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优质课件_第1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优质课件_第2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优质课件_第3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优质课件_第4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优质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消息二则

第一课时导入英勇无畏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入作战地图导入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今天,并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一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让我们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入百舸争流,锐不可当冲锋陷阵,英勇无畏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学习目标12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掌握消息的文体知识。阅读目标理清本文写作思路,品味课文的语言特色,欣赏新闻写作的艺术。3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及意义,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及立场。重难点,涉及活动·探究:任务一重点,涉及活动·探究:任务一学习目标12掌握“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写作目标了解消息的写作特点,学写消息。重难点,涉及教材活动·探究:任务三难点,涉及活动·探究:任务三品格素养关心时事,养成良好的阅读新闻的习惯。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他的讲话稿收在《毛泽东选集》里,他的诗词收在《毛泽东诗词集》里,他撰写的新闻收在《毛泽东新闻作品集》里。作者简介预习资料速查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七律·长征》等。两则消息均选自《毛泽东新闻作品集》,分别刊载于1949年4月22日、24日《人民日报》。1948年秋天开始至1949年1月底,中共中央连续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军队以致命的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国民政府玩弄“和平”阴谋。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时,我方限国民政府就谈判问题于4月20日前表态。4月20日,国民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凌晨,人民解放军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军队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4月22日,毛泽东撰写了这两则消息。背景资料预习资料速查文体知识预习资料速查消息消息是新闻的一种,指的是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消息的主要特征:(1)用事实说话;(2)短小精悍,概括性强;(3)时效性强;(4)具有固定的结构方式;(5)大多数消息有电头或“本报讯”作为外在标志。消息的正文一般包括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四部分。预习资料速查新闻新闻是指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信息,一般为受众所关注,经传播者选择,借助各种符号载体及时传播;也指新闻体裁,广义包括消息、通讯、新闻特写、新闻评论等,狭义专指消息。新闻的特征:必须真实;必须具有新意;必须经过新闻媒介传播。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抒情等。预习资料速查新闻“六要素”新闻“六要素”何人(Who)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何故(Why)如何(How)5W+1H必考字词梳理读读写写1.溃()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2.泄()气:泄劲。3.督()战:监督作战。4.要塞():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kuì字音易错,注意声母。字音易错,注意韵母。xièdūsài必考字词梳理5.业已:已经(多用于公文)。6.摧枯拉朽:文中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7.锐不可当():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当,阻挡;抵挡。字音、字形易错,注意声调。dāng()(得当)()(应当)dāngdàng()()

