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南平市光泽县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福建省南平市光泽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情景默写
1.班级将制作宣传展板,请补充以下信息。
诗中有情意,何处不动人。“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是《子衿》中女子在城头不断徘徊等待的幽怨;“式微式微,③__________________?微君之故,④__________________”是《式微》里劳役者的一曲悲歌。“海内存知己,⑤__________________”(《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朋友间真挚的情义。
文中有山水,何处不田园。“⑥__________________,⑦__________________,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⑧__________________,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那是秀丽美好的桃花源:“青树翠蔓⑨__________________,⑩__________________”(《小石潭记》)是幽静美丽的小石潭。
二、基础知识综合
2.班级举行典籍评选活动,请参与以下讨论。
主持人:由央视①_______(cè)划的《典籍里的中国》一经播出,就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它讲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典籍的流传、源起的故事。
同学:我推选第一期节目中介绍的《尚书》,它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被称为“史书之源”。节目用一种别出心②_______(cái)的方式,让现代的读书人撒贝宁与秦朝博士生隔时空对话,共读《尚书》。
我:我看了最近播出的第二季,班昭历时十余年续补父兄未完成的《汉书》。正是有无数这样的中国人()了先辈的遗志,并()地努力,我们的民族才能③_______(yì)立于世界之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根据拼音,依次写出相应的汉字(正楷字或行楷字)。
①()②()③()
(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继承坚持不懈B.继续坚韧不拔C.继承坚韧不拔D.继续坚持不懈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三、名著阅读
3.班级开展关于朱自清《经典常谈》读书交流活动,请完成以下任务。
(1)请你仿照示例,结合《经典常谈》中《(诗经)第四》一章的内容以及语文素养积累,体会“诗言志”的育人作用。
原句原文教育意义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指治玉,好像切制,好像锉平,好像雕琢,好像磨光;将玉比人。做学问要精益求精。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凡事都有个开始,但经常不了了之,没个结果。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别的山上面的石头坚硬,可以用来琢磨玉器。
(2)请你结合下面选自《四书第七》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的。这部书不但显示一个伟大的人格——孔子,并且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节目:如“君子”“时习”“择善”“困学”等,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
小诗发现材料中的内容可以与之前所学诗文相联系,于是她将二者对理解,请你帮她补充完整
①“时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亦说乎?
②“择善”:择其善者而从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在八月时节,眺望洞庭湖水,水岸齐平,水天含混,景象宏伟阔大。
B.颔联中“气蒸”二字写出湖水的丰厚蓄积,“波撼”二字展现了湖面的澎湃激荡。
C.颈联“无舟楫”暗指诗人有心出仕却无人识,“耻”则指为谋求功名者感到可耻。
D.全诗写景抒情相结合,触景生情,情在景中,前两联写景豪壮,后两联抒情真切。
5.尾联化用古语“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五、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客有过①主人者,见其灶直突②,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③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④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选自《汉书·霍光传》有删改)
