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故乡对比手法_第1页
春故乡对比手法_第2页
春故乡对比手法_第3页
春故乡对比手法_第4页
春故乡对比手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春故乡对比手法第1页,课件共25页,创作于2023年2月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写作中的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

第2页,课件共25页,创作于2023年2月

1、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3、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4、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

完美的苍蝇终究不过是苍蝇。

请问:对比手法的使用有什么作用?

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第3页,课件共25页,创作于2023年2月从《故乡》中学习对比手法第4页,课件共25页,创作于2023年2月阅读与体验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对比手法体现在哪些地方。第5页,课件共25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一、萧索的荒村与神异的图画

同是一个故乡,“我”记忆中的故乡是一幅神异的图画,“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二十多年后,“我”再回故乡时,“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丝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这一鲜明的景物对比,揭示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经济破产的悲惨现实,为人物的活动和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铺设了典型的背景。第6页,课件共25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二、小英雄与木偶

外貌:“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健壮、勇敢、生龙活虎似的小英雄形象

“身材增加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苍老、憔悴、悲惨的形象

通过闰土前后肖像的对比,展示了中国农村经济破产给农民带来的巨大灾难。

第7页,课件共25页,创作于2023年2月

语言:少年闰土初到“我”家,他告诉“我”如何在冬天捕鸟,海边拣贝壳,夏夜看瓜,潮汐前捉跳鱼儿……

那顺畅流利的语言,有声有色的描绘,滔滔不绝的谈吐,可见少年闰土知识何等丰富,生活何等多彩,性格多么开朗,多么聪明活泼、勇敢机敏、朴实热情的少年啊!

却“分明的叫道:‘老爷'”,并叫“水生,给老爷磕头”,问他景况,他只是摇头。“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这断断续续沉痛的叙述,欲言又止的神态,令人生厌的繁文缛节,表现了中年闰土“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这种由沉重的剥削、压迫和灾难,到艰难、困苦、自卑和精神的呆滞麻木,充分揭露了帝、封、官统治给广大农民带来的沉重的灾难,从而向罪恶的社会发出血泪的控诉。第8页,课件共25页,创作于2023年2月

对我的态度:只是不怕我”“哥弟相称呼”,闰土亲热的称“我”“迅哥儿”,告诉“我”很多稀奇的事,分别时“躲在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后来托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

少年朋友间的那种亲密无间的友谊是何等深挚淳朴!口口声声称“我”为“老爷”,忙叫“水生,给老爷磕头”,并认为少年时与“我”平等相处是“不懂事”,不成“规矩”,他送给“我”一个纸包,说:“冬天没有什么东西,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

态度恭敬,与“我”之间隔了一层厚障壁。

这种称呼和礼物的前后变化对比,反映了彼此间态度和关系的变化,进一步突出了封建枷锁对劳动人民思想上统治的深刻程度令人发指。第9页,课件共25页,创作于2023年2月对生活的态度:少年闰土到“我”家,正逢“大祭祀的值年……祭器也很要防偷去”,闰土的父亲是叫他来管祭器的。

一个小孩子担负这一任务,充分说明少年闰土能干负责,被长辈和东家所信任。他天真活泼,无忧无虑。二十多年后“我”搬家时,让他“凡是不必搬走的东西,尽可以送他,可以听他自己拣择”。他拣了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和烛台,一台杆秤和所有的草灰。

长桌椅子用于生活,草灰用于生产,而香炉和烛台则是用于祭祀鬼神,可见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竟然寄希望于神灵!

通过这种细节的对比,充分揭露了封建精神枷锁对农民思想上的束缚和毒害。第10页,课件共25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三、闰土的辛苦麻木与杨二嫂的辛苦恣睢

同是劳动者,同是受压迫受剥削者,同遭破产的命运,都辛辛苦苦的为生活而奔波。但是,相同之中又有不同:

少年闰土是纯朴勇敢、聪明、能干的小英雄,

青年杨二嫂却是靠卖弄色相维持卖豆腐生意的;

中年闰土被“多子、饥荒、苛税、兵、匪、绅”折磨得“像一个木偶人”,把希望寄托在鬼神身上。他的精神虽然麻木,但仍不失农民那种纯朴、忠厚的品质;

