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_第1页
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_第2页
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_第3页
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_第4页
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优选)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1页;编辑于星期三\0点28分别名diffuseintravascularcoagulationinobstetrics;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2页;编辑于星期三\0点28分类别产科/分娩期并发症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3页;编辑于星期三\0点28分ICD号O90.8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4页;编辑于星期三\0点28分概述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agulation,DIC)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某些临床已明确诊断的疾病伴有的、以广泛血管内凝血和出血倾向为特征的中间发病环节或并发症。DIC是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凝血物质进入血循环,引起血管内微血栓形成,同时或继发纤溶亢进,从而出现器官功能障碍、出血、贫血甚至休克的病理过程,主要特征为凝血功能失常。其临床特点多变,实验室诊断方法也不统一,目前尚无一个确定的治疗方案,常规的一些治疗方法如肝素的使用,都未经过严密的科研论证。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5页;编辑于星期三\0点28分概述以前称之为消耗性凝血,实际上DIC过程中消耗的成分并不多见,在整个妊娠过程中均可因不同的疾病而并发DIC,尤其是在孕晚期及分娩期发生最多,是严重影响孕产妇生命的一种严重并发症。

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6页;编辑于星期三\0点28分流行病学约占DIC发病数的80%以上。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医源性DIC”的报道日渐增多,据报道占DIC总发病4%~8%,位居易致DIC之基础疾病的第5位。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7页;编辑于星期三\0点28分病因产科DIC多发生于产科严重的并发症和合并症,常见的病症见于:

1.感染性流产在非法堕胎和妊娠中期宫腔内注射药物时,感染引致细菌和细菌毒素入血,发生绒毛膜炎、羊膜炎以致败血症,使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小板聚集,组织坏死释放凝血活酶。

2.过期流产胎死宫内Pritchard(1959)报道,胎死宫内4周以上约有25%的孕妇发生低纤维蛋原血症,在4周以前娩出者几乎未见有凝血病。其发生低蛋白原血症是因为死胎的存留,释放组织凝血酶而引发DIC。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8页;编辑于星期三\0点28分病因

3.胎盘早期剥离是危及母儿生命的产科急症。我国的发生率0.46%~2.1%,美国南部报道发生率0.46%~1.3%。因诊断标准不同而有差异,胎死宫内分别为1.2%和9.2%,胎盘早剥的原因不明但多数发生于高血压的患者,因螺旋小动脉痉挛性收缩,蜕膜缺血,缺氧损伤坏死,释放凝血活素,胎盘后血肿,消耗纤维蛋白原表现为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纤维蛋白原<1~1.5g/L有出血倾向及脏器栓塞。

4.羊水栓塞羊水中含有上皮细胞、毳毛、角化物、胎脂、胎粪、黏液等颗粒物质。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9页;编辑于星期三\0点28分病因羊水进入血循环可触发内外源凝血系统,可使血小板聚集破坏,促进凝血,并可激活凝血因子Ⅶ,通过血管内皮表面接触形成内源性凝血活酶,有强烈的促凝作用。羊水中不但含有促凝物质,也含有纤溶激活酶,激活纤溶系统,使纤维蛋白溶酶原转变为纤维蛋白溶酶,使纤维蛋白溶解为纤维蛋白降解物(HDP),同时也可溶解纤维蛋白原。大量消耗凝血因子,尤以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消耗的最多。另一方面纤维蛋白溶解,使血液从高凝状态急剧转变为低凝高溶。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10页;编辑于星期三\0点28分病因故羊水栓塞导致DIC,病情凶险,发展迅速,陷入深度休克,甚至数分钟内死亡。

5.休克休克晚期,微循环淤血,血流缓慢,血液浓缩黏滞性增高,红细胞易于聚集,以及严重缺血,缺氧和大量酸性代谢产物的聚积,可使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导致DIC。创伤性休克,损伤组织还可以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