【注】①过:拜访。②突:烟囱。③嘿然:沉默不语的样子。④录:此处指邀请。
6.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加点词语方法提示解释(填写文字)
傍有积薪关联教材场主积薪其中。(《狼》)(1)积:________
终亡火患使用词典选择义项亡:①逃跑;②丢失;③无,没有。(2)亡:________
主人乃寤,而请之参考词典解释,联系语境形成新的解释寤:睡醒。(3)寤:________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B.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
C.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D.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2)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
9.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了哪些启示?请写出两点。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列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新衣服
①过年穿新衣是公认的习俗。大年初一,无论男女老少,只要有可能,都会把最好最新的衣服穿在身上。新衣,笑脸,春联,让偏僻的小山村一下子也喜庆起来了。
②每年除夕,妈妈都会细心地把新衣服拿出来,整整齐齐地叠放在床头,此时妈妈的脸上洋溢着满足和欣慰。我们也因此兴奋得很晚才能入睡。
③鞭炮声或远或近不时地传来,小山村几乎一夜未眠。当隐约听到大门外有小朋友的闹声,我们便会争相坐起来穿衣服。有时,我和弟弟紧挨脖颈的衣扣扣不上,需要妈妈逐一帮忙。那时,我就会清晰地听到妈妈裂的手接触新衣裳时发出的“喳啦啦啦”的响声。等穿戴整齐,我们便会冲出去,和邻家伙伴互相炫耀自己的新衣服,也会为衣服上多出两个口袋而高傲地挺起胸膛……
④记忆里的那个年代,也常会遭遇些窘迫和无奈。和许多家庭一样,父母几乎要倾其全年的收入才能为孩子们换上一身新衣裳。爸爸在外地教书,每月只有几十元的工资。妈妈因为繁重的劳动,每到冬季,手都会冻裂、发辨,揉握时发出沙沙的声音,让我们非常心疼。类似这样的声音,也成为那个时代一个个抹不去的符号。
⑤那时候,过年时穿上新衣裳,真是一个温暖而美好的梦想!为了圆梦,许多家庭还要自己纺花织布。我家虽然很少织布,但那不多的经历也给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⑥织布,从古到今是人们基本生活的需要。但母亲动手织布,更是为生活所迫,远不像如今这样,为的是享受棉布的诸多优点。从籽棉到织成布,工序十分繁琐。籽棉被弹成皮棉后,要撮成棉条,用纺车纺成线,经过络线、穿综等,再进入穿梭引线的织造。
⑦记忆中,大多是冬天纺花,春天织布。
⑧在那长长的冬夜,一盏昏暗的油灯映照着妈妈有节奏的扬手转臂的身影,纺车发出细微的嗡嗡的似蜜蜂忙碌的声音。有时半夜醒来,我迷糊着对妈妈说:“妈,睡吧。”妈妈会习惯地借机站起来活动一下手脚,给我拉拉被角,说:“纺完这根棉条便睡。”有的夜晚寒风凛冽,窗户纸被风刮得呼啦啦作响。间或有玉米秸秆被风从垛上掀下来,便会发出更大的声响。但有妈妈在身边,我们没有恐惧和噩梦。
⑨有些程序,常常需要邻里的婶子大娘们帮忙。参与这很有成就感的劳动,场面热闹而喜庆。那是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妈妈是那天最忙碌的一位。端庄地微笑,脚步轻盈,两条油亮的辨子垂在腰际,有节律地摆动着。这就是妈妈年轻时留给我的最美印象!
⑩因为整个村子就一部织布机,也许后面有几家在等着用呢。所以,织布那阵儿,也会是妈妈最辛苦的日子。这样的耳闻目睹,让我对织布比较熟悉。记得八十年代曾有一首流行歌曲,叫《金梭和银梭》,很难想象,若现在为孩子们教唱这首歌,不知要对“金梭和银梭”做怎样的解释才能让孩子们弄明白呢。
时光飞逝,童年离我已很遥远,但过年的情景常常让我回味。在春节将临的日子,更让我想起母亲亲手做的温暖我一生的新衣裳。妈妈为我弄扣子时皲裂的手摩擦衣服表面发出的声音,又会清晰地响起。这声音离我很远也很近……
10.对于文章的理解,下面选项错误的一项是()
A.于“我”,在小山村过年喜庆的原因之一是可以穿新衣服。
B.文中的妈妈织布是受生活所迫,也是为了孩子有新衣服穿。
C.选文主要采用了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讲述美好的故事。
D.选文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质朴无华充满温情,使人动容。
11.第四段提及那个年代会遭遇些“窘迫和无奈”,请结合全文,概括是哪些事。
12.品析语言。
(1)等穿戴整齐,我们便会冲出去,和邻家伙伴互相炫耀自己的新衣服也会为衣服上多出两个口袋而高傲地挺起胸膛……(赏析加点词语)
(1)这声音离我很远也很近……(赏析句子)
