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12石钟山记语文2021学习目标1.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虚词等,总结词类活用知识。2.学习借记游以阐述自己的见解,把议论、记叙、描写和抒情有机结合的写作方法。3.学习古人反对主观臆断、有疑必查的求实态度。晨读篇闻鸡起舞文化典故[典故]胸有成竹[出处]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解读]苏轼的表兄,宋代画竹名师文与可(文同)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竹子的各种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当人们夸奖他的画时,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文同之所以能画好竹子,关键在于他不辞辛苦地观察、再观察,付出了很多心血,有成竹在胸中。我们在做事之前,也要像文同一样,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对事情有个完全的把握。诵读鉴赏[原文]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
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鉴赏]雪泥鸿爪
首联两句,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鸿爪留印属偶然,鸿飞东西乃自然。偶然故无常,人生如此,世事亦如此。这里用巧妙的比喻,把人生看作漫长的征途,所到之处,就像万里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就又飞走了;前程远大,这里并非终点。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则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尾联是针对苏辙原诗“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而引发的往事追溯。回忆当年旅途艰辛,有珍惜现在勉励未来之意,因为人生的无常,更显人生的可贵。艰难的往昔,化为温情的回忆,而如今兄弟俩都中了进士,前途光明,更要珍重如今的每一时每一事。在这首早期作品中,诗人内心强大、达观的人生底蕴已经得到了展示。课前篇一起预习作者简介豪放乐观的词人——苏轼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累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曾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颍州等。元丰三年(1080)以谤新法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后赦还,卒于常州。追谥文忠。苏轼博学多才,善文,工诗词,书画俱佳。其词题材丰富,意境开阔,开创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有《东坡七集》《东坡词》《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作品背景本文选自《苏轼文集》,写于元丰七年(1084),作者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今属河南)团练副使时,顺便送其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今属江西)任职,途经江西湖口,游览了石钟山,进行实地考察,为辨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便写了这篇游记。相关常识纪
年
法
类别解
释课本对接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岁星纪年法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分为十二等份,由西向东命名为星纪、玄枵(xiāo)等十二次。古人认为岁星由西向东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个星次。—类别解
释课本对接太岁纪年法古人有所谓十二辰的概念,就是把黄道附近一周天的十二等份由东向西配以子丑寅卯等十二辰,其安排的方向和顺序正和十二次相反。—类别解
释课本对接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范仲淹《岳阳楼记》)②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干支纪年法以天干地支纪年。辛亥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林觉民《与妻书》)[辛亥,指公元1911年。]类别解
