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医学科疾病损伤急性期康复指南规范_第1页
康复医学科疾病损伤急性期康复指南规范_第2页
康复医学科疾病损伤急性期康复指南规范_第3页
康复医学科疾病损伤急性期康复指南规范_第4页
康复医学科疾病损伤急性期康复指南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疾病、损伤的急性期临床康复指南/规范1、脑血管病早期康复2、颅脑外伤的早期康复3、手外伤的康复4、患者截肢后及使用假肢的早期康复5、周围神经损伤的早期康复6、髋关节置换早期康复7、骨折术后早期康复8、急性腰扭伤早期康复9、脊髓损伤的早期康复10、肩周炎的早期康复11、颈椎病的早期康复12、腰椎间盘突出症早期康复治疗13、烧伤的早期康复14、植物状态的早期康复1、脑血管病早期康复

早期康复:

此期患者一般表现为迟缓性麻痹,没有随意的肌肉收缩,也不出现联合反应,机体基本处于全面松弛状态;相当于Brunnstrom恢复阶段2期。

(一)

基本目的:早期康复的基本目的是防止日后会严重影响康复进程的合并症,如肿胀,肌肉萎缩,关节活动受限等;争取功能得到尽早的改善,预防并发症。

(二)

早期康复方法:

1、正确体位:教会家属和护理人员采用正确的体位摆放,包括仰卧位,健侧卧位和患侧卧位的方法,要求每2小时翻身一次,并拍背数下。2、翻身练习:双手交叉前平举,分别向两侧转动,双足撑床。3床上自我辅助练习:双手交叉前平举,上举过头,侧举,指鼻,双腿屈曲撑床抬臀,双脚交叉侧移等。

4、床边被动运动——上肢:肩胛带,肩关节,肘关节,腕指关节。

5、床边被动运动——躯干牵拉,背肌挤压刺激。

6、床边被动运动——下肢:髋关节,膝关节及踝趾关节。

7、促进肌肉收缩的方法:利用对肌肉的突然牵张,引起肌肉收缩。

8、排痰9、床头抬高坐位训练:床头渐抬高,每个位置患者能维持30分钟,则渐加度再训练,直至能床边坐起,无靠`位平衡练习。

10、面,肌刺激:张口,鼓腮,叩齿,伸,顶上腭等,冰冻棉(或冰块含服)及味觉刺激。

11、呼吸控制练习:要求患者深吸气—缓慢呼气,放松。

12、坐训练:在床头抬高未达90度前,首先训练患者侧后单手支撑抬头抬肩的动作,直至能支撑坐起。

13、坐位平衡:正确坐姿,床边坐位平衡,包括前后左右各向。

14指物;健侧下肢肌力训练等,可教会家属及护理人员,然后一日多次督促患者练习。15、床到轮椅(或椅)的转移。16、坐站练习:如有条件可早期给予患者床站立,帮助患者重获垂直感,重获对抗重力肌的控制,重获血压的自身调节,改善立位平衡和克服直立性低血压。一般情况下脑梗塞患者要求在入选治疗组3-4患者应尽量在二周内达到床边坐位,四周内达到站立。17、健手做力所能及的日常生活活动:吃饭、穿衣、洗漱等。18、应用电刺激:低频直流电刺激,等。19、应用肌电反馈技术。20、应用推拿针灸治疗。

21、应用脑循环治疗促进脑血液循环。22、言语治疗。23、心理治疗。(三)康复安排:指导患者和家属每日若干次完成1、2、3、8、9、10、11、17等项;4、5、6、7、12、13、14、1545分钟;18、19、20、21、22可由各单位自行确定进行与否;23、24如无进行专业的此项训练,治疗师在功能训练过程中应进行简单的语言训练包括简单的发声练习等;并负责患者的心理疏导以求患者尽可能的配合和以最佳状态进行康复治疗。

2、颅脑外伤的早期康复一、

(1)维持营养,保持水、电解质平衡;(2)中枢神经系统代谢药物

见昏迷与持续性植物状态康复治疗;(3)维持合理体位,头的位置不宜过低,以利于颅内静脉血回流。肢体置于功能位,尤其注意防止下肢屈曲挛缩和足下垂畸形。(4)肢体被动活动和按摩。

矫正异常姿势的反射机制表现反射处理足严重柘屈,爪状趾,踝内翻正支持反应,伸肌占优势背屈趾将足底的承重点转移回踝部放入足托板,使足和趾保持背屈。头转向左或右非对称性颈紧张反射,颏朝向侧伸肌张力增加,枕向侧屈肌张力增加使头和颈保持于中线上肢屈肌严重痉挛,下肢伸肌严重痉挛对称性颈紧张反射,屈头时增加上肢屈肌张力和增加下肢伸肌张力,伸头时结果相反使头后伸以克服之仰卧位时严重的伸肌痉挛和下肢内收紧张性迷路反射,仰卧位伸肌占优势,俯卧位时屈肌占优势仰卧时外展髋和屈膝健侧用力时,病侧出现痉挛联合反应,一侧用力时诱发另一侧痉挛加强避免健侧过于用力和作抗阻活动去小脑强直:表现为上肢伸直、内收内旋,腕指屈曲、下肢伸直、内收内旋、踝跖屈、足内翻;

去皮层强直:表现为上肢屈曲、内收内旋、腕指屈曲,下肢与前者相同。

这些都是病情危重的征兆,难以在姿势上予以矫正。高压氧治疗在高压氧舱内,给予1个大气压以上的纯氧,通过人体血液循环以携带更多的氧到病损组织和器官,用以促进病损组织的修复和功能恢复。3、手外伤的康复手外伤是临床常见损伤之一,常导致手的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降等。手康复已成为康复医学的独立学科。

据国内外统计手外伤占全部损伤病例的1/3以上。手外伤后常因组织缺损、伤口长期不愈合、肿胀、粘连、瘢痕挛缩、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造成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康复早期介入有助于提高手术效果,最大限度地恢复和改善功能,使患者早日重返社会。

1.分类

手外伤常为复合性损伤,涉及手部皮肤、皮下组织、肌肉、肌腱、骨、关节、神经、血管等。通常分为骨折、肌腱损伤、周围神经损伤、烧伤、断指再植等。

康复分期及适应证

1.I期

伤后或术后3周内。损伤部位充血,水肿,坏死细胞脱落,纤维细胞、胶原细胞增多。康复目的:消炎,消肿,镇痛,促进损伤愈合。可行理疗,功能位固定,轻柔的主动和辅助主动活动等。注意:严重损伤(3~4

d),神经和肌腱修复术后(3周),急性关节炎,不稳定性骨折,术后需严格制动者运动疗法禁忌。

2.II期

伤后或术后3~6周。胶原增加,组织抗张力开始恢复,肌腱和骨

折逐步牢固,易发生粘连。康复目的:预防粘连,提高肌腱的抗张力和骨折的牢固性,改善感觉功能。应尽早活动,并进行感觉再训练。因组织还未恢复正常的强度,不宜抗阻活动。

3.III期

伤后或术后6~12周。伤口愈合成熟,胶原纤维逐渐增多,表层(瘢痕)与深层(粘连)纤维组织增多。康复目标:减少纤维组织的影响,增加关节活动范围,肌力,手的灵敏性和协调性。可循序渐进地进行抗阻活动。继续进行感觉再训练。

4.IV期

伤后或术后12周后。大部分功能已恢复,组织炎症反应基本消退,神经损伤初步恢复。康复目标:矫正畸形,恢复手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可考虑重建或二期修补术。如恢复效果良好,可进入功能训练和职能训练。

康复治疗方法

(一)防治并发症

1.水肿

(1)抬高患肢

使其高于心脏平面,同时将手固定在功能位。

(2)向心性按摩

如皮肤条件许可,可在伤肢抬高位作向心性按摩。

(3)主动和被动活动

包括肩、肘关节的全范围活动。将抬高患肢与主动活动结合。

(4)压力治疗

注意指蹼与手套紧贴。每天脱下不超过1

h。亦可用弹性细绳,由远端向近端缠绕。

(5)理疗

冷疗、蜡疗、电疗等。

2.瘢痕

整个创伤或手术范围内的任何组织均可产生瘢痕,可与水肿同时存在,导致粘连。治疗很困难。瘢痕组织缺乏伸展性,发生在关节或肌腱周围,可导致关节活动范围减少。治疗方法:

(1)按摩。

(2)压力治疗

(3)被动伸展运动

(4)理疗

蜡疗、超声波治疗、中频电疗等。

3.挛缩

挛缩通常发生在虎口等皮肤松弛部,包括肌肉、韧带、关节囊等缩短。屈肌腱损伤修复术后最易发生粘连、挛缩。应尽早让患者在适当范围内主

动运动(24

h后),治疗师可给予帮助。

(二)肌腱损伤的康复

肌腱是手部活动的主要组织,早期活动是肌腱康复的前提,应在放松肌肉和减低张力的情况下进行。包括:主动、被动、辅助主动活动、附属活动、抗阻活动。

1.屈肌肌腱修复术后的康复计划(Kleinert计划)

术后保护性的固定与早期保护性的运动相结合可减少因固定和关节制动而引起的并发症。

(1)I期(0~3周)

