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光南教育集团七年级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光南教育集团七年级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光南教育集团七年级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光南教育集团七年级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光南教育集团七年级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光南教育集团七年级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光南教育集团2022-2023学年七年级3月月考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填空题

1.小语在“家国天下”的活动中准备了如下开场白,请帮助她完成开场白。

千百年前,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家国情怀是木兰只闻燕山胡骑时的无尽思念,更是深明大义的爱国豪情;为国家奉献毕生的物理学家邓稼先的事迹从鲜(1)___为人知到家喻户晓;当抗日的烽火燃遍祖国大地时,诗人光未然站在高山之diān(2)___发出深情的歌唱;游子端木蕻良,背井离乡,铮铮的誓言喷涌而出;闻一多先生,wùwù(3)___穷年,苦苦找寻救治民族的文化良方;敌人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拼死争夺,好使自己的主力不被覆(4)___灭,但是志愿军殊死拼搏的精神。同学们,阅经典的有字之书,读生活的无字之书,相信每个人都能理解这沉甸甸的家国情怀!

二、综合性学习

爱国,是古诗中的常见主题。小语同学就爱国古诗进行了辑录。请阅读她的辑录,然后完成后面小题

爱国古诗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陆游《示儿》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难。——屈原《离骚》

,____________。

2.请再写出连续的两句古诗来丰富她的辑录。

3.小语和同学们交流这些爱国古诗时,有同学对上述古诗句中的加点字词意思表示不明白,请你用所学知识,来为它们释义吧!

爱国古诗联系所学我的释义:

但悲不见九州同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但:_____

人生自古谁无死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卖油翁》自:_____

长太息以掩涕兮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涕:_____

三、情景默写

4.请根据语境在空白处填上合适的古诗。

诗有景,景寓情。王维与自然对话,在明月相伴的时光里,写下了“①___,②___”(《竹里馆》)充分感悟隐居生活的美好情趣;李白在笛声悠扬的深夜里,写下了“③___,④___”(《春夜洛城闻笛》),唤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韩愈在万紫千红的暮春时节里,写下了“草树知春不久归,⑤___”(《晚春》)诉说着对春天无限的情思;岑参在远赴边疆的途中,写下了“⑥___,双袖龙钟泪不干”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木兰诗》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⑦___,⑧___”抒写了战争激烈,旷日持久。

四、现代文阅读

名优①逸事

汪曾祺

萧长华

萧先生八十多岁时身体还很好。腿脚利落,腰板不塌。他的长寿之道有三:饮食清淡,经常步行,问心无愧。

萧先生从不坐车。上哪儿去,都是地下走。早年在“宫里”当差,上颐和园去唱戏,也都是走着去,走着回来,从城里到颐和园,少说也有三十里。北京人说:走为百练之祖,是一点不错的。

萧老自奉甚薄。他到天津去演戏,自备伙食。一棵白菜,两刀切四爿,一顿吃四分之一。餐餐如此:窝头,熬白菜。他上女婿家去看女儿,问:“今儿吃什么呀?”——“芝麻酱拌面,炸点花椒油。”“芝麻酱拌面,还浇花椒油呀?!”

萧先生偶尔吃一顿好的:包饺子。他吃饺子还不蘸醋。A.四十个饺子,装在一个盘子里,浇一点醋,忒喽忒喽,就给“开”了。

萧先生不是不懂得吃。有人看见,在酒席上,清汤鱼翅上来了,他照样扁着筷子夹了一大块往嘴里送。

懂得吃而不吃,这是真的节俭。

萧先生一辈子挣的钱不少,都为别人花了。他买了几处“义地”,是专为死后没有葬身之所的穷苦的同行预备的。有唱戏的“苦哈哈”,死了老人,办不了事,到萧先生那儿,磕一个头报丧,萧先生问:“你估摸着,大概其得多少钱,才能把事办了哇?”一面就开箱子取钱。

“三反”“五反”的时候,一个演员被打成了“老虎”,在台上挨斗,斗到热火燎辣的时候,萧先生在台下喊“XX,你承认得了,这钱,我给你拿!”

