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学生学习清单)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同步备课(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学生学习清单)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同步备课(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学生学习清单)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同步备课(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学生学习清单)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同步备课(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学生学习清单)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同步备课(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学案认识三国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及中外交流的历史意义1.立足于时空观念,了解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佛、道的发展历程,多角度认识其发展原因及其影响。2.了解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文学艺术发展的脉络,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理解其成就取得的原因。3.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理解隋唐时期文化多元的原因,从家国情怀的角度理解文化交融以及多元发展的意义。1、重点: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2、难点:(1)儒学的新发展(2)佛教的发展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从儒学独尊到“三教合一”(1)汉代儒学独尊: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2)道教广为传播,佛教盛行①魏晋南北朝时,道教在________广为传播,外来宗教________在中国盛行。②儒学自身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③道教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________”和“尊道”,佛教也吸收________的精髓,渐趋本土化。(3)隋朝“三教合一”,唐朝三教并行①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____________”,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②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________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③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其中________的修行比较简便,对后世影响最大。2.从佛教“盛行”“灭佛”到复兴儒学(1)魏晋时期佛教盛行:魏晋时期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____________。(2)南朝范缜抨击佛教:南朝________思想家范缜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3)统治者四次灭佛①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先后四次灭佛。②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4)韩愈提出复兴儒学①面对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儒学的________也受到挑战,唐中期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②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________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易错提醒]正确认识道家与道教(1)道家是哲学思想流派;(2)道教是从道家这个哲学思想体系中衍生出来的宗教组织派别,道教不等于道家[构图解史]三国至隋唐三教发展示意图[思维点拨]概括魏晋玄学盛行的原因,并归纳玄学的思想主张。原因:政治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士人逃避现实政治斗争;思想上,道家思想提供了思想基础;社会上,竹林七贤等士人的提倡推动。主张:哲学上,强调“道”和“无”;政治上,主张“无为”;生活上,顺应“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二、文学艺术1.文学辉煌灿烂,异彩纷呈(1)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大发展①从东汉末年开始,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________。②东晋陶渊明的________、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流派相继出现。(2)唐朝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李白、杜甫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水平,他们分别被誉为“________”和“诗圣”。2.书法、绘画、雕塑、舞蹈等大放光彩(1)书法艺术①书法在________成为一种艺术。②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楷书和________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③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________”。④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________骨力遒劲的柳体最为有名。(2)绘画艺术①东晋开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以顾恺之为代表。《女史箴图》和《________》是他的代表作。②隋唐的画坛,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唐朝的吴道子被尊为“________”。(3)石窟艺术①魏晋至隋唐时期,因________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很多。②山西大同的________、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知识拓展]社会变迁对唐诗发展的影响(1)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2)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3)晚唐时,诗风凝重浓郁,反映了唐朝的由盛转衰。石窟艺术石窟艺术是卓越的艺术珍品,它凝聚了深厚的宗教感情,体现了鲜明的时代风尚,展示了一段完整的历史画卷。石窟艺术兼得天地精华与人间灵气,融会中外的文化精粹,活泼的视觉形象能悦人眼目,令抒怀赏。[图示解史]书体演变及其特点三、科技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成就(1)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农学、和地理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果。(2)主要成就①南朝________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②北朝贾思勰著述的《________》,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③西晋杰出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________的方法。2.隋唐时期的科技成就(1)唐朝已经有了________的佛经、日历和书籍。(2)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________。唐末,火药开始用于________,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3)唐朝天文学家________,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4)医学家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________。唐高宗时编修的________,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四、中外文化交流1.以佛教研讨为主要形式的中外文化交流(1)中国同天竺之间的交流①从东汉后期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________。②东晋的________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③唐朝的高僧________,在贞观初年也西行前往天竺取经。(2)中国同日本、新罗等国的交流①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日本的________就是很有名的一位高僧。