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和真菌分布教学设计(共6篇)_第1页
细菌和真菌分布教学设计(共6篇)_第2页
细菌和真菌分布教学设计(共6篇)_第3页
细菌和真菌分布教学设计(共6篇)_第4页
细菌和真菌分布教学设计(共6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细菌和真菌分布教学设计(共6篇)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教材分析】从学生身边和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景,通过观察、分析、交流,达到突破重点、解决难点的目的,并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学情分析】学生对细菌和真菌虽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它们是什么样?在哪儿?等问题却知之甚少。所以要求教师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分析学生熟知的典型事例,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菌落,认识菌落的外观形态,辨别被细菌、真菌感染的食品和生物;

2、通过学生介绍,分析培养基的基本成分,了解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操作过程,尝试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3、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分析实验结果,归纳适宜细菌真菌生存的环境条件;4、根据所学知识,对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并阐述自己的论据,培养相关的科学素养;

5、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开拓创新、交流和合作的精神。【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细菌和真菌的培养的实验操作过程、设计探究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实验方案,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2、难点:利用事实说明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教学策略】创设情景---观察----分析----交流-----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

(1)细菌和真菌的菌落挂图。(2)自制的细菌和真菌菌落培养基。(3)投影片,有关细菌和真菌的资料。2.学生准备:

(1)查阅有关细菌和真菌的资料。(2)准备一些发霉的桔子、长毛的馒头、发馊的牛奶、腐败的食物。【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创设情镜,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当你们走进五彩缤纷的自然界时,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什么?学生:有花,有草,有树,还有各种动物。教师:好,那么,大家可曾想过自然界中除了植物和动物外,还存在另一类生物吗?下面就分组观察各组准备的实物,然后回答你们观察到了什么。学生:分组观察实物(发霉的桔子、长毛的馒头、发馊的牛奶、腐败变质的食物),讨论。教师:你们谈一谈观察结果。学生:桔子上长了绿毛,馒头长有绿毛,也有黄黑斑。学生:牛奶闻着发酸了,但看不到什么东西。学生:腐败的食物表面有白色小圆斑点,也有绿色斑点。教师:很好,同学们观察得都很仔细,那么,你们知道这些都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吗?要解开这个谜团,就需学习本章讲述的知识——分布广泛的真菌和细菌。(提醒学生用塑料袋把实物放好,并把手洗干净)[收集资料,了解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广泛性]

学生:细菌和真菌分布得特别广泛,无论是空气中、土壤中、水里乃至我们的身体上,都可以找到它们。学生:科学家还发现,在寒冷的极地,在很热的温泉中,甚至在深海的火山口中还发现了古细菌。教师:你们的资料准备得很充分。是的,细菌和真菌可以说是无孔不入了。但是,我们在一般情况下用肉眼是看不见它们的(大型真菌除外)只有当它们大量繁殖形成集合体后,肉眼才能看到;其实,刚才同学们观察到的桔子上的绿毛,食物中的斑点都是成千上万个细菌或真菌组成的菌落。下面你们认真观察菌落图片和老师培养的菌落实物,以小组形式观察、讨论、思考,选出每组回答较全面的同学作小组发言,看哪个小组总结的最好。(出示不同形态的菌落图片及教师培养的菌落实物)

教师:刚才经过小组讨论总结,现请小组派代表总结两种菌落的特点。学生:细菌菌落比较小,呈白色,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学生:真菌菌落较大,颜色呈红色、褐色、绿色、黑色、黄色等,形态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总结得也很全面,那么,你们能不能结合日常所见,举一些细菌和真菌菌落的例子呢?(学生活动)

