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国际法论文_第1页
春秋国际法论文_第2页
春秋国际法论文_第3页
春秋国际法论文_第4页
春秋国际法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春秋国际法论文一、早期“春秋国际法〞研究中的两种思路洪钧培的“持今证古〞式研究思路其二为洪钧培所提倡的“持今证古〞式研究思路,是用西方法律文化为主导的近现代国际法学体系讨论春秋时代的“国际法〞。这在洪氏所作〔春秋国际公法〕一书中具体表现出尤为明显。陈顾远在为该著所作的序言中指出:“洪君此著,依现代国际法之体例,将其各种规律进而与春秋国际规律为比较的研究,亦系治史之一种应有方法。且可赖此一一指出我先例之和於现代国际法者何在,持今证古,颇易领会,与愚作既免反复,并相成焉〞,可见当时陈顾远已经认识到洪著在研究思路上与自己的区别。其所称之“依现代国际法之体例〞而“为比较的研究〞,显然是在现代国际法学的框架下对古今法制进行规范比较的思路,因而陈顾远将其概括为“持今证古〞,是颇为精确的。该著共分三编:第一编“概论〞、第二编“平常法规〞和第三编“战时法规〞。在各编之下章节环节的讨论中,基本上遵守了近现代国际法学体系。如其第二编“平常法规〞下分七章,分别为“国家〞、“盟会〞、“国际交涉人员〞、“盟〞、“关税〞、“节———护照〞、“国际纷争之解决〞,是已然纯用现代化的国际法体系展开讨论了。尤其是在详细讨论的节条理中,仍然大体坚持了近现代国际法的讨论范式,如第二编第一章“国家〞下分五节,分别为“国家之要素〞、“国家之种类〞、“之成认〞、“领土之获得、国家之消灭与变化及土地并有之权利义务〞、“国家之权利义务〞等体例,皆一准近现代国际法体系而展开讨论,其余章节布置,大体若此。从积极的角度看,这种体例为深受近现代西方法学理论影响的现代学者提供了较为熟悉的认知途径去比附理解中国古代的相关制度,但从消极的方面看,在这种体例下的论证经过中,总未免有先定观点,再寻证据的嫌疑。若深究支撑其各论点的论据以及论证经过,则多会发现其中存在的各种瑕疵与牵强之处。无论是在春秋时代“国际公法〞的体系分析上,还是在讨论这种“国际公法〞的详细规范时,洪氏都多少采取了近现代国际法的标准。这种方法一方面当然反映了某种水平上人类法律文明发展的一般性,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带有西方式、现代式思维的局限性,在分析中国法律传统时,往往导致片面乃至毛病的结论。令人遗憾的是,洪著的这些缺点,在西学把握学术霸权的现代,仍然不可避免地为现代相关研究领域的学者继承。二、近年“春秋国际法〞研究中的思路近二十年来国内法律史学者对“春秋国际法〞的讨论,大多继承洪钧培在〔春秋国际公法〕中采取的思路而展开。其中篇幅和影响较大,且较具代表意义的著作,为孙玉荣先生的〔古代中国国际法研究〕一书。除该著外,围绕该主题发表的论文亦有不少,其中内容较全面的,为赵彦昌先生的硕士论文〔春秋国际法研究〕。限于篇幅,本文不再一一概述这些论著的详细观点和阐述经过。但从总体上看,在这些论著的研究中,仍然贯彻了洪钧培式的研究思路,即通过现代国际法学体系对古代类似的法律制度进行研讨,然后以相关史料填充进去。这导致洪钧培式思路中的固有瑕疵,不仅没有消弭,反有日益扩大之虞。以孙玉荣先生的〔古代中国国际法研究〕为例,不含附录和后记,该著共分十一章。从其篇章节目布置上看,假如不是其中有若干“中国〞的概念和几处诸如“丧乱不伐〞之类的内容,几乎很难确信这是一部中国法制史的著作,反倒令人容易联想起现代西方国际法学的经典教学资料〔奥本海国际法〕的篇章构造。如该著第三章“古代中国国际法的主体〞下分五节,分别为“国家的要素〞、“国家的种类〞、“国家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国际法上的成认〞、“国际法上的继承〞,是几乎一准现代国际法理论体系进行讨论了。假如说这些概念有些尚可反映人类法律文明共性的话,那么该章第三节“国家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之下,又根据“独立权〞、“平等权〞、“自保权〞、“管辖权〞这些完全现代化的概念对古代中国国家的“国家权利〞进行讨论。在第四章第一节“国家领土的获得和变化〞之中,更是令人瞠目地将中国古代国家领土的变动情况总结为与近现代国际法体系完全一致的“先占〞、“添附〞、“时效〞、“征服〞、“割让〞、“归还〞等等。这样的讨论,可谓完全继承了洪钧培式“持今证古〞的研究思路,且在该思路的影响下更进一步地将现代法制体系完全套用到古代法研究之中。这几乎必定会引起一系列误解,正因如此,该著的一些观点未免招致学界的批评。