老年杨二嫂讲起话来既奉承,又挖苦,发展到尖嘴利舌,偷偷摸摸,任性胡为的地步。

这种人物对比,一方面说明了农村经济破产涉及面极广,另一方面也鲜明的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对受压迫而尚未觉醒的农民那种“辛苦麻木”生活的同情与关切,对小市民阶层中一部分人堕落到尖利刻薄、自私自利,“辛苦恣睢”的痛惜与批判。第11页,课件共25页,创作于2023年2月四、闰土的“辛苦麻木”与“我”的“辛苦辗转”

小说中的“我”,在儿时“父亲还在世,家境也好”,是封建地主家庭中的一个“少爷”;中年回乡时,却因破落到“老屋难免易主”的地步,特从“相隔两千余里”的外地回来,搬家到“谋食的异地去”。“我”的前后对比,表明“我”过的是“辛苦辗转”的生活,这与闰土辛苦麻木的生活对比,说明中国农村经济破产涉及很广,连中小地主家庭及其知识分子也毫不例外地走向下坡路。第12页,课件共25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五、“我”和闰土与“宏儿和水生”

这组友谊的对比,一方面说明“我”和闰土由亲密无间的友谊到拘谨隔膜,是旧社会造成的,表明作者对旧社会的严重失望;另一方面,也展现了一线希望,因为“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

第13页,课件共25页,创作于2023年2月六、不愿意与希望

“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这是议论式的对比,也是发自肺腑的希冀。通过这种对比,作者对三种旧的生活表示彻底否定,对新的生活充满无限的希望和向往,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第14页,课件共25页,创作于2023年2月

小结

鲁迅在其小说《故乡》中,通过“我”回乡搬家时的见闻和感想,运用大量的对比手法,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经济破产,农民生活困苦不堪的历史真实,深刻揭示了帝、封、官压榨下的旧中国农民问题的严重性,表现了作者对旧社会的彻底否定和对新生活的热烈追求。第15页,课件共25页,创作于2023年2月拓展想一想,我们还学过哪些有运用对比手法的文章。第16页,课件共25页,创作于2023年2月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百草园自由欢乐生活——三味书屋单调枯燥生活

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欢乐生活的思想情感,同时也表达了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制度的憎恨。

高尔基《海燕》

乌云、狂风——波浪、大海形象

暴露沙皇反动统治的黑暗与腐朽,从而歌颂了如大海般激荡的人民革命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斗争精神。海鸥、海鸭、企鹅们“呻吟”“飞窜”“恐惧”“躲藏”等惊恐万状的丑态——“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的地”“飞翔”的战斗英姿

——突出了海燕的高大形象。

第17页,课件共25页,创作于2023年2月

鲁迅《藤野先生》“日本爱国青年”对“我”的讽刺歧视——藤野先生的正直、热情、没有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

吴敬梓《范进中举》

胡屠夫自身言行的对比;范进中举前后张乡绅与众邻居的态度的对比,

辛辣地讽刺了官场腐败、世态炎凉的病态社会。

第18页,课件共25页,创作于2023年2月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臧克家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倒;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在石头上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第19页,课件共25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两种生死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躯壳活着,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作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然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远流芳人间。对人民群众的态度:

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①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②不知羞耻地为自己歌功颂德,妄想“流芳百世”;③残害人民,养肥自己。诗句生动再现了某些人的丑恶嘴脸,入木三分地刻画出这种人险恶而可笑的用心,极具讽刺意味。

鲁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①“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②“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③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人民群众对这两种人的不同态度:

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①“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意;②“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③“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的人的称颂:①“永远记住他”;②“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③“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第20页,课件共25页,创作于2023年2月对比与衬托对比和衬托都有对照的意味,都是通过对某些事物(或形象或情感)进行对照来完成。

1、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1句通过蝉、鸟的叫声反衬林之静山之幽。

2句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穷奢极欲的愤怒,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

第21页,课件共25页,创作于2023年2月

1、主次分明与否

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1)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归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2)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1)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今昔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让读者清晰的感受到历史盛衰的无常。这里重点是通过今昔两种境况的对照,使人从中清晰强烈地感受到某种哲思,而不是为了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