释课本对接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①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魏学洢《核舟记》)[天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干支纪年。]②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姜夔《扬州慢》)[“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shèn)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知识梳理1.读准字音
2.一词多义
3.词类活用
4.古今异义
古义:两个词。其,那,指示代词。实,事情真相,名词。今义:一个词。实际上,副词。古义:到……去。今义:适合,舒服。古义:中间是空的。今义:天空中。5.特殊句式(1)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2)而大声发于水上(状语后置句)(3)古之人不余欺也(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句)(4)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句,“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文白对译课内篇一起思考文脉图解文章主旨《石钟山记》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记,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六月,苏轼由黄州赴任汝州的旅途中。文章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全文如行云流水,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很能代表苏轼散文文、情、理并茂的特点。文本研读研读任务一
条分缕析细思量——理解文本内容本文记录了作者考察石钟山得名的原因的过程,文中的叙事、议论皆由探寻石钟山命名的来由而发,卒章显志,先得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观点,再用“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的一叹、一笑点出自己的写作意图。1.郦道元、李渤对石钟山得名由来各有什么说法?为什么对郦道元的说法“人常疑之”,对李渤的说法“余尤疑之”?前人姓名得名由来态度作者依据郦道元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李渤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2.夜游石钟山,作者是怎样描写月夜绝壁下的情景的?实地考察,有没有遇难而退?结果如何?提示
①景物有高空的栖鹘,水上有鹳鹤。②静态——大石,动态——栖鹘。③用比喻绘形——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④直接绘声——(栖鹘)磔磔云霄间。⑤比喻、拟声——(鹳鹤)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作者实地考察,声音令人毛骨悚然,气氛阴森恐怖,探访困难,心动欲还,忽然“噌吰如钟鼓不绝”之声吸引了作者“徐而察之”,反映了他镇静而坚忍的探索精神。结果:他发现“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终于搞清了石钟山得名的原因。3.第2段能否只揭示考察的结果而略去游览的过程?为什么?提示
不可以。第一,如果略去游览的过程,只揭示考察的结果,本文就不是游记,而是一篇纯粹的议论文了。第二,如果略去游览的过程,考察过程中惊恐骇人的场面不加渲染,就不足以揭示求真过程的艰难危险,也就无法说明长期以来无人去探明石钟山命名由来的原因所在了。第三,略去气氛的渲染,对考察过程中的惊险恐怖不做交代,文章的感染力必然大为减弱。4.阅读全文,看看本文共用了几处“笑”,体会作者笑什么。提示
本文共用了四处“笑”,即“余固笑而不信也”“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因笑谓迈曰”“而笑李渤之陋也”。其中有三处写作者笑。一是笑寺僧和小童的行为;二是对“迈”的笑,是愉快的笑,反映探得山名由来的兴奋;三是笑李渤,是嘲笑,嘲笑李渤不实地考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研读任务二
精读深思细揣摩——把握思想感情苏轼写《石钟山记》的意图是“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说明“事不目见耳闻”,不能“臆断其有无”。但后人考证认为,苏轼的说法也不正确。5.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对此你有什么感想?提示