6.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病理生理变化,严重的血管痉挛性收缩,血液浓缩,机体各脏器缺血、缺氧、内皮细胞损伤导致依前列醇(前列环素)合成酶减少,血栓素(tromboxane,TXA2)合成酶相对增加,PGI2/TXA2比例下降,胶原增多,从而激活血小板,引发血小板黏附和聚集,释放的二磷腺苷(ADP)、5羟色胺(5-HT)、儿茶酚胺使血小板进一步聚集,血小板减少。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11页;编辑于星期三\0点28分病因故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有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的条件。临床表现有出血症状,呕血、尿血,但经实验室检查并无低纤维蛋白原血症而为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所以溶血性贫血也并非纤溶亢进所继发。而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微血管病性溶血,非消耗性凝血病应与DIC相鉴别。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与肝酶增高统称为Hellp综合征。Hellp与DIC是否有因果关系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12页;编辑于星期三\0点28分发病机制上述因素引起DIC通常是通过以下途径。

1.首先是大量组织因子进入血循环,启动外源性凝血途经,如手术中的严重创伤、胎盘早剥、胎死宫内等,这些情况下均有大量组织因子(也就是凝血因子Ⅲ,或称组织凝血活酶(tissuethromboplastin,TTP)释放入血,与血浆中的Ca2。和凝血因子Ⅶ形成复合物,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目前认为此时凝血系统的激活主要是通过TTP介导的。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和内皮细胞一样,当受到致病因子或介质刺激后,在细胞表面有TTP表达。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13页;编辑于星期三\0点28分发病机制

2.其次是激活凝血因子Ⅶ,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如感染性流产时细菌内毒素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内膜下胶原暴露,凝血因子Ⅻ与胶原或与内毒素接触,其精氨酸上的胍基构型发生改变,活性部位丝氨酸残基暴露而被激活。另外,因子Ⅻ和活化的因子Ⅻa也可能在激肽释放酶,纤溶或胰蛋白酶等可溶性蚓激酶(蛋白水解酶)的作用下生成碎片Ⅻf,这一过程称酶性激活。Ⅻf为激肽释放酶原激活物,可将血浆激肽释放激肽释放酶原激活成激肽释放酶,后者使因子Ⅻ进一步活化,从而加速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反应。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14页;编辑于星期三\0点28分发病机制Ⅻa和Ⅻf还可相继激活纤溶、激肽和补体系统,进一步促进DIC的发展。

3.感染性流产及羊水栓塞时因细菌内毒素及羊水中的一些颗粒物质进入血循环可激活血小板,使其膜糖蛋白Ⅱb~Ⅲa复合物作为纤维蛋白原受体功能表达,与纤维蛋白原结合,促使血小板聚集。而致病因素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内皮下胶原和微纤维暴露,通过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onWillebrandfactor,vWF)或直接与血小板膜糖蛋白Ⅰb结合,使血小板黏附。被激活的血小板释放二磷腺苷(ADP)、5-羟色胺(5-HT)、血栓素A2(tromboxane,TXA2),又可进一步激活血小板,结果形成微聚体。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15页;编辑于星期三\0点28分发病机制另外,血小板被激活时,膜磷脂发生改变,即带负电荷的磷脂从膜内层转到外层,通过Ca2与因子Ⅺ、Ⅹa、Ⅹ、Ⅱ相互作用,在辅助因子Ⅴ和Ⅷ的参与下促使凝血酶形成。通常,在DIC的发病过程中,血小板多起继发作用。但也可以起原发作用。