13.选文用大量的笔墨写“织布”,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14.母亲对孩子的爱,是不言而喻的。选文中的妈妈和孟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有何不同?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阅读后完成下面小题。
服饰随想
王东
①毫无疑问,服饰就是一种文化。
②服饰首先体现生产、生活的实际意义。战国时期,为加强军事实力,赵武灵王毅然实行“胡服骑射”,脱下了代表中原文化的宽袍大袖。一千多年后,北魏孝文帝以汉服代替鲜卑旧服,以适应中原农业社会生活。这两位富有改革精神的封建君主,都向先进的、更富生命力的不同文化学习。
③服饰一定程度上还是思想文化的载体。清初清兵入关,“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大江南北不知上演了多少幕惊心动魄、啼笑皆的悲喜剧啊!这种啼笑皆非就在于,当初人们视削头留辫子为蛮夷之辱,宁死不受,在经过清代二百多年的“驯化”之后,面对清末革命党别除蛮夷(剪辫子)的大刀,有的人又“宁死不受”。不同习俗、不同服饰之间的较量,其实质还是不同思想文化之间同化和反同化的较量。
④服饰还可以反映个人的志趣和品味。有些人把服饰作为见心明志的手段。屈原“冠切云之崔嵬”“制芰荷以为衣”,以“奇服”来彰显自己的洁身自好。同样的,后来的魏晋名士,往往以奇特怪诞的服饰来表示自己的某种人生态度。
⑤也可能正因如此,我们生活中习惯于以貌取人。改革开放初期,长头发、小胡子、大鬓角、喇叭裤是小流民的行头;曾经,西装革履也是数典忘祖的“假洋鬼子”的装束…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凡新出现的为少数人所穿戴的一律斥之为“奇装异服”。
⑥我们总习惯于这样一种选择定势,衣着打扮中规中矩的就是好孩子,花里胡哨的就是坏孩子。有那么一段时间,长头发青年让人畏而远之,可是不久后,这帮人却齐刷刷地剃了光头,现在搞艺术的留长发的不少,可同时也有相当的艺术家削着光头。如果让这几类人同时站在这种直线思维的人面前,不知他该作出怎样的判断。
⑦其实我们谁又不是奇装异服的俘虏?紧身束腰相对于峨冠博带是奇装异服,中山装相对于长袍马褂是奇装异服,西装相对于中山装是奇装异服…我们一路除去旧服,一路换上新装,一边口中嫌弃奇装异服,一边频频出入于时代的“更衣室”里试穿着新的奇装异服。较之那些我们认为离经叛道的着装前卫者,我们只是有点落伍而已,用不了几天,我们便“缴械投降”“同流合污”了。
15.下列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A.赵武灵王向少数民族文化学习,北魏孝文帝向汉文化学习,都是向不同文化学习。
B.清兵留辫子,革命党剪辫子,人们都不接受,反映思想文化同化和反同化的较量。
C.屈原“冠切云之崔嵬”“制芰荷以为衣”的行为都是把服饰作为见心明志的手段。
D.作者对人们“缴械投降”“同流合污”,成为“奇装异服的俘虏”,提出明确批评。
16.服饰除了用来蔽体御寒,还有哪些意义?请结合选文简要概括。
17.有人认为,“人的衣服跟人的思想一样,不断在变,凡是新的固然不一定是好的有价值的,但是,凡是好的有价值的,却差不多都是从新的中产生的”。请结合你对这句话及选文内容的理解,谈谈你对“奇装异服”的看法。
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服饰文化的发展史就是穿在身上的中华美学史。
材料一:
央视推出的节目《衣尚中国》,以服饰为题,聚焦服饰之美,力图通过艺术创意、年轻态的视觉营造中国服饰的审美意境。
传统审美需要我们发掘、理解、驾驭和弘扬。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表示,《衣尚中国》不是简单的提倡复古,而是引领大家深入地欣赏中国的传统美学,形成新的审美表达。
材料二:
当下,“汉服”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载体之一。但有一些设计重其表而轻其里。汉服要想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只有深入把握传统文化内涵,才能推进其创造性转化。
中国服饰文化昭显着社会发展的印记,传达着特定时代的文化内涵。以唐宋为例,唐朝服饰的色彩浓艳,再加上金银杂之。其装饰图案,鸟兽成双,花团锦簇,生趣盘然。“上裙下裙”是唐代女子的主要服饰,颜色以红色居多,常常使用红绿搭配。而到了宋代,程朱理学居于统治地位,人们的美学观念也相应发生变化,服饰开始崇尚俭朴,后来,朴素和理性就成为了宋朝服饰的主要特征。中国服饰文化在各种文学体裁中也被反映和表达出来。小说中人物的服饰,是人物生活层面的写照,是人物外观形态的表露,也是人物内心情感世界、性格特征的体现,更是作家感情的曲折反映。
材料三:
近几年,穿汉服从一种行为艺术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时尚潮流。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汉服爱好者达500多万人。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商品成为了时尚。
18.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句“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描绘的是唐代的妇女服饰。