抬高患肢,制动3周。术后立即在患者手背侧做一个腕屈曲形夹板或手托,使腕关节屈曲20°~30°,掌指关节屈曲60°~70°,指间关节屈曲0°~20°,外加厚敷料,以保护肌腱。2~3

d拆除敷料,继续用夹板和支持带保护。3

d后,由治疗师指导做屈伸手指活动,持续3周。要求“主动伸,被动屈”,即令患者主动伸展手指,依靠橡皮带被动屈曲。同时进行手腕活动。禁止主动屈指,被动伸指,以防肌腱断裂。注意:如患者不坚持手指活动,极易产生屈曲挛缩。对不配合活动的小儿,或断指再植后,或伴有其它损伤不宜选用该法者,应将手固定在功能位,加以厚敷料包扎,外加石膏固定3周。可同时配合冷疗、超声波治疗等消肿,松解粘连。

(2)II期(3~6周)

3周后拆除夹板,在护腕和橡皮带保护下活动,或将橡皮带摘下来,做主动屈伸。4~5周,在手背将夹板切断,腕关节仍固定,掌指和指间关节主动屈伸。5周后,取下夹板。6周后,改用动态伸展夹板,减轻近端指间关节挛缩。此期不可有任何抗阻活动。

(3)III期(6周后)

可做关节全范围的主动或被动活动。8周后可做抗阻活动。

(4)IV期(12周后)

可进行各种功能活动,大多数患者可重返工作岗位。个别患者因肌腱粘连而活动障碍,或肌力较差,仍需继续锻炼。亦有少数患者需接受二期重建手术。术后可沿切口做环形深层按摩,以防粘连。

2.伸肌肌腱修复术后的康复计划

(1)I期(0~3周)

术后立即使用静态掌侧夹板固定手于腕背伸30°~45°,掌指关节屈曲0°~30°、指间关节伸直,敷料加压包扎。2~3

d后,拆除敷料,用前臂背侧夹板,腕背伸40°~45°,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用橡皮带牵拉于0°,

前臂屈侧置夹板,2周时缩至中节指骨,3周时缩至近节指骨。要求“主动屈,被动伸”,即令患者主动屈曲手指,依靠橡皮带被动伸直,以保持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滑动。此期禁止主动伸指,被动屈指,以防肌腱断裂。

(2)II期(3~6周)

4周时,每天取下夹板数次,尽可能全范围主动屈曲指关节,特别是掌指关节,以防挛缩。5周,夹板缩至掌骨,自由活动掌指关节,每天取下夹板数次,有保护地主动活动腕关节。

(3)III期(6~12周)

6~7周,换腕部夹板,只固定腕关节,指间关节全范围主动伸直。7~8周,增加强度,做关节全范围的抗阻活动。10~12周,完全自由活动。

(4)IV期(12周后)

可进行各种功能活动。

(四)骨折的康复

1.类型与制动

(1)舟骨骨折

制动8~32周。

(2)Bennett's骨折(第一掌骨基底部纵骨折及半脱位)

制动6周,8~12周可活动关节。

(3)指骨骨折

内固定后2周。

(4)掌骨骨折

绷带1周,夹板3周。

2.康复程序

(1)I期(0~3周)

为制动期,功能位固定,指手在抓握物体时的自然位置,此时手的关节和肌肉处于平衡状态,即腕关节稍内收,背伸约30°,掌指关节屈曲90°,近端指间关节屈曲45°,远端指间关节稍屈曲,拇指处于外展、对掌位(对食、中指)。该体位使手能根据不同需要迅速做出不同动作,以保持骨折的稳定性,缓解疼痛,促进愈合。①上肢提高,以减轻水肿。②骨折上下所有未损伤的关节温和的被动活动,如指、腕、肘、肩。③术后1~3周,在疼痛和骨折愈合允许下,可早期进行轻微的主动活动和辅助主动活动。

(2)II期(3~6周)

为愈合期,如需要可延长外固定夹板至6周。①主动活动和辅助主动活动:屈曲、伸展指间关节和掌指关节的活动,以便获得良好的抓握、放松。②治疗性活动。③脱敏治疗。

(3)III期(6~12周)

为愈合巩固期,继续功能训练,压力治疗,脱敏治

疗。

(4)IV期(12周后)

为功能恢复期,应用抗阻活动来增加肌力,矫正畸形,压力治疗,职能训练。

(五)烧伤的早期康复

(1)安全位固定

即腕关节背伸30°,掌指关节屈曲70°~90°,指间关节伸直,虎口张开,拇指外展,对掌。应在患者入院第一天,用夹板将手固定于安全位,最初带24

h。不要活动各关节,以防肌腱断裂。

(2)控制炎症

应用无热量或微热量超短波,I~III级红斑量紫外线照射。

(3)减轻水肿

抬高患肢,夹板固定。

(六)断肢再植

断肢再植术后的康复要求严格,因术后早期血供不稳,常出现并发症,且断肢一般是开放性的,常合并肌腱、神经损伤。康复目标是保护修复后组织,促进愈合,减轻肿胀及疼痛,避免关节僵硬,加速功能恢复,特别是触觉恢复。

1.I期(术后1~3周)

密切观察植肢血供及将伤肢保持在功能位。

(1)夹板固定

术后早期尚有出血时,需厚敷料包扎,夹板暂不适用。1周后,可用夹板。因断肢时肌腱损伤多为屈、伸肌腱合并损伤,故合适的夹板是把腕关节固定于中立位(0°),掌指关节屈曲40°,指间关节伸直,拇指外展45°及背伸。视肌腱缝合的牢固度,逐步调节角度。

(2)主动活动

未受伤的部位要适当活动,如肘、肩关节等。受伤部位在可行条件下(如血管缝合理想、创面不太大、肌腱和骨折缝合、固定理想),亦可作早期渐进、轻柔、无阻力的主动活动,以活动关节为原则。

(3)被动活动

要小心保护肌腱。术后4~10

d可进行温和的、保护性的被动活动。方法:屈腕,掌指及指间关节慢慢伸直,接着伸腕,掌指及指间关节屈曲。术后10~14

d,可进行被动“爪形手”和“鸭嘴手”活动,即从掌指关节背伸,指间关节屈曲,到掌指关节屈曲,指间关节伸直。两组动作连贯做,一气呵成。当关节和肌腱得到适当舒展时,可指导患者把关节维持在被动活动所达到的屈伸位置。活动时如疼痛难忍,则要终止活动,以免影响植肢存活。

(4)控制肿胀

在血供许可时,患肢置于心脏水平。如水肿出现或加重,患肢抬高,高于心脏水平。伤后3周内,不宜用其它辅助治疗消肿。2.II期

(术后3~6周)

(1)夹板固定

逐渐增加脱下夹板活动的时间。亦可逐渐改变夹板的角度,使其接近功能位。

(2)主动活动

逐渐加强I期主动活动。

(3)被动活动

继续进行I期被动活动,亦可进行附属活动。

(4)控制肿胀

轻柔的向心性按摩,或用弹力绷带,由远端至近端包扎伤肢。

3.III期(术后6~12周)

逐渐加强上述运动,及整体的关节运动,如屈伸所有手指关节。8周后,逐渐增加抗阻运动,手的灵巧性活动,进行脱敏训练和感觉再训练,使用压力衣和压力垫来控制肿胀。

4.IV期(术后12周)

强化日常生活的手功能,增加手指的灵巧性、握力、捏力,耐力,恢复功能性触觉,进行职能训练。4、患者截肢后及使用假肢的早期康复一、截肢手术及术后康复的目的

截肢的目的是尽可能保留残肢和残肢功能,并通过安装假肢和残肢训练,代替和重建已切除肢体的功能。截肢后康复的主要目的是尽可能地重建丧失的肢体功能,防止或减轻截肢对患者身体健康和心理活动造成的不良影响。是手术、假肢装配和康复治疗密切结合的统一过程,其中康复治疗是贯穿整个康复过程的重要内容,它不但影响着手术及假肢的效果,也对患者的功能恢复起着重要作用。

二、使用假肢前的康复训练。

1、增强体能的运动训练

可以进行如下的运动训练,如坐地排球、轮椅篮球、上肢拉力训练、引体向上、水中运动、利用残肢端在垫上站立负重等训练。要进行躯干和未截肢肢体的肌肉强化训练,增强背肌和腹肌的训练可在腹卧位和仰卧位进行。还可进行单腿站立训练,既加强了肌力又训练了平衡,方法是开始时让截肢者在平衡杠内面对镜子单腿站立,骨盆保持水平,双手扶杠后到单手扶杠最后双手离杠,逐渐延长单腿站立的时间,最后让患者练习单腿跳。

2、残肢的早期康复训练

(1)关节活动度训练

上臂截肢应及早进行肩关节活动训练,防止肩关节挛缩,影响肩关节外展功能。

前臂截肢后应加强肩、肘关节活动训练,防止肘关节僵直。

大腿截肢,术后早期一定要强调髋关节的内收和后伸运动训练,如不注意,很快便可发生髋关节屈曲外展畸形,短残肢发生畸形的机会更多,畸形更严重,这将影响到假肢的穿戴。

小腿截肢,膝关节的屈伸运动训练是很重要的,尤其是膝关节的伸展的运动。(2)肌力训练

上臂截肢主要训练双肩关节周围肌力。提高残肢肌力,可让患者分别完成屈曲、伸展、内收、等全力肌肉收缩;提高残肢肌肉耐力训练,可利用滑车、重锤进行残肢抗阻力训练。

前臂截肢进行增强肘关节屈伸肌的肌力训练。同时要训练前臂残留的肌肉力量,方法是利用弹簧或橡皮带练习,弹簧一端固定到脚上,另一端固定在前臂断端,通过用力屈曲肘关节牵拉弹簧的方法增加肌力。