赞曰:窝头白菜,寡欲步行,问心无愧,人间寿星。

姜妙香

姜先生真是温柔敦厚到了家了。

他的学生上他家去,他总是站起来,双手当胸捏着扇子,微微躬着身子:“您来啦!”临走时,一定送出大门。

他从不生气。有一回陪梅兰芳唱《奇双会》。穿好了靴子,总觉得不大得劲。“唔,今儿是怎样搞的,怎么总觉得一脚高一脚低的?我的腿有毛病啦?”伸出脚来看看,两只靴子的厚底一只厚二寸,一只二寸二。他的跟包叫申四。他把申四叫过来:“老四哎,咱们今儿的靴子拿错了吧?”你猜申四说什么?——“你凑合着穿吧!”

姜先生有一次遇见了劫道的,就是琉璃厂西边北柳巷那儿。那是敌伪的时候。姜先生拿了“戏份儿”回家。那会唱戏都是当天开份儿。戏打住了,管事的就把份儿分好了。姜先生这天赶了两“包”,华乐和长安。冬天,他坐在洋车里,前面挂着棉布帘。“站住!把身上的钱都拿出来!”——他也不知道里面是谁。B.姜先生不慌不忙地下了车,从左边口袋里掏出一沓(钞票),从右边又掏出了一沓。“这是我今儿的戏份儿。这是华乐的,这是长安的。都在这儿,一个不少。您点点。”

那位不知点了没有。想来大概是没有。

在上海也遇见过那么一回。“站住,把身浪厢值钿(钱)格物事(东西)才(都)拿出来!”此公把姜先生身上搜刮一空,扬长而去。姜先生在后面喊:“回来,回来!我这还有一块表哪,您要不要?”

事后,熟人问姜先生:“您真是!他走都走了,您干嘛还叫他回来?他把您什么都抄走了,您还问‘我这还有一块表哪,您要不要?'”

姜妙香答道:“他也不容易。”

姜先生有一次似乎是生气了。“文化大革命”,红卫兵上姜先生家去抄家,抄出一双尖头皮鞋,当场把鞋尖给他剁了。姜先生把这双剁了尖、张着大嘴的鞋放在一个显眼的地方。C.有人来的时候,就指指,摇头。

赞曰:温柔敦厚,有何不好?“文革”英雄,愧对此老。

(选自汪曾祺《说戏》,有删减)

注释:①“优”指优伶,旧时的戏曲、戏剧演员,俗称戏子。“名”指出名的,名优即出名的戏子,也称名伶。

5.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以下表格。

人物事件性格

萧长华萧先生从不坐车,且自奉甚薄。勤俭节约②______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姜妙香姜先生表演时,跟包拿错了靴子,却毫不生气。温柔敦厚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姜先生气红卫兵抄家故意弄坏皮鞋,把鞋放在显眼的地方,却说不出指责的话。

6.汪曾祺先生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曾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是“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请选择以下句子中的一句,具体分析汪曾祺散文语言的特点

A.四十个饺子,装在一个盘子里,浇一点醋,忒喽忒喽,就给“开”了。

B.姜先生不慌不忙地下了车,从左边口袋里掏出一沓(钞票),从右边又掏出了一沓。“这是我今儿的戏份儿。这是华乐的,这是长安的。都在这儿,一个不少。您点点。”

我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两则短文,作者都以“赞曰”作结。小语认为在阅读时,这划线的两处“赞曰”可以略去不读,小文持反对意见,你支持谁?请结合选文,说说理由。

8.结合链接材料,谈谈汪曾祺创作这篇散文的意义。【链接材料】

最近听说,我的读者不像我想的那样少,有一些知识青年、青年工人和公社干部也在读我的小说。这使我很惶恐,产生一种沉重的责任感,觉得这不是闹着玩的事。社会主义国家的作家写作,还是得考虑社会效果,真不该是作者就是那样写写,读者就是那样读读。“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得失,首先是社会的得失。我有一个朴素的、古典的想法:总得有益于世道人心。

(选自《汪曾祺自述》原载一九八二年第五期《人民文学》)

哑巴与春天

迟子建

⑴最惧怕春风的,莫过于积雪了。

⑵春风像一把巨大的笤帚,扫着大地的积雪。它一天天地扫下去,积雪就变薄了。这时云雀来了,阳光的触角也变得柔软了,冰河激情地迸裂、流水之声悠然重现,嫩绿的草芽顶破向阳山坡的腐殖土,达子香花如朝霞一般,东一簇西一簇地点染着山林,春天有声有色地来了。