B.只要把文字、瑞兽等中国元素绣在服装上,就是继承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C.央视《衣尚中国》节目用更新颖的方式引导大家关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D.表二的调查数据充分显示,2022年某市某校有超过半数中学生喜欢汉服。
19.请结合材料二,根据下面链接语段中孔明服饰的特征,谈谈作者描写的用意。
“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三顾茅庐》)
20.学校“鹭岛汉服社”接受《衣尚中国》的采访,请你结合以上材料,就“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谈谈看法。
七、作文
21.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海能承载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阔大胸怀,会容纳苏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淡然洒脱,也积蓄着艾青“终有一天,海水和泪都是甜的”的坚毅和勇气……
我们在真实的海边或在心灵之海,以文寄情,期许未来,请以“成为一片海”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字数不少于600字;②正文中如需出现本市人名、地名、校名,请用××代替。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挑兮达兮在城阙兮胡不归胡为乎中露天涯若比邻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详解】本题考查古诗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本题中的“挑兮达兮、阙、涯、俨然、髫、蒙络摇缀、披拂”等字容易写错,需要注意。
2.(1)策裁屹
(2)A
(3)示例:它讲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典籍的源起、流传的故事。
【详解】(1)本题考查字形。
策划(cè):策略、筹划、谋划,指积极主动地想办法,定计划;
别出心裁(cái):独创一格,与众不同;
屹立(yì):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比喻坚定不可动摇。
(2)本题考查词语的选用。
继承:继续进行前人遗留下来的事业,把前人的作风、文化、知识等接过来;继续:连下去;接着做,不间断。结合“正是有无数这样的中国人()了先辈的遗志”可知,句中用于形容无数的中国人继续进行先辈遗留下来的志向,故应选填“继承”;
坚持不懈:形容做事持之以恒,比喻有恒心,有毅力;坚韧不拔:意志坚定、顽强,不可动摇。结合“并()地努力”可知,句中所填词语是用于形容国人有恒心有毅力地坚持做一件事,故应选填“坚持不懈”;
故选A。
(3)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
结合画横线句“它讲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典籍的流传、源起的故事”分析,句中“流传、源起”语序不当,应改为“源起、流传”。
3.(1)为人做事要有始有终,矢志不渝。要善于借助别人(或听取别人的意见)帮助自己改正缺点。
(2)学而时习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详解】(1)本题考查阅读感悟能力。
依据“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意思可知,事情都有个开头,但很少能到终了。多用以告诫人们为人做事要善始善终。
示例:做任何事情都要善始善终,矢志不渝,这样才会得到最好的结果。
依据“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意思可知,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
示例:例如制定学习计划的过程中要善于学习和吸取他人的经验,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请他们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提出建议帮助我们制定可行的计划。
(2)本题考查背诵默写能力。
①空,依据“时习”“不亦说乎?”可知,应该填写“学而时习之”。
②空,依据“择其善者而从”可知,应该填写“其不善者而改之”。注意“善”的正确书写。
4.C5.诗人巧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借以表现对丞相张九龄出来主持国政的羡慕,表达能追随左右、得到引荐、为国效力的政治渴望。
【分析】4.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与分析。
C.有误,“耻”指作者因为生在太平盛世自己却闲居在家而感到羞愧;
故选C。
5.本题考查对作者感情的把握能力。“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意思: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点睛】译文