大腿截肢主要做髋关节的屈、伸、外展和内收肌肉的抗阻力训练。

小腿截肢主要训练股四头肌,可以做抗阻力的伸、屈膝活动训练,同时要训练小腿残留的肌肉,方法是进行幻足的屈伸运动,以避免残肢肌肉萎缩。

(3)增强残肢皮肤强度的训练

刚开始训练时可以使用治疗泥在残端进行挤压训练,每天10~20次。也可将残端放在治疗泥上做按压及支撑等动作,逐渐过渡到使用细砂、米粒内挤压、旋转,每次5秒,反复多次练习。

(4)使用助行器的训练

由于截肢者使用拐杖行走身体易前屈,对其进行拐杖使用指导时,应特别注意纠正身体的姿势,另外,截肢者为保持平衡,其残肢往往多呈屈曲位,应注意纠正。

(5)站立与步行训练

站立训练包括利用残肢端在垫上进行站立负重训练、单腿站立训练,方法是让截肢者在平衡杠内对镜子单腿站立,骨盆保持水平,由双手扶杠后到单手扶杠最后双手离杠,适当延长单腿站立的时间,最后让患者练习单腿跳。步行训练要充分利用双拐,这样既训练了双拐的使用,又训练了健侧下肢的肌肉力量,对截肢后尽早离床活动和增强全身体能也是非常有利的。

三.假肢使用训练

(1)站立平衡训练患者站立于平行杆内,开始时先用双手扶杠反复练习侧方重心转移,体会假肢承重的感觉和用假肢负重的控制方法。进而,练习双手不用扶杠的患肢负重、单腿平衡等。

(2)步行训练

①假肢迈步训练:将假肢退后半步,使假肢负重,在假肢脚尖触及地面的状态下,将重心移向健侧肢体,迈出假肢,使足跟落在健肢足尖前面

②健肢迈步训练:将健肢后退半步,使健肢完全承重,将重心移向假肢侧,腰部挺直迈出假肢,迈步距离尽量大些,提起假肢跟部,使脚尖部位负重,弯曲假肢膝关节

③交替迈步训练:借助手杖或在平行杆内进行交替迈步训练

(3)上下台阶步行训练

上台阶训练时,健侧先上一层,假肢轻度外展迈上一台阶,接着健肢迈上更上一台阶;下台阶训练时,假肢先下一层,躯干稍向前弯曲,重心前移,接着健肢下一台阶。

(4)上下坡道步行训练

上坡时,健肢迈出一大步,假肢向前跟一小步,身体稍向前倾;下坡时,先迈假肢,防止假肢膝部突然折屈,残端后伸,假肢迈步步幅要小,迈出健肢时,假肢残端应压向接受腔后方,健肢在前尚未触地时,不能将上体的重心从假肢移走。

(5)跨越障碍物训练

跨越障碍物时,假肢承重,健肢先跨越,然后健肢承重,身体稍前倾,假肢腿膝关节屈曲,带动假肢跨越。

四、安装假肢后的康复

安装好假肢后,除继续进行上述训练外,主要是依照假肢的功能设计进行操纵假肢的训练。训练时应循序渐进,动作由简到繁。上肢假肢在假肢屈伸、旋转、假手开合等基本操作的基础上练习日常生活活动动作。练习必须持之以恒反复进行。逐渐使动作趋于熟练,得心应手,从而提高效率,节约耗能,达到实用水平。否则设计制作精密的假肢也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效。下肢安装假肢后作站立、平衡、步行。上下楼、卧倒站起、骑自行车等练习养成,良好的姿势习惯。还应练习假肢的装卸,要求能独立顺利完成。基本功能恢复良好时,有条件的还可进行残疾人的特殊体育运动,以求进一步增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5、周围神经损伤的早期康复早期康复治疗:

1、物理治疗

(1)运动治疗:主要进行主被动运动、牵伸、肌力及耐力训练、感觉功能训练、平衡训练、步态训练等。

(2)物理因子治疗:

消炎消肿:选用热敷、蜡疗、红外线、电光浴、超短波、电磁波等。

促进组织再生:选用直流电离子导入、超短波、超声波生物反馈、激光治疗等,

廷缓肌萎缩:选

用神经肌肉电刺激、经皮神经电刺激、功能性电刺激等。

(3)水疗: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水中运动治疗。

2、作业治疗

(1)感觉训练:对感觉过敏者进行脱敏训练,对感觉缺失者进行感觉再教育和再训练。

(2)上肢功能训练:上肢功能损伤者需进行上肢功能训练、手功能训练。

(3)日常生活活动(ADL)训练:对存在ADL功能障碍者进行ADL功能训练和家务劳动训练。

3、中医康复治疗

(1)针刺治疗:以选取损伤经络穴为主,循经取穴,配合止痛活血、通经活络等作用的穴位。

(2)推拿治疗:以祛瘀消肿、通经活络为原则,选穴参照针刺穴位,手法施以滚法、按法、揉法、搓法、擦法等。

(3)其它治疗:电针、艾灸、火罐、中药治疗等。

4、辅助技术

(1)矫形器:根据损伤情况,主要运用功能位矫形器、固定用静态矫形器、功能训练用动态矫形器等。

(2)其它辅助器具:下肢神经损伤者常用腋杖、肘杖、手杖等,部份患者需使用轮椅、座便器、洗澡椅等。6、髋关节置换早期康复随着人工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HR)的广泛应用,术后康复日益受到重视,精湛的手术技术只有结合完美的术后康复治疗,才能获得最理想的效果。THR术后康复是很复杂的问题,它不但与疾病本身有关,也与手术操作技术、病人的信心、精神状态以及对康复治疗配合程度密切相关。THR术后康复治疗的目的在于促进病人恢复体力,增强肌力,增大关节活动度,恢复日常生活动作的协调性。康复计划的制定必须遵循个体化、渐进性、全面性三大原则。

(一)康复前的评价

由于手术本身直接影响术后康复计划,康复人员必须了解手术的详细情况。假体应按正常解剖位置放入,只有了解假体位置的优劣,才能很好地指导病人活动,因而能避免训练时发生脱位等并发症。手术入路对关节稳定性影响:后入路很少出现髋关节施展内收外旋位的不稳。前入路较少引起髋关节屈曲时不稳。正侧方如路特别是关节囊完整者,在髋关节屈伸活动时最为稳定。

(二)康复过程

1.术后当天晚上

在术侧肢体外下方垫入适当厚度的软垫,使髋、膝关节稍屈曲,穿防旋鞋避免下肢外旋,并减轻疼痛。

2.术后第1天

撤除软垫,尽量伸直术侧下肢,以防屈髋畸形。

3.术后第2天

既可开始功能锻炼。早期锻炼的主要目的是保持关节稳定性和肌肉的张力,防止出现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具体方法:

(1)踝关节族的屈伸练习,促进下肢血液回流,减少深部静脉血栓发生机会。

(2)股四头肌、腘绳肌和臀大肌、臀中肌的等长收缩练习,保持肌肉张力。

(3)深呼吸练习。

4.

术后第3天

拔除引流管,拍摄X光片,判断假体位置,如无特殊问题,开始下列练习:

(1)髋、膝关节屈伸练习,并逐渐由起初的被动,向主动加辅助,到完全主动练习过渡。

(2)髋关节旋转练习,包括伸直位和屈髋位两种练习。屈髋位练习时双手拉在床上支架,作上身左右摇摆,注意臀部不能离床。

(3)髋关节伸直练习,屈曲对侧髋、膝关节,做术侧髋关节主动伸直动作,充分伸展屈髋肌及关节囊前部。4)股四头肌的等张练习,上肢肌力练习,目的是恢复上肢力量,使病人术后能较好地使用拐杖。

在术后早期康复过程中,应注意下列几点:避免术侧髋关节置于外旋伸直位,为防止病人向对侧翻身,床头柜应放在手术侧;抬高对侧床脚,或保持术侧肌体的外展,或在双腿间置入三角垫,但须防止下肢外旋;术后早期进行关节的活动锻炼,否则6~8周关节囊血肿机化后就非常困难;如有术侧髋关节中度屈曲位不稳定,在坐位行髋关节旋转练习时,应避免上身向术侧倾斜。

5.术后一周

病人体力有所恢复,使用骨水泥型假体的病人已可以下地进行功能康复练习。因此,该阶段的主要目的是恢复关节的活动度,同时进一步提高肌力。康复锻炼必须在医生的直接指导下进行,结合术前髋关节病变历程、假体类型,手术过程和病人全身情况,有选择性地制订各自的康复计划。锻炼方法如下:(1)床上练习:锻炼屈髋肌力量的最好办法是作髋关节半屈位的主动或主动抗阻力屈髋练习。术后早期进行主动直腿抬高练习,不仅对屈髋肌锻炼的意义不大;相反,却经常引起髋臼承受过高压力,不利于非骨水泥固定的髋臼假体的骨组织长入,同时术侧腹股沟区疼痛,影响病人的康复。术后七天,如无特殊情况,可允许病人翻身。正确的翻身姿势应是:伸直术侧髋卧位,有利于被动伸展髋关节。具体练习方法包括:1)吊带辅助练习:通体床架上的滑轮装置,依靠绳索和大腿吊带的向上牵引力量,同时作主动辅助屈髋练习、抗阻力伸髋练习、主动伸膝练习和髋关节外展、内收练习。

