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手法治疗_第1页
颈椎病手法治疗_第2页
颈椎病手法治疗_第3页
颈椎病手法治疗_第4页
颈椎病手法治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各位同学晚上好!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1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

THEFIRSTAFFILIATEDHOSPITALOFANHUIMEDICALUNIVERSITY颈椎病的手法治疗-3康复运动医学教研室陈惠德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2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一、颈椎病手法治疗的特点:(一)强调整体疗法1、强调综合治疗2、注重整体治疗(“治病必求于本”)3、强调手法流程的完整性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3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二)强调基础手法按法、推法(一指禅)、滚法、揉法、拿法、捏法…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4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三)强调辩证施治在一般手法/基本手法的基础上,不同类型颈椎病采用不同手法-特殊手法。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5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四)注重解剖生理、病理生理和经络原理(五)强调推拿与医疗练功相结合被动手法与主动运动相结合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6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二、颈椎病按摩手法(一)点按百会(起式)百会穴(手足三阳、督脉经交汇之穴):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是督脉经穴位,别名“三阳五会”、“天满”。

【清叶茶山著《采艾编》云:“三阳五会,五之为言百也”,意为百脉于此交会(百脉之会,贯达全身)】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7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头为诸阳之会,百脉之宗,而百会穴则为各经脉气会聚之处,穴性属阳,又于阳中寓阴,故能通达阴阳脉络,连贯周身经穴,对于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起者重要的作用。百会穴位居颠顶,联系脑部,是调节大脑功能的要穴。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8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作用:1、醒脑开窍:晕厥、眩晕、血管性头痛、高血压/低血压等。2、安神定志:镇静安神;心悸、失眠、健忘3、升阳举陷:脱肛、泄泻、遗尿4、通督定痫、熄风定惊:癫狂、痫症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9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相关研究:略针刺百会、曲鬓、前神聪、悬厘等穴,能够使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得到改善,使脑组织细胞有一定恢复。刺激百会、前顶、四神聪等穴,对中风偏瘫患者的大脑皮层中枢生物电活动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头痛患者脑组织含氧及血流量明显降低,针刺后改善了脑组织氧合血红蛋白饱和度及血流量,从而起到通络止痛的效果。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10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操作:1.用中指尖/指腹点按5-10秒2.用手掌/鱼际按摩头顶中央的百会穴,每次按顺时针方向和/或逆时针方向各按摩36圈3.TDP/多源4.配合凝神法起到镇静安神的作用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11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自我按摩:男左女右双手重叠,劳宫对向百会顺时针方向和/或逆时针方向各按摩36圈中指点按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12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二)开天门(推八卦)传统推拿手法,属开法范畴。广泛应用于小儿和成人头面部疾患的治疗,亦作为各种推拿起式手法之一。含有天人相应、开经通络之意。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13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天门,原为星宿名,其穴在天庭下、两眉间(印堂)至前发际之间的直线区域。

【古人亦指攒竹穴,开天门又名推攒竹。】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14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开天门/推攒竹:首见于熊应雄著《小儿推拿广意》(1676年):“开天门其法为从眉心向上推至额上前发际(天庭)24次。”《幼科铁镜》:“推法,开天门24下。”;《保赤推拿法》:“先从眉心向额上推二十四数,谓之开天门。”《厘正按摩要术》:“推攒竹廿四次。”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15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开天门操作:“开天门”其法为从眉心向上推至额上前发际(天庭),古人均强调推24次成人可推至240次(3-5分钟)