⑶我的童年春光记忆,是与一个老哑巴联系在一起的。

⑷在一个偏僻而又冷寂的小镇,一个有缺陷的生命,他的名字就像秋日蝴蝶的羽翼一样脆弱,渐渐地被风和寒冷给摧折了。没人记得他的本名,大家都叫他老哑巴。他有四五十岁的样子,出奇地黑,出奇地瘦,脖子长长的,那上面裸露的青筋常让我联想到是几条蚯蚓横七竖八地匍匐在那里。老哑巴在生产队里喂牲口,一早一晚的,常能听见他铡草的声音,嚓--嚓嚓,那声音像女人用刀刮着新鲜的鱼鳞,又像男人抡着锐利的斧子在劈柴。我和小伙伴去生产队的草垛藏猫时,常能看见他。老哑巴用铁耙子从草垛搂下一捆一捆的草,拎到铡刀旁。本来这草是没有生气的,但因为有一扇铡刀横在那儿,就觉得这草是活物,而老哑巴成了刽子手,他的那双手令人胆寒。我们见着老哑巴,就老是想逃跑。可他误以为我们把草垛蹬散了,他会捉我们问责,为了表示他支持我们藏猫,他挥舞着双臂,摇着头,做出无所谓的姿态。见我们仍惊惶地不敢靠前,他就本能地大张着嘴,想通过呼喊挽留我们。但见他喉结急剧蠕动,嗓子里发出“呃呃”的如被噎住似的沉重的气促声,但他却说不出一句话来。

⑸老哑巴是勤恳的,他除了铡草、喂牲口之外,还把生产队的场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冬天打扫的是雪,夏天打扫的是草屑、废纸和雨天时牲畜从田间带回的泥土。他晚上就住在挨着牲口棚的一间小屋里。也许人哑了,连鼾声都发不出来,人们说他睡觉时无声无息的。老哑巴很爱花,春天时,他在场院的围栏旁播上几行花籽,到了夏天,五颜六色的花不仅把暗淡陈旧的围栏装点出了生机,还把蜜蜂和蝴蝶也招来了。就是那些过路的人见了那些花儿,也要多望上几眼,说,这老哑巴种的花可真鲜亮啊,他娶不上媳妇,一定是把花当媳妇给伺候和爱惜着了!

(6)有一年春天,生产队接到一个任务,要为一座大城市的花园挖上几千株的达子香花。活儿来得太急,人手不够,队长让老哑巴也跟着上山了。老哑巴很高兴,因为他是爱花的。达子香花才开,它们把山峦映得红一片粉一片的。人们说老哑巴看待花的眼神是挖花的人中最温柔的。晚上,社员们就宿在山上的帐篷里。由于那顶帐篷只有一道长长的通铺,男女只能睡在一起。队长本想在通铺中央挂上一块布帘,使男女分开,但帐篷里没有帘子。于是,队长就让老哑巴充当帘子,睡在中间,他的左侧是一溜儿女人,右侧则是清一色的男人。老哑巴开始抗议着,他一次次地从中央地带爬起,但又一次次地在大家的嬉笑声中被按回原处。后来,他终于安静了。后半夜,有人起夜时,听见了老哑巴发出的隐约哭声。

⑺从山上归来后,老哑巴还在生产队里铡草。一早一晚的,仍能听见铡刀“嚓--嚓嚓--”的声响,只不过声音不如以往清脆,不是铡刀钝了,就是他的气力不比从前了。那一年,他没有在场院的围栏前种花,也不爱打扫院子,常蜷在个角落里打瞌睡。队长嫌他老了,学会偷懒了,打发了他。他从哪里来,是没人知道的,就像我们不知他扛着行李卷又会到哪里去一样。我们的小镇仍如从前一样,经历着人间的生离死别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达子香花依然在春天时静悄悄地绽放,依然有接替老哑巴的人一早一晚地为牲口铡着草料,但我们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原来这小镇是少了一个沉默的人——

⑻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中歌唱的人!

