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科学实验单_第1页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科学实验单_第2页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科学实验单_第3页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科学实验单_第4页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科学实验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科学实验单1.石头

实验名称:捡一块石头,仔细观察并描述它的样子。

实验目的:引导学生在气泡图的帮助下,有顺序地、从多个方面观察和描述石头的特征。

实验类型:探究性分组实验。

实验器材:具有多种特征的一套石头、托盘、放大镜。

实验步骤:

1.学生选择一块石头,先自己说一说怎样观察石头,这块石头是什么样的。

2.将石头放在气泡图(活动手册)的中间,借助气泡图指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先出示具体的例子,看看别人是怎么描述石头的;再抽象到特征的层面,比如“黄色”,其实就是说石头的“颜色”,以此类推;最后回到自己的石头上,在多个特征上逐一观察并描述自己的石头,可利用画图、文字、拼音等多种方式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3.建议先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学习。由组长组织,将一块石头放

在图上都的大圈中,向观察者提问:它是什么颜色的?它有什么斑

纹?……请观察者一一作答。学生明确方法后,再个人观察。

4.观察后先组织学生在组内互相说,准备好了再进行全班交流。

5.整理器材、收拾桌面。

注意事项: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石头,这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一个难点,需要教师提供帮助。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相应的图形卡、颜色卡、词汇卡等作为学习支架,帮助学生更好地把他们观察到的石头特征描述出来。

1.石头

实验名称:给石头分类,并说说你是怎么分的。

实验目的:按照某一特征将一堆石头分类,在比较中进一步观察和描述石头特征的机会,从而促进了他们对石头的认识。

实验类型:探究性分组实验。

实验器材:具有多种特征的一套石头。

实验步骤:

1.在学生面前呈现一堆石头,启发他们思考:当我们研究一堆石头

的时候,首先要给它们分分类。

2.先问学生,我们是从哪些方面来认识石头的特征的,启发学生想到按石头的某一特征来分类。

3.如果学生能够按照一个特征给石头分类,可以继续鼓励学生选择另一个特征,再次给石头分类。

4.引导学生利用分类的结果获得新的发现,如,你发现这一堆石头中什么颜色的石头最多?什么形状的最多?

5.整理器材、收拾桌面。

注意事项:

1.要提醒学生一次只能按照一个特征给一堆石头分类。

2.分类时,可以把一堆石头一分为二,也可以一份为三、四,不必限定学生怎么分,只要学生明确分类的标准即可。

2.玩泥巴

实验名称:筛泥土。

实验目的:通过分拣采集来的土壤,将观察目标聚集于颗粒大小不同的泥土上。再通过筛泥土,发现泥土可以分成大小不同的颗粒。

实验类型:探究性分组实验。

实验器材:干泥土、托盘、手持筛子。

实验步骤:

1.明确:不是为了筛泥土而筛泥土,是为了得到适合做泥塑的土。

2.组织学生讨论,如果要做一个泥塑的话,直接取自花圃中的泥土还不符合的要求,因此要做一些加工。

3.先做分拣泥土的活动,拣出不是泥土的东西,让学生说说他们都在泥土中拣出了哪些东西。

4.在教学生筛选泥土前,可以先给学生看适合做泥塑的细细的泥土,讨论如何得到这些泥土,从而引出筛子。

5.将筛孔大小不同的三种筛子都呈现给学生,观察它们的特点;然后问学生,你认为先用哪个筛子,后用哪个筛子,从而确定,先用筛孔大的筛子筛,再依次用筛孔小的筛子。

6.整理器材、收拾桌面。

注意事项:

1.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直接用筛孔最小的筛子筛泥土就可以得到细细的泥土,这里要提醒他们注意,如果泥土没有进行初步筛选,大的颗粒很多,会堵住小的筛孔。

2.在活动的整个过程中,都要提醒学生仔细观察泥土,而不要只顾着动手操作。

2.玩泥巴

实验名称:把筛出的泥土加水和成泥,做一个自己喜欢的物品。

实验目的:通过做泥塑的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泥的特点。同时,通过资料介绍,使学生知道泥塑经过烧制可以变成陶器。