4.血管内皮细胞(VEC)与血管张力、凝血和纤溶3方面皆有双向相互作用。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如严重感染性流产时(病原体可以是细菌、病毒、真菌、原虫、螺旋体或立克次体),往往损害血管内皮细胞,使其生理平衡作用失调。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16页;编辑于星期三\0点28分发病机制例如,内毒素可直接作用于VEC,或通过单核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释放肿瘤坏死因子(TNF)作用于VEC。也可以通过白细胞介素1(IL-1)、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activatingfactors,PAF)和补体(C5a)为介导损害VEC。TNF和IL-1可改变VEC表面特性,促使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T细胞在表面黏附。PAF引起血小板聚集、释放,促使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趋化和颗粒分泌,并促使内皮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相互反应。C3a和C5a可以使单核细胞释放IL-1,C5a可加强活化的中性粒细胞产生氧自由基,结果损伤内皮细胞,促使DIC发生。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17页;编辑于星期三\0点28分发病机制总之,DIC时凝血被激活,使循环血中出现凝血酶和纤溶酶。一方面凝血酶从纤维蛋白原切下纤维蛋白肽A、B,余下的即纤维蛋白单体,在微循环聚合成纤维蛋白,形成血栓,干扰血流,末梢缺血,损害器官,同时血小板减少。另一方面,纤溶酶切割纤维蛋白(原)C端,产生FDP(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与纤维蛋白单体形成可溶性复合物,干扰单体聚合,导致出血。碎片D、E与血小板膜高亲和而使血小板失去功能,也导致出血。纤溶酶还可以降解凝血因子Ⅴ、Ⅶ、Ⅸ、Ⅺ,以及血浆中的生长激素、ACTH、胰岛素等。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18页;编辑于星期三\0点28分发病机制纤溶酶激活补体系统溶解红细胞,释放ADP和膜磷脂促凝血;溶解血小板使之减少和提供促凝血物质。以上就是DIC时发生血栓、出血和器官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基础。产科DIC发病的机制与病理(图1)。

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19页;编辑于星期三\0点28分临床表现

1.出血产科DIC以子宫出血最常见,而且常误认为是子宫收缩不良的产后出血,延误抢救时间。子宫出血的特征是阴道持续流血不停,出血量多少不一,无血凝块。严重可伴有皮肤出血斑、牙龈出血、咯血、呕血、尿血,以及注射针眼和手术切口出血、渗血。

2.循环障碍由于微循环血栓形成,静脉回流量急剧减少,加之失血,使循环发生障碍,血压下降,发生休克,而大量血小板的破坏,组胺和5-色胺的释放,使微血管收缩,加重缺氧,严重影响主要脏器心、肝、肾和肾上腺功能;心肌收缩受抑制,心功能下降;肾因肾皮质血管栓塞、缺血、缺氧,可以发生坏死而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肺部则因肺毛细血管广泛栓塞、出血而发生承认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因此可出现神志模糊、脉速而无力、呼吸困难、发绀、少尿或无尿等症状。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20页;编辑于星期三\0点28分临床表现

3.起病方式一般起病快、突然,发展迅速,以羊水栓塞、胎盘早期剥离、重症妊高征多见。少数因凝血因子缓慢消耗,病情发展较缓慢,出血较轻,如过期流产、死胎等。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21页;编辑于星期三\0点28分并发症

1.休克急性DIC能导致休克,休克的程度与出血量不成比例。由于微血栓阻塞微循环毛细血管网的通路,组织灌流量停止,组织细胞坏死可导致休克。也可出现微循环和体循环分流现象。虽然微循环被血凝块所阻,血液可不经毛细血管经动静脉短路回归静脉,临床表现可有正常的动脉压。实际已有组织细胞灌流量不足,所以休克的程度表现虽有不同,如不及时抢救改善组织细胞的灌流量,疏通微循环,再加上不同程度的继发纤溶出血,最终可导致严重的循环障碍,不可逆性休克。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22页;编辑于星期三\0点28分并发症故DIC发生休克不一定与出血量呈正相关,休克发生迅速,有休克出现早,且不易恢复的特点。

