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页共3页读《论语译注》及《理想国》分析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异同一、孔子与苏格拉底简要生平: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古文献整理家,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后世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作成《论语》,成为后世学习儒家文学的经典,更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树立典范。苏格拉底是著名的古希腊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斯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更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著名思想有苏格拉底教学法、苏格拉底反诘法等,主要研究领域有科学哲学、伦理学等。苏格拉底一生并未留下任何著作,其行为和学说主要是通过其学生柏拉图与色诺芬的著作记载并流传。在欧洲文化史上,苏格拉底被视作是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影响之巨大,不仅深刻见于其学生柏拉图,更是通过他们一直影响到希腊罗马时代乃至后世的西方哲学。二、对比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异同:1、从教育内容上看:孔子与苏格拉底均主张追求个人的善,即个人的道德素养。但是两人对于道德与知识的第一性问题却有着不同的看法。孔子认为,个人德行的修为要先于个人学问的修为。《论语·学而》中记载道,“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谨,行之有常;信,言之有实;文,谓诗书六艺之文。在朱熹的批注中解释道,“德行,本也。文艺,末也。穷其本末,知所先后,可以入德矣。”从这一段孔子的言论以及朱熹的批注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认为孝悌、谨信、爱众、亲仁这些质量远远优于文艺的精通。同样在《论语·学而》中还有这样一句话,“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也是表明孔子对德行修养的重视程度远优于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修养。学习六艺之文是传统意义上的学习,但是孔子认为,六艺之文不过是锦上添花的一项学习内容而已,但是个人德行的修为却是十分重要的。学习六艺的目的便是让人更好地修养自身的德行,做到孝悌、谨信、爱众、亲仁等等,如果一个人能以其它的方式和途径学得这些美好的质量,那么六艺之文就并非学习之必要了。六艺乃学习之末,德馨才是学习之本,孔子这是在警示世人,学习一定要分清本末,切勿本末倒置。假若一味地追求文化素养的高超,而忽视了个人德行质量的修养,那便是大错特错了。苏格拉底则主张“美德即知识”,认为知识的获得要先于美德的养成。苏格拉底为了论证自己这一观点,对当时流行的四种美德——即智慧、正义、勇敢、节制,都进行了论述,并认为每一种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本质与基础。他认为,一个人为善还是作恶究其根本是要取决于他是不是具有相关的知识,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美德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在这一观点的论述过程中,苏格拉底相继提出以下观点:“无人有意为恶”、“无知即恶”和“知识的可教性”。首先,他提出:“对善的期望是为一切人所共同的,而在这一点上,并没有人比另一个人更好,也没有人向往着恶的。”自愿趋恶、避善趋恶是违反人的本性的。知必然导出行,即知识必然是德行的基础,有知识而趋恶这是不可能的,为恶只能是出自于无知。因此苏格拉底进一步推出“无知即恶”,同时,苏格拉底认为“美德由教育而来”,美德与知识都是通过教育才让人们获得的,通过教育人们可以获得知识,从而才拥有具备美德的条件。从这一段可以看出,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来源于知识,知识来源与教育,一个人如果不接受教育,不习得知识,是不可能具备美德的,也就是说,美德只存在于接受教育并具备知识的少数人身上。对于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第一性问题,不同人想必会有不同的看法。也许有人会赞同孔子的思想,反对苏格拉底的认识,最有力的证据就是现今社会高科技犯罪的高频率出现以及知法犯法等情况。越来越多的高知识分子不能正确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人民造福,反而误入歧途希望自己所具备的知识能够从他人身上夺取本不属于自己的利益。但是也会有人认为,不能明确知识应该在什么环境下使用、怎么使用这本来就是一种无知。所以,辩驳两者何者才是正确的并没有意义,苏格拉底与孔子的这些观点最重要的是强调了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总结孔子的观点,其实是在论证“学习知识是获得美德的工具”;总结苏格拉底的观点,即是在论证“美德的养成是学习知识的最终目标”。结合二人观点看来,我们在教育以及受教育过程中都应该更加重视道德的修养,要将知识文化水平的提升与道德素养水平的提高相结合,德智兼修,这样才能成为在社会中受用的真正的人才。2、从教育目的上看:孔子与苏格拉底都是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但是两者所服务的对象并不完全一样。孔子生活在中国古代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转型阶段,从小接受奴隶主地主阶级文化的教育,其教育自然主要是维护周朝奴隶主地主阶级的统治,“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便体现了孔子教育的主要目的——即培养君子并使其加入统治阶级,虽然孔子本人并不十分执着于进入仕途,但这一思想也恰当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思想。但是同时,孔子作为奴隶主地主阶级中没落贵族的一员,其思想中也有许多亲近人民的内容。从《论语》中记载的孔子的言行中,我们不难看出,孔子十分强调“礼”和“仁”的观点,“礼”则是指周礼,孔子主张恢复周礼,《论语·颜渊》中说道:“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意思是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在《论语》中,孔子提倡的道德修养有很多,包括:孝、义、忠、恕、勇、信、诚、勤、温、良、恭脸、让、谦、和、宽、敏、惠、直、中庸等。所有这些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便是“仁”。而“仁”最基本的思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进一步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再进一步是“爱人”,爱一切人,为天下人贡献出自己的一切。