②唐朝高僧________东渡,历尽艰险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2.以使节、商人、留学生为主要形式的中外文化交流(1)唐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____________________。(2)日本、新罗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向唐朝派遣了许多________和留学生,有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3)唐朝后期,不少经海路来华的________商人在广州、泉州等南方港口城市定居。(4)伊斯兰教也传入唐朝。[知识拓展]唐朝中外交流交通的主要路线(1)陆路方面,从长安出发,向东可以到达朝鲜,向西经丝绸之路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非国家。(2)海路方面,从登州、扬州出发,到达朝鲜、日本;从广州出发,经马来半岛、印度,可以到达波斯湾。【知识要点·参考答案】一、1.(2)民间佛教贵儒儒、道(3)三教合归儒老子禅宗2.(1)政府财政收入(2)无神论(4)正统地位封建纲常二、1.(1)建安文学田园诗(2)诗仙2.(1)东汉末年行书书圣柳公权(2)洛神赋图画圣(3)佛教云冈石窟三、1.(2)祖冲之齐民要术地图2.(1)雕版印刷(2)配方战争(3)僧一行(4)《千金方》《唐本草》四、1.(1)汉文法显玄奘(2)空海鉴真2.(1)国际大都会(2)使节(3)西亚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特点(1)体现了民族大交融的特色。重要的文化成就,来自不同民族优秀分子的创造;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体现了不同民族的风格。(2)思想领域异常活跃。道教官方化,佞佛与反佛斗争激烈,玄学一度盛行,儒、道、佛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尤其是佛教,经历了传入中国后迅速发展的时期,在南北方的政治、经济领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也无不打上佛教影响的烙印。(3)科技成果成就突出。如: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计算、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郦道元的《水经注》等。(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发展,又为隋唐文化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2、隋唐时期三教鼎立是帝国强盛的文化表现第一,与中国思想文化的根本特质有关,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本质是关于人的学问,重视现实社会和人生。儒、佛、道在各自发展过程中都在不同程度对人及人生问题进行探讨和丰富。第二,隋唐结束了分裂动荡,实现了统一,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在文化上表现出了一种包容与开放的心态,为各种思想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第三,隋唐时期的科技与生产水平在当时世界领先,为思想的繁荣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第四,隋唐开始实行科举制,推动了思想文化的发展,从而为三教鼎立奠定重要基础。第五,广泛的民族交融和中外文化交流,以及由此形成的文化多元及社会对多元文化所具有的开放心态,为三教鼎立提供了适宜的文化氛围。因此,隋唐三教鼎立思想局面的出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隋唐帝国强盛的文化表现。3、盛唐气象下的文化特征(1)艳丽明快的色彩。既体现在唐三彩、铜镜、丝绸织物、金银器、敦煌壁画等物质性文化上,也体现在盛唐诗歌中。(2)生动自然的情调。唐人自信,思想解放。一些供养人壁画中,世俗人物高大不凡。唐人率性,较少做作。(3)博大恢宏的气势。如唐朝长安是汉朝长安城的六倍。(4)雍容华贵的风度。洛阳龙门石窟是盛唐文化典雅秀美、雍容华贵的集中体现。观赏牡丹成为当时最时髦的娱乐活动,也是唐人风度的一个象征。(5)昂扬坚定的进取精神,兼容并蓄的开放性格。唐朝的时代精神,可以用开放、进取、尚武、多元等词语进行概括,这是一种新民族、新文化的优势所在。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有多元化的选择和较大的个人空间。4、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和作用(1)特点①交往范围广泛,且具有连续性。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国家主要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欧洲、非洲也都有往来,范围之广,历史少见,而且这些交往并不因中国国内发生动荡而中断,有明显的连续性。②交往领域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方面面。③交往渠道众多。有官方外交往来、公派及民间留学、国家间及民间贸易、佛教的传播等,主要以贸易和佛教为纽带。④交往内容明显不同。中国传出去的主要是制度、文化、生产技术等,推动了各国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外国传入的主要是土特产、物种、艺术,丰富了唐朝的社会生活。⑤在交往过程中,中华文化圈形成。唐朝成为周边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2)作用①唐朝的对外关系发展使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在世界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②同时通过对外交往,唐朝学习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进一步促使了唐朝经济文化的繁荣,也丰富了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5、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丝绸之路上中外文化交流的双向性中国的织绢技术在魏晋南北朝时传入新疆,然后传到波斯和罗马帝国。我国的切脉术和一些重要医书传到中亚和西亚,影响了阿拉伯医学。唐朝时,陶瓷器成为丝绸之路上重要的输出物产。其后,造纸术、火药、印刷术,也在这一时期通过丝绸之路对外传播。中原各种科学技术、动植物物种以及先进的礼俗文化也传入西域诸地。南北朝至隋唐,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天山以南及河西走廊一带,传教译经盛极一时,修寺凿窟成风。其后,景教、祆教、摩尼教、伊斯兰教也经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进入隋唐时期,中国丝绸在花纹图案方面西域文化的色彩浓厚,花纹结构上显然不是汉族风格,大约是波斯文化影响的产物。西域绘画技法的传入,也促使中国绘画进入一个新时期。唐朝人将康国出产的马引进唐朝,以此作为繁殖唐朝战马的种马,使唐朝在与游牧民族战争中获胜。此外,通过丝绸之路,中原大规模引入外来动植物、各种游牧民族的体育活动和节日项目。【基础达标】1.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他是()A.鉴真 B.张骞 C.玄奘 D.郑和2.高僧玄奘和鉴真不忘初心,克服千难万险,终于到达理想的彼岸。其“西行”和“东渡”的共同作用是()A.加强了边疆管理 B.开凿了丝绸之路C.加强了中外交流 D.扩大了唐朝疆域3.魏晋名士有一种不同于流俗、甚至不同于任何历史时期的言谈举止。以陶渊明、王羲之以及竹林七贤等为代表的魏晋名士,以狂放不羁、率真洒脱而著称,形成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魏晋风流”。造成这种文化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江南经济已经开发,超过北方 B.门阀士族特立独行,堕落厌世C.魏晋时期佛道盛行,三教并行 D.魏晋以来国家分裂,社会动荡4.《晋书·裴秀传》载:“(裴秀)作《禹贡地域图》十八篇,藏于秘府。”据历史学者研究,这种地图只有文臣或者帝王贵族们才有机会阅览。这反映出当时A.主流思想僵化阻碍科技进步 B.科技应用服从国家意志C.印刷技术落后影响文化传播 D.等级制度固化社会阶层5.当下影视穿越剧泛滥,流量明星霸屏,多受诟病。下列电视剧情节中可以被接受的是A.唐朝的都城有人在卖烤玉米 B.岳飞的词用雕版印刷刻印C.东汉农民在田间种植棉花 D.宋太祖主持内阁会议6.人们往往用“魏晋风度”来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内涵。下列关于这一时期的文化现象表述正确的是A.陶渊明的田圆诗体现了个性张扬的特点B.儒学吸收佛道之精神,反映统一的趋势C.南北朝民歌体现了当时民族交融的社会现实D.建安文学体现了国破家亡,忧国思家的情怀7.在敦煌艺术中,北魏时代的壁画蕴含着撼人心魄的超越时代的“悲壮之美”;唐朝壁画则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这种变化说明A.艺术美是现实生活的艺术性再现 B.敦煌艺术来自艺术家创造性活动C.北魏时期社会动荡不安 D.唐朝国泰民安、富足强盛8.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史论。下列表述属于史论的是A.东汉末年出现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B.东晋出现陶渊明的田园诗C.南朝骈文和南北朝民歌D.李白、杜甫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能力提升】1.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后秦时期,建造初期,石窟内雕塑在原偏祖袈装基础上加右肩搭一角,形成中国特色的半偏袒袈装。随后,洞窟佛像袈裳样式逐渐由紧窄变得宽松,直至褒衣博带的双领下垂式,面容也渐变为中国高士形象的秀骨清像型。这反映了(