2.脏器栓塞微血栓可累及1个脏器或多个脏器,微血栓形成的症状,因阻塞的器官的部位范围不同而有别,肾脏DIC的表现为急性肾功能不全,血尿和少尿或无尿。心脏DIC的表现为急性心功能不全、有心律失常,甚至发生心源性休克。肺内DIC表现为呼吸困难、肺水肿和肺出血。脑内DIC可导致谵妄、惊厥甚至昏迷,肾上腺DIC可引致肾上腺皮质坏死出血。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23页;编辑于星期三\0点28分并发症垂体坏死出血可导致席汉综合征。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24页;编辑于星期三\0点28分实验室检查

1.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迅速下降至<100×109/L,病情加重随之下降可达50×109/L。血小板下降示血凝因子消耗的简便方法,血小板计数<150×109/L为血小板计数少,不能除外DIC。

2.血纤维蛋白原测定DIC的过程,是血浆维蛋白原经内外促凝物质的作用转变为纤维蛋白,血液不断发生凝固,同时已形成的纤维蛋白,因为纤维蛋白溶酶活性增加而被溶解,故DIC主要显示为血纤维蛋白原过少症(hypofibrinogenimia),一般低于1.6g/L;重症可低于1g/L。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25页;编辑于星期三\0点28分实验室检查

3.凝血酶原时原时间测定为外源性凝血系统初筛试验,由于Ⅰ、Ⅱ、Ⅴ、Ⅶ、Ⅹ因子消耗,从而使纤维蛋白溶酶活性增强FDP增多。故凝血酶原时原时间延长。正常为13s,如延长3s以上则为异常。

4.优球蛋白溶解试验(euglobulinlysistest)此试验是除去血纤维蛋白系统的溶解物质,了解纤维蛋白溶解活性的。正常值2~4h,纤溶亢进时则<120min。

5.血浆鱼精蛋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plasmaprotamineparacoagulatintest,3P试验)正常时血浆内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含量极少,3P试验阴性。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26页;编辑于星期三\0点28分实验室检查DIC时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增多,硫酸鱼精蛋白(鱼精蛋白)可使之分解,单体复合物自行聚合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凝块而成胶冻状,此过程称之为副凝固现象,3P试验为阳性。但当纤溶亢进时,纤溶酶作用增强,纤维蛋白被降解为D、E碎片时,则3P试验为阴性。故3P试验可预测DIC不同阶段。

6.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在消耗性低凝血期和继发纤溶期,因血小板、凝血因子消耗、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产生过多,正常40~80μg/ml,DIC>40~80μg/ml。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27页;编辑于星期三\0点28分实验室检查

7.全血凝块试验若无纤维蛋白原检查条件,可参照全血凝块试管法:取患者血2~5ml放于小试管中,将其置于倾斜位,观察血凝固的时间。血凝固的标准是血凝块经摇动亦不松散,从而推测血纤维蛋白原含量(表1)。

8.纤维蛋白溶解试验将正常人已凝固的血2ml加入患者2ml血中,30~40min。正常人血凝块破碎,表示患者纤溶活性亢进。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28页;编辑于星期三\0点28分其他辅助检查

1.纤维蛋白肽(FP)A/B在凝血酶作用下最早从纤维蛋白原释放出来,可作为凝血亢进的早期指标。放免法测定,正常人FDA含量<9g/L,DIC早期升高达10~100倍,FPB<2,DIC增高。FPBβ15~42,41~42肽段是纤溶亢进灵敏指标。

2.D-二聚体是胶联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纤维蛋白降解物,它既可反映凝血酶的生成,又可表现纤溶酶的活化,故可作为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指标之一。现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假阳性明显降低。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29页;编辑于星期三\0点28分其他辅助检查Bick等研究显示D-二聚体试验敏感性94%,特异性80%,在诊断预测DIC时阳性预测值100%。

3.抗凝血酶--Ⅲ(AT-Ⅲ)是机体内最重要的凝血酶抑制剂,由于持续凝血和活化的中性粒细胞所释放弹性蛋白酶的降解,以及AT-Ⅲ生成的减少。故AT-Ⅲ减少可诊断DIC。并可作抗凝血疗效的指标。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30页;编辑于星期三\0点28分诊断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31页;编辑于星期三\0点28分鉴别诊断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32页;编辑于星期三\0点28分鉴别诊断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33页;编辑于星期三\0点28分治疗治疗原则应该标本兼顾,因果并治。

