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复习之修辞课件_第1页
诗歌鉴赏复习之修辞课件_第2页
诗歌鉴赏复习之修辞课件_第3页
诗歌鉴赏复习之修辞课件_第4页
诗歌鉴赏复习之修辞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鉴赏系列课件修辞手法对比比喻拟人夸张比拟排比对偶顶真

双关借代反问用典互文通感叠词反复设问列锦2009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2-23题。(6分)

踏莎行雪中看梅花

(元)王旭

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①。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注】①萼:花萼。这里指花瓣。

22.词中的“两种”指的是,“一家”指的是。(2分)

23.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4分)

高考真题

手法:对比(反衬)情感:对梅与雪的品格有所褒贬,突出了对梅花的喜爱和赞赏之情。

高考真题【答案】①梅花与雪花②大自然

高考真题2007年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过华清宫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

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高考真题2006年江苏卷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⑵“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答案】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高考真题2008年上海卷壬辰寒食①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16.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高考真题雪”隐喻了白发(1分)。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1分)。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1分)。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1分)。高考真题诗歌鉴赏复习之修辞诗歌鉴赏复习之修辞对比手法点睛把握类型物物对比(例1)欧阳修《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物人对比(例3)人人对比(《念奴娇赤壁怀古》)今昔对比(例2)李商隐《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色彩对比(例4)诗歌鉴赏复习之修辞诗歌鉴赏复习之修辞对比手法点睛把握作用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分析对比的作用时,要具体说明诗词中以什么与什么作对比,对比的结果使读者感受或者认识到了什么。诗歌鉴赏复习之修辞诗歌鉴赏复习之修辞对比手法点睛把握模式修辞+阐释+效果(情感)例证白梅

元王冕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主要运用了衬托(用冰雪衬托梅之坚毅)、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的手法;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诗歌鉴赏复习之修辞诗歌鉴赏复习之修辞2007年重庆卷海棠宋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高考真题诗歌鉴赏复习之修辞诗歌鉴赏复习之修辞答案(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高考真题诗歌鉴赏复习之修辞诗歌鉴赏复习之修辞拟人手法点睛把握作用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把握模式修辞+阐释+效果(感情)例证诗歌鉴赏复习之修辞诗歌鉴赏复习之修辞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王安石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

【注】①排闼:闯进门来。闼,小门。

问:“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拟人手法点睛诗歌鉴赏复习之修辞诗歌鉴赏复习之修辞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点明拟人具体内容,)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效果)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感情)修辞+阐释+效果(感情)拟人手法点睛诗歌鉴赏复习之修辞诗歌鉴赏复习之修辞2008年江苏卷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高考真题诗歌鉴赏复习之修辞诗歌鉴赏复习之修辞答案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高考真题诗歌鉴赏复习之修辞诗歌鉴赏复习之修辞比喻手法点睛把握作用1、化平淡为生动

2、化深奥为浅显

3、化抽象为具体

4、化冗长为简洁

5、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把握模式修辞+阐释+效果(感情)例证诗歌鉴赏复习之修辞诗歌鉴赏复习之修辞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问:第一、二联是怎样表现夜色之美?

“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比喻手法点睛诗歌鉴赏复习之修辞诗歌鉴赏复习之修辞比喻手法点睛把握三种特殊的比喻1.倒喻

倒喻,也叫逆喻,是为了强调本体的属性,有意改变一般比喻本体在前、喻体在后的格式,把本体和喻体颠倒过来。倒喻能使本体得到最大限度的凸现,而且意趣盎然,新奇精妙。

再如王观《卜算子》:“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古人常用秋水形容女子的眼睛,用远山形容女子的眉毛,而词人却倒过来作比,那些清澈明亮的江水就像女子流动的眼波,那些团簇纠结的山峦就像女子蹙聚的眉峰。“眉眼盈盈”语带双关,既指有着盈盈眉眼的女子,又指江南明丽的山水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别开生面。

诗歌鉴赏复习之修辞诗歌鉴赏复习之修辞2.较喻

较喻,又称强喻,是指本体不仅像喻体,而且超过喻体,是用比较形式构成的比喻。把本体与喻体放在一起比较,既承认它的相似点,又显出在程度上的差别,格式上常用“比”、“不及”等词语。

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重阳佳节,词人把酒对菊,眼前菊瓣纤长、菊枝瘦细,却无法和亲人共赏,不禁触景伤情,顿生人不如菊之感,词句共同渲染了佳节冷落、佳人自怜的凄清气氛。