八月洞庭湖水暴涨几与岸平,水天一色交相辉映迷离难辨。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想要渡湖却苦于找不到船只,圣明时代闲居又觉愧对明君。
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
6.堆积无没有觉悟醒悟7.C8.(1)换个弯曲的烟囱,将柴草搬得远一点,不然的话将会有火灾。
(2)先前假如听了客人的话,(今天也)不用破费杀牛置酒。9.示例:①对可能发生的事故应防患于未然,消除产生事故的因素;②应多听取别人的建议。
【解析】6.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
“傍有积薪”句意:旁边还堆积着柴草;“场主积薪其中”句意:场主人在场里堆积了很多柴草。积:堆积。结合关联教材的方法可知,“傍有积薪”的“积”也是堆积的意思;
“终亡火患”句意:始终也不会有火灾的忧患。结合使用词典选择义项“亡:①逃跑;②丢失;③无,没有”可知,“亡”是无、没有的意思;
“主人乃寤,而请之”句意:主人这才醒悟,去邀请那位客人。结合参考词典解释,联系语境形成新的解释可知,“寤”是睡醒的意思,结合语境可知,“主人乃寤”的“寤”同“悟”,是觉悟、醒悟的意思。
7.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结合“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分析,“俄而”是时间词,故在“而”后断句;
“家果失火”中“家”是主语,“失”是谓语,“火”是宾语,故在“火”后断句;“邻里共救之”中“邻里”是主语,“救”是谓语,“之”是宾语,故在“之”后断句;再结合句意“不久,家里果然失火,邻居们一同来救火,幸好把火扑灭了”可断句为: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
故选C。
8.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句中重点词语有:远,;且,将要;句意为:把烟囱改为拐弯的,使柴草远离(烟囱)。不然的话,将会有发生火灾的隐患。
(1)句中注意重点字词“更(换),远(使……远离),薪(柴草),且(将要),患(灾祸)”要理解正确;
(2)句中注意重点字词“乡(先前),使(假使,假如),牛(杀牛),酒(置酒)”要理解正确。
9.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
结合文章内容可知,主人不听客人的劝告,导致了火灾的发生。灭火后,起初只知道感谢救火的人,没有反思起火的原因,忽略了当初善意劝谏的人。据此可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要多听取别人的建议,要对可能发生的事故防患于未然。
【点睛】参考译文:
有一个造访主人的客人,看到主人的炉灶的烟囱是直的,旁边还堆积着柴草。客人便对主人说:“重新造一个弯曲的烟囱,将柴草远远地迁移,不然的话,会有发生火灾的忧患。”主人沉默不答应。不久,家里果然失火,邻居们一同来救火,幸好把火扑灭了。于是,主人杀牛摆酒,来感谢他的邻人。被火烧伤的人在上位,其他的各自以功劳的大小依次坐,但是没有请说改“曲突”的那个人。有人对主人说:“当初如果听了那位客人的话,也不用破费摆设酒席,始终也不会有火灾的忧患。现在评论功劳,邀请宾客,为什么建议‘曲突徙薪’的人没有受到恩惠,而被烧伤的人却被奉为上宾呢?”主人这才醒悟去邀请那位客人。
10.C11.参考要点:①父母几乎要倾其全年的收入才能为孩子们换上一身新衣裳;②爸爸每月只有几十元的工资;③妈妈因为繁重的劳动,每到冬季,手都会冻裂;④妈妈熬夜给我们纺花织布;⑤爸爸在外地教书,父母两地分居,生活更辛苦等。12.示例1:从句子中的“冲”一词,可以看出孩子内心的狂喜。“高傲”一词能够表现出孩子的激动、得意又带有一点点傲娇,内心里溢满了过节的甜蜜和快乐。
示例2:于我,这声音仿佛很远,绵延到了遥远的童年;这声音又很近,近得就像妈妈的轻声细语,正温婉地讲述着昨晚的故事。结尾余韵悠长,引人回味。13.示例:文章使用大量的笔墨写“织布”,是为了再次强调新衣服的来之不易。内容安排上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表达了作者对妈妈辛勤劳作的尊重,对她的劳动成果的怀念与珍惜。14.示例:文中的母亲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对孩子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身体力行的。而孟母,看似严苛,但能形象地教育孩子珍惜光阴,认真学习。她们对孩子的教育殊途同归,为孩子做出了表率。
【解析】10.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C.“选文主要采用了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理解不正确。结合选文内容可知,选文主要采用了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
故选C。
11.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