1.去除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阻断内、外源性促凝物质的来源,是预防和终止DIC的关键。例如积极有效的控制感染,尽早娩出胎儿、胎盘和清除子宫内容物,抗休克,甚至切除子宫。产科胎盘早剥、胎死宫内、感染性流产、出血性休克等易诱发DIC,故在积极预防原发病的基础上,须加深对易发病的认识。与此同时应注意防治酸中毒,改善缺氧。预防溶血。

2.改善微循环改善微循环的灌流量是防治DIC的先决条件,首先应补充血容量,保持微循环血流通畅。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34页;编辑于星期三\0点28分治疗适当补充复方乳酸钠液、全血和葡萄糖(右旋糖酐液),增加血容量可解除小动脉痉挛,降低血液黏稠度、高凝状态、促使凝聚的血小板、红细胞疏散,特别是右旋糖酐有修复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但右旋糖酐4酐40(低分子右旋糖酐)分子量4万,虽扩容疏通微循环效果好,但有严重出血倾向时,以选用中右旋糖酐7酐70(分子右旋糖酐)为宜。在补充血容量的同时也要注意纠正酸中毒和水电解质失衡。避免应用一切促血液凝固的药物,如血管收缩药和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因大剂量有抑制网状内皮系统的作用。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35页;编辑于星期三\0点28分治疗

3.肝素的应用肝素是常用而有效的抗凝剂,作用是阻断凝血过程,防止血小板凝血因子消耗,但对已形成的微血栓无效。

(1)适应证:诊断明确的DIC,病因不能迅速控制时,应立即使用肝素,越早越好,应用在血液呈高凝状态,有下列症状结合化验室检查,在症状出现10min,1h内用肝素效应最好。①血小板下降150×109/L以下,皮肤出现出血点或瘀斑。②血液呈高凝状态,静脉取血血液黏滞,血压下降。③顽固性休克,休克与失血不成比例。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36页;编辑于星期三\0点28分治疗④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迅速下降,持续性血管内凝血。⑤凝血因子消耗引起的持续性出血不止,出血不见凝血块。

(2)禁忌证:①有显著的出血倾向或潜在的出血病。②结核空洞出血、溃疡病出血,有出血倾向的严重肝病或高血压脑病。③手术后短期内,或有巨大的出血创面未曾完善止血。④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已过渡到纤溶亢进阶段。

(3)产科并发症中肝素的应用:结合产科DIC多发生于分娩过程,产后有巨大的胎盘剥离面,是否适用肝素。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37页;编辑于星期三\0点28分治疗根据国内外文献的总结报道,对前述诱发DIC的几种产科并发症有以下见解。①胎盘早期剥离:其主要症状为显性和隐性出血,多发生于高血压产妇,严重病例胎死宫内,胎死宫内的百分率国外为0.12%,北京妇产医院为0.17%~0.23%。血小板减少,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国内外一致认为在大量输血,输新鲜冷冻血浆可增加凝血因子,提高纤维蛋白原,尽快结束分娩,胎儿、胎盘晚出后,凝血因子可自然恢复正常,无须应用肝素以免加重出血。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38页;编辑于星期三\0点28分治疗国外报道10U新鲜冷冻血浆输注,可提高纤维蛋白原1g/L。但也有在未娩前给小剂量肝素25mg未增加产后出血的报道。②胎死宫内:

1959年Pritchard报道,胎死宫内滞留子宫4周以上,发生低纤维蛋白原血症者几乎占25%。所以在死胎病灶清除之前,应输注肝素,待纤维蛋白原恢复正常再引产清除胎物。③感染性流产和流产:感染性流产主要是积极控制感染后清除子宫内胎物,DIC可自然消失。各种流产包括中期妊娠引产,发生DIC的原因与采取的手术措施有关,据美国加州一个工业城市Ingwood医院(1980~1981)的报道:

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39页;编辑于星期三\0点28分治疗吸引刮宫DIC发生率为8/10万,扩宫清除胎物刮宫DIC发生率191/10万,高张盐水引产DIC发生率为658/10万。我国虽无详细统计数字报道,据北京医学会北京几家大医院的统计(1983),虽高张盐水引产早已废弃,但芫花和天花粉蛋粉蛋白(天花粉)引产也有DIC发生,中妊DIC发生率明显高于早期吸宫流产。④休克:产科较多见是出血性休克,一旦发生DIC则形成恶性循环,特别是酸中毒抑制心、脑功能和抑制肝素的活性,治疗积极纠酸补充血容量,输注新鲜冷冻血浆,阻断恶性循环,肝素在酸中毒时需加大量。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40页;编辑于星期三\0点28分治疗⑤羊水栓塞:虽然不常见,但病死率可高达80%,主要症状是突然呼吸困难、寒战、休克,出血与休克的程度不成比例。国内外一致主张尽快应用肝素,于症状发作后10min内应用效果最好,症状典型可不等实验室结果。如应用肝素后,出血仍不能控制,应切除子宫阻断凝血活素的来源抢救患者。北京妇产医院曾为1例血压0的产妇,在产房就地施子宫切除术,挽救了病人。并经文献统计羊水栓塞DIC及时应用肝素增高存活率。

(4)肝素的用量和用法:

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41页;编辑于星期三\0点28分治疗一次量可按每千克体重0.5~1mg计算[每(mg)相当于125U]。静脉滴注可立即生效,但有效时间短,需持续静脉滴注或每4~6小时给药1次,以保持有效的抗凝水平。24h用量可在200mg左右,首次用肝素50mg加入葡萄糖液100ml,静脉快速滴注后即以100~200mg加入葡萄糖液或等渗生理盐水1000ml内缓慢滴注,维持24h或采用间断静脉滴注。产科DIC因多发生在分娩过程,在胎儿、胎盘和稽留胎物娩出后,外源性促凝物质清除,凝血现象可自然缓解,故肝素多采取间断滴注,在无化验室结果前首次可采取半量25mg滴注。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42页;编辑于星期三\0点28分治疗肝素一般在4~6h排泄,但在肾损害者,其半衰期可延长。使用过程要求凝血时间维持在15~30min之内,若凝血时间延长则须根据延长时间决定延长间隔时间或减量停用。否则一直应用到病情好转,出血停止,血压稳定方可逐步停药。肝素主要的不良反应是出血。1996年加拿大Turpie医师在第二界长城国际介入性心脏病研讨会上报道,肝素出血的不良反应是因肝素与血小板结合并抑制其功能。除此之外因肝素与大量的血浆蛋白结合,降低了与抗凝血酶Ⅲ的结合,这种与血浆蛋白的非特异性结合是肝素没有良好的剂量效果关系和病人对肝素耐药的主要原因。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43页;编辑于星期三\0点28分治疗肝素亦与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结合,是肝素清除的剂量依赖机制,所以肝素存在明显的局限性。而现在试用开发的低分子量肝素与血浆蛋白、内皮细胞、血小板结合的少,其清除机制不具有剂量依赖性,所以它比肝素具有更好的剂量效果关系,因此其出血的不良反应很少。期待低分子量肝素早日推广使用。目前低分子量肝素尚未推广使用,肝素没有直接的抗凝效应,需与抗凝血酶Ⅲ(ATⅢ)结合发挥抗凝作用,如患者体内原有ATⅢ水平较低或在DIC病程中明显消耗,则影响肝素的效应,故应补充新鲜冰冻血浆的滴注,其内含ATⅢ量颇丰可与肝素协同作用,如发现所用肝素过量,可用硫酸鱼精蛋白(鱼精蛋白)对抗,1mg硫酸鱼精蛋白(鱼精蛋白)静脉注射可对抗1mg肝素。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44页;编辑于星期三\0点28分治疗疗效观察,最简单的判断方法是血小板计数的动态检测,或动态监测ATⅢ水平。

