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沁园春·长沙》同步练习(含解析)_第1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沁园春·长沙》同步练习(含解析)_第2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沁园春·长沙》同步练习(含解析)_第3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沁园春·长沙》同步练习(含解析)_第4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沁园春·长沙》同步练习(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沁园春·长沙》同步练习(含解析)《沁园春·长沙》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携(xié)带峥嵘(zhēng)挥斥方遒(qiú)

B.上阕(juè)阻遏(è)百舸(gě)争流

C.惆怅(chàng)寥廓(guò)慷慨(kǎi)激昂

D.百侣(lǔ)橘(jú)子洲沁(qìng)园春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谁主沉浮(主宰)____________漫江碧透(表程度,极)

B.峥嵘岁月稠(不平凡、不寻常)怅寥廓(怅惘,失意的样子)

C.浪遏飞舟(阻止)____________激扬文字(激浊扬清,抨击恶浊,褒扬清明)

D.挥斥方遒(强劲有力)____________粪土当年万户侯(视……如粪土,表鄙视)

3.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鹰击长空,鱼____________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②____________的我走了,正如我____________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③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____________的姑娘。

A.游轻轻轻轻忧愁B.翔轻轻轻轻愁怨

C.游轻轻悄悄愁怨D.翔轻轻轻轻忧愁

4.下列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立”字之前加副词“独”字,表明词人此时很孤独,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为下面追忆和抒发感慨作铺垫。

B.“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十二个字,把词人独立顾盼、意气昂扬的形象烘托如画,并为全词奠定了豪迈的基调。

C.“层林尽染”四个字,点明经过多次霜打,所有的树林都变(“染”)成了红色。这四个字,对上句“万山红遍”来说,有强调、渲染的作用。

D.这首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了作者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词是我国古代的诗体,它可配乐演唱,句式长短不一,又名长短句、曲子词、乐府等。

B.“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词的内容。

C.按字数的多少,词可以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以是否分段来划分,词又有单调、双调、三调、四调的区别。

D.毛泽东常用旧体诗的形式来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这类诗歌仍属于古典诗歌。

二、混合默写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勉励战友在激流中拼搏的句是:“______,______。”

(2)《沁园春·长沙》引起诗人对往昔生活回忆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

(3)《芣苢》一诗出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一首民歌,它的起首句是:______,______。

(4)《芣苢》一诗中,“采采芣苢,______。采采芣苢,______”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

(5)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上阕中由写景转入抒情,面对美丽壮观的湘江秋景,作者思绪万端,不禁问道:______,______,______?

(6)《插秧歌》中,“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手法点明雨中抢着插秧的情形,写出了农事的紧张与农家的艰辛。

(7)《插秧歌》中,“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插秧的繁忙,男女老少齐上阵的情景。

(8)______,食野之萍。我有嘉宾,______。

(9)______,池鱼思故渊。______。复得返自然。

(10)______,悠悠我心。

三、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优秀的革命者、建设者们,常常以笔为犁,以梦为马,用革命的诗词记录着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毛泽东诗词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充分抒发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1925年前后,大革命高潮风起云涌,青年毛泽东勇立潮头。他在橘子洲上,以一篇《沁园春·长沙》,讴歌壮丽的秋景,发出了时代之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而回答又是无比坚定的,是“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因为他们是革命理想的象征,是新世界的开创者,只有他们才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只有他们,才能担负起“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崇高使命。