2)仰卧、俯卧位髋关节内外旋转练习:锻炼时,需保持双下肢外展,如术中有髋关节伸直外旋位不稳定,避免外旋髋关节练习。

(2)坐位练习:除非特殊需要,术后一般不宜久坐,否则容易使髋关节屈曲畸形也不能得到很好的矫正。术后6~8周内,病人以躺、站或行走为主,坐的时间尽量短。值得强调的是与站立、平卧位相比,坐位是髋关节最容易出脱位、半脱位的体位,如果病人术中稳定性欠佳,应放弃座位功能练习,有下列几项练习内容:

1)伸髋练习:坐于床边,双手后撑,主动伸直髋、膝关节。

2)屈髋练习:注意髋关节适当外展,并置于旋转中立位。

3)屈髋位选择练习:双足分开,双膝合拢,用于练习髋关节内旋;反之,则为髋关节外旋练习。

(3)立体练习:适用于开始下地活动的病人。练习内容包括:

1)髋关节伸展练习:后伸术侧下肢,对侧髋、膝关节半屈,抬头挺胸,作骨盆前移动作,拉伸髋关节前关节囊和挛缩的屈髋肌群。

2)骨盆左右摇摆练习:可用来练习髋关节的内收、外展。伸直下肢,左右摇摆骨盆,使双侧髋关节交替外展、内收。如病人靠墙固定双肩、双足,那么练习的效果会更佳。常见的畸形为髋关节的内收位挛缩,因此,应针对性地多练习髋关节的外展动作。3)髋内外翻畸形矫正练习:伸直健侧下肢,适当垫高,而患肢直接踩在地上。这样可以保持患肢处于外展位。多用于术前有髋关节内收畸形的病人。

4)屈髋练习:抬高患肢,搁在一定高度的凳子上,上身用力前倾,加大髋关节屈曲。通过调节凳子高度来控制患侧髋关节的屈曲程度。

5)旋转练习:固定术侧下肢,通过对侧下肢前后移动,练习术侧髋关节的内位旋。

(4)步行练习:术后何时开始下地行走受手术假体类型、手术操作和病人体力恢复情况等影响。如使用的是骨水泥型假体,又是初次髋关节置换术,术中也没有植骨、骨折等情况,病人在术后第3天即可步行练习。如果属生物型假体,则至少术后6周才能开始步行练习。有大粗隆截骨、术中股骨骨折的病人,行走练习更应根据X线片情况,推迟到术后至少2个月。先用步行器辅助行走,待重心稳定、信心充足后,改用双侧掖杖。步行练习时,术侧下肢至少负重20~30kg。

(5)踏车练习:踏车练习开始时间多在病人步行练习之后,一般术后2~3周开始。也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开始时,稍用力,保持车速20公里/小时。7、骨折术后早期康复现代社会交通工具的高度发达,已使骨折成为一种常见病,也是引起肢体残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骨折的病人往往重视复位的成功与否,医生往往注意固定是否稳定,而骨折治疗的第三个原则即功能训练则常常被忽视。当然复位和固定是肢体恢复功能的前提,但骨折后的康复治疗则是肢体功能得以最大程度恢复的保证。

骨折固定一方面是骨折愈合的必要条件,没有足够的固定,骨折就不可能愈合;但在另一方面,外固定可以造成肢体各种组织的失用性变化,如肿胀、肌肉萎缩、关节粘连挛缩、瘢痕粘连、骨折疏松、骨痂形成缓慢、皮肤自主神经调节失衡等,从而导致肢体的残疾或者功能障碍,这些病变就是所谓的“石膏病”。可以看到这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解决方案一方面在于改进固定的方式,缩短外固定的时间,以内固定取代外固定,尽可能减少外固定的不良影响,这是临床医生所要面临的课题,也是骨折治疗发展的方向和前进的动力;另一方面则在于设计和实施有计划的、针对性强的、高效率的康复方案,以帮助病人达到尽快和尽可能地恢复肢体功能的目的,这就是康复医学所要解决的问题。

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和畸形愈合的处理骨折后的康复治疗

骨折固定一方面是骨折愈合的必要条件,没有足够的固定,骨折就不可能愈合;但在另一方面,外固定可以造成肢体各种组织的失用性变化,如肿胀、肌肉萎缩、关节粘连挛缩、瘢痕粘连、骨折疏松、骨痂形成缓慢、皮肤自主神经调节失衡等,从而导致肢体的残疾或者功能障碍,这些病变就是所谓的“石膏病”。可以看到这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解决方案一方面在于改进固定的方式,缩短外固定的时间,以内固定取代外固定,尽可能减少外固定的不良影响,这是临床医生所要面临的课题,也是骨折治疗发展的方向和前进的动力;另一方面则在于设计和实施有计划的、针对性强的、高效率的康复方案,以帮助病人达到尽快和尽可能地恢复肢体功能的目的,这就是康复医学所要解决的问题。

骨折康复治疗的目的

骨折康复治疗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创伤后肢体的功能,实现骨折临床治疗提供的功能恢复的可能性。针对骨折临床治疗所面临的一些问题,骨折康复大体上要达到以下这些目的:

改善疼痛、水肿、挛缩等症状。

改善和维持局部以及全身的循环、代谢情况,促进受伤后局部血液、淋巴循环的恢复和再生。

促进受伤关节、邻近关节,甚至健侧关节活动度的改善和维持。

肌肉功能(肌力、收缩速度、耐久力)的改善。

训练和提高活动的持续时间和耐久力。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如下肢筋脉栓塞、全身体力下降等。

改善心理状态,建立对疾病恢复的信心。

指导活动辅助装置的使用,如各种支具、假肢等。

骨折康复治疗的原则

骨折的康复治疗必须围绕功能恢复这一主题,根据不同的临床处理情况,制定相应的康复程序。当采用石膏等非手术的外固定措施时,在不影响骨折固定的前提下,应早期进行软组织的舒缩活动,防止肌肉萎缩、肌腱挛缩和骨质疏松等骨折病的发生;未经固定的关节应早期活动,以维持其正常功能;为消除肿胀、控制疼痛、减少肌肉痉挛,

应注意局部处理;在复位固定稳妥的前提下,尽早进行功能训练,以早日完满地恢复功能。当采用手术治疗并获得稳妥的固定,不需再用石膏等外固定措施时,一般在术后治疗并获得稳妥的内固定,不需要再用石膏等外固定措施时,一般在术后数天,手术疼痛有所缓解后,即应开始功能训练,手术的好处在于提供了早期锻炼的机会,避免骨折病的发生,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肢体功能的尽早恢复。也有一些骨折必须手术,但又不能获得足够稳固的内固定,术后仍需辅以外固定时,也应视具体情况尽早锻炼。可见,骨折康复治疗总的原则是在确保内外固定的同时,强调一个“早”字

。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是利用人体肌肉关节的运动来达到防治疾病

,

促进身心功能和发展的治疗方法

,

也称为体育疗法

(

疗体

)

。在骨科领域运动疗法常被用作功能锻炼的同义词,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骨折康复的基本疗法,其他康复的基本疗法,其他康复措施则起辅助及补充的作用。运动疗法是一种需要病人本身的积极参与才能进行的治疗方法,因而是一种身心并重的疗法。在我国,古老的养生素早已将运动疗法发展到了比较完善的程度,有许多渊源久远、行之有效的体操项目,如五禽戏、八段锦等,近代发展的更具医疗目的且影响甚广的有练功十八法等,传统武术中的很多项目也有强身健体的作用,如太极拳等,在民间有广泛的影响。我国现代的运动疗法一方面按照西方医学思路构建了总体的学术框架,另一方面也吸收了传统养生和武术的精华,形成了我国现代运动疗法的特色。设定运动处方后,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让病人明白处方的内容,了解医生的意图,从而充分发挥病人的主观积极性,提高锻炼的效果

。常用物理治疗方案顾名思义,物理疗法就是指应用物理因素治疗疾病的方法,其内容包括应用天然或人工的物理因子,如电、光、声、磁、冷、热和机械等。常用的理疗方法有以下的这些种类。

温热疗法

是最常用的物理治疗方法,能够起到局部镇痛、增加局部血液循环、伸长胶原纤维、解除痉挛等效果。比较表浅的温热疗法有红外线和温水裕等,热力能够到达深层的则有超短波、极超短波、超音波等。有可分为干热和湿热两类,湿热可以到达体部深层,干热比较表浅,热力参透力较弱。

温热疗法的注意点:存在以下疾病的病人不适宜应用温热疗法:①循环障碍;②感觉障碍;③意识障碍;④出血倾向;⑤乳儿、幼儿;⑥心功能不全失代偿;⑦全身乳肿等,这些病人使用温热疗法时容易产生烫伤、灼伤等情况。

冷疗法

温热水和冷水浸浴是以往物理疗法的代理措施,冷水浸浴的直接作用是减轻疼痛、降低肌肉痉挛和血管收缩、抑制肢体肿胀。血管收缩后停止寒冷刺激可使表面血管扩张,从而增加局部血供,冷水浸浴的效果通常比热水浴持续时间长。