孔子提出了许多仁义、仁政的要求,这些主张一方面是出于其“克己复礼”恢复周礼的观点,另一方面其实也是为广大人民争取幸福安康的生活,只有统治者真正实行“仁政”,“仁爱”民众,才能让百姓过上太平祥和的生活。苏格拉底生活在希腊民主制的奴隶社会中,成长在伯利克里的盛世,“智者学派”盛行,其教育思想助长了那些蛊惑家的恶性发展,他们用强的论证煽动民众以达到个人目的获取私利,严重败坏了希腊的社会风气。因此苏格拉底倡导圣贤治国,力图通过教育消除“智者学派”的危害。他认为普通群众缺乏理智和政治能力,治理国家只能依靠那些少数优秀人物——“君王和统治者并不是那些拥大权、持王权的人,也不是那些由群众选举出来的人,也不是那些中了签的人,更不是那些用暴力或者凭欺骗手法取得政权的人,而是那些懂得怎样统治的人。”苏格拉底以培养、造就有知识的治国人才为己任,希望通过教育向雅典人讲清善恶标准及治国之道,培养出一大批有专门知识和德行的德才兼备的贤人执掌权力,以法治邦,使城邦的政治有所改变,从而使雅典兴盛起来。可以见得,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其根本目的其实是为了维护雅典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只不过希望在统治方式上能带来改变。虽然二者所处的时代已经过去,他们所服务的对象也早已消亡,但是许多教育思想仍对后世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一直到今天仍被众多国人承袭,“仁政”、“爱民”的执政理念也同样贯彻在当今政府的工作中,重要的工作岗位要让有才者居之,这也是现今社会人才任用的通用法则。不得不说,虽然教育的终极目的经历几千年的变迁发生了极大的颠覆,但是教育对人们的影响一直是十分重大的。3、从教育方式上看:孔子与苏格拉底都是以问答的形式进行教育。但是二人在具体形式上仍有所差异。孔子与其弟子的交流,大部分是先由学生们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而后孔子及时而恰当地予以针对性很强的回答。在《论语·述而》中提到了孔子的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从这一段话中,我们不难发现,孔子更强调学生的主动思维,他要求学生必须通过自我努力,以进入一定的学习状态,然后教师才能因势利导,适时点拨,进而使学生触类旁通。孔子在教学中也常常通过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谈话中来,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孔子也十分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发展其思维能力。《论语·为政》中记载道,“学而不思则周,思而不学则殆”,他认为只有把学习和思考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有所成就。孔子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他一方面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开动脑筋,敢于发现问题;另一方面也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硬性的注入,而要掌握在学生求知而未知和欲言而未能之时,进行适当的启发,通过“举一反三”来训练和增进学生的积极思维与独立思考。另外,在孔子的教学过程中,他并不借助于鬼神之说,相反,孔子认为“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真正的君子不谈论怪异、勇力、叛乱和鬼神。更有“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的说法,在承认有鬼神的前提下,又提出对鬼神既不轻慢亦不要予以亲近,这与其在日常生活、社会活动中强调先人事,后鬼神。而在苏格拉底施教时,他并不是以准备好的现成结论直接传授给对方,而是向对方提出问题,并根据对方的回答不断提出一连串问题,直到对方认识自己的矛盾、错误和无知,自然地达到正确的认识。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则常常通过一系列机智地安排好的问题去激发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迫使学生积极思索,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这种教学避免了填鸭式的硬性灌输,所着眼的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激发人们自觉去探求知识,其教学方法定名为“产婆术”,便深刻反映了苏格拉底的这一指导思想。苏格拉底同样的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他认为人们所以没有发现和追随正当事理的原因仅仅在于没有审慎地思考。因此,他在教学中注重通过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去获得正确的结论。但与孔子相反的是,苏格拉底不仅不避讳鬼神之说,反而很多时候会借助宗教信仰、鬼神之力来向人们传达其思想,论述其观点。虽然二者均采用启发式的教育,但是,由于东西方文化传统的影响及他们各自哲学认识论上的差异,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也有着明显的不同。在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时,孔子采取的方式是通过交流引导,使学生自悟。苏格拉底则是通过逻辑推理,迫使学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无知,而后去认识真理。孔子在教学中,或直接回答学生的提问;或采用反诘的方式鼓励、启发学生通过思考自己去寻找答案;或与学生展开讨论,共同寻求结论,而且能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苏格拉底习惯且擅用的是问答法。他根据不同的对象、时间、地点、场合,灵活机动地进行教学,绝不是运用那一套刻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合租住宅租赁合同与租户宠物饲养协议
- 离婚协议性质解析与财产分割、债务承担详细条款
- 离婚协议书模板:离婚后财产分割与子女医疗费用协议
- 物业管理租赁合同主体变更及三方责任划分协议
- 离婚时子女抚养权与财产分割双重公证协议
- 离婚协议子女探视权及财产分割综合协议
- 离婚协议样本:共同创业失败后的财产分配方案
- 离婚财产分割公证与协议执行合同范本
- 离婚后双方子女探望权及监护权调整补充协议范本
- 农业生产技术试题及答案
- CA6140普通车床进给系统的数控化改造
- 施工企业消防培训方案(3篇)
- 低效林改造管理办法
- 院前急产护理
- 仪表联锁培训课件
- 燃气行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标准
- 2025初中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
- 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课件
- 如何当好幼儿园班主任幼儿园班主任培训
- 专升本语文基础知识课件
- 中学生网络安全培训大纲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