热烈讨论,思考,积极踊跃回答。学生:我家在夏天做的米饭放久了,在表面就会出现一片一片的白色,绿色,红色斑点。学生:我家平房放的皮鞋,在夏天的时候容易长绿毛。学生:吃不了的馒头、面包放久了,就会长些白色、黑色或绿色斑点。学生:水果放久了就会腐烂。教师:你们举得例子太好了,说明你们真是生活中的细心人,确实这些都是由细菌或真菌引起的。在你们查找的资料中,有没有关于细菌和真菌与人类之间发生的真实故事呢?如果有,大家不妨互相交流,共同增长见识。学生:19世纪的欧洲,肺结核病十分猖獗,每7个人里就有1人被它夺去生命。科赫为了找到肺结核的病因,日夜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了致病的结核杆菌。通过动物实验,他证明结核杆菌能通过空气传播,使人患肺结核。学生:将结核杆菌放入土壤,它会被杀灭。土壤里有约10万种微生物,是谁杀死了结核杆菌?美国微生物学家瓦克斯曼不厌其烦地将土壤里的微生物一一进行培养试验,终于在实验到10000多种微生物时,找到了杀灭结核杆菌的菌,提炼出链霉素,为医学工程作出了杰出贡献。学生:1928年,英国圣玛丽学院的讲师弗莱明发现,培养葡萄球菌的培养基里长出了霉花。奇怪的是,霉花周围的葡萄球菌不见了,难道是霉菌杀灭了葡萄球菌?他试着将霉菌用水稀释后,滴进其他细菌培养基里,结果,霉菌又杀死了其他病菌。弗莱明喜出望外,将这种霉菌分泌出的杀菌物质称为“青霉素”。青霉素在战争中救治了许多伤员,于是,青霉素与原子弹、雷达一起,被誉为第二次大战时期的三大发现。学生:1855年,法国里尔的酒厂常为美味啤酒变酸而苦恼,就去请教里尔大学教授巴斯德。巴斯德在显微镜下发现,啤酒变酸是酒里的乳酸杆菌捣乱。于是,他用加热的方法杀死乳酸杆菌,保证啤酒不变酸。他成为发明消毒法的第一人。后来。巴斯德又发现了使蚕生病的致病细菌,成为现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教师:从刚才同学们交流的故事中,看到许多科学家为战胜病菌,一丝不苟,严谨治学,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教师:下面我给大家讲个肉汤的故事。1872年,普鲁士医生科赫让妻子熬了一锅肉汤,用来培养细菌,进行研究。细菌在肉汤里繁殖得又多又快。但是,各种细菌混杂在一起无法分离出单纯的菌种来研究。一天,科赫吃饭时,看妻子做的琼脂果冻,大受启发。于是,他在琼脂胶液里加进牛肉汤,冷却凝固成肉汤琼脂,再接种细菌,果然繁殖出了单纯的菌种。他又给透明的细菌染上颜色,在显微镜下就能清清楚楚地看到细菌的活动了。科赫利用制作的培养基先后抓住了霍乱病菌、疟原虫、锥体虫等害人精,还成功地控制了牛瘟、淋巴腺鼠疫、回归热、昏睡病等恶疾的蔓延。1905年,他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从以上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进行微生物研究中,配制培养基是很重要的。下面同学们自学课本56页第二段,并思考以下问题。(投影仪打出)1.怎样配制培养基?2.什么是接种?(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思考问题,尝试回答。学生:用牛肉汁(或土壤浸出液,牛奶)与琼脂混合在一起,就可以制成培养基。学生:将少量细菌或真菌放在培养基上的过程叫接种。教师:回答得很好,你们想一想,在接种之前,我们把配制好的培养基应如何处理,才能保证实验的成功?学生:必须进行高温灭菌。教师:接种后,应把培养基放在什么地方培养?学生:应把接种后的培养皿放在保持恒定温度的培养箱中,也可以放在室内温暖的地方进行培养。教师:很好,我们已经认识了细菌和真菌的菌落,那么在我们周围,哪些地方细菌真菌比较多呢?各个小组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设计实验方案,限时5分钟,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的方案,然后从老师这里领取两个配置好的培养基,继续进行自己的探究实验。学生:讨论实验方案,展示自己的设计思路,使方案有科学性、严谨有对照。教师:同学们拿到了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也可以利用自己家里现成的材料来培养细菌和真菌。下节课希望大家都能参与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课堂小结】教师: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生物圈中除了动物、植物外,还有另一类生物——细菌和真菌,观察了菌落图及培养基,总结了两个菌落的特点,通过互相交流了解了医学发展的历史,激发了大家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和学习科学家一丝不苟的精神。板书设计:

第四章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一、观察菌落1.细菌菌落2.真菌菌落

二、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1.制备配养基2.接种

小结教学反思:

应用新课程理念,使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按照由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初步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培养方法,初步学会不同环境中细菌和真菌的检测方法,掌握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本质区别以及细菌和真菌大都需要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条件的理性知识。由于本节课涉及到微生物技术方面的概念与操作,学生几乎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所以我先让学生自己示范如何接种,然后在示范正确的方法。运用实物投影和现场操作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对微生物技术有比较具象的了解。用实物图片和实物展示的方法,让学生真实接触具体的菌落,对真菌菌落及细菌菌落有比较具体的了解,通过自己的观察辨别两种菌落的不同。由于时间有些紧张,这节课中设计方案展示环节讨论的不够充分,未能让所有小组代表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设计方案。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时间的合理安排。细菌和真菌(除一些大型真菌外)通常用肉眼观察不到,使它们在学生面前显得很抽象,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在本堂课笔者试图通过三个方法去突破难点:第一,举一些常见的由细菌和真菌引起的生活现象(如牛奶变质,酿酒等)让学生感受到细菌与真菌的存在;第二,展示一些细菌与真菌的图片和实物,让它们变得具体、形象,使学生对细菌和真菌有初步的认识;第三,也是最重要手段,引导学生认识细菌或真菌可以经过一定的方法培养,使之生长成肉眼可见的菌落,将“木”变成“林”,变成“森”,于是不可捉摸的细菌和真菌变得可见了,变得生动了,再通过课外活动小组的展示与讨论,学生就产生了探究细菌和真菌有关问题的强烈兴趣,产生了许多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课题,并且跃跃欲试,最终以小组为单位形成完整的探究方案。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生物圈中除了动物,植物,还有另一类生物——细菌和真菌。通过配制培养基,培养细菌和真菌,熟悉了细菌和真菌的培养的一般方法,观察了菌落并总结了两个菌落的特点。我们通过探究实验,知道了细菌和真菌是生物圈中分布最广泛的生物。对细菌和真菌的生活条件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课力求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采用启发式思维,并通过富有吸引力的教学,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积极性,还通过引导学生分组进行科学探究使生物课堂能真正达到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和充分发展的目的以及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1、合理调整教材内容顺序,更利于学生理解。教材中的内容是先观察细菌和真菌的菌落,再进行探究“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根据启发式思维的认知规律,也为了方便学生从探究中来获取、总结、归纳知识,我对教学内容的顺序进行了合理的改动,将观察实验以及总结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生存条件都放在了最后,作为培养细菌和真菌的观察指导,突出了探究活动在教学中的地位,也使整个探究活动更顺畅,更合理。第2篇: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菌落,认识菌落的外观形态,辨别被细菌、真菌感染的食品和生物;

2、通过学生介绍,分析培养基的基本成分,了解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操作过程,尝试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

3、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分析实验结果,归纳适宜细菌真菌生存的环境条件;4、根据所学知识,对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并阐述自己的论据,培养相关的科学素养;

5、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开拓创新、交流和合作的精神。【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细菌和真菌的培养的实验操作过程、设计探究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实验方案,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2、难点:利用事实说明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课前准备】

1、变质的水果等食物、发霉的食物、感染细菌和真菌的花卉2、生长有细菌和真菌菌落的平板培养基或斜面培养基实物3、空白培养基以及配置培养基所需要的药品;

4、放大镜

5、有条件的可配备实物投影仪

6、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兴趣小组,进行配置培养基和培养菌落的实验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导入:

教师:我们大家都知道,在我们周围的环境里,存在很多细菌,可谁也没有真正看见过。为什么呢?学生回答:它们太小了,要用显微镜看。教师:在我们的生物小组里,同学们却用肉眼观察到了细菌的生长。他们是怎么看到的呢?请生物小组的同学介绍一下:

主要教学过程:

学生:首先,我们看到的不是细菌,是细菌大量繁殖后形成的菌落。我们先制作了培养基。我们把牛肉膏、蛋白胨、盐、琼脂和水加热混合。教师:对不起,打断一下。哪位同学能分析一下,培养基里为什么需要牛肉膏?学生:牛肉膏应该是营养物质。教师:还有什么成分属于营养物质吗?学生:蛋白胨、盐。有的同学提出琼脂,在同学中引起了争议。经过阅读课本和兴趣小组同学的说明获得了答案。学生:琼脂是凝固剂。学生继续汇报:配置好培养基后必须高温灭菌,否则细菌就长得到处都是了。灭菌后趁热分装在培养皿和试管中,试管和培养皿也要灭菌。等培养基凝固后,我们将其暴露在空气里,细菌就落到培养基上,这是接种。然后将接种后的培养基放到温暖的培养箱里培养,细菌就大量繁殖形成一个个菌落。学生:有的光滑,有的长了很多毛,有的凹凸不平,有的是绿色、黑色、米色、黄色等。教师:根据课本中的描述,你能从菌落形态、大小和颜色区分出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吗?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指认细菌和真菌的菌落。教师:我们已经认识了细菌和真菌的菌落,那么在我们周围,那些地方细菌真菌比较多呢?各个小组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设计实验方案,限时5分钟,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的方案,同学们投票选出最感兴趣的选题,中选的小组将从老师这里领取两个配置好的培养基,继续进行自己的探究实验。学生:讨论实验方案,展示自己的设计思路,投票评选最有科学性的、最吸引人的实验方案。教师:虽然这一次我们只有三个小组获得了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但其他同学可以利用自己家里现成的材料来培养细菌和真菌。下节课希望大家都能参与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第2课时:

教师:上节课后同学们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分别进行了实验,下面就请同学们将实验的结果展示给大家看看,并进行简短汇报。学生:我们比较了厕所和食堂空气里的细菌。实验方案是:准备两个同样的培养基,一个放在厕所中央的地面上,一个放在食堂中央的地面上,打开盖暴露在空气中三分钟,盖上盖放在培养箱里培养。这是我们组的实验结果,(通过食物投影仪展示)。我们看到在厕所里接种的培养基中,菌落数目明显高于食堂中的,说明厕所里的细菌比食堂里多。我们推断的原因是:厕所中人的粪便含有很多细菌,而且打扫的程度没有食堂里好。食堂经常用洗涤剂进行擦洗和消毒,所以细菌就比较少。教师:分析得很好,人本身就是细菌的携带者,清洁剂和消毒剂都可以减少细菌的分布。但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虽然在厕所里接种的培养基中,菌落数目明显高于食堂中的;但如果只计算霉菌的菌落数,食堂中的霉菌菌落又明显高于厕所中的。这是为什么呢?学生:食堂里吃的多。营养多。教师:可见,对真菌的生活而言,需要更多的营养物质。学生:我们比较了教室和操场的空气里的细菌。实验方案是:准备两个同样的培养基,一个放在教室中央的课桌上,一个放在操场看台的地面上,打开盖暴露在空气中三分钟,盖上盖放在培养箱里培养。这是我们组的实验结果,(通过食物投影仪展示)。我们看到在教室里接种的培养基中,菌落数目高于操场上的,说明教室里的细菌比操场多。我们推断的原因是:教室通风情况比较差,所以细菌比较多。(学生继续比较了洗手前和洗手后手上的细菌和真菌;湿抹布和干燥抹布上的细菌真菌等,总结出:营养、潮湿、温暖、人类和动物的活动等条件有利于细菌真菌的分布;通风、洗涤剂、消毒剂、紫外线会减少细菌真菌的分布。)教师:这是同学们设计的另一组实验,他们比较了学校中心花坛和学校门口大马路边的空气里的细菌。实验方案和同学们的一样:他们准备了两个同样的培养基,一个放在中心花园的草坪上,一个放在马路边上,打开盖三分钟后,盖上盖放在培养箱里培养。请同学们预测一下哪个的菌落多?为什么?(同学们各抒己见,激烈辩论)

