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本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优秀教案_第1页
部编人教本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优秀教案_第2页
部编人教本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优秀教案_第3页
部编人教本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优秀教案_第4页
部编人教本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优秀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人教本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优秀教案

教学设计: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教学目标】1.认识并掌握本诗的生字和词汇;2.理解古诗的意义,领略作者的思想感情;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义,背诵积累古诗。【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1.查找李贺的相关资料;2.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1.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谈论马的相关知识;2.介绍古代人对马的喜爱和歌咏,引入本课学习的古诗;3.板书课题“马诗”;4.齐读课题“马诗”。二、学习新课(一)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1.学生汇报古诗学习方法;2.教师引导学生用这些方法来学习《马诗》;3.齐读诗题,“马诗”,明确诗人描写的对象是马。(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跟读;2.学生自由读古诗,圈出生字并加上拼音;3.学生分享自己的识字方法。(三)理解古诗的意义;1.教师讲解古诗的意义和背景;2.学生自主阅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义;3.学生交流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四)背诵古诗;1.教师指导学生背诵古诗;2.学生自主背诵古诗;3.学生展示背诵成果。三、课堂小结:1.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2.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四、作业:1.背诵古诗;2.预习下节课的古诗《石灰吟》。本课我们学习的生字,大家都认识了吗?老师把这些生字放到大屏幕上,请大家再读一遍。除了“燕”读yan外,还有哪些读音?能组成哪些词?在这些字中,“燕”最容易写错。请注意,“燕”的部首是什么?不是草字头,而是四点底。现在请大家观察燕字各笔画在虚宫格中的位置,然后写一个工整的燕字,展示作业。谁能为这些生字组成更多的词语呢?请同桌之间比一比。我们再把这些生字带到古诗中读一读,好吗?请跟着课件指名读。五言古诗,朗读时应该怎样停顿比较好呢?请大家汇报。现在,请谁能按照这样的停顿再读一遍?我们一起读一遍。自己读诗文,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然后汇报交流,教师点拨。品读第一、二句。大漠指广阔无边的大沙漠,燕山是指边疆征战之地。钩是战场上用的武器。这两句诗中,哪些词语是相对的?这样写和读起来怎样?在这里,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还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然后指导朗读。赏析前两句的含义,让学生们共同探讨“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这是什么样的情景?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请发挥想象力,自由理解。这时候,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心里在想什么?你接下来要做什么?品读第三、四句。何时才能拥有一匹像金络脑这样的骏马,快速奔跑在秋高气爽的大地上?这两句诗表达了什么意思?请描述一下这匹马的形象,以及诗人的心情。后我们唱过——登鹳雀楼,百望皆空。(王之涣《登鹳雀楼》)这些熟悉的诗句,让我们对诗歌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接触。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古诗也是非常著名的,它叫做《石灰吟》。二、诗歌鉴赏,了解诗歌内容和诗人背景《石灰吟》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诗中以石灰为载体,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情厚爱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请大家跟我一起读一遍这首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欢。红颜白发不能相,官高何足论天长。诗歌中的“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表达了诗人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不惜付出艰辛努力的精神。而“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则表达了诗人为了维护社会公正和道德,不惜牺牲自己的决心和信念。最后一句“官高何足论天长”,则表达了诗人对官场腐败和功利主义的不满,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三、朗读背诵,体会感情。