吉林大学历史系2004级硕士毕业生赵彦昌先生在其论文〔春秋国际法研究〕中批评孙著称:“作者为法学出身,对历史知之甚少,所以在其专著出现不少常识性毛病〞、“只知前面近现代国际法的体系,然后在古籍中找到与之类似之内容,便生搬硬套,不懂其语句之真实含义〞,这样的意见固然严厉了些,但批评却并非全无根据。从孙著中相关论点的论证经过看,很多结论只依靠其所举的单个事例予以证明,有的证据是基于对史实的误解而使用的,有时以至出现前后矛盾的阐述。如在“国家的分类〞一节中,孙先生以主权的有无将古代的国家分为完全主权国与附属国,先不说主权这个概念能否用于当时,仅以其论据看,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令人为难,由于该著所引的〔左传襄公二年〕戚之会传文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错讹,如“滕〞误作“腾〞,“薛〞误作“薜〞。除此以外,孙先生在这里的立论也是很值得商榷的,她以为在襄公二年的戚之会上滕、薛、小邾作为齐国的附属国而“失去了出席国际会议的外交权〞,又以为襄公二十七年第二次弭兵之会上鲁国使者叔孙豹所称的“邾、滕人之私也,我,列国也〞说明了“邾、滕作为附属国,虽被邀请加入会议,但没有签订条约的权利。附属国由于没有主权,所以不是国际法主体〞,这就未免因望文而生硬套用现代国际法理论之弊。假如对照一下春秋经传的具体记载,是断不能得出如此结论的。关于襄公二年的戚之会,〔春秋经〕明言:“冬,仲孙蔑会晋荀罃、齐崔杼、宋华元、卫孙林父、曹人、邾人、滕人、薛人、小邾人于戚,遂城虎牢〞,又根据〔左传〕上的记载,“滕、薛、小邾之不至,皆齐故也〞,显然可知这三个国家因当时皆为齐国的属国,齐国不来会,这三个属国天然不敢违逆齐国来与晋、鲁相会。这与其有没有出席国际会议的资格没有关系。〔左传〕的下文中又提到:“冬,复会于戚。齐崔武子,及滕、薛、小邾之大夫皆会,知武子之言故也〞,可见在晋国向齐国发出带有战斗威胁意味的邀请后,齐国惧于晋国作为伯主的权威,便在冬天帅其属国滕、薛、小邾与晋、鲁两国相会,并参与伯主率领的在虎牢修筑要塞的军事行动,协助晋国压服了郑国。假如根据孙先生前面的结论,滕、薛、小邾这三个国家的主权状况就处于一种时有时无、飘忽不定的状况,这显然是不合常识的。事实上,春秋时期的属国与附庸并非一个概念,其在当时各国交往法制中的地位也大不一样。在这里基础上,春秋诸国的法律地位,显然不是像孙著所言“春秋时期,诸侯之邦与盟主之邦以及诸侯之间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孙著在这里混同了春秋国际法中属国和附庸的概念,是由于其机械套用近现代国际法上的“主权〞概念而导致的。而其对“滕、薛、小邾之不至,皆齐故也〞的理解,也显然出现了严重的偏差。从杜预所注的“三国,齐之属〞中毛病地推导出“附属国由于没有主权,所以不是国际法主体〞这样的结论。假如孙先生留意一下经传原文的前后文照顾,在使用传文前审读一下对应的经文,那么此类问题是能够避免的。总的来说,在洪钧培式“持今证古〞的研究思路下,论者为了将近现代国际法概念与体系能与古代文献兼容,而不得不削足适履地使用文献资料,因此导致阐述经过中的论点与论据往往难以自洽。孙著中存在的一些其他值得商榷的观点,例如其继承洪钧培生造的“北盟会〞、“南盟会〞、“总盟会〞概念,以及以为春秋时代乃至整个中华法系历史中存在“国家主权平等原则〞、“国家领土神圣不可进犯原则〞、“不干预内政原则〞等近现代国际法原则等等,其根本原因,仍可归结到研究者使用的研究思路上。作为一个典型的例子,孙著中所具体表现出的洪钧培式研究思路中的一些固有瑕疵,在现代的一些相关研究中,不仅没有消弭,反而有加重的趋势。这是在中国古代国际法律史研究中机械套用西方国际法理论而导致的结果。相对于孙著中出现的问题,吉林大学历史学院赵彦昌先生的硕士论文〔春秋国际法研究〕则有了较为明显的进步,首先,在文献材料的使用上,没有出现严重毛病。其次,对孙著中出现的问题,也进行了相当的纠正。但总的来说,在研究思路上,却并没有根本的更革,仍然是模拟洪钧培式的研究形式,以近现代国际法学的方法将春秋时期的相关文献进行剪裁分析,最终得出一个看上去特别“现代化〞的结论:春秋国际法中有许多原则、规则已经或者正在纳入近现代国际法体系当中,春秋国际法中有五项基本原则,即:国家主权相对平等原则、国家领土神圣不可进犯原则、互不干预内政原则、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条约必需遵照原则,固然和近现代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不尽一样,但是对于我们国家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本精神则大致一样。