学生:马路边多:那里尘土飞扬,还有汽车尾气。学生:中心花坛多,那里潮湿、很多落叶作为营养。学生:马路边更通风细菌少。学生:紫外线强烈,细菌不容易生长。学生:汽车尾气是污染,对细菌的生长更不利。学生:马路边人来人往,细菌多。学生:中心花园还有很多蚯蚓、虫子等,身上都有很多细菌,都会散播到空气中。教师:经过学生讨论,大多数同学认为中心花园里细菌比较多。是不是这样呢?请小组的同学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学生:(通过投影仪展示)我们可以看到:中心花园和马路边的细菌和真菌都很多,比刚才其他同学展示的都多。两者比较起来,中心花园的细菌真菌还是明显比马路边多。理由大家都已经说了。教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还有很多同学自己在家里利用简单的材料做了很好的实验,下面请这些同学也来展示一下他们的成果。学生:展示自己用果冻、柑橘、面包做的探究实验。教师:同学们爱好钻研的科学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让我们为他们鼓掌。第3篇: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检测不同环境中细菌和真菌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菌落,理解菌落的外观形态,辨别被细菌、真菌感染的食品和生物;

2、通过学生介绍,分析培养基的基本成分,了解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操作过程,尝试实行相关的实验操作;

3、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分析实验结果,归纳适宜细菌真菌生存的环境条件;4、根据所学知识,对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实行预测,并阐述自己的论据,培养相关的科学素养;5、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开拓创新、交流和合作的精神。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细菌和真菌的培养的实验操作过程、设计探究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实验方案,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2、难点:利用事实说明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课前准备

1、变质的水果等食物、发霉的食物、感染细菌和真菌的花卉2、生长有细菌和真菌菌落的平板培养基或斜面培养基实物3、空白培养基以及配置培养基所需要的药品;4、放大镜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师:我们大家都知道,在我们周围的环境里,存有很多细菌,可谁也没有真正看见过。为什么呢?学生回答:它们太小了,要用显微镜看。教师:在我们的生物小组里,同学们却用肉眼观察到了细菌的生长。他们是怎么看到的呢?请生物小组的同学介绍一下:

主要教学过程:

学生:首先,我们看到的不是细菌,是细菌大量繁殖后形成的菌落。我们先制作了培养基。我们把牛肉膏、蛋白胨、盐、琼脂和水加热混合。教师:对不起,打断一下。哪位同学能分析一下,培养基里为什么需要牛肉膏?学生:牛肉膏应该是营养物质。教师:还有什么成分属于营养物质吗?学生:蛋白胨、盐。有的同学提出琼脂,在同学中引起了争议。经过阅读课本和兴趣小组同学的说明获得了答案。学生:琼脂是凝固剂。学生继续汇报:配置好培养基后必须高温灭菌,否则细菌就长得到处都是了。灭菌后趁热分装在培养皿和试管中,试管和培养皿也要灭菌。等培养基凝固后,我们将其暴露在空气里,细菌就落到培养基上,这是接种。然后将接种后的培养基放到温暖的培养箱里培养,细菌就大量繁殖形成一个个菌落。学生:有的光滑,有的长了很多毛,有的凹凸不平,有的是绿色、黑色、米色、黄色等。教师:根据课本中的描述,你能从菌落形态、大小和颜色区分出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吗?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指认细菌和真菌的菌落。教师:我们已经理解了细菌和真菌的菌落,那么在我们周围,那些地方细菌真菌比较多呢?各个小组能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设计实验方案,限时5分钟,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的方案,同学们投票选出最感兴趣的选题,中选的小组将从老师这里领取两个配置好的培养基,继续实行自己的探究实验。学生:讨论实验方案,展示自己的设计思路,投票评选最有科学性的、最吸引人的实验方案。教师:虽然这个次我们只有三个小组获得了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但其他同学能够利用自己家里现成的材料来培养细菌和真菌。下节课希望大家都能参与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教学反思在实行新课标的教学实践中,班额过大一直是困扰教学实践的难题。课堂讨论过程中,有的学生混水摸鱼;课堂展示过程中,有的学生不听其他同学的发言,课堂时间有限,无法展示所有学生的设计。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这次讨论设计探究实验方案的时候,我就采取了竞争答辩的方式:首先是要求9个小组实行比赛,最先书写完成完整的探究计划的4个小组能够参与竞争答辩;然后要求全班同学从在参与竞争的4个小组中,投票选择2个设计科学、创意新颖的方案。这三个小组将获得教师提供的培养基。这样,小组为了尽快完成设计方案必须积极参与,分工合作;同学们为了参与评选必须专心倾听。这样就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还培养了大家的竞争意识。为了获得最有创意的方案,大家开动脑筋,精益求精,也提升了设计方案的品质。无须担心没有获胜的其他小组丧失了学习的机会,一方面大家能够轮流参与,另一方面他们能够利用家庭中的简单材料实行自己的探究实验。对于自己实行实验的同学,可在记分等方面给以各种形式的表扬。这才是真正的主动学习。第4篇:细菌、真菌和病毒复习课(教学设计)