让我们一起跟着课件,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歌。同时,也请同学们试着背诵这首诗,让诗歌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中。四、小结:《石灰吟》通过托物言志的手法,将石灰这个物品转化为表达自己情感和思想的工具,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和社会的关注和思考。同时,也启示了我们要有爱国情怀,有信仰和追求,关注社会公正和道德,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板书设计: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表达爱国情怀和追求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关注社会公正和道德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欢。表达对生命的思考红颜白发不能相,官高何足论天长。批判官场腐败和功利主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名为《石灰吟》的诗歌,作者是于谦。在学习这首诗之前,让我们回顾一下之前学过的咏物诗。比如《咏柳》中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以及《白云泉》中的“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这些诗歌都是通过对事物的咏叹来体现人文思想。那么,什么是吟味?请结合之前学过的诗歌来解释一下。这就是知识的迁移。接下来,我们将通过诗意诵读来体悟这首诗的情感。首先,让我们大声自由朗读一遍这首诗。从诗歌形式上来看,这是一首五绝诗,我们一般采用平仄相间的方式来区分节奏。接着,让我们用平平仄仄、抑扬顿挫的方式来读一读这首诗,以表达出它的韵味和情感。最后,让我们结合自己的喜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一读这首诗。接下来,让我们来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诗中,作者用“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来描述石灰的制作过程。虽然这是一件平凡无奇的事情,但作者却用诗歌来赞美它。这种用诗歌来赞美平凡事物的方式,也是一种表达人文思想的方式。在这首诗中,作者还使用了一些虚指的词语,如“千锤万凿”、“万紫千红”,来增加诗歌的生动性和情感表达。让我们结合之前学过的诗句来体会一下这种表达方式。比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中的“千里江陵”,以及《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中的“千尺”。这些诗句中的“千、万”都是虚指,用来形容程度之深或数量之多。最后,让我们再次读一遍这首诗,感受其中的情感和诗歌的美。读诗其实很简单,这朗朗上口的文字美、音韵美能让我们获得读诗的快乐。还写出了人的精神品质。我们来看看作者于谦的生平和作品,了解他的创作背景和思想,更好地理解他的诗歌。2于谦是明朝著名文学家,他的诗歌清新自然,富有感情,表现出对生活和人性的深刻洞察和理解。他的作品中常常融入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和人生价值的思考和追求。这首《石灰吟》就是他在观察石灰石的过程中感受到的一种精神力量和人生哲理。3通过了解作者的背景和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所写的诗歌。《石灰吟》不仅仅是一首咏物诗,更是一种对人生价值和精神品质的探讨和表达。在读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石灰的赞美和敬佩,同时也能够从中领悟到一种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这也是我们在生活中所需要的。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于谦,解读他的名篇《石灰吟》。读史明智,知背景才能悟诗情。童年时代的于谦,他的学堂里挂着一幅画像,他每天都凝视着画中人。当时的先生问他为何如此,他回答道:“将来,我要做像他那样的人。”那个画中人正是文天祥。于谦深受文天祥的影响,12岁时便写下了《石灰吟》,表达了自己的志向。成年后,于谦一直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每次进京汇报工作,其他官员都会带上礼品,而他从不带任何财物。他是一位令人敬佩的清官,但命运却多舛,屡次遭受冤屈。后来,皇帝战败被俘,于谦临危受命,打败敌军,救回了皇帝。可是,于谦不仅没有受到嘉奖,反而遭受迫害,处以死罪。本可以逃离的他,却大义凛然,慷慨就义。据说于谦上刑场的那一天,整个北京城乌云压城,闷雷滚动。城中的老百姓扶老携幼,来为于谦送行。于谦含恨而去,而众百姓的感天动地的吟诵声,却在天地间发出悠悠的回音。这样的人物,这样的故事,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石灰吟》中的“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豪情壮志。通过对物的描写或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感情的方法叫做托物言志。像这样的咏物诗还有很多,比如我们学习过的《竹石》。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表达你对竹石的理解。现在,如果你看到这株竹子,你会怀着怎样的情感来读这首诗呢?生一:你的咬字很到位,非常好,我们可以通过“咬”住青山的坚劲(红)来读出这首诗的意境。生二:最后两句太精彩了,无论风吹雨打,无论霜寒雪冻,苍翠的青竹仍然“坚劲”,傲然挺立。(红)这首寓意深刻的古诗,通过竹子这种物体,表达了作者的志向是什么呢?(指向黑板)生:郑燮在他的为官生涯中一直关心百姓,嫉恶如仇、不畏权贵,甚至最后因为为民请命得罪了大臣被罢官。这首诗通过歌颂生长在石头上的坚劲竹子,表达了作者坚定的意志、顽强的精神和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气节。