结合第④段“父母几乎要倾其全年的收入才能为孩子们换上一身新衣裳。爸爸在外地教书,每月只有几十元的工资。妈妈因为繁重的劳动,每到冬季,手都会冻裂、发痒,揉搓时发出沙沙的声音,让我们非常心疼”,第⑩段“织布那阵儿,也会是妈妈最辛苦的日子”可知,父母几乎要倾其全年的收入才能为孩子们换上一身新衣裳;爸爸每月只有几十元的工资;爸爸在外地教书,父母两地分居,生活更辛苦;妈妈因为繁重的劳动,每到冬季,手都会冻裂;妈妈熬夜给我们纺花织布。
12.本题考查理解赏析语句。
(1)句要求赏析加点词语,结合“等穿戴整齐,我们便会冲出去,和邻家伙伴互相炫耀自己的新衣服,也会为衣服上多出两个口袋而高傲地挺起胸膛……”分析,从句子中的“冲”一词,本意是指水涌动,这里是指我们穿好新衣后像水涌动一样地跑出去,从中可以看出孩子们穿上新衣后内心的狂喜;“高傲”形容自高自大,极其骄傲,用在这里,是表现出孩子们穿上新衣后的激动、得意又带有一点点傲娇的心理,内心里溢满了过节的甜蜜和快乐;
(2)句要求赏析句子,结合第段“时光飞逝,童年离我已很退远,但过年的情景常常让我回味。在春节将临的日子,更让我想起母亲亲手做的温暖我一生的新衣裳。妈妈为我弄扣子时皲裂的手摩擦衣服表面发出的声音,又会清晰地响起”可知,“这声音离我很远也很近……”是因为:对我来说,这童年的声音仿佛很远,而童年已经过去很久了;但是这声音又很近,因为春节将临,过年的情景会令我常常回味,让我想起这声音,这声音近得就像妈妈的轻声细语,正温婉地讲述若昨晚的故事。用这句话作结尾,显得余韵悠长,引人回味。
13.本题考查理解句段作用。
结合第⑥段“从籽棉到织成布,工序十分繁琐。籽棉被弹成皮棉后,要撮成棉条,用纺车纺成线,经过络线、穿综等,再进入穿梭引线的织造”,第⑦段“记忆中,大多是冬天纺花,春天织布”,第⑧段“在那长长的冬夜,一盏昏暗的油灯映照着妈妈有节奏的扬手转臂的身影,纺车发出细微的嗡嗡的似蜜蜂忙碌的声音”,第⑨段“有些程序,常常需要邻里的婶子大娘们帮忙。参与这很有成就感的劳动,场面热闹而喜庆”,第⑩段“因为整个村子就一部织布机,也许后面有几家在等着用呢。所以,织布那阵儿,也会是妈妈最辛苦的日子”可知,文章使用大量的笔墨详细地写“织布”,是为了再次强调新衣服的来之不易;内容安排上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表达了作者对妈妈辛勤劳作的尊重,也表达了对她的劳动成果的怀念与珍惜。
14.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与材料内容。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所给材料,组织合理的语言回答即可。
结合第⑧段“在那长长的冬夜,一盏昏暗的油灯映照着妈妈有节奏的扬手转臂的身影,纺车发出细微的嗡嗡的似蜜蜂忙碌的声音。有时半夜醒来,我迷糊着对妈妈说:‘妈,睡吧。’妈妈会习惯地借机站起来活动一下手脚,给我拉拉被角,说:‘纺完这根棉条便睡’”,第⑩段“因为整个村子就一部织布机,也许后面有几家在等着用呢。所以,织布那阵儿,也会是妈妈最辛苦的日子。这样的耳闻目睹,让我对织布比较熟悉”可知,文中的母亲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关心孩子,对孩子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身体力行的,让孩子铭记在心;
结合链接材料“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可知,孟母割断织布机上的布来教育孟子,看似严苛,但能形象地教育孩子珍惜光阴,认真学习。综上分析可知,她们对孩子的教育殊途同归,都是为自己的孩子着想,都为自己的孩子做出了表率。
15.D16.示例:服饰首先体现生产生活的实际意义,其次一定程度上是思想文化的载体,还可以反映个人的志趣和品味。17.示例:对所谓“奇装异服”要有理性的态度和认识,不一味否定和排斥;服饰一定程度上是思相文化的载体,新思想和思想的新发展,往往由新事物带来,能容纳“奇装异服”等新事物,有利于保持思想的活力和思想的新发展当然,从社会交往来说,也要注意着装得体,注重穿衣的场合。
【解析】15.本题考查信息提炼与辨识。
D.根据⑦段“其实我们谁又不是奇装异服的俘虏”“我们只是有点落伍而已,用不了几天,我们便‘缴械投降’‘同流合污’了”可知,说明的是人们最终接受了“奇装异服”,而非“提出明确批评”。
故选D。
16.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根据②段“服饰首先体现生产、生活的实际意义”可概括为:服饰首先体现生产生活的实际意义,
根据③段“服饰一定程度上还是思想文化的载体”可概括为:其次一定程度上是思想文化的载体,
根据④段“服饰还可以反映个人的志趣和品味”可概括为:还可以反映个人的志趣和品味。
17.本题考查看法。
根据对“人的衣服跟人的思想一样,不断在变,凡是新的固然不一定是好的有价值的,但是,凡是好的有价值的,却差不多都是从新的中产生的”的理解,结合选文内容,谈出对“奇装异服”的看法即可。
示例:我认为对“奇装异服”不能一味否定和排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②段“服饰首先体现生产、生活的实际意义”可知,“奇装异服”也是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根据③段“服饰一定程度上还是思想文化的载体”可知,“奇装异服”反映了部分人的思想认识,只是可能一下子不被常人接受而已;根据④段“服饰还可以反映个人的志趣和品味”可知,“奇装异服”反映了个人的志趣和品味,随着社会的多元化,人们会越来越理解这种现象。因此,对“奇装异服”我们就要接受,也要看不同的场合。正规的公共场所,应穿戴得体,尽量让多数人接受。