1936年2月,指挥红军东征的毛泽东,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沟里又写下《沁园春·雪》。北国的茫茫寒雪,在他如椽的巨笔下,气势恢宏,气象万千;北国的晴日,在他浪漫的想象中,“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当时的红军依然困难重重,但毛泽东对革命斗争充满激情,对革命前途、革命胜利充满信心。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俱往矣,那么,到底谁才是主宰历史浮沉的主人?谁才是这个时代的风流人物?毛泽东再一次回应十年前自己的时代之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千百万劳动人民,无产阶级大众,才是历史和时代的真正主人。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深情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好似一幅幅长篇画卷,浓墨重彩地记录了中国革命斗争与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特别是记录了若干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堪称一代诗史、史诗。随着岁月的迁转,有些警言佳句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时时吟诵的名句名篇。这些充满强大战斗精神的火红诗句,这些高度凝练中国革命与建设各个不同阶段奋斗精神的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生动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五次反围剿,敌强我弱,战斗是残酷的,但在毛泽东笔下,“当年鏖战急,弹洞村前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菩萨蛮·大柏地》)。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与人类历史的英雄传奇。红军战士突破重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终于取得伟大胜利。在毛泽东笔下,长征的千山万水,深沟险壑,不过是“泥丸”“细浪”(《七律·长征》),充分体现出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魄,展示了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革命斗志,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战斗意志与斗争精神,它体现为“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藐视一切困难的战略定力,体现为敢于“扫除一切害人虫”的强大自信,体现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决心。

中国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这一进程中表现出伟大的理想主义情怀,英雄主义斗志。毛泽东以他的壮丽诗篇对这一历史进程、伟大实践进行了高度概括与总结。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写下《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三十八年前,他在这里缔造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三十八年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又面临着种种重大挑战与考验。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经验,更好地创造未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就是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伟大的历史总结,也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前进动力。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也一定能够达到。

(摘编自康震《风展红旗如画》)

材料二:

毛泽东一生嗜书不倦,尤其爱读历史书籍。毛泽东读史书,总是以历史人物的传记为中心,对历史进行见解独到的品评。他评价历史人物,不因袭旧说,而是独具慧眼,抓住历史人物最本质、最突出的特征,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毛泽东诗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多年,从三皇五帝到历代将相,毛泽东每有所感,就有评说。这些评点,虽只区区三言两语,却折射了他的历史观,反映了他的是非观。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巅峰之作。“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惜”字起笔,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等封建统治者的代表人物进行评说。

就个体而言,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他甚至说过:“解决中国的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他在《七律·读呈郭老》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毛泽东评价汉武帝刘彻:“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毛泽东对唐太宗的战争指挥艺术非常推崇:“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东征西讨,毛泽东称其是“一代天骄”。

(摘编自汪建新《毛泽东诗词中的帝王将相》)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毛泽东的《菩萨蛮·大柏地》和《七律·长征》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和斗争风骨。

B.毛泽东诗词对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历程做了高度概括与总结,为后人更好地面向未来、创造未来提供前进动力。

C.材料二中,毛泽东在诗词中肯定了部分古代帝王的历史功绩,如认为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文治武功显赫。

D.毛泽东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写有“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的诗句,表明他肯定“焚书坑儒”事件。

8.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能体现毛泽东诗词浪漫主义风格的一项是()

A.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B.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C.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

D.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

9.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谈谈我们应如何评价古代帝王。

四、现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0.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在形式上以行为单位,分行的主要依据是节奏,而不是内容。

B.《沁园春·长沙》,“沁园春”是词牌名,它从形式上规定了词的字数、平仄等,与内容无关;“长沙”是标题,揭示了有关内容。

C.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以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它始于唐,盛于宋。

D.古人按字数把词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但无论多少字,都分为上下两阕。

11.这首词上阕写暮秋景色,词中哪些词语突出了秋色之深?

12.在“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两句中,“击”和“翔”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语句的含意进行简要分析。

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毛泽东诗词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元素,从文化名人到历史典故,从民间故事到神话传说,从哲学思维到日常习俗,字里行间,。毛泽东诗词中反复使用的意象,比如日月江河、风雪云雾、苍松腊梅、旌旗鼓角、炮声弹洞等,要么是历代文人骚客托物言志的传统物象,要么是现代作家用来描绘战争风云的常用素材。(),具有不同于别国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中国诗坛上,很少有人能像毛泽东那样深刻地体现我们这个东方文明古国的民族特色,并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毛泽东诗词蕴含着充满激情的理性,炽热而深邃,呈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毛泽东诗词史诗般地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使读者能够全面客观地体察中国人民的疾苦与心声,剖析中国革命的形势与任务,重温20世纪中国历史的与沧桑巨变,追溯毛泽东跌宕起伏的奋斗足迹和心路历程。毛泽东诗词想象独特,语言奔放,亦真亦幻,意味深长,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在平淡中彰显神奇,在黑暗中显现光明,在困难中指明前途,在曲折中展现刚毅。正因为如此,毛泽东诗词读来使人,能够感染人、鼓舞人、激励人、塑造人。