4.抗凝血酶Ⅲ(ATⅢ)治疗DIC患者由于ATⅢ消耗,处于低水平,单纯ATⅢ疗法1600~3000U/d,2天可以取代肝素的治疗。肝素与ATⅢ联合治疗有出血的不良反应。

5.活性蛋白-C复方乙酰水杨酸(APC)肝功能受损、感染、可使复方乙酰水杨酸(APC)水平下降,细胞因子如TNF使PC活性下降。复方乙酰水杨酸(APC)可以抑制慢性和急性凝血,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复方乙酰水杨酸(APC)5000~10000ug/d,2天,对胎盘早剥并发DIC有效,复方乙酰水杨酸(APC)是治疗DIC安全有效、有益的药。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45页;编辑于星期三\0点28分治疗

6.抗血小板凝聚药物前已述及右旋糖酐可降低红细胞和血小板的黏附和凝聚,因其带负电荷。一般用量不要超过1000ml。双嘧达莫(潘生丁)有解血小板凝聚的作用,抑制血小板二酯酶的活性,常用剂量为200~400mg/d,但抗DIC血小板凝聚使用大剂量600mg滴注为宜。也有人认为可能是此药有增强依前列醇(内源性前列环素)的作用。与阿司匹林合用量可减半。现阿司匹林主张用小剂量60~80mg/d,主要阻断血栓素的产生而对PGl2合成酶无影响,大剂量两者都要受到抑制,因血栓素环氧酶对阿司匹林的敏感性高于前列环素环氧酶。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46页;编辑于星期三\0点28分治疗

7.补充凝血因子消耗性低凝血期是补充凝血因子的适当时机,是产科常输注的血液成分。

(1)输新鲜血和新鲜冰冻血浆:输新鲜血或库存血不超过3天。除补充血容量,还能补充DIC时所消耗的多种凝血因子,但在抗凝的基础上输血效果最好,先与肝素化或外源性促凝物质已除去如胎盘早剥已分娩。新鲜冰冻血浆在扩容方面优于血是因为无细胞成分又含多量抗凝血酶Ⅲ,可与肝素协同抗凝阻断凝血因子继续消耗,无加重凝血之虑。

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47页;编辑于星期三\0点28分治疗(2)纤维蛋白原:当DIC出血不止,纤维蛋白原下降至1.25~1g/L时,可输注纤维蛋白原,输注纤维蛋白原2g可提高血纤维蛋白原1g/L。若输注凝血酶原复合原复合物以不少于400U为宜,但缺乏Ⅷ因子。有时需加用Ⅷ因子制剂和输注血小板。

(3)输血小板:如血小板降至50×109/L,而出血明显加剧。可输浓缩血小板,每500ml新鲜血分离出的血小板为1U,每单位血小板输注,可提高血小板7500μl。

(4)冷沉淀物(cryopreacipitate):

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48页;编辑于星期三\0点28分治疗内含凝血因子Ⅰ、Ⅴ、Ⅷ、ⅩⅢ,每单位可增加纤维蛋白原100mg/L,并可提高Ⅷ因子水平。但血制品有传播肝炎、艾滋病的危险,特别是纤维蛋白原制品应与注意。

8.抗纤溶剂的应用适用于DIC晚期,继发性纤溶期。当继发纤溶亢进已成为出血的主要原因时,可在肝素化的基础上使用抗纤溶药物,优球蛋白溶解<120min可单独使用。临床常用的抗纤溶制剂有以下4种:

(1)抑肽酶(aprotinin):是一种蚓激酶(天然蛋白水解酶)的抑制币剂,分子量6512。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49页;编辑于星期三\0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