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褐蘑菇栽培技术_第1页
第十七章 褐蘑菇栽培技术_第2页
第十七章 褐蘑菇栽培技术_第3页
第十七章 褐蘑菇栽培技术_第4页
第十七章 褐蘑菇栽培技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七章褐蘑菇栽培技术第一页,共二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

本章知识体系形态特征生活条件工艺流程栽培技术出菇管理采收第二页,共二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教学目标:熟练掌握褐蘑菇

栽培技术

教学重点:1.栽培料制作

2.接种方法

教学难点:3.发菌管理

4.出菇管理第三页,共二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

第一节生物学特征褐蘑菇(Agaricusbrunnecens):属于真菌门、层菌纲、伞菌目、蘑菇科、蘑菇属。

第四页,共二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

二、食药用价值:1.丰富的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人体全部必须氨基酸。2.菇味浓香,肉质滑嫩、鲜美可口。3.抗衰老、抗癌、防治心胀病、高血压。

第五页,共二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

三、形态特征:

褐蘑菇子实体中等大,单生。盖径3.57—5.60cm,初扁半球形,表面披有褐色纤维状鳞片,黄褐色;菌肉白色,伤口变色。菌柄长4-6cm,粗3—5cm,圆柱形,白色,内实。菌环白色,膜质,双环,生菌柄上部。易脱落。孢子褐色,平滑,椭圆形或长椭圆形,5—7μm。第六页,共二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四、生活习性

1.营养条件能分解利用草本植物秸秆作为营养碳源,最好氮源为畜粪、硫酸铵和尿素,最适碳氮比30:1。第七页,共二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四、生活习性

2.温度褐蘑菇属于中、低温型的菌类。菌丝生长温度为4-32℃,最适温度为20-22℃。褐蘑菇是典型的稳温结实性菌类。第八页,共二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四、生活习性

3.水分与湿度褐蘑菇属于厌湿性菌类。含水量一般以62%-65%为宜。在产菇期内,室内空气相对湿度以85%-90%为理想。第九页,共二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四、生活习性

4.空气褐蘑菇是好氧性的异养生物,它的生长发育需要吸入O2,呼出CO2。菇房需要经常通风换气,排除有害气体,补充新鲜空气。第十页,共二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四、生活习性

5.光照褐蘑菇属于厌光性菌类。光线对其没有直接作用,全黑暗条件下褐蘑菇仍然会顺利发育,且子实体洁白、圆整、质量良好。第十一页,共二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四、生活习性

6.pH值褐蘑菇适宜生长的酸碱度范围是pH5.5-8.5,最适pH6.8-7.0。第十二页,共二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栽培技术一、栽培季节:

根据褐蘑菇出菇温度范围16-32℃,播种40-45d后开始出菇的生物特性,一般春栽选择3-4月播种,5-7月出菇;夏栽选择6-7月播种,8-10月出菇,各地应结合当地气候条件,选择最佳栽培季节。第十三页,共二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栽培技术一、栽培季节:

根据褐蘑菇出菇温度范围16-32℃,播种40-45d后开始出菇的生物特性,一般春栽选择3-4月播种,5-7月出菇;夏栽选择6-7月播种,8-10月出菇,各地应结合当地气候条件,选择最佳栽培季节。第十四页,共二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二、基本工艺流程菌种选择及制备培养料配制建床播种覆土处理采收第十五页,共二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

三、栽培模式

保护地或露地畦床式栽培。

第十六页,共二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

四、菌种制作

母种同常规制作,原种和栽培种制作一般选用小麦为培养基。大球盖菇初生菌丝生活力较弱,要注意三点:一是不能用老化菌种,菌龄适宜;二是培养料含水量要适当,在60%-65%之间;二是温度要正常,尽量避过高温第十七页,共二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