)A.外来宗教的本土化趋势 B.民间信仰呈现多元性C.佛教冲击儒学独尊地位 D.雕塑作品的写实风格2.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隋唐书法艺术难以超越 B.国家统一促进文化交流C.君主开明有助艺术繁荣 D.对外开放利于艺术多元3.汉朝以来,中国的佛教寺院多为中轴对称的合院式布局,其中佛殿的结构、屋顶等皆仿宫殿的建造形式而建,与孔庙的建筑布局结构趋同。这反映出传入中国后的佛教(

)A.冲击了儒学和道教 B.具有本土化色彩C.被普通民众所接纳 D.耗费了大量钱财4.如图是唐代周昉的传世名作《挥扇仕女图》(局部)。画中一位仕女闲坐在椅子上,服饰华丽,旁边有一位仕女在为其挥扇,另有两位仕女手拿梳妆物品在其旁边服侍。作者运用不同的色彩与人物相貌,使整个画面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给人以视觉冲击力。该作品(

)A.体现了市民阶层的旨趣 B.反映了文人画的特点C.再现了唐代的贵族生活 D.说明了唐代生活富足5.《北史》记载:“(隋炀帝)大业三年,屯田主事常骏、虞部主事王君政等请使赤土(国)。月余,至其都,王遣其子那邪迦请与骏等礼见。……那邪迦随骏贡方物,并献金芙蓉冠、龙脑香。以铸金为多罗叶,隐起成文以为表,金函封之,令婆罗门以香花奏蠡鼓而送之。骏以六年春与那邪迦于弘农谒帝,大悦,赐骏等物二百段,俱授秉义尉,那邪迦等官赏各有差。”材料反映了(