常用的冷疗方法

有冰袋冷敷法、冰块按摩法、全身或局部浸浴

法、喷射法、循环冷却法和灌注法等。其中,冰敷是最常用的冷疗方法,能够明显地减轻肢体的肿胀,常在肢体创伤及手术后

72

小时之内应用。

冰敷的作用

强化胶原纤维;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再出血;放松受创肢体的肌肉;局部麻醉、止痛;消炎、降低局部代谢率、改变组织的反应过程,减轻局部炎症所引起的红、肿、热、痛。冰敷可将肢体肿胀疼痛减至最低程度。

有些病人在创伤后的急性期自行使用一些热性的中成药或膏药去“把伤吊出来”,效果常常会适得其反。一般建议在受伤

72

小时以内采用冷疗,

72

小时以后再使用热性药物。冰块用纱布包裹后,于局部作同心圆式的轻轻按摩

10-30

分钟,必须注意观察正常皮肤的感觉程度降低和末梢循环的状态。另外,还可直接在冰水中浸浴

10-30

分钟。当疼痛强烈时,用二氧化碳喷雾剂作局部喷射,可获得即时止痛效果。

冷疗时必须注意,不同的个体对寒冷的耐受性不同,要防止冻伤。

水浴疗法

是指病人在水中运动锻炼,利用水浴的物理特性如温水、冷水、浮力、水压等流体力学来进行物理治疗,包括全身浸浴两种。

水浴疗法的优点

①身体在水中受到浮力影响,减轻其本身重要促进早期活动;②温水中浸浴,可有镇痛、镇静、肌肉松弛的效果,并可增加关节活动度和肌肉的柔软性;③流体力学使不同力量的肌肉均匀恢复;④减少穿着对活动得影响;⑤病人能够明确地看到关节的活动,增加训练的信心。在水浴疗法中,全身浸入水中为全身浴,患肢浸入水中为部分浴。

另外还有涡流浴,而冷水浴泽属于寒冷疗法。还有一种温水和冷水交替使用的交替浴,温水采用水温

38-40

℃,冷水采用

13-18

℃,先用温水

10

分钟,再用冷水

1

分钟,以后采用温水

4

分钟、冷水

1

分钟交替治疗,能够明显消肿。在水中还可以进行各种经过设计的运动,如辅助运动、支托运动和抗阻运动等,在水中进行三角肌肌力训练的方法,也可以进行水中的步行训练、平衡训练和协调训练。运动性和训练性水中治疗一般需由专业的治疗师指导和保护。

水浴疗法的注意点

①水温和水压病人的循环和呼吸功能有较大的影响;②下肢的负荷会随水位的加深而减轻;③以浮力作抗阻运动时,浮力随水位加深而增大;④体表面积越大,或运动速度越快,越易于感觉流体力学的特性;⑤全身浴时,能量和内分泌代谢与陆地运动时有差异;⑥不同的运动种类和方式对水温有不同的要求;

35-26

℃被称为无感觉温度,对生理影响最小;全身浴需

38-40

℃,部分浴应为

40-42

℃,游泳需

24

℃以上。

支具的使用

支具在骨折病人中有多种用途,正确使用可起到良好的作用,错误使用则会加重损伤。例如,使用腰围、护膝装置等,长期使用后腹肌、腰背肌、股四头肌等出现萎缩,稳定性反而降低,因此以短时间使用为好。从材料学上来说,支具材料的结构并不是说越坚固越好,而必须与其用途相适宜。

电疗法

高频电流

频率超过

100000

赫以上的电流被称为高频电流,与低、中频电流相比,高频电流对神经经济肉组织没有刺激作用,但是有明显的热效应,而且这种热效应的成因与水、泥、蜡的传导性热效应也有显著的不同,在热的深度、强度、稳定性、均匀性、选择性、可控性等方面,则要显著优于传倒性热效应。

另外,体内有金属内固定物、心脏起博器的患者采用电疗时必须严格控制适应证。

超声疗法

超声波是一种机械弹性振动波,与光波有相似的物理性质。医疗应用的超声频率一般为

800-1000

千赫,声强多在

3

/

平方厘米以下,一般对组织不产生损害。超声振动具有刺激组织细胞的功能、松解组织粘连,以及软化瘢痕,是比较常用的理疗方法。

光疗法

是指应用日光或人工光源进行治疗的方法,根据光的波长不同,可分为可见光、红外、紫外线和激光等多种治疗方法。与电疗相似的是,这些不同波长的光在临时应用上也各有其不同的适应症和控制参数。以大家熟知的紫外线为例,它可分为

A

B

C

三个波段。

A

段波长为

320-100

微米,能引起荧光反应,适于抗过敏、抗佝偻病;

B

段波长为

280-319

微米,能调节机体代谢,刺激组织再生和上皮的愈合;

C

段波长为

180-279

微米,具有强烈的杀菌作用,常用于消毒。创伤后肢体肿胀的康复治疗

肢体肿胀原因

机体遭受创伤之后,全身或局部都会释放出许多炎症因子,这是机体的保护性反应,但是,这些因子一方面刺激周围神经发布疼痛信号,另一方面导致血管内外液体交换的平衡失调,造成过多的液体渗入组织间隙,最终导致肢体肿胀。肿胀若不能及时消除,就会影响肢体的血液循环和营养物质的供给,最终影响创伤修复和愈合。四肢的严重肿胀如果使组织内的压力接近动脉血压时,就会影响血供,使肢体缺血,会造成肢体的严重残废。可见肿胀的及时正确处理是非常重要的。

肢体肿胀康复治疗

RICE

”原则和主动训练是肢体肿胀康复治疗的主要内容。“

RICE

”是指预防和治疗肢体肿胀的

4

项原则,即

rest

(休息)、

ice

(冰敷)、

compression

(加压包扎)、

elevation

(抬高患肢)。“

RICE

”是由以上四个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组成。

休息

创伤后处理的第一件事就是

rest

,也就是休息,限制受创肢体的活动,以减少出血,减缓肢体肿胀、疼痛,防止损伤加重。这一点对于创伤后骨折的病人不成问题,因为一动就要痛。值得一提的倒是许多创伤后没有骨折的病人,大部分人以为没有骨折就没有事了,殊不知,没有骨折,但又有韧带损伤时,同样需要正确的处理,对于下肢负重关节来说尤其如此。明确有韧带损伤时,应该用石膏固定,严格止动

3

周,等待损伤组织的愈合修复,否则会经常疼痛,并且经常容易再次扭伤,那就比较难于治疗了,这种情况最多见的就是踝关节的扭伤。

冰敷

ice

的字面意思是冰,也就是冰敷,其作用已如前述,可以有效地降低肢体肿胀疼痛的程度。使用时应尽量使冰袋温度维持在

0

℃,以免冻伤或起不到冰敷作用。每次冰敷

15-30

分钟,可反复使用,至局部疼痛消失为止。

加压包扎

compression

就是对患肢进行加压包扎,一方面可使损伤组织内部压力增加,促进小血管闭合,减少出血;另一方面可减少渗出,减轻肢体肿胀。将带弹性的织物(弹力绷带、护膝、护踝等)裹在损伤部位或用纱布直接加压包扎患肢。包扎有一定的技巧性,必须采用“面”加压技术,使整个患肢各处均匀受压,且松紧适度,过松达不到效果,过紧则会影响肢体的血供。另外,切忌形成条索状了。有时伤口出血凝结在敷料上,也会造成索带样压迫,必须及时更换。加压包扎后要注意观察远端肢体的血供情况,若有麻木感、痉挛或疼痛加重,说明包扎过紧,应立即予以松解。

抬高患肢

elevation

即抬高患肢,是消肿的一项重要措施。静脉回流受重力的影响,当然还与机体循环阻力有关。如果肢体位置低于心脏平面,则静脉回流就要克服循环阻力和重力的双重阻力,不利于肿胀的消除。所以应将患肢置于心脏平面以上,使重力转化为动力性因素,促进肿胀消除。

主动训练

包括受创肢体的肌力训练和适当的关节活动。创伤后制动、抬高患肢等措施会使四肢尤其是下肢的静脉和淋巴回流不畅,循环淤滞,这些负面因素不利于肿胀的吸收。主动训练的肌肉收缩和肢体活动能够促进静脉和淋巴回流,从而促进消肿。当然,主动训练的重要性和好处远不止于此。消肿的其他措施

还包括各种理疗方法。理疗可以增加血管壁的致密度,降低细胞膜的渗透性,减少进一步渗出,促进肿胀消除。理疗还可改善血液淋巴循环,增加对坏死组织、细菌、细胞残余物质的吸收,及时移除钾离子、组织胺、

5-

羟色胺、各种水解酶和缓激肽等物质,起到消除肿胀的作用。

骨折康复治疗的分期与训练

骨折采用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的结果很大的不同,原因就在于长期的外固定制动会产生很多的问题,造成了两者之间在康复治疗中完全不同的病情需要。因此,在论及骨折康复治疗的分期问题时,就有必要将两者分开来讨论。当然,实际上还存在第三种情况,即手术治疗而不能达到足够稳定的内固定,手术后仍需要石膏或夹板外固定。