塞()(闭塞)(塞子)(要塞)sèsàisāi多音字必考字词梳理当形近字必考字词梳理()(歼灭)jiān歼()(纤细)xiān纤()(激烈)jī激()(缴获)jiǎo缴()(诋毁)dǐ诋()(中流砥柱)dǐ砥()(抵挡)dǐ抵偏旁辨字法:“扌”与动作有关,用手阻挡。“讠”与语言有关,指说坏话。“石”与石头有关,“砥”本指磨刀石。···近义词辨析必考字词梳理词锐不可当势不可当同都有来势迅猛、不可抵挡的意思。异多形容攻势凌厉。多形容来势迅猛。例①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②洪水汹涌而至,势不可当。必考字词梳理词摧枯拉朽势如破竹同都能形容不可抵挡的气势和很顺利地摧毁敌人的势力。异强调毫不费气力,用于比喻迅速摧毁腐朽势力。强调节节胜利,毫无阻碍,适用范围广,除泛指气势迅猛,可用于军事、比赛外,还可用于工作。例①我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摧毁了敌人的最后一道防线。②中国经济发展势如破竹,祖国大地一片繁荣。这两则消息报道的是哪次战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中,作者遣词造句是怎样做到准确精练、铿锵有力的?事件安排语言特点表达方式作者除了重点描写人民解放军外,为什么还要交代敌方的表现?侧面描写预习思考问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语言非常凝练,文中第四句的描写有无必要?2导思1导思3导思4关键词:消息、胜利带着问题读课文导思课文初读感知读法指导①第一则消息朗读时要用慷慨激昂、充满豪情的语气去读。②第二则消息朗读时要沉着有力,要读出我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的英勇气概和磅礴气势。课文初读感知文章脉络层解:导语,总述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渡江情况。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层解:主体,写我军英勇,敌军溃退,人民解放军迅速占领南岸广大地区。层解:结语,写人民解放军继续着英雄式的战斗。课文整体感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渡江战役第一天的情况,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英雄气概,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党军队军心涣散、毫无斗志的状态。简要概括课文主旨。课文初读感知文章脉络第一部分:导语。概括介绍人物、地点及全局战况,从渡江作战的兵力、战线、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语言精练,气势壮阔。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第二部分:主体,具体交代三路大军的渡江时间、人数、区域及战果。课文整体感知简要概括课文主旨。《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渡江战役第一阶段的情况,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的气概和磅礴的气势,表现了全党全军团结一心、同仇敌忾、所向无敌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一课一法[讲]“叙”就是记叙,包括记人、叙事;“议”就是对人、事的好坏与是非等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在充分叙述事实的基础上,发表一些精辟的议论可以深化文章的主题,激发人们的情感,揭示事物的本质。《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运用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分析了人民解放军取得胜利的原因,突出了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气势。一课一法使用注意事项:(1)以“叙”为主。叙述类的文章要以“叙”为主,它是情、理、趣等赖以存在的基础,因此对所叙述的内容的选择、整理和加工,尤其重要。(2)以“议”辅“叙”。要对人物或客观事物进行恰当的分析和评论,对问题发表见解、主张,以说服他人。一课一法[例]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七年级上册《纪念白求恩》“白求恩同志……以身殉职”是记叙“,一个外国人……这种精神”是议论,叙议结合,赞扬了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精神。板书设计导语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主体结语时间:二十一日人数:大约三十万事件:渡过长江我军英勇进军敌军纷纷溃退英雄式的战斗报道了战役第一天的情况,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导语板书设计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主体冲破敌阵横渡长江中路军首战告捷(略写)西路军所向无敌(较详)东路军战绩辉煌(最详)渡江概况具体战况扬我军将士神威展渡江战役盛况1.消息二则

第二课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课文细读品味1.消息里“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中的“已”“大约”能删去吗?为什么?不能删去。“已”指已经,表明人民解放军大约三十万人已经渡过长江;“大约”是概数,如果删去“大约”一词则与事实不符。“已”“大约”体现了新闻语言的严谨性和准确性。课文细读品味2.消息里哪些内容表现了“英雄式的战斗”?①侧面描写:“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反衬出我军的英勇善战;②正面描写:“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通过正面叙述,表现了我军“英雄式的战斗”。1.[难点]这则消息报道的是一场大战,虽只用了不到二百字,效果却很好,请简要分析。这则消息的主要目的是及时准确地报道事实,而不是渲染大场面。虽不足二百字,但是具备了消息的“六要素”和消息结构中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四个部分,没有一个多余的字,做到了言简意赅,同时又不失生动,如用一系列的四字词语形象地再现了战斗的情景。四字词语音节短促,与所表达的人民解放军攻势的迅猛、凌厉相得益彰。叙述层次分明、一目了然,也起到了良好的表达效果。课文全篇探究1.行文精粹,简洁有力。文章用了一系列的四字短语,如“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等,写出了敌军不堪一击的狼狈之像,又如“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等,写出了我军横渡长江、奋勇向前的豪气,体现了我军攻势之迅猛、凌厉。四字短语音节短促,生动而有气势。归纳总结特色总结2.短小精悍,言简意赅。这则消息所反映的是人民解放军胜利南渡长江的重大历史事件。这一战役声势浩大,但作者只用了不到二百字,就对这次战役做了简洁又不失完整的报道。归纳总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文细读品味3.消息里“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中的“不含”可以删去吗?为什么?不能删去“不含”。“不含”在这里准确反映了当时九江不在渡江范围内,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如果删去则与事实不符。课文细读品味4.消息里“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这三句话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分析了我西路军取得胜利的原因,突出了我军的英勇善战,揭露了国民党违背人民意愿的本质,增强了新闻的思想深度,提升了其政治高度,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课文细读品味5.消息里为什么对东路军的渡江情况进行详写?对东路军的渡江情况写得比较详细突出,这是因为此处敌人的防线比较巩固,战略意义比较重大。其他两路军所遇抵抗甚为微弱,故略写。此详略安排突出了中心。2.[重难点]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叙述?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军所遇到的敌军抵抗都很微弱,东路军所遇到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两路军写在前,东路军写在后。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的先后,也突出地揭示了战役的形势和发展的趋向。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课文全篇探究归纳总结特色总结3.详略得当,突出主题。主体部分略写了中、西两路军,而详写了东路军。这样写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更加表现出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和英勇善战的精神。归纳总结4.叙议结合,深化主题。这篇新闻在报道西路军进展情况后,插入一段简要的议论,指出我军取得胜利的原因。这种议论既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的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由此使读者进一步了解了整个国民党反动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了报道的主题。1