关于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虽然早有成说,但本文作者却不一味迷信和盲从古人,而是在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人们对郦道元的说法的怀疑,以及自己对李渤的说法的怀疑。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够在“暮夜”“乘小舟”实地考察。虽然石钟山一带地处偏僻,地势险要,风险浪恶,但他为了弄清石钟山得名的真相,不避艰险,亲身探访。尽管由于种种原因,他考察得出的结论,不完全正确,但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第3段得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结论,带有哲理的意味。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本来就有一个过程,而且后人对苏轼说法的怀疑、察疑、释疑,正是和苏轼的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而自愿实地考察的精神一致。6.学习了《石钟山记》,你有哪些深刻的感受?提示
观点一:苏轼对石钟山的命名没有止步于言传,而是亲身考察,认真求证。因此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否则“三人成虎”,有时会误把谣言当成真相。观点二:没有一成不变的真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要大胆质疑,小心求证,尊重事实。历史上毛泽东不迷信陈独秀,在革命关键时刻坚持真理。邓小平批评“两个凡是”,提出改革开放。无论是科学家还是革命家,他们这种敢于质疑的思想都是一种科学思想,所以,质疑是一种很可贵的科学精神,我们在学习中要培养这种精神。观点三: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人们看问题、认识事物往往带有片面性,不可避免地有各自的局限,只有从不同的方向多方面了解事物,综观全貌,才能对事物有正确、全面的认识。研读任务三
反复阅读细涵泳——鉴赏表达技巧本文不只是记游,在登山临水的兴致之中,始终萦绕着求真辨伪的旨趣。出游之因,乃疑前人之说,既析之以理,又验之以实;父子出游,不避深夜舟小,亲身探访,终有所得;进而引申为事须“目见耳闻”,不可臆断的道理。全文将情趣与理趣融为一体,由小事入,由深理出,其中体现的质疑和求实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7.本文的景物描写形象生动,试简析。
提示
文章以生动的比喻(明喻如“声如洪钟”“如猛兽奇鬼”“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如钟鼓不绝”“如乐作焉”,暗喻如“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
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形象的拟人(“森然欲搏人”),贴切的拟声词(“铿然”“磔磔”“噌吰”“窾坎镗
”),对所见所闻作了绘声绘形的描写,创造出独特的意境。8.学习本文之后,你觉得本文在写作方面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地方?提示
(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因事说理,叙议结合,是本文一大特色。全文分为三部分: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抒发感想。文章第1段是质疑,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表示怀疑,属议论部分;第2段是解疑,通过实地考察探究石钟山得名由来,属记叙部分;第3段是结论,在质疑、解疑的基础上得出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臆断其有无”,属议论部分。第1段议论是记叙的前提,第2段记叙是上下两段议论的中间环节,第3段议论是第1段议论和第2段记叙的自然归结。全文为“议论—记叙—议论”三段式结构,一脉相承,这与本文具有考察性质这一特点是分不开的。总之,本文的事和理,叙和议,前后呼应,紧密结合,以议论统率记叙,使后者不致松散杂乱;又以记叙印证议论,使议论不致枯燥空泛。而且议论、记叙层层相生,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本文不愧为因事说理的千古名篇。(2)笔墨集中,结构紧凑。本文写得很紧凑,从头至尾,紧扣石钟山的命名来写。第1段提出问题,第2段解决问题,第3段得出结论。文中写寺僧使小童扣石出声,是为了核实李渤扣石发声之说,是为了探求石钟山命名的由来,而与石钟山命名关系不大的则一笔带过或略而不写。如作者与寺僧的语言对答,如乘舟夜游,“舟人大恐”时的对话,均未写出。又如,只有他“笑谓迈曰”,而无苏迈答言,这也是回避不写。文章集中写石钟山的命名问题,结构就显得很紧凑。(3)行文波澜起伏,有缓有急。行文有缓有急,抑扬顿挫,波澜起伏,诙谐风趣。如夜游石钟山一段,先交代游览的时间、地点、同伴、方式,语气比较舒缓;接下来一段是环境描写,大石“森然欲搏人”,栖鹘惊飞,鹳鹤怪叫,写得阴森可怕,寒气逼人,令读者毛骨悚然,心惊肉跳;然后以“余方心动欲还”,暂缓紧张气氛,忽又“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不仅“舟人大恐”,读者也不免为之“大恐”,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徐而察之”,原来是“水石相搏”的声音,紧张的心情才趋平静。第二处水声就写得比较舒缓。课外篇一起阅读群文呈现石钟山得名探源
材料一
《春在堂随笔》卷七
俞