毛泽东说过:“词有婉约、豪放两派,各有兴会,应当兼读。我的兴趣偏于豪放,不废婉约。”豪放派气势磅礴,意境雄浑,婉约派婉转含蓄,缠绵悱恻。毛泽东诗词明显偏重于豪放格调,包含寰宇,,突显出大国气象和伟人气度。

1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它们既是读者寄寓情感意念的载体,也是诗人审美创造的工具,有着广泛的认同性、易交流性和易理解性

B.它们既是读者寄寓情感意念的载体,也是诗人审美创造的工具,有着广泛的认同性、易理解性和易交流性

C.它们既是诗人审美创造的工具,也是读者寄寓情感意念的载体,有着广泛的认同性、易理解性和易交流性

D.它们既是诗人审美创造的工具,也是读者寄寓情感意念的载体,有着广泛的认同性、易交流性和易理解性

1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俯拾皆是波澜壮阔荡气回肠贯通古今

B.鳞次栉比波澜壮阔感人肺腑博古通今

C.鳞次栉比云谲波诡荡气回肠博古通今

D.俯拾皆是云谲波诡感人肺腑贯通古今

15.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毛泽东诗词蕴含着激情,充满着理性,炽热而深邃,呈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

B.毛泽东诗词充满炽热的激情,蕴含深邃的理性,呈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

C.毛泽东诗词包含着充满激情的理性,炽热而深邃,呈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

D.毛泽东诗词蕴含着饱满激情的理性,炽热而深邃,呈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

六、语言表达

16.阅读下面的文段,在文后横线上写出恰当的词语。

中华千秋诗词里群星璀璨,高峰林立,而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被网民排为第一名,无可争议地雄踞群峰之巅。毛泽东这首咏雪词脱尽前人窠臼,词出新意,意焕新彩,实乃“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大气包举祖国万里江山和中华悠久历史,其技艺之高超也是中国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连东坡、稼轩均屈居其下。该词在重庆谈判期间,似春雷震响,一石千浪,波及全国,影响世界,这是非李杜苏辛任何诗词作品可以比拟的。

____________这段文字从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给予《沁园春·雪》以高度评价,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毛泽东词的艺术价值。

第1页共4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2页共4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B.“上阕”的“阕”应读“què”。

C.“寥廓”的“廓”应读“kuò”。

D.“百侣”的“侣”应读“lǚ”。“沁园春”的“沁”应读“qìn”。

故选A。

2.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怅: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的激昂慷慨的心绪。句意是“面对这茫茫大千世界,怎能不激起思绪万端”。

故选B。

3.B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辨析词语的能力。

游:游动。翔:盘旋地飞。此处语境为了表现鱼在河底自由自在地游动的状态,用“翔”更形象,更合适;

轻轻:温和地;温柔地。悄悄:〈形〉没有声音或声音很小。此处语境两空强调我离开时候的温柔,故用“轻轻”更合适;

忧愁:因遭遇困难或不如意的事而苦闷;愁怨:忧愁怨恨。此处语境强调我希望遇到一个结着忧愁怨恨的姑娘,故用“愁怨”更合适。

故选B。

4.A

【分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如此题选项A“作者此时很孤独,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有误,原文仅仅是说毛泽东独自游览,而非孤独,此分析属于无中生有。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如此题选项A“作者此时很孤独,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有误,原文仅仅是说毛泽东独自游览,而非孤独,此分析属于无中生有。

5.D

【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项,“这类诗歌仍属于古典诗歌”错误。采用旧体诗的形式来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的诗歌应属于现代诗歌。