非手术治疗的康复分期及训练

先来讨论在非手术外固定情况下治疗骨折时的康复治疗分期及其训练内容。这种情况下康复治疗的分期与骨折愈合的过程密切相关,根据骨折愈合的不同时期,可将骨折康复分为三个时期,也即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伤后

1-2

周。此期骨折已经进行了适当的手法或牵引复位,并已实施了石膏等外固定措施,受伤局部肿胀正逐渐消退,骨折端血肿逐渐吸收。但是,肿胀和血肿吸收的过程也正是纤维瘢痕和粘连形成的过程;同时,肢体的消肿也会影响外固定的可靠性,容易导致骨折的再移位,需要及时更换外固定,必要时还需要进行再次复位。

这一期康复的主要目的,是在不影响骨折复位的前提下,通过康复治疗增加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肿胀消退,预防肌肉萎缩,减少或防止粘连和纤维化的形成。具体方式主要有抬高患肢、冰敷、骨折远端的向心性按摩和主动活动。主动活动是极其重要的康复治疗措施,一般可采用被固定区域肌肉的等长收缩活动,即肌肉收缩不会引起肢体的运动,骨折部位的上、下关节应固定不动。肌肉收缩应有节奏地缓慢进行,可从轻度收缩开始,无痛时逐渐增加用力程度,直至最大力量收缩,每次收缩持续数秒钟,然后放松,再重复训练,每小时可训练

5-10

分钟。有些病人在刚开始锻炼时,难以掌握练习动作,可以先在健侧肢体进行试练,待熟练后在健侧的帮助下对患侧进行试练。主动活动的具体动作,根据骨折部位而异,上肢骨折可做握拳、伸指和提肩举臂动作,但不能进行前臂的旋转活动,并且徐同时保持腕和肘关节不动;当手部骨折被固定时,必须加强手掌和手指各关节的屈伸活动;股骨骨折只进行骨四头肌的舒缩和踝关节的跖屈背伸活动,髋和膝关节保持不动;脊柱屈曲型骨折,可进行头、双肘和两足五点支撑的过伸活动。中老年人关节挛缩倾向很大,更应特别加强主动活动。

第二阶段

伤后

2

周至骨折临床愈合约至伤后

2-3

个月。此期局部肿胀已经消退,疼痛消失,软组织的损伤已逐步趋于修复,骨折端日趋稳定,而外固定仍未拆除。

这一期康复目的首先是巩固第一阶段的成效,其次是减轻肌肉的进一步萎缩,并增加血液循环促进骨折愈合。训练方式除继续进行患肢肌肉的等长收缩和未固定关节的伸屈活动外,还可在健肢或治疗师的帮助下,逐步开始骨折局部上、下关节的石膏内活动,以及与骨折移位相反方向的活动,并可编制体操开始体育疗法。上肢骨折如全身情况许可,原则上不应卧床;下肢骨折必须卧床休息时,应尽量缩短卧床时间。卧床期间应加强护理,并实施床上保健操,以防止全身性并发症的发生。

另外,也可用红外线或各种透热疗法促进消肿;用断续直流电或中频电流刺激预防肌萎缩等。

第三阶段

从骨折临床愈合到骨痂改造塑型完毕,一般从伤后

2-3

个月到

1

年以上。此期骨折端已稳定,能耐受一定的应力,外固定已拆除,患肢的肌肉和关节得以进行更大范围的训练。训练目的是扩大关节各方向的活动范围,恢复肌力,增加肢体肢体运动功能,促进生活和工作能力的最大程度恢复。训练方式以抗阻活动和加强关节活动范围为主,再加上肌力恢复训练,其中运动疗法是最重要的方法,辅以适当的理疗,也可装配之具、扶拐、手杖、轮椅等作为必要的功能替代。上肢骨折辅以力所能及的轻微工作;下肢骨折训练弃拐步行;屈曲型脊柱骨折可下床直立,双臂在腰部反抱,做挺胸伸腰活动。训练中所加阻力不宜过大,以免造成损伤,以患者健肢供给阻力为佳,因易于掌握阻力大小,且简便易行。增大关节活动范围以主动活动为主,必要时可辅以适当的被动活动或关节动器。下面谈谈主要的练习内容:

关节活动度练习:恢复伤区关节的活动度通常是病人的首要要求。长骨干骨折经石膏固定邻近关节后,所导致的关节活动度障碍一般程度较轻,经过主动、助力及被动运动练习,可以逐步消除。关节内骨折经长期的石膏固定后会后遗较牢固的关节挛缩粘连,可做关节功能牵引,特别是加热牵引。关节活动度练习前做适当的热辽也可增强练习的效果。疗效进步不明显时需考虑改进治疗方法。练习至一定程度如出现进步停顿时,应根据实际功能恢复程度采取相应对策,如对日常生活及工作无明显妨碍时,可结束康复疗程;如仍有明显影响,则应考虑施行关节松动术;然后术后早期开始关节活动度练习,以防止再次粘连。有时可在麻醉下使用手法松动关节,但有很大的风险,一般需由有经验的医生施行,以防造成骨折。

肌力训练:当不伴有周围神经损伤或特别严重的肌肉损伤时,骨折伤时,骨折伤区的肌力常在

3

级以上,并按渐进抗阻练习原则进行。等张、等速练习的运动幅度应随关节活动度的恢复而加大。受累的肌肉应按关节运动方向依次进行练习,致达到肌力与健侧相近或相等时为止。肌力的恢复为运动功能的恢复准备了必要条件,同时亦恢复关节的稳定性,防止关节继发退行性变,这对下肢负重关节尤为重要。

平衡及协调功能练习:多发骨折和复杂骨折长期固定后受累肌肉范围较广,老年人的平衡力和协调能力本来就比较差,此时应特别强这方面的训练,以降低再次摔跤的可能性。运动员对平衡力和协调能力的康复要求很高,应给予重视,在练习上应慎重。

手术治疗后的康复分期及训练

由于内固定手术的广泛开展,骨折康复治疗分期的时间尺度已经与传统的观念有了实质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能否进行的功能训练。笼统而言,手术能使功能训练的时间进度提早

1-2

个月,这关键的一两个月时间极大地减少了骨折病的发生。

手术治疗骨折如能达到足够稳固的内固定,术后无需额外的外固定措施时,可以明显地加快康复的进程。

一般在术后第

1

周内进行第一阶段康复的肌肉等长收缩训练,并辅以其他的消肿措施。

术后第

2

周内进行第二阶段的不负重关节活动,由于没有外固定的限制,这种关节活动要求在数天内即接近于正常关节的活动范围。

术后第

3

周进入第三阶段康复,开始下肢的部分负重行走和上肢的应力动作训练,为早日重返社会生活做准备。不累及关节的四肢长干骨骨折基本上都能达到上述要求,能使病人在术后

1

2

个月的时间内重返工作岗位,并且一般不会出现领近关节的明显功能障碍。

第一阶段康复的时间同样可缩短至

1

周左右,主要进行肌肉的等长收

缩练习和采用消肿措施。术后

2-3

天即可开始连续被活动治疗,可获良好的效果;也有学者主张术后在麻醉尚未消退即开始

24

小时持续的被动活动治疗,认为能够克服手术创伤所带来的被动活动疼痛。

第二阶段康复仍需

2-3

个月,至骨折临床愈合为止,此期禁止患肢的负重和应力动作,康复的主要任务是在术后第

2

周时使关节活动恢复到接近正常,并在以后的时间中维持这一活动度,同时进行肌肉的等长和等张练习,防止肌肉萎缩。

骨折达到临床愈合后即进入第三阶段,显然,只要前两个阶段做得好,本阶段只需进行短期的负荷恢复训练即可重返社会生活。

骨折康复

治疗应因人而易因骨而易。同一部位同一类型相类似的骨折,经过了相似的治疗,也可能因患者的年龄、家庭环境、受教育的程度、身体素质、经济能力的不同而需要制定不同的康复计划;而康复计划的制定就需要对上述的这些康复原则和措施有熟练的掌握。

上肢骨折后的康复

肩部骨折

锁骨骨折

平时站立时宜双手后叉于腰部,保持抬头挺胸体位;睡眠时宜仰卧于硬板床上,背部两肩之间稍加垫高,保持与站立时相似的体位。第

2

周时增加手指握力练习,并做肩部外展、旋转的被运动或助力运动。第

3

周时增加肘部屈伸与前臂内外旋的抗阻练习,仰卧位时,做头与双肘支撑的挺胸练习。内固定稳定者应尽早开始做肩带周围肌群的等长收缩练习。康复第三阶段

骨折愈合、去除固定时即进入康复第三阶段。肩关节是一个非常灵活的关节,能够进行许多方向的活动,包括屈曲、伸展、内收、外展、内旋、水平屈曲、水平外展等,以及复合的上举动等。活动度训练时显然要照顾到所有这些方向,与肩部的多方向活动相匹配的是,肩关节周围的肌肉也可以分成相应的组群。

第三阶段康复的重点在于活动度与肌力的训练。

8

字绷带去除后的第

1

周内,仍需以三角悬吊保护。

1-2

天,站立位,上身向患侧屈并稍前倾,用健脂托住患肢前臂,放松患肢肌肉使之自然下垂,做肩部的前后左右摆动,逐渐努力增大运动幅度,称为肩部的钟摆运动。

第3-4天,将上述运动过渡到主动运动,即依靠患肢肩带肌的力量活动,并开始在健肢的帮助下抬高患肢,做肩关节的活动范围的被动恢复。

第6-7天,开始做肩关节各方向和各轴位的主动运动、助力运动和肩带肌的抗重力和抗阻力练习。其中,爬墙运动是一种简便易行且非常实用的肩关节活动度训练方法,练习时以身体的正面对墙壁或箱柜而立,相距