【术者两拇指交替自下向上推24次/3~5分钟,称“推攒竹”或称“开天门”】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16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自眉心推至天庭——开天门自眉心推至囟门——大开天门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17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推廿四次?略天人相应说——廿四次与天之廿四节气相应“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顺天则生…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18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开天门”作用开经络、活气血、调阴阳。祛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明目等作用。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19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附:开地门:神阙(先天之道,全身经络汇集的枢纽之一)、肓俞(小肠)、气海、天枢(大肠)开肺门(开胸顺气):气通穴(正中一二肋骨间)+天突→掌按膻中穴(三分鈡)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20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三)分阴阳左太阳,右太阴医者双手拇指/大鱼际于前额正中分别向左右往返分推(从印堂-太阳,循督脉逐渐上移分推至神庭-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21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小儿推拿:推坎宫(分推眉弓)坎宫位于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成一直线手法:用两拇指桡侧自眉心向眉梢做分推,称推坎宫或分推坎宫(医者用两拇指,春夏蘸葱姜和麻油,由小儿眉心上,分推两旁)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22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推三把(建立在分阳阳基础之上)第一把:分印堂→沿眉弓推到丝竹空→耳门→沿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乳突→沿颈项两侧夹肌→第3~6胸椎棘突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23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天髎(手少阳阳维之会)手少阳三焦经穴,位于肩井穴与曲垣穴的中间,当肩胛骨内上角处,有第1胸神经后支外侧皮支、锁骨上神经和肩胛上神经分布。肩井足少阳胆经穴,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有斜方肌、肩胛提肌;浅层布有锁骨上神经,深层有肩胛背神经的分支。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24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推一把1、2、3式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25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手少阳三焦经

经穴分布:无名指外侧,手背,上肢外侧面中间,肩部,颈部,耳翼后缘,眉毛外端。起于关冲,止于丝竹空,左右各

23穴。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26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手少阳三焦经手少三焦所从经二十三穴起关冲液门中渚阳外沟会宗三阳四渎天清冷消泺臑会肩天髎天牗经翳风瘈脉颅息角耳门和髎上行丝竹空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27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28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足少阳胆经

经穴分布:目外眦,颞部,耳后,肩部,胁肋,下肢外侧,膝外侧,外踝的前下方,足第四趾端等部位。起于瞳子髎,止于足窍阴,左右各44穴。

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29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足少阳胆经歌诀瞳子听关颔颅悬鬓谷冲浮头窍阴骨神阳白头临泣窗营灵空风池肩腋筋日月京门带五维居环风中阳阳陵交外光明辅悬丘临地侠窍阴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30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31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脊柱区(vertebralregion)肌肉包括脊柱及其周围的软组织,自上而下可分为项部、背部、腰部和骶尾部。项部上方以上项线与颅顶分界,两侧以斜方肌前缘与颈部分界。前线部和腰部以腋后线及其向下的延长线与身体腹面的胸部、腹部分界,腰部的上界为第12肋,下界为髂嵴。骶尾部以髂后上棘与尾骨尖的连线与臀部分界。尾骨下端为脊柱区的终末部。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32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脊柱区的肌肉由浅入深可分为四层:第一层为斜方肌和背阔肌;第二层在项部有夹肌和肩胛提肌,在背部有菱形肌和上、下后锯肌;第三层为竖脊肌和横突棘肌;第四层包括项部的椎枕肌群和腰背部深层的一些小肌。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33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肌肉肌腱:斜方肌头夹肌、颈夹肌、肩胛提肌、胸锁乳突肌枕下肌群前、中、后斜角肌头长肌、颈长肌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34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颈项部肌肉1.浅层:(1)斜方肌:上斜方肌

起点:上项线、项韧带和颈1到颈5的棘突止点:锁骨的外1/3。中斜方肌起点:第3颈椎到第3胸椎的棘突和韧带。止点:肩胛骨肩峰和肩胛冈的上部。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35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下斜方肌起点:第4到第12胸椎的棘突和韧带。止点:肩胛冈中部结节。作用: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上部肌束可上提肩胛骨。下部肌束使肩胛骨下降。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36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37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38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2)胸锁乳突肌(Sternocleidomastoid)斜列于颈部两侧,起自胸骨柄的前面和锁骨的内侧端(内1/3),肌束斜向后上,止于乳突