9.品味语言

请自选角度赏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提示:可以推敲词语,如动词、形容词等;可以推敲句子,如句式、长短句等;也可以推敲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拟人等。)

他有四五十岁的样子,出奇地黑,出奇地瘦,脖子长长的,那上面裸露的青筋常让我联想到是几条蚯蚓横七竖八地匍匐在那里。

10.揣摩人物

联系上下文,在第四自然段划波浪线的场景中,哑巴会想些什么呢?请以哑巴为第一人称,补白他的心理活动。

11.写法探究

“达子香花”在文中反复地出现(第2段、第6段、第7段),请思考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12.关联阅读

小语和小文阅读此文后,交流了各自的阅读感受,请完成他们的对话。

小语:读了这篇文章,让我联想起了我们学过的《老王》,我觉得哑巴和老王有很多相似,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文:是的,我想到了祥子,我觉得他和祥子更相似,他们都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哑巴刚开始是勤恳的,爱花爱生活。但后来花也不种了,院子也不扫变得懒惰、消极了。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语:能不能结合作品具体说说他们各自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呢?

小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语:作家们都用文字记录下这些,表达他们的个人情感,也为时代发声。这大概就是老师以前说过的“文学的关怀”吧。

小文:嗯,杨绛在《老王》的结尾表达了内心的愧怍,耐人寻味。这篇文章的结尾“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中歌唱的人!”也很值得细细品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二)

宋·苏轼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①能令山俯仰,风船解②与月徘徊。

【注释】①水枕:枕席放在水面上。②解:懂得。

13.本诗通过_______、_______等景物来表现夏日西湖的生机与活力。

14.古人写诗注重炼字炼句,请结合全诗,品味“俯仰”一词的妙处。

六、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乙】

顷岁,孙莘老①识欧阳文忠公②,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文,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苕溪渔隐曰:旧说梅圣俞日课一诗,寒暑未尝易也。圣俞诗名满世,盖身试此说之效耳。

(选自苏轼《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

【注释】①孙莘老:即孙觉,苏轼好友。②欧阳文忠公:宋代文学家欧阳修。

15.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孰若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及鲁肃过寻阳______

(3)唯勤读书而多为文,自工。______(4)故尤有味______

16.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2)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

18.甲文中的孙权和乙文中的欧阳修,都是在劝人多读书,却又各有侧重,请结合内容,从劝说技巧角度简要分析两者的异同点。

七、作文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本书,台阶是本书,卖油翁是本书,金东区也是本书……万事万物皆可成为“一本书”。

请以“______是一本书”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体裁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得照搬本卷内容,不得抄袭、套作,不得出现真实人名和地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xiǎn巅兀兀fù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1)鲜为人知:xiǎnwéirénzhī,很少有人知道。

(2)高山之巅:gāoshānzhīdiān,本意是山的最高峰的最高处,也可意为某一领域的最高成就。

(3)兀兀穷年:wùwùqióngnián,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

(4)覆灭:fùmiè,全部被消灭。

2.如: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其他能体现爱国的诗句也可以。3.只是从眼泪

【解析】2.考查学生古诗文名句默写能力。学生答题时要正确理解句意,边诵边写,规范书写,认真检查,力求不出错别字。根据题干要求可知此处应填写的是爱国诗,列举一句爱国诗即可。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考查对文言词语的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的文言词汇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但悲不见九州同”句意:只是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但:只是。

“人生自古谁无死”句意:从古代以来,人终不免一死。自:从。

“长太息以掩涕兮”句意:我揩着眼泪啊声声长叹。涕:眼泪。

4.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百般红紫斗芳菲故园东望路漫漫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

注意“照”“折”“园”“芳菲”“漫漫”“战”“壮”等字的正确书写。

5.①萧先生为穷苦的同行置办身后事/萧先生不忍同行受怨挨批斗,主动拿钱帮他抵罪②仗义疏财③姜先生遇到劫匪,主动把钱交给他6.示例:A句,作者用适当的口语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忒喽”、“开”等用词富有地方特色,既体现了萧先生作为北方人的口语特点,也表现了勤俭节约、清心寡欲的品德。从而体现了汪曾祺语言中充满烟火味的地方特色。