说得很好,这正是我们在这节课中学习的理解诗歌的方法。通过理解诗意,了解诗人的诗歌背景,就能感悟诗歌情,读出诗歌的韵味。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首诗吧。我想,当年的郑燮也像你们一样慷慨激昂地吟唱过这首诗吧。B有人借助诗歌表达内心的豪情壮志,也有人借助诗歌表达内心的愤懑。出示——李贺马诗谁想读?生一不错,那么,这首寓意深刻的古诗,通过何物表达了作者的志向?生二:答是啊,李贺的一生中,因为他的才华被人嫉妒,仕途被阻,由于自身的身世背景得不到朝廷的赏识,终生不得志。谁再来读一读这首诗。生三:读得很好,这首诗和竹石的铿锵有力不同,要读出李贺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通过放慢节奏,我们就能更深刻地体会到其中的悲情。让师范读最后两句(课件将最后两句拉长)并齐读。出示两首诗歌,最后两句变红。面对贪官污吏的拉拢或威胁,郑燮——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那个怀才不遇空有满腔报国之志而无处施展的李贺,通过诗歌告诉后人他的苦闷——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与竹石对比阅读。诗人们巧妙地运用不同的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有时同一个景物能够寄托作者不同的情感。C自由地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小组讨论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谁来说一说这两首古诗有什么不同之处。谁喜欢王冕淡泊名利的高洁,谁喜欢王安石不畏强权的坚定。请你们分别朗读自己喜欢的那首诗,读出诗中各自的情感。凌寒独自开(红),要带着诗人对自己所画的梅花的欣赏和一种浩然之前清高情感去阅读。齐读。在寒冷的冬天独自开放的梅花和王安石为官生涯中独自面对迫害压迫仍要坚持操守的经历多么相似啊,读时既要读出过程的痛苦(前两句红提示变慢),也要对自己的坚持给予肯定(最后两句加重读)。齐读。学习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古诗。其实还有许多我们没有读过的托物言志诗,大家可以在课下一起去探讨学习。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大家能感受到古诗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我们了解那些年代久远的记忆,就能走进那个时代,感悟出诗歌中的情感,认识许多古人,听到很多故事。正如今天我们在《石灰吟》中认识了那个两袖清风、不畏强权的于谦。站在赴死的临刑台前,他应该会想到自己所做的《石灰吟》吧——背诵诗歌。一句诗、一段情,千万悲情事。诗歌带给我们故事,我们也在丰富着诗歌的内涵。这些动人的文字因其隽永和丰富而世世代代流传下去,这就是诗歌的魅力。它能跨越时间,填埋隔阂,给每一个读到它的人留下永垂不朽的积淀。让我们在课下把这首古诗翻译出来吧。加上你对诗歌背景的了解,融入你的情感,翻译成一篇优美的现代文。本节课的初衷源于一个网络笑话:“现在人总再问为什么还有背古诗学古文?有人就说了为了让将来我们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时,面对高山峻岭,一鸟飞过时,不会大叫:哇,一只鸟飞过,而是感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现在学生学习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能积累会考试,但很难有感而发触景生情地运用诗歌。本节课为了突破这个教学困境,在教学中以情感为暗线。开始时让学生自由读,读通顺,之后让学生通过情感体验理解诗歌的意思,再之后让学生在了解诗歌诗人背景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情感,最后走出的诗歌让学生明白一首诗歌的情感不仅仅能运用到一首诗歌中,也可以运用到很多的情景中,甚至能运用到我们的现代生活中。最后的作业让学生根据诗歌情感翻译诗歌,改变以往的诗歌教学模式,翻译不再是诗歌的最终目的。本节课的一条主线为托物言志的古诗。对于已经有了一定的诗歌积累的六年级学生,讲解诗歌不再是课堂重点。在与学生一起诵读理解《石灰吟》的过程中,把如何理解托物言志古诗的方法无形地传递给学生。先让学生把诗歌读通顺,再根据字词句的意思理解诗歌的意思,最后结合诗歌背景、诗人历史,解读诗歌深层次的情感。读——解——悟的方法,在学生诵读诗歌、感悟诗歌美的过程中被学生吸收。之后拓展的四首诗歌都为托物言志的古诗,都是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古诗。通过诵读再次唤醒学生的记忆,让学生能最快地运用这节课的学诗方法,再次感悟诗歌的情感。本节课有几个特点。首先,在学习诗歌的整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从开始的诵读划分节奏,到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学生们发现专家学者们对诗歌的划分有许多不同的意见。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将自主权交给了学生,只要学生能正确地读通和读顺,就是正确的读法。其次,在理解诗歌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一块石灰石,以更好地体会石灰石的痛苦和煎熬,从而更能情感地朗读诗歌。整节课以读为基点,采用自由读、师生读、男女生读等多种方式,情境中读、教师引读、学生领读、角色读等多种时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背诵古诗。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喜欢上更多的诗歌,对中华古诗文产生情感。因此,教师需要用学生能接受、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去设计课堂,打动学生。范读、背景介绍和学生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