)①隋朝陆上丝绸之路交流的活跃

②隋朝与赤土建立了贡赐关系③隋朝最早与赤土建立商贸联系

④赤土受印度文化的影响明显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6.西晋文学家鲁褒在《钱神论》中写道“钱之为体,有乾有坤。内则其方,外则其圆。其积如山,其流如川。动静有时,行藏有节。市井便易,不患耗损。难朽象寿,不匮象道;故能长久,为世神宝。亲爱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强。无翼而飞,无足而走。解严毅之颜,开难发之口。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后。处前者为君长,在后者为臣仆。君长者丰衍而有余,臣仆者穷竭而不足。”下列项中,对材料理解不准确的是(

)A.钱币强化了儒家的等级观念,具有时代针对性B.西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钱币具有重要地位C.钱币的形制展现了古代中国的宇宙观与自然观D.“孔方兄”一词体现了西晋时期对货币的崇拜7.唐朝服饰多崇尚浓艳鲜丽之色,宋朝服饰却崇尚简洁、质朴,形成淡雅恬静的着装风格。如袁采在《世范》中讲:“惟务洁净,不可异众。”唐宋服饰风格的变化反映了A.市民文化的影响 B.儒家正统思想的强化C.社会阶层的固化 D.佛道思想的影响扩大8.变文是唐代兴起的一种说唱文学,起初佛教僧侣为吸引信众,以讲经和说唱形式相结合来演绎佛经神变故事;后来出现了以转唱变文为职业的民间艺人,创作出许多以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变文。从变文的演变过程,可知A.文化现象受社会环境影响 B.文学体裁未有新突破C.佛教僧侣借变文传播教义 D.民间艺人靠说唱谋生【直击高考】1.(2022·全国·高考真题)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有体现。宋代书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

)A.小篆 B.楷书 C.行书 D.草书2.(2021·辽宁·高考真题)唐朝要求弘文馆生、崇文馆生研习经史须用官方正音“读文精熟”;科举考试须使用官方颁布的韵书;吏部将“言辞辩正”作为铨选四项标准之一。这些规定有利于A.文化交流 B.扩大选官基础 C.澄清吏治 D.推动方言传播3.(2020·天津·高考真题)北朝民歌《木兰诗》在北宋时被收入《乐府诗集》。诗中描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其中“策勋十二转”是唐代对军功的奖赏。由此能够确定《木兰诗》A.记载了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 B.属于宋代文人创作的诗歌C.在流传中融入新的历史内容 D.没有研究历史的史料价值4.(2019·浙江·高考真题)盛唐时代,可算得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文学艺术达到鼎盛。后人歌咏唐代灿烂文化星空中“双子星座”的典型诗文是A.“颜柳二公书尤多” B.“唐之文章称韩柳”C.“奔放雄杰有若苏辛” D.“李杜诗篇万口传”5.(2018·浙江·高考真题)有学者品鉴古代书艺谓:“书以晋人为最工,亦以晋人为最盛。晋之书,亦犹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尚也。”晋代开始盛行并确立的书体是A.篆书 B.隶书 C.楷书 D.行书