五、菌床制作1.培养料配方配方一:稻麦草80%、石灰4%、磷肥2.5%、石膏2%、复合肥1%、尿素0.5%。配方二:稻麦草60%、牛粪30%、石灰4%、磷肥2.5%、石膏2%、复合肥1%、尿素0.5%。配方三:棉籽壳45%、玉米秸45%、石灰4%、磷肥2.5%、石膏2%、复合肥1%、尿素0.5%。一般100m2栽培面积投培养料1500kg左右。第十八页,共二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

五、菌床制作2.培养料处理堆料应在播种前35-40d进行。先将草浸泡1d。麦秸吸水慢,应多泡1-2d。干粪也应提前1d打碎并加水调湿至含水量在65%左右。建堆时先铺一层17-20cm草,再铺一层5-6cm粪,一层草,一层粪,直到铺完。堆宽与高均以1.5m为宜,长根据料量而定。堆的上面及四周用草帘盖好,雨前加盖塑料薄膜,雨后揭掉,以利通气。第十九页,共二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

五、菌床制作2.培养料翻堆培养料堆制后要翻堆4-5次。当堆温达到最高(以60-70℃最好)开始下降时进行第一次翻堆,这次翻堆要补足水分,并把石膏、过磷酸钙等加进去。最后一次翻堆要按要求调节好水分和酸碱度,发酵好的培养料呈红褐色、无臭味、无氨味、粪块,柔软有弹性,草用手一拉即断,pH值7.2-7.5,紧握料指缝间有水但不下滴,无病菌和虫卵存活。。第二十页,共二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

3.菇房消毒

菇房消毒应于培养料最后一次翻堆后进行。重茬菇房,收菇后将床架全部拆除,移至室外清洗、曝晒,于消毒前搭建好,并对其及四周墙壁洒5%石灰水或3%漂白粉水,接着密闭门窗,每立方米用硫磺5g、敌敌畏5ml混合点燃烧净,24h后,开窗排气,至无刺激味时即可进料。第二十一页,共二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5.建床播种菇房消毒后,将堆制好的料趁热运进菇房,在床架上堆成小堆。每间菇房进料要当天完成。将完成发酵好的培养料均匀铺入畦床上,料厚8cm左右,稍压实,待料温降到35℃以下时开始播种,播种采用撒播或穴播方式,每100㎡菌种用量100-150袋。第二十二页,共二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6.发菌覆土

播种3d内应紧罩畦床薄膜,3d后每天开始揭膜通风换气1-2次,每次20-30min,同时保持畦床温度15-34℃。若培养料表面失水干燥,可采取轻喷雾化水维持湿度。一般经过15-20d的养菌培养,当菌丝蔓延整个培养料的2/3时即可覆土。土壤宜选择肥沃的稻田土或砻糠土,覆土层厚度3.5-4cm。

第二十三页,共二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7.出菇管理经覆土10-15d后,菌丝体发育更加粗壮,并发生少量爬上土层形成菌索,此时应喷催蕾水,提高畦床空间湿度90-95%。同时,掀开两端薄膜加大通风换气,迫使菌丝向下倒伏,加快从营养生长阶段转为繁殖出菇阶段。经过5-7d的诱导催蕾管理,当发现土层内大量白色粒状原基时,再喷一次出菇重水,保持土层适度湿润即可大量出菇。

第二十四页,共二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八、采收管理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从菇蕾形成至成熟采收一般需5-7d。当菌盖呈半球形状,菇体紧实,菌膜尚未展开时即应采收。整个产菇期5-6潮菇,总生物转化率达50%。目前,褐蘑菇主要以脱水干制品出口,其干制方法可采用脱水机烘干、火笼烤干、太阳晒干。其中采用脱水机烘干的产品,其颜色为淡金黄色、朵形美观、香味浓郁,符合出口标准要求。第二十五页,共二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九、采后管理每收完一潮菇后,需经10-15d的调整期才能继续出菇。在这段时期内主要的工作有:①理床补土对菇床进行整理,挖除老根和老菌块,将采菇后留下的孔洞用土填补。小孔填细土,大孔填粗土,再用细土覆盖,使床面平整。补土后及时喷水调湿。第二十六页,共二十七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九、采后管理②合理追肥蘑菇生长后期,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