樾东坡《石钟山记》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至今游石钟山者,皆以坡语为然。余亲家翁彭雪琴侍郎……驻江西最久,语余云:“湖口县钟山有二,一在城西,滨鄱阳湖,曰上钟山;一在城东,临大江,曰下钟山。下钟山即东坡作记处。然东坡谓山石与风水相吞吐,有声如乐作,此恐不然。天下水中之山多矣。凡有罅隙,风水相遭,皆有噌吰镗
之声,何独兹山为然乎?余居湖口旁又有小洞,蛇行而入,复宽广,可容三人坐。壁上镌‘丹房’二字,且多小诗,语皆可喜。如云‘我来醉卧三千年,且喜人世无人识’,又云‘小憩千年人不识,桃花春涨洞门关’。无年代姓名,不知何人所作也。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上钟山亦中空。此两山皆当以形论,不当以声论。东坡当日,犹过其门而未入其室也。”(有删改)材料二
游石钟山记[明]罗洪先昔郦氏注《水经》载:石钟山以为风起微波,激石有声,不详其故。东坡夜舣扁舟山下,听其所以鸣者,本石多穹,遂为辨,以补其遗。丙午春,余过湖口。临渊上下两山,皆若钟形,而上钟尤奇。是时水未涨,山麓尽出,缘石以登若伏轼,昆阳旌旗矛戟森然成列。稍深则纵观咸阳千门万户,罗帏绣幕掩映低垂,入其中犹佛氏言。海若献琛,珊瑚珠贝金光碧彩错出于惊涛巨浪,莫可辨择,聆而视之,垂者
悬,侧者笋茁,缺者藕折,环者玦连,自吾栖崖穴以来,攀危历险,未有若是奇者矣。夫音固由窾以出,苟实其中,亦复喑然。故钟之制,甬则震,龠[注]则郁。是石钟者中虚外窾为之也。虚者大,窾者小,故出之有余,而应且远。今夫瓮、盎、罂、卣,均虚器也,注之水则瓮盎不若罂卣之声,此中外大小之验也。东坡舣涯未目其麓,故犹有遗论。呜呼!石本无声,虚犹足以召之,又况人之心乎?是石当彭蠡入江处,众流迸驶,湍迴洑射,日刔月消。石虽坚不胜其力之久,故其形亦备钻研磨刮之工,莹莹如玉,其未入于水者,色黯理疏,顽悍而轮囷,略不相肖。然则风靡波荡,其亦有助于石而致虚者,固有道耶?因记以
好古者。(有改动)注龠(yuè):扣覆,覆盖。
阅读思考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答案
C解析
C项中“磬”是名词作状语,像钟磬一样地。2.石钟山是著名的风景胜地,因山势峥嵘而吸引游客;又因居高临下,控扼江湖而有“江湖锁钥”之称,是古时兵家必争之地。古往今来,多少文人武将登上石钟山,面对奇景异观,抒发内心感受。比较一下两篇文章各侧重于表现什么内容。参考答案
①《<春在堂随笔>卷七》中俞樾认为: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他认为苏轼考察石钟山没有探察到问题的根本,苏轼与李渤犯了类似的错误。他也写出了石钟山对人们有巨大的吸引力,文人雅士纷至沓来,使石钟山积聚着浓厚的文化底蕴,独具魅力。②《游石钟山记》通过探究石钟山命名原因,告诉人们:要想知道事情的真相,应该实地考察,有实践的精神,且要能够挑战前人,能质疑前人。参考译文材料一
苏轼的《石钟山记》感叹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至今游览石钟山的人,都认为他的话是对的。我的亲家公彭雪琴侍郎……驻守江西时间最久,(他)对我说:“湖口县有两座钟山,一座在城西,在鄱阳湖边上,叫作上钟山;一座在城东,面临大江,叫作下钟山。下钟山就是苏轼(游览)作记的地方。但是苏轼说山石与风水相吞吐,发出的声音像音乐演奏,这个恐怕不是这样。天下水中的山有很多,但凡有裂缝,风和水相遭遇,都有噌吰镗
的声音,为什么只有这山(石钟山)是这样(命名)呢?我久住在湖口,每到了冬天水面落下,则山下有像门一样的洞出现。进去洞里,里面透漏玲珑,钟乳石像天花散漫一样,下垂的样子好像要落地。小路蜿蜒曲折,像龙一样。峭壁上都粘着干枯的蛤蜊,就像鳞甲似的。洞中宽敞,左右可以通向别的(洞穴),可以容纳千人。最上层则昏沉黑暗不可辨别。点着蜡烛攀登,地势平坦,气候也温和,蝙蝠大得像扇子,蝙蝠的干燥粪便积累了一尺多。
旁边又有小洞,像蛇一样爬着进入,(洞)又变得宽阔,可以容纳三个人坐下。石壁上刻着‘丹房’两个字,而且有很多小诗,语句都很好。比如写着‘我来醉卧三千年,且喜人世无人识’,又写着‘小憩千年人不识,桃花春涨洞门关’。没有年代姓名,不知道是什么人作的。大概因为全山都是空的,就像钟覆盖着地面一样,所以得到钟这个(山)名。上钟山也是中空的。这两座山(的命名)应该以形状而论,不应该以声音来说。苏轼当天,就像从门口过而没有进入它的室内一样。”材料二
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狗狗褥疮的护理
- 供热单位行政工作总结和工作打算
- 车库认购定金协议书
- 酒店厨房合同协议书
- 龙虾摊位承包协议书
- 饰品木条转让协议书
- 酒店寄存免责协议书
- 包子铺股份合同协议书
- 道路安全运输协议书
- 个体户餐饮股东协议书
- 施工总承包管理方案与措施
- 2关于更换现场项目经理的函
- 杆塔组立的全过程
- 电子商务那些事学习通超星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环境及理化因素损伤-冻伤
- Unit7SeasonPartALetslearn(教学设计)闽教版英语四年级下册
- 急诊专科护士进修总结培训课件
- 绿色上网文明上网课件
- 交通事故行政复议申请书范本
- 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的资料
- 矿井防爆门(防爆井盖)安全检测技术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