比喻手法点睛诗歌鉴赏复习之修辞诗歌鉴赏复习之修辞3、博喻

博喻,又名复喻,即运用多个不同的喻体来说明或描绘同一个本体。博喻能够充分地描写事物的特征,形象地揭示事物多方面的内涵,增强文章的气势。

如苏轼《百步洪》:“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诗人写洪波湍急,连用了“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七种比喻,既写了水波的猛势,又写了船在波涛上动荡的情景,有声有势,蔚为壮观,同时也为下文纵谈人生哲理提供了依据。

比喻手法点睛诗歌鉴赏复习之修辞诗歌鉴赏复习之修辞

青玉案贺铸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下片中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为人称道,简析它的修辞手法。比喻手法点睛诗歌鉴赏复习之修辞诗歌鉴赏复习之修辞答案下片用“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三个比喻,即博喻,抒发了词人因思慕而引起的无限愁思。这样写,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新颖别致,富有意境,有力地抒发了词人的无限愁思。比喻手法点睛诗歌鉴赏复习之修辞诗歌鉴赏复习之修辞2005年福建卷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高考真题【答案】(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高考真题夸张手法点睛把握作用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把握类型夸大夸小例证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江南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对于这种意见,你同意吗?答案不同意。因为诗题是《江南春》,即作者是写江南春天的景象。而诗中的“千里”使用了夸张手法,写出了江南的广阔和春意盎然,可以引起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使诗歌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2008年辽宁卷〔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周德清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江帆比作箭等;对偶,其中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比拟(拟人)如说新月学扇。如果答排比,如前四句也可。

高考真题排比手法点睛

把握作用结构紧凑,文意贯通;增强气势,增强感染力。2005年广东卷春日登楼怀归①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②,沉思忽自惊。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

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1)请写出这首诗颈联中一组对仗的词语。

(1)荒村与古寺。(或:断霭与流莺。或:生与语。)

高考真题2005年全国卷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1)三四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具体说明。

高考真题【答案】(1)对偶。“芳草”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高考真题对偶手法点睛1、把握作用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2、把握特例律诗的对偶“一句一景”的绝句(2010年全国卷)2005年湖北卷

《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①;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①寒蜇:寒蝉。

(2)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高考真题⑵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的完美结合。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高考真题2009年重庆卷

[折桂令]问秦淮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萧?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借代反问高考真题古诗常见借代附录

春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问:“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案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这是谐音双关2004年福建卷秋夜朱淑真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高考真题答案“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这是意义双关高考真题古诗中常用的双关附录2008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日暮倚杖水边①

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⑴此诗颔联以和两位被贬异乡的古人自况,用典精当,对仗工整。高考真题屈原白居易

附录课本常见典故2004年北京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听邻家吹笙郎士元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这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听笙诗。笙是一种由多根簧管组成的乐器,其形参差如凤翼,其声清亮如凤鸣,故有“凤吹”之称。传说仙人王子乔亦好吹笙作凤鸣,此诗有以此相喻的意思。

高考真题

写诗人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与首句呼应,仍然从奏乐环境着笔;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欢快;一个“疑”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通感),别具一格。

第一句,写宛如凤鸣的笙曲似从天而降,极言其超凡绝俗。“隔彩霞”三字,不直接描摹笙声,而说笙声来自彩霞之上,通过想象中的奏乐环境之美,烘托出笙乐的明丽绚烂。第二句,紧承上句,写诗人对笙声实际来源的悬想揣问。笙声奇妙,引得诗人寻声暗问。这一句不仅点了题,同时也间接地表现了笙乐的吸引力。第三句,承第二句而来,但诗情产生了跌宕。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咫尺天涯,顿生“天上人间”的怅惘和更加强烈的憧憬,从而激发更为绚丽的幻想。第四句,高考真题2006年福建卷

端居①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⑵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高考真题答案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高考真题2007年天津黄氏延绿轩明高启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注]芜,丛生的草。(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高考真题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巴山夜雨重复使用,构成了音调和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也含蓄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寂寞相思之苦。反复手法点睛反复的作用在于强调,既使形象鲜明思想突出情感强烈,又使行文前后呼应起伏跌宕,获得强烈地节奏感和旋律美。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10-11题。(1996年高考题)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2009海南宁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