消息二则第1课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他是军事家、思想家、革命家,为人民谋幸福,创造了很多军事史上的神话;他是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他用博大的胸怀、恢弘的气势俯仰天地,独步古今;他还是一位战地记者,在烽火连天的战斗前线用如椽之笔写下一则则消息,向全国人民及时报道最新战况。他就是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接下来让我们学习毛泽东的两则消息,感受他的伟大豪情。必备知识02必记字词03初读课文04精读课文05CONTENTS

教学目录学习目标01课堂小结061.了解消息的有关知识。2.根据消息的结构理清课文的内容。3.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学习目标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诗词方面的代表作有《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等

。必备知识走近作者经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但仍有大量兵力据守长江以南,并借“和谈”,构筑长江防线,与人民解放军隔江对峙。中共中央早已洞悉国民党政府的意图,组织百万大军逼近长江,分东、中、西三路,做好了渡江准备。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代表团拟出了《国必备知识创作背景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和平谈判破裂,渡江战役于当天午夜打响;21日,毛泽东主席与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在彻底摧垮敌人的长江防线的同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

消息特点: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结构:消息一般有五个部分,即标题(分为主标、引标、副标)、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必备知识文学常识标题:消息的眼睛,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正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导语:一般指新闻开头(即“电头”)后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文字,它简明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消息的主干部分,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背景:指新闻发生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写新闻有时要交代背景,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背景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歼灭(

溃退(

)芜湖(

泄气(

)签订(

荻港(

)督战(

jiānwúqiāndūkuìxièdí必记字词字音字形(

)要塞(

)瓶塞殷(

)阻塞(

)殷切横(

)横渡(

)蛮横(

)殷红塞sàisāisèyānyīnhénhènɡ溃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泄气:失去信心和干劲。歼灭:消灭(敌人)。要塞: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必记字词词义理解锐不可当: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当:阻挡。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认真阅读第一则消息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句子、词语,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研读课文时解决。1.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自主学习初读课文第二层第三层导语:从渡江时间及渡江人数两方面扼要地交代了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从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角度按时间顺序对导语作了具体全面的阐述。结语:交代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第一层划分层次初读课文1.阅读课文,说说第一则消息的标题的特点和作用。简明、醒目、概括性强。点明何人(我三十万军)、何事(南渡长江)、事件的结局(胜利)。分析讨论精读课文2.朗读课文,勾画出导语部分,思考第一则消息导语的特点及其作用。导语——新闻的第一句话。特点——简明、醒目、概括性强。作用——从渡江时间及渡江人数两方面简明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总领全文。3.第一则消息的“五要素”具体指什么?何时:1949年4月20日午夜始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内。何地:在芜湖、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人民解放军,三十万之众。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何故:人民解放军攻破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占领长江南岸。4.“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试分析这个结语的作用。表现了我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无畏,执行任务的坚定,与国民党军队的溃散败退形成鲜明的对比,流露出了敌军必败、人民必胜的坚定信念。这两句也补充了相关信息,使消息更加完整、全面。1.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已”和“大约”用词准确。“已”是“已经”,表明解放军三十万人已经渡过长江;“大约”表明“三十万”是一个概数,不是确数。赏析以下句子中表达准确的词语并分析其效果。2.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经营”“溃退”用词准确。“经营”有精心筹划和准备之义,更能说明解放军的英勇;“溃退”指因被打垮而后退,更能说明国民党军队败退的程度。