15-30

厘米,在健肢的帮助下将患肢抬起,手掌扶牢墙面,四指交替墙面或柜格面向上爬行,达一定程度后,还可做压肩动作。

在去除固定的最初

2

周内,避免肩带过分用力和过多的前屈运动。至第

3

周以后再进行扩大肩带和肩关节各个方向活动和肌力的练习。肱骨外科颈嵌插型骨折应适当推迟钟摆运动和爬墙运动的时间,外展型骨折患者禁忌做静力兴肩外展练习和爬行练习,内收型骨折患者禁忌做静力性肩内收练习。

肱骨干骨折

发生在肱骨外科颈以下

1

厘米至肱骨髁上

2

厘米之间的骨折,称肱骨干骨折,多见于成年人。上肢活动时肱骨干所受应力较大,且由于骨折运近端肌肉的牵拉作用,使骨折多有移位,手法复位后难于维持,且外固定比较困难,因而常需手术治疗。桡神经在肱骨中段部位紧贴肱骨后方走行,中段骨折时有可能将之嵌夹在骨折端内,手法复位比较危险,切开复位能在直视下看到桡神经,相对要安全很多,但有时仍然会出现神经的牵拉伤。肱骨干骨折内固定效果确切,术后常能早期活动。

术后

3

天内疼痛反应比较明显,可以做手和腕部的主动活动,逐渐过渡到上臂肌群在主动等长收缩,同时辅以消肿的

RICE

原则。

3

天以后疼痛反应减轻,即可在健肢的帮助下开始肩和肘关节的被动运动。在

2-3

天内增加至全幅度活动度,术后一周可以开始上肢肌群的主动等张练习,有条件的可做等速练习,以及肩和肘关节的主动运动。

3-4

周以后,除肌力仍稍弱外,整个患肢的功能即可接近于完全恢复。

在肱骨骨折术后的康复训练中,主要涉及到肩和肘两个关节,肩关节的活动度及肌力训练方法恰如前述。肘关节本身是一个单轴关节,仅能做屈曲和伸展两个动作,相应配置了屈肌群和伸肌群两组肌肉。但是,肘关节的固定必然会累及到前臂的旋转功能,而且在前臂的旋转动作中,选后的力量主要来自上臂屈肌群中的肱二头肌。因此,肱骨骨折后的康复内容必须包括前臂旋转功能的训练。

肘部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简单的内上髁与外上髁骨折以及尺骨鹰嘴骨折

采用AO

的加压钢板、拉力螺钉和张力带钢丝等技术作内固定后,常能重建骨折局部的稳定性,术后无需石膏外固定,可以早期活动。在术后

3

天的疼痛期内,可做肘关节远近肌群的等长收缩,肩、腕和手指各关节的全幅度活动度被动与主动练习,在采用

RICE

原则消肿的同时,也鼓励病人下床活动。术后

3-7

天,即可增加轻柔的小幅度的肘关节被动活动,以健肢帮助及不引起明显疼痛为度,并尽快过渡到主动活动度(

ROM

)训练,切忌由他人做过渡的扳拗,以防止异位骨化的发生。术后第

2

周,疼痛与肿胀已基本消退,此期是肘关节活动度训练的最佳与最关键的时期,应争取在

1

周内恢复至接近满幅度活动度活动的程度,同时还需要进行上臂与前臂各肌群的肌力训练,包括等张练习、抗阻练习与等速练习。肘关节活动度训练以主动练习为主。术后第

3

周即可进入第三阶段康复,继续巩固与维持肘关节的活动度,进一步加强肌力训练。术后

1

个月左右即可恢复正常的日常生活。

康复

第一阶段康复在骨折临床处理完成后即应开始,注意石膏内的上下肌群静力性等长练习,以及非固定关节的主动活动度训练,可做肩部的钟摆练习,肩带的主动上耸、下压活动,以及腕和手指的主动屈伸运动及抗阻练习。如有牢固的内固定,术后数天即开始连续被动活动治疗,可有效地保持关节功能。第

2

周时可增加做肩部主动运动,逐渐达到肩、腕和手指各关节的全幅活动度活动,进一步加强肌力练习。第二阶段时可每天定时去除外固定,由健肢或医务人员托住肘部和前臂,小心地进行关节屈伸主动练习,是运动时患肢不承受重力负荷,练习后继续外固定。动作幅度与次数逐步增加,练习时切忌引起明显疼痛。肌力训练应增加等张收缩的内容。外固定去除后进入第三阶段康复,应系统地进行肘屈伸、前臂旋转的关节活动度练习和肌力练习。为矫治前臂及手指伸肌挛缩或粘连,应分别在握拳及伸指时做腕部充分屈伸的练习。

桡骨头骨折

桡骨头骨折时除影响肘的屈伸功能外,常造成前臂旋转功能的损害,应尽可能及早开始前臂旋转活动度练习。

肘部骨折的康复训练涉及到的主要问题依然是肘关节的屈伸,以及其上下肌群的肌力训练,包括前臂旋转肌群的训练。

早期活动遵循一般原则,术后疼痛期做肌群等长练习与按

RICE

原则消肿治疗,术后

3-4

天即可开始肘、腕和前臂旋转的被动与主动功能训练及肌群的等张收缩练习。

4-5

周以后可有良好的功能恢复,重返社会生活。

非手术治疗者需

8

周左右的外固定,消肿后更换或调整外固定时常有骨折再移位的危险。外固定最采用者为石膏固定,需要包括肘关节和腕关节,并视骨折部位决定前臂旋转位置,增加复位的稳定性。小夹板固定的好处在于不必使肘腕关节连带受累,但有发生古筋膜室综合征得危险。由于骨干骨折的愈合较关节附近松质骨的愈合缓慢,故康复治疗进程也要相应推迟。在骨折临床处理后

5-7

天,开始肩与手部运动,术后第

3

周起做肘屈、伸肌群的等长收缩练习。骨折愈合后,做系统的肘屈、腕活动练习及肌力练习,着重做恢复前臂旋转活动度及肌力的练习。做前臂旋转牵引及配合热疗的旋转牵引,可获较好疗效。

康复

康复治疗遵循三阶段分期原则,重点维护各手术未固定部位的关节活动,防止虎口和其他指蹼的挛缩。经骨科临床处理后,当天即可开始做肩部大幅度主动运动,以及肘屈伸、握拳、伸拳、拇指对指等主动练习,逐步增加用力程度。第

2

周起,患者手握拳做屈腕肌静力性收缩练习,暂不做伸腕肌练习。第

3

周增加屈指、对指、对掌的抗阻练习。骨折愈合后进行系统的腕屈、伸、侧屈及前臂旋转活动度练习,以及前臂各组肌群练习。

1-2

周后,增加腕掌支撑练习。手舟骨骨折愈合后做拇指腕掌关节与掌指关节的活动度和肌力练习。手外伤后第三阶段康复中使用各种支具常有良好效果。

下肢骨折后的康复

负重和行走是下肢的两个主要功能,下肢骨折后康复方案的制定也必然是围绕这两个重点来设计和实施的。骨折稳定性的重建和骨折的愈合是必不可少的前提,肌肉力量的恢复则是功能正常发挥的保证。不少病人在骨折良好愈合、关节活动度良好恢复的情况下,仍然会出现行走或步态的异常,原因就在于肌力未能有效恢复。因此,肌肉力量训练是下肢骨折后康复的要点。

康复治疗特点:

保守治疗者的康复要点

前面已经谈过了这种治疗方案的潜在风险,为病人安全度过卧床期并最终起床活动创造条件。首先,病人最好能够入住康复病房或老年护理院,一般不建议病人在家实施保守治疗,确有困难,只能在家治疗者,应先对家属成员和陪护人员进行足够的宣教或培训,并且最好能有医生定期上门随访指导。其次,在整个卧床期间应每天进行

1-2

次卧床保健操,并认真实施各种护理措施,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这些护理措施包括:定时放松牵引,使患肢皮肤得以休息;每

3-4

小时定时翻身,预防褥疮,翻身时仍应维持骨折局部的相对位置,避免局部过多活动;大小便后及时做好局部的卫生工作,女性病人则最好用水局部洗浴,以防止尿路感染;更换床单被套、擦身或局部洗浴时,应注意不使病人着凉感冒,以免引起肺炎;每日做健侧下肢与双侧上肢的向心性按摩和被动或主动地关节活动,以维持各关节的活动度,防止关节僵硬。另外,还必须处理好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原有的疾病,防止病情波动带来不利影响。心理护理与疏导同样是非常重要的,有时候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

收缩练习

骨折临床处理后当天,即应开始进行患肢趾、髁的主动运动和股四头肌的静力性收缩练习。

1-2

周以后,在不引起疼痛的前提下,可以开始髋关节周围肌肉的等长练习。髋关节周围肌肉可以分成前、后、内、外四组,分别负责四个不同方向的活动,这些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开始会比较难于掌握,可先由健肢来试练,试练成熟后,再由健肢帮着患肢进行练习,到第