【起点:乳突的外侧面和枕骨上项线外侧1/2}

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39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功能:一侧收缩-使头颈向同侧屈,并转向对侧;两侧收缩-肌肉合力作用线在寰枕关节额状轴的后面使头伸,肌肉合力作用线在寰枕关节额状轴的前面使头屈。上固定时,上提胸廓,助吸气。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40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胸锁乳突肌是引起各种头痛的许多激发点的常见部位。所有主诉头痛的病人都应该仔细检查胸锁乳突肌。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41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颈脊神经前支颈丛由第1-4颈神经的前支组成,位于胸锁乳突肌的深面,发出深支和浅支,浅支是以感觉为主的四支皮神经(皮支)深支为肌支,分部于颈部深层肌肉,其最重要的一支是膈神经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42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1)皮支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穿出,其分支分布至颈前、肩部、胸上部以及头的后侧部皮肤(1)枕小神经(颈2-颈3)纯感觉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上行达枕部皮肤与上方的枕大神经和下方的耳大神经相交连其主干分布乳突区和枕外侧区的皮肤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43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2)耳大神经(颈2-颈3)由胸锁乳突肌外方向前上方行至耳下,分布于耳垂及耳后隆突部皮肤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44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3)颈横神经(颈皮神经)由胸锁乳突肌后缘向前分成数支达颈部皮肤(4)锁骨上神经沿臂丛向后下方行走,止于胸部和肩部皮肤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45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浅皮支—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

1.枕小神经(C2)2.耳大神经(C2-C3)3.颈横神经(C2-C3)(颈皮神经)4.锁骨上神经(C3-C4)耳大神经枕小神经颈横神经锁骨上神经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46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颈丛皮支:①枕小神经②耳大神经③颈横神经④锁骨上神经手法关键点/颈部麻醉点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47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3)肩胛提肌:起于上4个颈椎横突后结节,止于肩胛骨内角和脊柱缘的上部。

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48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4)头夹肌、颈夹肌头夹肌:起于第3~6胸椎棘突及第7颈椎的棘突及项韧带,,止于乳突和枕骨上项线,第1~3颈椎横突后结节。颈夹肌:起于第3~6胸椎棘突,止于第1~3颈椎横突后结节。

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49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功能:单侧收缩,使头转向同侧,两侧收缩,使头后仰(颈神经后支的外侧支)。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50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夹肌劳损是引起颈项部疼痛、偏头痛的常见原因。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51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夹肌劳损有急性损伤或慢性累积性劳伤史。头颈僵硬、疼痛、沉重感,有时可牵及眼眶痛,第七颈椎棘突及两侧疼痛明显,或枕骨上项线单侧或双侧有压痛。第七颈椎隆突/T3-6棘突和枕骨上项线/1~3颈椎横突后结节单侧、双侧,触诊时有明显压通点令患者低头,用手掌压住颈后部,将颈部下压使其低头,再令患者努力抬头伸颈,引起疼痛加剧头向两侧旋转引起夹肌起止点疼痛。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52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2.深层:(1)前斜角肌:起于第3~6颈椎横突前结节,止于第1肋骨内侧缘和斜角肌结节

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53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2)中斜角肌:起于第2~6颈椎横突后结节,止于第2肋骨上面.(3)后斜角肌:起于第5~6颈椎横突后结节,止于第2肋骨的外侧面。

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54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4)头长肌:系颈深肌内侧群的一块肌肉。头长肌覆盖颈长肌的上部,在颈长肌的上方,起自第3~6颈椎横突的前结节,止于枕骨底部下面。两侧同时收缩,使头前屈,单侧收缩时,使头向同侧屈。受颈神经前支(C1~C6)的分支支配。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55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5)颈长肌Longuscollimuscle

位于脊柱前面,C1至T3椎体之间。其中间宽,两头窄,由三部分组成:上斜部、下斜部、中间直部分。上斜部起自第3、第4、第5颈椎横突,斜向内上,以肌腱形式止于C1的前弓。下斜部,是三部分中最小的部分,起自T1、T2、T3椎体前面,止于第5、第6颈椎横突。垂直部分,起自上3个胸椎和下3个颈椎,止于第2、第3、第4颈椎椎体。

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56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颈长肌:

被咽和食管所遮盖,双侧收缩时,使颈前屈;单侧收缩时使颈侧屈。受颈神经(第3~8)前支支配。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57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6)枕下肌群:头后大直肌:第2颈椎棘突→枕骨下项线。头后小直肌:寰椎后结节→枕骨下项线。头上斜肌:寰椎横突→枕骨下项线。头下斜肌:第2颈椎棘突→寰椎横突。功能:使头部回旋和后仰,神经支配:枕下神经后支。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58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第二把:开天门→(运八卦)→沿前额中部分推至太阳、太阴→瞳子髎→沿足少阳胆经路径→风池→肩井(及天髎)

【风池: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耳垂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59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肩井(及天髎)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60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推二把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61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第三把分印堂→沿前额发际项两侧分腿→至颞侧向下绕过太阳、太阴→改掌向中央至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推至项部天柱、哑门→至大椎、大杼、风门、肺俞→……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62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足太阳膀胱经

本经经穴分布在眼眶,头,项,背腰部的脊柱两侧,下肢后外侧及小趾末端。起于睛明,止于至阴,左右各67穴(如图)。

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63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足太阳膀胱经歌诀睛竹眉曲五光天络枕天大风肺厥心督膈肝胆脾胃三焦肾气大关肠膀胱中膂白环髎会阳承扶殷郄阳委中附分魄膏肓神堂譩譆关魂阳意舍仓门志室肓秩边阳筋承山阳附阳昆仑仆参脉金门京束谷至阴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64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足太阳膀胱经穴天柱(在项部大筋(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灵枢.厥病》:“厥头痛,项先痛,腰脊为应,先取天柱,后取足太阳。”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65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厥者逆也,手足因气血不相接,逆而冷也。因气虚血虚者多。有阳厥,有阴厥。阳衰于下则寒,阴衰于下则热。阴厥者,身凉不渴,脉迟细而微,手冷过肘。阳厥者,烦渴谵妄身热而脉数,手足虽冷不过肘也。(手足麻木。麻是气虚,木是胃中有湿痰死血)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66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大杼(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配肩中俞、肩外俞治肩背痛;八会穴之一,骨会大杼,手足太阳经交会穴)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67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68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69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

督脉本经经穴分布在尾骶、腰背、颈项、头面、鼻口部的正中线上。起于长强,止于龈交,共28穴。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70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督脉后方正中行二十八穴始长强腰俞阳关入命门悬枢脊中中枢长筋缩至阳归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开大椎哑门连风府脑户强间后顶排百会前顶通囟会上星神庭素髎对水沟兑端在唇上龈交上齿缝之内督脉经穴歌诀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71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72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督脉经穴风府(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处)哑门(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1颈椎下)大椎(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73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

推三把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74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四)轻擦眼皮由睛明轻擦至丝竹空(五)点按承泣(六)轻擦鼻翼(手阳明大肠经)(七)推桥弓翳风(耳垂后下缘的凹陷)至缺盆(锁骨上窝中央)的连线。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75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八)拿五经督脉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76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附:推九宫:方法略点推/按揉九宫(头部的九个穴位洛书上称为九宫):风府、百会、神庭三个单穴风池、承灵、头维、三个双穴共九个穴位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77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头维穴(足阳明胃经):鬓发前缘(额角发际)直上入发际0.5寸(拇指的半横指)或五指并拢为梅花指、拇指放在太阳穴上、中指所指处稍上一点即是,左右两穴

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78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承灵穴(足少阳胆经):承灵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当前发际上4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在头顶的侧部,神庭与头维连线的中点开始往头后量约3寸处(四个手指),或耳尖直上四指再往前约一指处。左右两穴

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79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九)点推/按揉风府、哑门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80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十)拿风池/点按风池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81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拿风池方法施术者四指并拢,拇指张开,相对而呈握钳状,分别点在颅底两侧的风池穴上,点按此处时会有酸麻胀的感觉向后头部放散。施术者拿住两侧风池后,拇、食指侧面向上(颅底方向)用力推按一分钟,可增强对穴位的刺激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82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拿风池后,拿天柱,可顺势向下提捏颈项至大椎穴止,然后重复操作约10次。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83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十一)点推/按揉枕骨上项线、下项线及乳突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84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椎枕区(颅底枕骨上下项线之间)浅层:由内向外分别有项韧带、斜方肌、头半棘肌、头夹肌、