B句,汪曾祺先生的语言有淡淡的幽默感,如写姜先生遇见劫匪时不慌不忙地下车,从左右口袋中掏出两份戏份子钱,还让劫匪点一点,富有有模范,也突出了人物温柔敦厚、豁达平和的品性。7.支持小语,可以略去不读,划线处的“赞曰”是作者对于人物形象的总结和点评,在正文中,作者已经有所介绍,读者也可以从人物的言行中读出。没有了作者明确的点评,反而可以引发读者的思考,余味深长。

支持小文,不可以略去不读,划线处的“赞曰”是作者对于人物形象的总结和点评,突出了作者对二位老先生由衷的赞美敬佩之情。同时,作者化用传统古典小说以诗句作结的艺术特点,来记录两位有着中国传统美德的老先生,富有古典雅韵。8.选文记录两位名伶的一些生活小事,展现出他们克己守礼、温柔敦厚、处世仁义、待人真诚、豁达从容的高尚品行,为人处世颇有君子之风。表达对这两位先生的怀念和赞美。同时,作者有着深深的社会责任感,敏锐地发现社会中的问题,揭露了当时社会中一些“人心不古”之现象,对社会有着警示的作用,也呼吁新时代的青年学习他们的高尚品格和处世态度。

【分析】5.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

第一空:根据“萧先生一辈子挣的钱不少,都为别人花了。他买了几处‘义地’,是专为死后没有葬身之所的穷苦的同行预备的。有唱戏的“苦哈哈”,死了老人,办不了事,到萧先生那儿,磕一个头报丧,萧先生问:‘你估摸着,大概其得多少钱,才能把事办了哇?’一面就开箱子取钱”概括得出:萧先生为穷苦的同行置办身后事;

或根据“一个演员被打成了‘老虎’,在台上挨斗,斗到热火燎辣的时候,萧先生在台下喊‘XX,你承认得了,这钱,我给你拿!’”概括得出:萧先生不忍同行受怨挨批斗,主动拿钱帮他抵罪。

第二空:“萧先生为穷苦的同行置办身后事”和“萧先生不忍同行受怨挨批斗,主动拿钱帮他抵罪”两件事都能反映出萧先生仗义疏财。

第三空:根据“姜先生不慌不忙地下了车,从左边口袋里掏出一沓(钞票),从右边又掏出了一沓。‘这是我今儿的戏份儿。这是华乐的,这是长安的。都在这儿,一个不少。您点点。’”和“在上海也遇见过那么一回。‘站住,把身浪厢值钿(钱)格物事(东西)才(都)拿出来!’此公把姜先生身上搜刮一空,扬长而去。姜先生在后面喊:‘回来,回来!我这还有一块表哪,您要不要?’”概括得出:姜先生遇到劫匪,主动把钱交给他。

6.本题考查语言特点。

结合A句赏析:根据“忒喽”、“开”等用词分析,具有朴素、平淡、韵味无穷的特点,富有地方特色,使用独特的口语化的语言,既体现了萧先生作为北方人的口语特点,也表现了勤俭节约、清心寡欲的品德。

结合B句赏析:根据“姜先生不慌不忙地下了车,从左边口袋里掏出一沓(钞票),从右边又掏出了一沓”分析,这是动作描写,语言有淡淡的幽默感,写出了姜先生豁达平和的性格。根据“这是我今儿的戏份儿。这是华乐的,这是长安的。都在这儿,一个不少。您点点。”分析,这是语言描写,平实委婉而又有弹性的语言,“还让劫匪点一点”,突出了人物温柔敦厚的品性。

7.本题考查观点的表达。两种观点都可以。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写出理由即可。

示例1:支持小语,可以略去不读,根据第一处划线句的“赞曰:窝头白菜,寡欲步行,问心无愧,人间寿星”是作者对萧先生形象的总结和点评,在正文中,作者已经通过“萧先生从不坐车,且自奉甚薄”“萧先生为穷苦的同行置办身后事”和“萧先生不忍同行受怨挨批斗,主动拿钱帮他抵罪”三件事的介绍,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萧先生勤俭节约、仗义疏财的优秀品质。没有了作者明确的点评,反而可以引发读者的思考,余味深长。也可用根据第二处划线句分析理由。