可见,在赵文之中,对春秋时代的国际法原则,已经使用了较为审慎的表述方式,即“主权相对平等〞这样的表述方式,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主要进步。但其后所使用的“国家领土神圣不可进犯原则、互不干预内政原则、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条约必需遵照原则〞仍然是用现代法学的概念在描绘叙述古代制度。尤其是“互不干预内政〞之说,在春秋诸国间根据当时公认的交往法则而频繁相互干预的史实前,是很难安身的。在相关文献记载中,能够看到多如牛毛的干预行为:无论是诸侯“安宁周室〞还是诸侯间“安宁与国〞的行动,乃至收纳出奔贵族,挟出奔者干预他国的纳入行动,以现代法学的目光评判,这都是典型的“干预他国内政〞行为,但这种行为在当时各国的交往法则中,却颇多具有合法属性。所谓“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乃是伯主的国际法义务,而“安宁与国〞和“纳入〞都是足以出兵干预他国内政的合法理由。由此,我们似乎应该反思,对春秋时代的各国交往法制,终究应该以何种思路开展研究,方能最大水平复原此法制的原貌,而避免其被西方法律文明主导的现代法律思维与表述方式肢解得面目全非,以致于产生各种不甚妥当的结论?三、“春秋国际法〞研究思路反思与讨论(一)对“持今证古〞研究思路的反思洪钧培式“持今证古〞研究思路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想当然地以为近现代国际法的原则、体系、规范能够直接适用于古代法研究上。这种方法论上的问题能够引起一系列次级问题。如终究应该怎样研究古代国际法,乃至以何种态度对待古代的法律文明结果;当认识古代法时,怎样避免以一种过于自大的态度批评古代法律文明的得失;当分析古代法时,应该怎样正确使用现代法律文明的进步结果对其进行分析等等。归根到底,就是应当以何种方法来认识、分析和评判古代法律文明。我们能够使用现代法学的原则、概念、体系、语境讨论古代法吗?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以现代法学的结果审视古代法的发展,在逻辑上并无欠妥之处。对于古代法而言,现代法是它们的继承者、发扬者,是在近现代工业社会文明基础上继往开来的高度成熟、高度精致细密化的文化系统,她是现代人类文明的骄傲,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现代法都远比古代法进步,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定结果。因而,合理使用现代法学的一些结果分析和评判古代法,是确有其合理性的。但需审慎的,当问题进入到认识和复原古代法律文明原貌的工作时,就不宜随意地使用现代法律标准描绘叙述和评判古代法律制度。法律史的史学属性,决定了它是一个在时间维度上展开的学科,这导致法律史在研究思路上与部门法研究存在主要区别。在时间维度上,人类文明中的法律制度、法律学科、法律文化、法律思想经历了复杂的演化经过,在演化的终端,构成了当前所到达的人类法律文明成就。因而,当沿用现代人所熟识的现代法律知识回溯法的发展历史时,就必需以时间维度上的全局观念,萃取能够通用于法律史全局的法律知识,以此开展对人类法律文明发展演化史的考察。当详细到某一个特定的时期、特定区域的法律演进经过时,必需留意构成该时期、该区域的法的各个构件,这些构件可能已经被吸纳入现代法中某个特定部分,也有可能已经完全消逝在奔涌流淌的历史长河中。对于前者,天然能够援引现代法中与之存在渊源关联的部分进行分析,而对于后者,就必需审慎对待,避免粗暴地使用现代法的知识去解释古代法———这种生搬硬套的方法极易导致一系列毛病,进而影响对古代法的正确认识和评价。从清末至当今的“春秋国际法〞研究中,非常容易看到,洪钧培式的“持今证古〞研究思路所带来的各种误解,几乎都是由于这种刻舟求剑式的毛病而引起的。这种不恰当的“持今证古〞思路,当前已经引起了国内很多学人的批评。批评者大多以“简单比附〞和“附会〞来形容这种研究方法。西安政治学院军事法学系的熊梅博士称:“从晚清到民国,学者们对于先秦国际法(包含战斗法)的研究热情,是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构成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进行反应的一个例证……决定了这一时期的研究难免带有简单比附的痕迹。〞另有学者批评说:“由于受西方中心论的影响,学界长期存在以西方范式为标尺的褊狭,表如今国际法问题上就是以西方确立的国际法理论来套中国的古代社会形态,进而得出中国古代没有真正意义的国际法的结论,而将中国朴素的国际法思想一并泼掉〞。