故选D。

6.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采采芣苢薄言采之薄言袺之薄言襭之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呦呦鹿鸣鼓瑟吹笙羁鸟恋旧林久在樊笼里青青子衿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时需要注意以下字词:“流”“遏”“携”“峥嵘”“芣苢”“袺”“襭”“寥”“苍茫”“鍪”“胛”“抛”“拔”“鹿”“鼓”“羁”“樊”“衿”。

7.D8.D9.①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是非观,不因袭旧说。②抓住历史人物最本质、最突出的特征。③辩证地分析历史人物。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表明他肯定‘焚书坑儒’事件”分析错误。依据原文“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可知,其中“商量”表怀疑,并不是肯定的结论,故不能说明毛泽东“肯定‘焚书坑儒’事件”。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该句出自毛泽东的《西江月·井冈山》,热情歌颂井冈山人民武装斗争的胜利表达革命者斗志昂扬,坚守阵地的决心,属于现实主义风格。

B.该句出自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描写进军的时间、气候、环境和战地的严峻形势,属于现实主义风格。

C.该句自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1925年晚秋所作。作者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写下了这首词。此句追忆往昔不平凡的战斗生

活,具有革命现实主义风格。

D.“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选自《贺新郎·别友》,又名《贺新郎赠杨开慧》用“昆仑崩绝壁”“台风扫寰宇”喻指未来革命风暴的猛烈壮阔,表现出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具有浪漫主义的特点。

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首先,依据原文“这些评点,虽只区区三言两语,却折射了他的历史观,反映了他的是非观”可知,在评价古代帝王时,我们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是非观,只有这样,才可以给古代帝王一个公正的评价。

其次,依据原文“他评价历史人物,不因袭旧说,而是独具慧眼,抓住历史人物最本质、最突出的特征,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可知,我们评价古代帝王要抓住历史人物最本质、最突出的特征进行分析,不能够因袭旧说,人云亦云。

最后,依据原文“就个体而言,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他甚至说过:‘解决中国的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毛泽东评价汉武帝刘彻:‘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等内容可知,毛泽东不管是评价秦始皇,还是评价刘彻,都能够辩证地进行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我们评价古代帝王要一分为二的评价,不能够一概否定,也不能一味地赞同,要辩证地进行评价。

10.D11.上阕写暮秋景色,“红遍”和“尽染”两个词中的“遍”和“尽”字,突出了秋色之深。12.①“击”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搏击长空的矫健雄姿。

②“翔”准确细腻地表现了鱼在水中自由自在生活的情趣,给人以美的享受。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都分为上下两阕”说法太绝对,词长短皆有,短则一阕,长则几阕。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中重点词语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紧扣题干中“秋色之深”的表述,表现“秋色之深”的内容应从上阕写景的语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筛选出,这些词应是表示“程度”的副词,而其中的“遍”和“尽”两字符合这样要求。“遍”表明山上的枫叶已经差不多都红了,而这正是深秋的表现;“尽”是全部的意思,写树林仿佛都被红色染料所浸染,也是表达了“秋色之深”的意思。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意思:广阔的天空里鹰在矫健有力地飞,鱼在清澈的水里轻快地游着。

“击”,搏击。是一种力量的象征。此处引申为振翅飞翔。这里形容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搏击长空的矫健雄姿。

“翔”,本指鸟盘旋飞翔,这里采用移就修辞手法,形容鱼游得轻快自由。“翔”准确细腻地表现了鱼在水中自由自在生活的情趣,给人以美的享受。

13.C14.A15.B

【解析】13.本题考查分析句子连贯性的能力。

此题有两处需要注意:一是与上句中的这些意象对应的“日月江河、风雪云雾、苍松腊梅、旌旗鼓角、炮声弹洞”,选句首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工具,然后才是读者寄寓情感意念的载体。这样排除A、B项。二是先按照先理解,后交流的语序,这样就排除D项。

故选C。

14.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和正确运用的能力。

第一处,“俯拾皆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等很多。“鳞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