18.B19.示例:表现了诸葛亮是文人雅士的身份,具有洒脱、风流倜傥、风度翩翩、仙气飘飘等特点。作者描写的用意,暗含着诸葛亮是足智多谋的,是智士能臣,是青年才俊。表达对他的赞美与欣赏之情。20.参考要点:①深入地欣赏中国的传统美学,形成传统服饰新的审美表达:②深入把握传统文化内涵,推进传统服饰文化创造性转化:③充分利用各种文化渠道,积极宣传中国传统服饰文化:④加强对青少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包括服饰文化)教育,加深对传统服饰文化的理解,培养对传统服饰文化的感情⑤进行积极引导,让中国传统服饰成为影响更广、更深的服饰新时尚。
【解析】18.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材料内容。
B.表述不正确。结合三则材料可知,“只要把文字、瑞兽等中国元素绣在服装上,就是继承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于文无据,无中生有。
故选B。
19.本题考查理解和运用材料内容。
结合材料二“小说中人物的服饰,是人物生活层面的写照,是人物外观形态的表露,也是人物内心情感世界、性格特征的体现,更是作家感情的曲折反映”可知,小说中的人物的服饰,表现了人物的生活层面,表露了人物外观形态,体现了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和性格特征,也能反映出作家的感情;结合链接材料“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可知,作者描写诸葛亮的外貌服饰“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表现了诸葛亮是文人雅士的身份,具有洒脱、风流個傥、风度翩翩、仙气飘飘等特点;还暗示读者诸葛亮是足智多谋的,是智士能臣,是青年才俊,表达了作者对他的赞美与欣赏之情。
20.本题考查理解和运用材料内容。
结合材料一“《衣尚中国》不是简单的提倡复古,而是引领大家深入地欣赏中国的传统美学,形成新的审美表达”可知,欣赏中国的传统美学,形成传统服饰新的审美表达,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结合材料二“汉服要想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只有深入把握传统文化内涵,才能推进其创造性转化”可知,深入把握传统文化内涵,推进传统服饰文化创造性转化,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结合材料三表一2022年中国消费者接触汉服的文化渠道的数据可知,充分利用各种文化渠道,积极宣传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结合材料三表二2022年某市某校中学生对汉服的喜爱程度的数据可知,要加强对青少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包括服饰文化)教育,加深对传统服饰文化的理解,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结合材料三“近几年,穿汉服从一种行为艺术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时尚潮流。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汉服爱好者达500多万人。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商品成为了时尚”可知,进行积极引导,让中国传统服饰成为影响更广、更深的服饰新时尚,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21.例文:
成为一片海
从日落西山到灯火阑珊,在海边静静地坐着,迎着海风,听着海水拍打海岸的声音,看着过往的船只,缓缓驶向远方。远方的鸣笛声,混着呼呼而过的海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糕点烘焙的店铺特色服务打造考核试卷
- 木制容器设计软件应用考核试卷
- 汽车刹车系统液压测试考核试卷
- 竞品分析报告技术创新与专利布局考核试卷
- 畜牧业的养殖场与畜禽场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考核试卷
- 玉石开采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考核试卷
- 空调器热舒适性仿真分析考核试卷
- 高端设计工作室介绍
- 肉制品加工业的供应链设计与运营优化考核试卷
- 管道工程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与优化动态考核试卷
- 2024年农村私人土地永久转让协议书
- 工程施工单位资质报审表
- 产后大出血护理课件
- 2024年教育年鉴范本范文
- 供应室院感培训课件
- 客户订单交付管理
- 《集控值班员培训》课件
- 白酒小作坊管理制度
- 2023年北京市石景山区社区工作者招聘考试真题
- 工程部部门岗位职责
- 中国芳香植物资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