示例2:支持小文,不可以略去不读,汪曾祺散文语言具有朴素、平淡、韵味无穷的特点,常常使用独特的口语化的语言,使“日常生活审美化”。以平淡、含蓄节制的叙述,让人重温曾经消逝的古典主义的名士风散文的魅力。划线处的“赞曰”是作者对于人物形象的总结和点评,突出了作者对二位老先生由衷的赞美敬佩之情。同时,作者化用传统古典小说以诗句作结的艺术特点,来记录两位有着中国传统美德的老先生,富有古典雅韵。

8.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文本记录了萧长华先生的三件事(萧先生从不坐车,且自奉甚薄;萧先生为穷苦的同行置办身后事;不忍同行受怨挨批斗,主动拿钱帮他抵罪),赞美了萧长华先生勤俭节约、仗义疏财的优秀品质。记录了姜妙香先生的三件事(姜先生表演时,跟包拿错了靴子,却毫不生气;两次被抢劫;姜先生气红卫兵抄家故意弄坏皮鞋,把鞋放在显眼的地方,却说不出指责的话),赞美了姜妙香先生温柔敦厚的优秀品质。结合链接材料“有一些知识青年、青年工人和公社干部也在读我的小说”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作家写作,还是得考虑社会效果,真不该是作者就是那样写写,读者就是那样读读”分析,作者有着深深的社会责任感,感到在写作时不能随便写写,要写一些具有正能量的人物,也呼吁新时代的青年学习萧长华,姜妙香等人的高尚品格和处世态度。要让人重温曾经消逝的古典主义的散文的魅力,要有益于世道人心。

9.这是哑巴的外貌描写,连用两个“出奇”看出老哑巴不是一般地黑与瘦,黑瘦得很厉害,容貌丑陋。作者又从它脖颈上裸露的青筋想到横七竖八匍匐的蚯蚓,印证了他的黑与瘦,让人很有距离感,甚至有些恐怖,不愿靠近他,也暗示下文人们对他的排斥、歧视,暗示哑巴饱受生活的艰辛与悲苦。10.孩子们,我很欢迎你们到这里来捉迷藏的。把草垛蹬散了,也没事的,我不会把你们怎么样的,你们不用怕我的,也不用逃跑的,其实我很善良的。我平时都只有一个人,很孤单。你们的到来让我这里多了一些欢声笑语,我还得谢谢你们呢。可是,谁让我不能说话呢,哎,我真希望自己能说话可以和你们更好地交流,让你们别误会我了!11.达子香花在文中多次出现,是文章的线索。第二段中作者由达子香花的开放联想起老哑巴,引出了下文对哑巴的回忆。第六段中,美丽的达子香花见证了爱花的老哑巴所遭受的歧视,见证了他在旁人眼中可有可无的悲惨命运。第七段中,达子香花既呼应了前文又形成映衬,达子香花依旧而老哑巴已经在众人的冷漠和歧视中消失了,更烘托老哑巴的悲惨,我对他的怀念。12.他们身体都有残缺,内心都很善良,都受到人们的歧视,都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运命都比较悲惨。祥子刚开始是老实、健壮、坚韧、吃苦耐劳,后来变成了潦倒、麻木、狡猾、好吃懒做的行尸走肉。哑巴的变化是因为当时周围人对他的嘲弄、歧视,不平等的对待,伤害了他的自尊心,让他变得消沉、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心。祥子的变化有当时的社会原因,也有他自己的原因。当时军阀混战,他的车被抢了,积攒的钱也被孙侦探敲诈走了,车行老板又要剥削,病态的社会让他无力反抗。他自己也有性格的局限,目光短浅、软弱妥协、自私自利、狭隘的小农思想等。这句话表层是说,哑巴因为生理上的缺陷,无法用语言表达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深层指一个本分、仁慈、善良,热爱生活的人,因为生理的缺陷和社会地位的低下,遭到人们的歧视、嘲弄、不公平的待遇,哑巴没有机会感受到人世社会的温暖,无法过上平等而有尊严的生活,让人甚是心酸。表达了作者对老哑巴的同情、怀念,对小镇上人们的冷漠态度的批判和反思。

【解析】9.本题考查赏析语言的能力。可以从修辞、句式、炼字、表现内容、表达情感等角度分析。

示例1:从句式角度赏析,长短句结合,错落有致。连用两个短句“出奇”,可见老哑巴黑瘦得很厉害,不同一般,容貌丑陋。再用一个长句,把“脖颈上裸露的青筋”想象成“横七竖八匍匐的蚯蚓”,进一步突出了他黑瘦的特点,暗示下文人们对他的排斥、歧视。句式富于变化,显得灵动。