《细菌、真菌和病毒》复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互学、填图、表格和练习掌握细菌、真菌和病毒的主要特征。2.通过看图记忆细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3.通过自学了解细菌、真菌和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学过程】(对学)考点

一、细菌、真菌和病毒

1.自学小组各成员都掌握细菌、真菌和病毒的主要特征。2.对学填图认识和说出细菌、真菌和病毒的形态与结构,再通过中考题和变式题巩固知识。通过填表总结比较细菌、真菌和病毒的特点。点拨

①.细菌与真菌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②.芽孢、孢子和病毒结晶体的区别:考点

二、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看图记忆)1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2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3与动植物共生

点拨:腐生、寄生、共生的区别

考点

三、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1食品制作2食品贮存3疾病防治4环境保护

巩固训练

1.对学《中考突破》中练习。P125-8;P127-

5、14;P129-

4、12;P131-

7、10;P133-

5、21;2.小组代表评讲

【教学设计】

一、细菌、真菌和病毒

二、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三、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第5篇:《第四章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反思

《第四章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反思

本节课力求通过创设情境,富有吸引力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使生物课堂能真正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主动、自由和充分发展的目的。课堂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菌落及细菌真菌的菌落区别、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探究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等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注重在教学中依托教材解决问题

由于本节课涉及到微生物技术方面的概念与操作,学生几乎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因此在课堂上我多次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来总结出特点及操作方法。以弥补部分学生预习时走马观花,应用时模模糊糊的现象。(2)探究实验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在探究细菌真菌分布的整个设计到实施计划都要求有“无菌”的操作。虽然我们在课堂无法达到实验室要求的标准,但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培养学生治学严谨、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3)练习意识有所提升,讲练结合。二、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培养的一般的方法用时比较多,导致探究实验时间仓促(2)、探究实验可以在扩展一下,可以简单演示接种(无菌操作)(3)、对于细菌的广泛分布的图片展示可以简单带过,以突出重点。三、通过与教研员交流的几点心得:

(1)继续渗透“翻转课堂”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将学生能自学的一定要放手,重点讲解学生不会的,或容易产生疑问的地方,老师角色从面面俱到的讲解到重点点播

(2)丰富实验教学手段,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力的形成能够避免学生死记硬背,更好的完成知识的内化。(3)生物教学还要更多的联系生活,把教学生活化、趣味化,让学生爱上生物这一学科,积极主动的学习生物。第6篇: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教学设计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第五节,主要了解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突出“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人类利用细菌和真菌制作发酵食品以及如何控制细菌和真菌来保存食品等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极为密切。虽然知识结构并不复杂,但从科学技术与生活实际的角度看,内容和形式不容忽视,因为它为提高同学的实践能力、体验知识与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和机会。【学情分析】

通过对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有重要作用,对于人和动植物也是既有危害又有益处。但是,对于正确认识细菌和真菌在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价值,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同学们了解的还不是很多,本节重点从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方面进行学习,突出“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增强感性认识以及理性认识。【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2、说明食品腐败的原因,运用食品保存的一般方法保存食品。3.举例说出细菌和真菌与人类防治疾病的关系。4.说明细菌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5.关注转基因技术在医药生产上的应用【教学重点】

1、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食品的原理。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教学难点】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食品的原理。【课前准备】学生准备:课前一周安排给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实践分组制作甜酒、酸奶或浆水;收集有关食品保存的资料;收集各种抗生素的说明书及其有关的疾病防治的资料;收集利用细菌进行环保资料。分组准备

一组准备:白糖、干酵母、饮料瓶、小气球、泡菜、酸奶、面包、酒、醋、酱油、面酱、豆腐乳及收集有关食品制作的资料,制作甜酒、酸奶或浆水。二组准备:几种食品包装袋或者包装的食品及收集有关食品保存的资料。三组准备:收集各种抗生素的说明书及其有关的疾病防治的资料。四组准备:收集利用细菌进行环保资料。教师准备:课件、试管2个、试管架、1根玻璃导管、澄清的石灰水。【教学过程】揭示目标