要言之,对于这种以近现代国际法理论与体系直接套用到春秋史上的做法,已禁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但对于春秋各国间交往法制的研究而言,必需进一步追问的是,我们终究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思路开展研究呢?(二)更合理的春秋各国间交往法制研究思路讨论基于上述分析,笔者以为,对春秋各国间交往法制的研究,在研究思路上需要留意三个方面:1.应本着“就史言史〞思路寻找古今法制间的合理关联从整个人类法律文明演化发展史的宏观角度看,古代法是现代法的前辈,现代法是古代法的继承者,二者之间存在继承性的关联是不容置疑的。但也要留意的是,由于历史演进的复杂性,很多人类法律文明的结果已经埋没在历史长河之中,而不同文明、不同时期的法律,在构造、原则、规范形式上都有着形形色色的差异不同,从基本原则到各层法则的细节,多与现代法律文明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这就要求在研究古代法时,不该不加区分地将现代法中的原则、体系乃至思维方式直接套用到古代法研究中。尤其应留意的是,人类法律文明的近现代演进,基本上是在西方法的话语权主导下完成的,在这种情况下,当研讨中国古代法制时,就更不能笼统地将西方法视为普世价值,进而机械地根据源出西方近现代法的制度、方法和思路来研究中国古代法。历史地考察人类法律文明的发展演化,需要以历史的方法观察整个人类法律文明发展的全经过,从无数细节中归纳演绎人类法律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古代法与现代法间存在着开拓与继承、前辈与后辈的关系。历史地考察人类各国交往法制的发展历程,不难留意到,许多在古代法制中曾被视为金科玉律的法则,都因随着文明的发展而埋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或者逐步式微成近现代法制中一些较为不主要的部分。如古代各国交往法制所看重的身份等差以及与此相关的礼仪问题,在近现代国际法中,要么被完全否认,要么从繁文缛节简化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简洁程序。有关使节的待遇、等级、仪式等法则,在古代法制中曾被视为极为主要的内容,而在近现代国际法中则多简化成较为简单的制度,或者干脆退出法律范畴,成为纯洁的礼仪规范。当然,也应留意到:虽然其仪式程序简化了,但其中所包括的法律精神并没有多大的变化:尊敬对方的庄严、一样的等级间不得互为管辖等仍然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基本精神和法律原则。这说明人类各国的交往法制在其发展演化的历史进程中,既有不断变化、新生、消逝的部分,也有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坚持稳定性而传承的部分。这种在时间区间内坚持一定稳定性的法,其所蕴含的基本概念和价值标准,能够作为现代学者搭建再现古代法原貌工程的梁柱。诚如武树臣先生所言,这种标准“应当具备宏观性、稳定性并有利于揭示人类法律理论活动的历史规律性〞,这就要求现代学者需要从历史维度考察在各法律文明、各历史时期的法律演化进程中所共有的因素,以这种具有一般性的因素作为考察古代法律制度与文化的标准,而不是将某个特定时期、某个特定文明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作为普世的、通行于各时空的标准。从学界对自清末以来对“春秋国际法〞的研究与讨论中能够看出,很多学者在研究思路上往往都在不自发地使用现代法的标准去衡量古代法问题,换言之,就是都没有找到古代法和现代法之间的合理关联点。笔者以为,民国有名法制史学者陈顾远先生所秉持的“就史言史,意存其真〞的“自史寻法〞式研究思路更能贴近历史的真实,能够避免因“持今证古〞式思路的固有瑕疵而产生的各种认知错误,是在当下的相关研究中应当予以看重的。一言以蔽之,如今需要看重和恢复陈顾远“就史言史〞式研究思路中的合理部分,而非继续将洪钧培“持今证古〞式思路中的瑕疵扩大下去。2.在相关历史比较研究中应以功能比较方法为主在研究古代法制经过中,功能比较的方法可能比规范比较的方法愈加科学有效。换言之,应当循着寻找功能共通的思路考察古代法中的各国交往法制规范,而非以现代既有的国际法规范体系为纲领,在古代文献中寻找“古代国际法〞的踪影。对于法律成文化水平已经高度发达的近现代法律文明而言,规范比较的方法可能是较为方便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