5-6

周开始,可以练习在床边坐、小腿下垂或踏在小登上。应该避免直接坐在床上伸腿的动作,那样易使患肢处于外展、外旋的不良姿势体位。

8

周以后,可逐步增加下肢内收、外展、坐起、躺下等主要练习,股四头肌抗租练习,恢复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的练习,斜板站立练习,患肢不负重的双拐三点步行或温水浴中行动练习等,为逐步恢复正常生活作准备。

第三阶段康复

骨折愈合时进入第三阶段康复,可在平行杠或步行车中或在双掖仗支持下做部分负重的站立练习,逐步过渡到充分负重的站立练习。

2

周后,增加双下肢交替负重的主动运动练习以及缓慢的原地踏步练习,以逐步增加患肢负重练习,可做提起足跟练习、半蹲起立练习,以增加负重肌肌力。做髋部肌肉尤其是伸髋肌及外展肌的抗阻练习。髋关节屈伸活动度恢复不满意时,可做髋关节功能牵引。在站立练习的基础上依次作不负重、部分负重及充分负重的步行练习,并从持双拐步行逐步进展到健侧单拐及患侧持拐步行,再逐步提高下肢行走功能。股骨颈骨折愈合后,宜较长期持手杖步行。不宜因无症状而过早恢复患肢的充分负重,以减少后期发生股骨头无菌性怀死的危险,并且患肢在

1-2

年内尚不宜过多与过长时间的负重,还应定期做

X

线检查。

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

术后第

1

周康复同样是由等长收缩向等张收缩过渡。除非骨折粉碎严重,无法达到稳固内固定,一般都能在术后

1

周左右下站立,逐渐扶双腋仗行走,患肢可以负重;同时,继续加强各肌群肌力训练,特别是髋外展肌的力量训练。至第

2-3

周时,改用单根腋杖,以后再改成双手杖;至第

5-6

周时再改用单根手杖,并长时期使用。股骨颈骨折

做加压螺纹钉内固定手术者,原则上术后第

1

天做患肢各肌群的等长收缩练习,第

2-3

天即可起床活动,并且允许患肢负重。

1

周以后主要以等张收缩的方式做髋带肌群的肌力练习,并开始髋与膝的有助力的屈伸运动,但动作需轻柔,幅度逐步增大,避免引起明显疼痛,随后逐步改做主动屈伸运动,增大主动运动幅度。手术

2

周后即可开始第三阶段康复,

3-4

周以后可完全恢复原有的社会生活。保守一点的观点是,对于有轻度移位的股骨颈骨折,为减少股骨头坏死的可能性,应给予患侧股骨头

8-12

周的不负重休息。此期以卧床或坐位休息为主,站立位与行走时则以双侧腋杖支撑体重,患肢不能着地行走,不负荷身体重量。其他康复措施与锻炼程序则都与前述相同,术后第

1

天做等长练习,第

2

天开始做等张练习的关节主动活动,第

3

天可扶双腋杖下床,患肢不负重。

8-12

周后过渡到第三阶段康复。

髋部骨折

髋关节活动度和肌力的训练重点在于屈曲、后伸及外展的训练。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

有专门的要求,这里只能作一些非常粗略的原则性介绍。手术后一般要求穿丁字鞋,使足尖朝天,保持患肢处于旋转中立位,两腿间以梯形枕隔开,使下肢处于外展位。术后第

1

天可做足趾主动活动和患肢肌肉等长收缩练习。第

3

天以后,疼痛反应明显减轻,可以开始等张收缩的肌力练习,其中股四头和髋外展肌力的训练尤其重要。必须注意的是,术后早期的髋关节活动应有一定的活动范围限度,一般屈曲不应超过

45

°,内收不超过中线,外展一般不受限,不做后伸练习,旋转尽量维持中立位;另外,患肢不能屈曲内收内旋,因为这易致关节脱位,在半年以内都属于禁忌动作;

3

个月以后方可平坐,此体位要求髋关节能够屈曲接近

90

°,而坐低登、自行洗脚、穿脱裤子袜子等动作由于对髋关节活动范围有更高的要求,必须半年以后才可进行。如有摇摆床,则病人第

3

天以后就可以做站立训练,并逐渐步行;如没有摇摆床,则应训练病人学会在维持髋关节无过渡活动的情况下下床站立,一般在术后

2-3

周时进行。此后的锻炼与髋部骨折后康复第三阶段大致相同,但关节活动的训练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以免造成人工关节脱位。

股骨干骨折

股骨是人体中最长的管状骨,需承受较大的应力。自股骨粗隆下至股骨髁上之间部位的骨折称为股骨干骨折。股部的肌肉丰满强大,大腿中段横切面骨骼与肌肉之比约为

1

30

,由于肌肉附着后的牵拉作用,股骨干骨折后往向前外侧成角,而很少有无移位的股骨干骨折。

保守治疗股骨骨折耗时耗力,会给病人带来较长时期的很大痛苦,且最终结果往往残留一定程度的伤残,因此目前已基本放弃不用。股骨干骨折有明确的手术指征,内固定可采用各种动力加亚钢板、交锁髓内钉,γ钉等,一般都可取得良好的疗效。即便是无移位的股骨骨折,手术内固定的最终效果也要明显优于髋人字石膏固定。

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手术后,当天或第

2

天即可开始肌肉等长练习,以及踝及足部运动练习,并尽早理疗,以帮助消肿、减少肌肉的纤维化和粘连,为以后的良好功能恢复创造条件,理疗时间不要迟于术后第

2

天。术后第

3

天以后,疼痛反应消退,可开始在床上活动膝、髋关节,做髌骨上下、左右被动活动,可在膝关节下方加用枕垫,在增加膝屈曲度的姿势体位下做主要伸膝练习

,

同时要定时取出枕垫

,

以防止垫枕时间过长髋关节屈曲挛缩

.

锻炼时有时可做

90

°

-90

°位置动作(髋、膝关节都屈曲

90

°)

。肌肉练习以等张收缩为主,辅以等长收缩;其中,股四头肌的等长和等张收缩是极为重要的。根据病人全身情况、伴随损伤和依从性,术后

5-6

天时可开始扶双腋杖或行走支架行走,合作性较好的病人都可部分负重(

10-15

千克),并于

2-3

周内逐渐增加负重量,在

2

个月左右进展至单手杖完全负重行走。

由于股骨附近血管丰富,股骨骨折时出血量可多达

1000

毫升,有时在骨折附近组织处形成血肿,手术中应清楚这些血肿。否则,血肿之后会形成纤维组织造成粘连,使膝关节功能受损,特别是股骨中、下段骨折后引起股中间肌粘连时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尤为严重。股折越靠近膝关节,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也就越严重,必须注意预防。故术后应尽早做物理治疗,促进血肿吸收,减少粘连形成。伸屈膝关节机群的肌力练习与髌骨的被动活动也应尽早进行。

膝关节周围骨折

膝关节是人体中体积量大、结构最复杂的关节,它在人类的直立行走活动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膝关节周围骨折包括股骨髁上及髁间骨折、髌骨骨折、胫骨平台骨折以及胫骨近端骨折。除股骨髁上骨折和胫骨近端骨折外,其余类型的骨折都累及到膝关节的关节面,属于关节内骨折,有明确的手术指征。除了少数无移位的骨折外,膝关节周围骨折一般都有移位需要手术治疗,使移位的骨折得到解剖复位,并遵循

AO

原则进行稳固的内固定;胫骨平台骨折常伴有平台的塌陷,造成骨质的缺损,手术时常需植骨。髌骨骨折按照张力带原理实施内固定后,常可早期负重活动,但粉碎严重,无法有效固定者则另当别论。股骨和胫骨在靠近膝关节的部分膨大成分干骺端,其骨质以骨松质为主,骨折后任何内固定都无法即刻恢复其生物力学性能,手术的目标是恢复其早期不负重活动的能力,以保全膝关节的活动功能,负重活动则需骨折愈合后方可进行。

手术后当天即应开始足趾、踝关节和髋关节的主动活动,以及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练习。术后第

3

天开始,疼痛反应减轻,可开始关节活动度训练。膝关节是最早应用连续被动活动原则训练活动度的关节,持续被动活动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一待疼痛减轻,即应尽早开始连续被动活动锻炼。也有作者主张在术后即刻,麻醉仍未苏醒时,即开始连续被动活动锻炼,可借以消除疼痛反应,效果也很好。第二阶段康复中,主要内容仍是不负重前提下的活动度训练和肌力练习。第三阶段进行负重情况下的活动度训练与肌力练习,并增加步行和平衡能力训练。

粉碎不严重的髌骨骨折一般都能做到张力带内固定,这样可以允许病人在术后第

1

周时即下地负重行走,直接进入第三阶段康复,术后

4

周左右可恢复社会生活。对严重粉碎的髌骨骨折难以做到张力带内固定者,在术后

4-6

周骨折可以愈合,待骨折愈合后进入第三阶段。股骨髁上与髁间骨折在术后

8

周左右可以开始部分负重练习;此后逐渐增加负重程度,进入第三阶段,争取在术后

12

周左右重返社会生活。虽然同样是干骺端骨松质,但股骨髁位于上方是施力,而胫骨平台则位于下方是受力者,因此胫骨平台与近端骨折后,负重时间要更晚些,在

12

周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