实验类型:探究性分组实验。

实验器材:干泥土(留一些下节课用来筛黏土)、水或购买的陶土、模具。

实验步骤:

1.将筛得细细的土加入适量的水和成泥。

2.用和成的泥捏成泥塑或利用模具压制出各种泥塑。

3.让学生通过阅读或视频,了解泥塑可以烧制成陶器。

4.整理器材、收拾桌面。

注意事项:

1.提前准备一些比较细的泥土,掺到学生自己筛出的泥土中,用来做泥塑。

2.泥塑经过烧制可以变成陶器,这一点让学生了解就可以了,不用

真的去烧制。

3.沙子与黏土

实验名称:识别沙子和黏土。

实验目的:让学生指出指出什么是沙子,什么是黏土。通过“筛”的方法来获取黏土,让学生知道黏土是极细的泥土颗粒。

实验类型:探究性分组实验。

实验器材:干沙子、干泥土(上节课筛取的细泥土)、广口瓶、铝箔、橡皮筋。

实验步骤:

1.提问:沙子和黏土是我们身边经常能看到的东西,你认识它们吗?。

2.让学生说说他们在哪里见过沙子,是怎么玩沙子的。

3.问学生知不知道什么是黏土,了解他们的想法。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一种获得黏土的方法:(1)把上节课筛出的泥土放进瓶里,用铝箔纸封好,用极细的针扎孔。(2)从这些孔里筛出的就是黏土。

4.学生利用老师准备好的装置筛取黏土。

5.整理器材、收拾桌面。

注意事项:

1.泥土要干,湿的土不好筛。

2.针扎的孔要少,从小孔中筛出的才是黏土。

3.沙子与黏土

实验名称:比较干沙子与干粘土的不同。

实验目的:通过看一看、按一按、捻一捻等方法比较它们的不同,并知道如何用科学的语言描述沙子和黏土的特征。

实验类型:探究性分组实验。

实验器材:培养皿、干沙子、干粘土。

实验步骤:

1.为学生提供数量相当的干沙子和干粘土各一份,提问:干沙子和干粘土有什么不同?提示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不同。

2.适当指导学生看一看、按一按、捻一捻的方法。

3.在黑板上出示一些用于描述干沙子和干粘土特点的词语(不沾手、沾手,颗粒小、颗粒大,细腻、粗糙等),提示学生在描述干沙子和

干粘土不同点的时候可以用这些词语。

4.整理器材、收拾桌面。

注意事项:

1.要鼓励学生用想出的新词来描述沙子和黏土。

2.提供的沙子要粗一些,避免与黏土差别不大。

3.一年级学生观察和描述的水平都非常有限,教师应该多给孩子们一些时间,切勿操之过急。

4.提醒学生不可以尝沙子和黏土,也要注意不被迷住眼睛。

3.沙子与黏土

实验名称:慢慢往沙子和黏土里倒水,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

实验目的:通过简单的对比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这两种物质的渗水现象有什么不同。

实验类型:探究性分组实验。

实验器材:漏杯、干沙子、干粘土、塑料杯、滤纸、量勺、水。

实验步骤:

1.为学生提前组装好器材,学生只负责将两杯清水分别倒入沙子和黏土中。

2.实验前,教师要将做法交代清楚。特别要提醒学生,为了公平,要同时向沙子和黏土中倒水,之后仔细观察,不能再动实验器材。

3.整理器材、收拾桌面。

4.水是什么样的

实验名称:用多种感官观察与比较,找一找哪一杯是水。

实验目的:选择牛奶、白糖水、白醋、水四种液体,引导学生利用看颜色、闻气味、尝味道的方法,运用多种感官进行排除与辨认。在辨认过程中尝试用科学的语言进行描述,用气泡图的方法归纳整

理出水的基本特征: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等。

实验类型:探究性分组实验。

实验器材:水(自备)、牛奶(自备)、白醋、白糖水各一杯。

实验步骤:

1.出示牛奶、白糖水、白醋、水各一杯,在小组内进行观察、对比和描述,找一找哪一杯是水。

2.分析找水的过程,借助气泡图(先示范填写一个)启发学生用词

注意事项:这是一个对比实验,要控制好变量。相同条件是同样大小的杯子,同样多的水,同样多的沙子和黏土;不同条件是一个杯中装沙子,一个杯中装黏土。

语描述水的基本特征(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进一步供巩固认识物体特征的一般观察方法: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舌头尝。

3.用眼睛看:牛奶是白色的,且不透明,可以排除。用鼻子闻:白醋有酸酸的气味,可以排除。用舌头尝:糖水有甜甜的味道,可以排除。剩下的就是水。

4.收拾桌面,整理器材。

注意事项:

1.教师需要再次强调尝和闻得正确方法。

2.透明与无色(白色)学生容易混淆,教师需要多举例帮助学生区分。

3.气味和味道的区分对学生来说是难点,学生在描述时往往不关注这两个词的不同,教师需要进行具体的解释,并在学生发言中不断纠正、强调。

4.水是什么样的

实验名称:将同样多的水倒入不同的透明瓶子中,观察水的形状变化。

实验目的:通过画一画的方式,形象的感知水倒入不同形状的瓶子,就呈现瓶子的形状,说明水没有固定的形状。

实验类型:探究性演示实验。

实验器材:不同形状的瓶子、装有水的烧杯(自备)、食用色素。

实验步骤:

1.准备几种形状有差异的瓶子,把染过色的水倒入一个瓶中,让学生画一画瓶子里水的形状,再把相同的水倒入另一个瓶中,以此类推,让学生画一画不同形状瓶子里水的形状。

2.比较瓶子里水的形状,总结出水没有固定的形状这一特征。

3.整理器材,收拾桌面。

注意事项:

1.在选择瓶子时,最好选择形状有差异,并且是透明的,便于学生观察。

2.做实验的水要略带一点颜色,便于学生观察清楚。

3.如果分组实验,给每个小组配备抹布。

4.水是什么样的

实验名称:用手接水,在手背上滴水。

实验目的:通过用手接水和在手背上滴水的活动,感知水具有流动性,从高处往低处流,完善对水的特征的认识。

实验类型:探究性分组实验。

实验器材:滴管、装有水的烧杯(自备)。

实验步骤:

1.用手接水的活动,可以由教师演示,也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水的流动。

2.在手背滴水的活动中,先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滴管(用手捏紧滴管头部,将滴管竖直地插入水中,松开手指,水即被吸入,取出滴管,水依旧保存在地管理。手握拳,将滴管竖直地悬在拳头上方,轻轻地捏住滴管头部,使水一滴一滴地滴在拳头上方)

3.在手背上先一滴一滴地滴,再多滴一些,细致观察水是怎样流动

的。

4.整理器材,收拾桌面。

注意事项:需要给每组准备抹布。

5.玩转小水轮

实验名称:组装小水轮并让它转起来。

实验目的:通过动手做,认识小水轮的结构,并尝试自己解决一些技术上的小难题。

实验类型:探究性分组实验。

实验器材:教师组装好的小水轮(或成品小水轮)、胡萝卜段(自备,事先需均匀切好切口以便学生插入塑料片(塑料片稍后,切口需大一些),同时预先用铁轴在中间穿孔)、塑料片、铁轴。

实验步骤:

1.教师先展示制作好的小水轮(或成品小水轮),让学生建立直观的认识,再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组装)一个小水轮。

2.指导学生利用事先准备好的胡萝卜段、塑料片、铁轴制作小水轮。

3.用各种方法玩玩小水轮,同时检验自己制作(组装)的小水轮转动是否灵活,在使用过程中进行技术上的调整。

4.整理器材,收拾桌面。

注意事项:教师要事先在安装叶片和轴的位置做好标志,这样比较安全。

5.玩转小水轮

实验名称:尝试用水的力量让小水轮转起来,并探究让小水轮转得更快的方法。

实验目的:引导学生在认识水的流动性的基础上感知流动的水有力量,通过两组探究实验,引导学生发现水位的高低、水流量的大小会影响小水轮转动的快慢。

实验类型:探究性分组实验。

实验器材:小水轮(学生制作的小水轮可安装在成品小水轮的支架上)、水盆、大小不同的漏斗、橡胶管、装有水的瓶子(自备)。

实验步骤:

1.放手让学生用水玩转小水轮,充分感知水的流动性。

2.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让小水轮转得更快的方法,先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再出示实验器材,启发学生想想怎样用这些器材去试试自己的想法。

3.学生利用器材,尝试怎样让小水轮转得更快一些。

4.引导学生发现水位的高低、水流量的大小会影响小水轮转动的快慢。

5.整理器材,收拾桌面。

注意事项:对比实验的设计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有难度,教师可以借助有结构的材料帮助学生完成对比实验。

6.盐和糖哪儿去了

实验名称:观察并比较盐、红糖、沙子在水中的变化。

实验目的:将盐、红糖、沙子分别放入水中,观察并比较它们在水中的变化,初步建立溶解的概念。

实验类型:探究性分组实验。

实验器材:烧杯(自备)、搅拌棒、盐、红糖、沙子、勺子。

实验步骤:

1.在三个杯子中放入一样多的水。准备好盐、红糖、沙子,先让学生描述三种物质是什么样的。再分别放入烧杯中,放入后先静置一会,再用搅拌棒按顺时针方向轻轻搅拌一会,再静置3分钟后观察水中物质的变化及水的变化(也可提前准备好已静置的三杯溶液,学生先观察再搅拌再静置)。

2.引导学生细致实验、细致观察,通过比较、描述,知道盐、红糖溶解在水中,沙子不能溶解。(可用问题引导:怎样描述盐在水中的状态?怎样描述沙子在水中的状态?观察到哪些现象说明盐和红糖溶解了,而沙子没有溶解?以此帮助学生逐步发现溶解的主要特征)

3.整理器材,收拾桌面。

注意事项:

1.提供的盐、红糖、沙子不能过多。

2.沙子最好用洗净的。

6.盐和糖哪儿去了

实验名称:观察并比较盐和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实验目的:引导学生通过静置后观察、过滤后比较等方法,认识到面粉不能在水中溶解。知道可以用过滤的方法判断物质在水中是否能溶解。

实验类型:探究性分组实验。

实验器材:烧杯(自备)、搅拌棒、盐水、面粉、勺子、纱布、夹子。

实验步骤:

问题引导:面粉放入水中能溶解吗?面粉在水中的溶解更接近盐

7.找空气

实验名称:在不同地点找空气。

实验目的:用塑料袋在不同地点兜空气,引导学生发现在我们周围存在着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它可以将塑料袋撑得鼓鼓的。

实验类型:探究性分组实验。

实验器材:塑料袋若干。

还是沙子?以此引发学生思考与争论。

2.把面粉放入水中,搅拌一会儿,观察水的变化,再静置一会儿,再次观察水的变化。

3.教给学生用过滤的方法进行观察与比较:纱布上留下了什么?盐水和面粉水过滤后的现象一样吗?帮助学生分析看到的现象,最终完善对溶解的认识。

4.整理器材,收拾桌面。

注意事项:如果静置的时间不够,现象不明显,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静置的面粉水,让学生观察现象,进行分析。

实验步骤:

1.在学校的不同场所用塑料袋兜空气,兜到空气后,要迅速收紧并捏住袋口。

2.注意提醒学生保证空气装得鼓鼓的,下面的学习中要用到。

3.交流自己在什么地方将塑料袋装满。

注意事项:

1.用塑料袋兜空气的动作需要老师进行示范,并指导学生稍加练习。

2.事先选择好探究地点,排除不安全因素。

3.室外观察要注意纪律问题,教师提前分组进行纪律安全教育。

7.找空气

实验名称:用不同的方法将空气从塑料袋里放出来。

实验目的:用不同的方法把袋子里的东西放出来,可以用皮肤感受到、用耳朵听到、用眼睛看到“空气”。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引导学生更加清晰和全面地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并学习一些可以直观感受到空气存在的方法。

