讨论文
学生在经过自主研讨和合作研讨后,对问题的认识已经比较成熟,这时应适时地引导学生撰写研讨论文,即写作文学评论。通过写作文学评论,将研讨过程、研讨成果通过文字的方式呈现出来,增强理性思维能力。在必修阶段的“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中,学生就初步接触了文学评论。选择性必修“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外国作家作品专题研习”,要求从不同角度撰写研讨论文。本任务群的文学评论写作是引导学生达到高中阶段语文学习更高层次的需要。但不必要求学生文学评论表达上的完美,只是鼓励学生用写作文学评论的方式参与到跨文化专题研讨活动中来,进一步提高文学阅读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7、交流展示分享
通过分析比较,学生从中体会到悲剧产生的不同原因,首先是中西文化背景差异:在情感表达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有着鲜明的差异。中国古典诗歌中,类似于西方“我爱你”这样直抒胸臆的句子很少,我们能够看到的大多数诗句都是通过一些意象或者一些特定的场景来间接表达情感。《红楼梦》中宝、黛二人的爱情故事,也可以用含蓄、内敛这样的词汇来形容和描述。西方人的情感表达则比中国人更加勇敢和直接。《红楼梦》中宝、黛二人的人物性格分析,林黛玉:自卑羞怯,喜怒无常,其原因都是源于其敏感、自卑的内心。第一是家庭变故,曾经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可现如今寄人篱下,说话做事都要谨小慎微,这样的心理落差,会让黛玉产生极大的心理变化。第二是缺乏安全感,在感情的世界里,黛玉是一个十分缺乏安全感的人,她喜欢宝玉,但当贾家的长辈准备让宝钗和宝玉彼此互相认识、发展感情的时候,黛玉却不敢说一个不字。贾宝玉:多愁善感,女性气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待爱情过于温柔体贴;第二,爱情中过于多愁善感;第三,对爱情毫无打算。这些充分体现了他无欲无求、懦弱且逃避现实的性格特点。《红楼梦》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导致男女主人公最终分开的原因,虽然说从表面上看均来自家庭,但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分析可以看出,其原因有着些许的差异和不同。(二)问题分析与教学策略1、问题分析(1)比较的目的。跨文化专题研讨旨在引导学生思考丰富多样的人类文化,汲取人类思想精华,培养开放的文化心态,发展批判性思维,增强文化理解力。这些论述应当是确定跨文化专题研讨教学目标的立足点和出发点。(2)比较的渠道。积极拓展学习渠道,如组织学生利用社会实践参与跨文化的交流,利用网络参与跨文化课题讨论,向学生推荐跨文化研究的文章或专业杂志,促进学习活动的深化。2、教学策略(1)选择适宜的研讨对象。选择研讨对象要遵循三个原则:经典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契合性原则。所选择的研讨作品应当是在中外文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经典作品,应当具有可比性和比较的价值,与高中生的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契合,适合中学生阅读。(2)突出恰当的研讨内容。针对不同体式的文本,研讨内容应有所不同和侧重。如,戏剧文本不能忽视戏剧冲突,诗歌文本要考虑抒情方式和抒情特点,神话文本要注意神话的原型意象和民族属性。研讨可以从多方面进行,也可以在某一点上展开。六、学术著作专题研讨(一)案例呈现:《乡土中国》专题阅读
《乡土中国》一书由作者发表在《世纪评论》上的14篇文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糖尿病足康复护理培训指南
- 基坑土方开挖风险控制方案
- 奶茶辅料营销方案
- 施工泵抽水施工方案
- 民歌分享活动策划方案
- 温泉丽人活动方案策划
- 同城相约活动策划方案
- 市政施工便道施工方案
- 土建施工保温施工方案
- 线上销售营销方案
- SAP SD定价过程系统配置
- 2023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全文学习PPT课件(带内容)
- 1978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
- 外研版六年级英语一般现在时的用法
- 广西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特殊慢性病申报表
- 创伤病人急救护理课件
- 2022-2023学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七十中学物理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
- GB∕T 12237-2021 石油、石化及相关工业用的钢制球阀
- 阀门设计手册第三版计算书(带公式)
- 教练技术第一阶段导师讲义
-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