示例2:从修辞角度赏析,作者把“脖颈上裸露的青筋”比成“横七竖八匍匐的蚯蚓”,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哑巴脖颈上的青筋十分突出的特点,表现了他容貌丑陋,暗示哑巴饱受生活的艰辛与悲苦,比喻奇特,新颖传神。

10.本题考查补写心理描写句子的能力。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叙述,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示例:孩子们,平时场院里只有一个人,很孤单,我就把场院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四周种上各种各样的花,打发那些孤寂的时光。我非常欢迎你们来场院捉迷藏,做游戏,即使你们把草垛蹬散了,我也不会责备你们。我长得又黑又瘦,十分丑陋,但我心地善良。你们来吧,孩子们,别怕,来场院玩吧,我欢迎你们。你们别跑,别误会我!可惜我是个哑巴,不能说话,我要能说话该多好呀!

11.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写作手法作用的能力。达子香花在文中多次出现,是文章的线索。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第二段中“达子香花如朝霞一般,东一簇西一簇地点染着山林,春天有声有色地来了”,作者由达子香花的开放想到春天,想起老哑巴,引出了下文对哑巴的回忆。第六段中“达子香花才开,它们把山峦映得红一片粉一片的”,可是人们嘲笑奚落老哑巴,美丽的达子香花见证了爱花的老哑巴所遭受的歧视,见证了他在旁人眼中可有可无的悲惨命运。第七段中“达子香花依然在春天时静悄悄地绽放”达子香花既呼应了前文,又形成映衬,“依然有接替老哑巴的人一早一晚地为牲口铡着草料”表明达子香花依旧而老哑巴已经在众人的冷漠和歧视中消失了,更烘托老哑巴的悲惨命运。

12.本题考查鉴赏评价能力。关联阅读要注意比较,找相似点,找共性。

可以从家庭,身体状况,性格特点、社会地位等方面找出哑巴和老王人的相似点:哑巴“娶不上媳妇”,老王“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此外就没有什么亲人”,他们都孤身一人,没有妻子儿女。哑巴不能说话,老王“瞎了一只眼”,他们身体都有残缺。老哑巴在生产队里喂牲口,老王蹬三轮过活,他们都地位低下,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哑巴是“勤恳的,他除了铡草、喂牲口之外,还把生产队的场院打扫得干干净净”,他高兴上山帮干活;老王在临死前还送来香油和鸡蛋。他们都内心都很善良,乐于助人。老哑巴是在众人的冷漠和歧视中消失,老王最后悲惨死去,他们都命运悲惨,受人歧视。

哑巴和祥子也有相似之处,他们的生活都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哑巴刚开始是勤恳的,爱花爱生活。后来花也不种了,院子也不扫变得懒惰、消极了。祥子由刚从农村来到北京拉车,他老实、健壮、坚韧、吃苦耐劳,想拥有自己的一辆车;车被抢,买车的钱被敲诈,虎妞难产,被迫卖车,小福子上吊自杀,一连串的打击使他变成了潦倒、麻木、狡猾、好吃懒做的行尸走肉。

哑巴变化的原因,根据“老哑巴开始抗议着,他一次次地从中央地带爬起,但又一次次地在大家的嬉笑声中被按回原处”“有人起夜时,听见了老哑巴发出的隐约哭声”可知,当时周围人对他的嘲弄、愚弄、歧视,不平等的对待,伤害了他的自尊心;根据“他没有在场院的围栏前种花,也不爱打扫院子,常蜷在个角落里打瞌睡”可知,他变得消沉、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心。祥子的变化有社会原因,当时军阀混战,他的车被抢,积攒的钱也被孙侦探敲诈,虎妞难产而死,小福子上吊自杀,病态的社会打碎了他奋斗的梦想。他自己也有性格的局限,“整整三年,他凑足了一百块”“原计划是买辆最完全最新式最可心的车,现在只好按着一百块说了”,从原来的斗志昂扬到如今的且走且看将就着,可见他目光短浅,面对生活软弱妥协;“忘了他曾经作过庄稼活,他不大关心战争怎样毁坏田地,也不大注意春雨的时有时无,他只关心他的车”“他只顾自己的生活,把一切祸患灾难都放在脑后”可见他自私自利、具有狭隘的小农思想等。