实验类型:探究性分组实验。

实验器材:每组装有空气的塑料袋一个、自封袋、安全图钉、BB口哨、水槽(自备)。

实验步骤:

1.在装满空气的塑料袋上戳一个洞,将洞口对着自己的脸,观察实验现象。

2.在装满空气的塑料袋口装一个小哨子,挤压袋子,观察实验现象。

3.把水槽装满水,将装有空气的自封袋压入水中,并用安全图钉在压入水面的部分上扎一个小孔,观察实验现象。

4.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通过直观感受和观察发现空气的存在。

5.整理器材、收拾桌面。

注意事项:

1.需要指导学生捏紧袋口的方法。活动中,要时刻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2.活动中注意安全,最好使用安全图钉。

3.第三个活动中要特别提醒学生,孔要扎在塑料袋没入水中的部分,不能扎在水面上的部分。

8.这里面有空气吗

实验名称:猜测和检验粉笔、石块等物品中是否有空气。

实验目的:通过猜测和验证粉笔、石块等物品中是否有空气,引导学生发现一些物品的狭小孔隙中有空气。

实验类型:探究性分组实验。

实验器材:粉笔(自备)、石块、海绵、砖块、弹珠、水槽(自备)、放大镜。

实验步骤:

1.教师出示粉笔、石块、海绵、砖块、弹珠,学生猜测这些物品里有没有空气?

2.学生猜测。

3.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自己的猜测?

4.学生交流自己的方法。

方法一:方法二:

5.在水槽里装入水,分别把粉笔、石块、海绵、砖块、弹珠放入水中。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提供的物体。

6.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尽可能发现冒气泡的情况也有不同,有的冒的泡大,有的冒的泡小,有的只是瞬间冒点泡,有的泡附着在物品表面。

7.整理器材、收拾桌面。

注意事项:

1.活动中,要时刻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2教学中可以出示更多的物品供验证。

3.要选择孔隙比较大的石块,实验现象会比较明显。

9.空气是什么样的

实验名称:观察气球里的空气是什么形状的。

实验目的:通过思考气球里的空气是什么形状的,引导学生发现空气与水一样也没有固定的形状。

实验类型:探究性分组实验。

实验器材:不同形状的气球(五种不同形状的气球)、气筒。

实验步骤:

1.用打气筒给将不同形状的气球充气。

2.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和比较气球中的空气的形状,并较为清晰地将观察结果表达出来。

3.画出与气球形状对应的空气形状。

4.整理器材、收拾桌面。

注意事项:

1.选择形状差异比较大的气球。

2.可以让学生给圆形气球充气,体会将空气充入气球的过程。一些异形气球,由于充气难度较大,可以由教师给气球充气。

10.形形色色的动物

实验名称: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动物。

实验目的: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动物,感知动物世界的千姿百态。

实验类型:探究性分组实验。

实验器材:动物卡片。

实验步骤:

1.为学生提供一些动物图片或一些活体动物。

2.让学生仔细观察、讨论,并尽可能有更多的发现。

3.整理器材,收拾桌面。

注意事项:

1.如果学生没有更多的发现,可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逐步推进,千万不要一蹴而就。

2.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增加一些活体的动物作为学习材料,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也更有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

10.形形色色的动物

实验名称:用多种方法初步描述动物并归纳动物的主要特征。

实验目的:用多种方法初步描述动物的主要特征,一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二是培养学生的仔细观察能力。

实验类型:探究性分组实验。

实验器材:动物局部卡片。

实验步骤:

1.出示谜语让学生猜一猜。如:小姑娘,夜纳凉。带灯笼,闪闪亮。(萤火虫)沟里走,沟里串。背了针,忘了线。(刺猬)小小船,白布篷。头也红,桨也红。(鹅)为你打我,为我打你。打到你皮开,打得我出血。(蚊子)

2.模仿动物的叫声,让学生猜一猜。如:咩咩——羊,哞哞——牛,汪汪——狗,呱呱——青蛙,知了知了——知了咪咪、喵喵——猫,叽叽——小鸡,嗷呜——老虎,吱吱——老鼠。

3.出示动物的局部图片让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