胸锁乳突肌附着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85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深层(下项线):枕下肌群止点,头后大直肌、头上斜肌、头下斜肌三肌围成枕下三角

【椎动脉在此过C1后弓椎动脉沟进入枕骨大孔,椎枕肌的损伤,寰枕、寰枢关节的错位,容易卡压、刺激椎动脉致椎动脉供血不足而引发眩晕。】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86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87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深筋膜:有数条往上的皮神经穿行而过,由内往外分别是:枕下神经(C1后支)枕大神经(C2后支的内侧支-皮支,较粗大,枕大神经在C2棘突上方约2.2cm,后正中线旁开约2.0cm处穿出肌肉,在上项线距枕外隆突约3.5cm处,穿斜方肌及深筋膜浅出皮下,与枕动脉伴行,分成2~5支,支配枕部皮肤,皮支最远可解剖到冠状缝)第三枕神经(C3后支的皮支,分布于项部和枕外隆凸附近的皮肤)枕小神经(C2)和耳大神经(C2、3)这些神经在穿行(出)椎枕部时容易受到来自椎枕部紧张挛缩的肌腱、筋膜的卡压、刺激。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88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浅皮支—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

1.枕小神经(C2)2.耳大神经(C2-C3)3.颈横神经(C2-C3)(颈皮神经)4.锁骨上神经(C3-C4)【手法关键点/颈部麻醉点】

耳大神经枕小神经颈横神经锁骨上神经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89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90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枕小神经:来自第2,3颈神经,勾绕副神经,沿胸锁乳突肌后缘上行,分部于枕部皮肤。

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91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耳大神经:来自第2,3颈神经,为颈丛最大的皮神经,沿胸锁乳突肌表面向后上方行走,分布于耳廓及周围的皮肤。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92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颈1横突综合症枕神经痛枕下痛上颈段综合症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93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十二)点推/按揉颈椎棘突棘间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94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十三)点推/按揉大椎、大杼骨会大杼:大杼穴在背部,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局部解剖:有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分布着第一、二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主治:头痛,项背痛,肩胛痛,咳嗽,发热,颈项强直。现多用于颈椎病等。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95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腧穴。八会穴首载于《难经?四十五难》:“腑会太仓(中脘),脏会季胁(章门),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鬲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膻中)也”。

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96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大杼穴与骨的关系,首先体现在所处的部位上。因脊椎骨两侧有横突隆出,形似织杼,故名大杼大杼穴因其近于椎骨(柱骨之根)故也;其次,大杼穴为多条经脉相会处,而这些经脉均与肾有特殊关系,在祖国医学认为“肾主骨”,大杼主治肩胛骨痛、颈项强痛不可俯仰

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97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八会穴与其所属的八种脏器组织的生理功能有着密切关系如章门为脏之会穴,因五脏皆禀于脾,为脾之募穴也中脘为腑之会穴,因六腑皆禀于胃,为胃之募穴也膻中为气之会穴,因其为宗气之所聚,为心包之募穴也;膈俞为血之会穴,因其位于心肝俞穴之间,心主血,肝藏血故也;大杼为骨之会穴,因其近于椎骨(柱骨之根)故也阳陵泉为筋之会穴,因其位于膝下,膝为筋之府也;太渊为脉之会穴,因其为手太阴经之原,居于寸口为脉之大会也绝骨为髓之会穴,因其属于胆经,胆主骨所生病,骨生髓故也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98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在治疗方面,凡与此八者有关的病证均可选用相关的八会穴来治疗另外,《难经?四十五难》又说:“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八会穴还能治某些热病。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99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八会穴表八会穴名经属脏会章门(脾经募穴)腑会中脘(胃经募穴)气会膻中(心包经募穴)血会膈俞(膀胱经穴)筋会阳陵泉(胆经合穴)脉会太渊(肺经输穴)骨会大杼(膀胱经穴)髓会绝骨(胆经穴)