1、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2、说明食品腐败的原因,运用食品保存的一般方法保存食品。3.举例说出细菌和真菌与人类防治疾病的关系。4.说明细菌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5.关注转基因技术在医药生产上的应用

导入:我们可以利用细菌真菌在哪些方面为人类造福呢?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我们首先可以利用细菌和真菌来制作各种食品。学生讨论回答,导入课题

教师板书: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自学课本,讨论交流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可以利用细菌、真菌制作食品呢?哪些食品是利用细菌真菌制作的呢?课前第一组的同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请他们交流收集的资料第一小组交流调查结果1、调查内容:细菌真菌与食品制作2:调查对象:超市、家中

3、调查方法:网上查阅资料,向家长请教,实地调查

4、调查内容展示:

(一)追根求源:(发酵原理)甲生表演小魔术:(发酵现象)

向温水中加糖,加酵母菌,在瓶口上套上气球,就可以把气球鼓起来。(展示课前做的鼓起来的气球)你看到什么现象?你有什么疑问?质疑:

(1)为什么加水,可以是冷水吗?(2)为什么加糖?(3)气球中的气体是什么?(4)酵母菌有什么作用?学生猜测气球中的气体是什么。小魔术师进行下一个魔术表演,石灰水变浑浊。并设疑:你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点拨总结

闻气味,有酒精产生,冒气泡是二氧化碳。总结发酵原理:②蒸饭

在蒸锅里放上水,蒸屉上垫一层洁净的白布,烧水至沸腾。然后,将沥干的糯米放在布上铺平,盖好锅盖,置于旺火上蒸熟。通常需蒸20-25min,至米粒松软。可以自己尝一尝糯米饭的口感,如果饭粒偏硬,就洒些水拌一下再蒸一会。如果没有垫上蒸布,糯米会将蒸屉的孔堵死而难以蒸熟。③淋饭

将蒸熟的米饭盛到淘箩里,用凉开水冲淋(用水要尽量少,不能用生水,防止细菌、霉菌污染),冲至粒粒分开,可用筷子翻动以加快冷却。用手触摸微热(30℃)的时候,将水分沥干装入清洁的容器中(小口坛子、酒坛、砂锅均可)。也可以这样淋饭:将蒸好的糯米饭端离蒸锅,冷却至室温。在桌子上铺上几张铝箔,将糯米饭弄散摊匀,用水要尽量少。将酒曲粉末(若酒曲呈块状,须将其碾成粉末)洒在糯米饭上,用洁净的筷子迅速将酒曲与微热的糯米饭均匀的搅拌在一起,然后将糯米饭压实,中间挖一个凹坑,最后淋上一些凉开水。④保持温度进行酿制

将容器之余30℃左右的恒温箱中,培养24-28h,如果米饭变软,表示已糖化好;有水有酒香味,表示已有酒精产生,此时可停止保温。最好再蒸一下,以杀死其中的微生物和酶。这样,米酒就制作成功了。由于家里通常没有恒温箱,因此要把容器加盖密封,采取一定的保温措施。冬季可用棉被等捂紧保温或放在暖气旁或火炉旁,以提高温度;夏天可用布盖好,并将容器放在温暖的地方。⑤实验结果冬天经过2-3天或更长,夏天经过12-24h,即可酿出米酒。也可将米酒用双层干净卫生纱布过滤,将滤出的米酒用干净的盐水瓶或螺纹口罐头瓶装好,拧紧瓶盖,可保存较长时间。师生共同总结

制作甜酒应该注意的问题:

1、器皿清洁,油腻影响酵母菌的生长。2、酒曲与糯米的比例合理等。原理:酒曲中的酵母和根霉等微生物,把糯米中的淀粉分解成简单的糖类以及酒精和二氧化碳。B、丙生交流浆水的制作:(1)内容:制作浆水(2)方法:咨询家长(3)菌种:乳酸菌(4)制作过程:

收获、体会:做了好几次才成功,这让我明白了发酵时必须给细菌、真菌提供合适的条件。也感受到科学研究的艰辛,只有不断探索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