【基础达标】1.C【详解】《大唐西域记》记载的是唐代高僧玄奘西行古印度求取佛经的见闻,C项正确;鉴真东渡日本,排除A项;张骞是汉代人物,排除B项;郑和是明朝人物,排除D项。故选C项。2.C【详解】“玄奘西行印度”和“鉴真东渡日本”都属于对外文化交往,加强了中外交流,C项正确;“西行”和“东渡”与边疆管理和扩大疆域无关,排除A项、D项;西汉张骞开辟丝绸之路,排除B项。故选C项。3.D【详解】魏晋名士狂放不羁的生活状态,源于当时政治社会动荡的现实,D项正确;魏晋时期江南经济没有超过北方,排除A项;魏晋时期门阀士族积极参与政治,甚至出现了东晋时“王与马共天下”的现象。材料中的魏晋名士虽基本出身于门阀,均曾入仕为官,因政治抱负难以实现转而肆意行事,不能以偏概全代表所有门阀士族,排除B项;三教并行政策是在唐朝,魏晋南北朝时儒、佛、道的发展情况参见《纲要(上)》第42页,排除C项。故选D项。4.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禹贡地域图》只有文臣或者帝王贵族们才有机会阅览,反映科技应用服从国家意志,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思想阻碍科技发展,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印刷术是否落后,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的影响是等级制度固化社会阶层,排除D项。故选B项。5.B【详解】据所学可知,雕版印刷术早在隋唐时期就已出现,故南宋岳飞的词用雕版印刷是可能出现的,B正确;玉米是在明朝时期传入我国的高产农作物,而唐朝不可能卖烤玉米,A错误;关于棉花到底什么时候传入我国,一直没有定论,目前主流的说法是,棉花原产于西亚和南亚一带,后来传入中国,一直到元朝编写《宋书》,“棉”字才开始使用,因此,人们多认为棉花是从宋代传入我国的,故C说法错误;内阁形成于明朝,而不是宋朝,D错误。6.C【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魏晋时期出现了民族大交融,所以南北朝的民歌就体现了当时民族交融的社会现实,故选C;陶渊明的田园诗体现的是平淡自然,排除A;魏晋南北朝的儒学出现了玄学化,没有反映统一的趋势,排除B;建安文学体现的是质朴刚健,慷慨悲凉,而非国破家亡,忧思国家,排除D。7.A【详解】材料中敦煌艺术风格在每个朝代具有不同的特色,这反应的是艺术美是现实生活的艺术性再现,A正确;B与材料无关,排除;CD仅是材料中的一面,以偏概全,排除。故选A。8.D【详解】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B、C三项表述都属于史实,D项“诗仙”“诗圣”都是世人对李白、杜甫的评论,属于史论。故选D。【能力提升】1.A【详解】根据材料中“在原偏袒袈裟基础上加右肩搭一角,形成中国特色的半偏袒袈裟”“袈裳样式逐渐由紧窄变得宽松,直至褒衣博带的双领下垂式,面容也渐变为中国高士形象的秀骨清像型”可知,佛教传入中国后,石窟雕塑中佛像的形象显示出较多的中国文化元素特征,体现了外来宗教的本土化趋势,A项正确;材料中只涉及佛教的传入,不能体现民间信仰的多元性,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佛教对儒学地位的冲击,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佛教的中国化,不是雕塑的写实风格,排除D项。故选A项。2.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是我国的大一统时期,国家的统一推动我国书法步入又一个高峰,其中隋朝书法融合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为唐代书法创新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隋唐书法难以超越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隋唐时期的君主也有昏君,并非都开明,排除C项;材料与艺术的多元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3.B【详解】佛教是外来宗教,但是佛教寺院采用中式建筑风格,与孔庙建筑布局结构趋同,这体现了佛教逐渐本土化的色彩,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到佛教对道教和儒学的冲击,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民众对于佛教的接纳程度,排除C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4.C【详解】《挥扇仕女图》中的中心人物显然是贵妇,画作以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唐代贵族的生活,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贵族而非市民阶层,排除A项;文人画重在写意而非写实,排除B项;画作只体现了贵族的生活,无法得出唐代民众生活富足,排除D项。故选C项。5.C【详解】根据“月余,至其都,王遣其子那邪迦请与骏等礼见。……那邪迦随骏贡方物,并献金芙蓉冠、龙脑香。”可得出隋朝与赤土建立了贡赐关系;根据“骏以六年春与那邪迦于弘农谒帝,大悦,赐骏等物二百段,俱授秉义尉,那邪迦等官赏各有差。”可得出赤土受印度文化的影响明显;②④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丝绸之路交流的活跃,排除①;材料没有比较,不能体现最早,③排除。排除ABD项。故选C项。6.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钱神论》是作者有感于朝廷纲纪大坏、贪鄙之风盛行而写的杂文,强化了儒家的等级观念,具有时代针对性,并不是商品经济发展,钱币具有重要地位,B项错误,符合设问,选择B项;A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A项;由材料“钱之为体,有乾有坤。内则其方,外则其圆。”得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故钱币的外圆内方,是天地乾坤的象征,钱币的形制展现了古代中国的宇宙观与自然观,C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C项;由“解严毅之颜,开难发之口。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后。处前者为君长,在后者为臣仆。君长者丰衍而有余,臣仆者穷竭而不足。”得出“孔方兄”一词体现了西晋时期对货币的崇拜,D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7.B【详解】衣服简朴是因为儒家正统思想发展、强化,发展出理学,而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思想对服饰产生影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