对“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中歌唱的人!”这句话理解揣摩,要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角度去分析。从表层来说,哑巴因为生理上的缺陷,无法用语言表达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从深层含义来说,指哑巴这个本分、善良,热爱生活的人,因为生理的缺陷和社会地位的低下,“队长嫌他老了,学会偷懒了,打发了他。他从哪里来,是没人知道的,就像我们不知他扛着行李卷又会到哪里去一样”,他遭到人们的歧视、嘲弄,可有可无,命运悲惨,表达了作者对老哑巴的同情、怀念,对小镇上人们的冷漠态度的批判和反思。

13.鱼鳖荷14.示例:写法上,运用拟人,把山人格化,化静态为动态,既点出了题目中的“醉”字,也与后句中的“徘徊”相对照,可谓人景合一,情理共生;情感上,诗人双手枕头,脸露微笑,醉意朦胧,悠悠自得。

【解析】13.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把握。此题要求从诗句中找到能体现夏日西湖的生机与活力的景物。“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一句写西湖的鱼鳖,胆子真不小,竟跟着游人跑。西湖的荷花,没有人照料,倒也开得飘飘摇摇。“鱼鳖”跟着游人跑,“荷花”开得飘飘摇摇,体现了夏日西湖的生机与活力。

14.考查炼字。“仰俯”一词在诗中是用来形容山,山本来是不能俯仰的,苏轼却偏要说“山俯仰”,这就赋予了静止的山以人的情态,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诗人认为,山是能俯仰的,理由就在“水枕”。所谓“水枕”,就是枕席放在水面上。准确地说,是放在船上。船一颠摆,躺在船上的人就看到山的一俯一仰。这本来并不出奇,许多人都有过这种经验。问题在于诗人把“神通”交给了“水枕”,如同这个“水枕”能有绝大的神力,足以把整座山颠来倒去。二字写出一种在船上泛游的情趣。湖上刮起了风,小船随风飘荡。这也是常见的,不足为奇。人们坐在院子里抬头看月亮,月亮在云朵里慢慢移动,就像在天空里徘徊。苏轼把船的游荡和月的徘徊轻轻牵拢,拉到一块来,那就生出了新意。船在徘徊,月也在徘徊,但诗人不知是月亮引起船的徘徊,还是船儿逗得月亮也欣然徘徊起来;他把“船”和“月”两种“徘徊”联系起来,诗句写得饶有情趣,写出了诗人双手枕头,脸露微笑,醉意朦胧,悠悠自得的情态。

15.谁,哪个到,等到精、妙、巧妙尤其、格外16.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17.(1)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2)文章缺点不一定等着别人指出来,自己多练笔就能发现了。18.同:①“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等表明两人都以现身说法的方式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②言辞都十分恳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情理交融。

异:①前者劝说时侧重读书的益处,后者则强调读书少的弊端②前者侧重阅读本身的意义,如“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后者强调读后的运用与实践,如“唯勤读书而多为文”。

【解析】15.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孰:谁,哪个。

(2)句意: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及:到,等到。

(3)句意:只有勤奋读书并经常写文章,自然精妙。工:精、妙、巧妙。

(4)句意:所以意味尤其深长。尤:尤其、格外。

16.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世上有人担忧自己练笔的机会很少,还懒于读书,而且一篇文章写好后,马上要求它超过别人。

根据句意断为: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

17.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即:就;更:另、另外;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他;

(2)疵病:指文章缺点;指摘:指出错误;多作:多练笔;见:同“现”,发现。

1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相同点:甲文“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现身说法,以自身读书有所收获的经历来劝告吕蒙学习;乙文“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写欧阳修把自己曾亲身体验的方法告诉别人;可见两人都以现身说法的方式,言辞恳切地强调了读书的意义(重要性)。

不同点:由甲文“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和乙文“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可知,甲文劝说侧重读书的益处,乙文则强调读书少的弊端;由甲文“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和乙文“唯勤读书而多为文”可知,甲文侧重多读书的意义和目的,乙文侧重读书要学以致用。

【点睛】【甲】参考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