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100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十四)点推/按揉邵氏点(脊神经后支主干的体表投影点)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101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102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十五)点推/按揉横突点、横突尖部及横突间C1-4横突:肩胛提肌起点穴(另可点推肩胛提肌肌腹点和肩胛提肌止点)C3-6横突:夹肌、长肌、斜角肌起点穴C1横突:头下斜肌止点T1横突尖部……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103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十六)颈项部分筋(弹拨)和理筋手法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104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十七)拿肩井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105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十八)拿肩胛冈部:采用前面所述的拿肩井的手法,将拇指与四余对应用力,自颈至肩、由内而外做提捏动作,动作宜轻柔缓和,切忌用暴力,反复操作十次即可通畅局部气血,缓解肩背部的肌肉痉挛。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106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附:开锁法八把锁(八大把)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107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青龙锁(手三阳经关键点):位于颈根部颈背交接处,左右各一把。开锁方法:患者体位:卧/坐(术者马步桩式/站立)手法:采用蝴蝶手法,即四指并拢微屈,与大拇指相对,用食指第1、2指节桡侧缘,同大拇指尺侧缘相对用力提拿住颈根部的肌肉,用力须由轻到重,得气为度。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108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返魂锁(手三阴经关键点):位于腋窝处,左右各一把每把又有前、中、后三关(大定-返魂-后亭/总筋-痹筋-背筋)即腋前壁(胸大肌)、肱二头肌上段、腋后壁(背阔肌和肩袖肌)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109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开锁方法:术者马步桩式/丁字步,一手握患者前臂部,使患者手臂外展,另一手在患者腋前、腋后、腋中分别用蝴蝶手法开锁(即先拿总筋,再拿背筋,最后拿痹筋)。其中中锁一定要开准。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110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紫金锁-左右各一把位于脐下商部腹直肌下段,相当于足阳明胃经之外陵与大巨穴之间民间称为吊筋的便是此锁开紫金锁须由旁人扶起患者,使腹部肌肉松弛,术者面向患者,站马步桩,一手扶住患者腰背部,另一手四指拼拢微屈,用食指指侧顺势向上兜起。拇食两指(大拇指罗纹面与食指指侧)同时拿住吊筋,门力拧动,顺气而开

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111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白虎锁-左右各一把位于大腿根部,腹股沟内侧端直下三寸大筋处,分前、中、后三关,大筋为中锁,中锁前方一寸处为前锁,后方一寸处为后锁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112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有的民间医生把白虎锁前中后三关称为前沟、中沟、后沟也有称上马、大筋、下马的。按解剖位置分,白虎镇前中后三关分别指大腿前部肌肉群的缝匠肌(中段),内部肌肉群(内收肌与股薄肌),后部肌肉群(半腱肌和半膜肌)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113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开白虎锁时患者坐或卧皆可。术者面向患者,站了字桩或马步桩,一手握住患者小腿部或胭窝处,使患者大腿成外展姿势,另一手在患者大腿根部用蝴蝶手法依次捏住大筋、上马、下马所属的肌肉组织,分别施用手法。白虎锁与返魂锁一样,锁中有锁,也有前中后三关,必须先开三关中的中锁(即大筋),依次再开前锁与后锁。

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114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总锁—位于会阴穴处,民间医生称之为“半把锁”。开总锁采用食指指法:患者仰卧,术者站在患者右侧,左手掌放在患者下腹部关元穴处并向下按压,与此同时,用右手食指指肚于会阴穴处向内顶掐,缓慢作为到一定程度时维持一、二分钟即可。