3.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不到”“即已”“正向”和“突破”“占领”“进击”这些动词恰当地配合,把我军攻势迅猛、锐不可当的态势,表现得淋漓尽致。1.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揣摩下面句子的具体内涵和表达的情感。“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与实际作战时的不堪一击形成对比,客观地表现出国民党军队的虚弱和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流露出作者的喜悦、自豪之感。

2.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这句属于描写,描绘出我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的壮阔场面,表现了我军稳操胜券的心态,透露着作者乐观轻松的心情。3.消息的特点是快、短、新、活,试分析本则消息是如何体现这些特点的。快:面对我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的重大事件,作者及时向全世界做了报道。短:仅用193字就写出了我人民解放军挥师南下、势如破竹的事实。

新:4月22日当天及时报道了南渡长江的基本情况。活:在叙述中灵活穿插描写,如“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寥寥十二字,就勾勒出了我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的壮阔场面,让人如临其境,如见其形。第一则消息报道了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的基本情况,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流露出了敌军必败、人民必胜的坚定信念。课堂小结课文主旨导语:概括介绍渡江战役的成果主体:具体介绍渡江战役及其成果结语:指出胜利进军的原因标题:概括主要内容——我军胜利渡江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课堂小结板书设计1

消息二则第2课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则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感受了解放军势如破竹的英勇气概。今天我们学习第二则消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进一步了解并感受渡江战役的实况。初读课文02精读课文03课堂小结04积累拓展06CONTENTS

教学目录

学情回顾01课文侧栏问题051.新闻的五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2.新闻的特点:新、短、快、活。3.新闻中最常用的文体是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前三个是主要部分,后两个是辅助部分。学情回顾文体知识创作背景就渡江战役第一阶段的首要任务——突破长江防线,渡过长江而言,4月22日的战斗具有决定性意义,22日下午,国民党军开始全线退却,在渡江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刻,毛泽东撰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及时报道了战况。学情回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认真阅读第二则消息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研读课文时解决。1.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自主学习初读课文第二层导语:简述渡江战役的胜利。主体:具体报道三路大军渡江的时间、人数、区域以及战果。第一层初读课文划分层次1.这则消息的“五要素”具体指什么?何时: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22日夜。何地: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何人: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何事:胜利南渡长江。何故: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初读课文自主探究2.速读主体部分,完成下面表格。渡江三路大军时间兵力渡江人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安庆—芜湖九江—安庆南京—江阴20日夜—21日夜21日下午5时——22日22时21日下午5时——22日22时30万35万35万30万三分之二大部文章中有许多语言极为准确,极富表现力,试揣摩以下标红的字词的含义。“不含”指不包括,确地反映了当时九江不在渡江区域内,体现了消息语言的准确性。分析讨论精读课文1.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百万”写我军阵容之强大,“一千余华里”写战线之长。“冲破”“横渡”两个动词充分表现出我军所向披靡的战斗气势。3.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不料”写出我军的出其不意、英勇善战,既含有对我军的赞美之情,又含有对敌人的嘲讽之意,同时也报道了我军频频取胜的战况。4.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