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115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十九)点按缺盆穴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116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缺盆在锁骨上窝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在锁骨上窝之中点,有颈阔肌,肩胛舌骨肌;上方有颈横动脉;布有锁骨上神经中支,深层正当肩丛的锁骨上部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117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二十)推肩胛骨岗上缘(滚法)秉风(手太阳小肠经)在肩胛部,岗上窝中央,天宗直上,举臂有凹陷处在肩胛岗上缘中央,表层为斜方肌,再下为岗上肌;有肩胛动、静脉;布有锁骨上神经和副神经,深层为肩胛上神经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118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曲垣(手太阳小肠经)在肩胛岗上缘,斜方肌和岗上肌中,岗上窝内侧端,当臑俞与第2胸椎棘突连线的中点处;布有第二胸神经后支外侧皮支、副神经,深层为肩胛上神经肌支。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119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120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二十一)推肩胛骨脊柱缘肩中俞(手太阳小肠经)在背部,当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在第一胸椎横突端,在肩胛骨内侧角边缘,表层为斜方肌,深层为肩胛提肌和菱形肌;有颈横动、静脉;布有第一胸神经后支内侧皮支,肩胛神经和副神经

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121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肩外俞(手太阳小肠经)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在肩胛骨内侧角边缘,表层为斜方肌,深层为肩胛提肌和菱形肌;有颈横动、静脉,布有第一神经后支内侧皮支,肩胛背神经和副神经。

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122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附分(足太阳膀胱经)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在肩胛岗内端边缘,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髂肋肌;有颈横动脉降支,当第二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二胸神经后支。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123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魄户(足太阳膀胱经)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在肩胛骨脊柱缘,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髂肋肌;有第三肋间动、静脉背侧支颈横动脉降支;布有第二、三胸神经后支。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124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膏肓(足太阳膀胱经)

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在肩胛骨脊柱缘,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髂肋肌;有第四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及颈横动脉降支;布有第三、四胸神经后支。

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125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神堂(足太阳膀胱经)

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在肩胛骨脊柱缘,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髂肋肌;有第五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及颈横动脉降支;布有第四、五胸神经后支。

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126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二十二)点按天宗(手太阳小肠经)

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127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128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二十三)推肩胛骨外侧缘臑俞(手太阳小肠经)在肩部,当腋后纹头直上,肩胛冈下缘凹陷中在肩胛骨关节窝后方三角肌中,深层为岗下肌;有旋肱后动、静脉;布有腋神经,深层为肩胛上神经

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129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肩贞(手太阳小肠经)在肩关节后下方,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l寸在肩关节后下方,肩胛骨外侧缘,三角肌后缘,下层是大圆肌;有旋肩胛动、静脉;布有腋神经分支,最深部上方为桡神经内上方为小圆肌

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130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二十四)拇指长推背部足太阳膀胱经

(高血压)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131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二十五)肩背部推拿(擦法)先沿棘突两侧由上而下直擦至骶骨止,再沿肩胛骨内侧缘由上而下直擦至骶部,用分经法在棘突两侧由上而下向外推开,然后推拿肩背部(分经法、擦法、提拿法交替进行),重复3~4次如果以下肢症状为主者应多擦或推腰骶部和肌张力较高的一侧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132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133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二十六)颈部运动关节手法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134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135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136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137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138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139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140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寰枢椎的齿突与枕骨大孔前缘及两侧枕骨髁下内侧面之间以齿端韧带(ApicalLigament)和翼状韧带(AlarLigament)相连接头部前后倾和左右旋转时,带动枢椎作协同动作,成为头与颈之间的牵制性韧带。(Check-ligament)(见图2、3)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141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142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143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144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145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1)单人颈椎旋转复位法(棘突右偏)医生右手拇指桡侧置于患椎棘突右侧,左手托夹下颌骨;患者颈前屈右侧偏斜;医者左手向上用力使患者头颈在矢状轴上向上旋转45度,当旋转力达患椎时,右手向左推动棘突(可听到/感觉到复位声或移动感)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146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棘突右偏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147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棘突右偏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148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棘突左偏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149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棘突左偏本文档共174页;当前第150页;编辑于星期二\22点19分(2)双人颈椎旋转复位法例如:患椎棘突左偏医生左手拇指桡侧置于患椎棘突左侧,右手托夹下颌骨;助手双手扶持患者头部,上方之手向下压;这时医者右手向上用力使患者头颈在矢状轴上向上旋转45度,当旋转力达患椎时,左手向左推动棘突(可听到/感觉到复位声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